第一篇: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 ——以南京市为例 城规一班祁建树 n151002112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内部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诸多矛盾关系交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本文就南京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上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关键词】空间布局发展;若干关系; 南京未来5年城市总体新格局:“一核两翼三极四城”:一核:主城;两翼:江北新区和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三极:空港、海港和高铁三个枢纽经济区;四城: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四个副城。未来5年南京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将形成“一核两翼三极四城”的城镇化格局,江北新区被定位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将与“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成为主城的腾飞之翼。
相比于当下正热的江北新区概念,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可能让人有点陌生。这是指南京市域东南方向北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雨花软件谷的地区,要形成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智能电网谷、徐庄软件园、白下高新园区为骨干载体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域。
江北新区将建设江北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方面,将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区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新增学校,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医院,做好过江通道免费改革后续工作,规划建设铁路南京北站。推进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公益性项目落地。根据这一模式进一步提炼出“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一城三区”(即: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贯彻实施这一模式和战略,南京扭转了以老城为中心蔓延发展格局,迈出了多心组团、拉开框架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战略符合南京的实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深化。“一疏散”与“三集中”
在“一疏散、三集中”发展战略指导下,南京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一城三区”,老城人口过密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工业、大学、建设逐步向新城、新区集中,一个“以长江为轴”,“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格局的雏形已经显现。但是在“一疏散、三集中”推进方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人口疏散依托的不是就业与消费场所的发展,而是新区住宅开发,致使城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开始是河西北部,一个睡城,人们住到河西,工作在老城,带来大量交通拥堵,接着蔓延到江宁、仙林,带来新的交通告急,改善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后来又蔓延到江北,带来大桥更大的交通流。大量的交通需求推动着交通建设,交通的改善又刺激着私家车的剧增,引发更多的远距离购房,形成新一轮循环并引发更大的交通流量。其二,在推进上过于依赖市场机制,缺乏有力的整体调控。每年的十大重点工程大部分仍集中在老城,老城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不降反升,新区建设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支持力度不足,老城人口疏散相对迟缓且随开发建设速率呈波动状态。这些问题的症结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关系─即“一疏散”与“三集中”关系的准确把握与处理。
老城人口的疏散与大学、工业、建设的集中应该是同步协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一疏散”与“三集中”这对矛盾中,“三集中”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们趋向于有工作和机遇的地方,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工作机会集中在财富、权力、知识和位置集中的地方”,建设、工业、大学的集聚发展,才会产生大量的多层次的岗位需求。岗位需求丰富、机遇集中,才会引发人口的合理集聚。因此,老城人口的疏散要以“三集中”为动力,靠“三集中”来引导,与“三集中”相对应。再具体一点,就是老城人口的疏散量要与新城新区“三集中”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数以及住宅建设开发数相对应。在这个问题上,新区的“三集中”处于主导地位,其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新区人口集聚的程度,并影响着老城人口疏散的程度。当然,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一疏散”,对“三集中”也存在着影响与促进的反作用。例如基础设施功能发挥和消费市场的培育等都是在二者交互作用中逐步提升的。总之,老城人口的疏散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比例、有阶段目标的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与“三集中”同步,形成“三集中”引导“一疏散”,“一疏散”反过来推动“三集中”的互促互动、同步提升,稳步推进,“加法”与“减法”趋向于平衡的局面。“一疏散”与“三集中”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老城与新城新区的关系。在老城与新区这对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同样在新区,新区应该是城市建设的重心所在。而新区建设的关键又在城市功能的集聚,集聚中心的形成。商务中心往往也是岗位最密集的就业中心。商业中心的成长、就业中心的成长,主导着新区人口的集聚。只有着力新区综合功能的规划建设,使新城新区具有比中心城区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同样优越的就业机会与条件,才能产生强大的反磁力,形成相对独立的集聚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鼓励职住接近的机制,才能使老城的人口和功能真正得以疏解,城市空间整体功能得以优化。
二、地铁导向模式与快速路网导向模式 从南京的实际看,这种模式有利于缓解远距离购房导致的通勤交通紧张问题,理顺道路交通关系,抑制中心区蔓延式扩张,推动新区和新型社区的集聚发展。但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偏重于居住社区。城市的发展,居住社区是一个方面,工业社区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南京是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其都市发展区的成长是以产业化驱动为特征的,工业社区、产业集群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在考虑借鉴地铁导向的居住社区发展模式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工业社区的发展模式问题。基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对快速交通路网布局的强烈依赖,南京应当建立快速路网导向的工业社区发展模式。实行地铁导向居住社区发展与快速路网导向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目前南京工业“一带一轴”的布局与快速路网布局基本一致,但沿江主发展轴与南北向次发展轴上的快速干道仍显得单薄,尚未成束,要提升产业的集聚水平,必须尽快发展束状快速交通走廊,尤其是沿江。这一点,国外大江大河产业带束状交通走廊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次是快速通道链与产业链的衔接问题。应当构建与快速交通走廊相衔接的格网状快速路网,构建产业组团内部与组团间的链式联系,推动相互关联的产业网络体系的形成,并引导产业集群在都市发展区的合理分布。关于地铁导向型发展模式。南京应当更多地考虑发展老城以外,即老城、新区、重点城镇之间以及准备今后重点开发区域的轨道交通联系。在布局上,以地铁、普通公交共同构成方便快捷、并优于小汽车交通的公交通勤网络,同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发展紧凑集约、功能混合、规模适中、边界清晰、人性化的新型商住混合社区。将人口和就业一起紧密地组织在适度的自己自足的发展单元里,确保多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地铁导向模式与快速路网导向模式,二者的落脚点不同,地铁导向落脚于居住社区,侧重于人流,而快速路网导向应落脚于工业社区,侧重于物流。但工业社区即是就业场所,与居住社区又不可分割。因此这两种模式应该是相互区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网络关系。从目前南京的规划看,轨道交通向外的射线偏少,与地铁、普通公交之间、与快速路网之间的联系尚未形成。这是今后需要认真考虑的。自然蔓延与合理调控 从近几年南京的发展看,虽然多心组团式发展的框架已拉开,但主城向外连续蔓延之势依然存在,在主城与新城新区之间,尤其是主城与仙林、主城与东山之间,由于建成区的连续蔓延已接近连片的局面。在城市空间发展演化的一定阶段,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应该说是一种自然生长趋势。这种趋势是城市的磁力效应、地价规律与距离效应、网络效果带来的边际收益效应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从市场机制角度看,它是建设项目对环境条件的优劣度、经营与生活的便捷度以及建设与经营成本的高低自由选择的结果。南京是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的磁力效应强大,在新城新区的功能集聚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其反磁力效应尚未达到能与中心城区抗衡的程度之前,中心城区对边缘地区的吸引力与吸附作用必然导致中心城区连续蔓延发展的趋势。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生长与有意识规划建设的复合产物。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城市的连续蔓延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逻辑,但从长远看,它又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这种无序蔓延,在应对上应该是趋利避害、合理调控。其一,要守住底线。经过科学调研和一定程序认定的规划建成区边界不能突破,这是新城新区成功建设的关键所在。伦敦的卫星城建设一开始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守住城市的边界绿地。绿地守不住以后城市就蔓延开来了,原来的卫星城市变成城市的组成部分。因此,防止发展中的新城和中心城的建成区在地理空间融合连成一片,这是卫星城成功规划建设 的要点之一。其二,要有堵有疏。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向外扩的势头强,能量巨大。消极死堵,势必抑制和挫伤城市的经济发展。正确的思路应该是通过疏通渠道把扩张的动力引向新城新区,比如放射状快速通道走廊就是个泄洪渠道,它可以把外缘扩张的动力位移到快速走廊那一头的新城新区。其三,重视调节和平衡利益关系。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涉及到多方多元利益,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础,不侵犯民众合法(合理)权益为前提,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守住规划边界的现实之路。
四、梯度推移与跳跃式推进
梯度推移方式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的重要选择。运用到产业发展布局上,一般都是从处于高梯度的城市核心区或是大的开发区向周边低梯度地区推移发展。如南京的工业产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就提出了“因地制宜、梯度发展”的原则。再具体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式发展,也是采取由现有的核心区向东,先是栖霞、而后是仙林白象,远期向东到龙潭的三江口,这样步步为营、梯度推进的方式。再说江宁经济开发区,其推进方向是南,先是殷巷、东善,而后秣陵,远期至禄口,也是步步推移的方式。梯度推进方式布局,好处是便于利用和延伸基础设施,靠得近,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成本低,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延伸利用,便于进行资源整合等。但这种方式容易助长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也不利于区位好、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发展,甚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错失机遇。在产业布局原则与理念上,从大的层面讲,自主城到都市发展区、再到远郊区县的“因地制宜、梯度发展”是对的。但在具体布局上,应当是因地制宜、蛙跳式的小步梯度推移与类似“反梯度推移”的大跳跃式发展相结合。视区域区位、环境等各种条件,该推则推,该跳则跳。
第二篇: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以南京市为例详解
城市规划思想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与羁绊
——以南京市为例
城规一班 祁建树 n151002112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城市内部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等诸多因素、诸多矛盾关系交互作用发展变化的外在表现。本文就南京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上若干关系问题,提出了探讨意见。【关键词】空间布局发展;若干关系;
南京未来5年城市总体新格局:“一核两翼三极四城”:一核:主城;两翼:江北新区和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三极:空港、海港和高铁三个枢纽经济区;四城:东山、仙林、溧水、高淳四个副城。未来5年南京的城市格局将发生重要变化,将形成“一核两翼三极四城”的城镇化格局,江北新区被定位为新南京发展的新龙头,将与“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成为主城的腾飞之翼。
相比于当下正热的江北新区概念,东南科技创新示范带可能让人有点陌生。这是指南京市域东南方向北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雨花软件谷的地区,要形成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科技创新园、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软件谷、无线谷、液晶谷、智能电网谷、徐庄软件园、白下高新园区为骨干载体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域。
江北新区将建设江北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在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方面,将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面推进新区国际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以浦口、高新-大厂、雄州三大组团为中心,构建沿江城镇发展带。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合理新增学校,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医院,做好过江通道免费改革后续工作,规划建设铁路南京北站。推进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公益性项目落地。
根据这一模式进一步提炼出“一疏散、三集中”(即:疏散老城人口、建设向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大学向大学城集中)、“一城三区”(即:河西新城、仙林新市区、东山新市区、江北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战略,通过这几年贯彻实施这一模式和战略,南京扭转了以老城为中心蔓延发展格局,迈出了多心组团、拉开框架跨越式发展关键性的第一步。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空间布局模式及其战略符合南京的实际,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应当继续坚持并进一步深化。
一、“一疏散”与“三集中”
在“一疏散、三集中”发展战略指导下,南京的发展空间拓展到“一城三区”,老城人口过密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工业、大学、建设逐步向新城、新区集中,一个“以长江为轴”,“结构多元,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式”的都市发展区格局的雏形已经显现。但是在“一疏散、三集中”推进方面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人口疏散依托的不是就业与消费场所的发展,而是新区住宅开发,致使城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开始是河西北部,一个睡城,人们住到河西,工作在老城,带来大量交通拥堵,接着蔓延到江宁、仙林,带来新的交通告急,改善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后来又蔓延到江北,带来大桥更大的交通流。大量的交通需求推动着交通建设,交通的改善又刺激着私家车的剧增,引发更多的远距离购房,形成新一轮循环并引发更大的交通流量。其二,在推进上过于依赖市场机制,缺乏有力的整体调控。每年的十大重点工程大部分仍集中在老城,老城的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不降反升,新区建设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支持力度不足,老城人口疏散相对迟缓且随开发建设速率呈波动状态。这些问题的症结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关系─即“一疏散”与“三集中”关系的准确把握与处理。
老城人口的疏散与大学、工业、建设的集中应该是同步协调、良性互动的关系。在“一疏散”与“三集中”这对矛盾中,“三集中”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们趋向于有工作和机遇的地方,在全球知识经济的浪潮中,工作机会集中在财富、权力、知识和位置集中的地方”,建设、工业、大学的集聚发展,才会产生大量的多层次的岗位需求。岗位需求丰富、机遇集中,才会引发人口的合理集聚。因此,老城人口的疏散要以“三集中”为动力,靠“三集中”来引导,与“三集中”相对应。再具体一点,就是老城人口的疏散量要与新城新区“三集中”创造的就业岗位数、服务设施服务的人口数以及住宅建设开发数相对应。在这个问题上,新区的“三集中”处于主导地位,其集中的程度决定着新区人口集聚的程度,并影响着老城人口疏散的程度。当然,作为矛盾次要方面的“一疏散”,对“三集中”也存在着影响与促进的反作用。例如基础设施功能发挥和消费市场的培育等都是在二者交互作用中逐步提升的。
总之,老城人口的疏散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比例、有阶段目标的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与“三集中”同步,形成“三集中”引导“一疏散”,“一疏散”反过来推动“三集中”的互促互动、同步提升,稳步推进,“加法”与“减法”趋向于平衡的局面。
“一疏散”与“三集中”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老城与新城新区的关系。在老城与新区这对矛盾中,主要矛盾方面同样在新区,新区应该是城市建设的重心所在。而新区建设的关键又在城市功能的集聚,集聚中心的形成。商务中心往往也是岗位最密集的就业中心。商业中心的成长、就业中心的成长,主导着新区人口的集聚。只有着力新区综合功能的规划建设,使新城新区具有比中心城区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优良的人居环境以及同样优越的就业机会与条件,才能产生强大的反磁力,形成相对独立的集聚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鼓励职住接近的机制,才能使老城的人口和功能真正得以疏解,城市空间整体功能得以优化。
二、地铁导向模式与快速路网导向模式
从南京的实际看,这种模式有利于缓解远距离购房导致的通勤交通紧张问题,理顺道路交通关系,抑制中心区蔓延式扩张,推动新区和新型社区的集聚发展。但这种土地利用模式偏重于居住社区。城市的发展,居住社区是一个方面,工业社区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南京是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中心,其都市发展区的成长是以产业化驱动为特征的,工业社区、产业集群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在考虑借鉴地铁导向的居住社区发展模式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工业社区的发展模式问题。基于产业的集聚发展对快速交通路网布局的强烈依赖,南京应当建立快速路网导向的工业社区发展模式。实行地铁导向居住社区发展与快速路网导向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
目前南京工业“一带一轴”的布局与快速路网布局基本一致,但沿江主发展轴与南北向次发展轴上的快速干道仍显得单薄,尚未成束,要提升产业的集聚水平,必须尽快发展束状快速交通走廊,尤其是沿江。这一点,国外大江大河产业带束状交通走廊建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次是快速通道链与产业链的衔接问题。应当构建与快速交通走廊相衔接的格网状快速路网,构建产业组团内部与组团间的链式联系,推动相互关联的产业网络体系的形成,并引导产业集群在都市发展区的合理分布。关于地铁导向型发展模式。南京应当更多地考虑发展老城以外,即老城、新区、重点城镇之间以及准备今后重点开发区域的轨道交通联系。在布局上,以地铁、普通公交共同构成方便快捷、并优于小汽车交通的公交通勤网络,同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发展紧凑集约、功能混合、规模适中、边界清晰、人性化的新型商住混合社区。将人口和就业一起紧密地组织在适度的自己自足的发展单元里,确保多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落到实处。地铁导向模式与快速路网导向模式,二者的落脚点不同,地铁导向落脚于居住社区,侧重于人流,而快速路网导向应落脚于工业社区,侧重于物流。但工业社区即是就业场所,与居住社区又不可分割。因此这两种模式应该是相互区分、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网络关系。从目前南京的规划看,轨道交通向外的射线偏少,与地铁、普通公交之间、与快速路网之间的联系尚未形成。这是今后需要认真考虑的。
三、自然蔓延与合理调控
从近几年南京的发展看,虽然多心组团式发展的框架已拉开,但主城向外连续蔓延之势依然存在,在主城与新城新区之间,尤其是主城与仙林、主城与东山之间,由于建成区的连续蔓延已接近连片的局面。在城市空间发展演化的一定阶段,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应该说是一种自然生长趋势。这种趋势是城市的磁力效应、地价规律与距离效应、网络效果带来的边际收益效应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从市场机制角度看,它是建设项目对环境条件的优劣度、经营与生活的便捷度以及建设与经营成本的高低自由选择的结果。南京是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的磁力效应强大,在新城新区的功能集聚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其反磁力效应尚未达到能与中心城区抗衡的程度之前,中心城区对边缘地区的吸引力与吸附作用必然导致中心城区连续蔓延发展的趋势。城市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生长与有意识规划建设的复合产物。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城市的连续蔓延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逻辑,但从长远看,它又是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羁绊。
这种无序蔓延,在应对上应该是趋利避害、合理调控。其一,要守住底线。经过科学调研和一定程序认定的规划建成区边界不能突破,这是新城新区成功建设的关键所在。伦敦的卫星城建设一开始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守住城市的边界绿地。绿地守不住以后城市就蔓延开来了,原来的卫星城市变成城市的组成部分。因此,防止发展中的新城和中心城的建成区在地理空间融合连成一片,这是卫星城成功规划建设 的要点之一。其二,要有堵有疏。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城市向外扩的势头强,能量巨大。消极死堵,势必抑制和挫伤城市的经济发展。正确的思路应该是通过疏通渠道把扩张的动力引向新城新区,比如放射状快速通道走廊就是个泄洪渠道,它可以把外缘扩张的动力位移到快速走廊那一头的新城新区。其三,重视调节和平衡利益关系。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涉及到多方多元利益,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基础,不侵犯民众合法(合理)权益为前提,进行充分的沟通互动,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守住规划边界的现实之路。
四、梯度推移与跳跃式推进
梯度推移方式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必然的重要选择。运用到产业发展布局上,一般都是从处于高梯度的城市核心区或是大的开发区向周边低梯度地区推移发展。如南京的工业产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就提出了“因地制宜、梯度发展”的原则。再具体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团式发展,也是采取由现有的核心区向东,先是栖霞、而后是仙林白象,远期向东到龙潭的三江口,这样步步为营、梯度推进的方式。再说江宁经济开发区,其推进方向是南,先是殷巷、东善,而后秣陵,远期至禄口,也是步步推移的方式。梯度推进方式布局,好处是便于利用和延伸基础设施,靠得近,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成本低,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延伸利用,便于进行资源整合等。但这种方式容易助长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也不利于区位好、条件好的地区优先发展,甚至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错失机遇。在产业布局原则与理念上,从大的层面讲,自主城到都市发展区、再到远郊区县的“因地制宜、梯度发展”是对的。但在具体布局上,应当是因地制宜、蛙跳式的小步梯度推移与类似“反梯度推移”的大跳跃式发展相结合。视区域区位、环境等各种条件,该推则推,该跳则跳。区位优越的地方则应当脱开原有思路,实施大跳跃式推进。根据南京都市圈规划,长江是南京都市圈的主发展轴,南京应当从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视角来考虑自身的布局,以长江为轴,在东进西延中发挥自己的增长极核作用。应当将龙潭、仙林及句容的宝华新城作一体化考虑,实施大跳跃式发展,使之成为东联镇江、苏锡常的桥头堡和经济重镇。再就是禄口,区位优势显著,在国际货运逐步趋向空运为主,空港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建设空港城势在必行。
第三篇: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公共空间调查报告——以南京市为例
此次调研,是以山西路市民广场、秦淮河风光带和新街口商业步行街作为代
表而展开的。以下开始逐一的分析介绍:
一、秦淮河景观带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标准的居住环境。水景已成为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水建设中,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建设理念,尊重并利用原有水系,应用生态修复、生态恢复工程手法,结合生态护岸及水体景观绿化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景的生态效益,建立一个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水系,从而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城市的环境更适宜,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秦淮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是南京市的主要河流,全长约110 km ,流域面积2 631 km2。秦淮河干流在江宁东山镇分为两支,一支为秦淮新河,另一支从东山镇
往北由七桥瓮进入南京城区。进入城区的秦淮河干流在江宁象房村附近又分为两支,一支为内秦淮河,另一支称为外秦淮河。外秦淮河经武定门节制闸环古城墙外转西折北至三汊河口入长江,全长约1516 km。本次调研范围为秦淮河的石头城段。
在此次的调研中,不难发现,秦淮河风光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首先,是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的建设。对于外秦淮河驳岸的营建,考虑防洪需要,在部分防洪地区采用整形的钢筋混凝土挡墙驳岸。该驳岸坚固耐用,使用期限长久。但却不利于水际植物的种植,生态性差,且给人以紧绷的感觉。
然后是关于石头城历史风貌区(定淮门至汉中门段)植物群落营建。该地段河床深且驳岸坡度极小,因此常水位以下无法进行水生植物的栽植。但变化水位区域和洪水位以上区域有土坡,且变化水位区域土坡多靠近设计洪水位。变化水位区域草坪植被以高羊茅为主,点缀以大花萱草,并交错种植迎春、山茶、栀子花和香樟。洪水位以上区域草坪植被选择吉祥草和狗牙根,灌木选择黄馨、木槿、腊梅和金钟等,乔木选择垂柳、深山含笑、樱花、黄山栾树、榉树和银杏等,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陆生带景观。
除此之外,秦淮河景观带依然存在着人为破坏的隐患:
1、沿河绿地开出“菜园”
从表面上看,河西岸风景优美,但走到深处却是另一番风景:大量菜地分布在秦淮河边的绿地上。这些菜地长有100多米,经营得很是精心,为了让南瓜等蔬菜品种长好,种菜者特地将这里的绿地围成一块一块的狭长菜地,而且还搭起了便于瓜藤攀爬的支架。这些菜地都是在河边原有绿地上开垦出来的,对原有景观是一种破坏,在这里种菜是非常不应该的。
2、隔离栏被破坏严重
由于保护河边景观的需要,河岸西侧的居民楼与秦淮河之间均被有关方面用黑色护栏隔开。这些铁护栏有近2米高,远观并无异样,但走近就可发现,许多隔离栏被开了口子。有一户院门前的隔离栏干脆没了踪影,被一扇造型复古的铁门代替。这些开了口子的隔离栏一开一关,俨然变成了一扇扇铁门,许多“门”上还落了锁,门前还装上了方便上下的台阶。
3、狗粪常见,铁链被偷
河边西岸有许多遛狗市民,这些狗在河边追逐嬉闹,随处方便,并不见主
人呵斥或采取措施。河边的景观道和绿地上的狗粪果然随处可见。更为夸张的是,狗就算了,连人都随意方便,和南京的整个城市面貌相去甚远。除了遛狗,河边的许多护栏上的铁链也不翼而飞。附近居民认为,这些护栏是被拾荒者晚上溜进来偷走的,铁链大量被偷,不但影响了附近景观,也给在此散步的市民安全带来了隐患。
4、景观灯被人掏了“心”
沿着江走,发现沿河一侧的栏杆,轻轻推几下,栏杆底部就松动了,用手就能把栏杆掰弯。安装在岸边水泥柱里的亮化灯,虽然被两块铁片交叉地封住,但还是全部被人掏了“心”。
5、石灯笼遭灭“顶”之灾
在草场门大桥至下关大桥两岸草坪里,安装了一排石头灯笼,每个灯笼设计成龙形,顶部有四个角,里面安装灯泡,到了傍晚全部亮起来,十分美丽。在顺着河边走时,发现很多石灯笼遭到灭顶之灾,有的顶部光秃秃的,四个角都被拧掉,有的石灯笼被人踢倒,躺在草坪中。
二、山西路市民广场
广场是“城市的客厅”,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中对广场的播求数逐渐增加。如何使我们的“ 客厅“ 更加美丽, 更加宜人更加具有活力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山西路市民广场地处湖南路与中山北路交汇处,是人流的集中区域, 周边有办公、商业、居住等集中区域从客观形态上讲城市居住密集区和人流大的区域都需要一个相对舒缓的活动空间来协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其中最直接的就是交通问题该广场同时连接三个路口为周围商业区提供了一个临时周转站并且, 湖南路口是众多公交车的停靠站点, 该广场实际上起到了疏散人流调整交通路线的作用。
在山西路广场,有些人悠闲地在长椅上晒着太阳,聊着天;有的人在空地上打起了羽毛球;孩子们在水池边饶有兴趣地观看红锦鲤,老人则聚在一起排着整齐的队列跳着健身操。国庆节假日,人群异常的多,可以看出,山西路广场聚集了一定的人气。
但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植物造景上的一些小缺陷。
首先,植物造景和生态学理念开始形成,但植物配植缺乏创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偏低。南京地区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交界处,森林植被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然而,这些常绿树种的选择的局限性却较大,缺少特色和创新。常绿乔木主要集中在香樟、女贞、广玉兰、龙柏、雪松、桂花、构骨、日本五针松。常绿灌木则以红花继木、瓜子黄杨、洒金千头柏、洒金桃叶珊瑚等为主。常绿地被植物是马蹄金、麦冬为主。其他植物的配植也大同小异。落叶乔木一般以水杉、银杏为主,色叶树种仅有紫叶李,夏花基本上全是紫薇。
一、二年生草花由于季节性的原因,更是惊人的相似:有万寿菊、孔雀草、四季秋海棠、一串红、葱兰等。
然后,攀援植物应用较少,垂直绿化理念不强。山西路广场在设计中保留原有的大树(如大的悬铃木),并添加一些人工栽培的乔、灌、草及地被植物,但往往忽视了藤本攀援植物的使用。藤本、攀援植物的优点很多,具有占地少,绿化面积大,效益高、管理粗放的特点,是垂直绿化的主角,能有效地在短期内增加绿量,提高城市的绿视率,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创造优美环境。如紫藤、木香、蔷薇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新街口
新街口位于南京旧城的中心,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的交汇处。这一规划区域由市中心四个主要街区组成,东起洪武路,北至长江路和华侨路,西至管家桥路和王府路,南达石鼓路和淮海路,面积约0.5平方公里。在该区中心,有汉中路、中山路、中山南路和中山东路几条城市主干道穿过。
经调查发现,整个商圈缺水少绿,忽略了人亲水、亲绿的本能需要。且休闲娱乐和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南京的的民国文化特色、六朝古都老城区特色,也没有在新街口商圈得到发掘,没有把商圈打造成供人购物、休闲、交流、旅游的商业休闲区和旅游风景区,缺少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新街口的调研,还发现其商业街设计中极不重视座位的设置,整个商圈繁华地段少有舒适合理的座位,平时坐凳的数量基本能满足使用需求,但到节假日人流量大的时候(如十一假期),就会显得不足。人们在逛街疲惫之后无处休息,只能坐在仅有的几个座椅或旁边商业建筑的台阶上休息。大量的人群在此步行街中疲惫不堪,无法停留休息,除了购物行为之外,不愿也无法再参与其它活动。这样既影响交通,又有损城市形象,更影响到其经济效益。座位的设置看似小事,却是影响人们舒适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这几个点的观察,发现了一些在设计中常见的误区,进而在今后的设计中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而不是单一的把注意力都放在图纸上。实地考察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问题并结合图纸进行修改,完善方案。
第四篇: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点与城市规划特色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特点与城市规划特色分析
——以合肥市为例
摘要:根据合肥市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分析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发展历程,探讨未来城市发展特点,从合肥的规划特色入手,分析合肥市规划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合肥市规划发展方向。
关键词:空间形态 规划特色 合肥市 历程 发展方向
一、合肥城市空间发展特点
1.1合肥市地域环境特色
城市特色往往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伴随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形成的。正是地域首先赋予了城市建设的底色,形成城市风格的滥觞。重庆是一个典型,它按临水山城的特点,摒弃现代化都市惯有的宽阔平直的大道、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而建成转折有致、逶迤多姿的街道,层层高楼错落山间,水色、山景、光影相映生辉,如置身仙境。这是充分利用了地域环境特点,按照现代化的审美构想,依势而建的精美独特而又现代化的著名城市。
我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类社会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同繁荣。而在这一点上,合肥市赢在起跑线上。“合肥是一个城市建设出典型、出经验、出成果的城市”合肥是最早的四大“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有“翡翠项链”之称的环城公园穿市而过,依水而建的琥珀山庄,梧桐掩映的美菱大道,创造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园林景观,是合肥市独特的自然风景。
1.2合肥市历史文化特色世纪世界建筑大师沙里宁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和抱负。”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这说明,城市从本质上还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精髓、文明演进的程度。城市,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指令性符号,它的美学语义即它的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的意味,就在于其与人的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的倾向性。
城市文化,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据文献可考,合肥是从周武王封土建国设立诸侯国———庐子国开始,最初应在公元前1066 年,距此已有3000多年的人文历史积淀,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三国主战场之一,是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一座座历史古迹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沧桑,焕发出合肥独特的城市美丽。保护历史遗存,开掘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坚守,在保护中开发。2006年拆建修缮,“逍遥津”已渗入到市民的生活,“包公”成为合肥的又一名片。厚重的文化底蕴、清晰的历史文脉构成城市鲜明的古城特色而彰显其魅力。
1.3合肥市的城市形态发展
合肥,安徽省省会,是一座具有20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合肥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远在西汉以前就形成了城镇。在漫长的岁月中, 经济发展滞缓。解放时, 仅有五万人口, 实际建成区三平方公里。城内绝大部分是简陋危旧的瓦、草房, 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没有自来水, 街巷狭窄、道路泥泞, 臭水沟塘纵横, 到处是断垣残壁。“一五”期间为了发展地方工业, 开辟了合肥东郊工业区, 北郊安排仓库区。老城区以南为文教区。1958 年在国家计委区域规
划组的指导帮助下, 提出“合肥市工业区规划”, 开辟了西南郊工业区, 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伸展三翼的“风扇”形布局形态的雏形。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1983 年“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 旧城更新与城市设计”一文中曾对“风扇”形布局形态可与肯定, 并谓之“合肥方式”。文中指出“有两种新的结构形态很值得分析, 其一是‘洛阳方式’, 其二是‘合肥方式’, 这两种布局结构都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一种是由外及内发展, 一种是自中心向外放射分片发展, 各有可取之处, 主要看在什么条件下合理加以利用”。“风扇”形形态具有城市布局结合环境、富有弹性等优点。但也带来城区外围松散,“三翼”之间联系不便等缺点。特别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三翼”基本填满, 城市继续发展时, 如果无限制地拉长“三翼”, 其缺点更为明显。
1.4新世纪合肥城市形态发展趋势
进入21 世纪,合肥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的“141”战略布局成为城市空间构成的主要模式,即一个主城区,东、西南、西和北四个城市组团,一个滨湖新城。城乡结合着发展,合肥市区与周边乡镇在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结合,使城市能在技术、资金和机会等方面帮助与带动村镇发展,缩小城乡差别。点面结合发展,市管辖区面上分布的乡镇与市中心这个点统一进行整体规划,使规划更加全面。形成网络状的构图,继续保持合肥城市“三叶风扇形”平面的优点,以中心市区为核心,通过放射线型的直达交通与周边小城镇或卫星镇相连,形成一种经过了统一规划的网络状构图。随着“141”发展战略的实施,合肥城市总体的形态结构将体现为山水背景,绿带穿城,板块分散,多组团,指状发展的“星形”结构特征。
二、合肥市规划特色
合肥市的城市规划别具一格,建成区的中心部分由周长7.8公里的环城公园包围,并从中心分别向东、北、西南发展,形成“三叶风扇”的形状,其间有三片绿地,从城郊楔入市内。合肥市的这种规划格局与园林化建设,在国内曾一度处在领先地位。
我们应该根据合肥城市自身的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创新路线,对合肥的主城区和新区按步骤进行全面规划与建设。结合合肥城市的现状特点,本文基于创意城市的导向性总结,对城市格局、城市轴线、创意产区、建筑风貌和科教基地的塑造提出合肥创意路线的策略,彰显合肥空间形象的品质。
1.“天人合一”的城市格局
合肥的城市空间拓展经历了单中心发展、三翼拓展、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合肥在原有三叶型城市结构的基础上,转型为“141”发展战略。其中,合肥创新建设着重落脚在滨湖新城的建设上,定位为构建“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契入、珠落玉盘”为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体现生态城市的魅力。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应从大区域出发,基于区域与城市生态环境及其承载力,建设由山、河、园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基础构架,构筑“斑2廊2网”的景观生态因子,与城区内的线状和点块状生态绿地共同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三维生态空间结构。“斑”指六大生态公园等,分别为板桥公园、渡江公园、淝河公园、森林公园、派河公园、蜀山公园以及城区内若干座公园;“廊”指河流和道路构成的廊道:自西向东有派河、十五里河、南淝河、二十埠河、店埠河,还有若干条园林景观大道,包括包河大道、店埠路、美丹路、滨湖大道、玉兰大道、黄山路、新安江路,蒙城北路等;“网”是斑块和廊道组成的结构体系:巢湖与塘西河、十五里河、北涝圩牛角大圩湿地间的连通,形成“河流2滩涂湿地2巢湖”的多级生态空间网络格局,构成完善的生态结构系统。
2.“步移景异”的城市轴线
根据合肥的实际条件,不太可能像巴黎、北京那样形成主导城市功能的城市中轴线,但城市轴线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骨架和脉络,为合肥在发展中造就了多条历史轴、景观轴和发展轴等。这些轴线除了在平面图上具可视性外,更注重其空间上的可入性,强调空间的韵律感和层次感,实现人在其中“步移景异”的感官效果。
(1)历史文化风貌轴 首先,在老城中心的中轴线上,以市府广场为中心,西起省博物馆,经城隍庙、李府、明教寺,至清真寺。这条城市纪念性轴线两侧汇集了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纪念建筑,成为合肥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线性空间。其次,4A 级景区“包公文化园”所坐落的芜湖路地段,道路两旁的典型建筑如地质博物馆、省图书馆、清风阁、亚明艺术馆等串联成了城市中另一条重要的文化次轴线。街道的文化特色带来了街道不同的功能性和利用率的均好性,比如商业服务区、体育文化区、街道的办公与餐饮娱乐空间,在不同的时段给街道带来了活力。合肥若要加强这两条轴线历史信息的视觉感,就应对沿街建筑在高度、体量、位置、风格上予以控制和引导,强化历史建筑和重点景观,使之体现地域感;增加道路界面的变化,从而丰富层次感和变化感;在包河和环城河的滨河区注重建筑的轮廓线设计,增加优美起伏的滨河空间形象;设置适量观光休憩活动吸引点,并对安排视觉识别系统予以重视,体现出该地独特的文化品位。
(2)山水园林景观轴 山水是构成合肥城市空间景观最重要的框架,两条由山、水构成的线路,构成了合肥城市中典型的景观轴线:董铺水库、南淝河、环城公园、巢湖;紫蓬山路、大蜀山、黄山路、马鞍山路、包河大道、巢湖。这两条轴线体现了合肥的自然生态空间,建筑设计中应依据自然景观和地势地貌的特点,加强利用借景、对景、造景艺术,结合山势、水形布局,建设城市形象中心区,形成空间的渗透性;注重对自然山水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在轴线沿岸多分布重要的公共活动节点和眺望空间,可以突出轴线的绿色空间视觉形象,充分展示合肥山水园林城市的个性特征。
(3)生态创新发展轴 巢湖北岸是合肥城市创新建设的着重落脚点,是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创新轴线。若要将其打造成为合肥发展最具活力的景观走廊,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对巢湖沿岸轴线的建设,以丰富的滨湖生态和自然景观为建设资源,使滨湖新区构建以生态湿地、环巢湖岸线流域生态景观为基础的“生态城区和环保新区”,并沿巢湖北岸,建立生态绿地带,保留主要的自然绿化空间为公共活动之用,创造“绿色走廊”。
3.“积零为整”的创意产业区
创意产业在合肥已经萌芽,许多很好的产业资源已经和正在被开发。如位于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全球音谷”创意村;象征着“前卫、自由、创意、现代、时尚、个性”的“厂房改造”建筑空间群,为合肥释放着无限的创意。然而初建的这些创意产业布局较散,我们应整合创意产业结构,注重于“积零为整”,从地域性、生态性、文化性角度,充分挖掘具有历史文化的工业区,注入新的价值和功能,形成相对集中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创意产业区的选址方面,改造废旧工厂和居住区并注入新功能是当今城市创意产业区建设的主要应用模式。然而笔者认为,创意产业区应打破改造建筑的框架与局限,扩大产业建筑的范围。如现在合肥很多中小学校已经和正在被迁至新区,而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校区旧址,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对于已经失去原功能的校区旧址,挖掘其建筑特色从而营造新型创意产业,也能延续历史信息,体现传统建筑风貌,如将其改建成设计事务所、研究所、创意公司的集聚地,则定能展现其艺术和文化魅力。又如滨湖码头区,除了运输的基本功能外,也可以扩展一些新的产业功能,如酒吧、餐厅、影院、展示厅等以休闲娱乐展示为主题的产业,以增强滨水地区的活力。
总之,合肥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特色,探索建立一批功能定位合理的创意产业建筑,为城市提供更多创新的空间环境。
4.“推陈出新”的建筑风貌
合肥的创意建设在建筑风貌上需要“推陈出新”,使特色的传统建筑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结构,以传承地区的历史特征与建筑风格。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合肥应更加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特别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徽派建筑,比如包河的浮庄、古镇三河以及名人民居等已成为其建筑风貌的一大亮点。同时一些多元共生的特色建筑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苏式建筑的代表江淮大戏院和省博物馆等。
另外,合肥在市政街道整治过程中,全面建设了沿街建筑立面工程、街道建筑夜景工程等,使合肥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整治工作看,具有控制性的建筑风格对于一个城市获得美观宜人的景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城市地标的视觉上,整治后的建筑过于统一,使得风格千篇一律,人们往往只能从建筑物的高度和体量上来认识地标,将目标锁定在直冲云霄、体量庞大的现代标志性建筑,如政务文化新区的政务中心大楼。合肥的新区建设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而在老城区,由于传统氛围相对浓厚、历史文化遗产尚存,反映地域文化的遗址、饱经沧桑的故居、城中知名景点以及历史建筑,如清风阁、李鸿章故居、明教寺等,通过周围环境的衬托和营造,都能提升成为城市的地标。
5.“三区联动”的科教基地
合肥作为全国科教城市之一,是国家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和科技资源极为丰富,人口素质较高,这是合肥发展创意产业这样的知识和智慧密集型产业最扎实的基础平台。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成功建设了诸如合肥中科院科学岛、创新型示范区等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科学城”使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紧密结合,加速人才、资金、知识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成为区域科技要素密集区和产业技术创新源,从而发挥扩散技术、传播知识、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学城的开发,运用“三区联动”的模式(大学、社区、企业的互动发展),使各大学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繁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校,让校园融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合肥创意城市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和规划特色直接影响到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总体布局,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城市与其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以及关系到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城市形态以及规划特色的研究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通过分析合肥城市形态演变的历时性过程与影响因素,探讨合肥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化措施,对合肥市的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合肥市的未来规划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
第五篇:以思想引导方向 以党建促进发展
以思想引导方向
以党建促进发展
——田心学校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
近年来,田心学校党小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教职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坚持以思想引导方向,以制度规范行为,以机制激发活力,以真诚凝聚人心,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课堂教学改革,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学生道德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迅速发展。
一、领导班子好:凝聚合力,构建坚强堡垒
1、抓好教职工的政治学习。坚持间周学习制度,学习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采用学原文、讨论、写心得等多种形式,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一年来,党小组开展了学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党的制度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广大党员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大家都表示,要以积极的姿态,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中投身于教育事业。
2、抓好党员的组织生活和学习。建设好党小组活动室,有专刊,有学习刊物。党小组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分层次,分重点,有选择地组织学习各种党建理论,采取导读制,交流制的方法强调党员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在政治学习和小组讨论时,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在工作中,“一个党员一面旗”增强了党员对待是非的原则性,自警自律性和责任意识。同时,用组织党员参加义务劳动等途径,培养和继承我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教职工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二、党员队伍好:素质优良,构建模范先锋
1、学党章,写心得,提高党性观念 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有高觉悟,是共产党员形象的根本性特征。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党小组提出党员要做“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模范,结合学习”,要求党员带头身体力行,尤其是党员干部更要做全体教师的表率,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取信于民,带动全体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2、学先进、赶先进,营造良好氛围 以学习“双学”为契机,在教职工中倡导“五种精神”,培育“五种意识”。如2010年的地震、泥石流灾害,党小组率先在党员中发动捐助、自愿缴纳特殊党费等活动;今年,一生父亲早逝,为了帮助她,全体党员上门悼念。为了激发广大青年教师,党小组还专门组织“说说我身边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活动。用更形象、直观的手段,激励广大教职工,在教职工中营造找差距,讲奉献,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
3、严要求,高风尚,提高干部素养 实践使广大教职工认识到,要提高办学质量,关键在领导。因此,党政班子努力创造一种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我们学校也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侵蚀,作为党员干部,能否做到廉洁自律,乐于奉献是取信于民,搞好一个单位工作的关键。在平时工作中,领导班子坚持两条: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加固精神防线,防微杜渐,弘扬正气;二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校领导不争名夺利,自觉做到“三不”,即工作时间长不计较,工作任务重不叫苦,下面找的事情多不厌烦,领导的以身作则,为教职工起到了示范与导向作用。
4、抓教研,重教改,培养青年教师
党小组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青年教师在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思想上严以律已、工作上勤奋努力、业务上精益求精,青年教师进步较快。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把好入党考察关,经常与建党对象开展谈心活动,帮助建党积极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不断成长、成熟。今年三月份,召开与青年教师的座谈会,有三名入党积极分子叫了入党申请书。
同时,党支部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改。一是大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竞赛活动,举行骨干教师教改示范课,开展青年教师汇报课、研讨课,优秀教案、教学论文评比,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进取氛围。二是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广泛深入地学习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并注重消化、吸收、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三是以校本培训为主,加快青年教师培养,通过QQ视频,举办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深入开展“以老带新,拜师结对”活动,每一位青年教师固定一位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常年跟班听课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授课能力。要搞好教学,素质优良的接班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新思路,给青年教师压担子,她们能较快的接受新思想、新理论,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献计献策。2010年,我们确立了课堂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2011年,我们向省申报了《唤醒教师生命自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以构建校本教研。目前,我校青年教师人人都有自己专业成长规划,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科研活动推动了教研的深入开展,教师们学习理论,广泛探讨,大胆实践。采用参与式培训、跟踪听课、新教师汇报课、教学比武、教学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观摩,分析点评,探究规律,课后反思,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使研究的气氛浓浓烈烈、红红火火,把我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5、抓活动,促发展,强化学生德育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近年来,学校党小组特别重视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按照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确立了一套德育工作体系:一是以德育课、思想政治课为中心,着重明理导行;二是以班主任为桥梁,实现知行转化;三是以政教处、团队委为阵地,促进自我锻造;四是以学科教学为渠道,注重德育渗透;五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途径,锻造健全人格;六是以校园文化为氛围,强化环境熏陶。
学校党小组积极支持团队委开展活动,在学生会建设、学生社团组织及活动方面给予关心、支持。相继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在活动中体验人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6、抓安全,促稳定,打造平安校园
学校党小组一直重视学校的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学校制定《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管理制度》、《安全稳定工作预警机制》、《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安全事故和影响学校稳定事件责任追究办法》、《安全工作奖惩办法》,并汇编成册印发给教职工,进一步强化学校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切实抓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坚持并完善值勤、值周、值夜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特别加强校门口环境和学生出入校门的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工作机制好:刚柔相济,形成管理规范
1、完善制度,彰显刚性管理力量。教学质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唯一中心,始终把教学管理作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唯一目标。通过建立学年教育目标管理、月考调控、周教学活动落实,以及签订部门、教师工作服务承诺书与目标责任书等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学校制定《教学质量考核奖惩办法》、《教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教职工出勤制度》、《财经制度》和《教师教学常规》等,对教师工作质量实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考核,将“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区别开来,在目标奖分配中体现教师工作的责任、质量和贡献,进一步激发党员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党员教师带头参与,教学工作热情高。
2、人文关怀,彰显柔性管理魅力。发挥工会的作用,成立职代会,顺利召开第一届职代会,表决通过绩效工资考核方案与目标管理考核方案、财经制度。邀请村委领导与老年同志一起参加老年节活动。组织全体在职教师参加身体健康检查,组织庆元旦、三.八庆祝、六一文艺汇演.活动。
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党群教师“结对帮扶”活动,党员争做服务群众的表率。党员肖新华老师与刘聪珍老师、党员晏丽妆老师与李芬芳老师、党员姚尚达老师与肖觉丹老师、党员夏永恒老师与陈娴英老师这四对新老教师正式结为师徒,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实现新老共进。同时,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学校要求每一名老师和一个学生结成对,对学生的学习或生活给予帮助。这样使学生不会因学业而落后,因家贫而退学,让学生在学校真正幸福成长。
倡导“以人为本”,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认真落实学校民主化管理八项措施和人本化管理六条要求。认真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把广大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实利益的具体问题。为教师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先后投资采购多功能打印机,新制作标语牌,租了合唱演出服;修复学生课桌凳100套,解决课桌凳破损严重的问题;召开家校联系会,准备将学校操场硬化。暑假对教学楼全面维修,加强文化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师节组织教师座谈、集体会餐等,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个人成长中取得成绩积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年老多病的教师,在工作安排上给予照顾。教师本人或家中有婚丧嫁娶,校领导都前去探视慰问,工作中党员带头勇挑重担。举办教职工运动会,要求每位老师至少参加一项体育活动,利用空余时间与兄弟单位进行友谊赛。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树碑立传”,宣传教师业绩,推荐教师优秀事迹,推介教师教书育人先进经验,努力营造人文气息。
四、工作成效好:务实求变,实现稳中求新
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生源相对薄弱,管理无章可循,教学无纲可遵,档案无据可查。近年来,学校党小组不断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把握总体原则,立足岗位特点,狠抓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办学品位,注重“求变”、“求新”、“求效”、“求实”,扎实开展系列活动,使学校整体工作得到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推进学校科学跨越发展。
管理有章可循。从教师教学、班级管理、出勤、安全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制度,规范管理,使学校走上稳定、平和之正轨。
教学有纲可遵。从备课、反思、课后辅导、业务学习等出台一系列规章,以及目标管理考核、绩效工资等制度,促使教师教学形成比、超、帮、赶竞争之风。
教研氛围较浓厚。2人次参与县教导主任评课比赛、英语教学比武获奖,有9篇论文获县、市级奖,教师相互之间听课、评课、研课之风日趋浓厚。
各项工作大变。学校无安全事故,团队活动精彩,档案室建立,仪器室整理,图书室建立,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日渐形成。
五、群众反映好:为民解忧,实施暖心工程
学校党小组强化“人本”服务理念,实施暖心工程: 暖教师。党政领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教师遇到困难、天灾人祸,上门看望、安慰、帮助;忙于教学,上门签到。践行“领导就是为师生服务”的理念。
暖学生。要求每位教师生活上关爱每一个孩子,学习上欣赏每一个孩子,用赏识教学激励孩子。每位教师与一个后进生结对,辅导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暖家长。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让家长放心工作;遇到天气突变或临时放学,学校电话通知;家长来校遇上就餐,安排就餐;家长为子女送饭,安排桌椅,安心就餐。敌对关系不在,而日益密切。
暖社会。举办家校联系会,家长、村领导参加,赞叹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教学形式新,学生的学风好;校运动会、六一文艺汇演,农民群众赞领导的重视,教师的指导妙,学生的表演好,活动的精彩;操场的修缮,各路村领导、家长代表赞学校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举措新,纷纷解囊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