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教学反思
5.2.2 直线平行的判定一
这节课教学的难度在于如何引入第一个判定条件。所以在设计时,利用的是小学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关键问题:角不变,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直线平行的第一个条件。这样又避免了硬性地给出,学生难于理解的现象。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难于解释的问题简单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利用判定条件证明,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填空题的形式练习学生的证明,学生感觉接收起来比较容易,又巩固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反思成功的原因:第一、教学方法有了创新,采取了互动式教学,对学生来说很新奇。第二、采用填空式方式,将难点分散降低。第三、鼓励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调动中下等学生,给他们机会发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虽然尽量想把课堂交给学生,但不免有不放心,影响了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刚刚接触几何证明题,对格式比较陌生,忽视看图,今后将培养学习的识图能力,训练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经典例题(本站推荐)
平行线的判定
一、知识回顾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想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二、典型例题
例1:直线a、b、c中,a∥b,b∥c,则直线a与直线c的关系是()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不确定
解答:由于直线a、b都与直线c平行,依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推出a∥b,故选B.
例2:下列说法中可能错误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C.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D.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解答: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正确;
B、应为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则可以做无数条,故本选项错误;
C、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故本选项正确;
D、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直线垂直的定义,本选项正确. 故选B.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及推论,对每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错误,应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错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没有交点.
C、正确.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故选C.
例4:(2010•桂林)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则∠3的同旁内角是()
A.∠1 B.∠2
C.∠4
D.∠5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同旁内角的定义:“同旁”指在截线的同侧;“内”指在被截两条线之间.可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由图知:∠3和∠2在截线EF的同侧,且都在被截直线AB、CD的内侧,所以∠3和∠2是同旁内角,故选B.
例5:(2009•桂林)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同位角是()
A.∠1和∠2 B.∠1和∠3 C.∠1和∠4 D.∠2和∠3
分析:同位角就是: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的位置的角. 解答:根据同位角、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进行判断,、∠1和∠2是邻补角,错误; B、∠1和∠3是邻补角,错误; C、∠1和∠4是同位角,正确; D、∠2和∠3是对顶角,错误.故选C.
例6:(2009•台湾)图中有直线L截两直线L1,L2后所形成的八个角.由下列哪一个选项中的条件可判断L1∥L2()
A.∠2+∠4=180° B.∠3+∠8=180° C.∠5+∠6=180° D.∠7+∠8=180°
分析:结合图形分析两角的位置关系,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 解答:∵∠3+∠8=180°,而∠4+∠8=180°,∴∠3=∠4,∴L1∥L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选B.
例7: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数目有()
①因为∠1=∠4,所以BC∥AD. ②因为∠2=∠3,所以AB∥CD.
③因为∠BCD+∠ADC=180°,所以AD∥BC. ④因为∠1+∠2+∠C=180°,所以BC∥A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要结合图形认真观察,看两个角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角.
解答:①因为∠1=∠4,所以AB∥CD.故此选项错误;
②因为∠2=∠3,所以BC∥AD.故此选项错误;
③因为∠BCD+∠ADC=180°,所以AD∥BC.故此选项正确; ④因为∠1+∠2+∠C=180°,所以AB∥CD.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例8:如图,∠1=30°,∠B=60°,AB⊥AC.
DAB+∠B=多少度?
②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试说明理由.
分析:(1)由已知可求得∠DAB=120°,从而可求得∠DAB+∠B=180°
(2)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AD∥BC,∠ACD不能确定从而不能确定AB与CD平行.
解答:①∵AB⊥AC,∴∠BAC=90°,又∠1=30°,∴∠BAD=120°,∵∠B=60°,∴∠DAB+∠B=180°(7分).
②答:AD∥BC,AB与CD不一定平行.(3分)理由是:
∵∠DAB+∠B=180° ∴AD∥BC(4分)∵∠ACD不能确定(5分)∴AB与CD不一定平行.(6分)
典型课例
平行线的判定
谯城区城父中心中学:张名
第三篇: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经典例题
平行线的判定
一、知识回顾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想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判定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二、典型例题
例1:直线a、b、c中,a∥b,b∥c,则直线a与直线c的关系是()
A.相交 B.平行 C.垂直
D.不确定
解答:由于直线a、b都与直线c平行,依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可推出a∥b,故选B.
例2:下列说法中可能错误的是()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C.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D.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解答: 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正确;
B、应为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则可以做无数条,故本选项错误;
C、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故本选项正确;
D、若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直线垂直的定义,本选项正确. 故选B.
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C.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两种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及推论,对每个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错误,应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B、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错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没有交点.
C、正确.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故选C.
例4:(2010•桂林)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则∠3的同旁内角是()
A.∠1 B.∠2
C.∠4
D.∠5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同旁内角的定义:“同旁”指在截线的同侧;“内”指在被截两条线之间.可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由图知:∠3和∠2在截线EF的同侧,且都在被截直线AB、CD的内侧,所以∠3和∠2是同旁内角,故选B.
例5:(2009•桂林)如图,在所标识的角中,同位角是()
A.∠1和∠2 B.∠1和∠3 C.∠1和∠4 D.∠2和∠3
分析:同位角就是: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又分别处在被截的两条直线同侧的位置的角. 解答:根据同位角、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进行判断,、∠1和∠2是邻补角,错误; B、∠1和∠3是邻补角,错误; C、∠1和∠4是同位角,正确; D、∠2和∠3是对顶角,错误.故选C.
例6:(2009•台湾)图中有直线L截两直线L1,L2后所形成的八个角.由下列哪一个选项中的条件可判断L1∥L2()
A.∠2+∠4=180° B.∠3+∠8=180° C.∠5+∠6=180° D.∠7+∠8=180°
分析:结合图形分析两角的位置关系,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判断. 解答:∵∠3+∠8=180°,而∠4+∠8=180°,∴∠3=∠4,∴L1∥L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故选B.
例7:如图所示,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数目有()
①因为∠1=∠4,所以BC∥AD. ②因为∠2=∠3,所以AB∥CD.
③因为∠BCD+∠ADC=180°,所以AD∥BC. ④因为∠1+∠2+∠C=180°,所以BC∥AD.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要结合图形认真观察,看两个角是哪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角.
解答:①因为∠1=∠4,所以AB∥CD.故此选项错误;
②因为∠2=∠3,所以BC∥AD.故此选项错误;
③因为∠BCD+∠ADC=180°,所以AD∥BC.故此选项正确; ④因为∠1+∠2+∠C=180°,所以AB∥CD.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例8:如图,∠1=30°,∠B=60°,AB⊥AC.
①∠DAB+∠B=多少度?
②AD与BC平行吗?AB与CD平行吗?试说明理由.
分析:(1)由已知可求得∠DAB=120°,从而可求得∠DAB+∠B=180°
(2)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可得AD∥BC,∠ACD不能确定从而不能确定AB与CD平行.
解答:①∵AB⊥AC,∴∠BAC=90°,又∠1=30°,∴∠BAD=120°,∵∠B=60°,∴∠DAB+∠B=180°(7分).
②答:AD∥BC,AB与CD不一定平行.(3分)理由是:
∵∠DAB+∠B=180° ∴AD∥BC(4分)∵∠ACD不能确定(5分)∴AB与CD不一定平行.(6分)
第四篇: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两个判定定理。一般的定义与第一个判定定理是等价的。都可以做判定的方法。但平行线的定义不好用来判定两直线相交还是不相交。这样,有必要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角来判定。因此,这一个判定公理和两个判定定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也为下一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由判定公理推出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学生刚刚接触用演绎推理方法证明几何定理或图形的性质,对几何证明的意义还不太理解。有些同学甚至认为从直观图形即可辨认出的性质,没必要再进行证明。这些都使几何的入门教学困难重重。因此,教学中既要有直观的演示和操作,也要有严格推理证明的板书示范。创设情境,不断渗透,使学生初步理解证明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根据所学知识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公理或定理。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对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的巩固。为此本课教学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复习的作用。
2.围绕重点练习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第1题既复习了角的平分线又应用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它也是今后学习判定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基本图形。第2题主要是让学生注意逻辑上的区别,而且这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的一个图形,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提醒学生其中的对应关系。第3题意在培养学生体验“有什么”,“根据什么”“得出什么”进行说理的过程。对于第3题教师对于学生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要有充分的准备,并积极加以引导。
3.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能准确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平行线判定的说理,并进一步体会说理的规范表达。
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大胆的重组、加深,通过证明推理题、计算推理题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进行了灵活的运用。注重学生的自己分析,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实际上是“平行线的判定”老内容新教法,我的体会最深之一就是怎样让学生自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与以前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我感觉这节课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探索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同位角”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重要结论。
2、课堂上在与学生的对话和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
3、注重由学生从临摹书写到自主书写,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节课还需改进的是:
1、课堂的应变能力还需提高。对例三的研究时间过长,使后一阶段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紧,由于时间关系,学生没有充分思考,虽然学生踊跃举手,但毕竟其他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在今后备课中,继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2、板书还要精心设计。
3、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差异,如果在分析的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同伴互助,那么课堂的实效性将更充分体现。
4、认真备课。备知识:熟悉这节课的内容以及有关知识。备学生:既要因材施教更要因生施教,上好一节课不能只看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也就是不要看老师按时(45分钟)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到时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知识才能说老师这节课是成功有效的教学。
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教研的水平。今后每一节普通的课,都是我不断反省、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的载体。
第五篇: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平行线判定教学反思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用几何画板设计游戏“米奇走迷宫”,在游戏中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5、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一个提问的不到位,上台展示的学生误解了我的意思,竟去书写推证过程(这超出了他们此时的能力范围)。在这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没能让他们完全放松下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