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立法模式
简论我国地理标志制度的立法模式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均对地理标志实施保护,这种保护模式不仅造成了权力冲突,还导致权利主体不明,既不利于国家行政管理,也不利于私权主体利益的保护。《商标法》立法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已有行政资源,并能实现私权主体利益。
[论文关键词]地理标志 证明商标 集体商标
一、地理标志立法模式的现状
我国地理标志制度主要体现于《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中。
《商标法》规定了地理标志的基本概念,《商标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则对地理标志作出了具体规定。在《商标法》中,地理标志是以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形式进行保护的,但它和一般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有一定差别,如依《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6条,地理标志注册要求“附送管辖该地理标志所标示地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2005年5月16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这一规定主要内容如下:1.在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方面,依《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8、11、12和13条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经过多个行政部门的审查;2.在地理标志的使用方面,有关行政部门有审核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20条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应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申请。3.在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监督方面,《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第21条规定,各地质检机构依法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保护。
2007年12月6日,农业部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监督方面,有关行政部门具有一定权力。如《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择优确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组织,《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有一定的监督检查权。
二、我国现有地理标志立法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如前所述,我国地理标志制度主要由《商标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构成,而这三法之间存在着不一致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各法地理标志权力(权利)内容不同,国家对地理标志的干预程度不同;
(二)权力之间、权利之间均存有冲突。从行政管理角度看,地理标志的管理涉及全国地理标志的相关事宜,完备的档案和严谨的更新机制的建立需要较大的成本,而从上到下的三套机构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目前三个
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这使本来就繁琐的工作演化得更加复杂。从相关权利主体角度看,三法并立不仅造成了权利冲突,还浪费了地理标志申请者和使用者有限的时间经济资源。因此,我国应当重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关于未来地理标志立法模式,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观点: 1.采用商标法为主其他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为辅的模式保护我国地理标志,由商标局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2.采用专门立法为主其它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法》)为辅模式保护我国地理标志;3.采用双轨制立法模式保护我国地理标志;4.采用专门立法模式保护我国地理标志,为地理标志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
笔者认为,我国应当采用商标法证明商标模式保护地理标志。理由如下:1.从建立地理标志制度的目的看,地理标志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监管,以对内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对外获得知识产权优势地位,而采用证明商标方式完全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地理标志制度除标识商品来源以外,还是一种质量、商誉的保证,而证明商标的作用则恰恰是证明一定质量。而且,通过证明商标形式保护地理标志可以使现有的商标法律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如实行申请、审查、公告和异议和注册等制度,无需投入过多的资源,比建立一个新的制度要容易得多;2.采用专门法保护地理标志立法成本过高。专门法的起草和颁布,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在其颁布后还要考虑和现有执法资源的组合问题、人力物力的配置问题,总体成本过高。而如前所言,应用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保护地理标志,提高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目的。
笔者认为,地理标志不应当采用集体商标方式进行管理。因为地理标志制度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提高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而不是对地理标志产品产于某地的一种证明,更不是对生产者是某组织成员、某地区成员的证明。以信阳毛尖为例子,正宗信阳毛尖的制作,需经过筛分、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凉和复烘九个过程。即使是信阳茶农,他们也不是全部采用这九个过程制作信阳毛尖。单纯因为这些茶产于信阳或者这些茶农属于信阳集体组织就授予其使用地理标志的权利,就达不到监督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的目的。
必须强调的是,采用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并不意味着地理标志就是完全的私权。地理标志所体现出的国家利益和代际利益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是私权。从地理标志概念可以看出,地理标志和特定的地理范围有关,而一个国家是由固定的地域疆界组成,有限的疆界构成了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讲,地理标志是大自然给予一国的资源,是国家财富的一部分,应当由国家实行干预。另外,地理标志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相关,这些资源不仅应由现存居民所享有,也应当由后代居民所享有,现存居民不能对相关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随意利用或者破坏。国家是整体利益和后代居民利益的最佳代表。就国外立法而言,即使是市场化程序较高的美国,当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进行保护时,国家也对其实施了一定程序的干预。“如果证明商标完全地或主要地由地名构成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商标的所有人要么是当地的政府机构,要么是政府授权运行的机构。证明商标所有人通常是非营利组织或者政府机构,代表某个地区的生产商宣传推广该地区的产品。”
三、对否定商标法立法模式观点的反驳
有学者不赞成依证明商标模式保护地理标志,并提出如下观点作为理由: 1.各国立法都普遍禁止使用地名和产品通用名称作为商标注册,以保证商标的显著性,而作为证明商标保护的地理标志常常由地名和产品通用名称组成,如 “宁夏枸杞”,缺少显著性;2.地理标志一般只适用于产品,适用的对象较窄,而证明商标适用范围较宽。证明商标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不可能是专门的、有针对性的;3.商标制度限制了地理标志的保护期;4.地理标志不具有专有性、独占性,它属于该特产所在地区的所有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共同占有;5.从商标所标示的作用看,商标具有区别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功能;而地理标志则直接标示商品的来源,即商品的产出地,以区别其他同类商品的产地,不仅具有识别商品产地来源的功能和作用,而且具有质量标准;6.证明商标的法律“授权性”与地理标志的“自然权利”属性之间存在着矛盾;7.证明商标的属性与地理标志所具有的功能之间存在着矛盾。任何达到证明商标标准的单位都可以被授权使用证明商标,而不管其所处的地域是否相同。而地理标志的使用则要求不仅其产品具有独特的品质或其他特征,而且这些特征是和该地理环境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也就是说,地理标志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由于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并非专门只用于地理标志,法律不能强制性地将它们所标示的产品质量和特定的地理环境联系起来,两者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即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所标示的产品并不能表明该产品与某特定区域的产品的特定品质或其他特征有关。
针对第一个理由,笔者认为,地理标志并不一定必须是地名和产品通用名称,它也可以是图形商标或者组合商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第8条规定:“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申请注册的地理标志,可以是该地理标志标示地区的名称,也可以是能够标示某商品来源于该地区的其他可视性标志”,这就意味着即使地理标志是文字商标,其也并不一定由地名组成;针对第二个理由,笔者认为,即使地理标志只适用于产品,但这并不能因此而放弃采用证明商标形式保护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证明商标的一个子集,地理标志只适用于产品,并不代表证明商标只能适用于产品;针对第三个理由,笔者认为,商标制度并没有限制地理标志的保护期。采用商标法保护的地理标志虽然有期限,但它可一直续展,哈佛大学和北京大学也都采用了商标法的形式进行了保护,但这没有影响它们的保护期;针对第四个理由,笔者认为,地理标志权利人即团体、协会或其它组织对地理标志具有专有性和独占性。虽然地理标志可以由很多符合条件的生产者使用,但这些使用者并不是地理标志权利人;针对第五个理由,笔者认为,并非所有商标的目的都是为了区别同类产品生产者。如证明商标的目的主要是为证明商品的质量。作为证明商标的地理标志也是表明一种质量,不同之处在于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产地决定;针对第六个理由,笔者认为,地理标志并不仅仅代表一项“自然权利”,它强调产品的高质量,有权使用地理标志的产品如信阳毛尖除了产于信阳,还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针对第七个理由,笔者认为,证明商标的作用是证明一定的质量。地理标志也是证明一种特定的质量,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这种特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域气候等引起。而且,没有任何法律规定只有地理标志才能使用证明商标,除了地理标志,其它产品也有证明商标。
总之,笔者认为,采用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既符合国际惯例,也充分考虑到了现有的商标注册和保护制度,是一种较好的保护模式。
第二篇:TRIPS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
内容摘要: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种类之一,TRIPS专门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我国在地理标志的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法律不足,有必要借鉴TRIPS的相关规定,吸收他国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制度。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大致有四种保护模式,我国目前存在的两种保护模式之间有冲突和不协调之处,如何设计未来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关系到我国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关键词:TRIPS 地理标志 集体商标 证明商标 保护模式 TRIPS在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对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履行保护地理标志在内的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和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知识产权如版权、专利、商标三大类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并不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地理标志方面却有着巨大的潜力,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众多的名优特产,像法国香槟一样,创建本国自己的世界品牌,又可以突破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以技术标准、专利技术、环保标准、反倾销等一系列措施所构筑的贸易壁垒,从而起到提高中国原产地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TRIPS对地理标志的有关规定TRIPS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地理标志,涉及从第22条到第24条三个条文的内容规定。第22条“地理标志的保护”首先明确了地理标志的含义,又规定了成员所负有的保护地理标志的义务。第23条是关于对葡萄酒和白酒的补充保护。第24条是有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谈判和对地理标志使用权的例外。与地理标志大体相当的一个概念是原产的名称,在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原产的名称作为一种工业产权加以规定,但没有对其作出定义。1958年签订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第2条规定:“在本协定中,原产地名称系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期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TRIPS第22条第1款规定:“本协议的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地理标志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标志须标示出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内的某地区或某地方;二是该商品所具有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仅具有第一层含义,不能称之为地理标志,只能叫做货源标记。TRIPS第22条第2款规定:“在地理标志方面,成员应提供法律措施以使利害关系人阻止下列行为:(a)不论以何种方式,在商品的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有关商品来源于并非其真正来源地、并足以使公众对该商品来源误认的;(b)不论以何种使用方式,如依照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二,则将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该规定实际上要求成员对违反地理标志第1方面要求(即假冒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商品来源)的行为加以制止。[!--empirenews.page--]TRIPS第22条第3款规定:“如果某商标中包含有或组合由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域,于是在该商标中使用该标志来标示商品,在该成员地域内即具有误导公众不去认明真正来源地的性质,则如果立法允许,该成员应依职权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或者依一方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该规定明确了注册商标不得和地理标志相冲突的规则。因为二者都是知识产权,发生冲突后必须根据权利产生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各自的效力,地理标志产生在先,自然应当否定和其构成冲突的注册商标的效力。TRIPS第22条第4款规定:“如果某地理标志虽然逐字真实指明商品质来源地域、地区或地方,但仍误导公众以为该商品来源于另一地域,则应适用本条以上三款。”该规定实际上要求的是对地名的使用应按诚实信用原则所决定的方式进行,以保护地理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TRIPS第23条是关于对葡萄酒与白酒地理标志的补充保护。具体涉及四方面内容:(1)成员应制止用地理标志区标示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指的地方的葡萄酒和白酒,即使也同时标示出了商品的真正来源地,即使该地理标志使用的是翻译文字,或即使伴有某某“种”、某某“型”、某某“式”、某某“类”,或相同的表达方式。(2)对于不符合地理标志要求的并非酒之来源地的葡萄酒和白酒的商标,成员应依职权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或根据一方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3)如果诸多葡萄酒地理标志使用多音字和同形字的地理标志,则保护应及于每一标志。成员应在顾及确保给有关生产者以平等待遇、而且不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下,确定出将有关同音字和同形字地理标志之间区别开的实际条件。(4)为有利于葡萄酒地理标志的保护,应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中举行谈判,以建立葡萄酒地理标志通告及注册的多边体系,使加入该体系的成员在保护地理标志方面可利用该体系。对葡萄酒与白酒地理标志的补充保护,是美国和欧盟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利益交换的结果,总体而言对欧盟的利益是有利的,因为欧盟在葡萄酒上的地理标志申请有6000多个,凭借地理标志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利益。TRIPS第24条是关于保护地理标志的国际谈判和地理标志使用的例外。该条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全体成员同意进行加强保护各个地理标志的谈判,不能借助地理标志使用的例外拒绝谈判或拒绝缔结双边或多边协议。(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进行审查,以达到地理标志保护的目的。(3)成员在实施本节规定时,不得降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生效日临近前业已存在的该成员保护地理标志的水平。(4)善意使用不作为侵犯地理标志权对待。(5)善意在先注册不作为侵犯地理标志权对待。(6)通常用语使用不作为侵犯地理标志权对待。(7)除非误导公众,在贸易活动中对姓名或继用之营业名称的使用权不受地理标志权保护的影响。(8)对于在其来源国不受保护或终止保护的地理标志、或在来源国已废止使用的地理标志,依本协议无保护义务。
二、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选择[!--empirenews.page--]按照TRIPS的要求,在来源国不受保护或终止保护或已废止使用的地理标志,将无法依据该协议得到其他成员的保护。因此,对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地理标志而言,要想得到它国的承认和保护,首先就要解决在本国的保护问题。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我国的地理标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综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对地理标志保护方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专门立法保护方式。此类立法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法国于1919年5月6日颁布了《原产地名称法》(最近一次修改是1996年7月6日),对本国原产地名称进行全面的保护。在法国法律上,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有两大类:一般制度和特别制度。一般原产地名称权产生的程序有两种: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葡萄酒和烧酒适用特殊制度。第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方式。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就是运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对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如日本《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假冒商品原产地的行为和使用使人误认商品出处的标志的行为,作为使人产生混淆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加以禁止。因该行为而可能使营业上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可以要求制止此行为。如实施此行为的人是故意或有过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和采取恢复信誉措施。第 三,商标法的保护[1][2]下一页 方式。其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种具体的保护方法:(1)以注册集体商标的方式保护原产地名称,如德国商标法第99条规定了地理来源标志作为集体商标的可注册性,“不受第8条第2款第2项所述规定影响的,在商业中可以标明商品或服务地理来源的标志或标记可以构成集体商标。”(2)通过注册证明商标的方式保护原产地名称,如英国商标法第37条规定:“某项商品的标志如果在贸易过程中适用于由某人证明商品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其它特征的该项商品,同为经过如此证明的商品区别开,则该标志应作为有关商品的证明商标,申请人以所有人名义在注册薄A部办理注册。”(3)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方式保护。如美国商标法第4条规定:“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包括原产地名称,可按一般商标注册规定,与普通商标一样依本法注册并具有同样效力。此种商标由对其使用实行合法管理的某些人、国家、州、市等具名申请注册,注册后与普通商标一样,受到本法规定的保护······”。第四,混合立法保护方式。此立法例以西班牙为代表,即在商标局之外,另设地位独立的原产地名称局,相关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或选择申请注册原产地名称的途径来获得对原产地名称权的保护,如果当事人选择两种保护方式的,则可以获得双重保护。就我国对地理标志的现有保护体系而言,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通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进行保护,还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原产地标记的行政认定来保护地理标志。这两种保护体系之间,在保护标准、保护对象、保护内容等方面,存在交叉和矛盾,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统一。而且对与地理标志的所有人来说,两种保护体系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假如一方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给与认可,另一方予以否定时,如何处理呢?再者,两套机构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认定和保护地理标志,也造成国家有限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笔者以为,应当取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原产地标记的行政认定来保护地理标志的做法,只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通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进行地理标志保护的做法。这样做的理由是:第一,包括地理标志在内的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即民事权利,这一点已经被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和TRIPS明确承认。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否,主要根据当事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应由国家的行政机关给于过多的干预。这样和商标权的取得一样,地理标志权通过申请,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授予专有权。第二,由商标局通过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模式给与地理标志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地理标志权之间的冲突发生。第三,对商标局现有的保护地理标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经验积累的充分利用,也要求地理标志保护按照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模式,而不必另起炉灶。第四,对与地理标志和商标的不同之处所决定的地理标志不适用商标法的有关规范,可以考虑通过专门立法加以解决。比如地理标志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决定某地的某种商品品质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还存在着并对商品品质仍起决定作用的,就应继续保护该地理标志;再如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申请人应是该地域范围内有权使用地理标志的主体,他取得地理标志的商标注册后不得阻止同一地域范围内符合地理标志使用条件的其他人加入到商标使用人的范围内或仅将地理标志作独立的使用。这样的一些规定就解决了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差异给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的模式所提出的疑难问题。2003年4月17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于2003年6月1日实施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中已经包含有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规范,比如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申请的要求,又如对葡萄酒、烈性酒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规则的要求等。这表明立法在实际上已经倾向于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来保护地理标志。[!--empirenews.page--]
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完善除了前面探讨的地理标志采取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保护模式以外,如何加强对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关系到我国根本经济利益的实践问题。因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著作权、专利、商标等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像地理标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医药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则是实现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优势,最大程度地维护我国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利益的强项。但对这些问题,以往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专门的立法,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本文研究的是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国内的立法方面,应有立有废。前文提到的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进行保护的思路,虽然有了新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但所涉及到的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规范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加以详细的规定。比如地理标志在不影响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权的合理利益情形下可以合理使用的规范;地理标志的保护是否需要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期届满时申请续展的规范;符合地理标志使用条件的主体加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人的有关实体和程序规定等内容都没有在该办法中显现出来,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立法加以完善。同时,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原产地标记的行政认定来保护地理标志的原有法规应明文加以废止。第二,加强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有关知识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国内主体保护地理标志的意识和法律能力。迄今为止,实际上受到保护的地理标志的数量极为有限,和我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积淀深厚、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所决定的地理标志实际上的优势极为不符,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宣教的严重缺乏。第三,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上,要进一步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强化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应当符合其作为私权也就是民事权利保护的特性,行政管理只是在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时才发挥作用,其他情形下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的干预。地理标志作为该地域范围内,由该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都符合要求的主体所共享的无形财富而言,由特定的对商品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具有监督能力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作为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申请任何权利的保护人是比较合适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可加以适当的借鉴。例如:去年发生的“温州打火机事件”,温州打火机协会就充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这说明我国的地方行业协会在未来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将是大有可为的。第四,除了在国内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以外,也应在国际范围内注重对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这方面既要熟悉和了解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积极运用这些规定保护国内主体的合法权利,又要积极参与关于地理标志方面的国际谈判,从本国国情出发争取有利的谈判结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和主要的贸易伙伴签订双边协议的做法,来具体明确双方在保护对方地理标志方面的义务,以弥补国际公约的概括性规定给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带来的不确定性。[!--empirenews.page--]参考文献 1本文所使用的TRIPS条文,均参照郑成思教授所作的翻译,见郑成思著:《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附录部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2 谢东伟:《地理标志的保护与WTO新一轮谈判》,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2),2002年版,第207至第208页。3沈达明著:《知识产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至348页。4国家商标局等编《外国商标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李顺德:《中国对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2),2002年版,第223页。6郭泉真、杨正龙:《 远征欧罗巴——中国CR法规交涉团赴欧纪实》,载于《解放日报》2002 年4月9日,第5版。
第三篇:地理标志
1、地理标志
是WTO(世贸组织)知识产权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成员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义务。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的定义:“地理标志是指证明某一产品来源于某一成员国或某一地区或该地区内的某一地点的标志。该产品的某些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在本质上可归因于该地理来源”。
地理标志是特定产品来源的标志。它可以是国家名称及不会引起误认的行政区划名称和地区、地域名称。
地理标识的基本特征有三点:(1)标明了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来源(即原产地的地理位置);
(2)该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品质、声誉或其他特点;(3)该品质或特点本质上可归因于其特殊的地理来源。
由以上定义我们不难看出,TRIPS协议要求各成员国保护的地理标志,实际上属于较特殊的地理标志,它更接近原产地名称。
*与商标相似,地理标志的主要功能是区分商品的来源。虽然可以想象地理标志用于服务,但地理标志如此宽泛的适用范围在目前还未用于由WIPO管理的国际条约或TRIPS协议中。与商标不同,地理标志区分商品是通过对其生产地的标示,而不是通过对其制造来源的标示。对制造或生产的地方的标示是地理标志的本质。地理标志与商标不同,不是主观随意选定的,并且地理标志的标示不可替代。*一般来说,地理标志在一地理标志所指的地方所处的国家被认可。这一国家通常称为“原属国”。里斯本协定“原属国系指其名称构成原产地名称而赋予产品以声誉的国家或者地区或地方所在的国家”。
*原则上允许所有的制造商使用某一地理名称,只要带有该地理名称的商品是原产于所标示的地方,或者符合产品的可适用的一些标准(如果有的话),视情况而定。
*地理标志的合法使用者有权阻止其商品并非来源于该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地方的任何人使用该地理标志。与商标一样,地理标志适用“特殊性”原则,即:所受到的保护仅限于其实际使用的产品种类上;还适用“领土”原则,即仅仅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受到保护,并受该领土的法律、法规的约束。享有声誉的地理标志是特殊性原则的一个例外。目前,由WIPO管理的条约和TRIPS均未对地理标志提供这种扩大保护。
2、原产地名称
是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对原产地名称的规定。原产地名称定义如下:“原产地名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标示产于该地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特定的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是由该地理环境所致,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
原产地名称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标志,它更着重于强调产源的独特性,往往是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原产地产品的特定品质。
原产地名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它是一个地理名称;(2)它明示商品或服务的地理来源;(3)它表明商品的特定质量和特点。如:库尔勒香梨、景德镇瓷器等。
实际上,TRIPS协议所定义的地理标志是比照《巴黎公约》的原产地名称来定义的。因此,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是属于同一概念的,如果要把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记的定义做比较,则可以看到下面的情形,地理标志的定义比原产地名称的定义要宽。换句话说,所有的原产地名称都是地理标志,但一些地理标志不是原产地名称。
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1999年7月30日),对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性规定。依该规定,原国家质检总局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核、确认保护地域范围、产品品种注册登记等管理工作。
3、原产地证明商标
是将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用纳入证明商标制度中,在《商标法》之下加以保护的一种类型,即: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品质证明商标两类中的一类,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是保护原产地名称的有效方式可以是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并不违背《商标法》的禁用条款,理论上认为,该名称因在该使用中产生了“第二含义”,即人们由地名联想到的不仅是一个地方而是该地方出产的特定的商品,如涪陵(榨菜)、郫县(豆瓣)等。原产地证明商标强调的是该地域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该环境对商品品质特征的本质影响,所以在申请时提供的《证明商标注册管理规则》要详细说明,在审查时也是着重考察之处。
根据《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条例》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从证明商标的定义上看,在我国原产地名称属于证明商标的范畴。对原产地证明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原产地名称只有在国内注册证明商标后,才可以依据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去实现国际注册,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有关优先权的规定,及早
获得国际注册,有利于商标注册人在国内、国际贸易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按照国际惯例,在原产地名称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必须执行“申请在先”原则,所以,我国现在运用较成熟的商标注册、管理体系来对原产地证明商标进行保护,既可以发挥现有体系和人员优势,可以节省单独设立专管部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又可以充分利用完备的注册商标档案体系,避免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已注册在先商标权的冲突。
4、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与原产地证明商标的异同
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被作为一项工业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受到普遍重视,其保护标准是从禁止不正当竞争的角度提出的。对于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的管理和保护,我国目前存在有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和途经: 第一种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依照《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和保护。我国自1995年3 月1日实施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中对证明商标的明确定义提到原产地概念并受理原产地证明商标的申请以来,开始将原产地名称纳入证明商标范畴实施保护已有多年时间,1999年以前我国在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上,《商标法》一直居主导地位。另一种是由国家质量检验监督总局依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从1999年8月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弥补仅根据《商标法》来对原产地域产品实施保护所存在着缺陷,目前开始逐步受到重视。
上述两种保护和管理模式的区别如下:
(1)以商标保护形式认为:
TRIPS协议强调知识产权私权地位,而地理标志属于知识产权范畴,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是一种表明商品来源的标记,在法律属性上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是一种私权,通过商标制度保护地理标志完全符合TRIPS协议的要求。我国商标法所定义的地理标志与TRIPS协议的定义基本一致,都是包含原产地的特征的特殊的地理标志,应当适用《商标法》进行保护; 地理标志和商标的基本功能相同,均为区别商品来源的商业标记,商标类别中的证明商标除了标示来源之外,还有表示商品质量的作用,与地理标志尤其是原产地名称的作用完全相同,故而可以接纳为证明商标的一种形式;
从证明商标的定义上看,在我国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属于证明商标的范畴。对原产地证明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证明商标形式保护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使现有商标法律制度充分发挥作用,无须投入过多的资源,比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容易得多;
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只有在国内注册证明商标后,才可以依据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去实现国际注册,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有关优先权的规定,及早获得国际注册,有利于商标注册人在国内、国际贸易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按照国际惯例,在原产地名称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必须执行“申请在先”原则,所以,我国现在运用较成熟的商标注册、管理体系来对原产地证明商标进行保护,既可以发挥现有体系和人员优势,可以节省单独设立专管部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又可以充分利用完备的注册商标档案体系,避免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已注册在先商标权的冲突。
(2)而以质量保护形式认为:
原产地名称和商标的属性截然不同,原产地域标志是一个地域的名称,属于这个地域共有,而不能由某个特定企业或个人独占。而商标是私权,可由个人或单个企业所有。以商标形式保护原产地域标志无法解决产权归属问题。
地理标志是一特殊种类的商业标志,和商标的区别就在于并不是由其所属的某个经营者独家享有专用权,而是由某一地区内经营者的代表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凡是该地域内的经营者都可以使用;
地理标志具有惟一性,不得转让和买卖,在时间上具有永久性。而商标则可以自由转让,权利保护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故此商标法的保护无法保证地理标志的惟一性和永久性。地理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识别标志,同时也是一种质量标准,而商标法在管理制度和方法上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对原产地名称的保护一方面是对标识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对质量的监督和生产过程的控制。
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
[ 发表时间:2008-1-29 ]
山东清泰律师事务所高金军、刘月丹
(此论文获2007山东律师论坛民事类三等奖)
内容摘要:本文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出发,系统论述了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
正文:
一、引言
地理标志的保护是近年来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国内人们对其认识程度也日益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地理标志所标示产品的特殊品质通常与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关,保护地理标志,宣传和推销地理标志产品,实际上也就是在推销产地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地理标志保护的商品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它作为地方特色经济的特色品牌,能够为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和无限商机。正是因为这些经济利益和文化价值,导致了广泛的针对知名地理标志产品的仿冒和侵权,对地理标志的恶意抢注也层出不穷。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地理标志进行系统保护更是至关重要。
二、地理标志的含义
国际上保护地理标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在协调和统一保护地理标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国《商标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商标法所定义的地理标志与TRIPS协议的定义基本一致,都是包含原产地特征的特殊的地理标志。例如:“新疆葡萄干”是指产于我国新疆地区,并且由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风干工艺等因素,决定了该种产品的特殊的风味和品质。不过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又不完全属于同一概念,因为地理标志的定义比原产地名称的定义要宽。也就是说,所有的原产地名称都是地理标志,但一些地理标志不是原产地名称。
地理标志是来源地、质量的标志,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侵权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权获得救济。地理标志可用来标明特定商品的来源地,而无论该商品是农产品还是制成品,因此,在某一地域的生产者只要符合地理标志所有人规定的标准,就可以使用该地理标志。另外,地理标志的集体性和共有性,是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一个显著属性。地理标志是基于商品产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者的集体智慧而形成的,是归产地生产者和经营者集体共有的一种权利。
三、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对地理标志的保护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也是采用国家居多的一种是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纳入到商标法体系。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以及欧盟,我国实际上也是采用这种方式;第二种是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规,将地理标志作为一种特殊工业产权看待,规定注册和保护条件及程序。以法国的《原产地名称法》为代表,有19个国家专门立法保护地理标志;第三种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作为加入WTO的条件之一,为使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同国际接轨,我国在保护地理标志方面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努力与TRIPS的要求相符。从1994年中国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以来,已经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行之有效的保护法律体系和制度。目前,我国对于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保护,存在以下几种途径:
(一)将地理标志作为商标保护
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的要求,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商标法增加了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条款。根据《商标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这对别有用心抢注地名商标的企业和个人将是一个有利的制裁武器。
将地理标志作为商标保护主要通过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实现。《商标法》第三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第十条第二款中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这就是说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可以是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并不违背《商标法》的禁用条款。因为在理论上,该名称因在该使用中产生了“第二含义”,即人们由地名联想到的不仅是一个地方而是该地方出产的特定的商品,如涪陵(榨菜)、郫县(豆瓣)等。
按照我国《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受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申请和审查、注册工作。从1995年3月1日开始受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申请起,到2006年底,共注册地理标志219件。仅2006年一年就核准注册地理标志81件,占注册地理标志总数的36.99%。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已公布的800多件驰名商标中,有涉农产品商标近100件和地理标志4件(“安溪铁观音”、“库尔勒香梨”、“柘荣太子参”、“景德镇瓷器”)。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运用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效果尤为明显。
1、集体商标
“集体商标”名称源自《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七条之二和马德里协议及其实施细则。在我国,根据《商标法》第三条二款,集体商标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集体商标的目的在于把中小企业力量集中起来,壮大集团优势,形成数量优势和质量统一管理,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可以弥补我国企业规模较小和力量不足的缺点,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这也是发达国家曾经采用过的成功经验。不过,由于集体商标申报难度越来越大,核准周期加长,审查更加严格,目前全国拥有集体商标的数量比证明商标和全国驰名商标都要少。自1995年3月1日开始受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申请以来截止2003年底,商标局共受理集体商标申请252件,但仅核准注册35件;而受理 证明商标申请605件,核准注册235件。原产江苏射阳县的“射阳大米”是我国首家使用地理标志的大米集体商标。
2、证明商标
“证明商标”名称源自马德里协定及其实施细则。在我国,根据《商标法》第三条三款,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业内人士把证明商标的价值概括成一个形象的公式:即土特产+文化+法律保护=证明商标,其意义不言而喻。获得证明商标的商品一般都拥有可以证明其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等特定品质。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以证明商标制度,促进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国家,仅葡萄酒原产地证明商标就有350个,葡萄酒一项就能带来数百亿美元的外汇。法国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农产品证明商标对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化进程,作用不容低估。
根据证明重点不同,证明商标可以分为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品质证明商标两类。
(1)原产地名称证明商标
原产地名称证明商标是指重点证明商品或服务来源于某地,其质量或者特征完全或者主要取决于该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以及该环境对商品品质特征的本质影响。中国作为《巴黎公约》成员国,承担了保护原产地名称的义务,但由于中国目前尚无保护原产地名称的专门立法,地名-般不能作为普通商标注册,所以通过证明商标对原产地名称进行保护成为了一种可行的办法。
对原产地证明商标进行注册保护,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原产地名称只有在国内注册证明商标后,才可以依据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去实现国际注册。按照国际惯例,在原产地名称与商标权发生冲突时,必须执行“申请在先”原则,及早获得国际注册,有利于商标注册人在国内、国际贸易中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2)品质证明商标
品质证明商标,是指证明商品或者服务具有某种特定品质,如产品具有某种质量,采用了什么制造方法等。绿色食品标志就是典型的品质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作为品质证明商标注册的例子有:吉林鼎吉大米等。
综上,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是地理标志权利人寻求法律保护的有效途径。
(二)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
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1999年7月30日实施),开创了质检部门对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保护的先河。随后又出现了由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2001年4月1日实施)及其实施办法。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2005年7月15日实施)是目前关于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和保护的最新的部门规章。
这些规章制定的依据在于认为地理标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识别标志,同时也是一种质量标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一方面是对标识的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对质量的监督和生产过程的控制。这些规章的目的在于弥补仅根据《商标法》来对地理标志产品实施保护所存在的缺陷,目前开始逐步受到重视。据最新统计,已有680余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保护。核准使用地理标志的企业已达5000多家,受保护产值达5000多亿元。
(三)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的保护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通过列举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方式实现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针对上述第(二)项,在2007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中又将其细化为:具有区别商品来源的显著特征的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应当认定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据此,假冒、仿冒地理标志的行为、其他人未经授权将地理标志申请注册为商标或者作为商标使用的行为、将地理标志作为自己产品的名称等行为,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地理标志的利害关系人都可以要求制止。
此外,《产品质量法》第五条也规定,“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也作了类似规定。
以上这些法律实际上是从提供真实信息的角度,通过禁止误导行为来保护地理标志的。上述几种保护方式从不同角度为地理标志利害关系人在权利被侵害时提供了寻求救济的途径。在这种多方位的保护中,《商标法》是一种完整的民事权利保护,居主导地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四、我国加强对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标志资源非常丰富,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如新疆“库尔勒香梨”、北京京郊的“平谷桃”等,这些地方名特优产品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在市场上畅销不衰。利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积极发掘、保护这些宝贵的资源,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对外贸易,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山东的“章丘大葱”是中国蔬菜类第一件证明商标,1999年7月被核准注册后,章丘的大葱身价由几年前的每公斤不足1元,涨到现在每公斤10元,葱农人均每年增收1500元。
五、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仍存在保护意识不强、管理、营运不善、制度不协调等问题。
首先,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不强。我国已注册涉农产品商标为37万件,约占注册商标总量的13%;而注册地理标志仅为219件,其中还包括31件外国注册人的地理标志,一大批已具备证明商标条件的特色区域品牌还没有注册。与国内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相比,人们对于作为保护农副产品“纯正血统”和“身份证明”的地理标志知之甚少。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保护工具,一些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产品被大肆仿冒,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特色产品的历史遗产价值和市场价值。
其次,对地理标志的管理、营运不善。由于对加入资格的审查以及质量监控不够严格,导致了一些曾辉煌一时的地理标志逐渐没落,龙口粉丝、金华火腿因部分企业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导致自毁信誉的典型案例就是前车之鉴。
最后,也是更主要的,工商、质监等不同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管理权限的重叠,形成“商标权”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架的局面,这已经成为制约地理标志保护的瓶颈。工商总局与国家质监总局对地理标志保护的权利争夺战一直持续到最近:2005年7月15日,国家质监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正式实施,而国家工商总局也于2007年2月1日公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同时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
这种关于地理标志的两种管理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一方面,导致市场主体无所适从。那些带有原产地因素的产品究竟是申请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还是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不同的注册程序产生的保护效力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和申报人感到十分困惑。另一方面,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原产地的审查与商标审查,必须保证审查的不冲突,特别是使用的不冲突。因而,无论是原产地审查还是商标审查,都必须建立一个庞大的检索系统,这势必浪费国家的行政资源。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完善立法。鉴于地理标志是一项独立的、重要的知识产权,并且和普通商标不同,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无论从产权制度、商标转让、管理制度、方法和国际惯例来看,还是对地理标志产品来说,实施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都是较好的选择。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李华呼吁的一样,“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地理标志保护法》,通过立法保护更多名优特产品。”同时,笔者建议在立法的同时应明确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而终结多部门共同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的混乱局面。
第二,由政府主管部门帮助已取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假冒、仿冒等侵权行为,维护地理标志产品的良好信誉。例如,法国干邑是世界著名的葡萄酒产地,法国政府颁布法令详细规定了干邑的地域范围以及管理和操作手段,保持了法国葡萄酒享誉世界的品质和独特的文化,帮助其成功走向世界市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巡视员兼副局长范汉云说,保护地理标志最核心的内容是管理和使用者要保证使用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和质量,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切忌“贪多求快”。另外,范汉云还认为,不能人为地去创造地理标志产品,更不能以定指标的方式去推动地理标志注册。第三,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收集整理本地区地理标志产品名录,由国家相关部门汇总后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WTO知识产权理事会备案,防止我国著名的地理标志被他人在国
外注册。对于已经被他人在国外抢注的地理标志,政府、商标协会和地理标志所在地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异议、撤销等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1] 许海峰主编:《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 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 J.H.Reichman:Universal Minimum Standard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Under the TRIPS Component of the WTO Agreement,《The International Lawyer》1995。
[4] 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 程永顺主编:《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第四篇: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一项重要的知识产权,具体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我国是通过商标法律制度以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方式来保护地理标志的,这是国际上保护地理标志的一种主要方式。对具有地域特色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第五篇: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
管育鹰
2012-01-31 23:17:06
来源:《知识产权》2011年6月
作者简介:管育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地理标志制度起源于禁止在商品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其来源于非真实的产地、足以使公众误认的知识产权制度基本规则。日本长期以来主要采用《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来禁止虚假标示原产地的行为,以此来保护正宗地源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同时,其《商标法》中也不允许将没有显著性或者易导致误认的地名注册为商标。2005年日本修改《商标法》时增加了关于地域团体商标的规定,允许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人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并依法使用。近几年来,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加以运营已成为日本区域经济相关产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组成内容。
关键词:地理标志 地域团体商标 防御性保护模式 主动性保护模式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客体之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这一概念涵盖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第10条第2款所规定的不得虚假标示的“原产地名称”或“原产地标识”。根据《TRIPS协议》第22条第2、3、4款的规定,成员国应当禁止在商品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其来源于非真实的产地、足以使公众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驳回或撤销未能表明商品真实原产地的地理标志的商标的注册;禁止字面真实但仍产生误导效果的地理标志使用或注册等。
日本在传统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早在明治32年(1899年)就加入了1883年的《巴黎公约》。像德国等欧洲国家一样,日本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制止经营者在产品上虚假标示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尽管这种原产地标识保护制度满足了《巴黎公约》的最低要求,但相比法国通过专门法来对原产地标识进行强化保护的制度而言水平要低。如果称法国那样的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成为专用商业标识的制度为主动性保护模式的话,那么日本这种不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专用、以防混淆误认为主要目的的制度可称为防御性保护模式。《TRIPS协议》通过后,日本逐渐认识到了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振兴的双重压力,日本在法律上不但继续保留禁止虚假标示及混淆产地标识的防御性保护模式,还增加了允许适格的主体按法律程序将地理标志进行注册,以寻求类似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更有力的主动性保护模式。本文将介绍日本现有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尤其是其在《商标法》中新增加的主动性保护模式并加以简要评述。
一、防御性保护模式
日本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长期以来采用防御性保护模式,其主旨是禁止虚假和欺骗性的原产地来源标示,相关条款散见于关于标签标示及广告、酒类产品标示、反不正当竞争、商标等方面的法律,但主要是《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和《商标法》。
日本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最早于1934年公布,1993年全面修订。该法将虚假标示商品产地的行为明确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即“在商品、服务及其广告中、或者在交易所使用的文书或信函中,对商品的产地、品质、内容、制造方法、用途或数量,或者服务的质量、内容、用途、数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信息标示的行为,以及转让、交付、为转让或交付而展示、输出或输入、在线提供将有虚假标示的商品或提供作虚假标示之服务的行为”。[1]根据此条款,假冒产地标识属于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相关条款,假冒产地标识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日本历来有在不产自某地的产品上使用该地地名而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防止法》所说的假冒产地行为的案例,典型的比如“京の柿茶”一案,该案判决认为:“京”字在日本通常被认为指京都,被告在并不是在京都制造、加工、且材料中也不含有京都出产材料的柿叶茶上标注“京の柿茶”或者“KYO-TO KAKICHA”文字的行为,容易引起对商品原产地、质量的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2]
日本于1962年通过了一部《不正当回扣及不正当表述防止法》,该法所指的“表述”是指经营者用以引导消费者的、关于自己产品、服务、交易条件等方面的广告或其它形式的表述,以及由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的其它任何与交易有关的表述。根据此法第4条,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不得对质量、标准及其他与商品服务的特质相关内容,作不符合事实的、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远比实际上的,或者比其他竞争对手的商品服务好得多的夸大性陈述;不得就价格等交易条件作出在普通消费者看来远比实际上的或者比其他竞争对手的优惠得多的误导性陈述;其它被公平交易委员会认定的易被普通消费者误解的不合理、不正当表述。[3]从这部法律的本质上看,它规范的是经营者在交易行为中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兼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这应当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范畴,起到明确禁止对包括商品服务地理来源在内的各种标识进行虚假表述的作用。
日本国税厅于1994年12月28日发布的《关于葡萄酒和烈酒名称的第四号通知》对酒类产品如何使用地理标志发布了新的标准。根据此通知,“地理标志”指的是来源于日本国内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领域或该领域内某地区或地方的葡萄酒或烈酒,此酒类产品的质量、声誉及其他特点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地,因此禁止非来源地的此类产品使用该地理标志,包括诸如“地理标志+类、型、风味、仿”等词汇的暗示性使用或将地理标志翻译使用。酒类制造者和销售者“使用”地理标志的行为包括:将地理标志贴附于酒瓶或外包装上;转让、销售、进口、展示贴附了地理标志的酒瓶或外包装;将贴附了地理标志的酒类产品进行展示或发布广告、产品目录单、交易资料等。这一规定显然是日本为满足WTO于1994年通过的TRIPS对酒类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要求而作的,但也有例外情形,即在1994年4月15日之前某地理标志如果在该成员国已经被使用了10年以上、或在那之前被善意使用、或在其来源地所属国不再使用或不再受到保护的,则在日本不禁止使用。[4] 日本现行的《商标法》制定于1959年,其中规定仅由地名表示的商标不予注册,除非已获得显著性或识别性。[5]按照商标法的原理,所谓获得显著性,是指依法不予注册的标识通过使用已经获得了独立于该标识原义的“第二含义”,使消费者能够通过它识别出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根据日本特许厅(JPO)的《商标审查指南》,这种具有“第二含义”的标识必须在全国消费者的范围内获得众所周知的可识别性;同时,申请注册的标识必须与使用而获得第二含义的标识完全相同。在具体操作上,JPO判定某一标识是否获得第二含义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各个因素:[6]
第一,该标识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的事实;第二,使用开始、持续的时间、范围;第三,产品产量、销量、商业规模(比如店铺数量、销售区域、销量等);第四,广告的方式、频率、内容;第五,在一般商贸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出现的次数及其内容;第六,关于消费者对该标识认知度调查的结果等。
实践中,JPO可以接受的用以证明以上这些事实因素的证据包括:载有广告、公告的印刷物(如报刊杂志剪辑、目录、传单等);发票、发货单、订货单、账单、收据、账本、手册等;表明使用该标识的照片等;广告、广播、出版商、印刷商等机构出具的证明;商贸行业协会、商贸伙伴或消费者出具的证明;公共机构出具的证明(如国家或地方公共部门、外国使馆、工商管理所等);在一般商贸报刊杂志和网络上登载的文章;关于消费者对该标识认知度的调查报告(当然,还要从调查组织者、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等方面适当考虑报告的客观性)。
仔细分析JPO在适用日本《商标法》之“获得显著性”条款时的这些做法,我们会发现其对某一标识获得第二含义的认定标准比较高,尤其是要求在全国范围内为消费者众所周知这一点,很类似于对驰名商标的要求。因此,如果属于法律规定不予注册的标识,要想通过JPO的审查被认定为获得了全国范围内众所周知的显著性而成为注册商标是困难的。就地名标识而言,一方面由于各地生活习惯有差异,地方特产销售范围相对较窄,要证明具备全国周知性很难;另一方面,考虑到日本文字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文字常常交替使用的事实,要证明某一地名的某一具体文字表达持续使用而已经获得显著性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商标法》第3条第1款第3项所说的地名,并不局限于地理标志意义上的地名,而是包括任何可能导致误认来源的地名。比如,日本最高法院曾认定,尽管上诉人极力声明其咖啡不产自美国的佐治亚州(Georgia)、没有假冒产地的意图,但其申请的“Georgia”咖啡还是可能误导消费者,因此不得注册。[7]
在日本历史上,仅有少量的地理标志作为包含地名的标识被JPO认定已获得第二含义成为注册商标,比如“西阵织”(“西阵”为京都市西北部地名,是日本著名的高级和服生产中心区域,“织”是丝织物产品通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地名标识的注册往往还采取将地域名称与具有识别性的独特图形组合为一个商标来注册的方式,这样,JPO会更容易认为该标识具有显著性而核准注册为商标。不过,这样的注册商标对地域名称的独占性是很弱的,因为其他经营者只要不用该图形而只用该地域名称权利人就没法制止了。比如著名的“博多人形”注册商标就是由“博多(日本南部福冈县一地名)”+“商品名称(玩偶娃娃)”+“特殊图形(圆形围住娃娃剪影及文字)”组成的,这样的商标与纯地名商标,即“博多”,或地理标志“博多人形”相比,显著性要强得多;但是,却无法阻止他人在同样商品上仅仅使用“博多”或“博多人形”的文字及其与其它形状的组合作为标识。
从以上2005年日本商标法修订之前的法律框架看,日本一直以来主要是从禁止假冒产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或防止将产地标识注册为个体商标的角度对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法律保护。这种保护方式将假冒原产地名称的行为和使用使人误认商品出处之标志的行为,作为使人产生混淆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加以禁止,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有过错的行为实施人要求赔偿损失和恢复信誉等。这种保护方式侧重于从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角度保护原产地名称,但未明确赋予产地范围内的特定经营者一项明确、具体和积极的专用权。因此,只有拥有此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充分证据,利害关系人才可以请求法律保护。显然,这种保护的作用主要是消极防御式的,实施上也有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满足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经营者积极寻求保护的需求。因此,产品发源地的经营者更期望法律的保护能直接延伸到以纯文字表达为特征的地理标志以获得全面的保护,各地的政府也希望有这样的法律制度以保护其区域内的产品和提升当地品牌形象。
二、主动性保护模式
2002年以来,日本制定并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在“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日本十分重视拓宽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为振兴日本农业而增强对本土地区品牌的保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白皮书中指出:“保护区域品牌不仅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起区域性品牌还能消除假冒、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保障产品来源正宗、振兴区域经济。”[8]与此同时,日本媒体也持续报道有外国的假冒品自诩为日本著名的自产产品和高价产品, 比如熊本的樱桃蕃茄和枥木的草莓, 呼吁采取更强的商标保护措施制止此类恶劣行为,保护消费者、维护日本的农业利益。至此,地域团体商标的立法提上了日程。
2005年6月,日本对其《商标法》作了修订,允许具有较高财产价值的、由“产地名称+商品通用名称”(即我国所称的地理标志)组成的“地域团体商标”作为“团体商标”(即我国所称的集体商标)进行注册。[9]这一新法于2006年4月1日生效。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商标法》,“地域名称”指在地域团体商标注册申请之前该地的申请人(协会)之成员已经使用来标示产品原产地或服务提供地的名称, 包括与产品或服务紧密相连的地名及其简称。申请地域团体商标的主体可以是任何协会组织(须具有法人资格、依特定法律成立、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或不得为潜在的成员增添比已有成员更苛刻的入会条件),以及符合以上这些条件的外国法人。可以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是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及其成员的商标。[10]既然放在商标法的体系里,法律对注册商标的保护措施,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禁令等,都同样适用于地域团体商标。要指出的是,与普通的商标不同,地域团体商标的权利是不可转让的。[11]此外,日本新《商标法》还增加了“先用权”豁免性条款,规定没有任何不正当竞争目的、在地域团体商标申请前即已经在日本市场的相同产品服务上使用与地域团体商标相同或相似标识的人可以继续使用该标识;但地域团体商标核准后权利人可以要求先用权人以适当的方式标示其商品或服务以免造成混淆。[12]这样,虽然法律上有先用权的规定,但先用权人的权利其实是很受限的,他们得权衡一下利弊,因为他们要行使先用权可能就得声明表示自己不是地域团体商标权利人(协会)的一员,这种情形显然不是先用权人所期望的。
从日本《商标法》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新增条款来看,此类地域团体商标的注册只要求“一定的知名度”,这比《商标法》修改之前其第3条规定的必须已经获得第二含义、取得全国性周知之识别性的地名商标的注册要容易、灵活。与此同时,从程序方面看,JPO也依据《商标法》的修改增加了关于地域团体商标审查的内容,使地理标志的注册相比前面提到的审查标准严格的地名商标容易。具体来说,日本《商标法》修改后,JPO在审查地域团体商标的申请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
第一,申请人是否满足主体要求。根据修改后的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地域团体商标的申请人必须是“协会”。此类“协会”须首先是法人,即依特别法设立的工商业协会法人以及相应的外国法人。自然人是不能申请的,商会、行会或各级政府也不能申请。同时,作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应当是开放性的,即该协会必须允许符合条件的成员加入。协会成立所依据的法律规章必须规定该协会的成员资格面向所有符合条件者、不得无任何法律依据对拟入会者设置比现有会员更苛刻的条件。协会成员均可使用该商标。因为地域团体商标属于商标法体系,其使用的要求与普通的商标一样。
第二,如果已经由申请人使用、拟申请注册为地域团体商标的标识在注册后不打算让其新成员使用的,则不予注册。也就是说,即使原先该标识只有申请人在使用,但注册后凡符合条件的成员入会后也可以使用。
第三,地域团体商标必须满足法律规定的“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而且已经具有了一定知名度、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或其成员”的条件。其中,“由某协会组织或其成员使用”的标识应当符合下面第四、五项的要求;“具有一定知名度”则应当符合下面第六项的要求。地域团体商标应当能将消费者对相关产品或服务来源的识别指向该协会或其成员。
第四,如果拟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是由申请人协会的成员正在使用的标识,则该标识是否满足“由某协会成员使用”的条件要考虑这种使用是否处于协会的管理之下。
第五,拟依据《商标法》第7条之2第2款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必须与正在使用的标识相同。在判断商标是否相同时可参照JPO对《商标法》第3条第2款的审查指南。
第六,尽管在个案中,商品或服务的种类、消费者群、交易活动状态等都可能不同,“具有一定知名度”指的是即使该商标不为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所公知,但至少应当为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所知,比如为周边都道府的消费者所周知。关于周知的判断,可以参照前述第三项的规定和JPO对《商标法》第3条第2款的审查指南,只不过在范围上有所不同。
第七,如果拟申请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中的地名并不是《商标法》第7条之2第2款所说的地名,则不能依据此条款予以注册。
第八,地域团体商标指向的商品或服务种类参照《商标审查指南》第三章第十四部分对《商标法》第4条第1款(14)项的审查。
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规定:“地域团体商标可以仅由常见的商品通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的字符组成;或仅由常见的商品或服务惯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的字符组成;或仅由常见的商品通用名称和产地名称、指向申请人或其成员的商品或服务、以及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或者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组成”。
从这一规定看,地域团体商标由“产地名称+商品或服务的通用及惯用名称”组成,因此,缺少这两个要素或者包含其它意在扩展显著性字符的都不是法律所指的地域团体商标。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产地名称” 不仅包括现行行政区划中的地理名称,还包括以前的地名、县镇称谓、山川及海域的名称等,比如北海道、富士等。关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商品或服务的惯用名称”,JPO给出的实例包括:以“織”或“紬” 表示丝织品或“和服腰带”;以“焼”表示“碗”或“茶杯”;以“塗”表示“筷子”;以“彫”表示“托盘”;以“細工”表示“篮子、箱子”;以“豚”表示“猪肉”;以“温泉”表示“提供洗浴客房”或“提供暂时住宿”的服务;以“梨狩り” 表示“提供梨园采摘”的服务等。另外,用以表示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字符若被消费者用来指向某一具体的产品或服务的,则属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商品或服务的名称”。比如,“天然あゆ”指天然香鱼、“完熟トマト” 指熟西红柿。还有,以下这些属于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说的“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如辅助表示来源地的“本場(产地)”、“特産(本地产品)”、“名産(地方特产)”,等;而那些不被认定为“习惯上用来表示或辅助表示前述商品或服务来源地之字符”的则不能包含在地域团体商标中,比如 “特選(精选)”、“元祖(创始)”,“本家(鼻祖)”,“特級(特级)”、“高級(高级)”等。[14]
这里,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所说的“产地名称”,指的是在地域团体商标申请注册之前,商品或服务来源地的名称,或者与商品或服务有密切关系而被认为是其来源地的名称;该名称或简称已经被申请人或其成员使用来作为商品或服务的标识。一个地域团体商标里的地名是否属于产地名称是根据具体情形来断定的,需要提供必要的文件证明,考虑商品或服务的类别、主要消费者、交易活动状况等因素。其中,商品的来源地,如果是农产品,指的是其生长出产所在地;如果是海产品,指的是其捕捞地或上岸所在地;如果是手工艺产品,指的是其主要加工程序开展所在地。服务的来源地,如果是提供温泉洗浴的,指的是温泉所在地。“与商品或服务有密切关系而被认为是其来源地的名称”的情形,则包括:原材料占主导地位的加工产品,其来源地指原材料生长出产地,如荞麦面条中的荞麦产地、砚台中的砚石产地;加工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手工艺产品,其来源地则指加工工艺开展地,比如纺织品面料加工地。
目前,日本国内已经认识到注册地理标志可以制止假冒、创建有吸引力的地域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地域性的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商贸服务的协会组织都为其知名的产品服务注册地理标志,典型的比如神户牛肉、热海温泉、仙台味噌、横滨中国城等。同时,此项修改也同时惠及国外的权利人,比如帕尔马火腿(Parma Ham)的商标注册申请在法律修改之前肯定会被以缺乏显著性为由驳回,因为帕尔马是公众知晓的意大利地名,而火腿只是同类商品的通称,这样的标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不应赋予商标专用权。在日本《商标法》关于地域团体商标的修订生效后,帕尔马地区的相关行业协会就可以据此申请并获得商标专用权。目前在日本已有“帕尔马火腿”、“加拿大猪肉”、“印度大吉岭茶”、“牙买加蓝山咖啡”等多个由外国行业协会组织注册的外国地理标志。
显然,日本《商标法》这一重要条款的增补,旨在通过合理保护地区品牌,增强地方产业的竞争力,搞活地区经济。同时,这一修改也充分表明日本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从原先的禁止虚假产地标示的消极模式转变为以允许主动注册使用的积极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对地理标志制度的运用日益重视,很明显地转向商标法体系下的积极保护模式,而且其保护的领域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农业产品。目前在JPO注册的地域团体商标已经延伸至工业产品、加工食品、水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品,甚至还包括温泉旅馆、中华街等相关服务业 [15]。截至2011年1月11日,JPO已经审核批准了467件地域团体商标(地理标志)。[16]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其从消极被动保护模式转到如今的全方位保护,主要是基于其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思路。事实上,日本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保护、刺激其地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外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农产品仿冒。日本有相对完善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其农产品也跟其它轻工业产品一样有较高的质量:产自日本冲绳的大蒜,其价格是中国大蒜的十倍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日本经济振兴计划的开展,其对地理标志制度的全方位运用已大大超出了《TRIPS协议》确定的范围,即葡萄酒、酒类产品。当然,《巴黎公约》和《TRIPS协议》确定的只是最低保护标准,各成员国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国情提高保护范围。日本在这方面显然走在各国前面。
不过,日本国内生产的农副产品无法满足其国民的全部需求;另外,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自古国际贸易十分频繁,有很多中国传统农副产品在日本享有较高的声誉。但是,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经营者一直没有充分认识到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国际市场树立并拓展自己的地理标志品牌的重要性,使得一些地理标志在日本被淡化或者异化。比如,“绍兴酒”的日本市场一度被并非正宗来源地的产品占领;标示“上海蟹”、“天津甘栗”的产品则并不一定是地理标志产品,真正的地理来源地被忽略了且被出口港名取代。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农副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的健全和中日经贸关系相互依存性的增多,我国的农副产品会越来越多进入日本市场。目前除镇江香醋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提出了国际申请并指定日本外,还尚未发现其他的中国地理标志在日本正式注册[17]。
与此同时,我国在地理标志制度建设方面问题仍很多。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资源,在一定区域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地理标志产品数不胜数、闻名全国甚至驰名世界的地理标志产品也远远多于日本。但是,迄今我国国内各个渠道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基本上仅限于农产品、食品、中药材,传统工艺品和其他特色产品、服务等都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地理标志品牌意识淡薄外,现有地理标志法律制度的不协调也令有意经营地理标志的地方产业无所适从。
以上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注释:
[1]日本《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不正競争防止法,1993年法律第47号)第2条第1款第13项。
[2]东京地裁平成6年(1994年)11月30日判决,转引自JPO网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shiryou/toushin/shingikai/pdf/t_mark09/paperO3.pdf。[3]日本《不当景品类及び不当表示防止法》,昭和37年(1962年)5月15日法律第134号。
[4]英文版本见(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wipo.int/clea/docs_new/pdf/en/jp/jpOl3en.pdf;此通知的依据是1953年第7号法律,即《酒税保全及酒业协会法》(酒税の保全及び酒类案组合等に关する法律)第86条之6,即财务大臣为了消费者利益和酒业贸易发展的需要等,可以就包括酒类标示在内的诸事项发布标准,一旦建立了酒类标示的标准酒业协会应即刻遵守。
[5]日本《商标法》(商標法,1959年4月13日法律第127号)第3条(商标注册要件)第1款第3项规定了不予注册的商标:“仅由商品的产地、销地、质量、原材料、效能、用途、数量、形状、价格或者生产、加工或使用的方法或期限用一般使用的方法表示出来的标记所构成的商标”:同时该法第3条第2款规定:“„„使用的结果,需求者能够辨认是属于何人业务的商品者,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可以进行商标注册。
[6]JPO《商标审查指南》第二章,关于第2条第2款“经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审查说明(2011年3月访问):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e/t_tokkyo_e/tt1302-001.htm。
[7]日本《判例时报》1186号,1986年1月,转引自台湾政治大学网站(2011年3月访问): http://iip.nceu.edu.tw/iip/NEW-iip/database/2000_trademark/jpncase/2.7.pdf。[8]参见日本经济产业省网站,2004年报告第40页(2011年3月访问):http://www.meti.go.jp/english/report/downloadfilesgWP2004ke.pdf。
[9]日本《商标法》第7条是关于团体商标(即集体商标)注册的规定。
[10]日本《商标法》第7条之2,此条款于2006年增加,其它涉及地域团体商标的条款也相应增修。
[11]日本《商标法》第24条之2第4款。[12]日本《商标法》第32条之2。
[13]JPO《商标审查指南》第七章,关于第7条之2“地域团体商标”的审查说明:(2011年3月访问):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 e/t_tokkyo e/ttl302-001.htm。
[15]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cgi/link.cgi?ur1=/torikumi/t_torikumi/t_dantai_syouhyou.htm。
[16]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torikumi/t_torikumi/pdf/t_dantai_syouhyou/this_week.pdf。[17]参见JPO的网站资料(2011年3月访问): http://www.jpo.go.jp/torik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