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研究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其锻炼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游戏;小学体育;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19-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包括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状态。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体育游戏作为一种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学内容,它可以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互助、学会忍让、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它会带给学生智慧、力量、宽容和微笑,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五年级6班为实验班,该班男生19人,女生21人。五年级1班为对照班,男生19人,女生20人。(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3)研究时间:2014年9月1日~2015年2月1日。
二、实验内容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使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优良品德,愉悦身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适应能力。本课题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实验研究。(1)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特点。体育游戏有许多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1)趣味性。趣味性强是体育游戏的重要特点,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2)情节性。体育游戏一般都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节。如“老鹰捉小鸡”“穿过雷区”“大鱼网”等等。它迎合了儿童爱模仿和参与成人活动的心理需要。3)娱乐性。体育游戏有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欢娱情绪、陶冶情操等娱乐功能,所以它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性锻炼手段。(2)营造和谐宽松的游戏气氛。1)要求教师在游戏中情绪饱满,对学生亲切、温和、宽容、乐观、自信、幽默,善于自控和自省,这些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既要有家长式的疼爱,又要有同龄人的平等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师生共同营造互相尊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3)教学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限制为辅。一旦出现课堂行为问题,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学生,那样只会使学生失去自信,产生厌学心理。4)教师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严谨,组织教学时要公正,避免学生间矛盾的发生。切忌带有感情色彩的偏袒,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如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3)组织学生创编或改编现有的游戏。在游戏中,把学生分好组,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对游戏进行创编或改造。尤其是可以把一些学生喜爱的民间游戏经过改编引进课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跳皮筋”“跳房子”等。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组内的分工合作,增加了学生间的信任,融洽了学生间的关系。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也使他们因作品中有自己的努力而产生成就感。学期末,为检验实验效果,我选用了国内公认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实验组、对照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篇幅所限,表略)。其评价标准分为五级(1分-全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5分-极重度)。
三、结果和分析
从SCL-90的统计结果看(篇幅所限,表略),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强迫”“偏执”“人际”“敌对”“精神紧张”各因子上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在“躯体”“抑郁”“焦虑”“恐惧”4项上差异显著(P<0.05)。在问卷中,实验班的学生,在乐观、自信、勇敢、适应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这说明体育游戏在整体上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对各个因子都具有明显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自信心、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体育游戏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显著的教育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组织学生对游戏进行开发和再创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增强教育效果。(3)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安全感。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互相信任的心理氛围,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4)把体育游戏有机地与体育课堂各个环节相融合,不但可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教育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其锻炼价值,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2]于明岩,项前,李晓玲.体育游戏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吕新波(体育教师)
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
1:前言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作为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2: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3: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3.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3.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 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 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肥沃土地。
4: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4.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课,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
4.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4.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主体意识有内在需要的趋向,当满足这种内在需要时,人会产生愉快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同学们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地准备徒手操、专门性准备活动和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轮流领做,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
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4.2.2.引导学生能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任何学习活动的成功,均是在不断修正自身不足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评价是个人前进的一大动力,为此,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接受他人批评和建议的心理倾向,有意识地识引导学生经常分析和检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要求。
4.2.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多受家庭溺爱,任性、自我控制力差,当他们一时不能完成动作技术或参赛失利以及遇到种种不顺心之事时,情绪很容易会发生波动,甚至会引起过激行为。迎面接力跑比赛气氛活跃、竞争激烈,失败一方学生往往不能正视失败,或垂头丧气,或不从自己这组找原因,而反说胜的一方违反规则。如都采取强制措施,情况虽暂时能得到改变,但学生反而会产生逆反操心理,在以后的活动中又会再犯。教师应在指导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控的方法,不断修心自己的心态。如冷静思考法: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首先要学会沉着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通过反复思考,总结一下经验教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间隔沟通法: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及争执时,可先把问题放在那里,间隔一段时间后,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再进行沟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转移自慰法:当碰到不顺心之事时,调整一下聚焦内容,多想想让自已高兴、愉快的事等等,不断增强自我调节力。
5.把心理健康融于体育教学课堂上
5.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5.2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适宜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可让他们多参加球类的活动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以及篮球、足球等项目的锻炼;对急燥、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以及游泳等项目;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足篮排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5.3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5.4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60—90分钟也会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
6.结论
6.1体育运动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特长,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妄想,并能发展自身的潜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端正自我意识。
6.2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6.3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7.参考文献:
7.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7.2祝蓓里, 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7.3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7.4体育与健康 [Ⅰ.Ⅱ.Ⅲ]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成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将技术动作教给学生之后,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独立地去领会动作以至最后完成动作。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性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能力。这对现代社会下家庭独生子女的自主、自立是很有好处的,任何一种传统或习惯是在日积月累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体育教学的积极开展及深入,学生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握正确人生价值观
价值分为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人自身能力的体现。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塑造优秀人才即实现人生价值最成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电视、广播、墙报、宣讲等形式宣扬体育名人故事,获奖运动员的优秀事迹,体育界中好的现象等,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激励其高昂的斗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其正确把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有助于良好的心理的形成。体育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培养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人有这样和那样的交往,总是生活在一定范围的人际关系网中,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都与这种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其生活就会孤独,其知识面就会狭窄,其工作就会困难重重。正在学校里深造的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必须学习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现在的学习生活需要和将来的社会工作需要。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序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团结互助。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频数,有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对其身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育教学能够减缓学生应激水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做出的反应。体育活动能使人脑产生一种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内啡呔具有阻断人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体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娱乐性运动,期间人会从一种担忧及疲劳之中解放出来,使人忘却烦恼,身心放松,从而感到愉悦,降低应激水平。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将导致身体适应和积极的自我表象,而这两者都有提高人对应激的抵抗力。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目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某项技术动作时,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并可抑制其自卑感的产生,可调节其心理平衡。体育教学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
体育活动可调节情绪,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得以调控。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导致学生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降低其紧张不安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抑郁,从而调控情绪。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如人们遇到不满或愤怒需通过摔东西所起到的迁怒和发泄一样,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体育课中,学生可通过打篮球、踢足球、抛铅球等来调节情绪。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从而否定了这一看法。体育教学中,技术动作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使其思维面扩大,运动表象能够提高人脑的记忆程度,而且通过体育能够很好地缓解大脑的疲劳,为大脑的正常有序工作提供保障。
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益处,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它不仅会给学生,而且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益处。每一位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自身素养,为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尽自己微薄之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力度给予体育教学工作足够的政策支持,以更好地为学生健康服务。
第四篇:提升体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提升体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支援、心理辅导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真诚地对待,正确地引导,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226-01
健康是每个人快乐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应该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的心理健康是相对于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为了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究,积累了一些经验,记下来,以期抛砖引玉,把体育教学推进到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
一、渗透健康理念,抓身体健康更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理念中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了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都比较忽视心理健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对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等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身体没有病即是健康。因此,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整体的高度重视,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学生都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心理健康放在首位。作为体育教师,也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对学生在课堂的各种表情表现要及时掌握,注重思想健康教育,切实把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的事情来抓。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理论教学课,结合班级实际与学生心理状态,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社会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学生行为怪异现象,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与感想,并从榜样中学习方法与感受力量,去除心理的阴霾,争做一个阳光上进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分组与团队活动,让学生融入集体,在团结协作中参与活动和竞赛,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并对待成功与失败。针对个别特殊学生,还要注意利用体育运动间隙,个别谈心,做学生的心理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出心理问题的关键,教育学生学会疏导和宣泄,寻找新的精神寄托,优化自己的个性。从而缓解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烦恼、厌倦情绪,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一种解脱,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中去。
二、转变教学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我国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传授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只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必须怎样做不准怎样做被动地完成任务,没有了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模式也在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渗透“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感受体育的快乐,积累锻炼方法,练习竞技技能,渐渐地学生的学习也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到了“我要学”。
体育教师还要结合当今的一些体育盛事,组织学生欣赏体育精彩场景,向学生宣导体育竞技知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学生增强了体育的兴趣,就会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也就真正地实施了全民体育,健身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体坛人物人前的成功与背后的辛酸故事,教育学生锻炼自己胆大心细、坚韧不拔的心理意识,向着目标不懈奋进,学会做人生的强者,去欣然享受成功,也坦然接受失败。在这些自主学习的活动当中,学生能认识到心理障碍对于人生的阻力,然后不断地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获得初步的成就感,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1.在教学手段上多借助多媒体来记录与展示。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把学生动作录下来,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观看,然后和正确的动作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自己的动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找出差距及改进的目标。每个学生如此,他们也不必羞羞答答,不好意思,这样不仅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上,多选用一些快乐的、能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游戏、舞蹈与锻炼方法。在游戏的选用上要增加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集体意识较强的教学内容。舞蹈能激发学生的气质,通过各种体育舞蹈,健美操的跳跃,同学们的情绪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受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娇气、自私、胆怯、自负,是许多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并且自救能力极差,由此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我随机从某班级抽出了15名学生做游戏,全体队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面前一张模拟的电网,这就是要求同学们必须团结协助,开动脑筋,要求同学们不但要保护自身安全,还要保证队友安全的一种自救活动,我只是讲了游戏的规则,其他的不做任何提示。通过游戏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把其中体现的心理问题内容一一分解,以此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安全自救的心理健康课。
3.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上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自由结组,自定目标,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再个别纠正,巡回指导,找出弊端,使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得到自由发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扼杀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不能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在教学方法与态度上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也不能过分重视体育尖子生或轻视体育差生,这样学生会失去发展的方向,感到无所适从,失去自我体验的机会,失去产生愉悦感的依托,从而可能助长学生偏执和忧郁的心理障碍,不利于身心的发展。教学内容的选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用上一定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服务。
4.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与学习氛围,为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在家娇生惯养,在校学习压力大,极易与老师或同学出现关系紧张的状态,甚至发生冲突,这样就会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形成压抑、焦虑、孤独、精神紧张等不利心理健康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责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厚此薄彼,及时地向学生展示身边的良好事例,教给学生缓解人际关系紧张的自我调控方法。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在公平的体育竞争中获得成功与自信,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做到和蔼可亲,通情达理,愉快有趣,富有幽默感,这些表现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极大的影响。
总之,我们希望,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在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能力,进行品德教育的同时,都能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支援、心理辅导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切记不要讽刺挖苦或当众批评学生。要真诚地对待,正确地引导,恰当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整合课程资源,更好地提升体育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曾照军.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曾玉杰.发挥体育学科优势促进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3年05期
[3]李国富.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体会论文
要使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生活中,有时一个人的自信,往往是由于别人的小小表扬而产生的。最亲爱的人的一声赞美立即会令你信心百倍,而一句不经意的嘲讽足以叫人信心全无,所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人以支撑人生自信风帆的信任和赞美。自信是金,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品质,是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学生成长的精神核心是自信,如果从小在脑海中储存下“我很笨”、“我不行”的定论,就会在群体生活中锁住大脑的创新思维。相反,自信产生的促动力是成功的基础,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教师帮助学生拥有自信,就是引导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多层次,多方位的形式进行各种教学比赛,如:跳绳、踢毽子、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沙包投准、乒乓球、篮球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比赛。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坚定学习信念,增强自信心。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挫折
产生挫折的因素比较复杂,有些是从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有些是从其他学习活动中产生反映到体育教学中来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和消除挫折心理、培养自信,即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制定适宜的教学和竞赛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达到目的。例如在教学中应重视按体能和运动水平分组,使大家处在同一个层次,避免歧视行为。在课余竞赛中同一个年级也可以分出甲、乙、丙组,分别进行同级别的比赛,既体现了全班的参与意识,体现了群体性,又可以达到提高运动兴趣的目的。这对于一些特殊体质的学生来讲非常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成绩,消除了自卑心理,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把这种喜悦带到其他方面,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三、培养集体意识,提高适应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同学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学习效率较高。
而人际关系较差的同学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乐趣,学习效率明显不如前者。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集体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和人群发生着关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例如: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体练习,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的练习活动;既有接受别人帮助和保护的运动,又有主动帮助和保护别人的项目;既有个体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合作的团体比赛等。体育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对于促进学生的勇于进取和合作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培养意志品质,提高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中,谁的竞争意识强,谁就占有生存发展的优势,就能获得成功和进步。经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是培养竞争意识的良好途径。体育竞赛具有鲜明的优胜劣汰的特点,竞争主体经常更换,名次优胜经常易之,使参与者始终有获取成功的现实可能性,因而能促使人奋发向上。由此焕发的竞争和奋斗精神又具有迁移性,可使人们在其他领域作为借鉴、得到收益。那么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呢?首先要组织好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制定合理的规则,使学生明白竞争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机会与风险对所有人是均等的。其次,竞争的重要意义还在于竞争过程中参与者得到的各种心理体验与心理调整,特别是在紧张落后的情况下,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正因如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中来,努力提高竞争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并适应社会的竞争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改善情绪状态,消除心理疲劳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到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有些研究人员发现,用力运动可以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轻或消除情绪障碍,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并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此外,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顽强等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等,都是其他途径所不能替代的。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通过克服运动中的障碍和失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与积极进取精神,不断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和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