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2:5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日期:2012-03-23

来源: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吉土整发〔2012〕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整治项目是指在吉林省境内,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实施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建设和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使用其他资金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土地整治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土地整治工作,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财政、发改、监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审计、农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各级土地整理机构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具体技术性、事务性工作。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准备(包括工程招投标和实施方案编报等)、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阶段。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宏观指导、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市级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实施指导、协调推进、监督管理和考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管理方式。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农民参与,落实共同责任。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具体负责全省土地整治的监管工作。主要职责为:

(一)省国土资源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指导,项目实施协调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组织开展项目信息备案。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决算审计等参建单位实行市场准入和业绩考核登记备案管理,开展土地整治相关技术业务培训。

2.负责组织对市、县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论证,组织项目立项,审查批准项目规划设计,对项目实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组织开展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申报、年度方案编报等工作。

3.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咨询解答、项目实施期间重大问题答复、强化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

(二)省财政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指导、监管和绩效评价有关工作。

2.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各类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竣工结(决)算评价与审查,组织开展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

3.负责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申请,参与相关项目申报,年度方案编报、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有关工作。

第九条 市(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推进、监督检查和考评等工作。具体工作可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和财政局联合开展。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职责:

(一)督促协调县级人民政府落实土地整治项目目标任务和配套资金,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二)开展项目监督检查,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

(三)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并执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对项目实施负总责。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踏勘、选址、论证和项目申报工作。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二)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单位,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可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整理机构承担。项目法人单位是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对项目实施、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负总责,并对县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确定后,可行性研究成果申报前,完成项目法人单位组建工作。

(三)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组织开展项目设计初步审查、资金申请、工程招投标、实施管理、竣工初验和工程移交等。项目承担单位在确定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时,要坚持参建单位承揽的项目与其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严禁超越资质和能力承揽土地整治项目。

(四)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须认真审核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资金使用计划,并依据项目实施进度直接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减少中间拨款环节,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定期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报所在地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五)落实项目目标任务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问责制。严格执行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项目稽查、检查、审计和调查研究等工作,科学编制并及时上报项目总体方案、年度方案(计划),认真执行项目报备和进度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范围跨县(市、区)界的或在若干县(市、区)范围内的,市(州)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项目实施负总责。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项目建设范围跨市(州)界的,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市(州)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章 项目申报立项

第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提出年度项目申报要求或拟定项目计划,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储备库。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规划,并与当地其他规划相衔接。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影响的对策措施。

(二)项目应以农田整治为重点,土地相对集中连片,项目区划定一般以流域、乡村行政界为边界,项目建设规模和分项目片大小确定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条件,项目区一般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应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和投资标准等指标。

(四)项目所在地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申报的项目要提交土地证书或权属证明,相邻权属单位要签字盖章,确保土地权属合法、产权明晰无争议,并落到权属界线图上。

(五)项目应当优先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地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安排。

(六)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开垦区域内开垦耕地。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组织项目选址踏勘,拟定申报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并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项目申请。

(二)项目建议书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同意后,项目申报单位或承担单位依法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立项。

第十五条 项目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文件。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包括文本、附表、附图和相应电子文档。

(三)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查的论证意见、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报告、县级水利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项目选址踏勘报告、土地清查报告、公众参与意见、权属调整意向书等。

(四)涉及居民点搬迁改造的,需附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居民点搬迁改造方案、配套资金承诺书等材料,以及涉及相关权益主体的明确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和资料。

第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受理项目申报材料后,组织开展项目审查和论证,对通过审查和论证的项目,批准立项。其中,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经省国土厅、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立项。

经审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是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的纲领性文件,未经原审查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等目标任务和增加投资规模。

第四章 项目设计和预算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项目勘测设计及预算编制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应在其资质许可范围内承揽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任务,并对其成果质量负责。

项目规划设计应按照立项批复有关要求,符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范围、目标任务和投资规模,其成果应满足土地整治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划设计方案应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意见,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第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范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项目设计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和预算成果分别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进行评审。申报的材料包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出具的设计和预算评审申请文件。

(二)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预算书和有关图册(包括电子材料)。

(三)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群众意见的情况说明。

(四)项目申报单位的审查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资料。

第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依据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的审查意见,调整完善项目设计和预算。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省财政厅审定批准的项目预算,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同时,应将项目设计及预算最终成果及有关批复文件等材料组卷报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

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应按照《吉林省财政厅 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财非税〔2011〕364号)有关规定执行。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规划设计预算安排下达。

第五章 项目实施准备

第二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核实项目区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确保每宗地界址清楚、权属合法、地类和面积准确,相关补偿方案等无争议,为施工创造条件。

地类认定要以上一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面积以实测为准。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在相关乡(镇)、村公告15天。权属调整方案经征求意见并公告无异议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做权属调整。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分配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查,开展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建设工期超过1年的项目,同时应编制年度实施方案。

第二十三条 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是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是项目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考核评价的依据和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对总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按规定时间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总体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说明和编制依据、主要建设任务目标和技术指标、项目实施流程、分年度任务和计划安排、组织部署和实施准备、实施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施工部署和主要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控制、管理和保障措施。

年度实施方案应按照有关技术要求编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进展情况,上一年度工程有关情况,包括完成的工程任务与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调整与变更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本年度工程建设任务、进度安排、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和保障措施。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实施方案安排,制订项目工程施工、监理和设备招标工作方案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批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及时组织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并按照确定的工程招投标组织形式,在有关部门监督下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工程施工单位。项目招投标工作一般应在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政务大厅招投标服务中心进行,并全程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监督。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土地整治项目一经批准,应冻结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停止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停止办理土地权利转移、抵押等登记手续。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实施有异议的,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解决或提请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解决。

项目承担单位应组织项目实施设计技术交底,为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组织施工单位完成设备、材料的准备和项目开工前的清场等工作,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项目开工申请报告,经审核批准后,开始施工。

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审计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负总责。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人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项目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项目建设相关单位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负相应责任。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管理,督促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实施工程监理,提供技术服务。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组织单位、单项工程验收,定期开展项目内部审计。做好相关工程移交工作,及时做好项目实施阶段档案资料整理归档。

建立项目实施动态巡查制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投资等情况。并组织做好相关方案(计划)编报、项目报备和进度申报有关工作。市级人民政府积极协调指导项目建设管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的方式,督促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开展项目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规划设计确需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对设计变更引起的项目投资增加部分原则上应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一)变更包括一般变更和特殊变更两种类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一般变更:项目区的工程位置发生部分变化,且相应工程量和投资基本不变;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小于1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100公顷);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不超过批准预算5%(含等于)。其中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工程量原则上不低于批准工程量;单项工程内部调整原则不超过该单项工程批复预算的2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500万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特殊变更: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大于10%,但不得超过50%;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超过批准预算5%。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以中标标段为基本核算单位。

(二)变更审批程序。

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并提报变更方案,报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变更方案,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专户专账管理和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更不得滞留、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资金拨付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涉及拆迁补偿费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补偿标准、拨付计划,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直接支付给农户。经结算后剩余资金按有关规定处理。要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条 项目验收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分部工程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竣工初验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终验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村民代表对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进行验收。全部工程通过验收后,做好竣工自查和初验准备工作,并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初验申请。

竣工初验应当提交项目竣工初验申请报告,并附项目竣工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土地权属报告以及项目竣工图等资料。项目竣工验收材料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编报。

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按照项目验收有关规定,对工程及项目实施全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组卷,结合验收阶段工作,进行验收自查,并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做好各阶段验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通过委托专业机构核查,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行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初验。初验合格的,项目申报单位出具项目初验报告或意见。

项目通过初验后,项目申报单位应组织编制有关材料,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综合效益,报经省财政厅审查竣工决算后,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竣工验收申请,申请项目终验。

第三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收到项目申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编制项目验收计划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新增耕地测量核定、抽查主要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并进行效益评估。同时,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终验。验收合格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并抄送省财政厅备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项目申报单位限期组织整改,直至达到合格标准要求。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涉及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变更的,要及时开展变更调查,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四条 各项目参建单位应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项目申报单位、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项目档案资料,及时收集、整理、登记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各环节文件、资料和图件等,立卷归档,分类管理,安排专用场所保管。

勘测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应做好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并根据项目及档案管理规定对项目资料进行移交及保存管理。

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移交项目档案。

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八章 移交管护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所在地政府应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切实做好工程后期管护工作。项目移交管护管理办法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制定。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与项目接收管护单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项目资产移交管护协议。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供项目资产移交清单,移交给接收管护单位。

项目涉及权属调整的,应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有关单位,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明晰土地权属和土地权益分配。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报告,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将项目实施情况和有关信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加强施工现场检查,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要如实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对重大问题,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上报,对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

第三十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建立项目监督检查、廉政建设、跟踪审计和绩效考核等制度,采取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项目实施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追效问责。

第三十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在对项目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责成项目承担单位对其整改或按规定予以处罚。对项目承担单位未按规定履行管理职责、玩忽职守等行为,责成其主管机关督促整改或进行处罚。

相关人员在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单位应主动接受并配合有关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有关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

项目建设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工程施工现场要对项目参建单位名称和法人信息挂牌公示,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政府要公布质量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有权检举、控告和投诉。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工作有关要求,适时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明确评价工作程序、方法,并积极开展后评价成果的应用。项目承担单位要主动配合,协助做好项目后评价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并做好项目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防止耕地撂荒。

第四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应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将检查和评估结果上报省政府。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相关配套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技术和管理制度创新。

项目管理过程涉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级项目管理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篇: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写写帮推荐)

吉土整发〔2012〕1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确保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我省土地整治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土地整治项目是指在吉林省境内,使用中央和省级财政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实施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范建设和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土地整治项目,其中土地整治相关资金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等。使用其他资金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土地整治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土地整治工作,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县、乡三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整治工作,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财政、发改、监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审计、农发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土地整治的相关工作。各级土地整理机构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具体技术性、事务性工作。

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土地整治工程建设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准备(包括工程招投标和实施方案编报等)、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和后评价等阶段。

第二章 组织管理体系

第七条 土地整治项目按照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宏观指导、政策研究、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市级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实施指导、协调推进、监督管理和考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管理方式。具体组织形式是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企业竞争介入、农民参与,落实共同责任。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具体负责全省土地整治的监管工作。主要职责为:

(一)省国土资源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指导,项目实施协调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组织开展项目信息备案。对项目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招标代理、监理、施工、决算审计等参建单位实行市场准入和业绩考核登记备案管理,开展土地整治相关技术业务培训。

2.负责组织对市、县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论证,组织项目立项,审查批准项目规划设计,对项目实施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组织开展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申报、方案编报等工作。

3.负责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咨询解答、项目实施期间重大问题答复、强化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的技术保障措施。

(二)省财政厅

1.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指导、监管和绩效评价有关工作。

2.负责财政性资金投资的各类土地整治项目预算、竣工结(决)算评价与审查,组织开展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

3.负责中央支持的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申请,参与相关项目申报,方案编报、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等有关工作。

第九条 市(州)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推进、监督检查和考评等工作。具体工作可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和财政局联合开展。市级人民政府主要职责:

(一)督促协调县级人民政府落实土地整治项目目标任务和配套资金,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二)开展项目监督检查,配合省直有关部门开展项目全过程管理和监督检查。

(三)加强绩效考核,健全并执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对项目实施负总责。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治项目的踏勘、选址、论证和项目申报工作。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二)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承担单位,由县级人民政府组建项目法人单位,一般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可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整理机构承担。项目法人单位是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对项目实施、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负总责,并对县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负责。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要在项目建议书(专项规划或方案)确定后,可行性研究成果申报前,完成项目法人单位组建工作。

(三)对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组织开展项目设计初步审查、资金申请、工程招投标、实施管理、竣工初验和工程移交等。项目承担单位在确定可行性研究、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时,要坚持参建单位承揽的项目与其技术力量和施工能力相适应的原则,严禁超越资质和能力承揽土地整治项目。

(四)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须认真审核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的资金使用计划,并依据项目实施进度直接拨付工程建设资金,减少中间拨款环节,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定期将资金拨付使用情况报所在地财政、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五)落实项目目标任务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问责制。严格执行各项工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项目全程管理和监督检查,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项目稽查、检查、审计和调查研究等工作,科学编制并及时上报项目总体方案、方案(计划),认真执行项目报备和进度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范围跨县(市、区)界的或在若干县(市、区)范围内的,市(州)级人民政府是所在地项目实施管理主体,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对项目实施负总责。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做好协调配合工作。项目建设范围跨市(州)界的,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定市(州)或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章 项目申报立项

第十二条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资金收支情况,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提出项目申报要求或拟定项目计划,发布项目申报指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储备库。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计划,符合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规划,并与当地其他规划相衔接。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影响的对策措施。

(二)项目应以农田整治为重点,土地相对集中连片,项目区划定一般以流域、乡村行政界为边界,项目建设规模和分项目片大小确定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等条件,项目区一般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有条件的地区,可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应在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新增耕地和投资标准等指标。

(四)项目所在地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积极性较高。申报的项目要提交土地证书或权属证明,相邻权属单位要签字盖章,确保土地权属合法、产权明晰无争议,并落到权属界线图上。

(五)项目应当优先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地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安排。

(六)严格控制土地开发。禁止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开垦区域内开垦耕地。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单位根据项目申报要求,组织项目选址踏勘,拟定申报项目,编制项目建议书,并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项目申请。

(二)项目建议书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同意后,项目申报单位或承担单位依法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应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国土、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后报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立项。

第十五条 项目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单位的申报文件。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实施方案,包括文本、附表、附图和相应电子文档。

(三)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查的论证意见、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报告、县级水利和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项目选址踏勘报告、土地清查报告、公众参与意见、权属调整意向书等。

(四)涉及居民点搬迁改造的,需附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居民点搬迁改造方案、配套资金承诺书等材料,以及涉及相关权益主体的明确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文件和资料。

第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受理项目申报材料后,组织开展项目审查和论证,对通过审查和论证的项目,批准立项。其中,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经省国土厅、财政厅审核后报省政府批准立项。

经审查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是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的纲领性文件,未经原审查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范围、建设规模、新增耕地等目标任务和增加投资规模。

第四章 项目设计和预算管理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项目勘测设计及预算编制单位,并签订合同,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单位应在其资质许可范围内承揽勘测设计和预算编制任务,并对其成果质量负责。

项目规划设计应按照立项批复有关要求,符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范围、目标任务和投资规模,其成果应满足土地整治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规划设计方案应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意见,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第十八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范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项目设计成果进行初步审查。通过审查的设计和预算成果分别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财政厅进行评审。申报的材料包括:

(一)项目申报单位出具的设计和预算评审申请文件。

(二)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预算书和有关图册(包括电子材料)。

(三)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群众意见的情况说明。

(四)项目申报单位的审查意见。

(五)其他有关证明资料。

第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依据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的审查意见,调整完善项目设计和预算。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省财政厅审定批准的项目预算,向项目承担单位下达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同时,应将项目设计及预算最终成果及有关批复文件等材料组卷报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

第二十条 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应按照《吉林省财政厅 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吉财非税〔2011〕364号)有关规定执行。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资金预算,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根据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和规划设计预算安排下达。

第五章 项目实施准备

第二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核实项目区土地权属和利用状况,确保每宗地界址清楚、权属合法、地类和面积准确,相关补偿方案等无争议,为施工创造条件。

地类认定要以上一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依据,面积以实测为准。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并在相关乡(镇)、村公告15天。权属调整方案经征求意见并公告无异议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做权属调整。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制定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分配项目建设任务和预算,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查,开展项目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建设工期超过1年的项目,同时应编制实施方案。

第二十三条

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是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的重要保障,是项目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考核评价的依据和基础。项目申报单位应对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并按规定时间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总体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概况说明和编制依据、主要建设任务目标和技术指标、项目实施流程、分任务和计划安排、组织部署和实施准备、实施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施工部署和主要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控制、管理和保障措施。

实施方案应按照有关技术要求编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总体进展情况,上一工程有关情况,包括完成的工程任务与计划、项目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调整与变更情况、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本工程建设任务、进度安排、资金筹措与使用计划和保障措施。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实施方案安排,制订项目工程施工、监理和设备招标工作方案报项目申报单位审批后,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及时组织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有关规定采取招标等公开方式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并按照确定的工程招投标组织形式,在有关部门监督下确定符合资质条件的工程施工单位。项目招投标工作一般应在市(州)以上人民政府政务大厅招投标服务中心进行,并全程接受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监督。

第二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项目公告,利用各种媒体开展项目实施宣传工作,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土地整治项目一经批准,应冻结土地权利变更登记、停止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停止办理土地权利转移、抵押等登记手续。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实施有异议的,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解决或提请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解决。

项目承担单位应组织项目实施设计技术交底,为监理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组织施工单位完成设备、材料的准备和项目开工前的清场等工作,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项目开工申请报告,经审核批准后,开始施工。

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公告制、审计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定代表人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负总责。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行政领导人对工程质量负领导责任。项目工程质量行政领导责任人,项目法定代表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要按各自职责对其经手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项目建设相关单位人员根据职责分工负相应责任。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管理,督促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实施工程监理,提供技术服务。控制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协调处理项目实施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组织单位、单项工程验收,定期开展项目内部审计。做好相关工程移交工作,及时做好项目实施阶段档案资料整理归档。

建立项目实施动态巡查制度,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和投资等情况。并组织做好相关方案(计划)编报、项目报备和进度申报有关工作。市级人民政府积极协调指导项目建设管理,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的方式,督促项目建设任务落实,开展项目考核和绩效评价工作。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规划设计确需变更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对设计变更引起的项目投资增加部分原则上应由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自筹解决。

(一)变更包括一般变更和特殊变更两种类型。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一般变更:项目区的工程位置发生部分变化,且相应工程量和投资基本不变;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小于1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100公顷);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不超过批准预算5%(含等于)。其中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的工程量原则上不低于批准工程量;单项工程内部调整原则不超过该单项工程批复预算的20%(含等于,但不得超过500万元)。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特殊变更:调整位置的地块面积占项目建设总规模的比例大于10%,但不得超过50%;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其他工程等投资结构之间的增减变化超过批准预算5%。中央和省重点支持的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项目以中标标段为基本核算单位。

(二)变更审批程序。

申报单位为县级人民政府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并提报变更方案,报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申报单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项目,一般变更由项目承担单位提报变更方案,报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特殊变更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请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资金要做到专款专用、专户专账管理和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更不得滞留、截留、挤占和挪用项目资金。资金拨付必须控制在项目预算范围内,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和规定程序支付。涉及拆迁补偿费应由项目承担单位按照补偿标准、拨付计划,并经公示无异议后直接支付给农户。经结算后剩余资金按有关规定处理。要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条 项目验收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分部工程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单位工程、单项工程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验收,竣工初验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项目终验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国家和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一条 项目工程施工结束后,项目承担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村民代表对单位工程和单项工程进行验收。全部工程通过验收后,做好竣工自查和初验准备工作,并向项目申报单位提出初验申请。

竣工初验应当提交项目竣工初验申请报告,并附项目竣工报告、工程监理报告、工程结算审核报告、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土地权属报告以及项目竣工图等资料。项目竣工验收材料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编报。

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按照项目验收有关规定,对工程及项目实施全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组卷,结合验收阶段工作,进行验收自查,并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做好各阶段验收工作。

第三十二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根据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通过委托专业机构核查,组织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行业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初验。初验合格的,项目申报单位出具项目初验报告或意见。

项目通过初验后,项目申报单位应组织编制有关材料,评价项目完成情况和综合效益,报经省财政厅审查竣工决算后,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竣工验收申请,申请项目终验。

第三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收到项目申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编制项目验收计划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新增耕地测量核定、抽查主要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并进行效益评估。同时,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内业核查和会审等方式,进行项目终验。验收合格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并抄送省财政厅备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责令项目申报单位限期组织整改,直至达到合格标准要求。土地整治项目竣工后涉及土地权属、地类、面积变更的,要及时开展变更调查,办理变更登记。

第三十四条

各项目参建单位应按照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做好项目相关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项目申报单位、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项目档案资料,及时收集、整理、登记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各环节文件、资料和图件等,立卷归档,分类管理,安排专用场所保管。

勘测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应做好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并根据项目及档案管理规定对项目资料进行移交及保存管理。

项目竣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向项目所在地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移交项目档案。

项目档案管理单位和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履行职责,对失职的单位和人员,要依法严肃处理。

第八章

移交管护

第三十五条 项目所在地政府应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切实做好工程后期管护工作。项目移交管护管理办法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制定。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承担单位应按县级人民政府的规定,与项目接收管护单位(所在地乡镇政府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项目资产移交管护协议。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项目承担单位应提供项目资产移交清单,移交给接收管护单位。

项目涉及权属调整的,应由项目申报单位组织有关单位,按照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明晰土地权属和土地权益分配。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和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单位应按相关规定及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报告,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将项目实施情况和有关信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报备。项目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要建立工程质量报告制度,加强施工现场检查,项目建设各相关单位要如实反映工程质量情况,对重大问题,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上报,对弄虚作假和隐瞒不报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人和项目承担单位法人责任。

第三十七条

省直有关部门、市级人民政府建立项目监督检查、廉政建设、跟踪审计和绩效考核等制度,采取主管部门负责、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对项目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将项目实施管理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追效问责。

第三十八条

省直有关部门在对项目开展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工程施工、监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责成项目承担单位对其整改或按规定予以处罚。对项目承担单位未按规定履行管理职责、玩忽职守等行为,责成其主管机关督促整改或进行处罚。

相关人员在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行为的,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单位应主动接受并配合有关纪检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开展有关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

项目建设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工程施工现场要对项目参建单位名称和法人信息挂牌公示,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所在地政府要公布质量举报电话。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有权检举、控告和投诉。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土地整治项目后评价工作有关要求,适时组织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明确评价工作程序、方法,并积极开展后评价成果的应用。项目承担单位要主动配合,协助做好项目后评价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并做好项目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防止耕地撂荒。

第四十一条 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应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监督检查及绩效评价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将检查和评估结果上报省政府。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相关配套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技术和管理制度创新。

项目管理过程涉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级项目管理办法。

第四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三篇:荆州市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

荆州市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全市土地整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实施监管,构建土地开发整治新秩序,健全土地开发整治新机制,探索管理新方式,促进土地开发整治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明确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职责优化项目管理程序的通知》(鄂土资发〔173〕号)文件要求,结合荆州市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章 招投标管理

第二条 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严格按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编制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和招投标方案,报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审查批准后,组织招投标活动。

第三条 项目标段的划分主要以行政界线或主要线状地物进行划分,标段投资金额原则上在300-500万元之间。

第四条 项目招投标统一进荆州市综合招投标中心,采取“资格审查、明标明投、摇号中标、全程监督”一次性摇号中标的统一模式进行。

(一)资格审查。招标人根据项目及项目区实际情况原则上统一采取资格后审的方式。投标人报名不分标段,鼓励采取无记名报名方式,资格审查专家在荆州市综合招投标中心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招标人不指派评委或相关人员参与资格审查。

(二)明标明投。项目在招标公告或招标文件中应公布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及合价等相关内容和要求。招标价由招标人在省厅备案的中介机构中选择有资质、信誉度高的单位编制,并经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或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研究、合理确定招标价格。招标价格即为中标价格,投标人必须书面承诺接受招标价格。

(三)摇号中标。招标人在荆州市综合招投标中心对通过资格审查合格的投标人公开采取一次性摇号中标的方式确定中标人。一次性摇号中标即采取二轮摇号,第一轮摇号将投标人平均划分到标段,第二轮摇号直接产生中标单位及中标备选单位。

(四)全程监督。招投标过程全程在荆州市综合招投标中心进行,招标人根据情况邀请纪委、检察、财政等相关部门及荆州市综合招投标中心对全过程进行监督。

(五)招标时限。招标公告发布时间不得少于3天,报名时间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资格审查结果及中标结果公示时间均不得少于3个工作日。

第五条 投标人必须是在省国土资源厅或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备案的施工企业。投标人投标时必须作出廉政承诺,出具项目经理、五大员(预算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的资格证书原件,中标后其项目经理资格证原件置押荆州市综合招投标中心,五大员资格原件置押到项目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工程完工后予以退还,中途不得擅自变更,特殊情况确需变更需经项目领导小组集体会商同意报荆州市国土资源局批准后,才能变更,且变更人员不得超过两人。中标人不得转包工程,否则取消其中标资格,不予退还保证金,实行黑名单管理,取消在荆州市范围内承担土地整治相关业务的资格。

第三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六条 现场管理

(一)项目实施前必须成立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由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或国土资源局局长担任,常务副指挥长由国土资源局局长或者分管局长担任,项目所在地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副指挥长,县(市、区)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担任副指挥长或者兼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项目区乡(镇)所在地纪检监察负责人、规划设计单位代表、工程监理、项目技术负责人、业主现场管理人员(整理中心派驻)为指挥部成员。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项目效能监察的要求,主动邀请项目所在地纪检监察部门派监督员驻项目建设现场挂牌督办。

(二)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对工程进度、质量、资金管理及工程变更等重大事项进行集体研究、决策。制定完善工程建设管理、资金管理、考勤管理等各项制度,明确成员分工及其工作权限。

(三)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在项目实施前应召开群众动员大会,每个标段公选1名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项目区农民义务监督员,参与对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等全方位工作监督,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传及工程质量验收评定等工作。

(四)项目业主单位或者委托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与业主现场管理人员分别签订责任状,年终严格按照责任状考核结硬账。业主现场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每天现场巡查,重点巡查隐蔽工程、主要单体工程施工质量;督查工程监理及施工单位履职情况,协调现场施工矛盾;核查监理、施工人员在岗情况;记好管理日志,及时向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汇报。

第七条 从业机构管理

(一)从业单位遴选。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和招投标代理机构的选择,由市国土资源局按照公开遴选的方式统一组织实施。项目测绘、工程造价决算单位,由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在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单位中选择。

(二)工程监理管理。工程监理单位应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四控制,加强项目信息、工程合同管理,做好隐蔽工程旁站记录,记好监理日志,监理月报、监理年报、监理总结,建立工程量统计台账,按照《土地整治通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和《土地整治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做好工程质量验收评定工作。总监理工程师驻现场时间每月不得低于20天,总监理工程师及现场监理人员必须具备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上岗《培训证》。(三)施工企业管理。施工企业必须在项目区成立项目部,项目部现场办公条件要达到环境整洁、有序,办公设备的配置应符合合同要求并有完整的制度和施工质量管理保障措施。项目经理及“五大员”等主要管理人员要持证上岗,项目经理必须全程在工地组织施工,每月在现场的时间不得少于20天,五大员要常驻工地。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参加指挥部每周工作例会,并要有记载。施工企业要落实质量保证体系,工程管理制度。按照工程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设计,不得偷工减料。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进行检验或抽样复验,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和专人签字;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施工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当在建设单位或者工程监理单位监督下及时留置、养护,并送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的保证体系,严格工序管理,做好隐蔽工程的质量检查和验收记录等情况。专人负责资料管理,及时分类、整理并按要求归档,档案存放条件符合要求。

(四)规划设计单位管理。规划设计单位应成立规划设计工作小组,制定规划设计工作方案,并与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局沟通。3万亩以上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小组人员不少于6人,现场踏勘不少于30天;1万亩至3万亩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小组人员不少于4人,现场踏勘不少于20天;1万亩以下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小组人员不少于3人,现场踏勘不少于10天。规划设计要形成现场踏勘工作记录及影像资料,工作小组要配备土地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概预算方面专业人员,缺一不可。规划设计方案要召开村民大会,征询村民意见不少于3次,并在项目区公示5天以上。单体工程设计要做到一点一图,并负责工程细部测量。规划设计单位要固定设计人员跟踪服务,配合项目所在地进行规划设计变更等相关工作。

(五)招标代理管理。招标代理机构在合同委托的范围内办理招标事宜,对提供的项目招标方案、招标文件、招标价格等方面的科学性、准确性负责,并不得向外泄露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信息。

第八条 项目检查

(一)土地整治项目纳入全市“十二五”期间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巡视督查内容。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治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土地整治项目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建设质量、实施进度、资金管理、施工队伍管理、规划设计执行、档案资料管理及“五制”(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执行等方面的情况。

(二)每年年中和年末定期进行两次全面检查,检查对象为所有在建项目。全年进行不定期抽查。对所有检查采取考核评分的方式记录检查结果,纳入年终考核考评。(三)检查督办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查勘现场、走访群众、调查问卷、交换意见等方式进行。检查组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治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第九条 资金管理

对国家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依法、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准确、全面地登记和记录各种会计资料和数据,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纪律和财务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原则,依法办事,杜绝一切违反财经纪律和不符财务手续的行为。资金拨付由县(市、区)财政部门向施工企业直达,由施工企业提出申请,监理负责审核,现场管理人员签字确认,分管领导把关,项目建设法人审批,财政部门审定。

第十条 项目审计

项目审计要与项目开工建设、审计决算同步跟进,全程跟踪,全程服务。做到工程完工一项,审计一项,决算一项,确保资金依照合同按时拨付。提前发现问题,提前整改问题,有效防范资金风险。

第十一条 项目工程变更

规范项目变更审批程序,严格按照群众有要求、乡(镇)有意见、专家有论证、集体有会商、变更有公示和上报有审批“六个”程序。任何一方提出工程变更必须首先征得项目区群众同意后由村级基层组织提出申请,并征得项目所在地乡(镇)领导集体协商同意,规划设计人员及技术负责人员方可到现场进行实地论证,拟定变更方案,上报指挥部集体讨论,通过后,要在项目区进行变更公示,并同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项目监督

(一)公众监督。项目开工前,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要将项目的投资、建设内容、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审计单位、纪检监察、举报电话及资金使用等事项编印《项目建设管理指南》,发送到农民手中。项目区必须设立永久性公示牌。切实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部门监督。项目建设中,项目建设单位要回访纪检监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建设等部门及群众代表,征求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意见,广泛采纳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三)社会监督。项目建设全程在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门户网站上开辟土地整治专栏,广泛征求意见;利用荆州市主流媒体作为监督平台,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议;主动邀请人大、政协参与项目监管指导;完善信访制度,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和咨询。

第四章 后期管护及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 项目后期管护

工程完工后,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按程序办理工程移交手续,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移交详细的设施设备固定资产清单,并签订后期管护合同。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落实管护主体、管护人、管护方式、管护措施和管护经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整合管护资金,切实做好道路、林网、涵闸、泵站等工程配套设施设备的管护工作,搞好土地权属调整,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工程的最大效益和长远效益。

第十四条 项目验收

各县(市、区)在项目竣工后应及时向湖北省国土资源厅申请竣工验收。项目竣工验收按照《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管理暂行办法》执行。项目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组织财政、农业、水利等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并将初步验收结论报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备案。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应申请市国土资源局对初步验收进行现场监督及指导。完成初步验收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竣工验收申请,荆州市国土资源局协助省国土资源厅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项目区干部群众应当参与项目验收,被验收单位必须录制项目建设纪录片影像资料备查,验收时必须提供项目效益评价报告。

第五章 制度建设

第十五条 廉政制度

针对土地整治工作的关键岗位、核心业务、重点部位和环节,全面查找管理漏洞、廉政风险点和履职风险点,制定和完善各项廉政制度,预防腐败,制定风险防控实施细则,强化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结合纪检监察机关效能监察,建立互动机制,对项目实施全程严格执行集体会审制度、民主决策制度、项目督查制度,形成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十六条 信息管理及发布制度

(一)建立信息报备系统。对全市所有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金额、建设进度、资金拨付、建设效果、图片资料做到实时入录、及时更新,确保数据准确、情况真实。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对辖区内的项目要实行月报制度,明确专人,每月25日前通过互联网向荆州市土地整治管理部门上报。实现全市所有项目动态管理。

(二)实行信息发布制度。以荆州市主流媒体为平台,发布土地整治工作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项目建设透明度,争取群众广泛参与和监督。

第十七条 考核考评制度

(一)土地整治任务完成情况是年终目标考核及综合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荆州市土地整治管理部门对县(市、区)的土地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年终考评及综合评比。年终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对不合格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综合评比对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质量优良,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的,要给予奖励;对组织不力,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要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二)参照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对施工企业及中介机构的考核考评办法,对全市土地整治项目的施工企业及规划设计等相关从业机构进行考核考评,建立施工企业及中介机构信誉备案库。单个项目考核由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组成,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按考核得分评价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成绩90分以上的,评价等级为优秀;60至90分的,评价等级为合格;低于60分的,评价等级为不合格。日常考核考评工作由各县(市、区)负责,考核成绩待项目竣工后由各县(市、区)上报荆州市土地整治管理部门,年终考核由荆州市土地整治管理部门负责,考核成绩由荆州市土地整治管理部门建立施工企业及中介机构信誉备案库统一管理。不合格企业及中介机构纳入黑名单,今后不得在荆州市范围内承担土地整治项目相关业务。

(三)市国土资源局每年对在荆州市范围内从事土地整治相关业务的规划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以及项目所在地的乡(镇)的工作情况进行评选,对优秀单位给予奖励。对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领导重视,全力支持项目建设的乡(镇)列为土地整治项目重点申报乡(镇)。

第十八条 责任追究制度

(一)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成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县(市、区)人民政府对项目建设负总责。乡(镇)人民政府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要对项目选址、勘测和规划设计方案征求意见等工作严格监督把关,同时要加强各项具体事务的协调力度,对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推诿扯皮,不主动服务的乡(镇),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置障碍的有关部门,经调查核实,按照有关规定启动问责程序,实施问责。

(二)对土地整治业务单位进行严格管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取消其从事土地整治业务的资格,今后不得在全市范围内承担土地整治项目业务。造成经济损失的,要给予赔偿,情节严重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

(1)假借资质、围标、串标。(2)转包。

(3)出现重大工程质量问题、安全事故,私自更换项目经理、五大员。

(4)存在重大设计缺陷,不派驻设计代表,不承担设计变更业务。

(5)不严格履行监理职责,致使工程管理失控、工程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工程变更控制不严、工程质量不达标。

(三)项目业主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对项目管理人员、农民监督员进行严格管理。项目管理人员、农民监督员不履行职责,弄虚作假的将参照《公务员管理办法》等进行查处,触犯刑法的,移交检察机关。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市范围内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投资的国家及省级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其他土地整治项目可参照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荆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河南省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豫国土资发【2009】8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河南省土地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明将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整合,对田、水、路、林、村统筹规划,综合整治的项目。

第三条 项目管理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

(一)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项目管理政策、计划下达、项目规划及设计审查论证以及省级重大项目审查、验收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省级重大项目的组织及申报工作,负责省级重大项目以外所有土地综合整治(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立项批准、规划设计批复与概算审查,指导项目实施,负责项目竣工验收等工作;

(三)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工作。对项目管理和实施的合法性、真实性、合规性负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项目选址,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及概算的编制审查、监督管理项目实施、组织实施权属调整,组织项目初验等工作;

(四)县级国土资源土地整理机构为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建设履行法人责任,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等工作;

(五)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项目法人可委托项目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章 项目库管理

第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后备资源状况和国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政策,制定本地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阶段性整治方案。

第五条 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建立项目库制度。指导项目申报单位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编制项目建议书。

第六条 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上报的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可进入项目库。入库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充实。

箱七条 项目申报条件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当地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相关规划;

(二)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片块一般不超过2片,具备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

(三)项目区无土地权属纠纷,经项目涉及地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第三章 项目立项审批

第八条 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根据《河南省土地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及综合整治(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任务下达项目资金额度。

第九条 项目立项程序

(一)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本地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综合整治规划)等情况,从项目库中选定项目;

(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选定的项目,组织土地整理中心按有关规定选择具有相关资质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程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县(市、区)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广泛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村委和群众意见,报请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发展改革、农业、林业、水利、环保、交通、建设等部门和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以及有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论证,通过论证的项目,上报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四)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对上报项目进行技术性审查,并对项目区进行实地踏勘。通过审查的项目批复立项;

(五)规划建设期1年,特殊情况下不超过2年;省级重大项目根据批复文件确定建设期限;

(六)投资额度依据当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实际情况进行投资测算,不得超过规定的预算定额标准。

第四章 项目设计和概算编制及审查

第十条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立项批复委托具有测绘资质的单位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对项目区现状进行测绘。测绘成果应满足项目施工设计的需要。

第十一条 项目区测绘工作完成后,依据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确定由具备省以上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认可资质的单位编制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单位应配备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设计项目部。

(一)设计单位应深入到项目现场,了解掌握项目区实际情况。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项目区进行公告,征求项目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民的意见;

(二)设计方案确定后,设计单位应当依据项目规划设计,按照预算定额标准和有关规定编制项目概算;

第十二条 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有关规范对项目设计和概算进行审查批复,通过批复的项目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上报资料:

(一)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财政局呈报文件;

(二)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立项文件;

(三)项目规划设计和概算文本、图册;

(四)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征求乡镇人民政府和村组、群众意见和情况说明;

(五)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意见;

(六)电子文档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相关专家对规划设计进行审查论证。省财政厅负责概算的审查。通过审查的项目下达项目预算。

第五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四条 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

第十五条 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应报请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组织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施工图。《实施方案》、施工图由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有关技术咨询机构审查;省级安排的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施工图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咨询机构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项目的工程监理、施工单位应通过招投标确定。工程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和合同的约定,做好项目实施各项工作,成立专门项目部(办公室),负责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项目施工图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编制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对出现质量问题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负责返工或返修,直至达到合格要求。对因不按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违反施工合同延误农时或造成其他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关责任。第二十条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项目设计、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合同进行工作监理,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做好合同、信息管理,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承担监理责任。

第二十一条 项目设计单位应当参与设计交底,负责项目实施中有关设计的咨询、指导等技术性服务工作。项目设计确需变更的,负责按有关规定进行修改。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下达的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投资预算,不得随意变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变更的,报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撤消项目由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同意后,由省财政厅收回资金重新安排。

第二十三条 项目区应设立醒目的标志。桥涵、井房等单体工程上要镌刻国家统一标识。

第六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二十四条 整理复垦开发后的土地,其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第二十五条 项目立项和设计阶段,应明确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有权属争议且一时无法调处的土地不能纳入项目范围。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编制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第二十六条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应充分征求有关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和村民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批准后,应按规定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告。第二十七条 项目批准立项后,应冻结土地权属变更,一般不作权属调整和土地利用现状变更。

因项目设计变更造成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变更的,应编制土地权属调整补充方案,并按规定进行公告、报批。

第二十八条 因项目实施确需调整土地所有权界线的,由双方土地所有权人签订土地调整协议,并由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九条 因项目实施致使农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变化的,应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 项目竣工后,应按经批准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及时进行土地权属调整、变更调查和登记发证工作。

第七章 项目验收

第三十一条 项目竣工验收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依据国家、省有关验收规定,实行分级负责制。第三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按规定做好项目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工作,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初验,省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竣工验收。

第三十三条 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当出具验收意见,报省厅备案。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负责竣工验收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对整改内容进行复验收,仍不合格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 项目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及时进入储备库严格加以保护。

第八章 工程管护

第三十五条 项目竣工验收后,要明确管护主体,及时办理产权移交手续。

第三十六条 工程管护应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工程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第三十七条 工程管护应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推行建立自主管理机制,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形成的资产实行有效管理。亦可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工程管护者的积极性。

第九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项目实施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廉政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十九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经常性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每半年将项目实施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国土资源、省财政厅汇报。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主动接受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所需资料。

第四十条 对弄虚作假或不按进度和质量要求施工、违规违纪使用资金的项目单位和个人将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处罚。不再按排下项目。

第四十一条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土地开发整理中心应建立对项目测绘、设计、监理、施工、招标代理等专业机构的业绩考核、诚信考评等制度,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各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制定项目管理办法。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单位备案管理有关要求

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公告

公告〔2012〕2 号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严格土地整治项目市场准入条件,确保各项成果和工程质量,根据有关法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决定对我省土地整治项目及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单位进行备案管理。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备案的范围及条件

凡在吉林省境内从事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施方案)编制、测绘、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和从事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工作且符合规定条件的省内外企事业法人和团体,均须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备案。

土地整治相关单位备案报名条件详见《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相关单位备案管理有关要求》(附件1)相关条款;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备案报名条件详见《吉林省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单位备案管理有关要求》(附件2)相关条款。一个单位具备从事两项及两项以上业务条件的,可分别申请相应业务的备案,分类填报备案材料。

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备案的单位,方可在吉林省境内承担与备案一致的土地整治和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等业务工作。

二、申请备案的程序

申请单位将申请备案的材料报省国土资源厅(可邮寄),相关工作人员对合格的申报资料受理后,向申请单位出具受理凭证。其中,省内施工单位向注册所在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交备案材料,经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初审后统一向市(州)国土资源局申报,经市(州)国土资源局审查后报省国土资源厅;省外施工单位直接向省国土资源厅提交备案材料。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对申请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和认证考核,对符合备案条件的申请单位在省国土资源厅网站(http://dlr.jl.gov.cn)上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对公示无异议的申请单位批准备案,并在省国土资源厅网站上公布。

三、申报材料及要求

(一)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某项业务备案的书面申请(单位出具正式申请文件)。

(二)申请某项业务备案需填报吉林省土地整治相关单位备案申请表(附件3)。内容包括:申请单位的营业执照、资格及资质凭证;单位法定代表人、主要技术负责人简历、学历、职称凭证,参与人员的相关资料。其中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单位必须附安全生产许可证、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和项目经理证、项目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预算员、材料员等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览表及相应凭证复印件;

申请单位主要工作业绩介绍及有关凭证;主要设备一览表及相关证明材料。

(三)上述材料需提交电子及纸质版。其中,电子版用光盘(1份)形式提交,文字材料为word或wps文档格式,扫描文件或图片为JPG格式。申请表纸质版材料采用A4纸左侧装订成册提交(一式5份)。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材料要求统一装入档案盒中,并在档案盒正面粘贴(A4纸)申报备案类别、单位名称和联系人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具体申报材料见附件

1、附件2各项业务报名申请备案的有关要求。相关附件均可在省国土资源厅网站公告栏下载。

四、申报时间及地点

申请备案截止时间:2012年4月5日,市(州)向省汇交施工单位备案材料截止时间:2012年4月10日。

省内施工单位申报材料上交地点: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

材料上交地点: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理中心(408室)。

联系人及电话:任江斌 0431-88550235

李泽兴 0431-88550283

地址:长春市长春大街518号(邮编:130042)

附件:

二○一二年三月

附件:

附件1有关要求.doc 附件2复垦方案有关要求.doc附件3申请表.doc

下载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吉林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