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2009-06-29 15:56:42 来源: 南方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有关精神,按照《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规范广东省公共实验室(以下简称省公共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公共实验室属公益类型科研机构,是我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尤其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核心力量,是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我省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公共实验室由省科技厅统一规划,分批建设,最终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体系健全、开放、共享、高效的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第二章 主要任务
第三条省公共实验室主要以社会发展需求、市场需求和竞争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业核心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首要任务。结合国家和我省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科研项目,解决我省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创新以及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牵头组织我省相关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技术咨询;在科技创新中充分发挥骨干和支撑作用。
省公共实验室要注重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促进新兴学科或优势学科的产生,形成有行业优势的核心知识和技术。
省公共实验室要注重引进、集聚和培养国内外一流人才,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并为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省公共实验室要激活现有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加快资源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省公共实验室要面向科技前沿,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开放基金,设立开放课题,使相关研究方向保持国内外先进水平;要加强公共服务功能,成为我省公共科技服务的主要平台。
第三章 立项范围和条件
第四条立项范围。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重点选择与广东省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战略性研究领域和有发展前景的应用基础与应用技术领域,主要有:以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和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开展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研究与对策工作;以经济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加强资源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增创科技竞争新优势为目标,加强重点领域、优先发展领域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提高我省产业技术竞争力,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目标,加强传统优势产业共性技术的应用开发。
省公共实验室主要依托科研实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科研机构建设,可通过整合本单位相关资源或其他单位相关领域资源来建设,实现共建共享。
省公共实验室要有一定的规模,但同时也要实事求是,不搞拼凑和拼盘。要围绕主要发展方向,依托现有基础,对现有相关实验室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发展。
省公共实验室依托单位不受隶属关系(国家、部委)的限制。实验室只要设在广东地区,参与广东经济建设或服务于广东社会发展需求,都可以申报。
第五条立项条件。申报成为省公共实验室,应符合我省优先发展的学科和技术领域,体现广东优势和特色,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相关研究领域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长期的业务积累,有较强的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2、研究方向符合国家和省科技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近期承担过或正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开发项目及获得国家、省级重大科技奖励项目。
3、具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有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能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业绩良好。
4、省公共实验室具有固定、集中、独立的实验场所,公共实验研究场地(不含资源库、基地等)面积不低于3000M2,配备先进的研究实验设施。
5、具备开展中试研发的能力和条件,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业绩良好。
6、建立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机制。
7、依托单位配套经费投入与财政经费投入之比不低于1:1.第四章 申报、审批程序
第六条由省科技厅根据广东省支柱产业和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结合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根据立项范围提出的研究领域组织申报。
第七条申报省公共实验室,由依托单位填报《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申报(任务)书》和《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经其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
第八条省科技厅对有关部门材料形式审查后,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论证和实地考察,并结合我省科技工作计划的实施,择优立项建设。批准立项建设的省公共实验室再根据项目可行性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编制《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并于该实施方案通过专家组的论证后签订《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合同书》,它们将作为建设项目实施、验收的主要依据。
第五章 项目实施
第九条省公共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来源渠道,包括省财政经费投入、依托单位自筹以及社会各方投入等。
第十条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从签订项目合同开始,建设期限定为三年。凡列入建设计划的项目,省科技厅职能部门和依托单位以及省公共实验室都应根据实施工作进度要求安排资金。项目执行过程中,建设经费自行超出部分应由依托单位负责,项目不得因此延长建设期限。
第十一条省财政安排的省公共实验室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建设期内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技术软件的购置和改造、人才引进和培养、开放基金和固定管理人员经费等,购置的货物属于政府采购目录规定范围内的,应按规定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应结合广州地区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原则上要求资源共享,小型仪器设备尽量在研究课题经费中解决。省公共实验室用房及水、电、汽车等配套条件,要尽量利用依托单位现有设施调剂解决。确需新、扩建的,资金由依托单位自筹解决,并按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报批。
第十二条省公共实验室在建期间,项目负责人要根据本项目的《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计划进行仪器设备购置,督促依托单位完成省公共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并每半年向省科技厅及主管部门汇报上述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三条省公共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建设内容应与该项目的《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合同书》内容保持基本一致。在建过程中,确因特殊情况需进行较大调整时,依托单位须提出项目建设内容调整报告,主管部门加署意见,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论证、批准后,方可以调整建设计划。
第六章 运行和管理
第十四条省公共实验室定岗定编,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省公共实验室的人员编制由省科技厅和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根据省公共实验室的研究任务和内容核定,固定人员原则上不超过核定编制的40%.第十五条省公共实验室设立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全员聘用制、课题负责制、财务监理制、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等管理体制。
理事会是省公共实验室的领导决策机构,由省科技厅、参与单位、实验室及相关部门的代表组成。
省公共实验室主任由理事会聘任,负责管理实验室工作,并向理事会负责。配备副主任1-2人,副主任经主任提名,由理事会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主任、副主任任期三年,可连聘连任。
省公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讨论和决定省公共实验室研究方向,审议省公共实验室的研究课题,协调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组织有关成果的评审等。成员由各理事单位(成员)推荐,理事会审批同意后,由省公共实验室聘任,人数不超过9-11人。依托单位的委员一般不超过五分之二,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五分之二。外单位委员可聘请省内外或国内外知名专家,每届任期三年,年龄一般不超过七十岁,每次换届应更换五分之二以上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由委员会选举产生,由省公共实验室聘任,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十六条省公共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开放联合、科学评估”的运行机制,核心是开放共享。省公共实验室要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打破实验室人才、设备的部门所有,面向省内外开放。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社会效益。积极开展国内外、省内外、室内外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十七条省公共实验室应积极引进和聘请国内外高级客座研究人员,特别是吸引优秀的青年专家参与研究开发工作,省公共实验室和依托单位提供必需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第十八条省公共实验室为了更好的体现省公共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和实力情况以及有利于奖励、评估工作,实验室在申报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获奖项目、合同等方面,除了冠以依托单位的名称外,还要冠以省公共实验室名称。
第十九条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的20%可用于建设期间设立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研究,鼓励对外开展合作研究。该经费主要资助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资助的项目由省科技厅职能部门核准后纳入当年度省科技计划。具体管理办法由省公共实验室制定并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条省公共实验室独立完成的研究开发成果产权归省公共实验室拥有;合作完成的研究开发成果产权属合作各方共同拥有,并共同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省公共实验室要逐步建立创新体制和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并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制订出具体、清晰的知识产权分配和归属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不断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第二十一条凡属省财政安排给省公共实验室的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单独设帐反映。省公共实验室由财政拨款形成的新增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其管理、使用权属依托单位,对闲置和淘汰的仪器设备,省科技厅有权调配。
第二十二条拨付省公共实验室的经常性经费,主要用于维持省公共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但仪器设备维修、零配件和消耗性物品购置费等由依托单位统筹解决。为确保省公共实验室研发条件先进性,新增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费可向省科技主管部门专项申请。
第二十三条省公共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行统一管理使用制度。省公共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室主任领导下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保证其安全、正常运转,研究人员不得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占有仪器设备。依托单位或相关单位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需使用这些仪器设备时,只能收取维护运转费用,不得收取折旧费或占用费。
第二十四条省公共实验室资产的处置和仪器设备的折旧,应参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及其它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由理事会审议后报省科技厅按有关规定审核审批。
第七章 验收、考核与奖惩
第二十五条省公共实验室建设实行项目监理制和财务总监制,进行年度考核、阶段验收和三年总验收。年度考核和阶段验收达标后拨付年度建设经费,否则,减拨或停拨年度建设经费,并责成按要求整改。
第二十六条省公共实验室于每年年底写出书面工作总结,由依托单位配合对省公共实验室工作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报省科技厅审定、备案。
第二十七条省公共实验室每年要填报《广东省公共实验室管理信息统计报表》。必须有专人负责统计,于每年十二月中旬将统计表及软盘上报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定期发布信息。
第二十八条省公共实验室建设期满后,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照《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广东省×××公共实验室建设项目合同书》规定的要求进行检查、评议和验收。验收的具体指标应主要包括:省公共实验室场地规模、仪器设备、人员结构、专家队伍、承担项目、成果、专利、论文、奖励、服务功能与水平、为社会服务取得效益等。通过总验收合格的,省科技厅授“广东省×××公共实验室”牌。同时,政府每年给予一定额度的运行经费。
第二十九条对无正常理由超期半年以上而不能按计划验收的在建省公共实验室,省科技厅责成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小组,协调解决问题,并进行内部通报。情节特别严重的,省科技厅将追缴未使用的建设经费,另行安排公共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同时,原公共实验室依托单位五年内不得申报相关领域的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厅有权调用财政资金所购设备。
第三十条省公共实验室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定期考核。省科技厅成立省公共实验室考核评估专家组,对省公共实验室的运转情况,按《广东省公共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所列项目,每三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对获得优秀省公共实验室称号的实验室给予奖励。对运作绩效不明显、经考核评估为不合格的省公共实验室,要进行人员重组或结构调整,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在限期内没有明显改进的,将撤消其省公共实验室称号。申请不参与考核评估的实验室,自动定为不合格。
第三十一条凡截留、挪用省公共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依托单位,一经发现,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第三十二条省科技厅和省有关主管部门的科技计划项目,在平等竞争前提下,优先支持省公共实验室。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管理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本管理办法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篇:广东省村务管理办法(试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粤办发〔2001〕27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广东省村务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广东省村务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理顺村党支部(含总支、党委,下同)和村民委员会及其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等村级组织的关系,建立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保障村民依法实行自治,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级各种组织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依法办事,认真履行职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心协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条 村党支部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开展工作。
乡镇党委负责协调村级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村级组织的关系
第四条 村党支部是全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
村党支部要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支持并保证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等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正确行使职权。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所规定的职责。
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
村民委员会与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是协助关系。第三章 村务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 必须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村贯彻执行,完成上级党组织、基层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对本村重大事务要及时研究讨论,与村民委员会共同形成意见并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实施情况。
第七条 必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给予村民充分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重大事务必须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民主决策;日常村务管理要让村民参与,向村民公开,并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条 必须坚持依法办事。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所作的每一项决定、决议,都不得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宪法、法律、法规相抵触;村务管理人员(包括村党支部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及村聘用的管理人员)要带头执行村务民主决策程序和民主管理制度;村民既要享有民主权利,也要履行应尽义务。
第九条 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讨论决定问题时,不能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委员会主任一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成员说了算,而应按多数成员的意见办理;对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当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意见与大多数村民的意见不一致时,要尊重群众意愿,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办理。
第四章 村务管理的具体方法
第十条 村党支部委员的工作分工,由党支部提出方案,报乡镇党委审批。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分工,由村民委员会提出方案,提交村党支部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 下列事项,由村党支部具体负责:
(一)制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具体措施。
(二)制定村党支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审定村民委员会任期目标责任制。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四)领导和组织本村村民依法做好选举工作。
(五)对村务管理人员和其他村级组织负责人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六)领导和组织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
第十二条 下列事项,由村民委员会提出方案,经村党支部讨论通过后,依法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要求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一)制定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二)制定本村的财务收支计划,扶持、捐赠、优抚、优待和救灾救济等款物的收支、发放,农用物资的分配,集体资产的清理和债权债务的处理。
(三)土地、山林等集体资产以及村集体经济实体的承包、租赁及其变更,宅基地的规划和分配,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数量及补偿款,工农业建设用地中土地受益及收支事项,集体经济项目和公共基建项目的立项、招标、投标、建设进度、验收结算等。
(四)村务管理人员的职务补贴、提成奖励标准,工作责任目标和执行情况,聘用人员及待遇。
(五)村民负担的款项、物资的数量和使用,税费改革全拨返的款项及使用。
(六)计划生育指标的安排,计划外生育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计划生育措施的落实情况。
(七)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对村民违反制度的处理。
(八)依法应当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分别配备财会人员。村财会人员要自觉接受财务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监督。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本村财会人员。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账、钱、物分管制度,会计管账,出纳管钱,非出纳人员一律不得管理现金。财务保管员负责财物的登记管理,严格执行入库、领用手续。财会人员要依法履行审核村里的一切资金收付,坚决抵制违法违规行为。资金开支必须具备合法的原始凭证,手续不完备的,出纳员不得付款。
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账簿,做到账证、账实、账款、账账、账表五相符。
第十四条 村日常的小额开支,实行“两笔会签”制度,其中村民委员会主任一支笔,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一支笔,缺少任何一支笔均不得入帐报销。村委会主任经手的开支,由村党支部书记审批;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经手的开支,由村委会副主任审批。意见不统一、无法“两笔会签”的,提交村党支部讨论决定。
日常的大额开支在“两笔会签”后须经村党支部同意,由支部书记签名。大额和小额的标准由村民委员会提出意见,经村党支部同意,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村财务收支情况应由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并签字后,每月公布一次,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收集群众意见并向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报告。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合同,要手续齐全,符合法律规定;按规定需要鉴证的,要送乡镇有关管理机关鉴证和备案。
第十六条 村集体投资项目的招标,由村民委员会提出招标方案,经村党支部讨论通过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再由村民委员会以公告形式向社会公布方案,并按规定时间开标。开标会由竞投者及村务管理人员、村民小组长、部分村民代表参加,开标结果应当场公布。
第十七条 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印章要严格管理,严格实行使用审批制度,使用印章要做好记录。
村党支部印章由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管理,由党支部书记审批使用。
村民委员会印章保管人由村民委员会提名,经村党支部同意,并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印章使用一般由村民委员会主任审批。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般不宜直接保管印章。凡涉及贷款、承包、对外签订合同等重大问题需使用印章时,村民委员会应提出意见,经村党支部同意后,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并由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
村集体经济组织印章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文书或指定人员管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审批使用。第五章 村务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
第十八条 村党支部要教育村务管理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村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勇于开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要依法办事,不要违法乱纪;要艰苦创业,不要奢侈浪费;要说服教育,不要强迫命令;要廉洁奉公,不要以权谋私;要崇尚科学,不要搞封建迷信;要团结协作,不要搞宗派活动。
第十九条 村党支部书记与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与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村党支部委员与村民委员会委员分别享受同等职务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
第二十条 在乡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村党支部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考评制度。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届末进行一次民主测评。
第二十一条 对村党支部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的基本程序是:
(一)村党支部及其成员分别写出集体和个人述职报告。
(二)乡镇党委成立考评小组。考评小组召开村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参加的会议,在听取村党支部集体和个人述职的基础上,对党支部的工作情况和成员的德、能、勤、绩、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三)乡镇党委根据民主评议情况形成评议意见,向各村党支部及其成员反馈。
第二十二条 届末在对村党支部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进行民主测评,对每位成员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进行投票。优秀和称职票达70%,其中优秀票达到50%以上的,评为优秀;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达到70%,其中不称职票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的,评为不称职。由乡镇党委对评为优秀的进行表彰。对评为不称职的,进行诫勉或撤职。
第二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组织实施。届末进行民主测评并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原则上与村党支部的考评工作同步进行。对评为优秀的,由乡镇党委进行表彰;对评为不称职的,由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进行诫勉谈话;拒不改正的,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提出意见,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罢免建议,按法定程序进行罢免。
第二十四条 健全村务管理人员任期、离任审计制度。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村会计、村出纳在任期内或离任时,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聘请县级审计部门、乡镇经管站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对其任期内的经济活动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应当向村民公开。对村级组织及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建立村务管理人员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中不按程序办事,独断专行,导致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村民代表会议有权向有关责任人进行质询,并视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直至依法罢免其职务。村党支部成员在工作中出现重大过失的,也要追究责任,依据党内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第六章 会议与工作制度
第二十六条 村级各种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决定问题,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并做好会议记录。
第二十七条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村党支部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月一次党小组会,每月至少一次支委会,每半年研究一次发展党员工作,每年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第二十八条 村民会议一般每半年举行一次,由村民委员会向村民报告工作。有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一般每季度举行一次,审议村务办理情况。特殊情况或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
第二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办公会,每月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可与党支部委员会的学习统一进行),年终召开一次总结会。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随时召开有关会议。
第三十条 村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由村党支部书记召集和主持,村民委员会成员列席。
第三十一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等村级组织的会议根据各自的章程要求和工作需要召开。
第三十二条 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根据村的实际情况,村务管理人员可实行全日制工作制度,也可以实行半天工作制或轮值工作制。具体由村党支部决定,报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备案,并向村民公布。
第三十三条 村务管理人员要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处理各项工作。对民事纠纷、群众来访、突发事件以及其他热点问题,要及时解决。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委组织部会同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54号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强和规范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特制定《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 凯
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上传者 知盟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为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依托企业、转制科研机构、科研院所或高校等设立的研究开发实体。第三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开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攻关和关键工艺的试验研究、重大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高技术产业的产业化技术开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前瞻性技术研发,以及研究产业技术标准、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等。
第四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建立先进的产业技术研发试验设施,形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构建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成为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
第五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要围绕重大工程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强关键技术供给,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国家工程实验室要具有显著的专业技术特色、突出的产业技术优势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体现高水平、专业化。
国家工程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基础和条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增量投入带动原有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等各方优势和积极性,可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第六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采用专家评审、竞争择优的方式推进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并对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予以适当投资补助。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组织部门,主要负责:
(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工程实验室有关政策,发布建设领域,指导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组织评审、审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对符合条件的国家工程实验室予以命名。
(三)编制和下达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投资计划。
(四)组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评价。
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和中央管理企业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
(一)组织本地区或所属单位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二)组织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验收工作以及进行验收后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管理。
(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稽察、审计、监察和检查等各项工作。
(四)对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安排适当的配套资金,并通过相关计划支持其发展。
第九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
(一)按照有关批复文件的要求,实施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落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支撑条件,筹措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经费,保障国家工程实验室正常运行。
(二)承担国家有关部门委托的研发任务,保证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开放和共享,为国家相关重大战略任务、重点工程提供研发和试验条件。
(三)按照有关要求向主管部门报送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运行情况。
第三章 申报与审理
第十条 拟申请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单位,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建设领域等要求,委托本领域具有甲级资质的工程设计或咨询单位编写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见附件),报相应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一条 申请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申请单位应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研发,具有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经历,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
(二)申请单位应在本领域具有先进的研发试验设施和相应的技术创新团队,拥有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高水平研发成果和技术储备。
(三)提出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定位明确,发展思路清晰,任务、目标合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
(四)符合国家其他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 主管部门对有关条件进行审查后,将符合要求的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审核批复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并对国家工程实验室予以命名。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根据相关批复实施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待建设项目完成后,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并将验收结论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五条 对于拟申请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但不需要国家投资的,申请单位应参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有关要求提出国家工程实验室申请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审理程序与同领域的其他项目一并进行审理,择优对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复并命名。
第十六条 对于采取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实行运行情况年报制度。项目建设单位应按时将运行总结报告上报主管部门;报告主要包括科研基础设施与条件运行状况、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技术研发重大进展以及其它相关情况和建议等。主管部门将上运行总结报告审核、汇总后于每年四月底之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十八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实行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运行评价管 5 理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委托相关中介评价机构定期对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运行评价。
第十九条 评价程序:
(一)国家工程实验室根据有关要求将评价材料报主管部门。
(二)主管部门对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相关中介评价机构对上报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与评价。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和发布评价结果。
第二十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相关研发工作的情况;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以及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研发试验设施建设和利用情况;产学研合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项目建设单位对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保障作用等。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具体要求另行制订。
第二十一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基本合格、不合格。被评为优秀和良好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根据发展需要择优对其后续的创新能力建设给予进一步支持。被评为基本合格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给予警告,并由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整改。被评为不合格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将予以撤销。
第二十二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名称、项目建设单位或主管部门如需变更,须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等需要以及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际运行状 况,对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重组、整合或撤销。
第二十三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出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停止拨付或收回国家补贴资金,撤销国家工程实验室,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国家资金未按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违反项目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国家资金。
(三)有重大工程质量、安全、环境等问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社会影响。
(四)有重大弄虚作假、伪造或瞒报行为。
(五)有其它有关情况,造成严重后果。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有关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的其他要求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国家工程实验室统一命名为:“XX国家工程实验室”,英文名称为:“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XX”。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〇〇七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附件: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附件:
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 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
一、项目摘要
二、项目建设的依据、背景与意义
三、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分析
1、国内外技术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2、技术发展的比较
四、主要方向、任务与目标
1、国家工程实验室拟突破的技术方向
2、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主要功能与任务
3、国家工程实验室的近期和中期目标
五、组织机构、管理与运行机制
1、项目法人单位概况
2、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机构设置与职责
3、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概况及技术团队情况
4、运行和管理机制
六、建设方案
1、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建设地点(包括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
2、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国家补贴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 9 项目)
七、节能及环境影响
1、节能分析
2、环境影响评价
八、项目实施进度与管理
1、建设周期
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建设期的项目管理
九、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2、建设投资估算
3、分年投资计划表
4、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及其落实情况
5、国家安排资金的具体使用方案
十、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2、社会效益分析
十一、项目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
2、技术应用及市场风险
3、其它风险
十二、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十三、相关文件所要求的附件、附图、附表
第四篇: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模版)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
(2004年6月11日,粤林〔2004〕86号印发)
第一条为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步伐,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2000〕1号文(《转发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的通知》)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0〕107号文(《转发省林业局关于加快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议案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要求,规范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资金使用,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和省批准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和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的管理。
第三条申报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必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可行性报告、建设项目选址、布局、建设项目工程设计、相关图纸、工程规模、质量、工期、投资概算等;
(二)市、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书面意见(含财政部门配套资金的预算计划);
(三)自然保护区成立的批文、范围、确权证明等材料。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列入议案范围的已建和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其中:省级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办公楼、实验室、标本室、宣教中心、区内道路交通网、交通工具、通信、界桩、标牌等建设;市县级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室内设施、护林站、了望哨等的建设。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格按照相应的财务制度建帐,独立核算。严格按规定标准列支,规范核算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挤占、截留、滞留、挪用、违规抵扣建设资金。
第六条省级补助资金使用计划由省林业局统一编制,结省财政厅审核后下达。
第七条建设项目和省级补助资金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不予调整。确需调整的,须报省林业、财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项目计划及建设的内容、规模、标准、地点。
第八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自然特色,注重文化品位。建筑装修力求节约,使用绿色、无污染材料。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选址和主要建筑物的设计图纸须经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核准。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招投标制度。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办理报建手续、签订施工合同后,施工单位方可进场,严格按经批准的图纸施工。
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监理制度。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全程监管,确保质量。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竣工后,经自验达到竣工验收条件的,应当按要求编制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和财务决算报告,报请项目审批部门组织竣工验收。
第十三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工程价款结算制度,按规范的工程价款结算程序支付资金。工程建设期间,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按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5%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待工程竣工验收一年后再清算。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按规定将基本建设工程的会计报表及有关信息资料及时、准确、完整上报省林业局。
第十五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财务、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配备专职财会人员,加强财会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保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
第十六条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专项资金进行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帮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督促整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自觉接受财政、审计及主管部门的检查。
第十七条对挤占、挪用、截留建设资金,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按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省林业局解释。
第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东省生态村建设指标(试行)
广东省生态村建设指标(试行)
一、基本条件
(一)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
(二)达到本各地级以上市生态村建设指标一年以上。
(三)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四)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五)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倡导生态文明。
二、考核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要求
珠江三角洲 东西两翼 山区 环境质量 1 村民人均纯收入(元/年·人)8000 6000 4000 2 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3 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5 80 70 污染控制 4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 无害化处理率(%)90 90 90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0 60 60 5 生活污水处理率(%)85 75 70 6 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 资源保护与利用 7 清洁能源普及率(%)≥80 8 农膜回收率(%)90 85 80 9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 80 70 10 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5 90 80 可持续发展 11 绿化覆盖率(%)高于全镇平均水平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50 13 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 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逐年上升 公众参与 15 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95
三、指标说明
(一)考核分区。
根据自然环境特征、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结构,参考省政府对广东经济区域的划分,广东省生态村的考核分别按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西两翼地区和山区三个地区类别进行,地区划分如下:
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佛山市各县(市、区);惠州市:市区
惠东县
博罗县 惠阳区;肇庆市:市区
高要市
四会市。
2、东西两翼地区: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揭阳市、阳江市、湛江市、茂名市各县(市、区)。
3、山区: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清远市、云浮市各县(市、区);惠州市:龙门县;肇庆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
(二)基本条件。
1、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规划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
(1)制定了符合区域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生态村建设规划,并报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备案;
(2)村域有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生产区(包括工业和畜禽养殖区)与生活区分离;
(3)村庄建设与当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协调,有古树、古迹的村庄,无破坏林地、古树名木、自然景观和古迹的事件;
(4)村容整洁,村域范围无乱搭乱建及随地乱扔垃圾现象,管理有序;
(5)村域内地表水体满足环境功能要求,无异味、臭味(包括排灌沟、渠,河、湖、水塘等。不含非本村管辖的专门用于排污的过境河道、排污沟等);
(6)村内宅边、路旁等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应当植树;
(7)空气质量好,无违法焚烧秸秆垃圾等现象。
考核方式:查阅材料,现场察看、测试。
2、达到本各地级以上市生态村建设指标一年以上。
各地要开展各地级以上市生态村创建工作,申报省级生态村需达到本各地级以上市级生态村建设标准并获命名一年以上。
3、村民能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近三年内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
(1)村内企业认真履行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制度,近三年内没有受到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
(2)村内没有大于25 度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破坏草原、开山采矿、乱挖中草药及捕杀、贩卖、食用受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现象;
(3)近三年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考核方式:现场走访、察看;查阅有关证明材料;问卷调查。
4、经济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1)无不符合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企业;
(2)布局合理,工业企业群相对集中,实现园区管理;
(3)主要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
考核方式:查阅材料,现场察看、走访。
5、有村规民约和环保宣传设施,倡导生态文明
(1)制定了包括保护环境在内的村规民约,家喻户晓;
(2)有固定的环保宣传设施,内容经常更新;
(3)群众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环境意识,有正常的反映保护环境的意见和建议的渠道。
考核方式: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现场走访、察看。
(三)考核指标。
1、村民人均年纯收入
考核方式:查阅统计部门的统计资料。
2、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生活饮用水质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计算公式: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村域内符合国家《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户数/全村总户数×100%;全村总户数包括外来居住或临时居住的户数(下同)。
考核方式:查阅全村总户数名册和饮用水达标户名册,验收时现场抽查。
3、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卫生厕所普及率指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户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全村总户数×100%。
(1)建有卫生公共厕所且卫生公厕拥有率高于1 座/600 户,公共厕所落实保洁措施;
(2)卫生厕所应保证通风、清洁、无污染,包括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栅格化粪池厕所、沼气厕所等多种类型。各地可根据改水改厕要求,选择适宜类型;
(3)草原牧区经其省级卫生部门或环保部门认可的其它不污染环境的各种方式也可算作卫生厕所。
考核方式:查阅卫生厕所使用户名册,验收时现场抽查。
4、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1)有固定的收集生活垃圾的垃圾桶(箱、池);
(2)定期清运并送乡镇或区县垃圾处理厂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3)有卫生责任制度,有专人负责全村垃圾收集与清运、道路清扫、河道清理等日常保洁工作。
(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是指,在开展垃圾“户分类”的基础上,对不能利用的垃圾定期清运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其他垃圾通过制造沼气、堆肥或资源回收等方式,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并得到及时清运的户数/全村总户数×10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全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全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100%。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全村生活垃圾资源利用量/全村生活垃圾产生总量×100%。
考核方式:查阅垃圾处理厂的证明材料、垃圾管理的规章制度与日常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证明材料。
5、生活污水处理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一、二级污水处理厂处理量+氧化塘、氧化沟、净化沼气池及土(湿)地处理系统处理量)/村内生活污水排放总量×100%。
考核方式:查阅资料,现场察看。
6、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
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率=村域内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达标排放量/村域内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总量×100%,取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达标率的平均数。
考核方式:查阅县级环保部门的证明材料;现场察看。
7、清洁能源普及率
指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计算公式:清洁能源普及率=村域内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全村总户数×100%。清洁能源指消耗后不产生或污染物产生量很少的能源,包括电能、沼气、秸秆燃气、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秸秆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气、清洁油等化石能源。
考核方式:提供清洁能源使用户名册,验收时现场抽查。
8、农膜回收率
指回收薄膜量占使用薄膜量的百分比。
农膜回收率=回收薄膜量/使用薄膜量×100%。
考核方式:查阅农资使用的证明材料;现场察看农膜回收系统及其回收利用证明原件和原始记录单;抽样调查。
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包括合理还田、作为生物质能源、其它方式的综合利用,但不包括野外(田间)焚烧、废弃等。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秸秆产生总量×100%。
考核方式:查阅农业部门或环保部门的证明材料;现场察看综合利用设施并走访群众。
10、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指辖区内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粪便与产生总量的比例。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干清粪、混合液厌氧处理产生沼气、废渣生产有机肥、沼液处理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执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 /613-2009)的相关规定。
考核方式:查阅材料,现场察看。
11、绿化覆盖率
以林业主管部门的统计口径为准,但水面面积较大的地区在计算绿地覆盖率时水面面积可不统计在总面积之内。
考核方式:查阅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证明材料。
12、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
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经有关部门或认证机构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之和占行政村农业总面积的百分比。
(1)有生物、物理防治农业病虫害的措施;
(2)主要农产品农药检出率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3)有经有关部门或认证机构认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或有经有关部门或认证机构认证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
考核方式:查阅有关材料、有关证书,现场走访、察看。
13、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
考核近三年农田农药化肥施用情况。
考核方式:查阅有关证明材料和现场查看有关措施。
14、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考核近三年的情况。
考核方式:查阅有关证明材料和现场查看有关措施。
15、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
对村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随机抽样户数不低于全村居民户数的五分之一。问卷在“满意”、“不满意”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村民环境状况满意率=问卷结果为“满意”的问卷数/问卷发放总数×100%。
考核方式:现场抽查;考核期间,进行公示,接受群众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