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
摘 要: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改变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解决了文献资源产权归属问题,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流通和应用。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文明的聚集地,它在传播文化,提供文献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质量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文献资源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048-0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对图书馆分散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成本和效益,提高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效率。但是在现有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势必会涉及到文献资源的产权问题,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最近几年,学术界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其它领域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借鉴。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公益性和公共性。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是指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资源服务,包括文献资源咨询服务、网络服务、读者讲座和图书借阅等免费的文献资源服务。而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主要是指其服务对象很广泛,包含了学生群体、知识学者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其次,创新性。服务体系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对文献资源服务机制、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标准进行创新;最后,开放性和平等性。开放性是指服务具有开放性特征,图书馆多数的文献资源都可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开放。平等性是指全体社会大众都有权利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贫富。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在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下,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连贯性和计划性原则。连贯性是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应该成为一个体系,并且要保证彼此之间的联系性。计划性是指结合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变化趋势,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其次,目的性和实用性原则。目的性是指要明确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和收藏范围,避免资源体系建设的盲目性。实用性是指建设的文献资源能够发挥其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分工协调原则。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各级图书馆自身的责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工作,将文献资源中应用价值不高的及时剔除,同时要结合读者需求及时补充新的文献资源。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途径分析
1.明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主体
基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构建全面覆盖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瓶颈,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在分级财政基础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和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现状,在这种体系下由于村镇缺少所对应的政府部门,导致了村镇图书馆公益性功能无法发挥出来,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在有些乡镇和街道虽然有对应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但是这些责任主体的经济能力较弱,极大地制约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程。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与改变,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经济主体上移到经济能力较强的上级政府部门,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中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对所辖区域文献资源科学合理地整理与建设。
2.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支撑
设置专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是解决办公经费紧缺的一项有效措施。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保障措施,批拨启动办公经费,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以及管理系统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建设共享化的数据库。政府应该将这项资金纳入到财政年度预算中,定期拨付专项经费给公共图书馆,用于文献资源开发和建设。此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应该与地方经济和财政收支保持同步增长,还可以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经费划拨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将经费集中用在某一级政府所辖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这也是解决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3.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心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
各种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依托一个中心图书馆开展,这个中心图书馆负责其所在体系内所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图书文献资源统一引进和购买,统一编目,相关文献资源的分配,数字化资源的整合等。中心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带头人和中枢神经,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中心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写进相应的政策文件中,同时要给予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使用权利,这样有助于理顺中心图书馆和成员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方便中心图书馆合理分配文献资源。此外,还要全面保证中心图书馆能够得到充足的办公经费,增强中心图书馆的文献建设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能力,从而全面带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保证文献资源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外,还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建设标准,包括文献资源引进和采购经费预算、总的文献资源建设量以及每年文献资源的增加量、系统配置、文献编目等标准。
4.改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建设的评价方法
当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自给自足以及主动共享被动建设的局面,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关于文献资源建设只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思路进行完善,由单独对图书馆进行评价,向对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评价转变,重新设计评价对象和指标,加大考核和评价力度,通过改进评价方式和内容,引入图书馆贡献值指标,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布局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全面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缤.试论网络环境下提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能力及其意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8)
[2]杨国立.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06)
[3]曹雅霞.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践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01)
[4]郑文晖.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讨――基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调查[J].河北科技图苑.2011(05)
[5]潘燕桃.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成功实践之二: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06)
[6]谢碧瑜.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05)
[7]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03)
第二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王学熙(南京图书馆)
会议感言1:
1、如果说几年前图书馆界有人提出”建设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问题,还只是一
个理论问题,并不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但自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改革目标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的问题。关注和研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如果图书馆界不首先研究,那是最大的失误。
会议感言2:
• 这几年来,学院派中的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如程焕文、李国新、范并思等十分
关注和研究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并为之大声疾呼,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精神可敬可佩。
• 图书馆学的研究就是要面向图书馆事业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我国公共
文化服务体系需要理论的指导。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现实而有重大的课题。
会议感言3:
• 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新经验,并将经验
上升为理论。调查研究的成果,不仅仅要在图书馆学刊上发,更要在党政机关报上发,这样才能扩大社会影响,才能引起党政领导的重视。正如程焕文教授讲的:要理直气壮地向上要钱。要抓好各种地方政府加强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典型,也要有重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差的典型,正反对比才有说服力。
• 我在一份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的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这样的观点:经济欠发达地区
要像抓农村中小学教育一样抓好农村文化站建设。
• 去年10月至11月我对江苏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其调研报
告《中国文化报》分三次在3月17、24,4月17日版发表,前两篇分别以《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为题,发于是头版头条。第三以《〈发达地区农村文化站工作的对策〉 为在《 中国文化报》头版发表,共9000字。只要你的调研有时代性和针对性,报社会采用的。
会议感言4:
• 图书馆界要善于利用人大、政协会议,组织撰写有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案。
要十分重视提案的作用。提案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提建设性意见。这一点我的体会很深:南京图书馆新馆建设,我们在1992年南京图书馆一万平方米古籍部新馆建成后,即搞新馆建设的提案,被省政协评为优秀提案。
论文的主要观点:
1、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体。公共图书馆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设施,是政府实现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2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收集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机构和服务的总和。
• 从纵向来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包括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县、乡镇、村
六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从横向来看,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即省、市、县。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
体系中主要有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和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两大块。
• 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主要是指大中城市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
网络,它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引导性。
• 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主要是指县、乡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它则具有基
础性。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的重点要转移到农村,没有农村乡镇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就根本谈不上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的繁荣,就没有健全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
•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在于“公共”,公共性是图书馆的第一性,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的第一要素。
2、公益性。
• 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最本质、基本的特征,它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图书馆为
人民大众提供公益性服务——免费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是公共性的具体体现,这种免费服务应是全方位的,不仅传统的文献借阅免费,阵地服务免费,参考咨询服务基本免费,读者活动和讲座免费,而且网络服务也应免费。
3、均等性。
• 均等性是指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要惠及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所普遍
享有。
• 均等性就是平等服务。
4、开放性。
• 一是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全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人民大众无需任何证件,无需要任
何手续,都可以进入图书馆看书,以保证公民的基本阅读权利;
• 二是保证读者获取正当的文献信息的权利,馆藏大部份文献应向读者开放。•
5、创新性。
• 公共图书馆服务观念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 省级图书馆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馆。省级图书馆建设的现状,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速度和效益。
• 市级图书馆是联系省级与县级图书馆的桥梁,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起关键作用,对农村图书馆
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辅导和促进作用,对农村乡镇图书馆建设有着重大影响。
• 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可谓是公共图书馆服
务体系的根基。它在公共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 县级图书馆发展迅速,特别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级图书馆建设成绩喜人,一批上
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县级图书馆成为了县(市)的文化建设亮点,这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只有首先建设好县(市)图书馆,才能谈建设好乡镇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了多元化模式。
• 2.1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
• 2.2 “图书馆之城”模式
• “联合图书馆”模式
• 2.3天津图书馆的“社区分馆、行业分馆模式”。
• 2.4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
• 2.5 江苏多元化模式
• 2.5.1 苏州模式
• 2.5.2 吴江市分馆制模式
• 2.5.3 张家港市镇、村分馆制模式
• 2.5.4 靖江市小学校园馆际联盟工程与农村农家书屋建设模式
• 2.5. 5 溧阳市村级图书流动点模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与乡镇图书馆和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纳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为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 “共享工程”的推进,有力地促进了乡镇、村图书馆(室)的建设,出现了网络服务的新模式。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一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均衡发展问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地区间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经费投入差距太大。以江苏县级馆为例,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图书馆全年购书费只有2—4万元,而昆山市图书馆(县级)全年购书费达200万。
如何加强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是一个现实而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有人写文章说,深圳建一个大剧院要化14个亿,这14个亿能救活多少县图书馆。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就难以进展。深圳的这个经济实力,深圳的钱,不可能支持西部的县馆建设。发展经济是关键。
为缩小东西部地区县馆的差距,扶植西部地区县的发展,建议文化部实施西部地区县图书馆建设工程。
• 二是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问题 :各级公共图书馆究竟建多大?是集中财力搞超大
型公共图书馆好,还多建设一些中小型的公共图书馆?
•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科学定位问题:上海图书馆副馆
长周德明同志在《关于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上海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定位问题。省、市、县图书馆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建设中有分工有合作,各有自己的重点。省级图书馆热衷于搞社区分馆,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财力、人力,势必影响重点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不利于调动力市、区、县图书馆的积极性。
• 四是如何将和“农家书屋工程”纳入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问题。“农家书屋工
程”是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搞的,文化部没有参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 五是如何借鉴国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经验问题,从本地实践出发建立有地域特
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新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 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结构合理、发展平
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 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
• 2.1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是区图书馆、街道和社区图书馆 • 2.2中、西部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是县(市)图书馆
• 2.3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应转移到乡镇、村(社区)
图书馆建设上来。
• 3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问题
• 多元化的模式,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
• 广东的“流动图书馆”,需要省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省馆也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设备,数量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其他省级馆也未必都能将效仿。
• 深圳“图书馆之城”模式,在我国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有推广价值。
• 天津图书馆模式分馆面铺得太开。上海的中心图书馆模式,从严格意义上讲上海图
书馆与区县图书馆的关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总馆与分馆的关系
• 江苏多元化的模式适用于苏南地区
• 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这是乡镇图书馆巩固发展的关键。
4、公共图书馆服务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问题。
•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图书馆立法步
伐。
• 第二、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公共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县级图书
馆财政支持。
• 第三、建立公共图书馆评估服务指标体系。
第三篇: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对于现代政府的职能,一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政治统治与公共管理。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首先是政治统治者其次才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者”的特征逐渐被“公共服务”所取代。正如法国公法学家莱昂・狄骥所言:国家就是政府为着公共利益进行的公共服务的总和。可见,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区别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它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是为社会提供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与文化领域中可以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一起,构成国家的文化建设的全部范畴[2]。近年来,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就是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一是公共文化政策法规。即鼓励、保障和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及正在制定的《图书馆法》。此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二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指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的各种文化设施和设备,也包括社会自愿参与投入的具有文化服务功能的设施设备等,如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影(剧)院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保障。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组织机构是指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的各级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人才即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辅助人员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作为大众文化建设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实现文化“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目标的保障。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即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手段、方法和设备。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运用科技因素和现代服务的理念,如2002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流动图书馆、流动演出、网上博物馆、网上文化培训等,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上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的体现。六是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包括政府拨款、贴息、集资、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各种文化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同于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应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公平均等性。公共文化服务应是公平分配的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资源应均等分布,尽可能保证人人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同等程度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等性突出地体现了社会平等的伦理要求。其二,公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公益性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全体公民共享文化成果的社会效益,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应降低收费或免费供人们享用。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体现着政府公共管理的人文关怀。其三,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品种、层次和特色应该是多样的,应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尽量提供多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产品。其四,便利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是近距离的、经常性的服务,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方便获得。其五,普及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应面向大众,为全体公民所普遍享用。公民共同分享丰富的、基本无差别的文化内容,有利于新知识、新观念的传播和普及。新时期新阶段,包含多种基本要素、具有多样特征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落实公民文化权利,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亦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同时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文化服务建设。党的十七大以来,明确指出了今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重点在农村,主要目标是:
1.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机构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使文化机构能正常运转,图书馆有钱买书、文化馆站有经费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剧团能够下乡演出,把它们的活力调动起来。
2.加大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每个乡镇和每个村都要建立基层的服务点,实现“村村通”,继续推动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等重点文化工程。
3.充分挖掘优秀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推动各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文化重在积累,要从基础做起,特别是从农村作起,扎扎实实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需求。
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应坚持的基本价值理念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收到实效,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落实具体的措施。
1.健全公共文化投入机制。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工作部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考核奖惩,落实领导责任,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一五”时期受到应有重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大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逐步健全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各级财政要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保障其必需的事业经费支出。其次,设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复次,以奖代补。对新建文化设施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资助,以此调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的积极性。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和文化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设施的数量、布局、类别。在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标志性社会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基层文化设施,“十一五”时期末,实现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文化站(中心)、村文化大院建有文体娱乐场所,能够开展图书阅览、艺术培训、科技推广、文化娱乐等多种活动。在全面建设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
3.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把培养造就文化人才、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作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大力提高社会文化服务队伍的人员规模、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市、县三级都要制定出台专业文化艺术队伍和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规划;在注重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通过在职教育、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评比活动,建设一支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内容和形式,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要指导和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在广泛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内容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用现代传播技术和先进科技手段,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效能。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拓宽传输渠道,确保文化信息资源能够及时、通畅、高质量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5.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集中力量抓好精品生产,推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作品。艺术创作要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文化,借鉴国内外文化产品生产的新形态,大胆推进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形成拥有一定原创性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要多生产群众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图书及音像制品,多生产赞美生活、塑造典型、讴歌劳动、陶冶情操的戏剧、影视节目等精神产品,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最广泛地赢得群众。
6.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一是推进农村重点工程建设。继续通过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流动文化服务工程,“金钥匙”农村文化出版工程等,改善和提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保证农村题材作品在艺术生产总量中占一定比例,对重要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农民喜爱的文艺节目、图书、音像等送到田间村头。三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地域优势,办好诸如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电影年、庄户剧团文艺调演等活动;组织文艺专干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及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四是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需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等。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制定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和按照农民群众的意愿,提供文化产品和开展文化服务。
参考:【1】百度文库,【2】新浪网,【3】人民网。
第四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报告
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什邡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建立和完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什邡广电局将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要求,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备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规划,什邡广电局确立了广播电视灾后重建基本工作思路,即一个目标:三年夯实发展基础,五年形成全新格局。三大工程:全面恢复和提升宣传工作水平;努力拓展和强化网络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和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六项任务: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形成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
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宣传工作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广播电视业务大楼和设备设施,为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提供基础物质保障;继续推进“三名工程”,不断强化和改进宣传工作新机制;加强宣传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为全面提升宣传 工作质量全面提供智力保障。
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双向交互式网络,主要工作包括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主干数字网络;搭建广播电视数字平台;城乡群众享有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
建成运作规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工作包括建成功能齐备的农村广播电视中心业务用房和设备设施;形成立体的广播电视服务工作机制;建成适应农村广播电视服务的工作队伍。
培养适应广播电视发展的人才队伍,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广播电视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引进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素质。
发展壮大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主要工作包括认真分析调研广播电视事业的相关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找准相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制定发展规划,依托广播电视事业,科学有序的发展相关产业。
建立保障广播电视良性运行发展的工作机制,主要工作包括制定完善广播电视工作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广播电视工资薪酬体系;完善全面激励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工作创业激情的机制。
我市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实际出发,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先后抓了已通电行政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市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同时,重点对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调频和电视发射设备进行更 新改造,坚持扩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取得了明显成效。“5〃12”大地震之后,我们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大力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加大有线电视分配网工程建设力度,逐渐增加广播电视入户率,截止目前,共发展有线电视用户70000余户。
2007年,我市分片区成立五个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分别为蓥华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洛水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师古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双盛广播电视服务中心、方亭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广播电视宣传协调工作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具体工作,把广电服务机构往下延伸,逐步建立和健全广播影视农村服务机构。
加快发展我市广播电视的对策
一、发展目标
(一)服务内容
1、广播传媒
继续办好现有FM无线广播节目,一套有线广播节目,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节目板块结构与节目内容,精办节目,针对广播灵活、快速的特点,扩充实时信息量,保持传统广播手段的阶段性优势。
2、电视传媒
在数字电视开播以前,继续办好已有的两套有线、一套无线节目。待数字电视开通后,仍然采用模拟与数字同时并存,逐步过渡到数字化。在内容上要和社会需求保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优势,为人民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节目。
3、增值业务
广播电视网络的资源十分丰富,就有线广播电视网而言,目前的利用率不到40%。采用数字编码调制技术后,网络的传输能力可以成倍的增加。因此,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开拓增值业务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增长领域,增值业务的主要形式是满足个体需求的点播,如:视频点播(VOD)、音频点播(AOD)与信息点播(IOD)等。
(二)经济创收与投资
发展广播电视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持,随着广播电视的全面走向市场,经济创收已是广电行业的一项重要活动。在2004年全市广播电视创收1237万元的基础上,2010年实现创收翻番的目标,达到3500万元。
(三)事业发展目标
为广大受众提供广电节目与信息内容服务是广电产业的目的,事业基础性建设是手段。建立采集、编辑、制作、播出于一体的电台、电视台节目生产网络系统;通过卫星、有线传输网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子交换,提高节目、节目数字库的利用率;逐步建立一个有线、无线与空间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体系。
二、实现目标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强力推进“村村通”工程。
国家新一轮“村村通”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我市有 多个“村村通”建设点。完成好这项任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落 后面貌。结合农村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实际,采用以有线电视为主,兼容其他手段的覆盖方式,使广大农村群众与城市居民共同公平分享广播电视资源。有线电视应用先进的光纤技术,既能够满足群众看好电视,还能将广播信号和电视信号共缆传送,为镇、村两级广播站(室)节省大量费用。我们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利用“村村通”工程契机,力争在2010年9月之前,将有线电视延伸到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充分利用灾后重建的大好机遇,推进农房重建光纤电视配套工程建设,夯实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络。
2、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进程。
以加紧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大力推动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整合进程,全面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以“政府支持、行业指导、用户接受、公司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付费广播电视业务和多种信息服务,建立信息平台,使数字电视用户初具规模,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极积推进电台、电视台制作播出系统设备的数字化、网络化,建立节目制作平台,初步实现新闻节目制作数字化、网络化,提高媒体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竟争力。
3、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政治学习,提高政治责任感。建立一整套的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体系,把传输、覆盖等部门有机地融于一体。制订各种标准和制度,为广播电视各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一支反映速度快、业务精、政治嗅觉的管理维护队伍,采取多种技术手段,保障播出安全。通过建立安全播出长效机制,搭建市、镇贯通的 广播电视安全指挥调度体系,制定安全播出应急机制预案,不断提高反应速度和强化安全播出防范意识。做到平时安全不放松,关键时刻能上去,确保安全播出万无一失。
(二)探索优良的运行模式。
1、坚持政府主导。
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单靠广电部门难以完成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需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只有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才能按中央要求把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因此,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是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根本保障。
2、推进技术创新。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动力是技术创新。在广播电视方面,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农村因地制宜推行无线覆盖、有线联网和卫星覆盖,三者并用,使得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得以迅速发展,收听收看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广播电视局既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在财政体制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应逐渐增加,实施分类投入,主要投入无线传输等纯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线网络等准公共性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多元化筹资;内容服务投入主要依靠电台电视台创收和自筹经费。对服务业务进行分类,无线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作为纯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和内容服务两个方面都实行免费制;有线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在技术服务方面收取一定的收视维护费。
4、注重制度建设。
不断探索“村村通”的新路子和新经验。着力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用政策固定下来,并推广开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制度,探索以组织支撑、财源支撑、政策支撑及管理监督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
5、实现提供主体的多元化
采用经济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广电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进入农村有线电视分配网建设;在农村节目制作方面,除了电台电视台外,引导和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农业节目的制作和农村电影拍摄。
(三)构建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人民。
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以基层和农村公共服务人才为重点,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创新内容、扩大规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选拔和激励竞争机制。制定落实选拔、任用、激励、评价等方面的措施,吸引各类 优秀人才进入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领域发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工作者进行表彰宣传,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队伍。
关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情况
我局列入“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共4个,分别是“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电影院建设”,现将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分项规划
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国家广电总局《汶川地震广播影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指导意见》等相关规定,我局认真做好各项目的分项规划工作。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由北京市对口援建,项目规划由我局负责拟制,经过认真、反复的调研、论证,形成了《什邡市广电中心项目规划意见书》,对项目选址、投资规模、建设规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工程,在什邡市广播电视现在的办公区选址,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包括维修加固原办公用房2900平方米,新建技术业务用房2700平方米,迁建广播电视发射塔一座(550万元),新购摄录编设备系统(1200 万元),该项目为交钥匙工程。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我局自筹资金完成,我局工程技术人员在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什邡市广播电视网络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对全市广播电视网络灾后重建进行了认真的规划。项目书完成后,我局还根据实际,分别制定了《直播卫星覆盖方案》、《新农村综合信息网建设方案》、《市区广电网络灾后重建规划方案》、《乡镇广电网络设备调整方案》、《增值业务发展规划》等,作为《项目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包括建设主干网络1480公里,安装有线电视用户7万户两大建设内容,总投资4200万元,自筹资金解决。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乡镇广播电视站项目规划意见书》己拟定,包括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重建和设备购置,按国务院《条例》要求,乡镇广播电视站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合并建设,在具体规划时,我局还规划了15个乡镇广播电视站,投资规模为469万元(中央专项资金解决),并先后向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规划和建设局递交了《关于镇综合文化站<农村广播电视站>增加投入的说明》。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电影院建设,二是农村电影院建设。城市电影院建设,己列入什邡市文化艺术中心大项目中,我局拟定了《什邡电影院项目规划意见书》,总投资规模1480万元(由北京对口援建资金解决),设放映厅4个,座位900个。《农村电影院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规划建12个电影院,其中150座电影院3个;200座电影院7个;250座电影院2个;12个农村电影院总投资1868万元,由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解决。
(五)广播村村响工程
我局以什广发[2009]23号文报发改局,并经市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将“广播村村响”工程纳入中央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资金预算,包括镇、村两级广播站(室)的建设和配套设备设施,总投资388.12万元。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一)什邡市广电中心改扩建项目
该项目于2009年4月2日正式开工,之前完成了拆迁、环评、设计等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己进行地基部分(消防水池)的建设。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的用地手续正在办理之中,环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己进行完毕,摄录编播设备采购方案己初步确定,待土建项目完工后,迅速实施。
(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项目
我局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并规程实施。目前己完成主干线架设170公里,栽埋电杆2000余根,己完成农户安装签字手续27000余户,安装农村有线电视21000余户。
(三)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 该项目还未开工建设。
(四)电影院建设项目 该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未开工建设。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三日
第五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这是司法行政机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根本要求。近年来,陇川县司法局适应形势要求和群众期待,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纵深推进、横向拓展,积极在构建优质均等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一、陇川县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为使法律服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县司法局积极推进网格式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在县司法行政部门整合内部9项业务职能,创建“八位一体”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群众搭建了一个社会化、专业化、便民化的“一站式”综合法律服务新平台;在社区形成送法上门,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在村组以全国、省、州优秀人民调解员为对象,打造个人冠名的“个人调解室”,发挥品牌调解员口碑好、威信高、业务强、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在行业中成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排查苗头隐患,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目前,陇川县建成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援助)中心1个,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所11个,“律师事务所”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805个,“个人调解室”1个,联调室11个,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医疗纠纷、妇女儿童、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各1个,乡镇法律援助站13个(含武警边防大队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村(居)都设有法律援助联络点(含两个移民,法律援助工作室)。初步形成了以县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杻纽;律师事务所、个人调解室、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联络站点为基点的立体化网格式服务体系。在案件受理、分流、协调、督办等环节实现了上下渠道贯通联动、网络对接共享、层层有人办事的服务新格局。
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一是理清思路,找准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定位。为适应形势需要,县司法局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抽调专人开展深入调研,梳理现有法律服务机构和职能,召开法律服务行业人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明确了以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重点,以现有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组合,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便捷性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发展思路。
二是纵深推进,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为延伸县乡两级中心服务,按照《云南省司法厅关于下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总体要求及具体部署,在基层一线以全省规范化司法所为依托,本着自愿、互惠、便民、有效的原则,整合调委会等各种法律服务资源和社会力量,拓展服务业务、扩大服务职能、充实工作人员,实行窗口服务、网格管理、联合作战,为政府、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法律服务,取得了满意效果。
三是横向拓展,打造实体化服务平台。为提供专业、快捷的法律服务,县级法律服务中心全面升级12348热线,指派律师、公证员与公安、检察、法院、工会、妇联等10多个部门相对接,实现衔接互动。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纠纷受理、法律援助、12348热线、社区矫正等服务窗口,将司法行政干部、专业律师、专职调解员、法律援助和公证联络员推向一线,增强窗口服务力量,为居民提供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受理、法援、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咨询等法律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服务效能,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四是内部增容,增强专业化服务水平。为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我们注重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业务团队建设,加快人民调解室、法律援助规范化站点创建力度,充实重点建设法律服务团、政府法律顾问团、新农村建设法律志愿团,成立律师讲师团深入一线、深入社区,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五是精细管理,提升规范化服务效能。为提高综合服务效能,我们把完善机制作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手段。针对窗口服务平台出台了《陇川县司法行政系统窗口优质服务规范》,规范文明用语和工作礼仪,做到人员服装、服务用语、标牌标识三统一,服务内容、服务人员、服务承诺、受理条件、办理结果、满意度六公开。同时,还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指纹考核、重大事项报告、工作纪律、轮值主任、预约服务等内部制度规范,跟踪督办、明察暗访、定期考核等督查制度,逐一装裱上墙,实现各窗口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针对法律服务行业特点,分别完善律师诚信信息披露、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六规范、公证行业三零目标考核等制度,严格队伍管理,确保诚信服务、规范执业。
三、推进陇川县公共法律服务深入发展的思考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推进这项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长效发展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整合资源,推进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我们将推广已建成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经验,积极整合司法行政服务资源,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推进乡镇(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全方位解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二是注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挖掘和培养法律服务人才资源,通过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积极鼓励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到各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实习,为基层一线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提供人力支持。
三是创新思路,丰富法律服务内涵。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关注法律服务需求的内容和方式,逐级建立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分析研判机制,了解群众最需法律诉求,针对性制定开展服务项目和内容,使服务真正让群众满意。
四是落实保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所需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居(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另一方面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工作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认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系统工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首先要纠正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仅仅是聘请政府法律顾问这一片面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通过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的建立,就近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帮助,对引导老百姓依法维权,息诉罢访,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法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要有“花小钱办大事”的深谋远虑,投入资金越有保障,购买的法律服务资源越充足,老百姓得到的法律保障实惠就越多,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政府必须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在县级财政和乡镇财政中均应列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财政预算。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健全政府财政保障公益性服务补偿机制,健全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法律援助案件补贴、律师驻点服务补助等制度,激发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因地制宜,对各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搞“一刀切”,可以选择性地开展重点建设和创新性建设,比如在有条件有财力的社区、村居,政府可以鼓励他们自行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法律服务,一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来可以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具有示范代表作用的部分社区、村居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建工作。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对经费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督导,防止有令不行,敷衍应付。
三是科学考核,强化监督。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检查考核机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每年对各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重点对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以及所派驻的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工作进行监督、考核。主要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要求,督导法律顾问协议落实情况,提供四项法律服务产品实物工作量,检查各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完备,台账、档案资料等齐全,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投入等等,具体由县司法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考核标准。同时,建立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由享受服务的个人或者单位对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以此衡量各地开展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效果。县政府综合考虑服务质量评价和检查结果对各乡镇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予以年终考核评定,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此来作为对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考核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