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公共图书馆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就必须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从书刊市场上认真采选购进本地需要的书刊等资料外,还应眼睛向内,认真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这是建设好具有地方特色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使图书馆办得具有生机活力、成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交流中心的一个关键问题。1收集、整理、开发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抢救和保存文化遗产、发展图书馆事业的需要1.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纷纷办刊办报,修志立传,著书立说,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文献有的是正式出版物,但多数是未经正式出版又非秘密的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有的称这部分为“灰色文献”)。这些文献散藏于各个单位的档案柜或个人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流散、丢失,有的被卖到废品回收站。如见之于新闻报端的珍贵美术摄影作品被识货人高价从废品站买回来:“两件毛泽东墨宝从废纸中得救”(1997年7月29日第三版《中国社会报》等。因此抢救保存这部分文化遗产的责任就历史地落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身上。1.2公共图书馆应设专门厅室和精干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把它列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这样还可以在目前图书馆经费紧张、不足的情况,用较少的钱获取较多的文献资料,或者不花钱也能获得文献资料,为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3通过募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活动,可以增加我们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单位和有关人员的交往,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利用图书馆,关心、支持图书馆工作,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同时也促使我们改变工作作风,更广泛地了解我们服务对象的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献信息资料的需求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2地方文献就是记述地方情况,具有地方特点的文献,大致可包括以下几方面:2.1政治方面。地方上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宗教派别斗争、阶级斗争、抵御外侮的民族斗争的详细记录、专著;反映人事、组织、制度的历史沿革,人口变迁、地方行政的地方志;反映英雄,模范、优秀人物的传记;反映本地历史名人的记事、年谱、家谱、族谱等等。2.2经济方面。经济发展的历史概况,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建设成果的资料或专著;反映当地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乡镇企业的企业名录;工业、农业、林果、畜牧水产及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工艺品的产品名录;专利发明人及专利产品技术目录等。2.3文化方面。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料及介绍;山川名胜、民间传说、神话、文化名人的作品;名医、特方、名药、科技成果、传统及现代的文体项目,盛事,乡上教材、名师名校;各部门、行业的方志、名志、名人传记、文史资料、回忆录等。2.4社会方面。风俗民情,反映社会新风貌、新道德的好人好事,新闻要事,奇闻趣事;社会治安概况,各类典型案件始未;社团组织或有关人士对当地社会各方面问题的考证、评论、建议,解决的方案及结果等。3地方文献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存在3.1正式出版物。由出版社、期刊社,报社出版的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的图书、期刊、报纸;经国家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期刊和报纸,包括本地区的单位、组织或个人编著出版的书、报、刊,也包括外地单位或个人编写出版的反映本地区内容的书、报、刊资料。3.2非正式出版物。经当地出版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出版的,不在市场上流通的图书期刊和报纸资料等,即内部图书报刊资料。多数为党政部门,企事业,学校、人民团体为指导工作,交流经验、宣传辅导、学术科技成果交流而编印的。3.3报告、提案、公告和简报类。有保存收藏价值的工作报告、形势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报告、统计报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重要价值的提案、议案;政府或其它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发布的公告,重要通知、简报、信息交流等。3.4广告宣传品类。宣传企业产品、服务项目、介绍企业、事业单位概况,招生、招工、招商,招标竞标,宣传名医、新药等的小册子,折叠页或单页的广告、宣传品。3.5会议资料类。工作研讨会、学术交流会、报告会、各类的学会、协会沙龙、年会,交流会、演讲会等的会议资料。主要有论文、讲话稿、演讲词、讨论纪要、决议和会议通知等。3.6多种载体材料的文献、信息资料。主要有音像制品,软件、光盘、机读缩微资料、电子出版物等。4收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方式、渠道公共图书馆是全民性的公益事业,它基本上是无偿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应是无偿的,或基本上无偿的。其征集的基本渠道主要有:4.1依靠本地的党和政府的领导,广泛开展捐献、募集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活动。必要时图书馆应与上级领导邀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直接参与,以奉献、光荣和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为基调。4.2依靠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出版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呈缴的方式取得,或代为出版行政部门设立样书库的形式收集地方文献资料。4.3依靠上级主管部门,派人参加有关部门或组织、单位举办的各类涉及产生地方文献信息资料的会议、活动,及时收集文献资料。4.4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了解当地各部门、各单位、各行业出版文献资料的信息,及时联系收集文献资料。4.5对于成本费较高的文献资料,可以经过协商付予一定的成本费,或以互利的方式收集。文献的收集可根据开发利用及本身价值情况,要有一定量的夏本。5开发利用好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古人云:“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根据人们重乡土观念和地域属性意识,普遍具有关心自己家乡事情的心理,有了解自己熟悉的地方(主要是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的地方)的人和事的意愿。地方文献信息反映的是该地区的人和事,就是身边或近邻发生的人和事,因其自然,地理,社会情况等环境条件近似,具有可比性,经验容易学到,教训容易借鉴。所以这些文献信息更具有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5.1为各级领导提供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参考。如三级(省,市、县)地方志和多种专业志、部门志、乡镇村志,全面地记述了一个地区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各方面的情况,是各级领导了解所辖地区各种情况的最佳途径。如果再加上亲自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就会使领导的决策更接近实际、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5.2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提供多种市场经济信息。通过当地的企业名录、产品名录,专利产品技术目录及科技、管理人员名录等可以为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促使产品结构合理和技术进步、促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产品、技术就近流通,避免产品、技术因无效的位移而产生的巨大浪费。如有的企业到外地或国外买回本地的产品、技术,或买回同类的产品、技术还不如本地的先进,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图书馆要当好这个信息聚散的中介。5.3为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著名作家浩然扎根三河,培养了一批为农民写书的新人,其新作在《苍生文学》等刊物上刊登,将这些新作和反映他们的事迹收集利用起来,推动整个廊坊文学事业的发展,不是很有意义吗?大厂回族自治县农民剧作家赵德平为农民写戏演戏,创作了大量的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农民生活变革主旋律的戏剧和小品,如《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男妇女主任》、《水墙》等。在全国很多剧团陷入困境的状况下,他把一个县级小剧团搞得生机盎然。他的这些作品和反映他业绩的作品,应是我们收集的重点。5.4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爱祖国首先要爱家乡,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通过地方文献这种实实在在的真实的家乡具体的记录,就可以了解家乡各方面的历史及现状的整个概况,如义和团廊坊大捷、冀中军民“五·一”反扫荡这些震惊中外的近、现代史上反抗外侮,英勇悲壮的史实,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最生动、具体、形象的教材。通过这种教育,激励青少年早日成才报效祖国。5.5对外宣传的窗口。不仅是本地人了解当地综合情况的窗口,也是改革开放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上级领导、外地客人先从理性上了解该地区的窗口。如辽宁省凌源市图书馆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有近万人参观,有众多的在外地工作或海外赤子回来参观向家乡父老汇报,扩大了宣传,使地方文献收集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展览成为本地与外地连接的桥梁,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从收集到利用是个系统工程,收集务求全面、真实;加工整理务求检索方便快速;开发服务务求准确实用全方位。收集整理着眼于服务,与用挂上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梳理,及时剔除虚假过时无用的信息资料,形成以不断收集整理加工为手段,以利用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良性循环,并不断加深开发层次,开拓新的服务项目和领域,使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处〕图书情报通讯1998.(1)
第二篇: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之我见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之我见
摘要: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地域性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方法。
地方文献是记载、反映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具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有无地方特色的标准,是了解与研究地方情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因此,对于一个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丰富的馆藏除了体现综合性外,还要富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摘要: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地域性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方法。
地方文献是记载、反映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具有反映当地风俗民情、人文地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有无地方特色的标准,是了解与研究地方情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因此,对于一个公共图书馆来说,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丰富的馆藏除了体现综合性外,还要富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藏书与服务的地域性特色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是提升当地图书馆品位和知名度,提高文献利用率的重要载体。笔者在此就如何更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一抒己见。加强宣传形成浓郁的地方文献征集氛围
1.1 利用发布征集通告的有利时机明确征集范围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其一,从文献形式上看,它包括用文字、图像、声音、符号记录的印刷型、声像型、电子型、回溯性的缩微型资料;记载于器物上的匾、志、文,拓片等实物型文献;网络上的虚拟资源。其二,从编辑与出版形式看,包括图书、报刊、会议文献、技术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产品样本、舆图、图片等正式出版物;契约、手稿、文书、家谱等档案资料;各种官方的、民间的有关文件、小册子等灰色文献。这些公开的或非公开的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多角度反映地方文献的概貌。其三,从知识的表现层次看,地方文献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各部类的从简单的事实数值型到解释层次的研究型知识,如,通讯录、手册、指南、动态报道、会议资料、统计资料、年鉴、学术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
1.2 利用当地媒体宣传征集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文献有其独特的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服务作用。地方文献可以在内容和形式上全方位地为一个地方的各界人士和各部门提供服务。二是宣传、教育作用。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有关一个地方富饶的资源、美丽的山川、灿烂的文化、丰厚的著述、杰出的人才、重大的事件等,都是当地人民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三是有助于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丰富馆藏体系,形成馆藏特色、优化馆藏结构。
1.3 加强对馆藏征集文献的编研工作
将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通过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加工整理,使无序的、分散的文献资源变成目标指向明确的、有序的、有层次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产品,以文字、图表、照片等形式,汇编成册或利用展览会、网络等平台,下发到相关部门和个人手中,使阅读者从中受益,进而支持图书馆征集工作的开展。各级公共图书馆都应根据本馆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馆藏征集文献的开发原则,以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地方特色文献有序化、信息化,并做好文献拥有与信息需求之间的沟通工作。为拓展征集渠道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网络
2.1 外部征集信息网络
在社会上邀请热爱文献征集工作,善于掌握发现文献资源信息的人士担任网络成员,一般是从离退休的老干部、教师、地方名人中遴选,他们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对文献征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且对当地的情况较为熟悉,开展工作相对容易。
2.2 内部征集信息网络
图书馆每个人都是文献征集工作的网络成员。根据图书馆相对封闭,获取信息较为困难的实际,必须制订一些制度,比如,看电视新闻制度,因为电视新闻基本涵盖了当地每天发生的各类事情,从中可以获取不少有价值的线索,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本地视察,著名学者的专著出版,单位和个人获得荣誉等。作为专业的图书馆工作者,具体做的是征集文献的工作,就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意收集信息,责无旁贷。
2.3 基层图书馆征集信息网络
基层图书馆对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属于征集范围内的文献比较清楚,业务上也比较内行,组织发动好这~群体对做好征集工作将事半功倍。各基层图书馆除了与本系统内的协作外,还应与本地区其他类型图书馆建立协作关系,双方互动信息,主动访求或主动赠送,以共同充实馆藏。
对于这3个文献征集网络,各公共图书馆在随时捕捉信息的基础上,每年至少应当召开两次以上的专门会议,交流文献征集信息,为征集工作的积极开展奠定基础。增强责任心的有关措施
3.1 纳入考核
各级领导要从政策上给文献征集工作以支持和倾斜,在人员、经费和设备等方面,为文献的征集工作大开方便之门,把征集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布置、检查,并纳入到每个人的岗位责任中去进行考核,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和经济利益挂钩。
3.2 增强责任心
把文献征集工作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始终,变成自身的自觉行动,使每个同志都带着“抢救”文献的感情去做征集工作,增强做好征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针对地方特色文献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且出版物形式各异等特点,应挑选有责任感、有能力、有专业知识的人常年担任此职,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这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而且有利于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
3.3 多跑腿与多动嘴
地方文献征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只靠别人送书上门,应该选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此项工作,在获取信息后,要抢抓机遇,及时跟踪,不厌其烦,多跑腿上门拜访,多动嘴说明征集文献工作的意义。地方文献征集者应经常到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各区镇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文献出版动态及私人收藏情况,一旦发现线索,就上门索取或电话联系。充分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
4.1 发挥典型人物的作用
如泰州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中科院院士朱亚杰的遗孀85岁高龄的杨岫云女士,在收到征集信函后,因朱院士所有书籍都赠给了生前任教的石油大学图书馆,于是她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不因年老体弱专程到出版社购买了价值2000多元、由朱院士主编的《化工百科全书}20卷寄赠给图书馆,以后又寄来7册朱院士的著作。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宣传,泰州市图书馆先后征集到10多位泰州籍作家赠送的新作40余册,而市委副书记邵军同志不仅赠送了自己的著作《泰州札记》,还将5 000元稿费购买的200册图书赠送给了图书馆[1]。
4.2 发挥典型文献的作用
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文献专藏,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搜集与积累,现已拥有广东地
方文献30多万册,其中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献专藏3 000余册,广东图书资料133 000多册,广东报刊11 000多种,广东省舆图将近2 000幅,其他资料如图片、胶卷、传单等数百件,成为该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书体系的重要部分。根据这些地方文献编辑出的数十种有关的二次文献,为成千上万的读者、海内外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编书修志、学术研究、书刊出版等需要的珍贵翔实的史料。通过这些典型文献的开发利用,许多身在海外的本地籍作者不仅将自己的著作捐赠给图书馆保存,还积极联系周围的其他地方作者向图书馆捐赠专著,如,香港何建华先生将毕生2万册藏书捐赠给广东中山图书馆,内有廖平子先生1939年避居澳门期间亲自创作、亲手抄写、邮递的《淹留》期刊38期,这是我国唯一的手抄本期刊,是难得的广东文献珍本[2]。
4.3 发挥典型活动的作用
如陕西省图书馆在2008年国庆期间展示了一批由美国回归的百年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及其著作《穿越陕甘》,是由美国克拉克艺术中心现任主任肯弗迪先生捐赠给陕西省图书馆的。据了解,这批69幅老照片是由美国克拉克艺术中心创始人斯特林克拉克先生l9O8—1909年在中国北部考察时拍摄的,主要表现的是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百年前的人文与自然风情,涉及的是陕北的窑洞、延安的街道、榆林的长城以及庙宇、民居、村庄、人物、羊群等。而出版于1912年的《穿越陕甘》一书,则记录了当时陕西及中国北部的经济、文化、建筑和农业等内容。通过地方文献展览等典型活动,将有特色的馆藏资源,展示给社会和相关的专家学者,可以促进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良性发展。要根据征集文献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对散失在社会组织或个人手中的珍贵文献,应当在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的基础上,更多地依据图书馆法律法规做好征集。对于向图书馆捐赠的个人,图书馆有义务维护其合法权益,对捐赠者实行优惠政策,如免费办证,发放捐赠证书、对其文献享有优先利用权、对文献中不适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意见等;对本人不愿捐赠的文献,经鉴定确有价值的,经本人同意,图书馆可以采刚购买的方法;对不愿出售的文献。图书馆也可以采用代为寄存的方法。
(2)遵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原则,同地方各学科的带头人建立联系,从专家人手影响其周围有识之士积极捐赠。地方特色文献具有流传面窄、发行量小的特点,一般很少有再版的机会,有的还不是正式出版物,如不及时收集,则无法弥补。与本地区党政部门、各大专院校及机关、厂矿、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发动社会力量,由他们主动寄送或登门捐赠;在馆内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小组,专门负责接待办理收缴事宜,并对捐赠的文献经加工后按专库、专人、专架进行保管,采取馆内阅览的方式将捐赠文献投人流通与使用;通过新闻媒介或地方作者作品捐赠展览等形式,树立捐赠者的社会公益形象,扩大捐赠者和图书馆的影响,引导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捐赠者的行列。通过对这部分文献的征集,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全面收集散失于社会的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
(3)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是弥补地方文献征集漏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在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捐赠书目相关数据、作者生平事迹介绍、作家作品研究篇目索引、作家照片等文字和图片文献在内的专题数据库,将“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发展成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媒体数据库”,广泛的服务范围,先进的服务功能是弥补地方特色文献征集漏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除传统的征集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收集网络中散存的地方文献。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我们对地方特色文献收集的范围扩大了,途径也得以大大拓宽。目前,网上的绝大部分文献资源都是自由的(即免费的),又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故对我们所需要的地方特色文献从网上收集下载,既方便又快捷,如,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立“征集热
线”栏目,随时报道“征集动态”;也可以通过检索,直接下载所收集的信息,分类、加工后收入数据库或链接到网页上。
参考文献
[1] 市县馆应重视发挥地方文献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泰州地方文献征集与展示的探讨[EB/OL].(2006—08—23).http://www.xiexiebang.com/Freepaped3913.htm.
[2] 刘晓霞.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J].图书馆学刊,1999(2):17—20.
第三篇: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探讨
摘 要: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改变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模式,文献资源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解决了文献资源产权归属问题,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流通和应用。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文明的聚集地,它在传播文化,提供文献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其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和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质量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文献资源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048-0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对图书馆分散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成本和效益,提高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效率。但是在现有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势必会涉及到文献资源的产权问题,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最近几年,学术界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其它领域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途径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借鉴。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特点分析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首先,公益性和公共性。服务体系的公益性是指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大众提供免费的资源服务,包括文献资源咨询服务、网络服务、读者讲座和图书借阅等免费的文献资源服务。而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主要是指其服务对象很广泛,包含了学生群体、知识学者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读者;其次,创新性。服务体系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服务方面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对文献资源服务机制、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标准进行创新;最后,开放性和平等性。开放性是指服务具有开放性特征,图书馆多数的文献资源都可以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开放。平等性是指全体社会大众都有权利享受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贫富。
二、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
在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下,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首先,连贯性和计划性原则。连贯性是指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应该成为一个体系,并且要保证彼此之间的联系性。计划性是指结合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变化趋势,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其次,目的性和实用性原则。目的性是指要明确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和收藏范围,避免资源体系建设的盲目性。实用性是指建设的文献资源能够发挥其应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分工协调原则。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各级图书馆自身的责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工作,将文献资源中应用价值不高的及时剔除,同时要结合读者需求及时补充新的文献资源。
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途径分析
1.明确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主体
基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构建全面覆盖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瓶颈,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是在分级财政基础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和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现状,在这种体系下由于村镇缺少所对应的政府部门,导致了村镇图书馆公益性功能无法发挥出来,使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在有些乡镇和街道虽然有对应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但是这些责任主体的经济能力较弱,极大地制约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进程。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与改变,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经济主体上移到经济能力较强的上级政府部门,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中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公益性职能,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对所辖区域文献资源科学合理地整理与建设。
2.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支撑
设置专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是解决办公经费紧缺的一项有效措施。可以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关于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保障措施,批拨启动办公经费,用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以及管理系统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建设,建设共享化的数据库。政府应该将这项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定期拨付专项经费给公共图书馆,用于文献资源开发和建设。此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资源建设应该与地方经济和财政收支保持同步增长,还可以通过对公共图书馆经费划拨方法进行调整和完善,将经费集中用在某一级政府所辖范围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上,这也是解决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3.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心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责任
各种公共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都需要依托一个中心图书馆开展,这个中心图书馆负责其所在体系内所有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包括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软件开发,图书文献资源统一引进和购买,统一编目,相关文献资源的分配,数字化资源的整合等。中心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带头人和中枢神经,因此,在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应该将中心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写进相应的政策文件中,同时要给予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使用权利,这样有助于理顺中心图书馆和成员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方便中心图书馆合理分配文献资源。此外,还要全面保证中心图书馆能够得到充足的办公经费,增强中心图书馆的文献建设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能力,从而全面带动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发展,保证文献资源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外,还要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献资源建设标准,包括文献资源引进和采购经费预算、总的文献资源建设量以及每年文献资源的增加量、系统配置、文献编目等标准。
4.改变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文献建设的评价方法
当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自给自足以及主动共享被动建设的局面,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关于文献资源建设只重视数量而轻视质量,因此,必须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对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评价思路进行完善,由单独对图书馆进行评价,向对整个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评价转变,重新设计评价对象和指标,加大考核和评价力度,通过改进评价方式和内容,引入图书馆贡献值指标,对公共图书馆整体布局以及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全面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缤.试论网络环境下提升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能力及其意义――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8)
[2]杨国立.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进展:基于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的可视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06)
[3]曹雅霞.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与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实践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01)
[4]郑文晖.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讨――基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调查[J].河北科技图苑.2011(05)
[5]潘燕桃.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成功实践之二: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06)
[6]谢碧瑜.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广州公共图书馆建设实践为例[J].图书馆论坛.2009(05)
[7]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03)
第四篇: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论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正在从传统的手工管理和服务模式走向计算机网络,从而实现图书馆的馆藏
资源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国内外图书馆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和网
络化是新的必然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和服务将发生改变,因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如何组织和管理是一个新的急需研究的课题。
1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从图书馆的整个发展来看,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
。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同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开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立图书馆计算
机局域网,实施计算机管理。70年代后期,他们开始探讨资源共享,实施联机编目,组
建局域网或广域网。到8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初步实现了联机编目,建立了联机书目信息数据和一些专题数据库,初步实现了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进入90
年代以后,随着因特网的普遍兴起和快速发展,图书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
些图书馆纷纷上网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方法,人们开始研究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和数
字图书馆等,图书馆由此进入了网络环境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特网阶段。
我国图书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从80年代开始研究图书馆集成管
理系统,建设微机局域网,到目前关于因特网的数字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的建设的探讨,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微机局域网阶段,但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连入因特网,进入网络建设的第三阶段,开始探讨关
于因特网环境的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等问题,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在线信息
服务等。
2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所谓网络化图书馆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
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具体地说,网络图书馆是由电子图
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组成,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
信息服务系统[1]。
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应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信息技术设备
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等;狭义是指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料。对于网络化图书馆,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在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因而,广义地理解其信息资源
较为科学。从分布看,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本馆的现实馆
藏:二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虚拟馆藏)。
2.1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馆藏
信息资源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微机局域网阶段,仍然以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电子文献
主要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数据库。因特网的馆藏信息资源与微机
局域网阶段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料,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可以检索
和共享的其它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料。概括地说,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呈现
以下五个特点:
从载体形式上看,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
看,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不仅有本地
馆藏文献信息资料,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电子文献的利用
率呈上升趋势,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
服务功能看,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服务效率更高。
2.2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
个整体,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2]: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
实馆藏,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
;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
资源除外。从地理位置上讲,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
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
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因而具有间接性。
3网络化图书馆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资源,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
序状态的过程[3]。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
地传递
信息。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的组织,是依据各种分类法(如中图法、科图法等)
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建立各类目录体系(如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等等)。而网络化数字图
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何进行科学组织和管理呢?事实上,处于不同网络阶段的图书馆,信
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也不尽相同。处于微机局域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的核心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而处于国际互联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除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指引库的建立。
3.1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
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现在我国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
求,按照CN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
计算机化管理。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自建;二是购买标准书目
数据套录;三是套录和自建相结合,有标准书目的购买套录,没有标准书目的自建。现
在一些图书馆还提供“联机”书目信息数据的套录。
从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看,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标准的。这
些软件大多都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套录和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套录的标准书目,优点是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
设速度。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优点是建设速度自己可以灵活控制;缺点是书目信息的采集工作量较大,在数据的录入过程中,质量不易控制,因而数据不够标准,影响网上
交流和共享效果。影响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原图书的分
类不正确或著录项不全;(2)所选字段较少或缺少某些字段信息;(3)某些信息所归字段
不正确或某些字段信息错误;(4)录入中造成的错字、错词或漏录的字、词等。
3.2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
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我国新闻
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
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4]。电子文献对
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发展。电子文献在网络化图
书馆馆藏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都在与日俱增,但到目前,有关电子文献的计量、编目和
存放管理等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和科学的标准。然而这些问题具有较高理论和应用意义
。
3.2.1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问题。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电介质。按文献
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可见,电子文献表现形式和
内容多种多样。目前电子文献在采访、编目、存放和统计管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是没有
统一的计量单位。是以介质(或载体)为标准,还是以内容完整性为标准呢?是以每个
独立的电子文献载体算一个电子文献,还是以每个内容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献内容作为
一个电子文献呢?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个载体中有多个独立和完整内容的文献(如一张
光盘上存储多本图书或多个软件等),也有一个完整的电子文献存放在多个载体上(如
一个数据库存放在多张磁盘上)。更为复杂的是,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分多
个专辑,每个专辑又分多张光盘存放。而有些数据库连续多年更新出版,使得不同时间
或不同的订户所订内容可能不尽相同。这些给电子文献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根据电子文献的特点和工作经验,统计工作有以下三种办法,而且我认为第三种办法更
科学和更准确。
(1)以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如电子图书,以内容相对完
整性为标准。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按一册统计;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
有多个文献时,要按多册统计。电子期刊,仍然按照印刷型期刊的管理方法进行统计管
理。以内容分种,以时间分卷和期。统计时,可以报x和y卷z期。数据库,无论时间长短
或存放载体的数量,以“个”为单位进行统计。
(2)以载体的独立性为计量标准进行统计管理。具体可以按照各种规格尺寸磁盘、光
盘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其结果是,“3寸”磁盘x张和“5寸”光盘y张等。
(3)抛开电子文献的载体形式和具体内容,以bit(信息比特)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如馆藏电子文献有xM或xG字节等。
3.2.2电子文献的分类编目。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以按照丛书的办法分编;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有多个文献时,可以按多册书进行分编,但每张卡片上
要有相互参见项。
3.2.3电子文献的存放管理。电子文献不同于印刷型文献,有优点,也有缺点。以
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电子文献怕磁场,怕挤压,怕高温,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
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怕强光长时间照射,但不怕磁场。因而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应立着,不能多层平放。
4因特网上信息(虚拟馆藏)的组织管理
因特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组织
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
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网络化图书馆,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网上信息服务。因而,未来网络化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不能忽视网络信息资源的查
询、组织管理和利用。
4.1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特网作为一个整体,在使用者面前体现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所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是因特网最重
要的资源。但从字面上讲,网络信息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根据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说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利
用的各种信息资源[5]。从信息内容看,几乎无所不包:有科学技术、旅游、消遣和奇闻
轶事一类的信息;有学术、教育、产业和文化领域的各种重要信息,也有与大众工作和
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有严肃主题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信息;也有体育、娱乐方面的信息
;也有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等等[6]。从信息容量看,小到一句话的E-mail(电子邮件)和大到一个电子图书馆或数百个数据库。而从时效性看,可以分为四大类[7]:(1)电
子报纸(2)动态信息(3)全文期刊(4)书目数据库。
4.2因特网信息查询工具。因特网上信息丰富,但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犹如大海捞
针。为了有效地查询和利用网上信息,人们研制了许多查询工具。概括地说,主要有四
大类[8](见表一)每一种查询工具,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的查询
效果,可能还与你的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和你登录的服务器、时间,网络的带宽以及你的工作站性能有关。
4.3指引库的建设。指引库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指引库的建设是突破传统信息
资源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对网上信息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所谓指引库,从物理
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
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
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9]。
4.3.1指引库的内容。指引库类似于我们所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内容的不同。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
等信息。形象地说,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指引库是航海图。为提高因特网上检索信息的效率(检准率和检全率的合理组合),需要网上导航,需要有关的网站、网页甚至网
上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服务,Yahoo、Altavista和Sohoo(www.xiexiebang.com)等所从事的工作可谓网上导航。
4.3.2指引库的组织方法。指引库中的信息采用主题树浏览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
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找到所需的信息。按照这种方式组织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标引,设计主题树的结构等。这种
方式工作量大,但检索效果较好。如中文网络神探“搜狐(SOHOO)”采用先进的人工分类
技术和友好的全中文界面,运用符合中国语言习惯的科学分类方法,将18部类、近5万条
链接做成层层相连的树杈结构,网页直观地提供给上网用户。用户只需进入相关的分类
目录或键入一两个关键词,便可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10]。
总之,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网络使
其馆藏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本馆的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方便地检索
和利用其它馆的信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图书馆网络化扩展了其信息服务能
力,但网络上信息资源的纷繁复杂,给组织管理和有效的查询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而,我们必须不断分析、了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并对其组织管理技术指
引库的建设等加以科学地研究,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从而提高和
完善我们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质量。
第五篇: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彭宝珍(甘肃省委党校 兰州 730070)
【摘要】西部地区文献信息机构及其信息资源总量不足,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共知共建共享程度较低。建立地区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多层次文献资源传递网络、数字化平台、特色数据库等内容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信息落差”。
【关键词】社会科学;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西部地区
【分类号】G250
文献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的哲学社会科学信息资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加快的社会信息化时代,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整合趋势的日益显露,使得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如果不能及时获取全面、足够的文献信息资源,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不可能与时俱进,不可能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对于提高西部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现状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得到重视,西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受观念、资金、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影响,西部地区的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还很低,主要表现在:
1.1 文献信息机构及其信息资源总量不足
与发达地区比较,一是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数量少,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信息机构拥有量的多少排序看,达到200家的省(市)有6个,它们依次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湖北;不足100家的省(市、自治区)有9个,它们依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分别是西藏、海南、青海、宁夏、贵州、新疆、甘肃、内蒙古和重庆。1
二是文献信息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以2008年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总藏量的多少排序看,达到3000万册(件)藏量的省(市)有5个,它们依次为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不足1000万册(件)藏量的省(市、自治区)有9个,它们依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分别是西藏、海南、青海、宁夏、贵州、内蒙古、新疆、甘肃和重庆。
1.2 文献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
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或省会,其他地区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牧区信息资源占有率则相当低。以甘肃为例,全省13所本科以上层次的普通高校中,主要的10所在兰州市(另外3所,分别在天水市、张掖市和庆阳市);相应的大部社科文献信息机构也都集中在兰州市,如省市公共图书馆、10所本科院校图书馆以及省委党校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省行政学院图书馆等。
1.3 共知共建共享程度较低
由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都分别隶属于高校、公共、科研院所等不同的系统和管理部门,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一般只根据本系统、本部门的职能和服务对象来配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宏观调控薄弱,各系统内和系统间缺乏协作和协调,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使许多网络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尽管近年来已作了不少努力,但在社科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上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散、遗漏、重复和浪费现象。在数据库购置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已造成新一轮重复购置与资源浪费。以甘肃为例,省委党校图书馆、省社科院图书馆、省行政学院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等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交叉采集,数据库和资源网多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检索软件多样化,加剧了“信息孤岛”的形成,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多层次的、有效的地区级社科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并与国内其它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相连接,使西部地区的社科文献信息保障率赶上国内领先水平,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文献信息保障,缩小与发达地区的“信息落差”,逐步成为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开放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一是建立以地区中心、省级中心、基层文献信息中心组成的三级文献信息保障系统的基本框架;二是围绕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民族宗教、自然资源等领域,建设具有西部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三是建立西部文献信息导航系统,利用地区中心、省级中心及基本框架中的基层文献信息中心,为西部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西部省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原则
3.1 特色化原则
特色化是网络环境下西北地区文献信息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各文献信息机构的馆藏只有形成特色化,才能赢得生存和发展。在特色化的基础上实现西部地区的文献资源共享,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率。
3.2 整体性原则
西部地区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要立足于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发展这一总的目标,打破“一校一馆、自我保障”的旧工作模式,在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统一管理下进行整体化建设,基本框架中的三级文献保障机构既要明确分工又要相互合作,既要发挥各自特色又要发挥整体特色和联合保障的优势。
3.3 规范化原则
规范化运作,是一个组织或系统得以成功的必要保证。它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制度化和业务工作规范化两个方面。体系建设在整体规划下,各项具体工作、实施办法、各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工作的运作方式、检查评估方法、经费分配使用办法等,都应有明确的制度,形成正式文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秩序地推进;在数据库建设中,要坚持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如统一的用户界面,数据格式,数据加工处理技术采用一系列国际标准、国内标准。
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献信息资源是一个成长着的有机体,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实际出发,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序地进行;要有前瞻性,有内在的可拓展性,确保长期的系统开发和应用需要;要充分发挥已有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原有骨干信息中心的条件,发挥优势和潜力,加强合作,避免重复,用
好有限的资金,以推动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4.1 设立地区性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中心,就是以现有的馆藏比较丰富的图书馆为依托, 优化资源配置, 对现有文献信息资源进行重组, 建立几个具有特色化的文献信息中心。这些中心可依其馆藏学科特色,提供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形成西部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收藏体系。每个文献信息中心可以再联合本辖区内的其他中、小图书馆, 形成一个文献信息资源的集合体。
4.2 构建多层次文献资源传递网络
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平台上,运用馆际互借软件系统,建立西部地区文献传递服务网络。通过该中心的传递服务,来弥补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对各省内无法满足的文献信息资源再通过各系统原有的文献传递网络的渠道与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信息资源,从而使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品种齐全、内容充实,将有限的经费获得最合理的使用,取得更大的服务效益。
4.3 建立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数字化平台
建设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数字化平台,即搭建一个面向西部地区用户的网络平台,拥有装载各种类型文献数据库的服务器群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文献服务网络体系,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高水平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数字化平台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平台,它是资源访问枢纽、用户管理中心、信息发布平台。利用IT 技术实现各类资源、服务和功能的整合,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4.4 建设具有西部特色的社科文献数据库
西部地区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十分丰富。西部地区储存有汉、蒙、回、藏、维、哈萨克、彝、傣、东乡、纳西、保安、裕固族等丰富的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其内容之多、范围之广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另外如新疆的西域史料约500种、13至19世纪初的察合台语文献和西北地区及独联体中亚五国的农业文献;宁夏的西夏学、伊斯兰教文献;青海的善本中唐敦煌卷轴、明清精椠、善抄、稿本、批本;甘肃的拉卜楞寺藏经楼现存的经版、经卷、典籍等稀有珍品;陕西的革命历史文献和反映周、秦、汉、唐时期历史状况等丰
富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为建立西部特色数据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要依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有市场需求的数据库,重点建设好地方特藏数据库、民俗民风数据库、少数民族人物数据库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数据库。
总之,西部地区社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需要,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张曼.关于西部地区自建特色文献数据库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09(1)
[3]张彩萍.对加强西部地区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7(5)
[4]程愚.对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5]钱茜.山东省社会科学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9)
作者简介:
彭宝珍,女,1962年6月生,甘肃省兰州市人,1987年毕业于西北师大夜大学,副研究馆员,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6号
邮编:730070
电话:***,7768712(O)
E-mail:gspengbz@sina.com.cn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surance
System of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Peng Baozhen
【Keywords】 social science;information resources;assurance system;western region.【Abstract】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total sum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n’t enough;meantime, the distribu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disproportion.The level of informing, 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is very low.So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literature assurance system, such as service center of regiona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network of Multi-layer literature resources, digital platform,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etc.From doing this, it can reduce the “information drop in level” between developed and undeveloped region.Thus it can provide full literature information assur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the western region.注:本文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2009—2010校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