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方案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组织机构
一、管理委员会
主 任:李云丽(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副主任:黄天福(厦门市文化局社文处副处长)
梁路琛(厦门市文化局社文处副调研员)林丽萍(厦门市图书馆馆长)
成 员:姚金洪(海沧区文体局局长)
洪模范(同安区文体局副局长)唐金富(集美区文体局副局长)阙占彪(湖里区文体局副局长)苏 璇(思明区文体局副局长)陈永胜(翔安区教育与文体局局长助理)
二、协调办公室 主 任:林丽萍(兼)
副主任:张肖回(厦门市图书馆副馆长)
陈 峰(厦门市图书馆副馆长)
付 虹(厦门市图书馆副馆长)
成 员:黄天助(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
陈新鑫(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陈重艺(思明区图书馆馆长)胡晓白(湖里区图书馆馆长)黄清海(海沧区图书馆馆长)曾志平(集美区少儿图书馆负责人)黄水木(同安区图书馆馆长)张胜峰(翔安区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曾兴德(厦门市图书馆馆长助理)李国梅(厦门市图书馆联合服务部主任)
苏 华(厦门市图书馆辅导活动部主任)
薛寒秋(厦门市图书馆信息资源部主任)
吴晓红(厦门市图书馆流通服务部主任)
叶雅云(厦门市图书馆流通服务部主任)黄志平(厦门市图书馆技术服务部副主任)陈 崎(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秘书长:曾兴德(兼)
三、业务管理机构
1、文献联编中心
文献联编中心主要承担文献资源共建职能,通过联合采购、联合编目,实现各种数据的标准统一,为实现地区联合检索、数据库资源共享、馆际互借、通借通还等服务准备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
负责人:陈 峰(兼)
成 员:薛寒秋(厦门市图书馆信息资源部主任)
赖素琴(厦门市图书馆信息资源部副主任)
王 舒(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
张洁萍(思明区图书馆)杨明霞(湖里区图书馆采编部)张玲玲(海沧区图书馆)
林秀芬(集美区少儿图书馆综合部主任)林华萍(同安区图书馆)
黄雪峰(翔安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
2、网络管理中心 网络管理中心主要承担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信息处理的统一平台,负责整个网络的系统维护与技术保障,确保整个系统共享书目数据、读者信息数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
负责人:张肖回(兼)
成 员:黄志平(厦门市图书馆技术部服务副主任)
林燕玲(厦门市图书馆技术服务部)
陈 崎(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张洁萍(思明区图书馆)
纪华围(湖里区图书馆计算机部)
郑茂凯(海沧区图书馆)
林舜杰(集美区少儿图书馆技术部)叶智聪(同安区图书馆)
黄雪峰(翔安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
3、服务协调与物流管理中心
服务协调与物流管理中心的主要承担整个系统的服务协调与物流管理职能,包括文献调配与物流系统管理、通借通还、馆际互借等业务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负责人:傅 虹(兼)
成 员:李国梅(厦门市图书馆联合服务部主任)
叶雅云(厦门市图书馆流通服务部主任)
吴晓红(厦门市图书馆典藏管理部主任)
林志军(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流通部主任)
孙 旭(思明区图书馆)
石晓云(湖里区图书馆辅导部)
洪智深(海沧区图书馆)高雪弘(集美区少儿图书馆流通部主任)
董冰苇(同安区图书馆副馆长)
黄雪峰(翔安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
二○○九年十月十六日
第二篇: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方案
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厦门地区公共文献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最大限度地提升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厦门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协商成立服务联合组织,其全称为“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服务联合体”),英文名称为“Xiamem Public Libraries Coalition”,缩写为“XPLC”。
第二条服务联合体是厦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联合网络组织,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由厦门地区市、区公共图书馆和街道(乡镇)社区图书馆为实现资源共享而组织起来的行业服务联合体。服务联合体根据共同认可的合作协议,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和信息传递结构,共同执行多项合作功能,为本地区广大读者和用户提供更为快速、方便的服务,而且通过领域广泛的共建共享,增强图书馆事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三条服务联合体的宗旨为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共享资源。
第四条服务联合体的主要任务是:
(一)开展资源联合采购,通过联合体增强购买力,以降低资源购置成本,合理配置本市的公共信息资源;
(二)实行文献联合编目,建立厦门地区公共文献信息联合目录,提供网上检索;
(三)开展馆际互借,实现各公共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互动;
(四)依托厦门市社会保障卡系统,实施“一卡通用、通借
通还”制度,读者可凭社会保障卡在服务联合体内的任何一所图书馆借阅文献资料;
(五)联合组织读书活动,实现活动资源共享,共同创造全民参与的社会阅读氛围;
(六)合作开展参考咨询服务,聚集各馆的信息资源和馆员的智慧为读者解决疑难问题;
(七)创建自动化服务共用平台,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五条服务联合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合作与协调,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本地各级公共图书馆组合成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网络组织,构建一个以现代化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镇)图书馆为节点、社区(村)图书馆为网点的公共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在组织内部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和自动化、网络化、一体化的业务运作体系,全面实现厦门地区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服务联合体的组织机构由成员大会、管理委员会和协调办公室组成。
第七条成员大会是服务联合体全体成员单位参加的会议,为成员单位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成员大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由服务联合体协调办公室负责筹备和召集。
第八条服务联合体成员大会的内容是:
(一)进行相关研讨和交流;
(二)听取服务联合体成员关于服务联合体工作的建议;
(三)听取协调办公室关于服务联合体工作和发展的报告;
(四)公布各种标准和规范;
(五)讨论会议议程中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九条管理委员会是服务联合体的最高决策机构,凡有关服务联合体建设的重大问题,均由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管理委员会由厦门市文化局、分管副局长、厦门市文化局社文处领导、各区文体局分管副局长、厦门市图书馆馆长组成。
第十条管理委员会设主任一名,由厦门市文化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主任若干名,由厦门市文化局社文处、厦门市图书馆领导担任。
第十一条服务联合体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制定服务联合体有关政策和建设规划,审定实施方案;
(二)指导、协调全市性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组织专家对重大技术问题进行论证;
(三)负责各相关部门的协调;
(四)审定工作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实施细则、技术标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预算方案,并对各项工作指导、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委员会下设协调办公室。协调办公室为服务联合体的常设机构,负责服务联合体日常运行的协调与管理。协调办公室设主任一名,由厦门市图书馆馆长担任。
第十三条协调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召开联合体成员大会和管理委员会会议;
(二)负责落实管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
(三)负责拟定联合体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四)负责联合体的对外联络和新闻发布;
(五)负责起草和修改服务联合体的规章制度;
(六)主持制定各种标准和规范;
(七)根据工作需要,召开服务联合体成员特别会议;
(八)负责与市属各文化单位与各区文化部门的联系、协调;
(九)负责各项业务工作的运作指挥及协调。
第三章中心图书馆
第十四条服务联合体确定厦门市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中心图书馆是保障服务联合体正常运行的具体业务管理执行机构。
第十五条中心图书馆的主要职责:
(一)承担文献资源共建职能,通过联合采购、联合编目,实现各种数据的标准统一,为实现地区联合检索、数据库资源共享、馆际互借、通借通还等服务提供文献信息资源和数据;
(二)承担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信息处理的统一平台,负责整个网络的系统维护与技术保障,确保整个系统共享书目数据、读者信息数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
(三)承担整个系统的服务管理职能,包括文献调配与物流系统管理、通借通还、馆际互借等业务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六条为落实中心图书馆的职责,在中心图书馆内相应成立联合编目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和服务协调与物流管理中心等三个业务管理机构,分别承担联合编目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建设与管理、通借通还业务组织、协调与文献物流管理职责。
第四章成员单位
第十七条厦门地区凡愿意提供公共服务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承认本章程,愿意履行服务联合体成员的义务,均可申请加入服务联合体。
第十八条成员单位的权利
(一)享有服务联合体的各种信息共享资源,包括编目数据、资源数据库等;
(二)享有服务联合体的各种服务,包括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Interlib)等图书馆自动化技术支持和维护、文献物流传递系统的支持、工作人员培训等;
(三)享有服务联合体赋予的其它权利。
第十九条成员单位的义务
(一)承认服务联合体的宗旨,遵守本章程的规定,服从服务联合体协调办公室的指挥调度,同意管理中心拥有业务系统技术操作的最高管理权限;
(二)执行服务联合体的决议,参加服务联合体的各项活动,认真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三)参与制订并共同遵守服务联合体的各项业务工作标准要求和工作规则;
(四)按照服务联合体的管理模式和网络结构的要求,配置与管理中心联网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并配备专门的系统操作人员。
(五)严格管理由管理中心提供的联网账号和密码;
(六)在系统运作中,应及时向管理中心传递读者需求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第五章经费、产权
第二十条服务联合体管理委员会及中心图书馆的工作经费由厦门市图书馆承担;各成员单位用于本馆对外服务的各项工作经费由各成员馆承担;联合体开展集团购买活动,如文献信息资源联合采购等,其经费根据具体项目合作协议的议定,由各成员单位分担。
第二十一条各成员单位的馆藏文献、器材设备以及共享的书目数据、全文数据库等资源的产权仍属各自所有,其它成员单位在通借通还中经手它馆资源时,若出现遗失、损坏等现象,应按服务联合体制定的有关制度给予赔偿。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章程由服务联合体管理委员会制定、解释和修改。
第二十三条服务联合体协调办公室在本章程的基础上,制定《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nterlib)管理工作规则》、《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文献编目工作规则》、《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文献流通工作规则》等相关的业务执行规则,以便实施。
二○○九年十月十六日 第二十四条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第三篇:浅议县级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
浅议县级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新农村建设
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池宝侠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国家公共事业的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服务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重点阐述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意义,提出延伸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统筹城乡公共图书馆发展,是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在构成新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现状
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是重要的农村文化阵地。但是,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仍是较为薄弱的一环,农村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还未建立。已有设施设备落后、图书匮乏、经费不足、服务能力较低,农村书屋有待普及。从秦皇岛地区来看,截止2009年底,共有县、区级公共图书馆5个,各馆的有效服务面积全部低于国家规定的县级达标馆的标准。各馆的图书藏量也基本达不到达标馆的要求。全地区所有乡镇文化站中,无馆舍和馆舍破损严重的有110多个。乡镇文化站图书藏量低于500册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图书的占50%左右.从投入的城乡构成看,农村文化投入十分不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有很多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就是有也是微乎其微,远远不能满足基层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由此可见,农村图书馆不但数量缺少,而且发展也不均衡。农村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区之间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差距大。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好于经济滞后的偏远内陆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市居民是主要受益者,现有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是以城市为主。而农村图书馆(乡镇文化站)不断萎缩,农村图书馆建设情况复杂、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2、图书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2.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的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公共事业机构,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却只服务于本馆附近的市民或本单位职工,图书馆为社会服务价值远远没有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类图书馆应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去,搞好服务.体现自身的价值,是时代赋予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
2.2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
1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门,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进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新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已是一项社会基本工程,公共图书馆应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
2.3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城乡居民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对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存在分歧,形成了城乡文化之间的分裂。随着大量农民工涌人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如果城乡文化得不到很好的融合.将会引发尖锐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是社会文化力的核心,对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塑造作用。在帮助农民提高文化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上还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人社会主流文化,消除城乡文化隔阂,把农村文化中的落后成分摒弃,把勤劳善良、纯朴厚道的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的和谐与发展。
目前,农村读者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与其他读者相比明显不对称.这也是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一个因素。终身教育主要依靠图书馆,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维护信息和知识公平获取,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是公共图书馆应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延伸图书馆服务农村建设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既是一项伟大光荣的历史任务,又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图书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3.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只有依靠农民,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村民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育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事关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馆藏优势和信息优势,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2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主要途径之一,加快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发展高效农业提高收入。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
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还具有培训的场所。各类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特长和优势,在充分考虑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制定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农民培训计划。例如.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多做工作;以农业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农业新技术方面多做工作;以工业为主的图书馆.可考虑在培训农民变工人所需技能上多做工作。通过国家各种类型图书馆对农村人才多途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培养和造就出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农民,这样不仅可以为农村的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面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而且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确立
2创新、民主、和谐的理念.并能逐步提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科学致富的能力。
3.3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信息化社会,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已经开始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农业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用工需求等方面,不仅要了解国内市场行情还需要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但对于我国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农民来说实在不可能做到。图书馆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网络优势以及参考咨询优势,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科技信息、致富信息以及城市用工信息等等全方位的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涉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培植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培育新农民;发育新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调整城乡关系,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塑造农村新风貌,领导在工作决策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图书馆可利用自己的优势收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资料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4、延伸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式
4.1协调农村服务网络
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这就需要联合本地区、本行业,甚至跨系统、跨区域的多个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联盟。建立既适应农村经济需求的特点,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平台,建立以省图书馆为后盾,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县(区)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为前沿的农村服务网络。通过网络服务.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使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步入良性循环,为农村经济服务工作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横向联合县级公共图书馆应扩大自身网络外延,在现行组织结构上,纵向可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室)相通,横向要与科委、科协、各情报机构、当地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联系、联网,共同服务于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有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网络。我县图书馆开展为农村服务工作采用的办法就是,以县图书馆为龙头,联合县各有关部门及乡镇文化站,同时通过县、乡政府号召各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一些独具特色与优势的农民读书及科普宣传活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兴农战略目标的实现。
4.3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信息发布会
信息发布会就是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或当地的乡或镇,利用农民赶大集的形式,推广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资料。对图书馆最新的科技文献资料进行开发、加工、整理,采取直观、易懂、简明实际的宣传形式发放给农民,其中还包括科技图书、科技期刊、科普挂图的展示,科普声像专题片的播放.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等等。这种信息发布的宣传形式,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科技意识。
4.4促进农家书屋的发展.建立乡、村书刊流动站
农家书屋是最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场所.各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对本馆有能力辐射到的镇、乡、村调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支持对象。依据资源情况.确定支持力度。设立相应的图书流动站与之配合,配备本馆利用率不高,且农民喜闻乐见、实用的优等图书资料,免费借阅给农民,并建立流动制度。帮助书屋培训管理人员,建立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为农村服务要求务实,对图书定期更新,不断地拓宽服务领域。缓解基层图书馆购书难、读者看书难的问题。扩大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使本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最大限度发挥辐射作用。
4.5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
随着农村经济的日趋成熟,农民渴望获得知识信息。一条信息、一项技术使一方农民脱贫致富的事例时有见闻.从而使农民萌发了强烈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愿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具有一定的优势.可通过基层图书馆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变化,建立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对其能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服务,并通过示范村、示范户对一个地区的生产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4.6编印农村科技专题资料,为农民代查科技服务课题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偏僻乡村普及较差,编印的资料仍然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图书馆应对乡、村需求资料进行实际调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有针对性地编印农村致富科技专题资料。通过信息发布会、送书下乡活动发放给农民,并建立长期联系,随时通过函、电等方式回答农民的问题,满足了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总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公共图书馆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延伸服务触角,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工作有新的突破.服务功能有新的拓展。进而壮大新农村图书馆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邱茂伟: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社会责任探析 图书馆学刊2009(9)
田野: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途径图书馆学刊2009(10)
池宝侠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03357862894qltushuguan@sina.com青龙满族自治县图书馆066500
第四篇: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作者:代冬凤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为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近年国内许多高校本着优势互补与平等协作的原则共同组织成立了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同时,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区域性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当前联合体建设中依然存在成员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共享能力较低,馆际服务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从而造成资源无法最优化利用,制约了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联合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体建设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联合体共享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23-0联合体建设现状
(1)沟通不够,共享意识不足。联合体成员中开发的一些特色数据,比如毕业生论文、教师学术论文、重要报告等,出于版权和投入等因素的考虑,也不愿意放在网络共享。另外,各高校图书馆之间没有系统的协调,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就无法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上达成共识。目前,图书馆数据库基本上以CNKI、维普、万方、超星、IEEE等为主,其中尤以CNKI和维普最多,但实力规模较小的成员体只有一种数据库,而在访问兄弟成员的其他数据库时往往会因IP地址限制或其他权限限制方式导致无法使用,如此无法保障共建共享的制度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与联合体组织的宗旨背道而驰。
(2)资源重复,无法最优利用。实际上联合体内部还是各自独立,因此在各自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其他成员是否在这一领域已建设成功,是否有现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闭门造车似地进行重复建设,势必浪费人力财力,比如维普数据库是联合体成员普遍使用的付费型数据库,馆内纸质、移动介质类和电子类资源馆际间存在严重重复现象。即便是同一图书馆内部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也是相对独立的,缺乏统一有效的查询去重接口,由此也会造成本馆内部资源的重复建设。各类资源达不到均衡分配和最优配置,势必会造成资源无法最优化利用。
(3)经费紧张,缺乏有效支持。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特别是在经费、人力、技术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图书馆纸质类等资源馆藏不够丰富,数据库较少,但随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教研能力的提高,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也势必会相应提高,但是资金等各方面的缺口无法对图书馆的自身全方位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4)馆际服务依然得不到保障。基于本地化服务的馆际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服务是联合体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还有很大的距离。例如读者需要申请新的借阅证;借阅手续需要到对方馆办理;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等。联合体建设建议
2.1 资源共享
(1)联合体成员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转变观念,积极谋求馆际资源共享合作,从只关注本馆的资源建设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站在高层次上积极谋求馆际资源共建共享。可建立共建共享协调中心对各成员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1]。
(2)可考虑利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联合体成员的各类资源汇总并进行数据集中,建立联合体数据中心,使用CDN或远程镜像技术将集中频繁访问的数据推到各联合体成员的本地服务器上,提高访问效率,增强共享能力。
2.2 联合体管理
(1)建设资源共享联合体网站,用于发布联合体的最新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合作进展等内容,便于联合体成员读者及时了解可享受的服务,获取更丰富更快捷的资源服务。
(2)建议统一使用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此为统一整合、揭示、检索各联合体成员的文献资源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提供统一平台。
(3)在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统一的基础上,可尝试在联合体成员馆间开展文献传递,特别是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资源。在传递的文献数量、范围、周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定,如中外文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等各类印刷及电子信息的复制品等可完全开放式传递。对具有保密性和专利性的资源,各按规定执行[2]。如此,联合体成员间可利用的馆藏资源剧增,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使知识的宝库更丰富,创新的平台更坚实。
(4)联合体可以通过团购等方式统一对期刊资源特别是外文期刊协调采购,有利于节约各馆经费,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刊资源。
2.3 注重人才培养
积极联合组织对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的规划、组织、实施项目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多年从事图书馆业务和管理的经历,对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理念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实现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人才队伍,以加快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升馆际服务
异地文献资源的借阅、归还,数据库资源的查询、下载,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工层面,要进一步扩大到联合体成员单位所有师生,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真正实现异地资源本地化,使联合体内的读者“足不出校”即可享受本单位读者同等的服务和权利[3]。基于统一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着力解决成员馆读者本地借还异地馆资源,创新“书动人不动”的管理规范,构建新的馆际读者服务体系。如此,可缓解图书经费投入与读者需求的矛盾,经费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加大宣传力度
联合体成员间积极开展类似“资源共知、服务共享”等主题的读者服务活动,联合举办各种讲座、报告,面向联合体内所有读者,普及电子资源利用和查询等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强化图书馆“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文献保障作用。
2.6 多方支持
建议同联合体所在地市公共图书馆以及外省市联合体加强合作交流,联合开展馆际学术研究,对图书馆相关领域进行研讨,适时举办联合体学术研讨会,以达到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结语
随着联合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更多的高校(高职高专)加入联合体共享体系,联合体成员间应积极沟通协调,拓展信息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文献保障作用,为区域教育、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丽,孙小梅.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8):47-48.[2] 周婕,崔海媛,张红军.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合作实践与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3):58-59.[3] 罗智蒨.图书馆联盟发展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36-39.
第五篇: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201205)
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图书馆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县(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街道、乡镇级公共图书馆以及社区、乡村和社会力量办的各类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001·1 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一部分:通用符号 建标108-2008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
建标[2008]74号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由各级人民政府投资兴办、或由社会力量捐资兴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是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存储、传播、研究和服务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与社会教育设施。
3·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架构,其建设原则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体现出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发展定位。3·3 服务资源(service resources)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过程中所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主要包含了硬件资源、人力资源、文献资源和经费资源。3·4 服务效能(service efficiency)公共图书馆投入的各项资源在满足读者和用户需求中体现的能力和效率。3·5 区域服务人口数(regional service population)各级公共图书馆所在行政区域的常住人口数。3·6 呈缴本(legal deposit copy)根据有关法律或法令规定,出版者每出版一本新书刊都要免费呈缴一定的样本给指定图书馆,这种制度称为呈缴本制度,所呈缴的样本为呈缴本。3·7 文献提供(docum ent supply)也可称文献传递,是指图书馆或其他文献收藏机构根据读者要求,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邮递等方式为本地或异地的读者直接提供所需原本文献和复制文献的服务形式。总则
4·1 为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条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效益,制定本标准。4·2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指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类资源和自身专业能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需求的工作,其基本服务应当免费。
4·3 公共图书馆服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就近、便捷、可选择、温馨的服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统筹兼顾服务资源、服务效能、服务宣传、服务监督与反馈,促进服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4 公共图书馆服务对象包括所有公众。应当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并努力满足残疾人、老年人、进城务工者、农村和偏远地区公众等的特殊需求。
4·5 本标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全国性统一标准,是检验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与管理的尺度,是评估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依据。
4·6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除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服务资源
5·1 馆舍建筑指标
5·1·1公共图书馆设置布局应遵循普遍均等原则,选址要考虑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并应按建标[2008]74号———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执行。服务人口是指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内的常住人口。
为了保证读者阅览空间和图书馆为读者服务能力,总建筑面积、阅览室用房使用面积的比例、总阅览座位数应按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执行。并为残障读者的无障碍服务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5·1·2 建筑功能总体布局
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总体布局应遵循以读者服务为中心,与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流线通畅、安全节能、朝向和通风良好。
少年儿童阅览区应与成人阅览区分开,宜设置单独的出入口,有条件的可设室外少年儿童活动场地。视障阅览室宜设在图书馆本体建筑与社会公共通道之间的平行层。5·1·3 电子信息设备 5·1·3·1 计算机
公共图书馆应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供读者使用。各级政府应支持图书馆配备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信息技术设备。所需计算机数量见表1。
表1 公共图书馆计算机设备配置及用途指标
等级 计算机总数量(台)其中:读者使用计算机数量(台)其中:OPAC计算机数量(台)省级馆
100以上
60以上
12以上 地级馆
60以上
40以上
8以上 县级馆
30以上
20以上
4以上
注1:省级馆包含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级图书馆;地级馆包含地(市、地区、盟、州)级图书馆;县级馆包含县(市)级图书馆。
注2:OPAC(Online PublicAccessCatalogue)指在线公共检索目录。5·1·3·2网络与宽带接入 公共图书馆网络与宽带接入,是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基础。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见表2。
表2 网络与带宽接入指标
等级
互联网接口
局域网主干
局域网分支 省级馆
≥100兆
≥千兆
≥百兆 地级馆
≥10兆
≥千兆
≥百兆 县级馆
≥2兆
≥百兆
≥百兆
5·1·3·3 信息节点
信息节点指在馆内与局域网或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接口,阅览室的信息点设置应不少于阅览座位的30%,电子阅览室的信息点设置应多于阅览座位数。有条件的可提供互联网无线网络接入服务。5·2 人力资源 5·2·1 人员要求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受过专业训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应平等对待所有公众,尊重和维护读者隐私。工作人员须挂牌上岗,仪表端庄,使用文明用语,热忱并努力为读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5·2·2 人员配备
公共图书馆应配备数量适宜的工作人员。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以上,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公共图书馆要配备熟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业技术人员。
公共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并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人员: 具有助理馆员等各类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具有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
非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须经过省级及以上学会(协会)、图书馆、大学院系举办的图书馆学专业(或图书情报专业)课程培训,培训课时不少于320学时并成绩合格。5·2·3 人员数量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的确定,应以所在区域服务人口数为依据。每服务人口10000人~25000人应配备1名工作人员。各级公共图书馆所需的人员数量的配备,还应兼顾服务时间、馆舍规模、馆藏资源数量、读者服务量等因素。5·2·4 教育培训
公共图书馆应坚持实施针对全体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计划。每年用于人员教育培训经费预算,应占职工年工资总额的1.5% ~2.5%。年人均受教育培训时间应不少于72学时。
5·2·5 志愿者队伍
公共图书馆应导入志愿者服务机制,吸引更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加入志愿者队伍。
5·3 文献资源 5·3·1 馆藏文献
5·3·1·1 文献采集原则 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与日益增长的读者需求和本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 与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相一致;
与本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采集方针及服务功能相匹配; 有利于形成资源体系和特色;
有利于促进区域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有利于积淀与丰富历史文献。5·3·1·2 馆藏文献总量
馆藏文献包括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缩微文献等。公共图书馆应在确保印刷型文献入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电子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并根据当地读者和居住的外籍人员的需求,积极配置相应的外文文献。
馆藏印刷型文献以图书、报刊合订本的册数计。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的入藏总量分别应达到135万册、24万册、4.5万册以上,省、地、县级馆年人均新增藏量分别应达0.017、0.01、0.006册以上。
馆藏电子文献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报刊、视听资料等,以品种数计。省级馆、地级馆、县级馆的年入藏量分别应达到9000种、500种、100种以上。5·3·1·3 少数民族语言文献
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应承担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资料的收藏和服务的职能。其他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也应收藏与本地少数民族状况相适应的少数民族语言文献。5·3·2 呈缴本
省级公共图书馆负有依法接受所在省(市)出版机构呈缴出版物和保存地方文献版本的职能。呈缴本的入藏应符合本馆的文献入藏原则和范围,征集的品种、数量应达到地方正式出版物的70%以上。5·3·3 政府出版物
公共图书馆应承担当地政府出版物的征集、保存与服务职能,设置政府公开信息查阅点,并做好服务工作。5·3·4 文献购置经费
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购置经费由各级政府投入,专款专用,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正常开展。
省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52元以上;地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3元以上;县级馆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应达到0.18元以上。文献购置经费应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同步增加。
图书馆应在文献购置经费中安排电子文献购置经费,并根据馆藏结构和文献利用情况逐年提高或不断调整其与印刷型文献的比例。服务效能
6·1 基本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是保障和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服务,包括为读者免费提供多语种、多种载体的文献的借阅服务和一般性的咨询服务,组织各类读者活动以及其他公益性服务。6·1·1 服务时间
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其中省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4小时;地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县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各级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6·1·2 流动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通过流动站、流动车等形式,将文献外借服务和其他图书馆服务向社区、村镇等延伸,定期开展巡回流动服务。6·1·3 总分馆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在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分层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下,建立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总分馆服务,形成统一的机构标识,统一的业务规范,建立便捷的通借通还文献分拣传递物流体系,提升同一地区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6·2 拓展服务 6·2·1 远程服务
公共图书馆应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和载体,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书目检索、参考咨询、文献提供等远程网络信息服务。6·2·2 个性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可为个人、企事业机构及政府部门提供多样化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6·3 服务效率
6·3·1 文献加工处理时间
公共图书馆需根据不同类型(如印刷型、电子、缩微等)、不同来源(如购买、受赠、交换等)的文献资源特点和服务要求,优化文献加工处理流程,缩短文献加工处理周期,提高文献加工处理效率。
文献加工处理时间以文献到馆至文献上架(或上线)服务的时间间隔计。其中,报纸到馆当天上架服务,期刊到馆2个工作日内上架服务,省级馆、地级馆及县级馆分别在图书到馆20、15、7个工作日内上架服务。6·3·2 闭架文献获取时间
闭架文献获取时间以读者递交调阅单到读者获取文献之间的间隔时间计。闭架文献提供不超过30分钟,外围书库文献提供不超过2个工作日。古籍等特种文献,另按相关规定执行。
6·3·3 开架图书排架正确率
开架图书提倡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顺序排列整齐。省级馆、地级馆及县级馆的开架图书排架正确率分别不低于96%、95%、94%。6·3·4 馆藏外借量
馆藏外借量以外借文献册数计。
公共图书馆应合理调整外借文献范围、外借文献册数、借期等流通规则,保持馆藏外借量逐年增长。6·3·5 人均借阅量
公共图书馆应分别根据有效持证读者和服务人口的总数,计算已外借文献量(册)占有效持证读者总数和服务人口总数的比例,以反映流通馆藏对有效持证读者的服务使用情况。
公共图书馆应适时调整外借册数、借期等流通规则,并在流通规则合理范围内,保持人均借阅量逐年增长。6·3·6 电子文献使用量
电子文献使用量由数据库检索量、全文下载量组成。
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宣传电子文献,举办电子文献使用辅导讲座,提升读者使用电子文献的信息素养,保持电子文献使用量逐年增长。6·3·7 文献提供响应时间
文献提供响应时间以收到读者文献请求至回复读者之间的时间计。响应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并告知读者文献获取的具体时间。6·3·8 参考咨询响应时间
公共图书馆需提供多样化的文献咨询服务方式,有效缩短文献咨询的响应时间。多样化的文献咨询服务方式包括现场、电话、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网上实时、短信等。
响应时间是以收到读者咨询提问至回复读者之间的时间计。现场、电话、网上实时咨询需在服务时间内当即回复读者,其它方式的咨询服务的响应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服务宣传
7·1 导引标识
7·1·1 方位区域标识
公共图书馆导引标识系统应使用标准化的文字和图形建立,公共信息标识应采用国家标准GB/T10001.1标识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一部分:通用符号,根据需求可采用双语或多语言对照。
公共图书馆应在主体建筑外竖立明显的导向标识。
公共图书馆入口处应标明区域划分,如阅览区域、活动区域、办公区域等,以方便读者到达目标区域。
公共图书馆应在每一楼层设立醒目的布局功能标识。7·1·2 文献排架标识
公共图书馆应在阅览区和书库设置文献排架标识。7·1·3 无障碍标识
公共图书馆应设置无障碍设施的专用标识。7·2 服务告示
7·2·1 告示内容和方式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公约、读者须知、借阅(使用)规则、服务承诺等基本服务政策应在馆内醒目位置和图书馆网站的相关栏目向读者公示,其他服务政策及各类服务信息等应通过各种途径方便读者获取。7·2·2 闭馆告示
因故须暂时闭馆,须向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经其同意后,提前一周向读者公告。
如遇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等突发事件须临时闭馆或关闭部分区域、暂停部分服务的,应及时向读者公告。7·3 馆藏揭示
公共图书馆应借助计算机管理与书目检索系统,将纸质、电子和缩微等不同载体的馆藏文献目录向公众揭示,提供题名、著者、主题等基本检索途径,方便读者查询。
公共图书馆还应通过网站、宣传资料、专题展览等形式,向公众推介、揭示最新入藏的文献和特色馆藏。7·4 活动推广
公共图书馆应通过媒体、网站、宣传资料、宣传栏及各种现代化通信手段等形式,邀请、吸引读者的参与和互动。服务监督与反馈
8·1 监督途径和方法
公共图书馆应在馆舍显著位置设立读者意见箱(簿),公开监督电话,开设网上投诉通道,建立馆长接待日制度,组建社会监督员队伍,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认真对待并正确处理来自读者的意见或投诉,在五个工作日内回复并整改落实。8·2 读者满意度调查
读者满意度调查表中读者对图书馆满意度的选项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读者满意度以参与问卷调查的读者中选择“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计。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满意度应在85%(含)以上。
公共图书馆每年应进行一次读者满意度调查,可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向馆内读者随机发放读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发放数量,省、地、县级图书馆分别不少于500、300、100份,回收率不低于80%。
公共图书馆应对回收的读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调查数据应系统整理,建档保存。(本附件由课题组负责人王世伟提供)
2012年5月1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