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三稿)
《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撰写日期:2008-08-14 链接:《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三稿征求意见稿)》 撰写日期:2010-08-23
2010年08月27日06:04 南方都市报
昨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三稿)》(下称“草案”)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企业代表、职工代表、基层工会工作人员等各方面的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强华在会议上介绍了草案前期征求意见的情况以及下一步的立法工作思路。谢强华表示,多数意见对条例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肯定的,但是有关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主要体现为“六个担心”。在昨天的座谈会中,与会者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担心1
工资集体协商不具操作性?
一种意见认为,让职工和老板协商工资,不具有可操作性。企业方可以通过拖延等种种方式让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空。此外,工资集体协商期间禁止职工实施可能激化矛盾的行为,可能限制职工方实现自己合理权利的手段。
与上次提交的草案相比,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草案提出,企业1/3以上职工向工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工会应向企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这一数字由原来的1/5变成1/3。
对此,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孔祥鸿表示,硬性规定人数指标并不科学,“在一家员工人数过万的大型企业,要让1/3的员工同时提出协商要求几乎不可能做到。”他认为,人数要求应更具弹性,根据企业员工规模的不同给出相应的比例。
欧派橱柜企业职工毛丽荣则希望草案出台配套政策,将职工的工资增长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避免因企业方和职工地位不对等而出现“工资集体协商难”。
担心2
会激化劳资矛盾?
有意见认为,实行民主管理,尤其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会强化职工的维权意识,从而引发更多的劳资矛盾。
谢强华表示,此项立法不仅避免劳资矛盾激化,还筑起一道劳资矛盾缓冲带,为劳资双方构建一个对话、协商的平台。
另外,省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朱小勋担心,如果职工一年四季连续提出工资集体协商,企业都疲于接受处理,否则就要遭到重罚的话,“不仅将造成企业内耗,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安排。”草案规定,工资集体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经双方同意可以中止协商,中止期限一般不超过60天,还可请求第三方进行协调。
担心3
会影响企业经营自主权?
有意见认为,条例规定的民主管理制度,赋予了职工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的权利,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草案明确,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国有、集体控股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有权听取和审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重大决策的工作报告。
对此,来自广州发展集团的臧亚利表示,增加职工大会审议的环节势必给企业的自主经营带来影响。
他说,以往职工大会只参与听取企业的工作报告,不参与最终的审议。“重大决策往往涉及商业机密,即便发布,往往需要再三斟酌,交由职工大会审议企业的重大决策并不现实。”
担心4
会过于保护职工利益?
有意见认为,条例立法的目的在于保护职工利益,在制度设计上会偏向于保护职工,从而不能为企业提供平等的保护。
来自佛山市总工会的詹建敏对“因企业违反相关规定而引发集体停工、怠工的,企业不得解除当事人的劳动合同”的规定颇感担忧。他在多年基层工会工作中发现,职工对工资的要求主观性较强,如此规定可能无意中助长部分职工制造恶意停工或消极怠工的行为。
詹建敏建议,对此类集体停工、怠工行为,草案可考虑增加相应的时间限制。“对那些超过规定时限、协商失败的职工,企业可依法解除与之的劳动关系,并发放补偿金。”
担心5
工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有意见认为,在非公企业,或者没有设立工会,或者企业工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这些先天缺陷会影响企业工会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职工民主管理权利的实现。广州市南沙区总工会的梁洁芳表示,目前工会力量在私营企业管理中依旧薄弱,希望工会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更多的支持,在为职工追究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过程中更受重视。
据了解,草案赋予工会在企业民主管理中更加重要的角色,创新地以法规的形式把企业民主管理纳入舆论的公开监督之中。其中,草案规定:县级以上总工会有权要求企业纠正民主管理中不当行为,逾期不纠正的,予以通报或公开谴责。此外,对于工资集体协商,草案规定,企业未建立工会或者工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由行业、区域工会或者地方总工会向企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
担心6
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
有意见认为,条例增设了企业在民主管理方面的义务,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会对企业原有的经营管理造成冲击。“部分中小企业流转资金不多,在协商期间被动承担员工工资,无疑将增加了经营成本和风险。”广东省广西商会秘书长刘助文表示。
同时,草案规定,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企业不得坚持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杨红山认为,该条表述不当,建议修改为“在工资集体协商期间,企业不得降低原有工资标准”。刘助文也提出按照公私营企业和行业类别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工资集体协商期间工资支付标准。
解读
发表时间: 2010-8-26 10:39:14
关键字: 民主管理条例
阅读次数: 261
论文简述: 2010年上半年,广东省内一些企业在劳资关系上出现了重大问题甚至重大事故,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委要求加快制订《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2010年7月21日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的《条例》,经第三次修改,本月开始征询公众意见,9月下旬提交省人大审议表决后出台。
立法过程简介
2008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将《广东省企业职工民主管理条例》列入2008年立法计划。2008年7月和9月,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和第五次会议先后对《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草案、草案修改稿进行了两次审议。但是由于2008年遭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年10月16日,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后,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决定中止审议该条例。
2010年上半年,广东省内一些企业在劳资关系上出现了重大问题甚至重大事故,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的6月份,条例的审议搁置了一年多后,为适应新形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迫切需求,广东省委要求加快制订《条例》,为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按程序将该条例补充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
2010年7月21日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一审的《条例》,经第三次修改,本月开始征询公众意见,9月下旬提交省人大审议表决后出台。主要内容解读
一、关于总则
条例开宗明义,在第一条就明确了立法目的在于:“为了促进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的民主管理活动”的规定明确了条例的适用范围。第三条规定了实行民主管理应当坚持“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第四条明确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形式。第五条规定职工对本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享有知情、表达、参与、协商、监督的权利,以及依法行使权利的义务,民主管理的经费保障。第六条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第七条规定了工会与职工代表大会的关系。第八条则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工会的在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作了原则性规范。
二、关于职工(代表)大会
1、《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制度”,表明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均应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是唯一在《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的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形式。特别是从《劳动法》第三十三条、《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内容中,足以推导所有企业均应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否则,如果企业未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制度,则有关“讨论通过集体合同和协商确定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法律规定就没有的相应实现载体,其维护职工权益的目标势成空谈。为此,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均应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显然毋庸置疑,有关规定必要而且可行,有益于我省企业民主管理立法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全面衔接。
随着多种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也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条例》第十条针对各种所有制企业明确了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包括:审议通过集体合同草案和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草案;选举和撤换参加集体协商的职工方代表,选举和撤换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听取其工作汇报,并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听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报告;讨论企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草案或者重大事项方案;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实行厂务公开、履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等情况;征集职工意见和建议;提出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突出了职工在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第十一条则对国有、集体企业及国有、集体控股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职权作出了特殊规定。这样的规定,既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社会地位的平等,同时,又根据国有、集体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产权特性规定其职工(代表)大会的一些特殊职权,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条例》第二章第二节对职工代表的选举、权利与义务、撤换等问题作出了规范。《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企业职工有选举和被选举为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职工代表)的权利。”职工代表更准确地讲是与企业资方对立的劳方代表,而企业中并不排除存在有少数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投资自然人及其近亲属(特别是非公有企业、家族企业),以及与企业投资机构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的职工。因此,从劳资双方对立的角度,笔者认为对职工代表的选举资格应有所限制,即同时参与企业投资的职工及其近亲属职工,以及与企业投资机构存在某种利益关系的职工不能作为职工代表。《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 职工代表不履行职责的,由原选区职工全体会议予以撤换。”从立法技术讲与操作性上看,本规定缺少撤换职工代表的动议条件规定,即由谁来提议召开撤换职工代表的职工全体会议,笔者建议改为“职工代表不履行职责的,经原选区1/5以上的职工提出,由原选区职工全体会议予以撤换。”
3、《条例》第二章第三节对职工(代表)大会召开的程序等问题作出了规范。《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需要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和工会可以召集联席会议协商处理,并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予以确认。”现实与未来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设立有工会,因此在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怎么能做到都有工会与企业协商处理需要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条例关于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的关系,虽然在总则第七条有规定“企业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但无视了并非每家企业都设立有工会的实情。笔者认为职工(代表)大会可以采取主席团或设立工作委员会等常设机构,建议改为“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需要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和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常设机构可以召集联席会议协商处理,并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予以确认。”
4、关于区域、行业职工表代大会。广东,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小企业数量多,发展快,又比较集中,因此在第九条第二款规定了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在第十二条规定了相应职权,第十六条中规定了职工代表比例。
三、关于厂务公开
《条例》第三章规定的是厂务公开。企业事务公开也就是“厂务公开”,它是广大职工了解企业情况、参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企业事务公开在保证企业改制顺利进行、促进职工收入公开透明和正常增长、促进劳资协商共建和谐、促进企业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廉政建设等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东省已经出台了针对国有、集体企业以及国有、集体控股企业的《广东省厂务公开条例》,因此,《条例》第三章规定的厂务公开主要针对非公有企业。第二十九条明确了非公有企业厂务公开的一般内容。为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条例》在第三十条中强调了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保护。第三十一条明确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厂务公开工作的主要责任人”。第三十二条则规定了职工、职工代表、企业工会对厂务公开的监督权。需要指出的是,条例并没有规定厂务公开的形式和程序,在第七章的法律责任条款中也没有就违反厂务公开行为的对应责任规定。
四、关于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条例》第四章对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作了具体的规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企业制度中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公司法》也有相关规定,《条例》第四章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的规范。《条例》第三十五条规范了职工董事、监事的产生,排除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了职工董事、监事。第三十六条则对其职权作了具体规定,特别强调职工董事、职工监事行使职权时与其他董事、监事“享有同等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五、关于工资集体协商
1、《条例》第五章,全国率先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近年来,江苏、湖北、天津、浙江等1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企业民主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广东本次则是在全国率先在《条例》中规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成为新闻媒介报道与公众关注的热点。
2、《条例》第五章规定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时限,操作性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出现“本单位利润增长、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四种情况之一,都可以提出涨薪要求。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也第一次把“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写进法律。虽然《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但表述均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定和相应的强制机制,在实际推行中,工资集体协商进展缓慢。《条例》在第五章中关于工资集体协商在内容上明确了职工集体意志和职工个人意愿区别;明确了职工一方要求调整工资的法定机制,为职工提出工资方面的诉求,实现收入的合理增长提供了渠道;明确了对工资协商意向的15日答复时限;明确了工资集体协商期间,企业和职工的行为限制,避免因双方的不适当行为导致矛盾激化;增加了关于协商中止等规定。
3、职工仍有集体行动权,但受到了限制。
《条例》第五十条规定“职工方未依法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或者工资集体协商期间,职工应当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不得采取停工、怠工或者其他过激行为。职工有前款规定行为,符合《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企业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据此规定,试想在劳资博奕关系中,如果劳方没有集体行动权(停工、怠工、罢工等),如何能制衡资方,让其能平等对话?因此,此条规定被许多人误读,认为是以规范集体协商的名义立法禁止停工。但《条例》第五十一条则规定“ 职工方提出协商意向书后,企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不得因职工停工、怠工解除劳动合同:...”这表明并非禁止职工停工,而是职工方必须事先提出理性的、正当的诉求,把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来解决,一旦企业不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回应,则职工仍有集体行动权,且不得因此被解除劳动合同。但同时要注意的是,第五十一条仅规定了企业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回应,而没有就持久无法达成一致,职工采取集体行动权的情况做出规定。结合第五十条、第五十一条规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职工的集体行动权。
六、关于争议的协调与处理
《条例》在第六章在全国率先规定了争议的协商处理机制,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工会的职责,构建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制。第五十六明确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争议的协商处理机制。第五十七条明确政府应当建立预警机制,发挥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第六十一条至六十五条明确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的协调职责调查权,工会的引导作用与调查权。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则分别规范了了工资集体协商期间,企业和职工的行为限制,避免因双方的不适当行为导致矛盾激化。
七、关于法律责任
《条例》第七章规定了企业、职工、以及政府、工会有关人员在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中,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1、企业有违反民主管理行为的,会被通报和公开谴责,以及取消评选荣誉的资格,但没有经济处罚。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企业有相关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总工会有权要求纠正,逾期不纠正的,予以通报或者公开谴责;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取消其当年评选荣誉称号的资格。将媒体的舆论监督纳入到对企业的社会监督中,这在全国省级类似的条例规范中属于首创。现在很多企业都注重品牌和形象的塑造,公开谴责手段给工会提供了利用媒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的平台,这利于更好地规范企业的行为。企业若有不依法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拒绝或拖延答复职工方集体协商要求,拒绝提供或不按时、不如实提供有关集体协商所需情况和资料等行为,都有可能遭到媒体的曝光。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对一些“瘟猪不怕滚水烫”的企业,采取适当的经济处罚仍是必要的。
2、企业打击报复职工仅责令改正,尚不够严谨。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企业对依法履行职责的职工代表、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工会工作人员、职工协商代表无正当理由调动工作岗位,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首先,本条规定对打击报复职工的方式限定得过窄,事实上不仅“无正当理由调动工作岗位”,还可能存在调动工作地点、降薪、强行解除或变更劳动合同等多种手段。其次,职工遭受打击报复,会有经济损失,也应进行赔偿,而不是仅责令改正。笔者强烈建议对明确打击报复职工的范围和加大责任承担,最好增加“给职工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加倍赔偿责任”
3、责任承担与条例相关内容不对应。如第三十二条则规定了职工、职工代表、企业工会对厂务公开的监督权,但没有明确企业拒不回应的责任后果。第五十一条中规定企业“不得因职工停工、怠工解除劳动合同”,但没有对应的企业强行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后果。
八、关于附则
第七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照本条例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对条例适用范围的扩展。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一直是参照国有企业的模式,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民主管理。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在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出现了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些单位和与之形成关系的职工,在涉及职工劳动权益、民主权利等方面,也需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来加以调整。因此,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需参照《条例》实行民主管理。立法点评
(一)企业民主管理主体界定科学。《条例》总则规定企业民主管理坚持“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和主张“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的目标,明确将民主管理的主体定位于“企业与职工”,强调企业与职工双方同为实行民主管理的主体,企业民主管理法规调整的对象是企业以及职工共同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
(二)内容全面、体例结构安排合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代,全国人大着力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和职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工作,相继出台的《工会法》、《公司法》、《劳动法》分别对企业民主管理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广东省也先后制定了实施《工会法》办法、厂务公开条例、工资支付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现了与国家有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良好衔接。但是,散见于上述法律法规有关民主管理的原则性规定,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的现实需要。《条例》对照现有法律法规,规定了企业民主管理的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工资集体协商、争议协调处理等内容,几者之间互为载体、互为补充、互相影响、开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尤其是“工资集体协商”、“争议的协调与处理”内容为全国率先规定。这有利于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和谐的劳动关系,也为国家进行企业民主、工资协商、争议协调的立法积累了经验。同时,针对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不同、企业民主管理发展不尽平衡的实际,既就普遍适用于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和“厂务公开的内容”等问题作出一般规定,又根据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不同要求分别作出特殊规定。
(三)适用范围全面覆盖我省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全部企业。《条例》第二条规定适用于全部企业,并在第七十二条进行扩展至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依据《劳动法》第八条、第三十三条和《工会法》第三十八条有关职工(代表)大会、权益保障、集体合同、重大决策参与等方面的规定,企业发展和职工权益的许多问题,都需要依靠企业民主管理这个平台来解决或实现。为此,条例要求任何企业均有必要且应当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从实践来看,绝大多数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已经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全面推行企业民主管理的大环境、大气候已基本形成。
(四)法律责任规定相对欠缺。如前所述,企业有违反民主管理行为的,缺少经济处罚;企业打击报复职工仅责令改正;责任承担与条例相关内容不对应等。
《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三稿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撰写日期:2010-08-23
为促进地方立法的民主化、公开化,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现将《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草案修改三稿征求意见稿)》在本网站登出。敬请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并将修改意见反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规处(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64号,邮政编码:510080),传真:020-37866694、37866804,邮箱:shfgc@gdrd.cn。
广东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
(草案修改三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维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企业的民主管理活动。
第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为民主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保障。
企业应当依法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工资集体协商、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等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除前款规定的形式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实行民主管理。
第四条 职工应当依法行使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支持企业依法经营和管理。
职工对本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享有知情、表达、参与、协商、监督的权利。
第五条 企业应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注重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关注职工身心健康,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民主管理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与职工个人发展相结合。
第六条 企业工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代表和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
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其职工应当在所在地地方总工会指导参与民主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对企业民主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帮助、检查和监督。
地方总工会协助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导和帮助企业实行民主管理。
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指导和帮助企业实行民主管理。
第二章 职工(代表)大会
第一节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
第八条 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制度。
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可以由镇、街道、村、社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商业大厦工会联合会或者县级以下行业工会,通过建立区域或者行业职工代表大会,开展企业民主管理活动。
第九条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通过集体合同草案和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二)选举和撤换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三)听取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工作汇报,并对其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四)听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报告;
(五)讨论企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草案或者重大事项方案;
(六)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实行厂务公开、履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等情况;
(七)征集职工意见和建议;
(八)提出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管理方面的合理化建议;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条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国有、集体控股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除行使第九条规定的职权外,还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通过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重大事项的方案,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业年金、职工安置等;
(二)听取和审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重大决策的工作报告,企业提出的重组、改制、破产和裁员的实施方案,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劳动报酬的报告;
(三)听取和审议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的报告,民主评议和监督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十一条 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通过区域、行业集体合同及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草案;
(二)听取和讨论本区域、行业内有关经济发展、劳动用工、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等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监督区域、行业内有关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履行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等情况;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节 职工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二条 企业职工有选举和被选举为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职工代表)的权利。
职工代表由职工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与职工代表大会届期一致,可以连选连任。
选举职工代表可以分选区进行,应当有本选区全体职工三分之二以上参加。候选人获得应到会职工的过半数当选。
第十三条 职工人数在一百人以上的企业,应当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人数不足一百人的企业,应当建立职工大会制度或者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第十四条 职工人数不足二百人的企业,职工代表人数不得少于三十人;二百人至一千人的企业,职工代表人数为四十人至一百人;一千人至五千人的企业,职工代表人数为一百人至三百人;五千人以上的企业,职工代表人数不得少于三百人。
生产一线的职工代表不得低于职工代表总数的二分之一。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超过职工代表总数的五分之一。女职工代表比例应当与企业女职工所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例相适应。
第十五条 区域、行业职工代表由区域、行业内的企业职工按一定比例推荐或直接选举产生,其中生产一线的职工代表、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女职工代表比例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比例要求。
企业、区域、行业工会以及同级女职工委员会主要负责人应当作为代表候选人。
第十六条 职工代表享有下列权利:
(一)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工作机构组织的民主管理活动;
(三)因参加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工作机构组织的活动而占用工作时间的,享受出勤待遇;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七条 职工代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维护企业正常经营管理秩序;
(二)代表职工利益,听取、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三)执行职工代表大会的决议,完成职工代表大会交付的任务;
(四)提高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能力;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八条 职工代表依法履行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阻挠和打击报复。
第十九条 职工代表不履行职责的,由其选区职工全体会议予以撤换。
撤换职工代表应当经过其选区职工全体会议三分之二以上职工参加并经应到会职工过半数通过。
区域、行业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撤换,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职工代表与企业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
职工代表出现缺额时,由原选举单位按规定补选。
第三节 组织制度
第二十一条 职工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或者五年,任期届满应当及时换届。届满后六个月未换届的,其职权行为无效。企业因改制、重组等特殊情况确实无法按时换届的,经企业主管部门和上级工会同意后,可以适当延期换届。
职工(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法律法规另有规定除外。
经企业、工会或者三分之一以上职工代表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第二十二条 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全体职工或者职工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出席。
第二十三条 由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表决的事项经应到会职工或者职工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通过本条例第九条第(四)项规定的事项及选举事项,应当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决定和方案需要修改时,应当提请职工(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重新审议、表决。
第二十四条 职工(代表)大会可以设立若干专门委员会(小组),负责办理职工(代表)大会交办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 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需要临时解决的重要问题,企业和工会可以召集联席会议协商处理,并向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予以确认。
第二十六条 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企业和工会可以组织职工代表或者职工就企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巡视,并就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
第三章 厂务公开
第二十七条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应当依照《广东省厂务公开条例》的规定实行厂务公开。
第二十八条 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以外的企业应当向职工公开下列事项:
(一)企业制定的涉及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
(二)职工的工资构成和计算方法、工作时间;
(三)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和处分职工的情况及理由;
(四)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劳动安全卫生措施落实情况;
(五)集体合同的签订、修订、续订、履行情况;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公开其他事项。
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厂务事项不公开。前款第(三)项规定的事项涉及职工个人隐私的内容,职工本人要求不公开的,可以不公开。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厂务公开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厂务公开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第三十条 职工、职工代表、企业工会有权监督厂务公开制度执行的情况。
第四章 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
第三十一条 国有独资公司、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应当有职工董事,其人数由公司章程规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立职工董事。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应当有适当比例的职工监事,其比例由公司章程规定,但不得低于监事会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三十二条 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代表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监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十三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选举、变更、罢免,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并经全体职工或者职工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候选人应当有工会负责人。
第三十四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行使职权时与其他董事、监事享有同等权利,履行相应义务。
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应当听取职工的意见或者建议,参与公司决策、监督应当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职工意见,并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参与公司决策、监督的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董事会研究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重大问题时,应当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
第五章 工资集体协商
第三十五条 企业应当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合理的工资调整机制。
第三十六条 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利,企业和职工双方均有权提出工资集体协商的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遵循依法、诚信、合作、公平的原则,兼顾双方合法利益。
第三十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本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四)统计主管部门发布的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六)其他与工资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第三十八条 企业工会代表职工向企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
职工认为需要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应当向工会提出,工会可以先行代表职工与企业协商并将结果告知职工。
企业三分之一以上职工向企业工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企业工会应当向企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企业未建立工会或者企业工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由行业、区域工会或者地方总工会向企业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
第三十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各方的代表人数不少于三人,最多不超过九人,各设首席代表一名。
企业的协商代表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负责人从企业管理人员中指派,首席代表可以由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负责人担任,也可以在其他协商代表中指派。
职工方协商代表由工会确定,首席代表由企业工会主席或者工会主席书面委托的代表担任;企业未建立工会或者企业工会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由所在地地方总工会组织职工民主推选协商代表,首席代表由参加协商的代表推举产生。
职工劳动合同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不得成为协商代表,但工会主席劳动合同剩余期限不足一年的除外。
第四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可以聘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作为协商顾问。
地方总工会可以委派工作人员或者专业人士指导和帮助职工方进行协商。
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可以委派工作人员或者专业人士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协商。
第四十一条 协商代表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其参加工资集体协商期间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保险福利等待遇不变。
企业不得对职工协商代表采取歧视性行为,不得违法解除或者变更其劳动合同。
第四十二条 双方的协商代表应当了解和掌握工资分配的有关情况,听取所代表方人员的意见,接受本方人员对工资集体协商有关问题的询问。
第四十三条 工资集体协商的提出方应当向另一方提出协商意向书。协商意向书应当包含协商时间、地点、内容等,并对其主张作出合理说明。
收到工资集体协商意向书的一方,应当在十五日内予以书面答复,并与提出方共同确定工资集体协商的相关事项。
第四十四条 工资集体协商一般采用会议协商形式,也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一方要求采用会议协商形式的,应当采用会议协商形式。
工资集体协商采用会议协商形式的,由双方首席代表轮流或者共同主持。工资集体协商会议应当做好会议纪录,并由全体与会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工资集体协商采用书面形式的,所提交的书面意见应当经全体协商代表签字确认。
第四十五条 企业应当提供工资集体协商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与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的信息资料,但涉及国家秘密、企业技术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协商代表应当保守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
第四十六条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应当采用平和、友好、理性的方式。企业和职工方均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故意纠缠细节拖延工资集体协商进程;
(二)无不可抗力等法定情形拖延工资集体协商进程;
(三)无正当理由始终以唯一方案排斥对方合理意见;
(四)威胁或者利诱对方协商代表;
(五)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非法手段扰乱、破坏工资集体协商秩序;
(六)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期间,企业应当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拒绝或者阻碍职工进入劳动场所;
(二)拒绝提供生产工具和其他劳动条件;
(三)限制人身自由,或者进行侮辱、威胁、恐吓、暴力伤害;
(四)坚持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的;
(五)其他不利于协商的过激行为。
第四十八条 职工方未依法提出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不得采取停工、怠工或者其他可能激化矛盾的行为要求企业调整工资。
工资集体协商期间,职工应当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不得采取停工、怠工或者其他可能激化矛盾的行为。
第四十九条 工资集体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企业方在七日内制作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文本草案。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草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后,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盖章后成立。
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后,企业应当在十日内送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条 工资集体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经双方同意可以中止协商,并商定下次协商的时间、地点、内容。中止协商期限一般不超过六十日。
工资集体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或者再次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进行协调。
第五十一条 在小型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职工方可以通过地方总工会、工会联合会或者行业工会,与区域、行业的企业方代表或者区域、行业内各企业推举的代表依法开展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协商。
协商的程序、内容依照企业与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资的程序和内容执行。
依法签订的区域性、行业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对该区域和行业有关企业及其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
第五十二条 企业与职工双方就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加班等事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应当符合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并参照本章的程序性规定进行。
第六章 争议的协调与处理
第五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争议的协商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企业与职工方发生的争议,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第五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预警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同级总工会、企业方面代表建立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定期排查、分析本地企业劳动关系方面的情况,对争议的预防、处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预防和减少争议的发生,引导和促进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第五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健全信息收集、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和报告争议有关情况。
第五十六条 各级地方总工会应当依法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企业劳资关系状况,对争议的预防处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以及相关商会、行业性组织应当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指导和帮助企业通过协商预防和化解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企业的科学发展。
第五十七条 企业与职工方发生争议,应当积极协商解决。
双方无法进行协商,或者协商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或者达成一致意见不履行的,地方总工会应当及时介入,指导协调。
企业和职工任何一方也可以申请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介入协调。
第五十八条 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协调处理:
(一)企业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为的;
(二)发生停工、怠工事件的;
(三)采取暴力、胁迫、阻碍或者封锁企业的出入通道等手段的;
(四)扰乱公共秩序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的;
(五)其他导致协商无法正常进行的过激行为的。
有前款
(二)、(三)、(四)项情形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报当地人民政府。
第五十九条 协调处理争议,应当根据事实,遵循合法、公平、公正、及时、适度的原则。
第六十条 对因企业侵犯职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争议,属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属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具有管理权限的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对因其他因素而引发的争议,各级地方总工会、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引导职工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促成双方以协商方式解决争议。
第六十一条 各级地方总工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开展争议协调工作,有权进入企业的劳动场所进行调查,就争议事项询问有关人员,要求企业提供与争议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企业、职工应当予以配合。
第六十二条 协调处理期间,企业应当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得有本条例第四十七条所列行为。
协调处理期间,职工方应当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不得有不利于协调的过激行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总工会有权要求纠正,逾期不纠正的,予以通报或者公开谴责:
(一)不依法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的或者不按时换届的;
(二)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的事项而不提交的;
(三)对职工(代表)大会依法作出的决议、决定应当执行而拒不执行的;
(四)不依法建立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
(五)妨碍或者阻挠职工代表或者职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工会依法履行企业民主管理职责的;
(六)拒绝或者拖延答复职工方工资集体协商要求的;
(七)拒绝提供或者不按时、不如实提供有关工资集体协商所需情况和资料的;
(八)阻挠上级工会指导、组织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
企业有前款情形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取消其当年评选荣誉称号的资格。
第六十四条 职工方提出协商意向书后,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超过规定时间未答复或者未安排协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不改的,每次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工资集体协商期间,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企业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规定,因此引发集体停工、怠工的,不得以此解除当事人的劳动合同。
第六十五条 企业对依法履行职责的职工代表、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工会工作人员、职工协商代表无正当理由调动工作岗位、扣发工资降低福利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挠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对依法履行职责的职工代表、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工会工作人员、职工协商代表进行侮辱、诽谤或者进行人身伤害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职工有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六十七条 企业或者职工有本条例第四十六条、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六十二条规定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八条 企业工会不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由县级以上总工会责令限期改正。
第六十九条 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工会工作人员在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活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民主管理(修改)
<<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授课要义
海口市海港中学高级教师、海口市拔尖人才 王建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
2、正确理解基层民主管理中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
3、联系实际掌握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途径。
(二)能力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体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二、基础知识和理论
(一)基层民主自治组织
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组织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村委会成员。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
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保证村民切实监督村委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
(1)含义: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居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组织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
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回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3、应注重的问题
农村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能把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同于基层政权组织。我国的基层政权组织是指乡镇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共建祥和的文明社区
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2、青年学生应积极参与民主管理
青年学生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获得更多民主管理机会,以不同方式尝试参与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三、探究辨析
中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基层民主管理无关。
第三篇:企业民主管理
企业民主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我们在加快改革发展进程中,切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要求,始终注重和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职工的主人翁积极性和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下面针对如何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本人谈些个人看法,一、提高认识,夯实推行企业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始终把深化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看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科学民主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妥善化解企业矛盾、构建和谐稳定企业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职工群众监督、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力手段。我们坚持把推行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不断创新,从而使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在加强企业管理、推进企业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坚持决策民主、管理民主,不断促进厂务公开
强化和创新企务公开工作,建立新时期企务决策和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推进的重要工作。我们要把企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公司领导班子对过去经营管理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反思,深感“打铁须得自身硬”,能不能实行企务公开,企务公开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决策民主、管理民主。为此,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规定重大决策党委决定,决策过程体现民主集中制。坚持做到资料齐全、数据信息准确。表决和落实每一项提案或决议,都能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从而体现了公开议事、办事的原则要求,确保了公司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接受群众监督和质询。各单位的职代会每年都要进行民主评议干部工作,这些做法不仅对管理干部实施了有效的监督,也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企业职代会建设,构建企业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推行企业民主管理的重要机制和主要阵地,是职工参与管理的重要平台,加强企业职代会建设,是完善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职代会,企业领导在重大决策中,比较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注意吸收一些合理化建议,使企业政策的制定更加完善、合理,更有效地把企业领导班子工作思路和意图与职工的意愿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舟共济的氛围。
四、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大力构建和谐稳定企业
在推行企业民主管理中,一方面抓好建章立制,形成规范,;另一方面,做好规范签约和履约工作,逐步加大对改制单位和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职工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把矛盾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我们深入开展了“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好职工群众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困难和一些问题,推动企业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总结回顾公司的民主管理工作,尽管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组织的要求和兄弟企业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差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进一步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推进民主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争取更大进步。
第四篇:如何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摘 要: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治理整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贯彻实施《企业法》以来,企业民主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已经普遍建立起来。
关键词: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加强企业民主管理是由党的群众路线所决定的
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他们有权参加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生产计划等等都是依靠职工群众来制定、执行和实现的,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依靠职工群众来不断补充和修改,使之日臻完善,这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没有职工群众的积极努力和艰苦奋斗,宏伟的理想,正确的计划就难以实现。因此,只有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办法,树立全心全意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让职工群众知政、参政、议政,接受职工群众的批评、监督,鼓励职工群众反映真实情况,才能使广大职工热爱企业、关心企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2 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是由职工主人翁地位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企业里,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和管理企业的权利。他们作为企业的主人有权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发表意见,有权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评价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一条根本原则。只有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坚持民主管理,才能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职工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厂如家。加强民主管理是由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的
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指导下民主,这是我党的一条基本原则。政治工作要遵循这个原则,经济工作也必须坚持这个原则,既不能厂长(经理)一个人独断专行,听不进群众的正确意见,自作主张,搞“一言堂”;也不能群众怎么说就怎么做,搞“群言堂”。这两种倾向均要克服。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厂长(经理),要在集中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智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分析研究,最后做出决策,只有这样,决策才有基础、才正确。那么,在企业中,如何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应当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解决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一个企业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好坏。做为一个厂长(经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要思想端正,作风正派,善于团结群众、关心群众、依靠群众。企业改革需要的是群体功能,集体拼搏,只有依靠职工群众的参与,才能避免重大问题的决策不致出现大的失误。目前,有的经营者认为既然实行了厂长(经理)负责制,就得个人说了算,把自己视为企业的主人,把生产者当作雇佣者,从而使二者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这与党提出来的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企业的性质是相悖的,不利于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解决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同志的思想认识问题。《企业法》对于党政工的地位、作用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明确规定。企业工会、职代会不仅代表本企业的小集体,而且代表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同党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工会、职代会的同志要树立全局的观念,把本企业职工的利益放在党、国家和整个工人阶级的利益上来考虑。
有的企业的工会、职代会对厂长(经理)有抵触情绪,厂长(经理)的一些决策方案迟迟不能通过,这主要就是源于认识问题没有解决好。三是解决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当前绝大多数职工能够发挥主人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职工没有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对企业的发展兴衰漠不关心,缺乏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和与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解决这方面的思想认识,一要加强教育,二要严格要求。经营者应当把解决职工思想认识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职责,在培养教育上舍得花钱、下功夫,要把智力投资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要在对职工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进行企业主人翁精神的教育;进行智能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意识的教育,培养职工强烈的自我要求意识,使职工成为规章制度的模范遵守者和管理者,真正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
(2)克服形式主义,真正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一种基本形式。一个企业民主管理程度如何,关键是看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得如何。职工代表大会这一民主管理形式,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了,广大职工参加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的不够好,主要是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职代会成了“举手会”,没有真正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因此,要搞好民主管理工作,就必须彻底克服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支持职代会依法行使各项职权,充分发挥职代会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和监督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职工在发展生产,加强管理和合理分配中的作用,切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首先,要改革职工代表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职工代表的作用。在民主选举职工代表时,除政治素质外,还要侧重代表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管理企业的能力,把好选举关。对选出的职工代表要加强培训,改变过去单一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民主管理知识的方式,还要发展到充实现代科学管理和各项专业管理知识,加强对职工代表的管理,特别是在民主管理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部门和优秀职工代表,应及时表扬、奖励。
其次,要改革职代会的开会法,提高职代会质量。职代会应该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议题的重点,同时兼顾职工生活福利问题。对厂长(经理)的报告和主要决策方案,应当提前下发,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在会议期间要给代表充分的发言和讨论时间,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再次,改革职工提案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提案的作用。可以就会议专题,征集生产经营管理难题和技术攻关项目,也可以围绕生产经营、产品创优、技术改造、职工福利等方面选出课题下发让职工解答,使提案征集活动变成合理化建议活动。同时要完善提案处理的民主程序。对职工提案要立案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项项有落实,并做到定期检查与考核。
另外,要改革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落实好监督权。对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坚持定期进行民主评议,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奖惩、升降、任免挂起钩来,改变过去那种对于好的不予提出晋级、提升,对于差的也不提出调离、处分的被动局面。
(3)提高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增加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的活力来自哪里?是外部注入,还是内部产生?中共中央文件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会充分地发挥出来。”一个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是看企业搞得好不好和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企业搞得好,领导干部作风正派,对职工就会产生吸引力很大的“正磁场”,不仅企业职工能够同心协力,而且可以使更多的外部人才慕名而来,使企业兴旺发达。反之,职工就不去关心企业的兴衰成败,把主人翁地位抛在脑后,甚至“人在曹营心在汉”,人心思动、人心思走,特别是那些有作为有抱负的“良禽”就会“择木而栖”,这种被动状态的结果必然使职工对企业产生离心现象,最终使企业衰败下来。做为一个好的企业领导者,应当把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经常听取职工对企业大事和领导者的批评和建议,择善而从,闻过而改,多为企业为职工做实事,取得职工的信任和理解。同时,把用好几个人、几十个人,发展为用好每一个人,使无数个体的价值融汇为巨大的企业活力源泉。
近年来,烟台富饶工贸集团公司通过政治学习、形势教育、演讲比赛、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大讲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大讲企业精神,大讲职业道德,增强了职工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职工队伍面貌有了明显变化。通过开展“双向”尊重活动(即领导尊重职工,职工尊重领导),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一人献一计,为厂增效益”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广大职工献计献策,全年共提合理建议67条,采纳46条,实施32条,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达860多万元。
总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必须把领导者的中心地位和职工的主人翁地位相统一,职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相联系,切实保障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努力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实行政治、经济分配的民主管理,才能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五篇:三公司民主管理
健全机制 形成常态 构建民主权益保障屏障
——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
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现有员工2391人,其中正式职工1819人,集体职工220人,农民合工196人,人才代理106人,有女职工489人。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挑战,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理念,进一步夯实厂务公开工作基础,切实有效地加强了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促进了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公司实现主业产值64.45亿元,投产机组123台,完成装机总容量8661MW,创造5项中国企业新纪录,企业获得“中国建筑业500强企业”、中国电力建设行业首批AAA级信用单位、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企业品牌建设、员工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员工收入稳步增加,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为进一步总结、完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2011年初,公司又制定了实施了《职工民主管理纲要》,分阶段组织开展民主管理工作评估。纵观三公司近年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加强领导,常抓不懈,深化认识,提升管理理念
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始终把厂务公开工作作为提升企业民主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提升了以员工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和工作观。公司不断充实调整由公司、公司工会、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厂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公司的厂务公开工作实施领导和监督。通过厂务公开,及时让广大员工了解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更好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与此同时,公司通过网站、报纸、宣传来、板报、标语等载体和座谈会、报告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加强职工民主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职工民主管理意识,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
二、注重制度体系建设,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常态化
1、标准化建设。以公司各级行政为主体,以工会组织为主导,搭建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信息网络、绩效考核”四个平台,完善了《公司厂务公开实施意见》、《公司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细则》、《公司厂务公开监督评议、责任追究制度》、《公司厂务公开考核办法》等制度。按“四个工作平台”进行日常运作管理,建立了电子版档案新模式,并以企业OA信息化办公系统为依托,编制了各部门常用的工作流,提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了与各分工会异地他乡零距离沟通、信息快捷交流反馈。
2、制度化管理。公司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写入了《公司章程》和《员工管理手册》,明确了企业和员工在民主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实施了以职工代表大会、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