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

时间:2019-05-14 13:5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

第一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

1朱凤丽 王艳华

12摘要:农村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其队伍的素质如何、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他们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这一关键时刻,不能忽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层党员干部 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

朱凤丽 王艳华

12摘要:农村党员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其队伍的素质如何、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他们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这一关键时刻,不能忽视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层党员干部 关键

Abstract: The rural area party member cadre is mainstay of new rural socialism construction, how, whose effect brings whose team's quality into play having how,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Not only their b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mportant component , but also be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is to structure forceful guarantee of new harmonious socialism rural area.Depend on this one crunch therefore, cannot ignore the grass-roots unit rural area party member, building of a strong contingent of carders.Key words: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the rural area party member cadre the key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三农”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也是增进农民福祉、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要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人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是处于农村建设中核心地位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农村基层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今农村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和骨干,加强基层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同时也给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首先,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相关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骨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要确保政策和路线的长期贯 注1:本文部分数据及调查资料来源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冯治教授十多年来在江苏省兴化市张郭镇、戴南,江阴市华西村等地蹲点实地调查的资料。在此对冯教授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彻和一致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新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最终宣传和落实者,他们对政策的认识高度、宣传深度及操作灵活性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都有特殊的历史、地理、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这一实情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一定要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在不改变大的方针的前提下、宣传、并因地制宜制定各具特色的灵活的地方发展策略,促进新农村建设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其次,基层党员干部是实现新农村目标的核心和骨干。他们带领着全国9亿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同舟共济、万众一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在加强农村基础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群众服务、建立整洁村庄的任务中,在加强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强化民主法制化管理等方面,他们都处于核心地位。

再次,新农村建设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基层党员干部的激发。新农村建设毕竟是全社会的事业,因此更需要全社会合力的支撑,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正是这一共同事业的“领头羊”。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1] 这一巨大合力的支撑,需要基层党员干部这一“领头羊”去激活,发挥其指导、沟通、协调的本领,引导大众树立全局观念、加强百姓的团结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众志成城、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农村党员干部在农村建设、发展中的成就

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和建设热情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在党和政府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农村地区村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村庄进行整顿建设,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寻找适合本地脱贫致富的道路,他们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目前这些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江苏无锡的华西村为什么能几十年红旗猎猎飘,经济步步高?纵观华西村几十年的发展史不难得出,关键在于村一把手吴仁宝。他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公正廉洁不动摇,而且淡薄名利,甘于奉献,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自觉地走在发展进步的前列,恪守“困难难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执着追求,铸就“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在带民共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表现出敢为人先、勇于超越的创新勇气和胆识,善于集合各种积极因素、靠人才、靠智慧促进了华西村的科学发展。他有很强的政治嗅觉,天天坚持收看“ 新闻和报纸摘要”、“ 新闻联播” 节目,天天接受来自中央的信息,纵览天下大势,结合国情、省情、市情、村情,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利用系统的、辩证的和发展的分析方法,运筹决策,靠着高度灵敏的市场嗅觉,抢抓机遇,把住了市场的脉搏,牵住了市场的 牛鼻子”,在大的投资上基本上没有失误。[2] 江苏省兴化市有名的张郭镇和戴南镇获得欣欣向荣的发展,成为江苏苏中地区发展的典型。主要得益于“双带一促”的发展道路,即农村党员千部带头勤劳 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富民进程,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兴化市张郭镇党委成立了“双带一促”实施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张郭镇村党员干部“双带一促”帮扶规划》、《在全镇组织开展“双带一促”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领导干部定期到联系点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做到了“六求六不求”,即求行不求言、求真不求伪、求实不求虚、求硬不求软、求好不求全、求精不求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发展农村经济,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不可低估。”

兴化市戴南镇的发展更离不开党委干部的努力。翟培成是永丰村党支部书记,1995年5月,翟培成接手永丰村领导工作时,永丰村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村中仅有一爿集体小厂。直到1998年,全村三业产值仅16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才2600元。他从集体厂的改制入手,通过“腾笼换鸟”催出一批私营企业。翟培成还主动上门与其挂钩,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拿出具体方案。村里把原村办厂的闲置厂房和设备租给许保年使用,帮他开办经营了不诱钢加工业务,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永丰村已有私营企业90户,经商开店的有152户,其中外出经商开店的72户,从事车船运输的36户;从事服务业的202户,从业人员达350人;从事建筑装潢的68户,从业人员有110多人。去年,永丰村工业产值超6亿元。全村出现了“党员干部争奉献,家家户户忙致富”的可喜局面。永丰村党支部成了全村人最信赖的坚强堡垒,村里61名共产党员成为61面飘扬的旗帜,他们立率先之志,为率先之事,以“自己不富心不甘,群众不富心不安”的豪情壮志,与全体村民一起走在全民创业、共同致富的大道上。永丰村也被称为“苏北第一村”。[3]

三、农村党员干部的不足与挑战

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担负着带领群众建设农村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总体上看,农村基层干部的致富本领逐步增强,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一些地区的农村干部素质经济致富后劲不足、文化素质不高、容易造成村干部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现实形势认识不足,贯彻政策很难一致、落实不到位,甚至扭曲变形,不能很好的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有的村干部摆脱不了传统的家长制治理作风,在处理村务和民事纠纷中,搞家长制、一言堂,容不得半点意见,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甚至出现乱拘人、乱收费的不公正现象,有的专横跋扈,弄得民怨四起,群众意见大。

严重的是意志不坚定的村官贪污腐败、犯罪的恶性事件,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毒瘤”。重庆市政法机关最近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村干部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村官”腐败成为破坏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根源,由此引发的群众上访、[4]举报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少数村干部的违法犯罪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破坏了干群关系,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

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农村青壮年、甚至农村精英逐渐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基层党员干部呈现出老龄化的新危机,一些干部年龄过大,没有了年富力强的优势,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农村建设的新形势。

这些现实因素这些无不影响着干群关系的和谐、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推进。

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的提高要注重综合指标,提高的角度和层次不是单一的,要从政治、经济、法制社会三个大层面来入手,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一、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

(1)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当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并广为宣传。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上述方针政策措施的贯彻和落实,尤其是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在总体思路上,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将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主干,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

政策路线的贯彻落实除了不折不扣地执行精神之外,还得讲究原则与灵活性的统一,政策的执行要立足于本地的实际。切实做到政策的落实根本的落脚点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搞形式主义、浮夸风、政绩工程。

(2)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素养

确保新农村建设得益的是村民,我们的党和人民是血肉相连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员干部的本色。因此,党员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现实的工作中、尤其是牵涉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件处理中要始终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的利益。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人,基层干部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切切实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到办事要公、作风要实、为政要廉。坚持以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为重点,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从而也就保证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党和基层政府在农村的政治基础。

第二、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是根本要求。农村发展问题也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提高加快基层党员干部发展生产的能力,不仅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更是保持党员干部和农村大众血肉联系的枢纽。

积极借鉴江苏省兴化市有名的张郭镇“双带一促”的发展模式,农村党员千部带头勤劳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富民进程,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农村经济,党员干部的作用不可低估,一定要放开眼光、开拓视野、转变观念、以市场为指挥,寻求致富门路。要积极动员有致富能力的党员干部主动创业致富,让党员与部分群众结对子,解决一部分人创业无项目、致富无门路的困难,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引导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创办私营企业,为群众做示范。

“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基层党员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村民,积极拓展各种致富渠道,加快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此举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夯实的物质基础,又为农村建设增添魅力,不但可以减少农村青壮 年精英流失的问题,而且还为其施展拳脚提供平台。

第三、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促进新农村的和谐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并把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

在法制化的今天、新农村建设除了政治作保证、经济作后盾外,还必须有法律来保驾护航,任何村民的行为都应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尤其是基层党员、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是基层党员、村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当好村干部在普法宣传教育中必须要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有法律意识,积极学习法律法规,懂法、知法是守法、依法办事的基础,只有增强了法制观念,才能明辨是非界限、减少工作失误。其次严格守法、依法行政,依法治村。在农村建立透明体制、实施帐务公开,杜绝腐败的体制源头。除此之外,积极在法制上遏制、打击村干部的职务犯罪。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水平,促进农村的法治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央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有力开局[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2/21/content_4207978.htm [2] 冯治、刘先才.吴仁宝的科学发展观[J].江苏农村经济,2006(1)[3] 冯治.致富路上:党员与群众手挽手[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8)[4] 周津象.村干部建设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之一[J].中国科技信息2006(3)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xx同志来唐山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xx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几年来,海北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思考,把解决“三农” 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把工业引领农业、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抓手,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向前迈进。

海北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几点经验:

一、立足农业,发展农村,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实力较强的、具有服务支持、市场开拓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龙头,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户和市场紧密联接起来,使分散的农庭经营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市场,价格有保护,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使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顺利实现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通过实践探索和政府积极引导,全镇已经形成四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一是加工企业带动型,就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围绕大米、棉花产品,实现市场带企业,企业带农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如东董元鑫米业,西双、杜庄、桐城、大海北棉业加工。二是贸易公司带动型,就是以内贸或外贸公司为龙头,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张庄富兴生态养殖场、小韩康乐万头养猪场分别依靠天津康地.万达公司和塘沽外贸公司,自身形成基地,带动农户进行养殖生产。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就是以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中介组织为龙头,带动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如通过中介组织,瓜籽销往北京、小辣椒销往东三省。四是主导产业带动型,依靠当地技术工人、熟练操作工人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全镇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镇自行车零配件生产销售份额占华北市场的67%以上,暖气片生产销售份额占东三省市场的三分之一。

三、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镇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从“调亮产业特色,调大产业规模,调高产品档次”的思路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全镇主导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小站稻、散热器片、自行车零配件的名牌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化优势扩大生产。二是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安排农业的生产和规模,强调农业产业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利用小辣椒、棉花、西瓜的知名产品优势,不断加强规模化生产。三是依靠科技。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以科技为依托,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扩大节水管灌和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实施以大北农企业为依托的科技服务链条,为农民提供技术、良种、医药的支撑,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与本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从海北镇的实际出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制经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认识上重视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生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牵引力、推动力。所以在政策上给予各种所有制以同等待遇,在政治上关心帮助,为民营企业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空间。近几年来,海北镇在亨通、祥文、烁宝、来源等公司选址新建、扩建项目上,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作用,积极与土地、工商、税务、水电等部门协调,为企业扩张发展、规模化生产“铺路搭桥”。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税费体制。坚决落实免除农业税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镇政府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上,彻底治理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并制定出与税费体制相配套的《村级报刊订阅的管理规定》等8项财务制度,实行“一事一议”,建立和完善了“规范税费、公开透明、民主监督、责任追究”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同时,利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促进交叉任职比例,进一步压缩农村基层组织编制。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相关的配套改革,确保了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与本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到 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结

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xx同志来唐山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xx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几年来,海北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有经验也有思考,把解决“三农” 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把工业引领农业、第三产业促进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抓手,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向前迈进。

海北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几点经验:

一、立足农业,发展农村,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业是基础产业,必须加大力度、下功夫加快农业的发展,这一点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入手,积极鼓励和引导养殖业的发展,狠抓养殖业基础建设,政府协调,统一布局,搞好养殖小区规划,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全镇范围内先后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3个。利用小额贷款放手发展,XX年利用小额贷款500余万元,全镇畜禽养殖户已达到2839户,其中规模以上的有300余户,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17.5%,在生产过程中有20%的养殖户通过以张庄富兴生态养鸡场、小韩康乐万头养猪场为基地,采取“公司+养殖场+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生产,解决了农户的生产、技术和销售难题。养殖业的发展已逐步走向规模化,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脱离出来。第二,在种植业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不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西双和杜庄两个棉业加工企业为轴心,辐射全镇,带动棉花的规模化生产。棉花种植面积占全镇总种植面积的84%。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由政府来进行引导和调控,镇政府正是抓住了这个调控农业经济发展的杠杆,使得全镇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脱离了土地经营,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全镇由承包大户承包规模化经营的土地占三分之一,农户间相互流转土地不再是偶然现象,形成联片生产,规模经营的格局。目前,全镇的种养业正在向农庄型格局发展,这正是建设新农村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内在的具体要求。

二、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

发展农业农村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实力较强的、具有服务支持、市场开拓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做龙头,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户和市场紧密联接起来,使分散的农庭经营种养有指导,生产有服务,销售有市场,价格有保护,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使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龙头企业顺利实现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通过实践探索和政府积极引导,全镇已经形成四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一是加工企业带动型,就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围绕大米、棉花产品,实现市场带企业,企业带农户,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如东董元鑫米业,西双、杜庄、桐城、大海北棉业加工。二是贸易公司带动型,就是以内贸或外贸公司为龙头,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张庄富兴生态养殖场、小韩康乐万头养猪场分别依靠天津康地.万达公司和塘沽外贸公司,自身形成基地,带动农户进行养殖生产。三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就是以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中介组织为龙头,带动农户实现产业化经营。如通过中介组织,瓜籽销往北京、小辣椒销往东三省。四是主导产业带动型,依靠当地技术工人、熟练操作工人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全镇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镇自行车零配件生产销售份额占华北市场的67%以上,暖气片生产销售份额占东三省市场的三分之一。

三、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全镇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本途径。从“调亮产业特色,调大产业规模,调高产品档次”的思路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全镇主导产业。一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小站稻、散热器片、自行车零配件的名牌优势、技术优势和规模化优势扩大生产。二是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合理安排农业的生产和规模,强调农业产业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市场优势。利用小辣椒、棉花、西瓜的知名产品优势,不断加强规模化生产。三是依靠科技。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以科技为依托,通过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开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扩大节水管灌和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进一步实施以大北农企业为依托的科技服务链条,为农民提供技术、良种、医药的支撑,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从海北镇的实际出发,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作制经济。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认识上重视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生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牵引力、推动力。所以在政策上给予各种所有制以同等待遇,在政治上关心帮助,为民营企业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空间。近几年来,海北镇在亨通、祥文、烁宝、来源等公司选址新建、扩建项目上,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作用,积极与土地、工商、税务、水电等部门协调,为企业扩张发展、规模化生产“铺路搭桥”。二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农村税费体制。坚决落实免除农业税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镇政府在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上,彻底治理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并制定出与税费体制相配套的《村级报刊订阅的管理规定》等8项财务制度,实行“一事一议”,建立和完善了“规范税费、公开透明、民主监督、责任追究”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同时,利用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和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促进交叉任职比例,进一步压缩农村基层组织编制。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相关的配套改革,确保了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第四篇: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没有小康的农村,就没有小康的社会;没有和谐的农村,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因此,在构建整个和谐社会中,务必高度重视和谐农村的建设。和谐农村,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构建和谐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各个领域整体着眼,全面推进。发展农村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

1、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有助于推进和谐农村的构建

在构建和谐农村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对核心价值取向的认同作用。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农村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实现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谐。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理想的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理想信念提出挑战。

2、和谐的农村文化具有认同功能

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和谐社会的理想,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使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认同中国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共同奋斗。

3、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道德的规范作用

农村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道德建设是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农村,离不开道德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及寓德于文、寓教于乐的传统成为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道德教育的好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并自觉不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已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

4、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用 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构建和谐农村的。和谐农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应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更为和谐。

由于农村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在活动对象上具有广泛性,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可以从中发挥才智,取得教益,因此它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传授交流效能、社会教育效能、乐中求智效能,为和谐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

5、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心理危机的缓和作用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看,还落后于城市。城乡差距且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研究报告《走向更加公正的社会》的计算,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再加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等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及失去土地等原因,造成农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情绪和一些地方心理危机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提供宣泄情绪的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可以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可以给农村弱势群体带去党和政府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抚慰,从而舒缓压力、娱乐心身、化解矛盾、增进融会,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

6、和谐的农村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 的和谐发展。

二、农村文化现状严重影响了和谐农村的构建

农村文化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本身必须是强势文化。纵观农村文化的现状,虽然由于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它仍然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落后于城市文化的发展,落后于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的农村文化属于弱势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显偏小

首先,国家以及省、市、县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有失公平现象。无论是投入总量还是人均投入数量,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加上作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责任承担者的乡、镇党委、政府又大多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农村文化投入甚少。农村文化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2、公共文化机构运转乏力

农村文化主要是乡镇和村两级文化。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乡镇文化站是乡镇政府主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机构,担负着组织农村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辅导基层文化的重任。但目前的乡镇文化站除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办得较好外,大多陷于困境,步履艰难。具体体现在基本设施落后;人员老化、素质不高。加上活动经费难以 保障,难负公共文化服务之重任。作为最基层的村级公共文化机构村文化俱乐部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管理缺人、经费拮据,很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多名存实亡。

3、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农村文化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陈旧、单一,手段落后,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是单调枯燥。在农村个别地方的农民甚至常年看不到一场电影、一场演出、一本书。农村健康文化生活的贫乏造成色情演出等不良文化的乘虚而入,封建迷信猖獗、赌博盛行,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和秩序。

农村文化的现状如果不改变,就不能承担构建和谐农村的历史使命。况且和谐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农村,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构建和谐农村中必须发展农村文化。

三、构建和谐农村,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

如何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和谐农村的构建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落实发展农村文化的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构建小康农村和和谐农村的总体目标,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和谐农村的建设。

1、落实政府公共责任,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

发展农村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文化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克服重城市、轻文化,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要明确并牢固树立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政府天职的执政理念;要切实做到“五个纳入”,即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特别要解决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设施和经费问题,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确保农村文化经费有较快的增长;要建立发展农村文化的长效机制。

2、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在农村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资源共享、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良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要特别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四基建设”,充分发挥国办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主导作用。同时要实现服务对象的扩展和服务层面的延伸,建立和逐步完善村级文化俱乐部(文化室),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各方共建、共享农村文化的新路。

3、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助推和谐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活动是体现文化对构建和谐农村助推价值的主要途径。农村文化活动的活跃与否也是农村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要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围绕构建“两个社会”的战略目标,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的宣传教化、普及知识、调剂精神作用,促进农民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合,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要组织好春节、端午、中秋等富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和地域文化活动。要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扭转目前农村文化供求脱节、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局面。让人人享有和谐文化,让文化促进和谐农村建设。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农村土地、债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治安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加强农村平安建设、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农村热点 和谐农村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农村问题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政党科学治理和正确执政的态度和原则,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由于农村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特殊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也就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我们应以科学的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它。

农村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历史的热点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对农村热点问题评判的标准,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界定,这对我们科学分析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否则不顾大局,离开发展以偏概全地炒作只能把问题人为地搞复杂化。近年来,社会比较认同的农村热点问题,大致有这几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农村的土地问题,四是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五是农村的管理体制。我想还有一个最热点的问题,就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文化、道德和思维的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密切关注,热度不减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问题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

一、当前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债务问题存在严重隐患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并且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城乡间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1990—2004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510.2元增加到9421.6元,年均增长565.1元,年均增长率为13.97%;而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86.3元增加到2936.4元,年均增长只有160.7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0.94%。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与市场不适应,需求不旺,流通不畅,部分农

1产品滞销卖难,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上述问题都与结构不合理有关,有的甚至是由于结构不合理使然,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因土地问题引发的农村矛盾是当前农村反映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土地承包权属纠纷。主要是城中村、城郊村、开发区、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区等村组,人多地少,成员复杂,因土地权属纠纷导致群众上访的事件仍持续不断。二是违规征地引发矛盾。少数用地单位违规操作,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或占地后长期闲置,导致撂荒,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是群众对土地补偿标准不满。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远远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土地补偿标准不一,群众不接受,因征地补偿问题阻止高速公路和铁路施工,甚至阻断交通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保障。一些地方违法征占农民耕地,不给农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和生计安置,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以前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和建立,主要是面向城镇居民,城市和农村截然分割,对城市、市民是一套,对农村、农民又是一套的“一国两策”的体制,就使得中国的农民,在劳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都出现严重的失衡。长期形成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五)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

一是村务公开未完全到位。现在农村很少召开村民大会开展村务公开,多数公开栏常年不公开,上面检查时往往是突击应付。即使公开了,内容也不具体,群众看不明白,甚至出现公开内容不真实的现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务公开失去了信任,对村级事务失去了监督。二是农村宗族势力有所抬头。少数地方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尤其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村内宗族或派性之间矛盾难以调和,少数房头宗族势力干涉村务政务,操纵村民换届选举,导致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影响正常的村民自治工作,给农村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

(六)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持续稳定,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尽管全国农村发生的刑事案件继续保持稳中有降。但是,有的农村地痞、村霸、等流氓恶势力横行乡里,为害一方;有的地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危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而使之成为热点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宏观经济、资源与技术、经济流程等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们要努力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农村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笔者认为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农村经济落后、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有直接联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强烈反差,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发展水平严重失调。这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进程,是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取决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依赖于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因土地承包、土地租赁、土地征用、征地补偿等涉农土地问题日益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焦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对农民群众在经济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面对失地失业,又无养老、医疗保障;面对因公致残,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受到破坏;面对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等等,广大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愿望和行为更加强烈,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群体性上访事件,激化社会矛盾。(三)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少数干部不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不能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回避推诿,对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及时调处,导致各种矛盾由小变大,致使一些群众越级上访,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二是不依法行政。有的基层干部法律法规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方式方法失当,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三是以权代法。少数被“海选”出来的村干部,利用手中职权,在集体项目承包、征地补偿、救济款发放等群众敏感的问题上,不实行村务公开,搞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侵犯了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引起农民群众强烈不满和抵触情绪。

(四)预防调控机制不健全

完善健全的预防调控机制,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有些地方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健全的工作责任制。有的乡镇维稳专班仅一个人,村组干部配置过少,加上经费保障不力,维稳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信访工作又比较薄弱,信访机制很不健全,导致了一些应由部门处理的信访问题,直接集中到党委和政府,不仅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对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促进农村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和谐。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应着重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一系列的惠民政策。

多年来,党中央把“三农”问题强调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现在关键在狠抓落实。中央反复强调,已经给农民的好政策只能增加

不能减少,已经给农民的实惠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这些政策中,最主要的有二条。第一,就是中央近几年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入。不仅是加强对农村管理的投入,解决乡村基层的管理开支,而且开始增加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第二,要把财政增加,用于农村公共投入,主要放到县以下基层,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

(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这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地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的组织建设,农民有了组织载体,才能对接上国家的资金的投入,对接上国家的政策投入,才能让农村好起来,基础设施才能到位。最近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农民合作社组织法的立法进程。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各级党组织,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双带型党员干部。

(三)大力抓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

中央已经明确把整体推进作为一个扶贫战略,这是解决农村发展的综合性措施,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各地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将会成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式。通过典型带动面上,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失衡的程度可能更为严峻,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均gdp快速跨越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集中涌现凸显期,各种社会矛盾处理好了,就会迅速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矛盾化解不了,就有可能走上拉美国家经济停滞、社会动荡的老路。同此可见,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它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而“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的问题。

(五)加强农村平安工作建设、法制建设,努力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村平安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各地平安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查找薄弱环节,帮助解决农村平安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地要加大“五五普法”工作力度,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乡土气息的群众法制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农民群众自觉地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矛盾纠纷。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稳妥地处理群体性事件

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信访督察专员、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等制度,确保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人回应、有人处理。要建立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实行实地调查处理制度。对重大案件、重访案件或认为有必要进行督查督办的案件,省级党委、政府应授权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处理,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防止重访、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平安建设,才能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智民,等.当前中国农民犯罪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1,(4)。

[2]师逸,蒋凌燕.当前影响农村稳定的若干因素浅析[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3]苏建忠,陈允政.浅谈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

[4]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5]肖业炎.宗族势力与农村稳定的思考[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6]丁恒龙.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适[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9)。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在农村党员干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2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共2篇)]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_ __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调查时间:xxxx年x月x......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五篇)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最要紧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建设精神文明。而建设精神文明,又以文化建设为支点。隆回县周旺镇清水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愈加......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句半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敲锣打鼓台前站, 今个就说三句半, 讲讲农村的新变化,可赞 党中央、发号召 新农村、建设好 农民们、同心干 劲头高 免公粮、搞低保 免学费、办医疗 五保户、......

    “三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处红色老区的四川达州市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进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内容的“三村建设”党建......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XX镇位于XX县西南部,幅员面积242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48个自然屯,农业人口22364人,现有耕地109965亩,草原42967.9亩,自然水面17938.7亩,林地4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13%。更新村位于......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分析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

    提高党员干部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党员干部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凝聚力又称内聚力,本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分子间距离越小,凝聚力就越大。引申到党员干部自身,可以理解为一种凝......

    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建设新农村 关键在农民 ----与XX县红庙村支书贺茂梓一席谈 “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又需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必须教育村民克服等、靠、要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