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
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
(一)通过以下形式实现就业的可计算为就业率
1、毕业生通过学校或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正式接收文件,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定向、委培单位或地区就业。
3、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①毕业生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
②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4、升学: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升入本科、考取第二学士学位、中专升入高校或博士入站进行科学研究。
5、毕业生出国、出境学习就业,并且报到证开回生源地或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机构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就业代理。
6、毕业生与省内外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出具接收函,由于用人单位的因素暂不能开具报到证,并将报到证开回生源地,或者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机构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就业代理。
7、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将报到证开回生源地,或者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中心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人事代理的,同时提供聘用单位所在地人社部门鉴证材料。
8、毕业生参加国家或地方基层项目就业。赴我国西部或本省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根据本人志愿,毕业生可将档案、户口委托各级人才交流机构或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者将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及志愿服务单位。
9、毕业生回生源地区,由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安排或推荐就业,或在城镇社区、农村建制村(含自然村)实现就业,并出具安排或推荐就业的证明信或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证明。
10、科研助理: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被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所承担的民生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重点项目聘用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审核时须提供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究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签订的服务协议。
11、选调生: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审核时须提供地市级党委组织部门的选调手续。
12、除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以外的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正式协议或出具接收手续的就业形式并出具其他就业材料的,视为其他灵活就业。
(二)下列情况不计算为就业率
1、毕业生待就业
指毕业生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委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将就业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
2、毕业生暂时不就业
包括无就业愿望、拟升学、出国、出境、身体健康原因及其他原因暂不就业。毕业生可将户口、档案委托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代理或将就业报到证开回生源所在地。
3、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最终版)
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统计方法
一、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3、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4、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自主创业指创立企业(包括参与创立企业),或是新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包括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
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5、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考取第二学士学位(考虑到统计口径的连续性,暂列入就业统计范围)。
6、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
7、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二、毕业生待就业
指毕业生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
三、毕业生暂时不就业
包括暂无就业愿望、拟升学、身体健康原因及其他原因暂不就业。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计算公式:
1、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2、毕业生待就业率=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说明:
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
(试行)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及就业证明材料的相关说明
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方法
及就业证明材料的相关说明
一、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
1、毕业生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
2、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定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
3、定向、委培毕业生回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
4、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
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在劳动标准方面(包括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等),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以及劳动关系协调运作方面达不到现代化大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家庭作坊式的就业,如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劳务工、小时工、派遣工等。第二类是由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变革引起就业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灵活就业,如目前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非全日制就业、阶段性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产品直销员、保险推销员等。第三类是独立于单位就业之外的就业形式,包括自雇型就业,主要是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者;自主就业即自由职业者,如律师、作家、自由撰搞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等;独立服务型就业,如家政钟点工、街头小贩和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5、升学:包括专科毕业生升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二学位。
6、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等。
7、毕业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如支援西部、“三支一扶”、村官计划和特岗计划等)。
8、预征入伍。
二、毕业生待就业
指毕业生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
三、毕业生暂时不就业
包括暂无就业愿望、拟升学、身体健康原因及其他原因暂不就业。
四、毕业生就业率、待就业率计算公式
1、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2、毕业生待就业率=(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说明:
①、毕业生总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
②、已就业人数=协议人数+升学人数+参加国家或地方项目人数+预征入伍人数+合同就业人数+灵活就业人数
五、毕业生就业证明材料
毕业生就业证明材料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劳动合同书、就业协议、用工协议、工作证明、试用试聘证明等,但均须注明用人单位的地址、联系电话和联系人等要素。实习证明只证明学生实习情况,不能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第四篇:2014年各大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率统计
教育部发布《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是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下面小编对各大高校的就业情况做一下汇总,考生可以根据数据和统计图进行分析总结,为自己确定考研院校目标做好准备。
北京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东北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西南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南京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
中国矿业大学
河海大学
京)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北京交通大
学
北京科技大
学
中央美术学
院
华北电力大
学
东北林业大
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
学
江南大学
厦门大学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中国地质大学(武中国地质大学(北武汉理工大兰州大学学汉)京)
华中师范大中南财经政法华南理工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学大学
学西南交通大学
第五篇:刹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歪风
刹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部分高校为谋求高就业率,竟然说服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假就业合同。日前,某高校两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该报披露了所在学校让毕业生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内幕。据说,他们班有10多人因为没有找到工作无法签订就业合同,系里老师“积极”为他们奔走,最后都“成功”地与一些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虽然就业合同是签了,但同学们却不能到这些单位就业,而且这些单位也不对同学们承担任何责任。没有找到工作,却签订了就业合同,这当然是假合同。而据该报记者调查,签订假就业合同的学生为数不少,普遍存在于该校的大部分院系。尽管从报道中我们无法判断这类行为在该省的高校中占有多大比例,但可以预料,这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老师帮助学生联系工作单位本是好事,但如果让学生签订没有任何保障的假就业合同,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因为,这不仅有违师德,而且还是名副其实的造假行为。因此,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必须想办法坚决刹住这股歪风。
就业率是一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只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才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高校教育资源,并据此出台相关政策。如果用造假的方式“提高”就业率,则不仅提高不了学校声誉,而且将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效果,但这绝不是长期吸引生源的办法。同时,不准确的就业率将可能误导学生填写报考志愿,虚假信息甚至还可能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如此造假却是对社会诚信的“釜底抽薪”。
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人为什么还乐此不疲呢?据悉,原因就出在就业率这个指标上。报道说,今年,河北省教育部门出台了一份对高校评估的文件,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估项目,与明年招生计划直接挂钩。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校方把提升就业率的意图向各院系布置,院系又通过老师向毕业生做工作。同时,假就业合同“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却对学生找工作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加上签订假就业合同可以使学生档案在学校保留半年,不被打回原籍,对于已就业和未就业的学生都是一个比较好的缓冲,很多未就业的学生和未取得单位证明的就业学生,都在老师的帮助下违心地签订了假就业合同。由于就业压力加大,近来各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没有到位的人数有所增加,这给学校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应当说,这是客观事实,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的必然结果。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一个市场问题,市场发生的问题就应该通过市场来解决。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应该通过密切与人才市场的关系,提高专业的市场吸引度来逐步加以解决。只要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政府加大服务力度,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问题会逐步得到缓解。而那种“安排”学生签订假就业合同,造成学生一次就业率高假象的行为,不仅背离教育规律、违反教育法,而且严重损害社会诚信,可以说是害莫大焉!对此,我们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