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3: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篇: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

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乡险房翻建的规划管理,规范审批程序,保障单位和个人的房屋使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城镇地区国有土地上险房翻建的规划管理。

本办法所称险房,是指经市、区房屋安全鉴定部门鉴定确系险房,已不具备正常的使用条件,且对使用单位或者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确需翻建的各类房屋建筑。

第三条

市、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负责险房翻建的规划管理。

第四条

险房翻建应当严格“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的原则进行。其中,“原址”系指现房屋建筑外墙所坐落位置;“原面积”系指现房屋使用权证所载面积;“原高度”系指现房屋顶面实测高度。

经批准进行险房翻建的建筑位于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巷以及历史文化名镇等特殊地区的,除遵守前款原则外,原则上不得改变原建筑结构形式和风格、风貌。历史建筑及不可移动文物的险房翻建,从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险房翻建申请:

1、不能提供合法的土地、房产权属证明或者土地、房产权属关系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2、现建筑所在地已列入建设用地征用计划的;

3、未经规划审批已经先拆、先建的;

4、翻建建筑处于地质灾害隐患范围内的;

5、其他不符合险房翻建法规、政策规定的。

不予受理的险房使用单位应当及时采取人员撤离等避险措施。

第六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申请险房翻建的,应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1、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请书;

2、房屋安全鉴定部门出具的险房鉴定文件;

3、原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证;

4、委托具有资质的测绘单位测绘的原房屋建筑1:500总平面图、1:200原平面及各层、立面的实测图;

5、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出具的同意险房翻建证明;

6、险房翻建申请期内,人员安置方案。

属于居民个人申请的,还应提供户籍证明和身份证件。

第七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查,认为确需翻建的,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审批和管理:

1、按照《南京市建设项目规划公示实施办法(暂行)》的有关规定组织险房翻建批前公示。公示地点应在原险房翻建地点醒目处及规划管理部门官方网站,公示日期不得少于十天;

2、经公示无异议,或者虽有异议但险房翻建符合相关法规、政策规定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原险房实测附图;

3、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拆除原建筑,凭《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申报放、验线,经放、验线合格后方可组织施工。

4、将险房翻建规划许可信息通知规划监察部门或者行政执法部门,对险房翻建进行全过程跟踪核查。

5、险房翻建完工后的五日内,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向原审批部门申报规划核实,原审批部门于五个工作日内组织核实,符合规划许可要求的,出具《规划核实合格证书》。

第八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险房翻建施工期间,应妥善处理好施工期间的邻里关系,并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规的要求制作、悬挂公示牌。公示牌应当包括原险房实测图及现审批情况。

第九条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险房翻建中违反《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及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按照《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

本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市民政局 市发改委 市财政局 市公安消防局 市规划局

市国土局 市环保局 市卫计委 市建委 市食药监局

第一条 为加强全市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根据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民发〔2016〕179号)、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民发〔2017〕25号)、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4〕216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本市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移交、运营及其相关的监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养老服务设施是指根据公共利益需要,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涉及的不可分割销售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养老院、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老年关爱之家等。

第四条 市、区政府应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移交、监管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和保障机制。

市民政局是本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的组织协调部门,发改、规划、财政、建设、国土、消防、房产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监管工作。

各区政府应参与本区范围内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施工、验收移交等全过程监督。

第五条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覆盖城乡、科学合理”的原则。

第六条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有单独新建(包括划拨用地建设、出让土地建设等)、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和存量房产改建等形式。

第七条 单独新建养老服务设施,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按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实施。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因公共利益确需变更的,应按照原审批程序报市政府批准。

规划部门按相关建设程序办理规划条件,出具规划要求。

国土部门将养老服务设施单独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供应计划。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原则上应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应。

建设部门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施工、验收、备案等环节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第八条 城市新区开发时,应按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城市旧区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达标的,区政府应通过购买、租赁、置换、改造等方式解决。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集中建设,城市旧区不具备集中建设的可分散建设。

第九条 鼓励各区、各单位利用闲置资源和存量房产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

改造利用现有闲置厂房、社区用房等兴办养老服务设施,符合《划拨用地目录》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五年内可不增收土地年租金或土地收益差价,土地使用性质也可暂不作变更。

城市经济型酒店等非民用房转型成养老服务设施的,应报民政、房产、建设、国土、规划等部门备案。五年内可暂不办理土地和房产功能变更手续,满五年后继续用于养老服务设施的,可由产权人按有关规定办理使用功能变更手续。

对符合低效土地利用自有存量用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国家和省关于低效用地再开发相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支持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养老服务设施。

现有闲置厂房、社区用房、城市经济型酒店、办公用房等房产及农村集体用地等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时可暂不改变房产性质直接申办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或者备案手续。养老机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下的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改造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可由房屋产权单位组织实施,直接运营或引入社会力量运营;也可由社会力量租赁产权单位的房屋进行改造并运营。

第十条 采用改扩(建)方式兴办养老机构,申请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涉及规划变更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举办者申请,并提交相应的程序性材料。

(二)民政部门按养老机构设立管理许可办法规定,核查确定其性质(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并出具相应的指导性意见。

(三)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规划部门按有关程序进行规划审批。

(四)国土部门根据民政和规划部门所确定的养老设施性质,按规定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五)发改、建设、消防、环保、食药监、卫计等部门按职能办理相应的批准证件。

第十一条 申办养老机构须依法办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和法人登记(营业执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申请法人登记时,按“先证后照”方式办理;营利性养老机构按“先照后证”方式办理。

第十二条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符合国家、省、市文件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

第十三条 对已经用于养老服务但未依法办理消防手续的建筑设施,应完善相关手续,依法申请办理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及备案手续。

(一)1998年9月以前建设使用且未发生改、扩建(含室内外装修、建筑保温、用途变更)的养老服务设施,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或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工程,无需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手续。

(二)经整改后达到国家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标准要求的,可以申办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或备案手续,但需要提供可以用于养老服务的规划文件。

1.在城乡规划区域内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应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利用企业厂房、宾馆酒店、疗养院、办公服务房产等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的,由规划部门出具意见;已建设完毕作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筑改建养老服务设施且无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由规划部门提供用途证明认可材料;自建住宅改建养老服务设施的,应提供不动产权属证书或者不动产权属来源材料及规划部门出具的同意用途变更证明材料。

2.因年代久远,竣工验收证明材料遗失或未办理过验收手续的,由养老机构提出申请,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对房屋质量进行评估,以其提供的鉴定意见为依据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3.未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在完善相关手续后向当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不动产产权证遗失的,应持有关证明及时申请补办;不满足不动产登记或不动产权属证书补办条件的,由所在地区政府出具用途认可证明材料。

(三)养老服务设施应依法加强消防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各区政府及民政部门应定期对养老服务设施组织安全检查,加大对消防隐患的督促整改。

第十四条 因公共利益确需征收养老服务设施的,应按照“先建后拆”原则,就近补偿建设或异地重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其建设面积不得少于原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第十五条 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移交的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责任追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擅自改变养老服务设施规定用途的单位和责任人,由所在地区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南京市十二五规划

中共南京市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11-01-11 03:45:56

共1条跟帖

我要报料

(2010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龙虎网讯 中国共产党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形势,紧密结合实际,就制定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跨越

(1)“十一五”时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受惠更多、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南京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五年翻番。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00亿元。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综合功能大幅提升,“一城三区”建设不断深化,跨江发展战略提速实施,“一带三港”建设和城市建设“三个提升”全面展开,河西新城、南部新城、下关滨江开发改造、浦口新城和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等功能板块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力度加大,郊县经济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沪宁城际铁路、纬七路过江通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高速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地铁运营里程居全国第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和12%以上,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党建创新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成功取得第二届夏季青奥会举办权。全市总体实现省定全面小康,谱写了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十一五”时期南京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强化创新驱动、赢得新的优势、奋力走在前列”的总体思路,其后,又确立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初步形成了科学发展的目标定位、工作思路和政策体系。二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努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三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构建民生保障机制,优先解决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优先安排民生建设项目,使城乡居民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四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推进城市与农村、江南与江北、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五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了风清气正、昂扬进取、真抓实干、团结拼搏、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

(3)“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南京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新一轮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政策更加聚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南京发挥优势、加快经济和城市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南京承东启西、沟通南北、辐射区域的中心城市和重要门户地位更加突出,有利于我们集聚发展资源,提升发展能级。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的加快建设,南京港由内河港升级为海港,有利于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政策平台,为南京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新机遇。2014年青奥会的筹办,对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具有强大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动新的跨越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城市之间竞争更加激烈,南京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科教人才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性转变,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安全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制约新一轮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今后五年,是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力攻坚期,是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突破期,是全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的快速跃升期,是举办一届精彩圆满的青奥会、带动南京实现新跨越的决战决胜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冲刺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的目标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规律,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按照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新要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新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走在前列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建设人民幸福城市为根本目标,以筹办2014年青奥会为重大机遇和工作动力,坚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聚焦突破、争先跨越的方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富民优先、城乡一体化、绿色发展和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争创城市发展新优势,奋力抢占科学发展制高点,到2015年前后,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向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迈进。

(5)“十二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必须把坚持科学发展、奋力走在前列作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自觉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

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创新跨越发展作为主线。以转型发展为基本路径,以创新发展为根本动力,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指向,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经济和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向内涵式集约化转变,城市发展向功能品质提升、城乡一体化建设转变。必须立足南京实际和形势变化,继承和拓展城市功能定位。坚持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目标定位,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加快建设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综合性枢纽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城市,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必须大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坚持以教育优先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为基础,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把富民作为优先的发展目标,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加广泛、更加均衡地惠及人民群众。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坚持跨江发展、拥江建设,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和南京都市圈建设步伐,形成城乡融合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以国际视野谋划南京整体发展,以世界一流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全方位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城市现代化。

必须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民生工作的普惠机制和长效机制,加快推动民生工作从扶危济困向全面保障民生权利转变,从局部救助向建立长效普惠制度转变,从满足人民群众生存需求向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发展需求转变,尽最大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现实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必须抓住用好筹办青奥会重大机遇,加快建设新南京步伐。按照抓机遇促发展、做贡献留遗产的基本思路,把筹办青奥会与提速南京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设紧密结合,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文明创建水平。突出人文青奥、绿色青奥、活力青奥的理念,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确保青奥会办成一届精彩圆满的世界青年顶级体育盛会、文化盛会、青春盛会。

(6)“十二五”时期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前瞻性、约束性,与国家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长三角区域规划相衔接,与南京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总体部署相适应。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和较快增长,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较大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快速跃升,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优势企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富民优先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保持同步,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住房和交通出行等民生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空气和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开放型经济发展和城市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7)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计划,整合南京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资源,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技术研究。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教资源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物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优势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技术成果,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竞争力,推动更多的“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跃升。

(8)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产业和标准联盟。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重点建设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模范马路创新街区和麒麟科技创新园,加快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科技园中园”建设和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滚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

(9)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形成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创业风险投资、科技银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税收、信贷和公共采购政策支持,发展科技中介专业服务,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求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保护创新、支持创造的良好环境。

(10)更高水平建设教育名城。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力争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和教育贡献度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和投入,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支持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和能力建设,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引导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逐步缩小区域、校际教育发展差距。拓宽扶困助学通道,确保南京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依法享有义务教育权利。广泛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11)建设创新型人才高地。按照以用为本、高端引领、优势转化的原则,坚持人才规划与科技创新、产业规划紧密对接,坚持优化人才结构与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统一,坚持人才政策与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相互协调,推动人才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深入实施紫金人才计划,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整体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工作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

四、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2)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创新驱动、调整优化、集约聚焦、提升质量的思路,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调高、调优、调轻、调净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南京特色的优势产业,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13)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把南京建设成为具有更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创新服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和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注重引入先进理念、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积极发展旅游会展业,打造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全面提速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力争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规模五年翻两番,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快建设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求,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加快发展医疗服务、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内容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加快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14)跨越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导向,以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新兴产业为依托,聚焦产业发展重点,确定战略先导产业和新兴支柱产业,着力加以扶持。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人才国际化为方向,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智能电网与电力自动化、现代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八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创新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15)大力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领域,提高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研发能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建设绿色环保、高端安全的石油化工产业体系,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确保产业竞争力和效益全国领先。做精做优汽车和钢铁产业,力争综合效益进入全国同行业前列。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改造提升冶金、纺织、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

(16)加快推进智慧南京重点工程。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三网融合”,着力打造智能化、宽带化、无线化、泛在化的城市基础网络。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加快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五、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17)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功能引领、统筹协调、聚焦突破、中心提升、南拓北进的思路,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推进“一城三区”建设,深入实施跨江发展战略。以江南九区为中部区域,以江北地区为北部区域,以高淳县、溧水县为南部区域,促进中部区域调整优化、北部区域提速跨越、南部区域快速崛起,形成中心提升、两翼腾飞、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一体化推进的新格局。按照国家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要求,制定和实施市域主导功能区规划。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引导区县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之路。有序推进河西新城、南部新城、麒麟科技创新园、燕子矶片区整治、下关滨江开发改造、浦口新城、江心洲生态科技岛、城南历史文化保护与复兴等十大功能板块建设。

(18)加快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突出抓好滨江发展带、禄口航空港、铁路枢纽港和江海联运港“一带三港”建设。完成禄口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和六合马鞍机场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型航空枢纽港。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宁杭、宁安城际铁路和火车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工程,初步形成国家级特大型铁路枢纽。推进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建设多功能、江海联运的国家级主枢纽港。完善“两环两横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网及国省干线公路网,建成绕越高速东北环、溧水至马鞍山、高淳至芜湖等一批高速公路和长江四桥等跨江通道。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形成“经六纬十”主干路网。

(19)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市容环境、提升功能品质、提升人居质量,充分彰显人文、生态、滨江、宜居的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科技创新、金融保险、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蓝天清水计划,强化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和施工扬尘等污染源头的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强秦淮河、玄武湖、石臼湖、固城湖等河湖流域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市容市貌整治工程,促进城市净化、序化、亮化和美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换乘高效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完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实施高峰时段区域交通限行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

(20)加强城市现代化管理。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基础的方针,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工作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融合”。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生产、交通、施工等安全管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城市病”。

(21)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按照承接互动东南、辐射带动西北的思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区域合作交流。以建设创新型经济合作示范区为重点,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宁镇扬同城化步伐。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加强南京都市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一体化建设。主动承接上海的辐射带动,加强与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各城市的交流合作。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地区互助政策,扎实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深化宁淮挂钩合作。

六、加快推进全域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2)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以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为基本路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城乡发展空间集约利用。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完善农地流转和交易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承包地、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收益。

(23)加快推动郊县经济跨越发展。把郊县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努力把郊县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整合提升郊县开发园区,推动郊县开发园区壮大规模、提高效益、形成特色。大力建设郊县现代服务业基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机构持续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坚持放权搞活,最大程度下放市级管理权限,调整市区财政分配政策,激发郊县的内生发展活力。继续对经济欠发达的区县、镇和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帮促。

(24)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按照分区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规模经营的要求,深入实施农业“1115”工程。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园区农业、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建设稳定优质农产品基地。加大对农业生活功能的深度开发,实现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以有机农业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和清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基础装备建设。

(25)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十万农民创业、百万农民转移就业计划,加大农村创业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工作,确保低收入群体增收幅度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资金合作、富民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五保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五道保障线”。稳步提高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水平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力争实现新农合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基本持平。(26)加快推进新市镇新社区建设。加快建设8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1300个新社区,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强统一规划,优化社区布局,实现新型农村社区高标准、集约化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加快轨道交通向郊区县延伸,实现每个区县通轻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每个镇街通达一级公路。实施溧水县、高淳县饮用水区域供水工程,全面实现区域供水。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引导广电网络、文化服务等向农村延伸覆盖,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27)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以建设国家生态市和森林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绿色南京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精心打造玄武湖—紫金山城市中央公园,加快建设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滨江两岸风光带、秦淮河风光带等生态绿廊,加强幕府山、栖霞山、青龙山、牛首山、老山等生态森林公园的保护,建设一批城市公共绿地。以生态用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加快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社会防范体系。

(28)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动环境持续改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放心的水。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强化施工、交通等噪声管理。强化环保责任制和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29)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促进生产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资源使用减量化、生活消费节约化。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园区。加快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环保生产消费方式,逐步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制度创新,探索碳交易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机制。

(30)强化资源节约与节能减排。以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为重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形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机制。强化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结合土地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模式。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产能,关停、搬迁一批化工企业,力争实现江南绕城公路以内无化工企业。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推动石化、钢铁、能源等重点产业向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管理手段,建立科学的水、电、气定价机制和节约利用激励机制。大力推广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能力。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31)全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切实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努力实现农民收入五年翻番,城镇居民收入六年翻番。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收入中的比重。加快建立职工工资随企业效益、最低生活保障随物价指数联动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扭转城乡、行业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32)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广泛开展全民创业,不断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创业型城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充分就业。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深入实施就业援助工程,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3)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大财政投入,努力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农保和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和慈善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完善分类救助政策,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

(34)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实施“百万人住房改善建设计划”,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人才公寓建设,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受益面。努力实现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上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全部解决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问题,多渠道解决好青年人才住房问题。基本完成全市危旧房改造工作,加大拆迁安置房建设力度。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35)大力发展卫生体育人口事业。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向郊县和新城、新区倾斜,加强基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名院、名科、名医”计划,有效提升医疗卫生学科建设水平,确保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依法加强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建设体育强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重视老龄工作,积极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3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政策创新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综合服务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发挥社团组织,尤其是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公益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切实解决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37)提升法治南京和平安南京建设水平。在更高层次上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不断健全立法、执法、司法、依法经营和管理以及法律服务工作体制机制,继续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和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正廉洁执法。加强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全面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38)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加快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市民精神。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39)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位居全国全省前列的文化强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着力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江苏大剧院、南京美术馆、南京文化艺术城、南京档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等优势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

(40)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快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推动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精心策划和组织“名城会”、“文博会”等特色鲜明的会展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文化名片。

(41)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保护、开发和整合利用六朝文化、明朝文化、民国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明城墙以内的老城保护,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建设金陵大报恩寺琉璃塔暨遗址公园、明皇宫遗址公园、六朝博物馆和郑和宝船遗址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工程。挖掘整合南京丰厚的佛教文化资源,提升南京国际佛教文化中心的城市地位。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力争明城墙申遗工作取得突破。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和保护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增强科学发展活力

(42)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运行机制,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探索功能区行政管理体制新模式,条件成熟时进行必要的局部行政区划调整。建设行政服务中心,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健全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优化政府绩效评估和考核机制,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进公务消费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4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一批主业优势明显、影响力和带动力强的国有企业。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法律未限制的其它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健全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把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健全区域性要素市场,加强市场监管,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44)提升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水平。以世界500强和行业50强为重点,策划和引进一批大企业、大财团和重大产业项目,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鼓励外资企业在南京设立研发中心、营销机构和地区总部。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全面推进宁台交流与合作,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两岸经贸交流先导城市。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销售网络和研发基地,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加快“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

(45)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强化全市开发园区协调管理力度,把开发园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集约发展示范区。申办综合保税区,实现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力争到“十二五”末,开发园区整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和全省先进行列。

十一、举全市之力办好青奥会,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46)认真做好青奥会筹办工作。坚持办好青奥会与建设新南京相结合、赛会组织与赛前准备相结合,全面展开青奥会各项筹办工作。坚持开放、创新、节俭、廉洁的方针,高质量完成青奥会场馆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任务,高水平做好赛会组织、媒体服务、志愿者队伍组织以及城市运行、安全保障等各项工作,精心组织好开幕式、闭幕式、火炬传递等重大活动,为参赛人员和各国朋友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确保青奥会热烈、精彩、成功。在青少年和广大市民中,大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文化活动。积极推动青奥会理论和实践研究,整理和积淀青奥遗产。

(47)深入开展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以奥运精神、中国文化、南京元素为主题,深化与国际城市交流合作,扩大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开展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国际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南京青年与世界青年之间的交流。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人才交流合作,培养引进一大批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48)以筹办青奥会推动新南京建设。以青奥会筹办工作为重要抓手和倒逼机制,推动经济转型、民生改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提升等实现新跨越。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迎青奥、讲文明、树新风”全民行动,争创国际一流的人文青奥环境。认真查找工作中与办好青奥会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环节抓起,明确改进方向、具体举措和时间节点,全面提高各项工作水平。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十二五”发展提供根本政治和组织保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本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更好地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南京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高标准做好对台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全市广大党员要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良好形象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勇于创新,埋头苦干,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

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

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183号

《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4月2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

布,自发布之日起旅行。

市长 王宏民

二000年五月九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排水管理,确保城市排水设施的完好和正常运行,防治洪涝灾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城市排水管理。属水利部门管理的排水除外。

第三条 南京市市政公用局是本市城市排水的行政主管部门,其所属的南京市排水管理处是本市城市排水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排水的日常管理工作。区城市排水管理部门按规定负责分工范围内的城市排水管理。

建设、计划、规划、水利、环保、市容、公安、国土、园林、交通、财政、物价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排水管理工作。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城市排水设施的义务,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制止、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 规划和建设

第五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组织编制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经市规划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第六条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城市污水处理实行相对集中处理的原则。

第七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排水建设计划,经计划、建设等部门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按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第八条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应当符合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要求。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配套建设城市排水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的城市排水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由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经有关部门审批。市规划、国土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统筹划定污泥处理用地和城市排水设施用地及保护范围,并按规定办理有关用地审批手续。未经市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改变城市排水设施用地性质。

第九条 城市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应当实行雨、污水分流。的不能实行雨、污水分流地区,应当实行污水截流,并逐步向雨、污水分散过渡。

第十条 的已经实行雨、污水分流的地区,雨、污水管道不得混接。在建有污水截流管(沟)的地区,污水管道不得直接接入河道。

第十一条 城市排水设施和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的排水规划方案,属不变更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或规划条件明确的,由市规划部门依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审批,并将审批情况及有关图纸资料抄送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属变更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的,或规划条件不明确的,在市规划部门审定前,应当先征求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十二条 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城市排水设施施工实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度。承接城市排水设施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资质等级,并按照资质等级通过招投标承接相应的城市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在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竣工之日起90日内,向市建设行政部门申报工程验收。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规划部门共同做好城市排水设施验线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城市排水设施资料的归档保管工作。

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经市建设行政部门会同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才能向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工程移交。工程移交后,由城市排水维护管理单位负责维护、管理、并于次月安排维护、管理经费。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办理移交手续,由原建设单位继续负责维护。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扩建、改建工程按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实行工程质量保修制度,保修期自工程移交之日起计算。保修期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由原建设单位负责保修。

第十四条 对壅水、阻水的桥梁、涵闸及其他水中障碍物,由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提出意见,报市建设行政部门批准后,在规定期限内改建或拆除。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必须无条件服从防汛、排涝要求,保证行洪畅通。

第十五条 在城市河道未护砌地段沿河修建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该段河道进行整治护砌,流经单位内部的河段,由所在单位按规定进行护砌,清淤。

第三章 排水管理

第十六条 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水质必须符合国家建设部《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以下简称排水标准)。不符合排水标准的应当进行预处理,未经处理或经处理仍未达到排水标准,不得排水。

第十七条 凡向城市排水管网排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排水户)应当持有资质的城市排水检测机构出具的水质、水量检测报告,向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排水申请,领取排水许可证后,方可排水。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排水申请之日起30日内给予书面答复,符合条件的,发给排水许可证。

第十八条 因工程建设等原因需要向城市排水管网临时排水的,排水水质应当符合排水标准,并按规定领取临时排水许可证后,方可排水。

第十九条 未领取排水许可证或临时排水许可证的,不得向城市排水管网排水。排水户必须按照排水许可证或临时排水许可证的规定排水,并按规定办理年审或变更手续。

第二十条 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部门共同划定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并设立警示标志。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主流河道至上口线两外侧原则上各不小于5米(已按规划建成的河段除外);支流河道至上口线两外侧原则上不小于3米。

第二十一条 在城市河道内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确需占用、挖掘的,应当到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占用、挖掘审批手续,领取占用、挖掘执照,并按规定缴纳占用和挖掘修复费用。占用、挖掘期满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覆盖城市河道、湖塘或改变河道走向、断向。确需覆盖城市河道、湖塘的,必须按下列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并按照规定与城市排水管理机构签定负责覆盖范围内的河道、湖塘等设施维护清淤的协议后,方可覆盖:

(一)属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的河道、湖塘,不得覆盖或改变走向、断面。确需覆盖的,由市规划部门会同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属城市排水专业规划确定不保留,又对原有排水系统不造成影响的河道、湖塘,由市规划部门根据城市排水专业规划批准;

(三)属排水专业规划确定不保留的,且为有条件覆盖的河道、湖塘,在报市规划部门审定前,必须征得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已经覆盖的城市河道、湖塘,覆盖单位应当在限期内到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办有关手续,并按规定与市城市排水管理机构签定维护清淤协议。

第二十三条 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除城市排水设施和河道景观设施外不准新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原有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扩建、改建,并逐步退出河道保护范围。

第二十四条 城市河道内禁止设障阻水。清除阻水障碍物应当遵循“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坏、盗窃或堵塞城市排水设施;

(二)擅自占用、挤压、拆卸、填埋、移动城市排水设施;

(三)擅自在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打桩、打井、钻探、取土、开采等活动;

(四)在雨、污水分流地区,擅自将污水管与雨水管混接;

(五)在已建有污水截流管(沟)或雨、污水分流地区,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河道;

(六)向城市排水设施倾倒垃圾、粪便、泥浆、油污等各种废弃物和有毒、易燃、易爆物。

第二十六条 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覆盖城市河道、填河造地;

(二)擅自利用城市河道从事游船、餐饮等经营活动;

(三)擅自在城市河道中设泵取水;

(四)在城市河道中设置网帘渔具、养殖、饲养牲畜,以及在桥涵孔道内设置栅栏或将物体伸入河床影响行洪;

(五)新建、扩建、改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

第四章 设施维护

第二十七条 城市排水设施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养护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单位自建排水设施由产权单位或其委托的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养护、维修。单位自建排水设施与城市排水设施连接的,应当经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排水设施量和养护维修定额,编制维护管理资金计划,经市建设、财政部门核准后,安排维护管理资金。

第二十九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河道岸坡绿化的维护和管理,并组织养护单位及时打捞和清扫城市河道中的漂浮物和河道保护范围内的垃圾,送至垃圾场或垃圾中转站。

第三十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河道积淤情况,编制定期清淤计划,报经市建设、财政部门审核后,组织实施,清淤经费由市城建资金统筹安排。

第三十一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排水设施运行管理标准和制度,定期对养护单位的养护业绩和社会服务承诺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第三十二条 城市排水设施发生故障的,养护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抢修,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向城市排水管理机构报告。

第三十三条 城市排水设施维护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竣工,并在施工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保障行人、车辆和船只安全。在通航水域进行水上水下作业的,应当向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申请发布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

第三十四条 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汛期之前,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护、保养,确保汛期安全运行,电力、通信、交通等部门应当给予配合。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管理机构予以处罚。造成城市排水设施损坏的,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修复或赔偿损失。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属经营性行为的,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在城市河道中设置网帘渔具、养殖、饲养牲畜,以及在桥涵孔道内设置栅栏或将物体伸入河床影响行洪的;

(二)擅自占用、堵塞、挤压、拆卸、填埋、移动城市排水设施的;

(三)擅自在城市河道中设泵取水的;

(四)擅自利用城市河道从事游船、餐饮等经营活动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其限期改正,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属经营性行为的,可处以100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以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及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未按规定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的;

(二)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未按城市排水专业规划实施的;

(三)城市排水设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未按规定办理工程移交手续的;

(四)在已经实行雨、污水分流的地区,污水管道直接排入河道或与雨水管混接的;

(五)在已经建有污水截流管(沟)的地区,污水管道直接接入河道的;

(六)未领取排水许可证、临时排水许可证或未按排水许可证、临时排水许可证的规定向城市排水管网排水,以及未按规定办理排水许可证、临时排水许可证年审、变更手续的;

(七)擅自在城市排水设施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打桩、钻探、取土、开采等活动的;

(八)擅自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占用、挖掘,以及擅自覆盖城市河道、填河造地的;

(九)已覆盖城市河道的单位未按规定清淤的。

第三十八条 在城市河道保护范围内违章搭建或设障阻水的,由市城市排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部门制定拆除计划,责令搭建者在规定期限内无条件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盗窃、破坏城市排水设施,妨碍城市排水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一条 城市排水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县城市排水管理部门管理的城市排水设施,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所指下列名词的含义是:

(一)城市排水:是指对产业废水、生活污水(统称污水)他大气降水的接纳、输送、处理、排放的行为;

(二)城市排水设施:是指接纳、输送城市污水、废水和雨水的城市排水管网,沟(河)渠、泵站,起调蓄功能的湖塘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水和污泥处置及其相关设施。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市政公用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推荐)

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南京市政府 文号: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05号 发文日期:2002-2-20

http://njfcj.gov.cn/

公布日期2002-02-20

施行日期2002-04-0

1《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已经2002年2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罗志军

二零零二年二月二十日

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物业管理行为健康发展,根据《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区范围内的物业管理。

新建住宅区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原有住宅区,应当实行物业管理。

配套设施不全的原有住宅区,由各区人民政府组织整治,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厦、工业区等其他物业,推行物业管理。

第三条南京房产管理局是本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各区房产管理部门按照规定职责负责本辖区物业管理的行政管理工作。

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市容、环保、园林、工商行政、价格、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物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物业管理行业应当逐步建立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机制,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督检查,依法建立物业管理的各项制度。物业管理企业应当遵循有偿服务、自负盈亏的原则自主经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

第二章 业主自治管理

第五条业主通过业主大会或者业主代表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业主大会由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业主人数少于五人的,物业管理的组织形式上可以由业主决定;业主人数多于一百人的,可以按幢或者单元推选代表组成业主代表大会(以下统称业主大会)。

物业管理区域的范围,由各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物业以及共用设备设施的相关情况划定,原则上以封闭的住宅小区、大厦、工业区予以确定。

第六条业主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业主大会,对有关业主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表决;

(二)业主委员会委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四)选择物业管理企业;

(五)与所交纳物业管理费用相符的服务;

(六)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服务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业主承担下列义务:

(一)遵守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遵守业主公约;

(三)遵守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有关决定;

(四)按照合同约定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

(五)按照有关规定交纳维修基金;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七条业主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审议、修改、通过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

(二)选举、撤换业主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三)审议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四)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改变或者撤消业主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五)审议批准业主委员会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的报告;

(六)决定有关业主共同利益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业主大会由业主委员会负责召集,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经拥有物业管理区域内百分之三十以上投票权数的业主提议,可以临时召开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在接到提议后十五日内应当就所提议题召开业主大会。

业主的投票权数,住宅实行一户一票;非住宅按其总建筑面积除以相应的业主总数得出的平均数为一票,每增加一平均数增加一票;业主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不足平均数的计一票。

召开业主大会应当有过半数以上投票权的业主出席。业主大会决定事项,应当由参加会议的业主进行投票,超过投票权总数一半以上的,视为通过。

第九条物业管理区域区,已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十,或者已交付使用的物业建筑面积达到百分之三十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使用已超过一年的,应当由所在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物业所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十条业主委员会是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代表和维护全体业主合法权益的组织,对业主大会负责。业主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和主持业主大会;

(二)拟定业主公约草案、业主委员会章程草案及其修订草案并报业主大会通过;

(三)经业主大会批准,选聘或者解聘物业管理企业,并经业主大会对合同条款审查同意后,负责与物业管理企业订立、变更或者解除物业管理合同;

(四)经业主大会批准,负责维修基金的管理,使用和续筹;

(五)审定物业管理企业提出的工作计划和物业管理重大措施;

(六)听取业主、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活动,帮助物业管理企业落实各项管理服务措施;

(七)执行业主大会的有关决定;

(八)接受业主、业主大会、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

(九)督促业主和使用人遵守业主公约和有关规定;

(十)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选举产生。成立业主委员会可以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代表委托开发建设单位或者其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也可以由业主代表直接向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该物业管理区域符合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条件后,应当指导业主成立业主大会筹备组,组织召开业主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

第十二条业主委员会委员的人数应当是五至十五名的单数,其组成人员不得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实施管理的物业管理企业中兼职。业主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选连任。

业主委员会可以选举产生主任一名和副主任若干名,业主委员会会议由主任或者主任委托的副主任召集,召开会议必须有过半数委员出席,所作决定须经业主委员会全体委员半数以上同意。

第十三条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的业主委员会,应当自选举产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确认。登记确认日期为业主委员会成立日期。业主委员会申请登记确认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业主委员会登记确认表;

(二)业主委员会选举办法;

(三)业主大会会议纪要及选票。

业主委员会登记的有关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

业主委员会终止的,应当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四条业主委员会不得从事经营活动,业主委员会的会务活动经费、活动场所由业主大会决定。第十五条业主公约是业主共同订立的有关物业的使用、维护、管理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行为守则,业主公约对全体业主和使用人具有约束力。

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自业主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并应当在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报所在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应当在本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栏或者其他显著位置予以公布,并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全体业主和使用人具有约束办。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的,该决定无效。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通告全体业主和使用人。

第十七条市、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接受投诉。

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受理投诉后,应当在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答复。对决定受理的,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并自受理投诉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时意见回复投诉人。

投诉人对区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门提出书面复核要求。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书面复核要求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复核意见回复投诉人。

第三章 物业管理企业

第十八条物业管理企业应当自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材料到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对备案的企业核定资质等级后,物业管理企业方可从事物业管理服务活动。

申请物业管理资质应当交验下列材料:

(一)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申请书;

(二)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申报表;

(三)营业执照;

(四)建设部颁发的物业管理企业经理岗位证书、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和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

已领取国家统一制发的物业管理等级资质证书的外地物业管理企业,在本市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应当到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

(一)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合同的约定,制定物业管理工作制度;

(二)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用;

(三)制止违章搭建或者其它侵害业主公共利益的行为;

(四)选聘专业公司承担专项经营业务;

(五)拒绝任何形式的摊派;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物业管理企业的义务:

(一)执行物业管理行业规范、服务标准;

(二)履行物业管理合同,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维护业主利益;

(三)接受业主、业主委员会的监督;

(四)定期公布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费和维修基金的收支帐目,接受质询和审计;

(五)接受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条新建物业出售前,建设单位应当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承担物业出售后至业主委员会正式签订物业管理合同前的物业管理服务。

新建物业出售时,建设单位选聘的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与物业购买人签认前期物业管理协议。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应当及时续聘或者重新选聘物业管理企业并签订物业管理合同。

第二十一条物业管理当事人应当就以下物业管理服务事项进行约定:

(一)物业共用部分和共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二)物业管理区域内日常环境卫生、绿化管理;

(三)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秩序、安全防范、消防、交通等协助管理事项;

(四)物业装饰装修的安全性能、垃圾清运等管理服务;

(五)应业主要求进行的室内特约维修服务;

(六)物业档案资料的管理。

第二十二条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电信等单位开展维修施工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予以协助。任何单位不得强行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代收代缴有关费用。确需委托的,应当与物业管理企业签订委托合同,实行有偿服务。

第二十三条物业管理行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建设单位或者业主委员会通过招标方式选聘物业管理企业。

第二十四条物业管理服务费用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费用及提供代办服务、特约服务的费用。收取物业管理服务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与服务质量相适应的原则。

普通住宅的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他物业的公共服务费由当事人在前期物业管理协议或者物业管理合同中协商确定。物业管理企业应业主的要求,提供代办服务和特约服务的费用,应当与业主协商确定。

物业管理服务实行等级评定,物业管理服务等级依据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养护、安全护卫、绿化、环境卫生、多种经营与社区文体活动、服务质量效果等内容综合评定。

第四章 物业的使用与维护

第二十五条新建物业在规划建设时,应当建设物业管理服务用房等必要的物业管理配套设施,制定物业管理实施方案,并报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成后,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未经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 的,不得实施物业管理。

新建物业的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开发建设单位向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申请管理配套设施验收,并提交各专业主管部门专项验收的认定文件;

(二)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请后三十日内进行验收,并经予书面答复。对验收合格的,发给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证明。

开发建设单位在移交住宅区时,应当按照住宅区总建筑面积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四的比例,无偿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用房,其产权属全体业主共有,并由受托管理的物业管理企业使用。

配套使用的附属设施、附属设备、共用部位属全体业主所有。

第二十六条物业管理企业接管物业时,应当与委托方按照市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物业接管验收办法进行接管验收。物业接管验收办法主要包括接管验收的程序、资料、内容及交接双方的责任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物业管理区域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坏房屋承重结构,擅自改变房屋用途;

(二)占用或者损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擅自移动共用设施设备;

(三)私搭乱建;

(四)侵占绿地、毁坏绿化;

(五)随意倾倒或者丢弃杂物、垃圾;

(六)堆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超标准排放污染物或者发出超标准的噪声和振动;

(七)未经批准摆摊设点;

(八)无序停放车辆;

(九)在建筑物和构筑物上乱悬挂、乱涂写、乱刻画、乱张贴;

(十)利用物业从事危害公共利益或者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活动;

(十一)在消防通道上设置路障,损坏或者挪用消防设施;

(十二)违反规定饲养家禽、家畜或者种植蔬菜;

(十三)法律、法规和业主公约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业主或者使用人装修房屋,应当事先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应当将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及承重结构和擅自移动煤气管道等装饰装修的有关规定和注意事项书面告知业主或者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发现业主或者使用人有违规行为的,应当及时劝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九条业主应当按照设计用途使用物业。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物业使用性质的,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物业安全的要求,并报规划、房管等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条利用物业设置广告等经营性设施 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委员会的书面同意后,由物业管理企业向有关部门办理报批手续。经批准设置的经营性设施的收益,在扣除物业管理企业代办费用后,应当将收益的百分之三十用于补贴物业管理公共服务费,收益的百分之七十纳入维修基金。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维修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时,相关的业主、物业使用人应当配合。因阻挠修缮造成物业损坏或者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应当负责修复或者赔偿。

因修缮、装修及使用不当造成相关业主自用部位、设施设备损坏和财产损失的,责任人应修复或赔偿。第三十二条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市政、供水、供电、供气、市容、环卫、电信、绿化、消防、交通、有线电视、邮政等共用设施设备,按照规定应当由相关部门维修养护的,原有职责和养护渠道不变。相关部门委托物业管理企业代为维修养护的,应当支付维修养护费用。

第三十三条房屋的维修责任按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房屋室内部分(不含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由业主自行维修;

(二)房屋的外墙面、楼梯间、通道、屋面、上下水道道、公用水箱、水泵、机电设备(不含电梯)、共用天线、消防设施等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由物业管理企业根据合同的约定定期维修养护。电梯维修更新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有两个以上业主的,应当建立物业管理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简称维修基金),专项用于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的中修、大修、更新。维修基金归业主所有,管理实行专户储存、政府监管、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五条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和物业管理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当事人一方可以向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十六条业主、使用人未按照物业管理合同的约定交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催交,逾期仍不交纳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按每日万分之五加收滞纳金。收缴率达不到百分之五十的,连续三个月以上,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向业主委员会提出解除合同。如果两个月内仍收缴不到百分之五十,物业管理企业可以自行退出。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新建物业建成后,未经物业管理配套设施验收擅自实施物业管理的,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由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法应当由工商行政、价格、市容、规划、财政、公安等部门处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当事人对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市各县物业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二条南京市房产管理局可以根据本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二○○二年四月一日起施行。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发布的《南京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京市险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 《南京市学前教育管理办法》已经2005年9月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蒋宏坤 二○○五年九月七日 第一章......

    南京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南京市文明单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使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139南京市消防管理办法

    南京市消防管理办法 (1993年7月29日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制定 1993年10月30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根据2001年8月2......

    南京市消防管理办法

    #分类号=40605 d32a0980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颁布时间=19931030 #实施时间=19931030 #失效时间= #内容分类=消防管理 #文号= 南京市消防管理办法......

    南京市商品房管理办法

    南京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商品房销售行为,保障商品房交易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房规划(xiexiebang推荐)

    房地产企业发展方向与非理性繁荣 ——匡海初 当房地产演变成为一种全民运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房地产争论的话题时,我们不妨理性地分析一下目前我国房地产所处的现状,以及若干......

    周转房管理办法

    富蕴县领导干部周转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富蕴县领导干部周转房的使用管理,有效解决异地交流干部烦人安家问题,确保异地交流干部能够安心工作,结合县域实际......

    周转房管理办法

    青龙满族自治县教育局 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条建立《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办法》(暂行)的目的 为规范教师周转宿舍管理,切实保障辖区内教职工基本住房需要,有利于教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