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大学思政系列初中级聘任相关文件 -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附件一:
上海大学关于行政管理人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 的实施办法(试行)
上大内(2006)079号
根据上海大学发展需要,为规范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队伍。现将有关聘任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指导原则
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以“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为指导原则,以《上海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上大内(2001)第096号)等文件为参照依据,并重点结合行政管理岗位特点和为广大教职员工服务的功能,择优聘任在管理和服务中表现突出的人员。
二、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与岗位设置
行政管理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与岗位根据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任务的需要,在市教委批准的总编制和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总数内设置。
1. 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包括工程系列、图书系列、出版系列、兼职高教研究系列、卫生系列、会计系列。
2. 专业技术岗位包括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图书资料、卫生、会计、出版、档案、外国语言文学、艺术。
3. 对学校暂无评审权的系列和专业技术岗位,仍按市教委现行有关文件执行。
4. 思政系列聘任办法另行制定。
三、聘任范围
各学院、部门在编在岗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
四、聘任基本要求:
1.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基本条件:(1)一般应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
(2)担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含两年)以上;
(3)完成本岗位规定的工作要求,近两年考核结果应为“称职”以上;对于有工作经历的人员,应经过一年考核期,考核结果应在“称职”以上;
(4)担任现职岗位以来,积极开展与本工作岗位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承担研究课题等。
(5)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工作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计算机。外语、计算机要求按《上海大学2003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细则》中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执行。
2.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基本条件:(1)一般应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位;
(2)具有本科学位人员,完成本岗位规定的工作要求,经过一年的见习期,见习结果应为“称职”以上;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人员,完成本岗位规定的工作要求,经过三个月试用期,试用结果应为“称职”以上;
(3)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工作实践,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计算机。
五、聘任程序
1.应聘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上海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申请表》等,并提交相关材料。为尽量做到公开、公正,申请人员所填写的申请表和提交的相关材料应放在指定的场所展示一至二天,接受教职工评议。
2.各学院、部门成立思想品德考察组,对拟聘对象进行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道德等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3.各学院、部门成立专业技术评议组,负责结合行政管理岗位工作特点制定聘任标准和条例,并评议岗位候选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按岗位数推荐聘任人选。
4.各学院、部门成立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聘任工作,确定岗位聘任人选。
六、其他说明
1.被聘任人员与学院、部门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聘期为两年,聘期内考核优秀者可优先续聘,考核不合格者可缓聘、低聘或不聘。
3.对工作岗位发生变动人员须重新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4.本实施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
上海大学
二〇〇六年五月九日
附件二:
各类专技职务聘任外语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实施意见
上大内[2007]116号
(试行)
校部各单位、各校区、各学院:
为贯彻执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中对于外语要求的通知》(沪教委人[2006]57号)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市人事局《关于贯彻落实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沪教委人[2007]30号)文件的精神,现根据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对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专业实践的能力”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本款确定的五类人员,初聘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免考外语。
1、符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中对于外语要求的通知》(沪教委人[2006]57号)文件规定的免考外语的人员。
此类人员在应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应向学校职能部门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由职能部门确定免考资格,并予以公示。
2、参加学科组评议时用外语进行答辩,能清楚表达本人的学术成果、能正确理解提出的问题,并获得学科组专家认可的人员。
采用此办法评价应聘人员外语水平和能力的学科,在学科组评议时应认真详实地做好答辩记录,经学科组长签字后,作为聘任材料之一归入本人档案。
3、具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并在国外留学期间取得国家认定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
4、申报副高级职称时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已达到要求,申报正高级职称需再次参加同一级别考试的人员。
5、取得外语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从事本专业翻译或教学工作,申报职称有第二外语要求的人员。
二、对于在2004年12月底前,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的人员;或在2005年1月到2006年8月期间参加全国大学英语新版六级考试,且其成绩证明符合市教委认定要求的人员,可以申请应聘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外语免考。
三、不具备上述要求、或尚未达到上述外语能力的初聘人员,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本市专业技术人员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
四、研究系列、工程系列、图书资料系列、实验系列等职务系列的各级职务初聘任职条件对外语的要求,参照上述要求执行。
五、对于从事体育、艺术等特殊学科教学和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本市专业技术人员外语等级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应符合以下规定与要求:
出生年月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考试合格成绩 1951年12月31日以前
副高级
正高级
1951年12月31日以后
副高级
正高级
六、本实施意见自颁布之日起执行。本实施意见报市教委人事处备案,并由学校人事处负责解释。
上 海 大 学
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附件三:
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中级职务聘任办法
(试 行)
上大内[2008]73号
校部各单位、各校区、各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和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沪委办发[2006]35号)文件要求,根据上海市人事局《关于同意上海高校试行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复函》(沪人[2002]100号)、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试行)》(沪教委德[2007]35号)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一、聘任对象
本办法适用于上海大学在岗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具体包括专职辅导员、研究生专职委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校(院、系)团委(团总支)书记、研究生工作党委及校学生工作部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党政干部。
二、聘任原则
(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绩;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能力;
(三)强调从事学生工作基本年限。
三、聘任中级职务条件
聘任中级职务,除应达到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1、学历学位:具备学士学位或本科以上学历;
2、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限: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工作三个月以上;具备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工作一年以上;具备硕士学位,工作两年以上;具备学士学位或本科学历,工作五年以上;
3、工作实绩:每年考核合格以上;有第一或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量;
4、科研能力:须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条件
(一)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2篇以上;
条件
(二)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研究论文1篇以上,且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教材或专著(编写部分字数为一万字以上);
条件
(三)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论文1篇以上,且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主持校级以上课题研究(课题须正式立项并已结题);
条件
(四)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研究论文1篇以上,且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研究论文在校级以上学术会议上获三等奖以上(全国青年德育论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上海市辅导员论坛、上海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年会(学生工作专题))。
5、能较好地履行现任岗位职责;达到学院(部门)规定的岗位要求;
6、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条件,如:师德一票否决制、年度考核合格、专业技术职务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请参见上大内[2007]116号、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等。
四、其他
1、本实施细则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2、聘约:受聘人员需与学校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聘期为两年,期满需重新续聘。
4、考核:考核分年度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考核结果应与晋升、奖惩挂钩。凡考核优秀者可优先续聘,考核不合格者可缓聘、不聘。
5、解聘:有下列条款之一者,学校可将其解聘,并提前一个月通知本人:(1)违反聘任合同者;(2)严重违反工作纪律者;(3)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4)年度考核不合格者;(5)造成重大教学事故或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或受行政记大过以上处分者。
6、辞聘:学校违反聘任合同,教师可提出辞聘,辞聘需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报告。
7、津贴:被聘任人员除享受国家工资待遇外,还将实行校内岗位津贴和业绩津贴。
8、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每年进行一次。
9、本实施办法最终解释权归上海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评议组。
10、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生效。
上 海 大 学 二○○八年四月十日
第二篇:上海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细则
上海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完善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上海市和学校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专业技术岗位实行聘任制,坚持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
第二条 在专业技术岗位聘任中,强化岗位意识,严格掌握聘任条件,坚持德才兼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第三条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目标相结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实绩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岗位设置
第四条 根据《上海市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沪教委人〔2010〕68号),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的总编制数和核定的专业技术岗位总数内设置岗位。
第五条 学校在教师、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实验技术、图书档案、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系列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第六条 岗位设置坚持总量控制、重点扶持、合理优化和动态平衡原则。
第七条 学校根据岗位设置与人员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各学院(部门)岗位数,并根据学院(部门)的发展变化情况,原则上每三年调整一次。
第三章 聘任条件
第八条 应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对于触犯国家法律法规人员,思想政治表现差、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人员,或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弄虚作假者,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学校不聘任其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职务。
三、应聘人员应履行《上海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例(试行)》(上大内〔2003〕64号)规定的岗位职责,任现职以来的近五年考核合格。申报应聘的岗位必须有空缺岗位。
四、应聘人员应具备规定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具体要求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
五、应聘教师职务的人员必须经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或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接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应当依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符合教师职务基本任职条件,必须既从事教学工作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第九条 教师职务的具体任职条件
一、初聘各级教师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规定的学历及任职经历。
(一)教授:1957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晋升教授职务,应具备博士学位,并实际担任5年以上相当副教授职务;
(二)副教授:1957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晋升副教授职务,应具备博士学位,并实际担任2年以上相当讲师职务;
(三)讲师:应具备博士学位;
(四)博士后出站人员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时间可视同于担任讲师职务的年限;
(五)1962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的教师,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可适当放宽学位要求。
二、应聘各级教师职务的人员应当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应聘教师职务的人员,须严格遵循“教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的原则,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若不能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则不能应聘教师职务岗位。
应聘教师职务应同时具备工作量、论文(著)和专利、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中教授、副教授论文(著)和专利、项目的要求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标准执行,讲师按各学院(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工作量要求按本细则执行。
(一)教授岗位应具备的工作量要求
1.每学年承担本科生课程不低于40课时,教学质量优良; 2.每学年系统开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3.指导青年教师讲课,传授教学经验;
4.独立指导2届以上合格研究生,或独立指导1届以上合格博士研究生;
5.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6.每学年完成34教分以上工作量(教分的计算按照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人文社会科学处对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计算方法执行,下同),其中为本科生授课教分不低于4教分(以10课时为1教分计算,下同),且不得用科研教分及其他工作量教分抵冲授课教分;
7.每学年在校内外作1次以上反映教学研究成果或介绍学科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 8.根据工作需要,担任本科生导师。
(二)副教授岗位应具备的工作量要求
1.每学年承担本科生课程不低于60课时,教学质量良好;
2.每学年系统开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3.独立指导1届以上合格硕士研究生;或协助指导1届以上博士研究生;
4.独立指导2届以上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5.每学年完成32教分以上工作量,其中为本科生授课教分不低于6教分,且不得用科研教分及其他工作量教分抵冲授课教分;
6.每学年在校内作1次以上反映教学研究成果或介绍学科发展动态的学术报告;
7.根据工作需要,担任兼职辅导员或本科生导师。
(三)讲师岗位应具备的工作量要求
1.每学年承担本科生课程不低于40课时,教学质量良好;
2.指导2届以上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协助指导研究生或进修教师;
3.每学年完成30教分以上工作量,其中为本科生授课教分不低于4教分,且不得用科研教分及其他工作量教分抵冲授课教分;
4.每学年在校内做作1次以上学术报告;
5.根据工作需要,担任兼职辅导员或本科生导师。第十条 研究系列人员的具体任职条件
一、初聘各级研究系列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规定的学历和任职经历。
(一)研究员:1957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晋升研究员职务,应具备博士学位,并实际担任5年以上副研究员职务;
(二)副研究员:1957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人员晋升副研究员职务,应具备博士学位,并实际担任2年以上相当助理研究员职务;
(三)助理研究员:应具备博士学位;
(四)博士后出站人员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时间可视同于担任助理研究员职务的年限;
(五)1962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的艺术类、体育类等专业的教师,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业绩特别突出的教师可适当放宽学位要求。
二、应聘各级研究系列职务的人员应当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应聘研究系列职务应同时具备工作量、论文(著)和专利、科学研究项目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其中研究员、副研究员论文(著)和专利、科研项目的要求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标准执行,若学科没有明确规定,则参照教师系列要求的1.5倍执行。助理研究员按照学院(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工作量要求按本细则执行。
(一)研究员岗位应具备的工作量要求
1.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院(部门),研究员岗位每学年承担本科生课程不低于20课时,教学质量优良;
2.每学年系统开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3.指导青年教师,传授科研经验;
4.独立指导2届以上合格硕士研究生,或独立指导1届以上合格博士研究生;
5.每学年完成34教分以上工作量,其中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院(部门),研究员为本科生授课教分不低于2教分,且不得用科研教分及其他工作量教分抵冲授课教分;
6.每学年在校内外各作1次以上反映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 7.根据工作需要,担任本科生导师。
(二)副研究员岗位应具备的工作量要求
1.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院(部门),副研究员岗位每学年承担本科生课程不低于30课时,教学质量良好;
2.每学年系统开设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良好; 3.指导2届以上合格的硕士研究生;
4.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或国内外访问学者;
5.每学年完成32教分以上工作量,其中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院(部门),副研究员为本科生授课教分不低于3教分,且不得用科研教分及其他工作量教分抵冲授课教分;
6.每学年在校内作2次以上反映研究成果的学术报告;
7.根据工作需要,担任兼职辅导员或本科生导师。
(三)助理研究员岗位应具备的工作量要求
1.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院(部门),助理研究员岗位每学年承担本科生课程不低于20课时,教学质量良好;
2.指导2届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协助指导1届以上研究生;
3.每学年完成30教分以上工作量,其中有本科生培养任务的学院(部门),助理研究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分不低于2教分,且不得用科研教分及其他工作量教分抵冲授课教分;
4.每学年在校内作2次以上学术报告;
5.根据工作需要,担任兼职辅导员或本科生导师。第十一条 工程系列人员的具体任职条件
一、初聘各级工程系列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学历及任职经历,参照教师系列的要求执行。
二、应聘各级工程系列职务的人员应当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
(一)高级工程师岗位应完成的任务 1.专业技术工作
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管某一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2年以上并承担重要工程设计项目一项以上,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研究能力或设计实践经验,做出具有实用价值或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设计成果。
2.论文(著)、科研项目及获奖要求按照各学科制定的标准执行。
3.指导和培养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每学年完成相当于32教分以上的工作量。
(二)工程师职务应当完成的任务
1.专业技术工作
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结合实际工作至少完成1项服务性研究课题;或结合工作实践经验,取得具有使用价值的技术成果和技术经济效益;或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的方法,有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
2.论文(著)、科研项目及获奖要求按照各学院(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3.指导和培养初级工程技术人员,每学年完成相当于30教分以上的工作量。
(三)助理工程师应当完成的任务
各部门根据学校批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自行规定助理工程师应当完成的任务,报人事处备案。
第十二条 双肩挑人员应聘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完成相应系列岗位规定的授课教分,其他工作量可适当减免。
第十三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设置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岗位,具体任职条件和职务聘任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实验技术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军工涉密人员的职务聘任办法另行制定。第十五条 高等教育研究系列设置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岗位,具体任职条件和职务聘任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完善上海市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意见》(沪教委人〔2012〕1号)执行。第十六条 新闻出版、医疗卫生、经济、会计、统计、审计等系列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按国家和上海市现行规定和办法执行。
第四章 聘任程序
第十七条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工作,每年开展一次,每年3月开始。申报人员的科研成果、本科教学评价、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等认定日期截至当年2月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新闻出版等系列聘任工作开始时间根据上海市有关规定执行。具体聘任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填写《上海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申请表》、《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评议表》,并提交相关材料。
二、学院(部门)将申请人员填写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放在指定地点内展示3天,供教职员工自由翻阅。
三、学院(部门)思想品德考察小组对申请人的政治思想表现、职业道德等提出考察意见。
四、学院(部门)聘任领导小组按照聘任条件,提出初步推荐意见。
五、人事处审核材料,审核通过人员名单在校园网上公示一周。
六、学校下达各学院(部门)当年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数。
七、人事处将申请人代表性成果送校外专家评议,代表性成果必须是任现职以来的近五年内取得。申报正高级岗位应有5名校外专家评议,其中至少3名专家认为已达到所聘岗位要求,且认为尚未达到要求的专家不超过1名,专家评议方为通过;申报副高级岗位应有3名校外专家评议,其中至少2名专家认为已达到所聘岗位要求,专家评议方为通过。
八、学科评议组对申报正、副高级岗位人员进行学术能力评议,学校在部分学科,探索按照学部评议、择优竞聘等方式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
九、人事处将评议结果返回相关学院(部门),学院(部门)聘任领导小组对申报正、副高级岗位人员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正式推荐名单并在学院(部门)内部公示。经学校批准进行副高级职务聘任试点工作的学院(部门),按学校审核批准的方案执行。
十、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审议并确定拟聘人员名单。
十一、审议通过的拟聘人员名单在校园网上公示一周。
十二、公示无异议后,正式发文公布,签订聘任合同,颁发聘书。第十八条 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工作,一般每年10月开始。首次参加工作执行见习期的人员,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申请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具体聘任程序如下:
一、申请人在线填写《上海大学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审批表(申请表)》
二、学院(部门)思想品德考察小组对申请人的政治思想表现、职业道德等提出考察意见。
三、学院(部门)聘任领导小组按照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对申报中级及以下岗位人员提出聘任意见。同意聘任的人员名单报人事处审核备案。
四、学院(部门)发文聘任,签订合同,颁发聘书。第十九条 申诉程序
学校人事工作监督仲裁领导小组在监察处设立个人申诉受理点,申报者可对涉及违反聘任程序、违反政策规定等情况提出申诉。
第二十条 申报规则
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行隔年申报制度,逐步向有限次申报过渡。申报当年未通过者,须暂停一年方可再次申报。再次申报时,须至少补充1份被否决之后取得的可作为代表性成果送审的新材料。
二、申请人应严格遵守学术道德,提供真实有效的申报材料,如有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为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取消其3年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资格。
三、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并与国外单位或学校联合发表1篇以上高水平论文,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可优先推荐。
第二十一条 议事规则
一、思想品德考察组、学科评议组、聘任领导小组、监督仲裁组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等各类聘任机构的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会议方为有效。
二、各类聘任机构会议均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表决票中同意票超过全体应到成员的二分之一,方为通过。
三、未出席会议的成员,不可委托他人代为投票或补投票。
四、各类聘任机构的成员,在考察、评议、票决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时,应予回避。
第五章 聘期与考核 第二十二条 专业技术岗位聘期一般为3年。各学院(部门)在学校聘任合同范本的基础上,细化本单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岗位合同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具体任务要求和量化考核指标。
第二十三条 2015年起,新入职的博士及博士后人员,在连续二个聘期内未能达到副高级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将不再续签聘用合同。
第二十四条
考核分为日常考核、考核和聘任期满考核。日常考核和考核按现行考核办法执行,聘期考核根据所聘岗位职责以及聘任合同约定的任务要求进行。考核结果作为续聘、低聘、解聘和岗位调整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 双肩挑人员的聘期考核由学校另行制订考核办法。
第六章 解聘与辞聘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条款之一,学校可将其解聘: 1.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2.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
3.在聘期内,未经学校同意与其他单位建立正式聘用关系或在其他单位兼职,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
4.未经学校同意,擅自出国或出国逾期不归;
5.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教学纪律,发生教学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 6.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本单位、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 7.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缓刑以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 8.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并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 9.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
第二十七条 受聘者辞聘需提前一个月向学院(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在学校作出明确答复之前,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细则所规定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应当完成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是指应聘者为初聘(晋升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具备的任职条件,其中工作量要求以原聘专业技术职务应完成的工作量为依据。
第二十九条 同级岗位聘任人员应完成本细则规定的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必须完成的工作量,论文(著)和专利以及教改和科研项目的要求按照聘任合同规定执行。第三十条 任现职以来的学术成果是指受聘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不包含全日制学习期间)取得的成果。
第三十一条 当年已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且未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手续的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律不得应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二条 本细则的规定与学科条例出现不一致的,采取就高、从严原则,按照高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细则自2015年3月1日起执行,由人事处会同相关职能部处负责解释。原《上海大学2003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细则》(上大内〔2003〕229号)、《上海大学2005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缺岗聘任实施条例》(上大内〔2005〕112号)、《上海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常晋升聘任实施办法》(上大内〔2009〕8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上海大学2011学生工作要点
上海大学2011学生工作要点
2011年我校学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进一步营造合力育人的教育环境。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进社区学院建设,提升育人功能,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搭建育人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仪式教育、推进“易班”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建设,实现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继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学院辅导员。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上海大学学生成就系统,推进奖学金相关制度的改革,实现科学评价,持续激励。加强调查研究,深化大学生研究中心建设,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研究工作,提高学生培养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程化”的学生生涯发展指导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一、探索能够唤起理想、激发兴趣、引领成长的育人平台 1. 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弘扬先进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促进学风校风建设
深化学生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新机制,努力把党组织建在最活跃的细胞上,着力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完善“课程班党员核心小组”的工作机制和课程班党员核心小组网络交流平台,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深化学生党建工作。
切实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通过开展“学生党支部特色组织生活”评选,设立“上海大学学生党支部特色活动基金”,建立学生党支部特色活动基金资助制度,调动学院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基层学生党组织创新组织生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开展学生党员、党支部考核。科学制定考核指标,创新考核机制,通过“自评”、“互评”“支部考核”等方式考核,激励先进,督促后进,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并进入学生个人档案。
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做好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与阶段亮点总结及学生党建工作持久度与显现度的和谐统一。注意总结学生党建工作的特色和亮点总结,弘扬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并大力加强研究力度,力争在校外媒体上做出展示。
2. 以富有时代特色、青年特点的方式,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
挖掘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教育意义。在引领学生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接受规律,从传统文化和各种深受青年学生喜爱、欢迎的时尚文化中挖掘教育意义。
推进易班建设,开展网络思政。借上海市教委大力推进易班建设之机,主动培育体现青年学生特点、满足青年学生需求、赢得青年学生认同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并以此扩大网络教育的正面效应,增强对青年学生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现实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多样化,但不能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相互比较中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网。
加强仪式教育,注重育人实效。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长奖颁奖典礼等重大契机,开展仪式教育,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师生素养,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中感受大学文化的洗礼,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紧扣时代热点,开展主题教育。结合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节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百年沧桑历史,重温我党90年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3. 搭建平台,让青年学生能够成为学校发展的身体力行者
推动学生组织参与学校建设。学生的利益和需求是大学所有教职员工眼中最重要的利益和需求,大学应聆听学生的需求,以人为本,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建设和谐统一,凝聚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共建校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听取学生的建议,如校长信箱、乐乎论坛、编辑学生思想动态、主人翁项目等,推动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团体、团支部、党支部等)参与学校建设。推出“大学生参议制”或其它机构等,实现学生与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面对面交流,由学生管理部门牵头,学生代表围绕主题定期与职能部门和校领导进行沟通,既反映问题又提出建议。以图书馆占位、教材发放等案例进行实践,探索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功效。倡导自主、自愿的精神,通过学生参加学生团体、主人翁项目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成才动力,为学生了解学校、参与学校建设开辟新途径。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效应。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情商的发展,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成功的基石。
实施同辈辅导项目。同辈辅导(Peer Mentoring)是一种发生于校园等学习环境中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的辅导形式。对于新生来说,同辈辅导员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支持、建议、激励以及友谊,让他
们尽早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更快走上正常的生活、学习轨道。对于老生来说,在同辈辅导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促进他们的社会化步伐,训练他们的领导能力,同时,老生还可以通过同辈辅导员项目,获得更多的校内优质资源,如学分获取、经济报酬、以及在各种评审中的优先权。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同辈辅导项目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为学有余力者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与实践机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了寻求帮助的途径,同时,也为学校紧张的人力资源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做到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多维整合。
随着我校大类招生脚步的临近,对于大类招生后新生的管理问题也列上日程。没有了学院与专业的信托,新生的管理失去原来的载体与抓手。因此,同辈辅导项目作为我校原有学生工作的一种延伸,有了实施的必要与可能。
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上海大学学生成就系统。力图通过成就系统的搭建,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来获得成就,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发展习惯。
推进奖学金相关制度的改革。依托学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奖学金相关制度的改革,指导基层学院做好奖学金改革的相关准备工作(悉尼工商学院已经在2009级开始奖学金改革试点工作)。在2011年拟将目前的综合测评奖学金改为多类专项奖学金并存(如学业奖学金、领导力奖学金、公益奖学金、体育艺术专长奖学金等),发挥奖评激励作用,凸显示范效应。
加强优秀生培养工作。结合学科优势、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制定具有学院特色的优秀生培养举措,建立优秀生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呈现人才培养院院有特色的局面。要吸引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拓展多渠道的实践育人平台,探索适应学生成长的新途径、新方式。
二、加强调研,完善机制,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1. 加强大学生研究中心建设,深入细致地开展大学生研究工作
加强大学生研究中心建设。以建设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平台、思政科研项目发布平台、思政研究队伍培育平台、思政工作决策咨询平台为目标,加强大学生研究中心建设,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效机制。建立学生发展信息数据库;思想政治教育智囊库;理论创新培育库;新思维〃新思想种子库。
开展学生成才发展滚动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状况滚动调研,全面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编写《上大学生发展报告》;加强大学生舆情跟踪调研,及时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组织编写《上大学生动态》;针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开展专项调研,继续做好《学工参考》,为学生工作决策咨询服务。
着力培养科研骨干团队。鼓励和支持思政教师开展大学生研究,通过项目发布,凝练研究方向,整合研究人才,扶持一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思政教师队伍,形成若干个具有独立攻关能力的科研团队。
寻求新媒体浪潮中的教育载体。研究新媒体中大学生经常使用的载体,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和交流形式,并充分利用这种形式来填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容易让大学生理解和接受。QQ、MSN、“思政播客”、“校园手机报”等新媒体,能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
一、多对多等单、双、多向的相互型交流,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稳定工作机制的研究。树立稳定工作常态化意识,加强稳定工作协调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增强危机处理和化解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沟通意识,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创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开展学生事务案例研究。开展学生事务(学籍管理、特殊事件处理、试读期关注等)案例研究、典型案例汇编及经验分享工作坊等工作方法实践,开拓工作新思路,提升队伍战斗力。把重点关注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建立试读期学生的预警机制研究”这一亮点工程为契机,开展数据和案例分析,为建立试读期学生的预警机制奠定基础,为决策提供依据。
开展大学生新兴群体的研究。大学生新兴群体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大学生虚拟网络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国际交流大学生群体” 进行深入调查与思考,了解不同大学生新兴群体的不同特点,注重分层分类教育和引导,推进国际交流生、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2. 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结构,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依托大类招生,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辅导员将发挥重要作用。制定选拔辅导员“准入”标准,不断完善辅导员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专兼职辅导员比例,发挥专兼职辅导员的优势互补,并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增强和拓展辅导员协会功能,促进队伍之间的沟通,搭建合作教育的机制体制;拓展辅导员培训新途径,为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科研指导,并以易班建设为契机,促进辅导员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挑战,打造精品辅导员博客,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3. 在服务中发掘工作重心,在管理中增强育人效能
健全政策法规,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梳理在学生学籍变动(休、复、退学)申请审批中,学生违纪处分中相关流程、相关表格手续,优化流程、方便师生及校院两级的管理及统计,与信息科共同完成我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搭建工
作,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协调各部门做好《上海大学学生手册》的新版修订组织工作及“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前期准备工作,服务师生、服务学院。
拓展资助渠道,形成育人新模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按照“拓宽服务功能,完善管理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建立起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按照“应助尽助、应贷尽贷”的资助育人全覆盖、全方位要求,拓展资助渠道,开展资助调研,总结资助经验,确保资助工作专业化和科学化;构筑“资助——自助——育人”良性循环育人机制,形成“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心理帮扶、能力扶持”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建立个性化资助与服务制度,推出“七彩梦”成长方案;探索“慈善公益项目”建设和“慈善教育基地建设”,开展慈善理论探讨,提升慈善工作水平。
三、全程全员育人,打造校园新文化
弘扬世博精神,实践全员全程育人。在世博会服务期间,由全校各个部门和各个院系组成的志愿者后援团“水立方”、“小水滴”为“小白菜”、“小蓝莓”提供了最悉心的照顾,后方的坚实保障让世博一线的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此为契机,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合力育人,实践家校合作,拓展生涯发展导航计划。做好全校专项工作(献血、征兵、军训等)的组织协调、后勤保障和配套服务工作;结合网络思政的特点,拟在2011年对学工办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版面设置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学生工作的特点,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秉持全程全员育人的理念,加大交流学习和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努力打造开放型、研究型学工文化,努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提升校园的艺术品位。作为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的艺术素质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最佳的途径。艺术中心继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艺术团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将继续担任起艺术素质普及教育的工作,让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寓教于乐、从艺术品味的教育中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各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进一步提升校园和谐发展的艺术品位。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辅导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发挥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开展诸如演讲、辩论赛等形式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周末文化活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惑,消除自卑,建立自信, 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
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第四篇:上海海事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实施方案(修订版)
上海海事大学思政课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实际、拓展视野、提高素质、增长才干,运用所学理论服务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从而实现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
二、原则
1、关联性原则。结合理论教学中的有关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2、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和形式。
3、多样性原则。可以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组合,也可独自进行;选题可以由老师布置,也可自由申报。
4、实效性原则。把教学效果放在首位,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和效果的统一。
5、计划性原则。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考核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组织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实践教学组织机构,负责统筹全校大
一、大二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社会实践教研室负责具体组织实践教学开展,拟定各类社会实践的参考选题,提供阅读书目、影视资料清单等,检查、督导任课教师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四、时间安排 每学期的第12-13周。
五、内容形式
(一)观读类
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观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并撰写读后感、观后感等。
实践教学教研室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书目(10篇或本)和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清单(10个)。任课教师要对学生撰写读后感、观后感
进行指导。
(二)调研类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如寒暑假、节假日等通过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和工矿企业等基层,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和疑点等实际问题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实践教学教研室提供调研的参考选题(20个)。任课教师、学生也可结合国情、学情自拟调研题目。任课教师要对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进行指导。
(三)社会服务活动类
学生在节假日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如参加支教、义务献血、见义勇为、社区服务等活动。
六、组织形式
学生自由组团和独自进行思政课社会实践都可以。以团队方式进行组织,最多不能超过5人。每个团队确定1位同学为负责人。负责团队学习、参观、调研、体验的召集和协调工作。
七、提交材料
学生除参加团队集体调研和讨论外,每人都要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社会实践材料(读后感、观后感、调查报告等)。所有社会实践的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第14周提交给任课老师。
八、成绩评定
社会实践的成绩评定主要依据调查报告(2500字以上)、读后感(2000字以上)、观后感(2000字以上)等社会实践材料。社会实践成绩评定为百分制,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如发现抄袭,按0分计。实践教学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占总评成绩的20分。
九、评优工作
(一)评优比例
采用学生自荐和任课老师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授课班级实践教学成绩排在前3%的同学将获得校“思政课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称号。
(二)评优表彰
每学期第16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本学期的“思政课社会实践优秀学生表彰交流会”,表彰本学期“思政课社会实践优秀学生”;请思政课社会实践优秀学生代表汇报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成果、交流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收获和体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年3月3日
第五篇:上海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
上海大学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
2004年4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上海高校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及有关文件精神,特修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育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成为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大战略性举措,并使之成为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三条
发展党员工作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入党自愿,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大致均衡、适度增长”的原则,正确把握培养和发展、质量和数量、思想入党和组织入党等辩证关系,确保新党员质量。
第四条
发展党员工作应当坚持“早播种、早选苗、早培养、早成熟、早发展”和“重在培养、主动建设、积极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把优秀大学生、研究生、“两课”教师和一线一流青年教职工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和预备党员教育管理作为重要工作环节,使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章
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和培养
第五条
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团组织生活、党建咨询、短期军训、个别谈心和党章学习小组等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党的基本知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启发他们自觉提出入党申请。
对于在高中阶段提出过入党申请或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党组织要继续对他们提出政治上的要求,及时转接有关材料,保持培养教育的连续性。
第六条
各级党组织应及时掌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对于尚未提出入党申请的政治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要做到政治上引导、业务上培养、生活上帮助,全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引导他们自觉提出入党申请。
对于在学生阶段提出过入党申请和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青年教师,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关心和鼓励,抓紧做好培养教育的衔接工作。
第七条
凡申请入党的人,应当向党组织递交书面申请,党组织应及时派人同入党申请人谈话。入党申请人符合党章规定的基本条件,在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党支部研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组织应指定一至两名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负责填写《上海大学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
第八条
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一般应指定党员教师、党员政治辅导员或党员学生担任联系人。
对从事教学、科研等专业技术工作的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由党支部负责人、党员专家教授担任联系人。联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工作。
第九条
院(系)党组织负责组织党章学习小组活动。党章学习小组主要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主。
第十条
党支部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经常性的考察。通过对其工作、学习、班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情况的了解,全面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专业学习)态度、入党动机和群众观念等方面。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向党支部汇报思想,党支部每季度要对入党积极分子作一次写实性的考察,院(系)党组织和学校党委组织部每半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状况进行分析,及时提出是否列为发展对象,是否继续培养考察的意见。
第三章
发展对象的审核和培训
第十一条
确定共青团为党的发展对象,一般应当经过团组织的推荐。党组织应指导和帮助共青团开展“推荐优秀团员青年作党的发展对象”(简称“推优”)工作。党组织应把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名单定期向团组织通报,然后由团组织按规定程序进行“推优”。具体实施方案参照校党委组织部和校团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工作的实施意见》执行。
第十二条
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经过一年左右的培养教育、组织考察,各方面表现突出,在听取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党支部讨论同意,可确定为发展对象。获得省(部)级先进模范称号的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时,不受培养教育时间的限定。
第十三条
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后,党组织一般应将其列入下一发展计划。对于特别优秀的发展对象,经学校党委组织部同意,可补充列入当年发展计划。
制定发展党员计划,一般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党支部在逐个分析入党积极分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负责填报上海大学计划发展对象登记表,并报院(系)党组织初审。
(二)院(系)党委(总支)负责对各党支部填报的上海大学计划发展对象登记表进行初审,并经汇总后报学校党委组织部审核。
(三)校党委组织部对各院系上报的计划发展对象进行汇总审核,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并综合考虑发展对象的结构与成熟度加以调控。
(四)在上下取得共识的基础上,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填写《计划发展对象情况表》,并报市教育党委和市委组织部的职能部门审批。
(五)发展计划经审批同意后,由学校党委组织部以发展党员计划批准书的形式下达,并在年中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第十四条
党组织应及时安排发展对象进行党校参加集中培训。入党培训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章程》,重点抓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基本知识教育,特别是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和党的纪律教育,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加强党性锻炼。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四十个学时。培训结束应当进行考核。未经党校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的,不予吸收入党。
校党委组织部和党校研究制定入党培训大纲,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培训计划,认真组织落实。
第十五条
党组织必须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以下简称“政审”)。政审应当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政审的内容一般包括:本人的历史情况;对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章程的认识水平和政治态度;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立场、观点和实际表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政审的方式一般采取:查阅档案、本人撰写《自传》、与发展对象进行谈话、召开群众座谈会、进行必要的外调等。发展学生党员,可以重点采取本人撰写《自传》与其他形式相结合的办法。
第十六条
发展对象通过政审,在报送校党委组织部预审前,由基层党委(总支)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公示。
公示一般包括下列内容和程序:
(一)公布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申请入党时间;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时间;列为发展对象时间;拟吸收入党时间。公布公示的联系电话、接待方式和公示期限。
(二)院(系)党组织针对群众在公示期间反映的有关问题,指定专人开展调查核实。
(三)发展对象在公示的基础上,由基层党委(总支)形成综合考察材料,并报送学校党委组织部预审;对于公示期间群众有意见的发展对象,在尚未调查清楚前暂缓发展。
第十七条
党支部在为发展对象正式履行入党手续前,应报校党委组织部预审。预审工作的基本要求:审核基层党组织报送的发展对象综合考察材料;开展必要的访谈、调查和阅档工作;党委组织员签发预审意见。必要时,可提交党委组织部部务会议集体讨论并签发预审意见。
第十八条
对于计划外招收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应当主动关心,在培养、教育、考察工作上坚持同样的标准和要求;符合条件者,同样可列为发展对象。这部分学生在正式履行入党手续前,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主动征求有关地区(单位)党组织的意见。
第四章
预备党员的接收和审批
第十九条
发展对象通过公示并经校党委组织部预审同意,由党支部为其履行入党手续。其内容包括:本人填写《入党志愿书》;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经过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党组织批准;经过预备期考察。
第二十条
入党介绍人一般由负责培养的联系人担任。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思想品质、政治觉悟、成长经历、入党动机、工作学习表现及其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并如实向党组织汇报;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和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党员的义务和权利;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填写自己的意见,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情况;当被介绍人批准为预备党员后,继续负责对其教育帮助。
第二十一条
党支部在下发《入党志愿书》的同时。应找入党对象谈话,同时将填写《入党志愿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作详细说明,进一步开展党的基本知识和对党忠诚的教育。关于填写《入党志愿书》的具体要求,按有关文件执行。
第二十二条
党支部要对入党对象填写的《入党志愿书》、培养考察材料及其有关情况进行审查,经集体讨论,符合党员条件且手续完备的,可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应保证出席会议的党员符合规定人数。个别因故不能出席、但事先提出书面意见的,应按有效票数统计在内。
第二十三条
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发展对象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家庭和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以及需要向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
(二)两名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入党对象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提出明确意见。
(三)支委会要向支部大会报告对入党对象审查的情况及其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和实行公示的情况。
(四)与会党员要对入党对象能否入党发表意见,进行充分的讨论。入党对象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情况表明自己的态度。
(五)支部大会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即可作出同意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决议。
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入党对象时,必须按规定逐个讨论和表决。支部大会讨论入党对象时,一般一次不要超过四名。
第二十四条
接收预备党员应由党委审批。基层党委(总支)审批党员,应听取专人介绍入党对象的情况,做到集体研究,逐个讨论、表决。不能以传阅的方式代替党委集体讨论和表决。
学院党委具有发展党员审批权。学院党委的审批意见应签署在《入党志愿书》中“党委审批意见”栏,加盖学院党委公章和校党委组织部公章。
院(系)党总支经校党委授权,可以审批党员。经授权的党总支审批意见,应签署在《入党志愿书》中“党总支审查(审批)意见”栏,然后报送校党委组织部加盖“授权章”,并具体办理相关事宜。
第二十五条
校党委授予党总支发展党员审批的含义:一是授予接收预备党员的审批权;二是授予预备党员转正的审批权。校党委在授予审批权之前,应加强调研,严格把关,并按规定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具体落实有关工作任务。
校党委组织部对具有发展党员审批权的党总支应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第二十六条
基层党委或具有审批权的党总支在审批预备党员前,要指派领导班子成员或党委组织员同入党对象进行谈话,作进一步考察了解,帮助入党对象提高对党的认识;同时,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作进一步审查;必要时,谈话人应深入基层单位,就有关问题作专题调查,然后将谈话和调查的结果,以及对入党对象能否入党的意见,如实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并向同级党组织汇报。
第二十七条
基层党委或者被授予审批权的党总支对报批的预备党员,应当及时审批。经审批同意,预备党员的预备期自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若遇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一般不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未予审批的,原报批党支部应当进行复议,再报党委审批。经复议并审批通过的预备党员,预备期自支部大会复议并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为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在通常情况下发展对象毕业离校或工作变动前三个月,一般不再履行接收预备党员的手续。
第五章
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转正
第二十八条
发展对象经党委审批成为预备党员后,党支部负责人应及时与预备党员本人进行谈话,提出要求。党组织要像抓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那样,抓好预备党员的教育;要像把好发展关那样,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
第二十九条
党组织应当加强对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要及时将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适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半年开展一次考察;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预备党员工作变动或毕业离校前,应做好组织鉴定。
第三十条
党支部应当要求预备党员每季度汇报一次思想情况;每半年递交一份书面小结;预备期满时,应主动递交《转正申请书》。《转正申请书》的内容应包括:本人在预备期间的政治思想、工作学习和履行党员义务等情况,向党组织提出转正申请,以及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第三十一条
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党支部应及时讨论他能否转为正式党员。对于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需要继续考察和教育的,可以延长预备期。延长预备期的决议只能作出一次,延长预备期的期限为半年或一年。对于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预备党员预备期未满,犯有严重错误或违法违纪,经逐级审核和党委批准,在预备期间即可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第三十二条
党支部作出关于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或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决议,都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党支部在作出延长预备期或者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决议前,一般应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基层党委(总支)和学校党委组织部审核,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召开支部大会作出决议。
第三十三条
预备党员的转正应当履行下列手续:
(一)预备党员本人递交《转正申请书》;
(二)党支部在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对预备党员预备期的考察意见,并进行公示;
(三)支委会审查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四)支部大会讨论,作出能否按期转正的决议;
(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
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应当经过下列程序:
(一)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发挥党员作用和工作、学习等各方面情况;
(二)党小组或者入党介绍人介绍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的各方面表现情况;
(三)支委会介绍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情况,并提出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意见;
(四)支部大会进行讨论,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并进行表决,形成决议。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可以对支部大会讨论的意见表明态度。
第三十四条
预备党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原则上应延长预备期:
(一)入党时存在某种缺点,在预备期内转变不明显,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
(二)入党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学习和思想作风等方面出现一些比较严重的缺点,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的。
(三)入党后有一般性错误,本人检查认识深刻、愿意继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考察的。
(四)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表现比较一般,不能在群众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在预备党员培训中态度不认真的。
第三十五条
基层党委(总支)在作出关于预备党员转正的审批意见时,应当坚持集体讨论、逐个表决。
基层党委(总支)对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应当及时审批。遇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讨论审批时间,但一般不得超过三个月;超过三个月未予审批的,原报批党支部应对转正对象进行复议,并再次报党委审批;超过半年未予审批的,原报批党支部应为转正对象重新办理转正手续。
第三十六条
基层党委(总支)审批同意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其党龄从他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超过三个月审批的,应从支部大会复议并通过他转正之日算起;超过半年审批的,应从党支部为其重新办理转正手续之日算起。
基层党委(总支)审批预备党员的结果应及时通知下级党组织,所在党支部负责人应与被批准转正的党员本人谈话,进行勉励,提出要求。
第三十七条
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毕业或工作岗位变动,党组织应负责对其作出转正鉴定,并将组织鉴定随同入党材料一并转往调入单位党组织。组织鉴定主要反映以下内容:政治觉悟、思想素质和发挥党员作用情况;学习、工作表现和群众基础;组织纪律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精神。
第三十八条
党组织要加强对应届毕业班学生预备党员的组织观念教育,并按规定为即将毕业离校的学生预备党员及时办理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应届毕业的学生预备党员因故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其组织关系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对于大学阶段尚未履行入党手续的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在毕业离校前,院(系)党组织应认真做好培养衔接工作,负责填写《上海高校毕业生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并将登记表随同其他培养考察材料一并归入本人人事档案,适时转往用人单位党组织。
第六章
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
第四十条
发展党员工作实施分级管理和岗位管理责任制。各级党组织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各司其职,发现问题,追究相关职能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在预备党员的接收和审批工作中,入党联系人要及时审阅入党积极分子递交的思想汇报,经常与入党积极分子交流、沟通,帮助他不断进步,并负责定期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上填写写实性考察记录,指导入党积极分子撰写《自传》;入党介绍人要负责帮助发展对象如实、规范地填写《入党志愿书》,并介绍入党手续;党支部组织委员或副书记或书记负责落实对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工作;党支部书记要负责撰写支部综合考察意见,召集支部大会审议预备党员的接收,撰写支部审批意见;基层党委(总支)要负责党员发展的公示工作,支部大会审议通过后要指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谈话,并对入党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批意见;基层组织员(组织干事)要负责整理好入党材料,确保入党材料的及时转递,对不规范的手续和材料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指出、反映;校党委组织员要加强领导,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基层预备党员接收和审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在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中,入党介绍人要及时审查预备党员递交的思想汇报,经常与预备党员交流、沟通,帮助他不断进步,并指导预备党员撰写转正申请;党支部组织委员或副书记或书记负责落实听取群众意见工作;党支部书记要负责撰写半年和考察意见,召集支部大会审议预备党员的接收,撰写支部审批意见;基层党委(总支)要负责党员转正的公示工作,对转正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批意见;基层组织员(组织干事)要负责整理好转正材料,确保转正材料的及时转递,对不规范的手续和材料要及时向相关领导指出、反映;校党委组织员要加强领导,深入基层,及时了解基层党员转正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十一条
党组织应当加强对有关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杜绝违反党章和各项制度规定吸收党员的行为,防止和纠正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对于违法违纪行为,应予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第四十二条
对于采取不正当手段弄虚作假、伪造手续或严重违反党章和有关规定入党的,其预备党员资格不予承认。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下发之日起实施。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实施细则不一致的,按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四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组织部负责解释。
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
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