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重视中年级自然教学_生物论文
----《果实的共同特征》教学评析陈幸元老师《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中年级自然教学的特点,突出了“指导”二字,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完成了知识、能力、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本人想藉此课谈谈对中年级自然教学的认识。
一、重视对中年级自然教学特点的研究九年义务教育自然教学大纲突出的特点就是按低、中、高年级分别对知识、能力、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果实的共同特征》一课,着重于“指导学生认识周围自然界常见的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培养他们的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这也是大纲对中年级教学的基本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学习“植物种类”的科学概念之前,虽然知道根、茎、叶等名词,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懂得了这些名词的内涵。因为学生常把非本质的现象当成某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例如,他们认为“凡是能吃的都是果实”,“凡是茎都长在地上”,“凡是根都长在地下”等。可见,学生已有的关于植物种类的认识与我们所说的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甚至完全不同。中年级学习的“果实的共同特征”是在低年级学习“各种各样的果实”的显著特征基础上展开的,但在教学中又不能将果实的详细分类及属性、用途等知识讲得过多、过细、过深。如,“为什么有的果实看不见或者没有种子”,“为什么皮和果肉都叫果皮”,“为什么干果也有肉”等等,这些知识与果实的概念虽有联系,但都不是中年级教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深浅度。
二、注重中年级与低年级的衔接1.重视低、中年级知识的联系在低年级,学生已经获取了一定数量的事实,对周围的自然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对各种各样的果实、根、茎、叶等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学习《果实的共同特征》时,教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让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教学检查中发现很少有学生将根、茎、叶或明显不是果实的植物带到课堂上来,给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当指导学生观察解剖开的苹果内部有什么时,有的学生说“有核”、“有籽儿”,有的学生说“有种子”“种子”的概念,即是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教者并没有急于告诉“核、籽儿就是种子”,而是通过投影让学生再观察、讨论。虽然这仅仅是教学一个名词的细节,但反映了教者的教学思想,坚持让学生说,坚持引导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1)低年级要求学生能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学习简单的实验操作;而到中年级则要求用简单仪器进行初步的定量观察,学习对比实验。这些要求是连续的、发展的。教者在讲《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解剖苹果,虽然简单,但比低年级增加了难度。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教学中将由教师示范操作改为由学生先动手,教者再进行边解剖边指导,教学效果很好。为了加深学生对“果实的共同特征”概念的理解,教者指导学生同时解剖苹果和胡萝卜,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又巩固了知识。(2)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到中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等思维能力,达到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概念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在低年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果实的大孝颜色、形状等非本质特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具备了抽取同类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基矗教者在讲“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就是注意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已有知识,在解剖观察了大量果实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分析之后总结出概念的。由于学生获得了足够的事实,加上表象的建立和发展,最后得出:凡是具有果皮和种子的都是果实。然后组织学生继续研究讨论,证明:由于马铃薯、胡萝卜只有果皮,没有种子,所以不是果实;西红柿有果皮和种子,所以是果实等等。教师反复指导、训练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演绎推理,鉴别各种植物,巩固了初步的科学概念。这就说明概念的建立和巩固离不开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对学生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模糊甚至错误的概念的纠正决定了对植物进行种类判定的必要性;而植物的多样性,则提供了鉴别植物种类的可行性和趣味性。因此,教者在新课授后又设计了相应的综合练习题,进一步巩固并扩展了本课学习的科学概念,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篇: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
生物课堂教学要重视小结
乾安县第一中学
尹迎新
良好的开头虽然是成功的一半,但完善精要的结尾,会使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小结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物学教学中小结的作用
课堂小结是新授课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余味无穷。
1、加深印象,记忆持久。小结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
2、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小结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
4、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进行小结的方法
课堂小结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小结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首先,归纳总结。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其次,布惑置疑。北宋哲学家张载指出:“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
再次,首尾呼应。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
最后,讨论比较,设置悬念,重视情感教育。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的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绩。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期望更多的同仁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以推动整个生物教学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篇: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中年级作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历程
金秀县桐木中心校莫燕妮
内容摘要:
针对小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重点谈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会观察—习作的前提;
二、读写结合—习作的桥梁;
三、丰富积累—习作的源泉;
四、真情实感—习作的灵魂;
五、大胆想象—习作的翅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在中年级夯实学生习作的基础,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崔峦同志指出:“训练要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入手,落脚在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上。”这为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过程,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其中写的训练尤为重要,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写作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中年级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长期以来,小学生害怕作文的现象相当普遍,他们视作文为苦差事。每到作文课,绞尽脑汁,生憋硬挤,编出一篇文交差了事,老师一遍遍地帮助他们修改,苦不堪言。针对小学生的作文现状,我们对中年级作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习作的积极性,力争使他们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会观察—习作的前提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师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年级要求能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二年级要求能看图或观察事物;三年级要求能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四年级要求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图画和周围事物;五年级要求观察事物抓住重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六年级要求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教师对学生观察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常抓不懈。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入手,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丽的秋天来到了,教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爱玩儿的特点,带着学生到山上去玩儿,一边玩儿,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北山坡上树的品种,树叶飘落的不同情况。回来以后,用剪刀剪出了许多北山坡上的树,这些树形态各异,姿态优美,融进了孩子天真的想象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情动而辞发,看着画面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把杨树、枫树、松树贴在同一张纸上
形成了一个个组合图形,教师引导学生用“有„„有„„还有„„”练习说话。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
1、秋天到了,树叶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2、如果我们把这些可爱的小树当人写该怎么说呢?
3、秋风吹来,树叶会怎样呢?〈拨动活动的树叶使之落在地上〉这些树叶像什么?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情趣盎然的气氛中练习说话,甭提多高兴了。老师又引导学生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起来介绍北山坡上的树,最后概括地说出:“北山坡上的树真是又多又美丽,”这节课教师从观察入手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为今后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时如果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他们一定感到这是一件乐事,而绝非难事一桩。
二、读写结合—习作的桥梁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小部分时间用于识字、作文教学,绝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但效率很低,只有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读与写怎样结合呢?首先要确定读与写的具体结合点,即可转化之点,如解题与审题,归纳中心与确定中心,分析课文层次结构与布局谋篇等。小学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的开门见山,有的借景喻人,有的过渡自然,有的结尾点题,有的记叙条理清楚,有的描写传神入化,有的抒情情真意切,有的议论恰到好处,有的顺序、插叙、倒叙、穿插灵活方法巧妙。我们要求中年段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读写结合点,采用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例如北京版七册12课《海底世界》第4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作者先概括写了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再从众多的海洋动物中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具体描写(有快有慢、有前进的有后退的还有不动的),作者先写面再写点,点面结合,描写出神入化,使我们感到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学生理解了这一段的写法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大扫除等活动,教师安排了十分钟左右读写结合的训练。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方法,将比赛场面、劳动场面写得具体生动,最后让学生借鉴课文第4自然段的写法,通过观察写一个片断,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写起这类习作来得心应手,易如反掌。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时有机地渗透一些写作方法,并将这些写作方法及时迁移到作文教学中来,读写结合,在阅读和习作践给学生架起了一道桥梁,进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写作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轻松愉快地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来。
三、丰富积累—习作的源泉
宋代诗人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即要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下功夫。古往今来,国内国外,多少文人墨客无一不是得益于他们丰富得人生阅历以及“读万卷书”的饱学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很难写好作文。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积累,培养积累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使他们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贴近社会生活,注重生活的积累。
小学生的作文材料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采取多种渠道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欣赏画面......使小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素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写日记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办法。教师要注意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养成习惯。日记的行式多样,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做到内容真实,勤于练笔即可。事实证明:持之以恒记日记的学生作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学生。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注重语言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于儿童头脑之中,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并且在“拾零”本上摘录好词佳句。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大量阅读名篇佳作,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使学生的写作材料不断充实。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作文才会有内容可写,才会文思泉涌。因此我们说积累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
四、真情实感—习作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他们二老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胡编乱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写作,表达自己的心声。“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设障碍,不定框框,让学生以生活为写作的大背景,自主选择题材,鼓励学生写真人真事,写凡人小事,道真情,抒实感。让学生自由表达,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他们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例如:教师看到学校图书馆有许多破旧的图书,便组织学生修补图书,学生清清楚楚地记叙了自己修补图书的过程,还写出了当时的心情,非常感人。
五、大胆想象—习作的翅膀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的文章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学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才能写出富有创造性的习作来。例如:北京版七册17课《海滨小城》第三自然段,沙滩特别美,正是进行片断练习的好材料,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契机进行写作训练。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海滨那金黄的柔软的沙滩上,你们捡过贝壳吗?想象一下这个沙滩上会有什么颜色怎样花纹的贝壳?遍地都是五颜六色的贝壳会是怎样的景象?出海捕鱼的船队回来了,船上仅仅就课文里介绍的几种海产品吗?想象还有什么?船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根据课文插图想象当时喧闹的场面。会有什么人?他们长得什么样?会说什么?怎么说的?会做什么?怎么做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边说边表演,把当时的情景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如果老师让你们把沙滩的美景写下来,你们能行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行!”教室里寂静无声,他们用笔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对沙滩的喜爱,对海滨小城的喜爱,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此时,他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去写作,怎能不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
中年级安排了多次想象作文的内容,这又向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我们以第七册语文实践活动4,习作“听音乐编故事”为题组织了研究课。课前让学生行动起来,搜集动物、植物、山、河的知识、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课上将这些资料展示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些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然后在出示课件——森林动物园,学生观察后提出了疑问:美丽的森林动物园怎么没有动物呀?好,我们去找吧!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森林动物园里有那些小动物?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演示课件:小动物们来了,大森林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想象在大森林里动物之间会发生那些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故事,能选择一两种小动物把你心中的故事编出来吗?学生先自己练说,再小组合作,最后全班展示。这时要特别注意评价,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要给别人以具体的帮助,不说套话空话,讲求实效。你们说得很好,大家愿意把这精彩的故事写下来吗?学生写完后先读一读,用学过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再进行组内交流互改,然后全班讲评,最后抄在作文本上(注意格式和标点)。总之,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逐步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是小学生作文的基础;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可以降低小学生作文的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养成积累的习惯,小学生作文就会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小学生的心灵去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小学生作文的翅膀。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年段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在中年段夯实基础,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提高,才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第四篇:科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科学阅读论文
袁典清最近,阅读了很多关于科学教学方面的文章,很多的科学教育专家、第一线的科学教师,都提到了一个新的名词——“科学阅读”。很多专家和教师普遍认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以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习科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探究式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同样是吸收前人的文化科学知识,继承优秀的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我们的科学教学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与教学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
那么,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呢?
一是要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大象版科学教材中,安排了非常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在每个单元课时教学内容中有“趣味阅读”、“知识链接”、“小资料”,在每个单元后面安排了“科学自助餐”,在每册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专门编排了专题阅读资料,而且很多的资料都配有插图,生动直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上这些资料的作用,在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与探究主题有关的资料,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文本材料的意思,更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是要丰富科学阅读的内容。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外,还要结合教材内容,课前充分搜集和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形式,恰到好处地穿插在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阅读。同时也要求学生自己买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课外书,开展课外阅读。我在三年级开学第一课时,就要求每个学生买一套儿童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自己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上科学课的时候也可以带到教室,课堂上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或存入问题银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十万个为什么》里面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拓宽科学阅读的形式。阅读不能仅仅依靠教材资料,课外书籍,还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阅读。我在五年级调查发现,现在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都有电脑。为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我在网上建立了一个科学QQ群(五年级科学群),要求有电脑的学生都加入这个群,并根据教材内容随时上传一些教学资料,要求学生阅读。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的各种资料,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办的气象小报等都要求上传到群里面,相互阅读交流。每个单元的科学知识和期末复习要点也上传到群里面,让学生自己在网上阅读。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多媒体的能力,使学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科学概念,而且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科学知识。
当然,重视科学阅读不能轻视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考察等)仍然是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构建科学概念的同时,把科学阅读作为科学教学的辅助手段,让学生通过科学阅读,了解前人的科学探究历程、认识和结论,开阔自己的视野,逐步积累自己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的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哪怕为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或许扣人心弦,使学生投入其中;或许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厌欲睡;或许气氛活跃,使学生主动积极……看着身边的一幕幕贯穿情感的教学活动,再联系自己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不仅是认识活动,也是情感活动。情感的确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
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热爱,感受到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领悟学习的道理,并转化为行为,变为掌握知识的动力。师生间只有心理相容,情感相通,才能配合默契,教学相长。我们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情感——细细讲来,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对一部分后进生,不要冷漠他们,要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多个台阶,让他们也能在一个没有精神压力的舒展宽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当一个学生对他的老师产生了信任感时,他才有可能“亲其师,信其道”,才有可能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与学生足膝谈心,倾听他们对足球赛,电影,日常生活琐事的看法,也谈谈自己的意见,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部分学生,情感来得快,立得牢,而对于另一部分,却难以周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忽视了差生的情感建立。在与差生建立情感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1、提高差生的自信心是与差生建立情感的先决条件。
不少不守纪律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学习基础差,听不进,学不会,赶不上,因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作为教师,应时常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借题发挥,用激励的方法帮助他们纠正心理偏差,卸下思想包袱,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忌动辄斥责,辱骂,挖苦嘲讽,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应该用炽热的爱去融化他们的冰冷的心,建立暖和的情感。
2、正面教育,循循善诱是建立情感的必取之法。
对学生一味的批评斥责,只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变态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以诚相见,以礼相待。如果只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手段,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要熟悉教材,进而把握教材重点情感因素。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的“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语文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并仔细地体味感情。
3、语言和教态要富有情感。
心理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群水平相当的儿童分成两个小组,把事前准备好的同样一番话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对他们进行解说,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吸收的效果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解说时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表情态度等差异的不同而产生的。的确,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课堂上,教师借助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加强自己的感情,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进行情趣盎然的讲述。那情真意切的语调,那恰如其分的手势,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领其情,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便使作品的此情此境化为了学生的我情我境,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明晰的印象,也使学生从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受到了感染和陶冶。
二、与家庭教育形成网络,齐抓共管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长者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先于学校教育。一般地说,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家庭对学生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情感的陶冶,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不能孤军奋战,要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密切合作。
三、情感教育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1、“情感”应该布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到课上到课后都应该充满情感。
首先,情感必须建立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课前,教师受到课文的启迪与熏陶,教师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教师自然感情投入,进入角色。
其次,情感应寓于讲解中。教师的讲解,不只是传导授业解惑,还应包括情感的熏陶。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或表达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久远的影响。有经验的教师深深懂得,在讲解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应该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要呆板地进行,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至于讲解时的声调,表情体态,都应渗透在讲解之中。
再次,情感教育还应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并延伸到课外。在课外,要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路程。
2、从形式上看,情感教育首先应该寓于讲解之中。
教师讲解课文时应该表现出自己的爱憎,自己的喜怒哀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而不能给人以索然无味之感。其次应该寓于各类基本训练及课外活动之中。例如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鉴赏作品,不要只揣摩字词句的含义,评价篇章结构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还必须求得情感的沟通。这里用得着人们常用的一种说法,叫做“进入角色“。所谓进入角色,主要指获得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如果只重视认知过程中的认同而忽视这种情感体验,那么就很可能导致认识的浅薄和语言的干瘪。课内的情感体验,靠的是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平时的生活积累。围绕语文教学所进行的参观,访问,观察,写生等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上述活动中,教师的情绪,感受,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在学生的心坎上打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