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4:1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第一篇:《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

《新闻两则》名师教案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见学习目标详解):

二、合作探究

1、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2、找出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

3、“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在新闻中叫什么?有何作用?

4、“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中,“风平浪静”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吗?

5、找出文章的时间副词,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6、理解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a、“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b、“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三、问题探究: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见学习目标详解)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课时作业

1、写一则短小的新闻,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在班上播报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参考答案】略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参考答案】略

第二篇:1《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1课时)(模版)

《新闻二则》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语言(1)积累重要的词句;(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2.语文常识: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3.阅读: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如及时性,真实性等),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2)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4.写作:

(1)给新闻拟标题;

(2)能拟写简短新闻。(补充)

(二)学习目标详解

1.语言:(1)积累重要的词句;(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1)积累重要的词句

溃(kuì)退 泄(xiè气 督(dū)战 业已 芜湖(wú)荻港(dí)歼灭(jiān)要塞(sài)锐不可当(dāng)

【辨析】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摧”与“催”的辨析

“摧”含有毁坏、破坏、折断、挫败、讥刺、伤等意思,如摧残、摧折、无坚不摧、摧枯拉朽等

“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催促”(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如“催他来信”、“催你回家”等;另一种是“促,使”(使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加快),如催生、催眠等。

下列几则病例即是把“催”误用为“摧”。那一大段 描写真是摧人泪下!急如星火的“羽檄”带来了战斗动员令,幽并游侠摧马扬鞭,跨 越堤防,飞肥启妒方。我久久地站在绣工旁边„„在倾听劲摧花事的表的脚步。

“横”的辨析

①横渡:强调一扫千钧、势不可挡的气势。②蛮横(hèng):强横不讲道理。

③横行霸道:这里指蛮横,孔武有力,不讲道理。④我自横刀向天笑: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决心。⑤野渡无人舟自横:随意,闲适。

⑥远处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突兀,不协调。

(2)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1)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分析“已”、“广大”、“正”的作用。【解析】“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已经突破敌阵;“广大”表明占领地区的范围;“正”表明进击正在进行中。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解析】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牢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又”两词具有嘲讽意味。汤恩伯过高评价了东面防线的牢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汤恩伯本来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既嘲讽了汤恩伯的盲目自大,也表现了作者自豪得意之情。

(3)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解析】“之”字体现了语言的精炼性,“亦”说明敌人的溃退在意料之中,“甚”说明敌人的抵抗的微弱甚至在意料之外。情感的丰沛,充分显示了作者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稳操胜券的骄傲得意之情,文言文词汇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精炼、庄重。

2.语文常识: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

(1)本文两篇短文都属于新闻体裁,它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实。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们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闻的共有特点,即: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二是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是隐含在主体里面,有的则是省略的。

三是消息的要素和记叙的要素相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消息的标题通常由主标、引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引标在上,字体往往小一些;主标居中,字体较大;副标在下,字体稍小,并且大多在前面加破折号。一则消息有的三标齐备,有的没有引标,有的没有副标,只有主标是必不可少的。

3.阅读:(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等,分析新闻的基本结构。

新闻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它往往要记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应该把新闻的六要素搞清楚,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其六要素的交代方法也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往往在导语中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实,点明主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导语就交代了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时间未交代是因为电头里已经明确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六要素是: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结果):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做到“三看”:一看标题,二看导语,三看主体。

比如,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标题”可以看出“何人”“何事”“如何”。从“导语”可以概括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并且总领全文,交代下文将从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具体叙述新闻的内容。再读主体部分内容,通过划分层次可以具体把我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中路军渡江情况;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情况。之所以按照这样的顺序报道,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4.写作:(1)给新闻拟标题;(2)能拟写简短新闻。(1)给新闻拟标题;

一般来说,给新闻拟标题重点要交代何人何事。

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概括交代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2)能拟写简短新闻。

“能拟写简短新闻”,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在结构符合新闻的“倒金字塔”文体

结构特点;二是在叙述方法与内容上,要写清楚新闻的六要素。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1、了解消息的基本特点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要求迅速快捷的反应社会生活中有意义或有意思的事件或现象。它的形式短小精炼,可以短到一句话或几十个字,内容应具备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也称为五个w。常用的结构方式为倒金字塔式。即报道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完整的结构形式有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构成。

2.既要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要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放在新闻单元的第一篇,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但是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意新闻体裁特点。同时我们还要读懂新闻的内容,所以新闻的特点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

抓住新闻特点,与把握新闻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讲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既要讲全,又要突出重点,重点应该抓住导语。

正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我们党所领导的完全新型的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学习两则新闻,应该引导学生提高三个基本认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3.适当介绍背景资料。

两则新闻,需介绍整个渡江战役的概况,背景资料一介绍,新闻中许多内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后一则新闻说到的和平协定,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4.要引导学生从两则新闻的特色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大量四字句的运用,使文章简洁而有力。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文字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引导学生领会学习四字句的妙用。两则新闻都有特色,要引导学生钻研,汲取营养。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新闻,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新闻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1.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

2.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阅读一份当天的报纸。

3.比较阅读法:运用课内外的新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更进一步学习新闻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仓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先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新闻。

二、自主学习

1、学习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部分是主体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明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

背景,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 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传播性

2、给下列字注音 芜()溃()荻()

3、解释下列词语 经营: 溃退: 摧枯拉朽: 突破:

4、熟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显示出宏大的气势。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十二字,就勾勒出了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场面,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五要素”并分析消息的结构。五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何故: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 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 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分析消息的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教师明确:

本文的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包括四个新闻要素:何日(21日)、何人(解放军)、何事(渡)、何果(过长江)。接下来,在主体部分交待了地点(芜湖、安庆之间)。至于何因,即为什么要渡江,消息中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因为人们都知道是为了消灭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所以,有时候一个新闻事实的原因是不必交待的。还有一些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一时弄不清楚,初次报道时是没有办法交待的,如一场大火,一个盗窃案件。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五、课时作业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参考答案】略

2.预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参考答案】略

3.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参考答案】略

第三篇:1《消息二则》第1课时【教案】

《消息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2.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

3.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消息的文体特点和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用语的准确和精炼,感受新闻反映主要事实的叙述语言特征;了解文章体裁,体会作者的自豪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消息的特点。2.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3.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旁批,了解消息报道的重点。分析消息的导语、主体及其

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不仅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亮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

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巨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就是解放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战役——渡江战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战地报道《消息二则》。(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前布置的相关常识。(1)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背景资料: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

内和平协定》。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 芜湖(wú)荻港(dí)泄气(xiè)要塞(sài)....歼灭(jiān)摧枯拉朽(kū xiǔ)锐不可当(dānɡ)....溃退(kuì)督战(dū)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这两则消息,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朗读第一则消息,结合旁批收集整理有关消息结构的知识点。根据这个结构给第二则消息标注层次。

(2)从这两则消息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梳理新闻要素的具体内容)

投影: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1)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纷纷溃退。结语:人民解放军正……朱总司令的命令。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

主体:中路(略)、西路(详)、东路(较详)

(2)4月22日,毛泽东报道两则战地消息:21日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2日夜晚10时,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总结:两则消息,一个事件,不同的动态。希望同学们了解新闻消息的及时性。

2.自主探究:跳读课文,自主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课本的旁批中做好标注。5分钟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展示交流的成果。

(1)请结合两则消息的标题,阐明标题在消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内容从形式上、要素上、内容上理解其作用)

(2)根据两则消息的导语,思考新闻消息的导语有何特点?(从导语的位置、内容、作用与文题的联系等角度思考)

(3)消息的主体有何特点?两则消息的主体可以分为哪几层?请分别概括层意。

学生自主完成。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明确:

(1)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多为不加标点的语句,一般能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文中两则消息的标题均从人物、地点、事件、结果四个方面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需要了解的是新闻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2)《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渡江区域。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第②句,交代事件开始的时间、地点。

第二层:第③④句,从反面、正面叙述事件的经过和结果。第三层:第⑤句,点明人物精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共三层:

第一层:(从“二十夜起”到“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补充了解: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四、达标测试

见当堂达标题

(一)10分钟完成,订正。

五、布置作业

在今晚的新闻联播或今天的报纸上节选一则新闻消息,篇幅300字左右,准备组内的新闻发布会。板书设计:

1消息二则 毛泽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从概括到具体

第四篇:第2课时《左右》名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左右 中原区建三小学 雒贺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0页例题、“做一做”的第1、2题以及练习二的第2、6题和“生活中的数学”。教材中的例题通过让学生模仿教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以此建立左、右的标准。“做一做”第1题通过让学生摸左、右耳,拍左、右肩,抬左、右脚,感知身体的左右。“做一做”第2题和练习二第2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活动,说一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进一步掌握左右。练习二第6题通过学生亲自移一移,进一步体会路径的多样性。“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留心关注生活中经常使用“左、右”的情境,初步体会用这些方位词表述的作用。

(二)核心能力

认识“左右”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借助左右的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从借助左右手、再到身体的左右部分,最后脱离身体到周围的空间,慢慢从具体到抽象,实现空间观念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情境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和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能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游戏活动中,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习重点

感悟、体会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方向。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左右》PPT课件、《左右》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预习任务:“课外小小调查员”

观察公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虽然他们各行其道,但他们的行驶方向有相同的地方吗?这样行驶有什么好处?

(二)课堂设计 1.激趣导入

猜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伸开你的小手,能告诉大家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揭示本节课课题左右。】 2.新知探究(1)认识左右手 ①认识右手

师:要想发言先举手,我们通常都是举右手,请小朋友举起你的右手。(师生共同帮助纠正举错的学生。)

活动:

拍一拍:请用你的右手轻轻地拍一下桌子。握握手: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桌握握手。敬队礼:请举起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行队礼。生活中你的右手还经常干什么? ②认识左手

师:我们已经认识右手了,那另外一只手就是什么手?(左手)活动:

请用左手快速把铅笔盒摆正。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2)认识左右

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摸摸你的左耳。伸出你的右手,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拍拍左肩,右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腿,左手拍拍右腿。左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你是怎么判断自己的左肩、右肩,左耳、右耳,左腿和右腿的?

小结:我们的左手边就是“左边”,右手边就是“右边”。活动:“做一做”第2题、练习二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活动体验,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借助生活习惯动作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3.巩固练习

①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出示学生上下楼梯的图片。

小结:只要我们靠着自己右手边走,就是靠右行。平时我们在走路、开车时,都要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靠右行驶,这样才安全、有序。看来左右不但在我们身体上有,教室有,生活中也有。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②摆一摆

拿出水果卡片(香蕉、菠萝、桃子、西瓜),听老师的要求动手摆一摆。要求:香蕉摆在西瓜的右边;菠萝摆在西瓜的左边;桃子摆在香蕉的右边。说一说:请你用“左、右”来说一说水果之间的位置关系。③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尝试,集体交流后再利用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1、2这两道题,学生在操作中能进一步加深对左右的理解。摆一摆是从答案的封闭走向开放。第3题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集体交流,体会路线的多样性,并且利用上下、左右来叙述物体的位置和行走路线,利用位置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又认识了一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左右,而且还能利用左右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是太棒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时作业

1.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左手的序号是(),右手的序号是(答案:(③、④、⑥),(①、②、⑤)。

解析:【考查目标1,借助左右手帮助学生认识左右。】 2.在括号里填上“左、右”。)。

(1)在的()面,在的()面。(2)在的()面,在的()面。

答案:(1)(左)、(右);(2)(左)、(右)

解析:【考查目标1、2,通过观察,能用左右描述水果所在的位置,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连一连。

答案:①松鼠家②青蛙家③小猫家④小鸡家

解析:【考查目标2,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做题时依据每个条件先写一写再连线。】

4.帮别人指路

回家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了解自己的周边环境,用学过的“左、右”来给家人指路,或家人给你指路,你按照指令来走。

解析:【考查目标3,此题与生活练习密切,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到生活中实践、巩固,在真实情境中判断左右。】

第五篇:《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

《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名篇,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对真善美有了一定的领会和鉴别能力,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对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通过细节描写(对背影的四次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3、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议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6

俗话说:“母爱似火,父爱如山。”作为母亲她会更直接更热烈地表达对子女的爱,而作为父亲则更内敛,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此如大山般深沉的父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

着重强调以下字词:

交卸(xīè)狼籍(jí)簌簌(sùsù)琐屑(xīè)蹒跚(pán shān)差(chāi)使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紧扣“背影”来划分结构。第一部分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

结构 第二部分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第三部分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

2.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背影”,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问题探究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做阅读批注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阅读批注。学生交流阅读批注,教师作补充:

1.“最”的含义、作用?点出本文的叙写中心;引人思考。2.“满院狼籍”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当时的家境不好。

3.父亲说“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否表现父亲的乐观? 明确:父亲安慰儿子的话,并不是表现父亲的乐观。

/ 6

4.本段的作用?

5.讨论,明确:点出叙写的中心,交代写背影的背景,为写背影做铺垫。

(六)课时作业:

1、熟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读背。

2、仿照你勾画的细节描写: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

答案示例

片段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母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气喘嚅嚅的,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外貌描写)

片段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2—4段,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做好阅读批注。)

1.叙述父亲送“我”上火车,作者用了三个“终于”和几个“定”,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终于”?“讲定”“拣定”能否改为“讲好”“挑拣”?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三个“终于”和三个“定”(决定、讲定、拣定),充分表现了父亲反复掂量、瞻前顾后的拳拳之心。如果把“讲定”改为“讲好”,特别是把“拣定”改为“挑拣”,没了这个“定”,这个“拳拳之心”的情态及其反复掂量的行为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这么显豁地感觉到。

2.三个“嘱”和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 6

总结: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二)研读课文第5段,感受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回答。

1.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 a.父亲的衣着: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b.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c.动作。找出动作描写的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归纳:从衣着、走路姿态和动作方面对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进行刻画,从这黑色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2.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

/ 6

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3.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4)“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归纳: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讨论第七节。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弄清词义:颓唐 触目伤怀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琐屑

2.两个“惦记”说明了什么?

总结:对前途无望,对社会绝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更触动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情感,以至于流下了伤心之泪,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四)表达方式

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关爱,那儿子对父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的,表现在哪?

明确:关注、思念。以抒情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在: 1.对父亲背影的关注:滲透在四次的背影描写中。

2.以自责、懊悔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心里暗笑他迂”

3.流泪:全文描述了作者三次流泪,a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

/ 6

之泪。B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C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之泪

作用: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讨论,交流:为什么背影会如此感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因为背影是父亲对儿子至爱的化身,体现了父亲对而子深深的爱。

(六)拓展延伸,谈谈感受。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的小事,但是它选择最佳角度去命题立意,道出的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比如一大早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出门时千叮万嘱„„你是否用心体会过,去感悟过?现在就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

(七)课时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背影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衣着 黑色---沉重

刻画背影 姿势 蹒跚---年迈 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 动作 攀爬—-艰难(表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 6

下载《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消息二则》名师教案(第2课时)(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名师教案(2课时)

    《春》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本课的朗读可以分几个层级进行,一是初步感知......

    《“三颗纽扣”的房子》名师教案(第2课时)

    “三颗纽扣”的房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爱心。 2.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专题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的国家,......

    《印度》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推荐)

    《印度》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印度一节属于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中的认识国家部分。作为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其......

    《东南亚》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东南亚》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东南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和二课时教案

    6《梅花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刘集办事处魏庄小学:杨国超 教材简析: 《梅花魂》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归侨女作家陈慧瑛的作品。作者从小在新加坡(文......

    第2课时《解方程(二)》教案设计[精选]

    第2课时《解方程(二)》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再去探究解题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论语〉十二章》名师教案(2课时)

    《十二章》名师教案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