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美术课程是初中的重要课程的组成部分,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丰富着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的美术教育由于受到了其他学科的影响,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突出,因此,在美术的课堂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的需要被强调
关键词:创新 思维 培养
我省初中新课程实施近三年来,美术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其主要表现为“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让学生养成独立的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质,内涵从而热爱它。[1]
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美术新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都要认真地研读课程标准,将它列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2]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美术课堂中主要体现在: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个性的表现。首先注意的是创造性思维。在这中间发散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就是学生对对象的真实还原和创造性的个性表现。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给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绘画技法,提早学生的创新能力。[3]
一方面让他们继承传统美术教育中的合理困素,如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空间意识、造型规律、综合处理、艺术理解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写生技能。写生要求真实准确的描绘客观的事物。要求空间、透视、明暗比例等造型因素的理解、掌握,要求通过分析、联系、比较、判断、对照等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来把握对象的特征。写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去观察,用自己的手法来表现客观对象,写生起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我们知道美术是比较综合性的学科,它与音乐、语文等学科紧密的相连。新课改明确提出了要把各种艺术学科融合在一起,从而淡化各学科的界限。让学生可以真正在艺术海洋里遨游,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在美术的课堂中要让学生面对各式各样的客观对象积极得思考。教师尽量不要把观察分析的结果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并描绘自己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并记录其感受。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所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新要做到把临摹和写生融合在一起
我们有些美术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指导大多运用单一的临摹法而抛弃了写生的训练,这种授课方式很不明智。临摹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在临摹中学生可以体会并学习到大师的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丰富其艺术技法。但是写生并加以创新的能力也十分的重要,今年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注重这点在临摹和写生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创新意识。
例如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们把自己当成蒙娜丽莎,闭上眼睛体会蒙娜丽莎当时的心境,并模仿其微笑,并探讨其主人公的身份,年龄。并创造搞笑版蒙娜丽莎的微笑,整节课一直用?_放性的思维来引导学生来探讨这个作品,并改造创造搞笑版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发散思维,转变他们一直以来对艺术作品的味同嚼蜡的感受,加深他们对大师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从而提高他们的品味,和创新思维。最后让学生写生“同桌的微笑”,从而让学生了解写生肖像画的一些技法。通过这堂课学生就能很好的把写生和临摹结合在一起进行创新。
二、创新要做到教师拿捏对学生的辅导。
另一方面,教师要提高绘画的技巧:由浅人深,由简及繁的科学、系统的训练程式。特别在训练程式方面,要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忌求急求快,走马观花。此外,还要加强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富于想象,不拘俗套:敢想、敢破、敢立,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语言,允许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切记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包办代替,而要掌握一个度:
一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要有度。限于学生水平和基本功,其作品中存在问题是必然的,老师每次要适时适当指出,让学生逐步解决,不能抱着挑毛病的目的一下子将学生的作品否定得一无是处,这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对绘画技法、语言的传授、示范要有度。不能全盘托出,要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探索新的绘画技法和创作灵感。老师的适当引导加上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亲尝成功的喜悦,会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罗恩菲德说过:“技巧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它是极端个人化的,因此不能加以解释或传授,每个学生都得发展自己的技巧。”他又指出:“教师的任务是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介绍材料,教师要了解,学生必须发展个别的技巧,有时候教师的‘帮忙’,传授给学生正确技巧,只会限制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尽管带一定的片面性,却也不无道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路当让他自己去走,老师不能人为地给学生的发展制造定势,限制其个性的发展,阻碍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美术的课堂教学要大力倡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包办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并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艺术的本质,内涵从而热爱它。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兀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2003.[2]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M].中国美术教育,2007.[3]朱宝成.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第二篇: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56-01
美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一方沃土。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美术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 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
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
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
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美术鉴赏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
《我的太阳》是湘版小学美术第一册中的一课。课堂上我反复讲解太阳的形状和光芒的变化,出示范画,想尽办法,试图引导学生展开对太阳的联想。面对着我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几张精心绘制的范画,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没有高涨,描绘的太阳几乎都是一张“面孔”:圆圆的形状,多彩的光芒,了无生趣。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基本理念的表述中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我的脑海中引发了三个问题: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怎样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想,这应该是我好好反思、探索的问题。
三、让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可拓展创新能力
为了上好《我的太阳》这一课,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立即感到浑身舒服。孩子们的情绪开始兴奋起来了,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喜欢太阳的理由:“太阳出来了,很舒服!”“太阳来了,感觉很暖和!”“太阳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喽!”……我带着他们在阳光下自由地蹦着、跳着,体验着阳光的明媚、太阳的温暖。这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要表现太阳,必须对太阳有所了解,“一个圈、几条线”的程序化的表现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我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吗?”几位课外知识面广、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太阳是个大火球。”学生有了观察基础,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酝酿,便会把丰富的生活观察灵感凝聚于画笔之中,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
四、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我播放了《播种太阳》这首歌,听着熟悉、优美的旋律,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我说:“播种太阳就是播种希望,每个人心目中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太阳是怎样的?”小家伙们一下子围在一起讨论起来:“太阳应该是个年纪很大的老爷爷,长着白白的胡子。”“太阳像妈妈的脸,很亲切。”“我希望有一个绿色的太阳,保护我们的环境”……。我高兴地称赞他们说得真棒,很有想象力。
一是太阳的形状。可以是你喜欢的人、动物或植物,甚至其他事物的形状,然后思考怎样才能把太阳的形状画得符合自己的想象,又让别人看得出来是太阳。二是太阳的光芒。太阳的光芒是最美丽的,可以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如春天的太阳可以用鲜花和绿叶来装饰;拟人的太阳可以用人物的头发来表现;傍晚的太阳可以给他披上一件五彩的霞衣等等。三是太阳的颜色。太阳光的颜色本身就不是一种红色,而是彩虹的颜色,所以你认为哪些颜色最能代表自己想象的太阳就可以大胆地用色加以装饰表现。
五、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
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其实,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作,其可能具有的新颖性是主要的,即从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中,他们的作品的确有了“新意”。如某生过去在画背景时只想到画上太阳,而这次有了变化:背景中出现了树林,校园,或是一群小鸟……同别人比较,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他自己却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第三篇: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造物主是创造者,但他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过来继续创造。”的确,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前进的,“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万年前的大象与现在的大象其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恐怕微乎其微。而人呢,简直是天壤之别。从茹毛饮血到登临太空,从鸿雁传书到国际互联网……其发展变化之大,用什么词形容都不会过分。这其中不就是创造起着关键作用吗?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具有创新的意识,也可以叫做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异求新的欲望等。其实,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我们见到,一个婴儿出生后,他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少年时好奇心、探究的兴趣都极强,甚至终生保持着这种本性。达尔文童年时长时间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活动;爱迪生对母鸡孵蛋好奇不已,进而在家里的库房做个“鸡窝”,趴在鸡蛋上“孵”起小鸡。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引发探究,通过探究,产生发明创造。
要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保持不衰,还要靠后天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一个小孩子,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美国的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对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同卵双生,他们的先天遗传素质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却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而现实的教育状况是,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很大程度存在着短视和功利的色彩,只看眼前,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会去过多考虑是不是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这样下去,“钱学森之问”,不知何时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以想象为前提,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没有看似荒诞,异想天开的大胆想象、假设,创造就无从谈起,人类只能在原地踏步。许多幻想当初提出时,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挖苦讽刺,但幻想者不顾别人的冷眼,孜孜以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之变成现实。潜水艇在凡尔纳的笔下,仅是科幻小说的一个虚构,但仅仅百年之后,它就成为一件平凡的航海器,一件便捷的海上交通工具;录音机的幻想者最初只是想把声音装在竹筒里保存住,何其荒唐?但后人终于把他变成了现实;还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几乎都成为了现实。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可现实情况呢?不是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嘛: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能说出若干个答案——月亮、烧饼、皮球、小猫的眼睛等等;同样也是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大学生,却只有一个答案——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为什么人的想象力就消失殚尽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于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教师和家长,疑问看似简单而又新颖奇特,回答问题跟预想的答案总有距离却又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我们决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世界,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思维,那就势必把许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为此,我们要小心翼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大张旗鼓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对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不耐烦。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瓦特和牛顿正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的重大发明。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随时问“为什么”的孩子,他的思维一定是“活”的、“新”的,只有孩子的思维“活”起来,“新”起来,才能慢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为什么”,而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新与活的思维。新,就是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种透出新意。活,就是在理解、表达时,思路要宽,不局限在某一点某一个方面,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在理解与表达时表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
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②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雪”这一自然景观时,可启发学生开展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习作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丽,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三、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及教材体系
第五篇: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摘要: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艺术的创造性、灵活性、表现性、多样性,从而在音乐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方针和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作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领者,除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质,还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塑造高品质人格。因此,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产生新思维的思维活动。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创新的概念与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是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提出富有别具一格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不要一味依赖音乐课本教学,要善于利用身边各种要素进行教学。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多年教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创建和谐课堂环境,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老师永远是叔叔辈,爷爷辈的关系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老师与学生沟通少,距离远,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要建立师生朋友关系,让大家有彼此的尊重,信任感,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改变课堂教学角色。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一言堂,学生就是听众,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不用思考机械照做就行,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来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三、根据音乐的特点,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途径,求异的重要性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精神。例如当教师为学生教授歌曲《大海啊,故乡》时,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思维散发求异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循环播放该歌曲,逐渐引导学生从欣赏音乐过渡到如何准确把握表达音乐情绪的技巧,反复思考,反复讨论,再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去演唱,去发挥,从而达到“求异”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者,可由教师领学生听一遍《大海啊,故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曲风相似的歌曲进行对比,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所选的乐曲存有差异,但作为一名教师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个性,达到欣赏感悟的巧合,使人的感情、情绪表达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理解艺术、自主学习艺术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体会出不同学生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也能把握学生理解歌曲的不同程度,进而加以引导,适时配合。
四、根据音乐课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物理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了疑惑,是学习过程中错误和正确的分歧路,敢于质疑,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知识累积产生的肯定和把握。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敢于质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学习态度,在质疑后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达到的目标。
五、利用自制乐器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乡镇中学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为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师生动手共同制作乐器进行教学。我和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最常见水杯、木棒、塑料瓶、易拉罐、食品盒、水桶等物品制作打击乐器。学生自己有了乐器,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拿着打击乐器敲呀打呀,简直乱成一团糟,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热情,告诉学生要听从统一指挥,敲打出悦耳动听的节奏才是最棒的。学生带着强烈好奇,跟着老师学习科学的演奏方法,自己试探着更加完美的敲击方最开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播放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利用简易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老师加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活跃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们大多都能轻松、准确的演奏。熟练以后学生尝试自己找歌曲进行伴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创建“合作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上,通常由教师进行音乐知识的授课,在平时课堂上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考查,对学生个人把握音乐的准确度停留在“孤立教唱”层面上。而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当受到规矩方圆的约束,便失去了艺术的实际意义。音乐是一种需要分享的艺术,一种需要沟通的艺术,在分享中,领悟艺术,在沟通中,产生共鸣。因此将“合作教学”引进音乐教学课堂,其实是“个体”学习模式的升华,也是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反馈模式。例如,在教师教授一首歌曲后,可随意由几名学生组成小组队,每一个小 组队对该曲做一份音乐报,分工演唱、分工表演,分工排练,分工写作„在分工合作中,既能发挥出学生各自的优势,又能锻炼学生合作团结精神,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相反,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素质人才。
七、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重在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传统的音乐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无法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因此,音乐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得到展示,充分客观、公平的做出评价。例如在评估考试中,不约束考核范围,可以有唱、奏、舞、讲、说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创新教学模式里,让学生理解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与文学、美术相结合的艺术。例如,教师可以从同学们写的游记(春游、秋游)中,选出一两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再配上相适应的图画,由同学自选符合意境的歌曲进行演唱一小段,再由学生自由组队,自选戏剧、乐器弹奏、歌舞表演、最后由教师针对动作变化、队形变化、演唱方式进行评分。参考文献:
1.蔡云天 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解读和理念.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