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春季《合同法》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合同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有偿合同 2.要约的撤回 3.表见代理 4.合同履行抗辩权 5.合同的保全 6.买卖合同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撤销权的构成条件。
2.国家对已成立的合同的不同态度,可将合同的效力分为哪几类? 3.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4.合同转让的特征。5.运输合同的分类。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述合同法的基本原则。2.论违约责任。
第二篇:东北师范大学2018秋期末作业考核《合同法》
期末作业考核
《合同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撤销权:又称废罢诉权,是指当债务人所为的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全债权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该行为的权利。
2.合同:(contract)又称契约,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3.合同的担保: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而设立的确保合同义务履行和权利实现的法律措施。
4.根本违约:: 又称之为不完全履行,是指债务人虽然以适当履行的意思进行了履行,但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或者同的约定。
5.债权让与:合同权利的转让,又称债权让与,是指不改变原来债权关系的内容,而合同的债权人将其合同中的债权全部或部分的转让给第三人。
6.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保管合同的法律特征。答:保管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其一,保管合同为实践合同。保管合同的成立,不仅须有当事人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且须有寄托人将保管物交付于保管人的行为。其二,保管合同为无偿合同、不要式合同。其三,保管合同以物品的保管为目的。
其四,保管合同移转标的物的占有。保管合同不是以保管人获得物品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为目的,保管合同一般并不发生保管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转移,但因物品为保管人保管,保管人得取得占有。
2.合同的变更与合同的解除的区别。答:合同变更与合同解除的区别如下:
第一,合同变更是对原合同局部的、非实质性条款的修改和补充,没有根本改变合同内容,更没有消灭原合同关系;合同解除则是消灭了原合同且不设立新的合同关系。
第二,合同变更一般须协商一致;合同解除除了协商解除外,多种原因可以引起合同解除,且解除方式多样。
第三,合同解除往往与违约联系在一起。在一方违约后,另一方不仅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还有权要求赔偿损失。而合同变更与违约没有必然联系,它不是违约的一种补救方式,一般也不存在损害赔偿问题。
第四,合同变更的效力仅及于合同未履行部分,不溯及既往;合同解除则是消灭了合同关系,要发生溯及既往的效力。3.合同的终止的原因。
答:合同终止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基于合同目的达到而终止。订立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债权,满足债权人的利益需求。若合同目的达到,合同也就终止。
2.)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终止。合同的订立本身就是当事人合意的产物,自然当事人也可以享有终止合同存续期间的意思自由。
3)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终止。法律也规定了符合相应条件时,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终止履行合同。例如:法定解除、法定抵消等。4.合同履行中抗辩权的种类。
答:1)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一方在他方未为对等给付之前,有权拒绝自己的履行。2)不安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中,先履行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于合同成立后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并且在后履行方于一合理期限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担保时解除合同的权利。
3)后履行抗辩权,是指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负有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届期未履行义务或履行义务严重不符合约定条件时,相对方为保护自己的期限利益或为保证自己履行合同的条件而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
5、无效合同的类型。
答: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6)合同免责条款的无效。免责条款是当事人在合同中确立的排除或限制其未来责任的条款。我国合同法53条规定,造成对方人身伤害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无效。
7)概括的说,如果表意人和相对人通谋,共同订立合同的外观,却不使该合同本应产生的法律效果发生,构成虚伪表示。如果虚伪表示的目的,在于掩饰另一真正愿意实现的合同,该真正实现的合同即为隐匿行为。
6、委托合同的种类。
答:1)根据受托人的权限范围,委托合同可以分为特别委托和概括委托。特别委托是指委托人特别委托受托人处理一项或数项事务的委托;概括委托是指委托人委托受托人处理一切事务的委托。2)根据受托人的人数,委托合同可以分为单独委托和共同委托。单独委托是指受托人为一人的委托;共同委托是指受托人为两人以上的委托。
3)根据受托人产生的不同,委托合同可以分为直接委托和转委托。直接委托是指由委托人直接选任受托人的委托;转委托是指受托人为委托人再选任受托人的委托。
三、论述题(每题17分,共34分)
1、试述赠与人的权利义务。答:赠与人的义务
1)交付赠与物。赠与合同依法成立后,赠与人有向受赠人转移财产权利的义务。义务是依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地点、方式、标准将标的物转移给受赠人。
2)损害赔偿责任。因赠与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财产毁损、灭失,造成受赠人损失的,赠与人要承担赔偿责任;赠与人因故意不告知瑕疵或保证无瑕疵,造成受赠人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3)瑕疵担保责任。买卖合同的出卖人,承担标的物的品质瑕疵担保责任。赠与人因是无偿付出,所以原则上不承担财产本身的品质瑕疵担保责任。但是“附义务的赠与,赠与的财产有瑕疵的,赠与人在附义务的限度内承担与出卖人相同的责任”
4)加害给付责任。加害给付是指赠与人交付的财产有瑕疵,使受赠人人身或者固有财产遭受到损失。
5)赠与人对赠与财产毁损、灭失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189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该条规定指的是在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中,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而无法交付给受赠人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赠与人的权利
1.)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所谓任意撤销,是指以赠与人的主观愿望即可通知受赠人撤销赠与合同,不需要法定的事由。
2.)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所谓法定撤销,是指具备法定事由时,即使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发生转移或者由于具有公益性或经过公证不能行使任意撤销权,赠与人或者其他撤销权人也可以通知受赠人撤销赠与合同的权利。产生法定撤销权的理由:一是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的利益的;二是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的;三是附义务赠与的情形中,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义务的。
3.)法定撤销权行使的期间是除斥期间。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自知道撤销原因1年内行使;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监护人享有撤销权。该撤销权应于知道撤销原因6个月内行使方为有效。
4.)赠与合同的提前终止权。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只要出现这种情况,即使是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也可以不履行赠与义务。
2、试论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答: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两者发生的阶段不同,违反的义务不同,救济的利益不同,适用的归责原则不同,责任形式不同。具体区别如下:
(1)产生的基础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订立阶段,基于对先合同义务的违反而产生的;违约责任是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基于对合同义务的违反而产生的。
(2)责任性质不同。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具有法定性,当事人不能对其进行约定;违约责任具有约定性,当事人可就违约责任的形式(如违约金数额、责任承担方式等)、免责条款等进行约定。
(3)责任方式不同。缔约过失责任的方式只限于赔偿责任,不包括其他责任形式;违约责任的方式具有多样性,除赔偿责任外,还有支付违约金、继续履行及其他补救措施等方式。
第三篇:2018年春季《房地产法》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房地产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土地使用权确认
答:土地使用权确认是指在土地使用权的归属不明或发生争议时,利害关系 人请求有关权利机关确认土地使用权归属,从而解决土地使用权争议的行为。
2、兼营房地产开发企业
答:兼营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指在经营其他种类营业范围的同时,兼做房地 产开发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3、城镇廉租住房
答: 城镇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 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人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廉租住房的租 赁是政府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镇最低收人家庭的住房问 题而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性质的房屋租赁方式。
4、房地产纠纷
答:房地产纠纷是指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相互之间以及他(它)们与房地产管理机关之间有关土地和房屋权利义务的争议。这里的公民和法人包 括涉外房地产关系中的外国公民、外国法人和港澳台当事人。这种纠纷主要涉及 到房地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以及由于买卖、租赁等引起的经 济权益争议。
5、房地产抵押
答: 房地产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其合法的房地产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 权人提供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基于该行为而形成的房地产抵押法律关系,是抵 押人和抵押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商品房预售作为商品房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商品房预售作为商品房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 房屋预售合同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特定的。② 房屋预售合同的标的是尚在建设中的房屋。
③、房地产预售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均要受到国家法律较严格的限制。
2、处理房地产纠纷的原则有哪些?
答: 一方面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处理民事、行政和经济纠纷案件所必须遵守的各项法律原则,主要是诉讼法的各项原则,这方面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调解与审判相结合的原则,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等;另一方面是与房地产法相关的原则,也就是基于我国房地产法的本质要求,在处理房地产纠纷时所必须遵循的特殊的原则,这方面的法律原则主要有: ①、公民住宅利益优先原则 ②、消费者保护原则 ③、利益协调和兼顾原则。
3、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的免税范围有哪些?
答: 根据 《房产税暂行条例》 的规定,房产税的免税范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l)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的房产;(2)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的房产;(3)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的房产;(4)个人所有非营业用的房产;(5)经财政部批准免税的其他房产,包括危险房屋、大修停用期间的房屋、微利企业和亏损企业的房屋等。除此以外,纳税人缴纳房产税确实有困难的,还可以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人民政府确定给予定期减征或免征。
4、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设立条件。
答: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①.有自己的名称和组织机构。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
③有符合国务院规定的注册资本。④足够的专业 技术人员。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答:1.占有和使用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就是为保存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而使用土地的权利,因此使用土地是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最主要权利。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土地的使用权,应当在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为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例如,限定房屋的高度或者限制房屋的用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使用土地时不得超出该项范围。由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为使用土地的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为实现其权利,自然以占有土地为前提。同时,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也可以准用不动产相邻关系的规定。
建没用地使用权人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没施的所有权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2.权利处分。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处分其权利。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既然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以保存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为目的,则其必须与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共命运,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但是,在设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时如果当事人对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作了限制,则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得超出该限制流转其建设用地使用权。
(2)抵押。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作为抵押权的标的物,此时,其地上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也随之抵押。另外,当地上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也随之抵押。
(3)出租。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作为出租人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连同地上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出租人)仍须向土地所有人履行义务。但是,通过土地划拨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只有在下列几种情况下,才可以转让、抵押出租:①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②领有国有土地使用证;③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④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在其他情况下通过划拨土地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转让、出租、抵押。
3.附属行为。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可以在其地基范围内进行非保存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的附属行为,如修筑围墙、种植花木、养殖等。
4.取得地上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的补偿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在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其所有权应当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立法例上有认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对于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有取回权的。但取回难免会使物受到毁损,而且即使取回后恢复土地的原状,也往往对土地不利,从社会利益上看是有害的。因此,立法例上又往往确认土地所有人对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以购买权补救之,即土地所有、·以时价购买地上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时,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得拒绝。这种购买权是否行使,由土地所有人决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不得勉强,而且该项购买权一旦行使,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即不得再行使其取回权。我国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前,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该土地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对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给予补偿,并退还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另外,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该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的归属,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房地产开发的原则。
答:(1)、依法在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城市规划区国有土地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原则。在我国,通过出让或划拨方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是房地产开发的前提条件,房地产开发必须是国有土地。我国另一类型的土地即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不能直接用于房地产开发,集体土地必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成为房地产开发用地。(2)、房地产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城市规划的原则。
城市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对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城市发展的纲领,也是对城市 房地产开发进行合理控制,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科学制定和执行城市规划,是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合理安排各项建设,指导城市有序、协调发展的保证。(3)、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经济效益是房地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大小,是开发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效益指房地产开发给社会带来的效果和利益。环境效益是指房地产开发对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上三方面是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会产生冲突。这就需要政府站在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上,进行综合整合和管理。
(4)、应当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 设的原则。
即综合开发原则。综合开发较之以前的分散建设,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综合开发有利于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改变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各项建 设的协调发展,促进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原则。
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导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的战略方针,房地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应受国家产业政策、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制约。
第四篇:2018年春季《商务谈判》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商务谈判》
满分100分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是一种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测和分析。
2、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指的是谈判语言要具备。
3、从一般理解,是指与谈判活动有密切联系的各种情况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描述。
4、是直接领导和管理谈判队伍的人员。
5、,是指通过语言或行为表达已方强硬的姿态,从而获得谈判对手必要的尊重。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谈判谋略理论
2、坚持使用客观标准原则
3、思维差异
4、还价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通过逻辑思维的运用提高对事物判断的准确率。
2、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3、信息收集的途径有哪些。
4、如何对谈判对手进行信息调查。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对谈判方案进行制订。
2、开局气氛的营造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第五篇:2016年春季《教育学》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30分)
1、教育过程必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答:错误。传统教学论中对“学”的重视、研究不够,并不等于对教师主导作用讲多了或抬得太高了,从而应该少讲一些或贬低一些;恰恰相反,要真正重视并切实搞好学习还必须强调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重犯教育史上走极端的错误。学生是学习的内因,老师和一切教育环境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起决定作用。
2、智育的目的就是传授知识。
答:错误。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智育的意义可以从其必要性和可能发挥的功能两个角度去理解
1、人的智慧水平有通过智育去培养的必要 1)在没有学校教育的参与下,人的智力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2)要智力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需要将物化的智力成果(客观知识体系)同主观的智力成果(主体的认识能力)结合
2、智育对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社会角度,智育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2)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3)智育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3、教育上培养人的个性必须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答:正确,只有以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才能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个性,而以学生全面发展割裂为代价培养出的事片面的。
4、教学过程就是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答:正确,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能力发展的程度,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5、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的工作。
答:错误,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 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其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相互关系如何?
答: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组成。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都是学校教育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共同完成全面培养人才的任务。
(一)各育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五育各具不同的作用、地位,担负着不同任务,都有是学校教育的有面组成部分,因此不能互相替代,互相等同,它们是缺一不可的。
(二)、五育互相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1)五育必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的结构上的联系(2)各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不能截然分开(3)各育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和评价学生。
3、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传递知识经验,创新知识经验。
4、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三、论述(每题15分,共30分)
1、试剖析当前教育实际中对教育方针的背离现象及其原因。
答:(1)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的目的和必须遵循的准则。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当前教育中诸多主要问题的根源就是对教育方针的背离。封闭教育,背离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人的培养途径;对人的素质的片面培养,背离了教育方针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实际对教育途径与人的素质结构的背离必然导致教育结果的背离。即现实教育对教育方针的背离表现主要有:一是背离了教育的公平性;二是背离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三是背离了培养人的基本途径。
2、结合你的工作实际,谈谈你对合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
答:减负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负同留作业和考试并不是对立的和矛盾的。“减负”的实质不是要求减少课程门类,降低课程难度,淡化作业和考试。“减负”要取得实效,也并不是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以下是课堂作业的原因:
(1)、升学考试的压力。今天社会,激烈的竞争性考试,以分数和文凭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强化了“唯有读书高”这一传统观念。有人预言,即使教学内容减一半,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一小时,家长也会用“奥校”、家教等来填补学生剩余的时间,在这种观念推动下,学生课业负担在无形中越减越重。
(2)、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不少家长没有反思自己的期望值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没有充分认识孩子在学校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 却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往我们知道, 学生之间的比较, 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出差距, 弥补不足。只是当能力、水平相差不多时, 这种对比才有一定的可行性, 有助于激发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 但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 这种对比只能使他们无奈, 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只能一点点消磨他们原本还有的进取心。如果家长固执地认为只有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促使孩子奋发努力, 提高成绩, 那为什么在如此严格要求屡屡催逼督促下, 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如人愿, 差距依旧存在。
(3)、新课程的错误实践。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但在全面推广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未完全落实到实践层面。新课改后小学生的作业形式虽然有了变化:机械抄写、运算的作业少了,动手实践、创造、合作的作业多了,但作业难度也相应加大,学生的作业时间与课改前的相比有增无减;考试和竞赛方面,形式变了,但实质没变;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改变小学课程类型单
一、科目比重失衡、课程内容繁重和陈旧局面,基于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原则构建课程结构,这一结构上的调整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现实问题,一些师资薄弱的学校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于是出现一些学校仍然使用旧教材,不少学校采用两套课程教学,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
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育起引导作用,整个社会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首先,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别的,人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挖掘每个受教育者的 潜能、特长,因此整个社会应确立凡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奉献于社会的都是人才的观念;其次,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质量观。显然,基础教育的质量应以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来衡量,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以全球性视野表述了现代基础教育的质量内涵,归纳起来,就是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重视能力的培养胜于知识的学习;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2)、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是满足社会公众对优质资源需求的物质保证,通过推进小学标准化建设,城乡小学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均达到标准要求,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提升小学师资整体水平基础上,建立教师配置和交流制度。
(3)、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携手努力解决。在这个协同努力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承担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学校要担负起教学的主要责任,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家庭应提供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而不能代替教师角色;社会应提供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智力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实践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目标一致性的教育,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大环境,合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业“减负”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但我相信只要从现在开始大家转变观念,社会、国家给予支持,作业“减负”肯定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