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样例5)

时间:2019-05-14 15: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

第一篇:《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

《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

总学时:面授24 学时、自学48学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预修要求:法律基础、经济法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劳动法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劳动法的学习,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现行法律规定,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劳动法问题的能力,熟练处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劳动法问题。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习劳动法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理解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掌握劳动法的现行规定,理论联系实际,能熟练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遇到的劳动法问题。

本课程对学生自学的要求:本课程的特点是现行法律法规繁杂,实践性强,要求学生课后自行研读主要法律法规,多研习案例分析、实务处理方面的书籍、对某些重要问题可参阅相关论文。

第一章 劳动法概述 学时: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国际劳工立法的产生与发展等,掌握劳动法的精神、调整对象、形式和体系。

二、重点与难点: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精神、形式和体系。

三、学习方法:

本章涉及法的基本理论,可阅读《法理学》教材。

四、复习思考题:

1、现代劳动法的精神?

2、劳动关系的特点?

3、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

4、劳动法有哪些表现形式?

第二章 劳动法律关系

学时: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以及劳动法律事实、事实劳动关系等问题。

二、重点与重点: 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劳动法律事实及事实劳动关系。

三、学习方法:

重点理解法律关系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劳动法律关系以及事实劳动关系。

四、复习思考题:

1、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2、事实劳动关系应如何处理?

一、基本要求:

本章阐述劳动权的概念、劳动就业的方针、原则和途径,促进就业法律制度,公平就业与就业歧视,特定劳动者的就业保障等。

二、重点与重点:

劳动权的理解,公平就业保障法律制度。

三、学习方法:

通过网络等搜集就业歧视的案例,准确理解就业歧视的含义。

四、例题选解:

1、违反《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A、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 B、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C、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答:C。

分析: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一般在招工环节,此时劳动关系尚未建立,故不属于劳动争议,不能用劳动争议处理方式解决,《就业促进法》规定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复习思考题:

1、应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权?

2、什么是就业歧视及不构成就业歧视的例外

3、如何保障公平就业? 第三章 劳动就业 学时: 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第四章 劳动合同 学时:面授8学时、自学16学时

一、基本要求:

掌握劳动合同的特征、种类、订立、内容和形式、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经济补偿。

二、重点与重点:

劳动合同的种类、内容、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程序、经济补偿。

三、学习方法:

认真研读法条、大量研习案例、可多阅读关于劳动合同法实务应用方面的书籍。

四、例题选解:

1、根据《劳动合同法》,下列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有()A.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B.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都可以直接解除劳动合同 C.用人单位未在约定的时间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D.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答:AB。

分析:A、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应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 B、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只有在对完成本单位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才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全日制用工可以不签书面劳动合同

B、非全日制用工终止劳动关系需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C、被派遣劳动者有严重违纪行为,用工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D、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同工同酬的权利 答:AD。分析:B、非全日制用工终止劳动关系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

C、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故其不能直接接触劳动合同,但可以退回派遣单位。

五、复习思考题:

1、不签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竞业限制与劳动权的关系?

3、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意义以及应当签订的情形?

4、劳动者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5、用人单位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6、劳务派遣中的法律关系?

7、应当支付经济补偿和不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

第五章 集体合同

学时: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集体合同的概念、意义和体制,掌握集体合同的内容、订立和效力、履行、变更和终止等。

二、重点与难点:

集体合同的意义、内容、订立程序和效力。

三、学习方法:

研读教材和相关法律。

四、例题选解:

1、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双方协商不成,应按以下程序解决()

A.由当地人民政府信访机构协调处理 B.由人民法院受理

C.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 D.由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各方协调解决

答:D。分析: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属于利益争议,与履行集体合同的争议即权益争议不同,权益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但利益争议只能由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各方协调解决,因为该种利益还没有上升为确定权益,是当事人争取权益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五、复习思考题:

1、集体合同的意义?

2、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

3、集体合同的效力?

4、集体合同的争议的解决?

第六章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

学时: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的程序和效力。

二、重点与难点: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性质、制定程序、法律效力。

三、学习方法:

研读教材和相关论文。

四、复习思考题:

1、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性质?

2、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生效的程序要求?

第七章 工会与职工民主管理

学时: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外工会制度,掌握我国工会制度,掌握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

二、重点与难点:

我国工会的性质、基本职能,对工会干部权益的保护、我国职工民主管理的形式。

三、学习方法:

研读教材、相关法律和论文,可调研实际中工会的运作情况。

四、复习思考题:

1、西方国家工会的性质?

2、我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

3、我国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第八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学时: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工作时间法定化的意义,掌握各种工时制度和休息休假制度。

二、重点与难点:

各种特殊工时制度,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意义和主要规定。

三、学习方法:

研读教材、相关法律,练习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工资的计算。

四、例题选解:

1、下列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日的有()

A、煤矿井下作业工人 B、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C、推销人员 D、火车乘务员 答:BC。

分析:A、煤矿井下作业工人工作时间可以固定,不能实行不定时工作日,因其工作环境特殊并且劳动强度大,所以可以实行缩短工作日;

D、火车乘务员因工作性质需要联系工作,但工作时间可以在较长周期内综合确定符合标准工作日,故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BC、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推销人员因其工作时间不固定,可实行不定时工作日。

五、复习思考题:

1、工作时间法定化的意义?

2、各种特殊工时的特点及应用?

3、限制延长工作时间的意义和主要规定?

第九章 工 资

学时:面授1学时、自学2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工资的立法模和几种工资分配制度,掌握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二、重点与难点:

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支付保障制度。

三、学习方法:

结合工时制度掌握工资的计算。

四、例题选解:

1、李某每月基本工资1000元,国庆期间加班7天,请问这7天单位应至少支付李某多少工资?

答: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国庆7天假期的构成,无特别说明一般是法定假日3天,另外4天为两个公休假日(即两个周末);其次要掌握延长工作时间的计算,即公休假日加班应支付不低于正常工资两倍的工资,法定假日加班应支付不低于正常工资三倍的工资,再次,要计算日工资,还应掌握每月记薪天数为21.75。

故:(1)李某日工资为:1000/21.75=46;

(2)国庆3天法定假日至少支付的工资为:46*3*3=414;(3)4天公休假日应至少支付的工资为:46*2*4=368;

(4)国庆加班7天应至少支付的工资为:414+368=782(元)。

五、复习思考题:

1、计时工资和时间工资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2、最低工资保障的含义及意义?

3、工资支付的规则?

第十章 劳动保护 学时: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劳动保护制度的意义、任务和方针,掌握安全生产法律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律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二、重点与难点: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职业病防护和管理、诊断、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三、学习方法:

研读教材、相关法律,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制度并结合本章知识分析其中漏洞。

四、复习思考题:

1、劳动保护立法的任务?

2、用人单位应如何保障安全生产?

3、劳动者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

4、如何进行职业病的预防?

5、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原因、意义及主要规定?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 学时:面授2学时、自学4学时

一、基本要求:

了解劳动争议的特点、分类、掌握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制度。

二、重点:劳动争议调解的性质和效力,劳动争议仲裁程序。

三、学习方法:

可去劳动仲裁庭或法院旁听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

四、例题选解: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因是否缴纳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仲裁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效力B、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因是否缴纳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仲裁裁决作出后,劳动者不服的不能向法院起诉

C、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因是否缴纳社会保险发生的争议仲裁裁决作出后三十日内发现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该裁决不发生法律效力 D、劳动争议仲裁收取适当的仲裁费 答:A。

分析:此题涉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终局裁决,对金额不大,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方面的争议一般事实较为简单清楚,所以该法规定仲裁委员会可以一裁终局,即裁决作出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但这并不能保证所有这种裁决都正确,为了保护劳动者利益,故又规定了救济途径,即劳动者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用人单位发现裁决有重大错误的,如C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可以申请法院撤销该裁决,但在撤销之前该裁决是生效的,新修改的该法为了减轻劳动者负担,提高维权的积极性,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故BCD均错误。

五、复习思考题:

1、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

2、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的特点及处理?

3、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法院调解协议书的效力?

4、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

考核方式与评分说明:本课程考试命题内容的覆盖面大,适当突出重点内容。考试命题要合理安排难易程度的比例。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推荐教材:

1、王全兴著:《劳动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或最新版。

参考书目:

1、姜颖主编:《劳动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2、郭婕主编:《劳动法学》(第四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4、黎建飞主编:《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董保华著:《劳动法论》,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6、周长征著:《劳动法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石广先编著:《劳动法律问题与实务操作》,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9、林嘉主编:《劳动法评论》各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崔建远:《合同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最新版。

12、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中国劳动合同法理论与实务丛书,李国光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14、许明月主编:《劳动法学》,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或最新版。

执笔人:周述荣

第二篇:《教育法学》自学指导书

《教育法学》自学指导书

自学学时:32学时 推荐教材:

杨颖秀主编 《教育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在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参考资料:

1.郑良信主编:《教育法学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劳凯声:《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张维平:《教育法学基础》,辽宁大学出版,1997年版。

4.张维平主编:《制约与平衡——20世纪的教育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国家教委师范司:《教育法导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张乐天主编:《教育法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劳凯声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和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版。

8.郝维谦、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的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9.孙宝森等:《教育法学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李连宁等主编:《学校教育法制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1.孙宝森等:《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禇宏启编著:《学校法律问题分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13.祝铭山主编:《文化教育类行政诉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9月版。14.杨颖秀主编:《教育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15.吴志宏、陈韶峰、汤林春著:《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陈立鹏、刘新丽编著:《中国教育法律解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考核方式:平时作业×40%+笔试(开卷)×60%

第一章 教育法学导论(自学2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属性 2.了解教育法学的发展过程 3.了解教育法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难点是近期教育法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和运用教育法的知识分析有关的教育案例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C)年,德国学者黑格尔撰写的《学校法学》一书,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A.1932 B.1947 C.1957 D.1968 2.清末最重要的、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政权灭亡为止的教育法规是(B)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学堂章程》

C.《京师大学堂章程》

D.《蒙学堂章程》 3.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说。“三权分立”是指(D)A.决策权、立法权、行政权的分立 B.司法权、决策权、立法权的分立 C.行政权、司法权、决策权的分立 D.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分立

第二章 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自学4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教育法的含义及特性 2.理解教育法坚持的基本准则 3.掌握教育法的法律渊源及体系 4.了解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结构及类型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教育法的含义及特性,掌握教育法的法律渊源;难点是理解教育法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并能应用其分析实际问题。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A)性规范是指人们在法定条件下,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A.义务 B.禁止 C.授权 D.惩罚

2.教育法的非正式解释是指(BCD)对有关法律所作的法理性或学术性解释。A.国家机关 B.学术界 C.社会团体 D.公民个人

3.简述教育法学与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答:教育法学又称教育法律科学,是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与教育法学都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教育法学是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在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机构的管理、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对教育活动进行的研究。教育学是对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教育法学与教育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相同客体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学为教育法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法学在对教育法律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规律等,比如教育法学在研究教育法的制定过程中,必须遵循符合教育规律的基本原则,才能制定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真正发挥作用的教育法。

第三章 教育行政机关(自学2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权利及义务 2.了解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权利及义务;难点是依据教育法的知识审视教育行政机关的教育管理行为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教育督导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作的监督制度,这种制度属于(C)A.权力机关的工作监督

B.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 C.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

D.执政党的党务监督 2.国家教育权的分配在横向上一般分为(ABC)。

A.教育立法权 B.教育行政权 C.教育司法权 D.教育监督权 3.简述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答:

教育法制监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教育法正确运行的有效手段;

(2)教育法制监督是保证各种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的必要途径;(3)教育法制监督可以推进我国依法治教的进程。

第四章 学校(自学4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学校法律地位的含义及现行法对学校法律地位的确定 2.了解设立学校的条件及程序 3.重点掌握学校的权利与义务 4.了解学校在教育活动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难点是学校法律地位的含义及现行法对学校法律地位的确定。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B)A.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C.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第五章 教师(自学4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教师法律地位的含义 2.重点掌握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了解教师的资格制度、职务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以及教师的工资、住房、医疗、退休退职等待遇

4.掌握教师的法律责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难点是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掌握教师的法律责任。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B)A.1986年4月12日

B.1993年10月31日

C.1995年3月18日

D.1996年5月15日 2.根据《教师法》第14条的规定,下面哪种情况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A)A.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B.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C.过失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D.过失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3.教师聘任制有哪些特征? 答:

(1)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通过聘任确定双方的法律关系。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第六章 学生(自学4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学生法律地位的含义以及现行法对学生法律地位的界定 2.重点掌握现行法赋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3.理解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特点、成因以及如何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等相关问题 4.了解学生应当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学生的法律地位,理解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案例;难点是未成年学生保护以及预防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2.学生提起申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答:

首先,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小,可由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作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

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内。最后,提出申诉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第七章 监护人(自学2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阐述监护人的教育法律地位、教育权利与义务及其教育法律责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监护人的教育权利与义务,明确监护人的教育法律责任;难点是如何明确监护人的教育法律责任。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送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 答:

《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第一款和《实施细则》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送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是家庭所承担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他监护人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父母以外的其他近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等。不履行这项义务的,依据《实施细则》第四十条的规定,城市由市、市辖区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机构,农村由乡级人民政府,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拒不送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的,可视具体情况处以罚款,并采取其他措施使其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就学。”

第八章 教育基本制度(自学2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及其内容

2.理解并掌握《义务教育法》修订后义务教育制度的新变化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学前教育制度;难点是学前教育前沿理论、学前教育资格考试和教育督导与评估。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A)A.国家财政拨款

B.城乡教育费附加

C.社会集资、捐资

D.教育专项资金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答:

(1)教育的平等性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教育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规定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基本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一般包括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三个层面:首先,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是指每个公民在入学机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一规定,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明确了公民受教育起点上的机会平等性。其次,受教育过程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获得教育条件、教育待遇等方面的平等权利。对此,《〈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和《教育法》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了实施义务教育,应当为适龄儿童和少年提供的受教育的基本条件为:“

(一)与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

(二)具有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和符合义务教育法规定要求的师资来源;

(三)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按照规定标准逐步配置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同时,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办学单位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善实施义务教育的条件。”《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第三,受教育结果上的机会平等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后,有获得学校和社会公正评价的平等权利。这种平等主要体现为学业成绩和品行评价上的平等、进一步求学机会上的平等、就业机会上的平等等。《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受教育者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

第二,扶持特殊地区和人群教育原则。受教育机会平等在实践中的体现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针对我国目前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高,各地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教育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尽快实现教育的平等性原则。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法则规定国家对这些地区及人群给予特殊的帮助和扶持。《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些规定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平等性原则的实施。此外,女童、流动人口子女、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2)结合具体实例作进一步论证。

第九章 教育法律责任(自学2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 2.了解法律责任的类型及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都是掌握法律责任的含义、构成要件、归责原则;难点还有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认定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教育法律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责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的(C)A.导向性 B.对等性 C.强制性 D.有序性

第十章 教育法律救济(自学6学时)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法律救济的含义及特征

2.重点掌握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申诉制度中的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3.了解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诉讼及民事诉讼的概念、特征、范围及程序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和程序;难点是能运用适当的法律救济途径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案例:学生在校受伤 学校按过错担责

宋某和郭某是小学同学。一日下午在课间休息时,郭某与另一同学在校内操场上比赛骑自行车。与从操场上跑出来的宋某相撞,致使宋某小腿腿骨骨折。住院治疗,共花去医疗费59 14元。郭某的父亲在宋某住院期间分期共支付宋某药费2900元,因郭某的父亲未再支付治疗费用,宋某和父亲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请求依法判令郭某的法定代理人赔偿7094元,并认为小学对在校学生疏于管理和教育,具有过错,请求判令学校也应承担上述责任。

答:

法院审理认为,郭某作为在校学生,本应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纪律,但其在下课期间在校园操场上擅自骑自行车与他人比赛将宋某撞伤,违反了学校的校规,因郭某是未成年人,其行为所产生的伤害他人的后果,应由郭某法定代理人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小学虽然制定规定不准在校内骑自行车,但学校并无相关的防范措施,未尽到妥善的管理职责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故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判决:宋某住院所花医疗费、伙食补助费,护理费合计6284元,郭某法定代理人赔偿4284元,小学赔偿2000元; 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发生在校园以及与学校有关的未成年学生伤害处理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家长关心、教育部门担心的重大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中对此类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就本案来讲,该《解释》第七条第一款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使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小学虽然制定了严禁学生在校骑自行车的校规,但对该起事故的发生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应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郭某违反学校校规,在学校操场上与同学比赛骑自行车,将他人撞伤,因郭某为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第十四条又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因此郭某伤害他人的赔偿责任应有其父亲承担。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对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因此,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第三篇:劳动法学

花腾011104041104《劳动法学》

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

—— 一种基于我国现行法的考察

一、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界定

(一)休息的概念

休息,“休”从象形文字的角度来讲,人紧靠树木,从人从木,意为人劳动累了依靠树小憩。“息”喘也,从心自由,意为劳动者获得精神释放。《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劳动。所以休息在语义上讲就是指人在工作、活动后,进行的体力和脑力上的修整。

(二)劳动者休息权的概念

我国《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权利。”《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②也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从工作时间与休假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可见,休息权不仅是宪法上的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的法定权利。关于休息权的定义学界也有几种不同观点。典型的有认为,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享受劳动的过程中,有保护身体健康,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③。还有学者认为,休息权是专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经过一定的体力或脑力消耗以后,依法享有的获得恢复体力、脑力以及用于娱乐和自己支配的必要时间的权利。④从上述两种观点不难看出休息权的主体都被界定为劳动者,休息权的核心都是休息、休假的权利,都强调劳动者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恢复和放松,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以概括的说,休息权在广义上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依法享有的休息、休养或定期带薪休假的权利。狭义的休息权专指劳动者的休息权,本文的休息权是指狭义的休息权。

(三)劳动者休息权的内容

① 休整权,指劳动者在工作后获得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具体指劳动者在体能和脑能的承受范围内连续工作一定时间(半个或者一个工作日以上)后所享有的暂停工作,进行歇息和整理的权利。它包括劳动者工作一定时间后吃饭、睡觉、临时歇息,以及处理临时个人事务的权利。它是劳动者在一天的工作期间内(非假期)的休整,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前提。

② 带薪休假权,即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所享有的停止工作,带薪休息一日以上,以休闲、处理家务及个人事务或参加进修、学习等的权利。它也是一种“休整”,但它指的是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的休整;而且,这种“休整”的期限应当超过二天,是较长时间的休整。但是带薪休假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最初源自法国,随后在西方社会盛行。在我国带薪休假被明确的规定在《劳动法》中。

③ 休养权,是指劳动者通过积极的活动或者消极的静养等方式享受闲暇的权利。劳动者通过行使该权利,使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此权利的享有以休整权特别是休假权为前提和基础,但所包括的内容和意义则与该二概念不同。休闲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休闲权的行使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公共休闲设施基础之上的。

劳动者的休息权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随着标准工作时间的缩短,法定休息时间的增加,休假方式的调整以及种类的丰富,休息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正在被完善。

二 当今我国劳动者休息权存在问题的分析

休息权,是一种休息的权利,它是劳动者继续劳动和享有其他权利的重要条件,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双重属性。学界对于休息权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劳动者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主体通常是劳动者;针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脑力和体力消耗,与劳动过程紧密结合,但又不以此为根据,而是较为宽泛的劳动过程;作为一项法定权利,其基本目的是保障劳动者享有恢复体力和脑力的时间。休息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工作时间的限制和对休息时间的保障,劳动者是这项权利的享有者,用人单位是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实现的义务人。休息权,诞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从无到有,是在具备了思想、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伴随着工作时间立法和休息时间的立法而最终确立,其保障水平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日益提高。休息权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工具性价值,其内在价值表现为:它体现了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实现个人人身自由的需要,劳动者可以追求个人发展,实现人生目的。休息权的工具性价值,是指它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人类追求的自由、社会正义、秩序、平等、公平等价值。

(一)劳动者休息权受侵害的表现形式

1、法定节假日期间劳动者的休息权难以保障。法定节假日是法律赋予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然而,目前能安心理得享受长假待遇的民众只有一小部分,对多数在民企或私营企业生产低档生活和生产用品的劳动者而言长假未免奢侈。

2、违法延长劳动时间,超负荷劳动现象严重。尽管我国相关法律已经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企业往往还以工作任务紧为由,要求员工加班加点。扛着“敬业精神”大旗的加班文化让企业刷新利润的同时,劳动者的休息权、健康权却被无情地剥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3、休息权“贫富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劳动者的休息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现象,不同人的休息权得到不同的尊重。调查显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学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一般都能享受到正常的休息权,“双休日”几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但是在IT行业、服务性行业、部分私营和外资企业,加班加点则是家常便饭。

(二)劳动者休息权保护缺乏的原因分析

目前众多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漠视《宪法》和《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权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劳动者方面的原因。首先,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是劳动者休息权缺乏的现实原因。对大多数劳动者而言,用人单位都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一方,而劳动者的劣势地位迫使他们必须努力工作,不让休假影响到用人单位对自己工作态度的评价,加剧了劳动者维护自己休息权的消极态度。其次,劳动者行使休息权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以来社会中的主流思想把加班加点看作是努力工作的表现,行使休息休假权的劳动者会被视为懒散,不认真工作的人,因而,许多劳动者明知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和制度并有意愿,仍不好意思提出申请。此外,劳动者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休息权被侵犯的主要原因所在。

2、企业方面的原因。逐利心理驱使用人单位忽视劳动者的休息权。加班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很多用人单位迫使劳动者超时超量劳动,使自己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经济利益,并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3、社会方面的原因。首先,法律制定存在漏洞是休息权被普遍性侵害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的法律已经对劳动者的休息权进行了规定,但关于劳动者休息权的部分法律条文仍有诸多漏洞,如法律规定粗线条,缺乏可执行性,缺少必要的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等。

其次,工会在保障劳动者休息权方面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工会作为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组织,应当在劳动者休息休假制度的实施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因为立法上的概括授权,工会和企业之间的隶属关系等因素,使工会虚位情况加剧,从而无法有效约束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三、保障劳动者充分享有和行使休息权的途径

(一)及时完善保障休息权的相关立法

首先,随着《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全国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等条例的颁布实施,应进一步修订《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使我国关于休息权的立法规定相互统一。其次,为更好地保障休息权的落实,建议国家有关立法机关在《劳动法》中对休息权的内涵以及休息权的范围做出进一步详细和具体的规定。再次,建议以法律解释的方式明确劳动主管部门的执法权限、程序手段,并且以列举加概括的方式明确针对各类违法行为的惩处手段,丰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同时,建议加大对用人单位故意违法侵害劳动者休息权的行为进行处罚的力度,以此预防和减少用人单位因为违法成本低,甘愿违法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情形。

(二)建立行业工会组织,有效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得以实现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工会组织在维护劳动者权利方面的职能,建议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行业工会。行业工会须有独立的运作资金,业务上受上级工会领导而不受企业管辖,薪酬由税收、立法来保证。基于此,行业工会就可以公正地开展活动,避免工会被企业操控的弊端,从而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得以实现。

(三)将普法宣传法制化,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维权意识

为了营造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防止发生侵害劳动者休息权的违法行为,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司法部门有义务、有责任深入基层,定期、定时到劳动者身边进行维护劳动休息权的普法宣传活动,让劳动者渐渐懂法、用法,为自己建立起第一道维权防线。

第四篇:《美育基础》自学指导书

《美育基础》自学指导书

张猛编写

自学学时:64学时 推荐教材:

曹廷华 许自强主编:美学与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参考资料:

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杜卫主编: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王一川主编: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笔试(开卷)×70%

第一讲 美学构成与美育构成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美育理论的框架性构成。

2、理解美育的界定。

3、了解美育的内容层次。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在于掌握美育的内容层次,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美育自身作为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如何理解美育的内容层次?(论述题)

答:(1)从美育内容的对象形式看,它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人的美的美育的一种综合系统。美育绝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涉及美的诸方面的教育。

(2)从美育的施教途径和方式看,它又是家庭美育、“团队”美育、学校美育及广泛的社会美育的综合工程,相互之间要协调互补,共同推进。

家庭美育,是指以父母为施教主体,以子女为施教对象的美育行为。注意事项:一是父母要做表率,谈吐文雅,举止有度,着装得体等;二是以美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育;三是家庭环境的美育。

“团队”美育,是指除学校以外的企业、事业、部队、机关乃至村社等以单位为组织形式的美育。共同特点:一是所谓“团队”精神的培养,优良传统的形成;二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行为方式的规范;三是审美文化活动的开展,环境设施的美化优化。

社会美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府倡导、团体推行、全社会成员参与的一种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美育。突出特点:一是政府倡导,全民参与;二是多业协作,互相影响;三是善用民俗风情,广用文化艺术;四是环境育人,无处不在。

学校美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相辅并行的一种系统而规范的教育。显著特点:美育知识的系统性、美育活动的规范性、美育功能的养成性、美育途径的高效性等。

(3)美育作为系统,还有它自身作为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主要是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

爱美教育着眼于激发人爱美的天性,使人养成爱美的心理和情感取向。爱美教育由其主要对象所确定,带有启蒙性质。爱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爱美之无意识的情感倾向提升到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欲求,然后又将这种有意识的情感取向导向下意识,成为更高层次上的带稳固性、习惯性的情趣爱好。

审美教育着重于培养对感性形象的理解能力。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美的知识和理论的普及性传授;二是运用各种美的形态、范畴进行审美的实践以进行审美教育;三是在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着力发挥美学因素以进行审美教学。

创美教育即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实践的教育。创美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观念的教育,更是操作实践的技能技巧教育。不仅要让受教者懂得美的创造过程,而且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技能去实践这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讲 美的本质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美的本质的历史研究概说

2、熟悉美的本质与心、物及其关系的解释

3、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论

4、理解美育与人的文化

5、理解美育与人的美化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的重点在于对美的本质的历史研究概说的理解和掌握;难点在于理解美的本质与心、物及其关系的解释。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简述历史上几种主要的美的本质观及其代表人物代表观点?(论述题)答:(1)“美在和谐”说,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2)“美在完善”说,如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沃尔夫、鲍姆嘉通等。(3)“美是生活”说,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4)“美在客观”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精神客观论,如柏拉图“理念”,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一派是物质客观论,如弗朗西斯·科瓦奇“美是真正从那些客观对象上‘出来’的”等。

(5)“美在主观”说,该说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

(6)“美在关系”说,该说从一定关系中去探讨美的本质,分为两派,一派是主客观统一论,如狄德罗“美存在于客体对象与主体的适应和交融”,一派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如普列汉诺夫等。

2、文化的功能?(简答题)

答:文化具有影响人类及整个世界发展的功能。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再造功能;(2)承载功能;(3)教化功能;(4)凝聚功能;(5)制约功能;(6)传播功能。

3、美育与人的人化的关系?(简答题)

答:美育与人的人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

首先,文化影响并制约美育,美育丰富和深化文化。任何美育只能在特定的文化圈内活动,美育的观念以及活动方式都必然受到一定文化的支配。

其次,美育所建构的审美价值系统,不仅可以丰富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且可以通过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提高全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

第三讲 社会美与社会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与要求:

1、熟悉社会美的内涵。

2、掌握社会美的特征。

3、熟悉社会美的表现。

4、了解社会美的美育功能。

5、了解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难点是掌握社会美的表现。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社会美的特征?(简答题)

答:(1)以内容取胜,重在内容的美。社会美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和一定阶级、阶层利益为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2)直接现实性。社会美产生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着,有直接现实性,是鲜活而生活的审美对象。

(3)明显的功利性。社会美明显的功利性,突出地表现为内容的善。

2、社会美的表现?(论述题)

答:其一,劳动美,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并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就是劳动美。(1)劳动环境的美。机床设备等的科技、选型和色彩;环境的色彩;音乐、照明、卫生等。

(2)劳动过程的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场面的美,内在结构上表现为内部组织的协调和劳动节奏的和谐。

(3)劳动产品的美。指产品体现出的人的创造智慧及其本身的功能、形式等显示的美。首先在于功能美,而功能美首先在实用;其次是产品的形式美。

其二,日常生活美,指在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存在的美。

(1)服饰美,指人的着装打扮之美为服饰美。服饰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增强和提高人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现人的外在美,折射人的心灵美。

①称体:追求服饰与人体的协调和谐。②入时:追求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③从俗:追求服饰与社会生活环境、民情习俗的协调和谐。④适性:追求服饰与人的个性、情趣的协调和谐。

(2)居室环境美。居室环境美的一般原则是:因地制宜、因用购物、因情置境,呈现出布局的层次节奏美与和谐统一美,陈设的实用功能美和形式造型美,置境的情趣意蕴美和个性特色美。

(3)饮食美,指食物、食器及饮食活动中各种美学因素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而呈现出来的美。既有食品食器之美,也有饮食活动中的技巧、礼仪、环境之美。

①食品美:美在色、香、味、形、质等俱佳。

②食器美:美器衬托美食之美,还起着渲染宴席气氛,展示主人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③烹饪美:高度熟练自如的烹饪技法与技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④食境美:即饮食环境的美。

⑤食仪美:即饮食活动中节奏、风度、礼仪的美。

其三,人际关系美。人际关系美建立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

(1)诚信:交往贵在诚挚守信,不欺诈,不爽约,诚则感人,信则得人。交往还贵在守信,取信于人。

(2)互助:人际关系需要互助,互助才能互补,互补才能互进。这是人际关系的良性 4

循环和良性发展。互助首先意味着爱和奉献。互助既有思想上、情感上的互助,也有利益上的互助。

(3)礼仪:即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遵循的一定礼节规范,它是由传统习惯和特定民族民俗演变而来的,包括仪表、仪态、仪式和礼节。

(4)和群:指善于在群体中既发挥自己的能力所长,显示自己的个性意识,又有益于他人,有利于群体的团结和进步;既善于调节群体与自己的关系,又善于调节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

第四讲 人的美与人的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人的美的基本特点。

2、了解人的美的表现。

3、掌握人的美的美育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的重点是人的美的美育特点;难点人的美的表现。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人的美的表现?(论述题)

答:其一,人的自然形体美。人的自然形体美是指人的形体和容貌的美,是人的生理形态呈现的美,属于自然美、形式美的范畴。

(1)体型匀称:人体美首先要求体形的匀称和谐,即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比例对称合度,协调适中。

(2)体貌光润:人的容貌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是人引起审美快感的先决条件。体貌的光润使形体美顿生光辉、光彩照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3)体式协调:动态美。体式的协调具体通过站、坐、性表现出来。

(4)体质健康:健是美的基础,美是健的升华和结晶。健是人的生命活力、青春朝气的象征,使人的形体“生气灌注”,充分表现出人的动态美。

其二,人的气质修养美。气质是指人的内在修养的外在个性化显现,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气质的美首先在于含蓄有节,英华内蕴。中和之美:“直而温,宽而柔”、“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平和精神。气质之美根源于个性特色之美。

气质之美主要是通过长期的修养达到的。它取决于主体的生活环境,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自我修养。气质的美离不开德才胆识的修养。

其三,人的仪表风度美。仪表美指人的自然形体美、表情美和服饰美构成的人的外观形 5

态美。风度美是人的仪表、言谈举止、气质、修养、个性的综合体现,它根于人的心灵美,显于人的外表美。

(1)着装得体:着装要与自己的内在气质、性格相一致,以体现出仪表与风格的统一美。

(2)举止自然:要求举止与内心相一致相协调,有序有度,恰到好处,既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矫揉造作,故作姿态。

(3)谈吐文雅:要求用词准确,表达恰当,言之有物;语态诚恳,朴实,语言平和委婉。

其四,人格情操美。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品质特征和行为模式。情操,指高级的社会情感与相应行为方式结合的产物,即情感与操守的统一,具体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因素。人格情操美包括远大崇高的理想美、持节不移的操守美、胸襟广阔的气度美、自律不懈的修洁美和高尚雅洁的情趣美的结晶。

(1)趋向崇高的理想美:人格意识的重要内涵,决定于人的价值取向。(2)持节不移的操守美: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阶级提倡不同的操守。(3)胸襟广阔的气度美:有气度美的人,胸襟开阔、宽宏大量、容人兼物。(4)自律不懈的修洁美:不为物欲所动,不为人欲所误,不贪私,不苟取。(5)高尚雅洁的情趣美:人格情操美完善的重要标志。

2、人的美的美育的特点?(简答题)

答:人的美育以先进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审美教育对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实施全面的美化教育,使人确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的人生态度。

其一,直接效应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对象的直接性。其二,规范养成性,审美规范是审美标准与审美范本的统一。

其三,示范变化性,注重审美修养和感受能力的示范。其一,对形体美、容貌美、仪表美、姿态动作美、言语举止美等外在美的修养和感知。其二,对人格情操美、气质风度美等心灵美的修养和感知。

其四,全面促成性,一是指人的美的美育服务于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目的,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二是指人的美的美育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所产生的效应的全面性。

第五讲 自然美与自然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自然美的特征。

2、理解人化的自然。

3、掌握自然美育的特征。

4、掌握自然美育的效能。

5、掌握自然美育的基本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自然美育的基本途径;难点是理解自然美育的效能。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自然美的特征?(简答题)

答:(1)丰富性、天然性。自然美是美的矿藏。自然美有天然的本色美,出自于自然造化之功,保持一种素朴、纯真之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变易性,多义性。一是自然美大多是互相映衬比照融合的综合美;二是自然美大都要受时令气候和自身消长的制约;三是自然美大多同仁的实践活动相关,按照人的意愿来改变它的面目。

(3)重在形式美。首先是它本身的事物属性,即形状、色彩、声音之美,如钱塘江汹涌的浪潮、牡丹花艳丽的花瓣、黄莺鸟悦耳的鸣叫。

2、自然美育的特征?(简答题)

答:自然美育是主要以自然美为手段的一种审美教育。

其一,大众性。从审美客体来看,自然美的对象遍布于人类生活的周围;从审美主体来看,对自然美的爱好,原出于人的天性。

其二,愉悦性,具有快捷性和不自觉性的特点。

其三,稳定性。对于自然美的喜爱是人类共同本性中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人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理、心理机制,因而,人们对于一个自然美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大体上是相似的。

3、自然美育的效能?(简答题)

答:自然美育最明显的效能是提供人类一种美感享受。其一,强化人珍惜生命的生命美育。其二,培养人热爱自然的生态美育。其三,陶冶人高雅情操的心灵美育。其四,提高人审美能力的形式美育。

第六讲 艺术美与艺术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艺术的“化丑为美”。

2、掌握艺术美的特点。

3、了解艺术美的基本美育功能。

4、掌握艺术美育的基本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艺术美的基本美育功能;难点是理解艺术的“化丑为美”。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简答题)

答:其一,征服性原则。征服,即在精神上压倒丑,情感上否定丑,道德上审判丑,从而体现出主体精神对客体对象的优越与自主性。

其二,对照性原则。丑的对象作为构成因素进入艺术与其他构成因素要形成对照关系或对比关系。(1)形象与形象个字作为独立自足的整体而形成美丑对照;(2)形象自身中美质成分与缺陷成分形成矛盾统一体式的对照;(3)整个艺术作品的意境与现实人们公认的正义原则和理想境界形成对照。

其三,形式美原则,对化丑为美的艺术技巧的要求。

2、艺术美的基本特点?(简答题)

答:其一,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性。其二,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限制。其三,鲜明的形象性。其四,强烈的情感性。其五,特殊的愉悦性。其六,丰富的想象性。

3、艺术美的基本美育效能?(简答题)答: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方法和中心内容。

其一,怡情,情感的激发与传达是艺术最明显的功能之一。其二,养性,艺术美使欣赏者受到教育使其人格结构趋于美化。其三,启智,艺术活动中想象和直觉高度活跃,增强人的精神生产能力。其四,育美,审美态度的建立,审美能力的发展,审美趣味的高雅化等。

第七讲 素朴、华丽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素朴、华丽的美学特征。

2、了解素朴感、华丽感的培养。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了解素朴感、华丽感的培养;难点在于掌握素朴、华丽的美学特征。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华丽的美学特征?(简答题)

答:华丽之美是一种色彩鲜明强烈,夸饰铺张的美。(1)装饰性,指华丽的外观样式具有突出的形式美。(2)铺张性:指华丽的内容铺陈,是内容的表现性特征。

(3)渲染性:是经装饰性和铺张性而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气韵。

2、朴素、华丽的美育效应?(简答题)

答:素朴感是一种求真感、求实感。“求”的艰苦性和素朴的自然、平实、真切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而素朴感便不是穷酸感、窘迫感、浅露感,而是返朴归真、浓后之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素朴有助于人的淡泊沉静的气质养成。素朴的根本在于返朴归真,崇简尚朴,发之自然。这就启示人养成一种淡泊沉静、简朴实在的人生态度。

华丽感是一种分寸感、高贵感。华丽感是一种以形辨质的能力,一种因形达意的眼光,一种从华丽外观感受到高贵内蕴的美感。华丽有助于人的自尊自重、荣耀高贵的气质养成。华丽的根本在于内涵丰盈而外在绚烂,金玉其外、高雅其内,有诸内而形诸外,形、质相符。华丽给人的启示是养成一种高贵感、荣耀感。

第八讲 优美、壮美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优美、壮美的美学特点。

2、了解优美感、壮美感的培养。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理解优美感、壮美感的培养;难点在于掌握优美、壮美的美学特点。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优美的美学特点?(简答题)答:其一,形态上,小而巧。其二,色彩上,鲜明而不刺激。

其三,动势上,偏于安静,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其四,质地上,柔和而富有韧性,婀娜多姿、轻柔婉转。其五,境界上,和谐而不冲突。其六,气韵上,平淡而隽永。

2、壮美的美学特点?(简答题)

答:其一,形态上,粗粝,庞大,凹凸不平,有棱有角。其二,色彩上,鲜艳而炽烈,浓墨重彩,斑斓夺目,璀璨壮丽。

其三,动势上,偏于动态,剧烈的、不可遏止的态势。其四,境界上,阔大雄伟,大开大阖。其五,气韵上,奔放雄壮,荡气回肠。

3、如何培养人的优美感、壮美感?(简答题)

答:优美感的培养在于把握和谐。首先是自身趋向和谐,清除激烈或紧张感,获取一种悠然自得、适情顺性的情绪和感情;其次是所处环境趋向和谐;最后悔人际关系趋向和谐。追求一个安居乐业、融洽无间的人文环境。

壮美感的培养在于把握壮美。首先是境界的阔大;其次是精神的高尚;第三是行动的坚决。壮美感着重于培养人的雄伟感、奋发感和进取感。

第九讲 崇高、滑稽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论述。

2、掌握崇高的美学特点。

3、掌握滑稽的美学特点。

4、把握崇高与滑稽的精神熏陶方式的区别。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崇高与滑稽精神熏陶方式的区别;难点在于掌握崇高、滑稽的美学特点。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崇高的美学特点?(简答题)

答:崇高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

(1)崇高充分地展示了实践主体行为目的的博大性和正义性。(2)崇高强烈地显示出主体在对立冲突中的坚定性与刚强性。(3)崇高集中地体现了实践主体人格力量的至善性与无限性。

崇高既是一种审美范畴,也是一种道德范畴,主要体现于人类生活中。自然界的崇高,也必须联系人,联系人的社会生活来理解,纯粹的自然,与人不发生任何联系的自然,无所谓崇高。

2、滑稽的美学特点?(简答题)

答:滑稽只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及其艺术表现中。滑稽显示人类怀着优胜超越的心理告别陈旧事物、过时观念或愚行陋习而力求完善的自觉。

(1)滑稽对象具有内容和形式的表里相悖性。

(2)滑稽对象具有行为目的的自炫否定性。

(3)日常生活或艺术表现中的滑稽对象具有丑而不恶的可笑性。

3、崇高与滑稽的精神熏陶作用?(简答题)

答:崇高与滑稽的精神熏陶作用,首先使人摆脱平庸,趋向崇高,这意味着崇高、滑稽都有励志作用,立德效应。

第二是使人在贤愚美丑的比较认知中,促成自身的完善。第三是引导人们开启灵魂,激发悟性。

第十讲 悲剧、喜剧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

2、掌握悲剧的美学特点。

3、掌握喜剧的美学特点。

4、理解悲剧、喜剧的美育效应。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悲剧、喜剧的美育效应;难点在于悲剧、喜剧的美育特点的把握。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悲剧?(名词解释)

答:悲剧是指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紧张对峙的善恶力量通过尖锐、激烈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出不应该毁灭而毁灭、不应该失败而失败的命运或事件,以激起人们怜悯、同情、悲痛、壮烈、崇高等美感效应的审美对象。

2、喜剧?(名词解释)

答:喜剧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3、悲剧的审美特点?(简答题)

答:其一,从悲剧矛盾冲突的结局看,被毁灭或遭致失败的对象具有正面的价值,即在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等的剧烈冲突中,真被扭曲,善被压倒,美被毁灭,从而不应失败而失败,不应毁灭而毁灭。但因为“不应”,所以失败和毁灭的不是价值原则,而是价值具体。这可以称之为正面价值定性。

其二,从悲剧的表现状况看,悲剧人物无论出于什么样的艰危厄运之中,始终具有一种为正义和真理,为历史必然性而赴难就死的坚定性和崇高性,体现着人格力量的崇高和正义原则的永恒。这可称为人格崇高的定性。

其三,从悲剧的表现意向看,它包含了明确的觉醒意识、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它引起人的同情、怜悯,同时激起人的抗争和超越,因而充满了理性精神。这可称为理性精神定性。

4、喜剧的美学特点?(简答题)

答:其一,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看,多威武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其渺小和可笑,因而矛盾冲突的解决显得轻松,由此造成了喜剧冲突荒诞性。

其二,从喜剧人物看,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

其三,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具有艺术讽刺性。其四,从语言应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5、悲剧、喜剧的美育效应?(简答题)

答:第一,结合重大的社会历史冲突,评价历史或现实中悲剧人物或喜剧人物,研究其作为悲剧或喜剧产生的缘由。

第二,通过关上优秀的悲剧、喜剧作品可以推动人们由审美感内化为道德感。第三,进行悲剧、喜剧的改编或表演,体验角色形象,促成美丑感知力和善恶判断力的协调。

第十一讲 形式美与形式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

2、了解形式美审美价值的独立性的表现。

3、掌握形式美的形成。

4、掌握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5、掌握形式美育的意义。

6、掌握形式美育的特征。

7、掌握形式美育的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形式美审美价值独立性的表现;难点在于形式美育的意义的把握。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形式美?(名词解释)

答:形式美指美的对象在形式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美的要素和规律,它是从无数具体的感性的美的事物形式中所抽象概括出来的,它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自然物质属性(形、色、声)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原则(如平衡、对称、比例、节奏等)。

2、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的区别?(简答题)

答:第一,美的形式总是具体的、个别的,因而是千差万别的;而形式美则是具有抽象性、普遍性的。

第二,美的形式总是同美的内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形式美同内容美的关系却是间接的,朦胧的,甚至可远离内容而相对独立。

第三,美的形式为一切美的事物所具有,形式美的范围却有一定限制。

3、形式对内容的反制约性?(简答题)

答:形式对内容的反制约性,即形式对内容所产生的能动的反作用。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之中。

首先,形式的美与不美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关系到艺术的成败。其次,形式往往决定了内容的风貌、格调。

第三,形式美的创造有自己的构成法则和独立的传承、发展规律。

4、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哪些?(简答题)

答: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对称平衡、重力平衡和运动平衡)、比例和节奏、对比和主从、多样统一等。

5、抽象在艺术创新方面的积极意义?(简答题)

答:首先,抽象可以超脱真实物象的约束,听任艺术家想象力的驰骋,按照自己的美学观自由的塑造形象,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艺术家的个性才气,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抽象艺术又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寻味,它那朦胧、模糊的艺术意蕴,可以任凭欣赏者去自由的猜测、想象,从中获得巨大乐趣。

再次,抽象艺术大多具有一定的形式上的创新。

6、形式美育的意义?(简答题)

答:形式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人们对形式美的审美自觉性和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第一,自觉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去创造生活美,充实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掌握形式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美,有利于提高艺术质量,繁荣艺术创作。第三,掌握形式美规律,是开拓审美视野,促进审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7、形式美育的途径?(简答题)

答:其一,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千姿万态的自然形式美。

其二,到社会生活中去,参观杂彩纷呈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产品。其三,加强艺术欣赏,把形式美育同艺术美育结合起来。其四,通过专门的形式美的实践训练,提高形式美的创造能力。

第十二讲述 审美心理与心理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审美心理的基本结构。

2、了解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民族性和人类共同性。

3、理解审美心理的基本过程。

4、把握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

5、掌握心理美育的特点。

6、把握心理美育的实施原则。

7、了解美育心理的功能。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心理美育的实施原则;难点在于审美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审美心理?(名词解释)

答:审美心理指人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以审美态度感知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快适的自由心理。

2、审美心理与日常生活心理的区别?(简答题)

答:其一,审美心理在感性形式中沉淀着理性,淡化甚至超越直接功利,获取的是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的满足;而日常生活心理,则往往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追求并强调直接功利,获取的是具体性的功利满足。

其二,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看,审美心理现实为与对象的“同一”,而日常生活心理则显示为与对象的征服或屈服的“对立”。

3、审美心理的历史性?(名词解释)

答:审美心理的历史性指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生活和审美实践会形成那一时代的审美心理而与其他时代不同,这其间主要是审美的取向、情感以及对美的对象的认可与判断不同,会带着那一个时代特殊的历史印记。

4、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简答题)

答:个体性、直觉性、情感性、创造性和自养性。

5、心理美育?(名词解释)

答:心理美育指通过美与审美的知识传授和广泛的审美实践活动对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形成和美感能力培养所进行的教育。

6、心理美育的特点?(简答题)答:知识性、赏析性、趣味性和个别性。

7、心理美育的实施原则?(简答题)答:(1)知识准确性原则;

(2)对象的完美性原则;(3)形式的快乐性原则;

此外,还可以运用特殊的感官训练原则强化审美感官。心理美育必须结合具体施教对象的心理水平而展开。

8、美育心理?(名词解释)

答:美育心理是指以美的对象、方式和手段来达成教育并使受教者获得爱美、审美、创美能力而完善自己的一种自觉的教育意识。

第十三讲 表演艺术的美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2、掌握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

3、了解音乐、舞蹈的美育实施、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难点在于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表演艺术?(名词解释)

答: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延长、演奏和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

2、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简答题)答:其一,强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其二,鲜明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其三,过程性与流动性。

3、表演艺术的美育功能?(简答题)

答:其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情感熏陶功能。其二,具有娱乐身心、促成身心和谐的功能。

其三,音乐、舞蹈中的“众乐”,具有协调群体关系,培养群体意识的功能。

第十四讲 造型艺术的美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造型艺术的代表性门类。

2、掌握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3、掌握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

4、了解造型艺术的美育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了解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难点在于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造型艺术?(名词解释)

答:造型艺术是指运用可感的物质材料(如纸、布、金属、泥土、石头、骨牙等)和色彩、线条、构图等表现手段,以塑造空间静态形象反映生活或表情达意的艺术。

2、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简答题)答:其一,造型艺术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二,造型艺术具有瞬间永固性。其三,造型艺术具有高度的形式美。

3、造型艺术的美育功能?(简答题)答:其一,造型艺术具有真切的认识功能。其二,造型艺术具有培养懂得形式美眼睛的功能。其三,造型艺术具有培养人们美化自己和美化环境的能力。

此外,造型艺术对培养人们的空间思维或形象思维能力,也有直接作用。

第十五讲 语言艺术的美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语言艺术的代表性门类。

2、掌握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3、掌握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难点在于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语言艺术?(名词解释)

答: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物质媒介塑造形象或情境来表情达意,反映生活的艺术,即通常所说的文学。

2、小说的审美特征?(简答题)

答:第一,能够多方面以多种手法,细致地、深刻地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性格的多样丰富和发展变化,塑造比之其他文体尽可能多样的人物形象。

第二,小说一般具有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

第三,小说可以描绘具体可感的环境,并达到细致逼真的程度,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简答题)答:其一,形象创造与形象感受的想象性。其二,叙事和抒情的兼长性。

其三,语言结构与语言情境的多样丰富性。其四,情与理的相生相容性。

4、语言艺术的美育功能?(简答题)答:其一,具有巨大的审美认识功能。其二,具有特殊的思想、道德涵养功能。其三,有语言美和写作示范的功能。

此外,语言艺术还具有文化普及功能。同时,语言艺术还能奠定感受和理解其他艺术的能力的基础。

第十六讲 综合艺术的美与美育

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

2、掌握戏剧艺术的美育功能。

3、掌握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4、掌握影视艺术的美育功能。

二、重点与难点:

本讲重点是掌握影视艺术的美育功能;难点在于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学习方法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

1、综合艺术?(名词解释)

答:综合艺术是指包括多种艺术元素并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演员创造角色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2、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简答题)答:其一,规定情境的假定性。其二,剧情内容的动作性和冲突性。

其三,表现技巧的间离性。其四,群体当场的交流性。

3、戏剧艺术的美育功能?(简答题)

答:其一,戏剧艺术由于其特有的审美感染力,能激发人们去体验和思考,感受和领悟戏剧精神,从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精神指向。

其二,剧场是一个特殊的审美场,戏剧艺术的舞台氛围与剧场氛围的融合,交织,使戏剧艺术有培养人们感受美、理解美、判断美的能力的共时性效应的功能。

其三,戏剧艺术家的表演技巧,语言技巧具有艺术示范的功能。

其四,戏剧语言的精炼性、优美性和潜台词,还能增强人们运用语言,理解语言的能力。

4、影视艺术?(名词解释)

答:影视艺术是指演员扮演角色、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摄影机摄像而由银幕或屏幕显示出来的一种多元素构成的综合艺术。

5、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简答题)

答:直观视象性、幻觉逼真性、时空再造性和画面运动性。

6、影视艺术的美育功能?(简答题)

答:其一,它具有真实地、全面地展示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直观性功能,从而培养人对社会、人生和自然的认识能力和洞察能力的作用,它能拓展人们的视野和心灵,从而能建立起较高的精神境界。

其二,它具有直接或间接显示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艺术和科学的状况,启示人们建立起艺术和科技关系的正确观念。

其三,影视艺术具有培养人们审美的综合感受力的功能。其四,影视艺术还具有激发人们崇拜效仿的功能。

7、影视艺术美育的实施途径?(简答题)

答:一是观赏和评论,应着重选择选择艺术形式有创新的、有较大思想价值和普遍受欢迎的影视艺术作品。

二是与影视的编、导、演等人员交流座谈。三是参观影视的摄制,成为艺术创作过程的目击者。

第五篇:电动力学导论自学指导书

电动力学导论自学指导书

(函授生用)

童国平编

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学系

第一章

电磁现象的普遍规律

通过静电场和静磁场的实验定律的分析,再研究变动情况下新的实验定律,由此总结出Maxwell方程组和洛仑兹力公式。电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它有特定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属性。

一、内容提要

1.库仑定律

2.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的定义:

点电荷:

点电荷组:

电荷连续分布:

3.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

4.高斯定理和电场的散度

高斯定理:

或者

(在内)

电场的散度:,表明静电场是有源场。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电场的旋度:,表明静电场是无旋场。

5.电荷守恒定律

或者

其中

或者

稳恒电流:

6.毕奥-萨伐尔定律

或者

它是一个实验定律。

电流元在磁场中的受力:

7.磁场的环量和旋度

(是在内)

或者

磁场的旋度:,有旋场。

8.磁场的散度

磁场的高斯定理:

散度:,静磁场是无源场。

9.电磁感应定律

或者

若回路是固定的,则有

也可表示为:,这是磁场对电场的作用的基本规律。

10.位移电流密度

(真空)

11.介质的极化

极化强度矢量:,是点函数。

对各向同性的线性介质:

12.介质的磁化

磁化强度的定义:,是点函数。

对各向同性的非铁磁物质:

13.麦克斯韦方程组

真空情形:

有介质的情形:,洛仑兹力公式

+

麦克斯韦方程组

=

电动力学理论基础

14.诱导电流

磁化电流和极化电流:

总诱导电流:

15.电磁场边值关系

16.电磁场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

能量密度:(介质)

(真空)

能流密度或坡印亭矢量:

17.能量守恒定律

积分式:

微分式:

洛仑兹力公式:(力密度)

二、基本概念

1.静电场的散度:

电荷是电场的源,电场线从正电荷发出而终止于负电荷。没有电荷分布的地点,故在该点上电场的散度为零,既没有电力线发出,也没有电力线终止,但可以有电力线连续通过。

局域性质:空间某点邻域上场的散度只和该点上的电荷密度有关,而与其他地点的电荷分布无关;电荷只激发其邻近的场,而远处的场则是通过场本身的内部作用传递出去的。对运动电荷实验证明,其局域关系仍然成立,但场不能用库仑定律形式表示出来。

对点电荷而言,2.

静电场的旋度:,表明静电情况下,电场没有旋涡状结构。

3.一个半径为,电荷密度为,均匀带电球体,球表面的面电荷密度。同样,对一个半径为,单位长度电荷为的均匀带电圆柱体,其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也为零。根据电荷面密度的定义:,这里是表面电荷区域的厚度。

4.磁场的散度和旋度:,表明磁荷不存在,磁场是无源场。这一关系在一般变化磁场的情况下也是成立的。

对静磁场的旋度,因为电流密度是点函数,具有局域性,表明有电流分布的地方才有静磁场的旋度。

对于变化的场,磁场的旋度要修改为,是位移电流密度,如果在真空中,这里的即为传导电流密度;若在介质中,可理解为。

5.均匀介质中有自由电荷的地方才有极化电荷

电介质内部:极化电荷体密度与自由电荷体密度的关系为

电介质的表面:极化电荷面密度与自由电荷面密度的关系为

6.磁化电流与自由电流的关系,即有自由电流的地方才有磁化电流。对于面磁化电流而言,是介质1指向介质2的法线。

7.电磁场的物质性

电磁场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它是一种物质,具有内部运动。电磁场运动和其他物质运动形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电磁场的能量密度是:,它是空间位置和时间的函数。电磁场的能流密度,它描述能量在场内的传播。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垂直流过单位横截面的能量,其方向代表能量传输方向。

8.能量守恒定律

电磁场能量守恒定律的积分形式是:

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内流入闭合面内的电磁场能量=场对电荷系统所作的功率+与面相对应的体积V内场能量的增加率。

9.电磁能量的传输问题

电磁能量的传输不管是有电路情形还是无电路情形,都是通过场来传输的。在电路中,物理系统的能量包括导线内部电子运动的动能和导线周围空间中的电磁场能量。在传输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进入导线内部变为焦耳热;在负载电阻上,电磁能量从场中流入电阻内,供给负载所消耗的能量。(参见郭硕鸿书(第二版)P43例题)

三、例题

1.有一内外半径分别为

和的空心介质球,介质的电容率为ε。

使介质内均匀带静止自由电荷,求

(1)

空间各点的电场;

(2)

极化体电荷和极化面电荷分布。

解:(1)根据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可得:

由真空中的高斯定理:

(2)

极化面电荷密度:

考虑外球壳时,从介质1指向介质2(即从介质指向真空),所以

对于内球壳,2.内外半径分别为和的无穷长中空导体圆柱,沿轴向流有恒定均匀自由电流,导体的磁导率为µ,求磁感应强度和磁化电流。

解:对于稳恒电流,安培环路定理为

当时,故。

当时,当时,磁化面电流,从介质1指向介质2。在内表面上,故

在外表面上,当时,3.试用边值关系证明:在绝缘介质与导体的分界面上,在静电情况下,导体外的电场线

总是垂直于导体表面;在恒定电流的情况下,导体内电场线总是平行于导体表面。

证明:(1)导体在静电条件下达到静电平衡

导体内。

而且,所有,故垂直于导体表面。

(2)导体中通过恒定电流时,导体表面,所有导体外,即。而且,即:,所以。

导体内电场方向和法线垂直,即平行于导体表面。

第二章

静电场

这章把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应用于最简单的情况:电荷是静止的,相应的电场不随时间变化。当给定的自由电荷分布以及周围空间介质和导体分布的情况下,怎样求解静电场。通常将静电场引入标势,使得问题变得稍微容易些。

一、内容提要

1.静电场的标势

而。称为标势,只有差值才有物理意义。标势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当电荷分布于有限区域时,选择无限远作为电势零参考点;当电荷分布于无限区域时,常选空间某一点的电势为零,则整个空间的电势就单值地确定了。

点电荷:

电荷连续分布情况:

2.静电标势的微分方程

或者

为自由电荷密度。这个方程称为泊松方程。只要给定势的边界条件就可以求出的分布。

3.标势的边值关系

从介质1指向介质2。是分界面上的自由电荷面密度。对于导体有:

常数(可以是给定的,也可以是待定的)

当界面无自由电荷分布时,两种介质的分界面电势的边值关系为

4.静电场的能量

5.静电问题的唯一性定理

情况1:设区域内给定自由电荷分布,在的边界上给定电势或电势的法向导数,则内的电场唯一地确定。

情况2:设区域内有一些导体,给定导体之外的电荷分布,给定各导体上的总电荷以及的边界上的或值,则内的电场唯一地确定。

6.拉普拉斯方程的解

球坐标下轴对称情况下电势的通解为:

为勒让德函数,和是任意常数,由边界条件确定。

7.镜象法

研究对象:导体球和点电荷系统;导体平面和点电荷系统

方法:用一个或若干个假想电荷来代替导体面上的感应电荷分布。

条件:(1)假想电荷的引入要不改变空间原来的电荷分布,即要满足边界条件;

(2)假想电荷要放在求解区域之外。

常用公式:(1)导体球的象电荷及位置:,是球的半径,为点电荷到球心的距离。(2)导体平面的象电荷:,位置距离平面为。

8.电多极展开

(相当于原点的点电荷)

(电偶极矩)

(电四极矩)

9.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能量

电偶极子在外电场中所受的力和力矩是

二、基本概念

1.两种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分界面两侧电势相等,即电势在界面处是连续的,与界面有没有净电荷无关。

2.导体的静电条件可归纳为:(1)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电荷只能分布于其表面上;(2)导体内部电场为零;(3)导体表面上电场必沿法线方向,因此导体表面为等势面。整个导体的电势相等。

3.均匀电场电势的零点问题,可以在电场中选取坐标原点,并将原点作为电势的参考点,电势可表示为:。

4.唯一性定理告诉我们:只要给定区域V内的电荷分布,并给定区域边界上的电势或电势的法向导数,则该区域内的电场分布是唯一的。这样,在给定边界条件下泊松方程的解,就是实际问题唯一的场分布形式。

5.用这个公式可以表示静电场的总能量,积分只对有电荷分布的地方才有贡献,这里并不表示场的能量密度,场的能量密度应为。

6.边值关系与边界条件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边值关系指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所形成的两边的场量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如:两绝缘介质界面上,电势满足

这就是边值关系。边界条件一般指系统的“边缘”场所满足的条件,如:位于均匀电场中的中性导体球,(有限),(均匀场的势)。有些问题,边值关系与边界条件区分并不明显,比如:一个半径为的带电为导体球,由于静电平衡,整个球是个等势体,而边界条件是:(有限)。边值关系是:

(待定常数),待定常数可由公式来确定。由无穷远处是电势的零参考点,球心与球面具有相同的电势,可省去边界条件部分的陈述,故对导体球边值关系就可称为边界条件。

7.为何要讨论电势的多极展开?这是因为:(1)在许多物理问题中电荷分布于一个小区域内,而求解的场点又很远;(2)通过积分法直接计算场的分布有一定的困难。多极展开能给出场分布的各级近似值。

三、例题

1.半径为的导体球壳,放入均匀电场中。设想这个球壳被垂直于的平面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半球壳,为了使这两个半球壳不至于分开,需要加多大的外力?

解:已知球壳内部电场强度为0,球外电势满足的定解问题为:

由于问题有轴对称性,设球壳外的电势为

当时,由边界条件有

比较上式两边可得:

因此,球壳外的电势可表示为

当时,由边界条件可得:

比较等式两边,可得

由此可解得:

球外的电势为

式中的常数可由下式来确定:

(因为球是中性的)

最后电势可表示为

球壳上的电荷面密度为

球外的电场强度为

在球面上,电场强度是:

由于球壳内部电场强度为0,作用在球壳上电荷的电场为

那么,电场作用在一个半球壳上的力

考虑到对称性,我们有

2.有一个半径为的薄导体球壳,带电量为。壳内距中心为处有一点电荷。求同上的电荷分布。

解:定解问题是

由高斯定理

可得:

球外的场相当于位于球心的点电荷所激发,因此,球外的电势就是点电荷所激发,则

对于球内的电势,可用电像法求得。考虑到导体球面上电势处处相等,由电像法可假定球外距离球心为处有一电量的点电荷。

球壳本身带电,其上电势并不为0,球内电势由三部分组成:球壳外表面的电荷贡献+球壳内表面感应电荷的贡献+球内点电荷的贡献。

球壳外表面电荷对球内电势的贡献为:

球壳内表面感应电荷的贡献+球内点电荷的贡献:

所以球内的电势为:

当时,满足边界条件。球壳上的电荷分布为:

第三章

静磁场

在恒定情况下,电场和磁场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故可分开处理。磁场的矢势和标势是重要的概念。在量子物理中,矢势是一个可观测的物理效应。

一、内容提要

1.矢势

称为矢势。矢势沿某一回路的环量等于磁通量:

2.用矢势来描述磁感应强度是不唯一的这两个矢势都对应于一个磁感强度。对可选择合适的规范条件:。这样矢量场就被确定下来。

3.矢势微分方程

式中是源点,是场点,是源点到场点的距离。

4.矢势的边值关系

5.静磁场的能量

相互作用能

6.磁标势

引入条件:某一区域内的任何回路都不被电流所链环,即该区域内是没有自由电流分布的单连通区域。用数学式子表示为

为假想的磁荷密度。

7.磁偶极矩

相应的标势为

8.在外场中的能量

势能:

相互作用能:

这里是外场。力矩:,力

9.A-B效应

矢势在量子物理中所处的地位要比经典电动力学重要得多。A-B效应表明:尽用描述磁场是不够的。

二、基本概念

1.矢势的物理意义

矢势的物理意义是:它沿着任一闭合回路的环量代表通过以该回路为界的任一曲面的磁通量。只有的环量才有物理意义,而每点上的值没有直接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在量子物理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2.矢势的不唯一性

由矢势可以确定,但由并不能唯一地确定。

3.引入磁标势的条件

在要研究的磁场分布区域内,我们所作的任何回路都不被电流所链环,即从数学上来说,回路是单连通的。

例如,要研究自由电流I的电流圈的磁场分布,要同时除去电流所占空间和电流所围的曲面,这样才能用磁标势计算剩余空间的磁场,保证该区域是单连通的。

4.没有磁单极

矢势的多极展开式的第一项为磁单极项,第二项为磁偶极项,第三项为磁四极子项。第一项可表示为:

(一个闭合的电流管)

表明磁场展开式不含磁单极项。

5.超导体的两个主要电磁性质

(1)

超导电性(或零电阻效应):当样品的温度下降到某一临界温度时,电阻突然变为零的性质,称为超导电性。

(2)

迈斯纳效应(或完全抗磁性):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与超导体所经过的历史无关。

三、例题

1.设半空间充满磁导率为的均匀介质,空间为真空,今有线电流沿轴流动,求磁感应强度和磁化电流分布。

解:假设本题中的磁场分布仍呈轴对称,则可写作

其满足边界条件:。在介质中,而

在的介质中,则,取积分路径为的半圆。

段积分为零。

由,可得

(沿轴)

2.有一个均匀带电的薄导体壳,其半径为,总电荷为,今使球壳绕自身某一直径以

角速度ω转动,求球内外的磁场。

解:利用磁标势法,取球体自转轴为轴,建立坐标系,定解问题为:

其中

是球壳表面自由面电流密度。

解得满足自然边界条件的解为:

代入衔接条件:

解得:

其中。

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

在迅变情况下,电磁场以波动形式存在。变化着的电场和磁场互相激发,形成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本章主要研究电磁波在无界空间的传播特性,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以及在导体中的传播问题。

一、内容提要

1.真空中的波动方程

无电荷电流的自由空间:

2.完备性方程

3.平面电磁波

特性:(1)横波,;(2)三者互相垂直,;(3)和同相,振幅比为;(4)对每一个,和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方向。

4.能量和能流

能量密度:

平均值:

能流密度:

平均值:

5.折射和反射定律

6.布儒斯特角

7.良导体的条件:

8.导体中的电磁波:

二、基本概念

1.介质的色散

介质的电容率和磁导率随电磁波正弦振动频率的变化关系,称介质的色散。对不同的频率,或是不同的。对单一频率的正弦波来说,在线性介质中有关系

对非正弦波。

2.平面电磁波

若电磁波沿轴方向传播,其场强在与轴正交的平面上各点具有相同的值,即和仅与有关,而与无关。这种电磁波称为平面电磁波,其波阵面为与轴正交的平面。

3.或有两个独立的偏振波

由可知,电场可在垂直于的任意方向上振动。电场的取向称为偏振方向。可以选取与垂直的任意两个互相正交的方向作为的两个独立偏振方向。

4.电磁波的相速

一个沿轴方向传播的平面波,其相速度为

在真空的无界空间中,电磁波的相速与能量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但在一般情况下,相速与能量传播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种情况下,相速可以超过光速,而能量传播的速度不能大于光速。

5.全反射

当时,光从光密到光疏介质,而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变为,折射波沿界面掠过。若入射角再增大,则不能定义实数的折射角。这种情况下,反射波平均能流密度数值上和入射波平均能流密度相等,电磁波能量被全部反射出去,这现象称全反射。

三、例题

1.一平面电磁波以

从真空入射到的介质,电场强度垂直于入射面,求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解:设为界面法向单位矢量,分别为入射波,反射波和折射波的玻印亭矢量的周期平均值,则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定义为:

又根据电场强度垂直于入射面的菲涅耳公式,可得:

又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由题意。

2.平面电磁波垂直入射到金属表面上,试证明透入金属内部的电磁波能量全部变为焦耳热。

证明:设在z>0的空间中是金属导体,电磁波由z<0的空间中垂直于导体表面入射。

已知导体中电磁波的电场部分表达式是:

于是由z

=0的表面,单位面积进入导体的能量为:

其中

平均值为:

在导体内部,所以金属导体单位面积内消耗的焦耳热的平均值为:

作积分:

此为单位面积对应的导体中消耗的平均焦耳热。又因为,所以,原题得证。

3.有两个频率和振幅都相等的单色平面波沿z

轴传播,一个波沿x

方向偏振,另一个沿y

方向偏振,但相位比前者超前,求合成波的偏振。反之一个圆偏振可以分解为怎样的两个线偏振?

解:偏振方向在x

轴上的波可记为

在y轴上的波可记为:

合成得轨迹方程为:

所以合成的振动是一个圆频率为的沿z轴方向传播的右旋圆偏振。反之,一个圆偏振可以分解为两个偏振方向垂直,同振幅,同频率,相位差为的线偏振的合成。

第五章

电磁波的辐射

电磁波是由运动电荷辐射出来的,例如原子内部电子跃迁运动产生电磁辐射,构成原子发射光谱。通常有电偶极辐射,电四极辐射和磁偶极辐射(这两者具有相同的数量级)等。

一、内容提要

1.用势描述电磁场

2.库仑规范和洛仑兹规范

3.达朗贝尔方程

4.推迟势

达朗贝尔方程在无界空间的解

5.电偶极辐射的电磁场计算公式

6.平均能流与辐射功率

7.电磁场的动量

动量密度:

平均动量密度:

与能流密度的关系:

对平面电磁波:;

二、基本概念

1.规范、规范变换和规范不变性

用矢势和标势描述电磁场,每一组称为一种规范;从一组规范变换到另一组规范称为规范变换;当势作规范变换时,所有物理量和物理规律都应该保持不变,这种不变性称为规范不变性。对电磁场来说,不同的规范可以对应着同一的和。

2.推迟势的意义

物理意义:反映了电磁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空间某点在某时刻的场值不是依赖于同一时刻的电荷电流分布,而是决定于较早时刻的电荷电流分布。场点的状态要比源点的状态推迟的时间。

3.电偶极辐射的方向性

在的平面上辐射最强,而沿电偶极矩轴线方向()没有辐射。

4.动量守恒定律

在全空间中,电荷的动量变化率与电磁场动量的变化率之和为零,即

这个式子称为电磁场动量守恒定律。

三、例题

1.证明沿z轴方向传播的平面电磁波可用矢势表示,其中,垂直于z轴方向。

证:对于沿z轴传播的任意一平面电磁波,可写作:

满足:1)均垂直于传播方向;2)相互垂直,沿方向;3)同相,振幅比为(真空中为)。故不妨取:

(1)

(2)

可见,如果令,表达式(1)(2)可表示的波正是符合条件的平面波,所以命题得证。

2.设和是满足洛仑兹规范的矢势和标势。

(1)

引入一个矢量函数(赫兹矢量),若令,证明。

(2)

若令证明满足方程,写出在真空中的推迟解。

(3)

证明可通过用下列公式表出。

1)

证:和满足洛仑兹规范,故有

代入洛仑兹规范,有:,即

2)

证:因为标势在满足洛仑兹规范的条件下有方程:

而,故:

代入原方程得:

令,则上式化为:

即:

比较矢势在洛仑兹规范下的波动方程,可得推迟势解为:

3),代入,有:

同理可得:

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

一、内容提要

1.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1)

相对性原理

2)

光速不变原理

2.间隔不变性

3.洛仑兹变换

4.运动时钟的延缓

5.运动尺度的缩短

6.速度相加公式,7.

四维速度,8.

四维波矢量

9.四维电流密度矢量

10.四维势矢量

11.四维动量

不变量

二、基本概念

1.同时的相对性

同地同时是绝对的,异地同时是相对的。

2.时钟延缓与长度收缩是相关的时间延缓与长度缩短效应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相互之间的时空关系的反映,并不是主观感觉的产物。

3.麦克斯韦方程在伽利略变换下不是协变的,而牛顿定律在伽利略变换下是协变的。

4.根据相对论,做匀速运动的点电荷所产生的电场在运动方向发生“压缩”,这时在电荷的运动方向上电场与库仑场相比较会发生减弱。

5.横向多普勒效应:在垂直于光源运动方向上,观察到的辐射频率小于静止光源的辐射频率,这种现象称为横向多普勒效应。用公式表示为:

三、例题

1.静止长度为

l0的车厢,以速度v

相对于地面s

运行,车厢的后壁以速度

u0向前推出一

个小球,求地面观测者看到小球从后壁到前壁的时间。

解:根据题意,取地面为参考系S,车厢为参考系S′

于是相对于地面参考系S,车长:

车速:

球速:

故在地面参考系S中观察,小球在此后,由车后壁到车前壁

2.在坐标系S中有两个物体都以速度

u

沿

x

轴运动,在S

系看来,它们一直保持距离

l

变。今有一观察者以速度v

沿x

轴运动,他看到这两个物体的距离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系取固着于观察者上的参考系

又取固着于A,B

两物体的参考系为系

在S中,A,B以速度u沿x轴运动,相距为l,在系中,A,B静止相距为,有:

又系相对于S以速度v沿x轴运动,系相对于S系以速度u沿x轴运动,由速度合成公式,系相对于系以速度

沿x轴运动

所以在系中看以两物体相距为

3.质量为M的静止粒子衰变为两个粒子和,求粒子的动量和能量。

解:衰变前粒子的动量为,能量为。衰变后设两粒子动量为,能量分别为

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

(1)

(2)

由(1)得代入(2)解得

粒子的能量为

下载《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劳动法学》自学指导书(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法学》(LaborLaw)

    课程名称:《劳动法学》(LaborLaw) 课程代码:EN031120B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选课对象:法学专业学生 修读要求:学生需先修《民法学》、《经济法学》 内容提要: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选......

    劳动法学单选

    1. 我国负责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和监督监察工作的部门是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 依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超过(C 6个月)。 4.根据......

    劳动法学试题

    劳动法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是 ()。......

    劳动法学多选

    多选 1. 以下( .ACD)属于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A .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 B .某家庭与其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 C .个体老板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 D .国家机关与......

    选择-劳动法学

    劳动法学 单项选择题1 劳动法学选择 1.下列主体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是( B)。 A.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B.我国公民在境外设立的独资企业C.我国......

    劳动法学1

    1、(填空)1804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法国民法典》诞生;最早的“工厂立法”是英国1802年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 2、(判、空)全面和持续的和平只能建立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之上......

    劳动法学名词解释

    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于1995年1月1日期施......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书范文

    《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自学指导书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本章自学内容及要求: 1、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 3、理解成人文学与儿童文学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