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提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93-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今涉及面最广、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1]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2011年生态学从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表明生态学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也折射出社会对生态学专门人才的强劲需求。然而,当前生态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2] [3]因此,在生态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目的。
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考虑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时间的可匹配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管理运作的可持续性。[3]本文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以森林生态研究方向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完成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和实习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一、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相关学科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系统实验、野外综合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验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7个方面。[2]由于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地学、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内容,实践环节的内容繁多,但又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加上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因此许多的野外实践实习通常都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本专业从教学计划入手,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加以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教学内容连续性的前提下,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同时整合这些课程的实习,集中进行综合性的实习。[4]如将“林学概论”“土壤学”“普通生态学”课程的实习内容整合成“森林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将“气象学”“环境学”“生态环境监测”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规划与工程综合实习”。通过整合,不仅使原来分散、有限的实习时间得到扩展,而且实习内容综合多样,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素质教育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了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并考虑年龄、职称上的搭配,将教师分成4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3-5名教师,然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届学生从大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导师组制度,每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如果有必要可适当进行调整。[5]采取导师组的形式,既可解决由于教师个人原因暂时指导不了学生的情况,又可以在研究方向、分析能力等培养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导师组制度指导下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及时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申请各级各类的创新实践课题。为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国家、地方、高校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提出项目立项的思路,确定创新项目申报课题的名称,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来撰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善实施方案和开展项目研究。通过导师的具体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研究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科研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有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四阶段,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考上,而不考研的学生则将心思花在找工作上,从而导致学生投入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敷衍了事,完成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矛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本专业结合导师组制度的实施,从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足的论文研究时间,又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毕业论文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合科研及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将生态学原理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可解释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6]为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及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坚持把毕业实习放到广西重大的林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去完成,形成了以科研及生产项目为支撑的毕业综合实习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广西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及潜力研究”“广西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资源调查和监测”“桉树人工林环境监测”“林区社区安全用水社会调查”等重大项目的野外综合实习工作。通过以科研和生产项目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联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了。
四、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在假期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一些生态环境专题,如“居住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水环境状况调查”“空气质量状况调查”“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校后便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2年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升硕率25%以上。
[ 注释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 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生态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89.[4] 吴庆标,赖家业,庄嘉,等.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维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76-77.[5] 招礼军,谢伟东,赖家业,等.对生态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Z1):133-136.[6] 秦钟,章家恩,赵本良,等.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7):197-200.[责任编辑:覃侣冰]
第二篇: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专业实习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对于学员下部队后满足第一任职需要,能否具有部队需要的人才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和实践,采取了灵活多样和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军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为部队培养高质量的合格军事人才,是军校教学的唯一目的[1]。学员在训练期间,能否达到培养目标,成为合格人才,关键在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能否训用结合,以适应部队的需要和发展。
装备操作专业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和部队联系最紧密的教学过程,是学员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军事专业学习。我们在专业教学中,立足本专业,突出专业学习的特色,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开展训练工作,灵活机动地采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强化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了专业教学的效果。认真做好训练前的准备工作
训练前的准备工作充足与否,将直接影响训练的进度和质量。
1.1 精选初练内容,制定训练计划
教学内容是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教学训练工作的重中之重,训练方案是落实训练内容,培养合格人才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2]。在操作维护课程教学中,要根据装备实际,根据培养层次的不同和需要,精选训练内容,制订训练方案。
1.2 科学分组,解决“三少一多”的矛盾
在历年的训练教学中,都存在着“三少一多”的矛盾,即教员少、装备少、时间少、学员人数多。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将学员科学分组。在训练中,每个小组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的战斗集体,这个小集体的人员组成对整个训练效果影响甚大。我们通常将4-6人分为一组,每组至少有一名学习尖子。这样,在训练中,教员可重点抓住“尖子”培养,再让尖子当小教员,帮助其他学员,既解决了教员少学员多的矛盾又提高了训练质量。这样,既克服了装备少、时间少的困难,又使每个项目人人都动手操作,充分利用时间,利用装备,使训练质量大大提高。严肃操作要求,规范训练与考核
操作训练既是技术工作,也是一项训练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任务。所以必须实施科学管理,建立正规的训练管理秩序,遵守严格的操作规程,培养学员严谨的工作作风。
2.1 严格规范操作动作和要求
针对以前期班学员在开始训练课时,有对待操作态度不认真,存在得过且过、取笑打闹等现象时常发生的情况。我们在训练课开始前,先给学员讲授详细的操作作风要求和操作动作要求,严格规范操作。然后组织学员观看录制的部队操作录像片,提高对装备操作的感性认识。在学员的实际操作中,要求声音宏亮,动作跑位干净利落、一丝不苟,创造紧张的战斗气氛以此提高学员的战斗精神。
2.2 规范排除故障训练
为了使学员能够掌握一套分析故障原因和部位的基本方法,我们制订了排除故障的规范化程序。整个故障排除严格按照“弄清现象,分析原因,缩小范围,孤立到位,排除彻底”二十字原则实施。学员只有将故障原因、故障部位分析孤立出来后,才能上装备排除故障,从而坚决杜绝了找故障、碰故障、猜故障的现象,培养了学员严谨的操作作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提高训练效果
灵活恰当地应用多种方式进行训练,可使整个训练过程生动活泼,大大增强训练效果。
3.1 加大重点难点内容的训练力度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不仅应在理论教学中反映出来,而且在训练过程中更应突出出来。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我们组织学员操作班组进行多次专门的单项训练,提高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对于一些掌握较慢的学员,则进行个人单项训练和班组内部的“帮、教、学”。
3.2 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关键是要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3]。在教学实践中,教员应在调动学员积极性上多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员热爱军队,热爱本专业,端正学习动机。为此,我们在训练场上引进竞争机制,组织各操作班组开展比武竞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创造出既严格统一要求,又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员有较多机会自主的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把训练工作提高到新台阶。结论
加强专业教学,能使学员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成为合格的军事人才,适应部队的需要和发展。通过最近几年对专业教学中采取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强了学员下部队后的第一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林,孙志辉,杨俊,张??.我国军校教育理念的回顾与思考[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2).[2]余志惠,邓有训,李琼.士官雷达基础与操作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4(3).[3]曹兴刚.军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11).[责任编辑:张涛]
第三篇: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农业实用生物技术专业创立于 1997 年,2001 年专业申报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2002 年 3 月被批复(教高司〔 2002 〕 71 号)。通过专业改革研究与实践,始终坚持在方案设计制定上,注重与国内外高职教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及趋势等实际的结合,注重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统一。在方案实施中,遵循在实践中发展与创新的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方案评价上,采取学生就业率、社会认可度与满意度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取得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充分肯定,社会声誉有较大提升;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力明显增强,专业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显著提高等可喜成果。
专业以主动服务农业经济发展为前提,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农业高等生物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人才规格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为重点,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体系;提出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创立了以专业协会式二级培养模式为主的“三式一线”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于一体 的 特色 素质教育体系 ;专业教改方案被编入高等职业教育专著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专业建设获院级各项成果奖 11 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6 篇; 2002-2003 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 100%,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人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途径上产学研性及校企合作上开放性的专业特色教育理念。
一、基本内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坚持以社会行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服务农业区域经济建设为前提,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放眼全球、胸装全国、以农为本、立足高职、扎根农村、校企合作、面向市场、服务经济”的“ 32 字”办学理念,坚持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了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能力观、校企结合的开放办学观、学生全面可持续人才观、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服务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教育观等于一体的专业改革建设思想。
2.建立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及课程体系。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方针政策和 专业教育理念 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为途径,以建立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和先进实用的实验实训条件为保障,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从 专业面向上,确立了从事植物组织培养、食用菌制种和栽培、无土栽培等农业实用生物技术 的推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从岗位类型上,定位为生产技术型、经营管理型、技术咨询服务型和独立创业型;从培养规格上,充分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的农业性、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特性;从课程体系构建上,实现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农业高职特色。
3.专业改革思路明确。提出并完善了“贯穿一条主线,促进二个融合,构建三个体系,实施三个循环,坚持四个结合,保证五个不断线”的教学改革思路。即以生物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理论融合到实践中、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三个体系和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循环;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在校培养和毕业后跟踪培养结合;课上实训与课下协会式实践活动、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外语学习、计算机学习等三年全学程不断线。
4.创新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即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采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式、实践与理论的反复式和以专业协会为依托的二级培养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协会内部二级人才培养模式,即选拔上一届协会优秀学生作为一级小先生指导下一届协会活动)。其中,二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构建 了行之有效的 专业素质教育实施体系。依据素质教育的全时空性和重在养成的可塑性教育思想,采用了理论引导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全方位实施了 专业 素质教育。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 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围绕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坚持“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的育人理念,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就业。2002-2004 届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 100%、100%、94%(为 2004 年 9 月就业率),连续两年获院级就业工作奖励。
6.师资力量有了明显加强。按照“三高一强”与“双师型”标准要求 , 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进程,教师队伍具备了数量上满足、质量上保证、结构上合理。专任教师总数达 14 人,副教授 5 人,占 35.7%,;硕士研究生 10 人,占 78.6% ;双师型教师比例占 65% ;先后聘请社会兼职顾问、客座教授达 30 人。
7.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提高。建有 校内专业实训室 2 个(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专业实验室 2 个、专业基地 日光温室 3 个、专业实训车间 1 个,配备的仪器设备先进;与 22 家行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专业校外顶岗就业实训基地,多家企业设立了奖助学基金。8.构建了科学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 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度,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旨,按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顺序循序渐进设置实践课程,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比 1 : 1,构建 实践课程体系。
9.全面加强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计划获院创新奖;调整、合并、增设和开发 10 门课程,2 门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教学公开课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课程多媒体公开教学获院级优秀奖;教学内容更新每年在 20% 左右;实行了组织培养“五步一体化”学导式教学(获院级三等奖)、食用菌现场教学、无土栽培仿真模拟和龙芽楤木项目教学(获院级优秀奖)等综合教学法改革;专业课程 100%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了“ 3 + 1 ”考核模式、加大平时考核次数及调整平时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为 6 : 4、实行“双证制”等系列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健全了以“三评”教学评价为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创新点
1.形成了具有农业高职特色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体现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与“ 32 字”的办学理念,体现教育的层次上高等性和类型上职业性、行业上农业性,体现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上复合性及培养途径上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特性,准确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明确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2.提出了“三式一线”培养模式。新模式中以学生专业协会为载体的二级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形式上创新,更是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人才培养工作上水平。专业五个协会组织,有 320 名学生结业,完成毕业论文和发表论文共 41 篇,开展活动 1000 多次。获得结业学生具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较高的职业素质,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青睐。
3.专业素质教育体系 特色明显。专业 素质教育 集“三全”、“三为”、“三业”、“三自”、“学生一日生活规范”于一体的育人理念和机制,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及身心等素质的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应用情况
1.2003 年、2004 年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分别被编入都本伟主编的《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及黄春麟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与实践》中作为范例与例证分析;围绕专业改革建设发表教育教学学术论文 6 篇,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宝贵有益经验,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2003 年我院被国家教育部从全国 1374 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遴选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8 所优秀校之一,专业是作为代表学院接受教育部评估专家剖析的两个专业之一,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专业所在的生物技术系被学院授予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3.专业改革实践取得系列成果,诸如专业教学计划获院级创新奖、专业就业工作获院一等奖、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获院级创新奖、组织培养实训室获院级基地建设管理奖、食用菌项目获院级科研奖、争创国家优秀校先进集体等 11 项院级成果奖,为学院整体专业建设起了示范导向作用,同时吸引省内外高校前来参观学习。
4.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高,已向社会输送了 336 名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充分认可,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第四篇: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交通是指从事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在国民经济中属于第三产业。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摘要:实践教学是本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针对闽台合作办学下的交通工程专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提出改进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闽台合作;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本科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1]。交通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通过理论学习,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交通工程专业是非常重要的。自福建省2009年推出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后,闽江学院交通工程专业于2010年与台湾中华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交通工程专业学生大
一、大二在闽江学院主要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三在台湾主要学习专业课程,大四回到福建省完成部分专业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
一闽台联合教学缺陷
在与闽台合作教学过程中,因双方学校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合作时间不长,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部分缺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缺乏新意,闽台合作欠缺衔接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规划中,因教师缺乏“工程训练”,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创新;在闽台合作过程中,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应有的衔接关系,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有所重复;因台湾与大陆实际交通环境有差异,解决实际交通问题中应用的各种模拟、设计软件有所不同,以至在台湾学完软件后到大陆无利用之地。专业实验教学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实验项目之间应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实验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应不断更新和调整,以培养学生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集中校内完成,学生积极性较低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偏向工程管理类,我校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主要集中在校内完成,实验或课程设计中的方案未能很好地融合到社会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无法得到较有力地验证,因而学生积极性较低。
(三)校外实践教学展开困难,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虽与校外签署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因实训基地数量不多,实习内容涵盖面较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的意愿不大,大四学生大部分想通过实习单位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或因企业与学校合作缺乏共同基础,因此学生真正到实训基地实习的情况不多。
二联合办学模式下改进实践教学思考
(一)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促进衔接的有效性
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本专业的办学定位,对交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以往专业培养方案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基础,通过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整合以往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设备,结合台湾大学的本科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大陆与台湾不同地域不同的交通状况,适当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灵活调整实验方式,邀请校外相关企业的专业人士进入学校课堂传授实践经验,将社会中最新的知识引入社会,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从“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训练过程。
(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师资
台湾中华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校教师皆具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从企业引进,与社会企业合作项目多,具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应充分利用台湾优质的教师资源,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例如中华大学在教学安排方面,聘请校外相关企业人士到校内承担课程教学,聘请了台湾桃园捷运公司的工作人员承担《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桃园捷运公司将课程分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分配熟知该模块的3个工作人员共同进行模块教学,将实践和理论联系得更加彻底[3]。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专业实践性特点,借鉴台湾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改变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地点、方式,整合校内与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增设符合市场就业需求的开放性实践课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实践教学直接参与者的想法,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触。考核贯穿整个学期,根据课程的性质灵活选择更适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考核方式,结合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企业的实际操作,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例如在大
二、大三考虑设置不同方向的开放性实践课程,学生可利用平时上课时间的空档,每周固定一天时间,或者利用暑期时间,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到不同的企业学习,通过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的考核,来评定课程的通过情况。这样将课堂从校内移到校外,结合校外实际项目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改变,充分发挥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懂得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交通问题,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小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院应用教学型的办学定位为指导思想,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市场需求接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从而完善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从而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发挥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才英.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92-96.
[2]吴景龙,孙亚丽,黄守刚.交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36-37.
[3]HuangMingfang,ZhengJianhu,ComparativeResearchonSatisfactionwithFujian-TaiwanCooperativeUndergraduateTeachingBasedon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SocialScienceandHumanity,Volume76:69-73,Singapore,2015.9.8-2015.9.9.
第五篇: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刘安鑫张宏东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河南 新乡 453002)
摘要: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老师在该校特有的“2+1”教学改革背景下,积极探索高职高专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本文总结了他们的四点教育教学改革经验。
关键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2+1”教育模式;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在1999年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设置的新专业,该专业开设之初就被学校确定为校内试点专业,按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特有的“2+1”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该专业在2001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同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3年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精品专业,2005年上半年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验收。现将5年多的教学改革经验作一总结,与大家共勉。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该专业属应用型专业,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进出口业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和外贸英语等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些课程都是孤立地进行教学,不少学生不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出现了毕业后不会做进出口生意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只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把这些孤立的知识点串起来,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5年多的教改探索,我认为这一手段就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由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两块构成。自1999年以来,学校共向该专业投入150万元资金建立了“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外贸业务手工模拟操作和电子模拟操作两部分构成,其中手工部分是专业教师在实践中搜集的外贸业务单证,并编成《国际贸易配套实验手册》,该手册先给学生示范如何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商检、报关、装运和如何制作单据,然后让学生参照这笔业务练习另10笔外贸业务。电子操作部分是我们自行开发的外贸业务模拟实验系统软件,学生通过该软件可以练习制单。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除校内实验室外,还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立了国营755厂进出口公司、河南环宇海联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等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搞好实践教学环节,我们的心得有以下三点:
1)实验指导教师是关键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验课始终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专业课教师只管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只管实验,二者界限分明。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理论教学任务,还都承担指导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实验的任务,他们既是理论课教师也是实验指导教师。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还打破财力、时间的限制,力邀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的外贸处和中国银行国际业务部的工作人员来辅导学生实验,他们白天没时间,我们就把实验时间安排到晚上和周末。校内校外的实验指导教师一块给学生现场答疑,现场评判,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外贸业务,受到学生的欢迎。
我们这样安排实验指导教师是实践逼出来的。但在今天总结时,我们发现这种做法和欧洲先进大学的做法竟有相通之处。《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2-3期介绍的比利时DeNayerInstitute学院,就是由理论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助理实验员共同承担所有实验课。具有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和大型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并经培训考核后才有担任实验指导教师的资格。
2)采用真实案例
在搜集实验案例时,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是企业不能把写有客户名称地址、传真电话和出口价格、产品规格等涉及商业秘密的合同、信用证给我们,但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企业搜集了十多个真实案例。这样,既保证了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带动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在实验室做着新飞、755厂目前正在做的业务,让正在做这些业务的企业外贸业务员和处理这些业务单据的银行国际业务部的人员来指导学生实验,效果很好,甚至比到企业一线去实习的效果还好。
3)动员学生到南方实习
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对外开放的程度赶不上沿海城市,内地企业的外贸业务较少,所以我们在保证本地有稳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动员学生到广东、浙江等进出口业务较多的省份实习,既可以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也容易找到就业单位,实现双赢的效果。
2如何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如何运用。在这四年的教学改革中,我们探索了二点经验:
1)围绕一个案例讲理论
从1999年开始,我们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时围绕河南某电器有限公司出口法国的一笔冰箱业务,从出口合同的签订到履行,将出口的每个环节如何处理单证,需要哪个行政管理机构办证都讲解清楚,使学生对怎么做出口业务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1999级学生毕业后将我们讲的案例带到工作岗位上成为他们处理第一笔业务的参照“样板”,2000级的一些学生将在学校做的案例作业拿到招聘会上,证明自己已掌握了处理外贸单证的技巧。这些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编写教学案例时的最初目标。
2)运用案例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价、检验、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但目前不少专业课考试的可信度、区分度在不断地下降,甚至有人讽刺说有些考试内容除了考试别无他用。究其原因是传统的考试方法没有针对专业课程特点命题,题型陈旧,测试方式落后。如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闭卷考试,题目不外乎名词解释、判断和问答题,致使个别学生高分低能,他在考试时知道信用证的概念,但在开始工作时却不认识信用证,更不要说审核和执行信用证了,我们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中,自2000级学生开始进行了考试改革,给的题目就是一个真实的信用证,要求学生根据信用证制作商业发票、装箱单和汇票等外贸单据,填写空白的收汇核销单、报关单等外贸单据。考试环境模拟在企业做外贸业务的环境和条件,如题目全是英语,答题要求和实际操作一样也用英语,允许带英文字典,允许看参考书。
3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学生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实务》和《外贸函电》
三门课是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含有大量的英语和单据表格,仅依靠粉笔板书不仅不可能也无法完整地展示教学内容,这就决定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
2)双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直接用英语与外商谈生意的能力,履行进出口合同时需要用英语制单,这就对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时教师不得不用英语讲。以上原因促使我们很早就尝试用双语进行教学。教改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实施双语教学中要注意二个问题:第一,以中文为主,辅以英文版书或英文电子课件;第二,给学生布置英语作业,课程考试时也用英文试卷,并要求学生用英语答题。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若机械地追求全英语教学,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效果,双语教学必须因材因人施教。
4鼓励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
传统教学教授的知识都是点而不是面,学生到实际中不会综合运用。不少国际贸易实务的学生在校学习了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和外贸英语等专业课,但学的时候都是孤立地去学,毕业后出现了不会做进出口生意,必须锻炼一段才会独立地做生意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点、专业课程串起来。经过五年多的探索,我们发现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让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外销员、报关员资格证书考试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证书考试。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专业课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五年多的探索是艰苦的,许多问题和规律尚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我们相信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兰宜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探索[J].汕头大学学报1996.04
2.李贵敏《关于“2+1”教育模式的总体框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