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内容摘要:分析当前技工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意义,明确设计素描课程的特征与内涵,确立“能力培育型”的教学观念,在设计素描教学实践中进行艺术审美渗透、教学互动和创意素描等一系列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改革探索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是一所负有盛誉的民办高级技工学校。艺术设计方向的技工学生逐年增加,传统艺术教育特有的精英式、师徒式、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一些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和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渴望与要求,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正视现实,寻找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模式,顺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学生提高优质的教学服务。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和设计水平,如何使设计素描的教学更高效、快捷是我们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意义 1.目前教学和课程的不足
目前我们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和表现形式较单一。教学内容方面仅涉及到结构素描和明暗调子素描;表现形式方面停留在单一的手绘表现上,技法单一,而且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提升到同一层次。其次是教学观念落后,现在有的教师思想还停留在“苏派”的基础上,我们也不是全盘否定“苏派”,全盘否定过去是错误的,但不从根本上认识现代设计素描教学的内涵,任何形式的应变措施,对改观教学现状都是徒劳的。而回到培养对象的本体,则要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结构,由“信息传授型”的传统模式转向“能力培育型”模式,使培养对象具备全面发展的素质。
2.行业技术发展急需创意设计人才
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方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动漫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看重的是学生创意方面的能力。在创意能力的培养上,并不只是专业课解决的问题,而应当渗透到基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设计素描的学习中就开始体会创意的快乐。
二、设计素描的课程特征与内涵
1.设计素描不是传统意义的纯美术素描
设计素描不同于传统素描,从广义上讲其内涵十分广泛,包括具象设计素描、结构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和材质综合媒介表现性素描等等。设计素描是培养创意设计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应强调构思与想象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设计素描培养造型与空间思维等基本能力
设计素描通过各阶段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造型的因素:轮廓、比例、结构、明暗、质感等相互间的关系;同时丰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形体之间的榫接、正负、凹凸、离合、虚实等矛盾关系。
三、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1.转变观念,变“信息传授型”为“能力培育型”
“信息传授型”教学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设计素描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而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能力培育型”教学是设计素描教学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它提出了设计素描四种能力的培养:第一是“眼”的能力,即观察、感受能力;第二是“脑”的能力,即分析、洞悉、理解的心智思维能力;第三是“心”的能力,即创造意识的能力;第四是“手”的能力,即技能的表达能力。
2.渗透艺术审美,突出设计素描的构图和造型
艺术审美的教育,应渗透到设计素描的教学中,以现在的生源而论,学生对形体的塑造能力差距会较大,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说,差距则相应小一些。那么以艺术审美作素描训练的核心,则是解决现在生源专业素质下滑和水平参差不齐的最好选择。比如构图时,可以打破严格的透视法则和常规构图,让学生知道,透视的准确并不是衡量画面美的唯一标准。可以对画面物体进行变形、平面化和夸张化的形象处理,在构图上以求满、求险、求空、求偏、求局部等形式改变固定思维的审美标准,提高自己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能力。3.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教学互动
任何教学,只有发挥合力的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设计素描的教学也不例外,实现互动教学才更有实效,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位。比如摆放物体时,可以用悬挂、倒挂、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随机性摆放,让学生绘画时参与其中进行物体选择,可增加也可减少,自己组织画面的构成,同时融入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互动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4.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角度,开发创意素描
现代科技进步,使现代设计非常讲究工业材料和工业加工技术的应用,况且受文化现象和时尚观念的影响,设计的理念和创意更是本专业的精髓。创意素描要转变学生对事物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进行创新思维模式的开发。培养创新思维模式就要让学生对感知的原形进行分析,通过素描过程的表现,创造出具有深层意义的形象。
创意素描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下面是我们教学实践中探出的一些手段:第一,安排学生对已有的图片或素材进行再创作,比如对图片进行打散、重组、夸张、变形等等;第二,通过材料的组合提炼来表达某个确定的创意主题;第三,通过设计素描的创作过程来探索新工具、新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当然创意素描的方法和过程也是见仁见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象造型。意象不是反映客观事物,而是主观左右或变换物象的形态。中国民间剪纸就是一种意象造型,比如把侧面老虎也剪出两只眼等。另外让学生认识一些观念图形的创作方式,比如,重象图形、复象图形、残象图形、变象图形、字象图形等;理解创意的一些构思途径,比如形和形之间的联想、形和义之间的联想、义和义之间的联想、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想等。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学会观察、深刻感受领悟学习的目的,融入现代设计意识,提高设计能力。
总之,艺术设计类技工学生设计素描的教学自始至终要贯彻以设计观念为指导的思想。教学要与时代同步,进行改革和大胆的创新,现在笔者所在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技工学生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学生明确了设计素描训练的专业特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其次,更新了观念,造型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创意思想变得活跃,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精选)
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为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为例,提出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4-0093-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今涉及面最广、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1]生态学在解决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上具有很强的科学先导性,正在逐渐成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学科。2011年生态学从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表明生态学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也折射出社会对生态学专门人才的强劲需求。然而,当前生态学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在实践动手能力上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2] [3]因此,在生态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实际需要的目的。
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考虑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科学性、实施的可操作性、时间的可匹配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管理运作的可持续性。[3]本文以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索以森林生态研究方向为主要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在完成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和实习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科研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
一、整合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生态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相关学科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系统实验、野外综合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验与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7个方面。[2]由于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地学、环境科学等基础学科内容,实践环节的内容繁多,但又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加上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因此许多的野外实践实习通常都是走马观花,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因此,本专业从教学计划入手,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加以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保证教学内容连续性的前提下,将一些联系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同时整合这些课程的实习,集中进行综合性的实习。[4]如将“林学概论”“土壤学”“普通生态学”课程的实习内容整合成“森林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将“气象学”“环境学”“生态环境监测”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环境野外综合实习”;将“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等课程的实习整合成“生态规划与工程综合实习”。通过整合,不仅使原来分散、有限的实习时间得到扩展,而且实习内容综合多样,学生既可以掌握较为完整的野外调查技能,又能提高对各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实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二、导师制指导下的创新实践活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大学素质教育有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采取了导师组的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并考虑年龄、职称上的搭配,将教师分成4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3-5名教师,然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每届学生从大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实施导师组制度,每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人数在10人左右;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后,如果有必要可适当进行调整。[5]采取导师组的形式,既可解决由于教师个人原因暂时指导不了学生的情况,又可以在研究方向、分析能力等培养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
导师组制度指导下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及时地了解专业发展方向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二是学生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申请各级各类的创新实践课题。为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国家、地方、高校都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基金”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相互探讨提出项目立项的思路,确定创新项目申报课题的名称,并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来撰写项目申请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导师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完善实施方案和开展项目研究。通过导师的具体指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也使他们在研究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科研技能、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三是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有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安排在大四阶段,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考上,而不考研的学生则将心思花在找工作上,从而导致学生投入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多敷衍了事,完成质量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矛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本专业结合导师组制度的实施,从大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这样既可以保证充足的论文研究时间,又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和研究目标,毕业论文质量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结合科研及生产项目开展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大学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将生态学原理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可解释并解决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6]为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及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坚持把毕业实习放到广西重大的林业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去完成,形成了以科研及生产项目为支撑的毕业综合实习模式。近年来,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广西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及潜力研究”“广西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资源调查和监测”“桉树人工林环境监测”“林区社区安全用水社会调查”等重大项目的野外综合实习工作。通过以科研和生产项目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联合,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了。
四、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专业特点,在假期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一些生态环境专题,如“居住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水环境状况调查”“空气质量状况调查”“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等,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校后便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研究的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林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2年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近年来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升硕率25%以上。
[ 注释 ]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 段昌群.生态学教学理论探索与实践――21世纪生态学本科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 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等.生态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11):86-89.[4] 吴庆标,赖家业,庄嘉,等.生态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维创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2):76-77.[5] 招礼军,谢伟东,赖家业,等.对生态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Z1):133-136.[6] 秦钟,章家恩,赵本良,等.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1(7):197-200.[责任编辑:覃侣冰]
第三篇:“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实践教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本文阐述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集中式基础课内实验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8-0107-02
● 引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被认为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及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出现的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1]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相比,人工智能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内容抽象,算法复杂,理论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通常理论教学效果欠佳。实验教学是课堂内容的实例化和延伸,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到人工智能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人工智能实验课是人工智能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 “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主要采取集中式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能够确保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便于统一进度和统一管理,但这种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兼顾众多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也不能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存在个体差异,笼统地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实验教学进度和时数,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2][3]
②评价方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报告定优劣。该评价方式没有注重实验过程,无法体现学生对自身素质评价的自主性和民主性,进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过程,无法调动学生的自律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技能,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等特点。[4]学生到大三,虽然专业课程学习比较全面,但编程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教师很难把握该阶段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综合运用哪些知识来完成什么任务。现有的集中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容过于单一,无法兼顾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要求,故不能很好地发挥所有学生的特长,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单纯依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还远远不够,还需与教学、科研创新活动相结合,为了拓展专业实践范围和方式,综合现有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活动,笔者提出了一种多层次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鼓励式教学模式。教师制定统一的实验大纲,为学生提供具有多个不同层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系统案例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案例,在完成一部分内容后,自己确定下一步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结果就是能力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案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较难的案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热情参与,都有机会挑战自己,提高动手能力。
● 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
传统的学生实践课程评价则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学生被动地接受评价及其评价结果,导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过程性评价[5]应该贯穿学生实践课程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实践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6]
1.注重评价过程
对于实践课程不能仅仅以最终的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为评价结果,还应该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态度和相关过程结果纳入评价考核中。另外,要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和阶段性成果进行整理,并最终形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体现过程评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律性,还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激励性原则
在每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中可以定期组织几次对抗赛,充分发挥它的对抗性、趣味性的优点,这样大家通过比赛可以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在开展每次对抗赛的同时,可以让每个实验小组撰写开发报告,通过报告,可以检验大家对人工智能理论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达到让大家交流自己设计的心得和体会的目的,在报告过程中,教师要对于那些有创意的设计和技术应用给予指导和肯定。
3.差异性原则
不同层次的系统案例设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在评价标准上也要体现出每位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和难易程度。在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系统案例时,对于其评价标准应该了解。难度越大,则评价成绩越高,反之则略低。对于有创意的算法可给以加分或奖励,从而实现对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全面发展的激励。
● 结束语
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综合性前沿学科,实践教学将人工智能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活跃了气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主要以集中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并采用单一的学业评价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研发动力。因此本文提出多层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引入多元化学业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实验课质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v.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段俊花,张森社,等.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9):80-84.[3]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4]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26-128.[5]谢琪.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多元评价模式[J].学科教育,2002(6).[6]谢琪,刘向永.《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第四篇:设计素描实践报告
设计素描实践报告
速写与素描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素描中的一种样式。
素描,就是“朴素的描写”的意思,指的是凡以木炭条、炭精条、毛笔、铅笔、钢笔等较为单纯的工具或少量的颜色在纸面、板面、墙面上所作的图画而言。
素描是美术创作的造型基础,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训练的重要课程,它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以及气质、精神特征为目的。通常作画时用素描为习作或创作起稿,也可用素描形式直接进行创作。
素描是人类绘画史上出现的最早的表现形式。我们看到古代人类洞穴中的壁画,往往也是以简单的线条和单一的色彩(或
三、两种少量的颜色)出现的。小孩子作画,开始阶段也总是运用一些简单的线条来描摹物象。包括每一个学习艺术的人,刚刚接触造型时,总是首先要从素描入手,至今世界各国的美术院校,仍是以素描作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基础课而列入教学计划的。
素描训练的主要途径是靠写生。写生,是指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法。写生是初学者及画家锻炼绘画表现技法和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静物、风景、人物的写生,提高作者对物象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特别是人物写生(绘画中称模特儿,即英语model的音译,原义是“模样”,文学中称“原型”),锻炼意义更大。因为人物不像石膏和静物那样,而是从外表到思想感情都不断在活动,男女老少、工农兵学,各类形象千变万化,不易掌握。人物写生同时也涉及到解剖学和透视学甚至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必须同时进行研究。全面地提高作者各方面的修养。石膏像写生,既运用石膏模型作为教具的辅助训练方法,也是训练中很重要的内容,因为石膏模型是单色的物体,比较容易辨别其形状、体积和结构;加以作画可以不受时间长短的限制,比较方便。此外,许多石膏翻铸的头像、人体等,都是历代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们的经典性作品,在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素描根据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研究性素描和表现性素描(或称创作性素描)两种不同的类型。研究性素描,目的在于认真研究和理解对象,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按照“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作画步骤,由简入繁地逐步深入完成,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达到能够较为正确地、深刻地塑造形象的能力。这类素描一般来说花的时间比较长,在美术院校里称作长期作业,其中有的仅限于一个局部或片断的刻画,如专画手部的关节和动势、头盖骨的结构与起伏变化,或者衣服的褶痕、器物的不同质感等等,所以画面并不要求完备,也并非供人欣赏所用。这类作品一般称为习作。
表现性素描是指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了对象的基础上,比较自由地、更多倾吐作者感受的素描作品,这类素描充分运用概括、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使形与神达到较完美的结合。这样的素描,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的价值,足以引起观者在感情上的共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荷兰画家伦勃朗作的《入睡的女子》,就属于这一类。
速写,是指用简练的表现方法,迅速地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动作姿态、生活场景、服装道具等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研究性或表现性的素描作品,均可以选用这种较为概括的方法。
速写是培养形象记忆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经常的深入生活,多画速写,不仅可以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形象资料,并且训练敏锐抓取对象特征的技巧,达到能够得心应手地表现对象。
速写虽不等于创作,不能与加工较多、构思成熟的创作相比,但画得好的速写作品,也同样具有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如有些主题思想明确、艺术上比较完整的速写,本身就是一幅反映生活的艺术作品。
速写与素描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素描中的一种样式。素描和速写往往是相互补充的,具有坚实素描基础的作者,往往能够更准确地抓住对象的实质,虽然寥寥几笔,但可以表达出对象在形体、结构上的主要特征;同样,具有长期速写实践经验的作者,在进行素描作业时,更能生动地抓住对象特有的气质、神态与运动变化等,所以要善于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两者兼行,不可偏废。此外,还有一种在作画时间上介于素描与速写两者之间的样式,称作慢写。慢写虽比速写的作画时间略长,但仍以抓取对象的主要特征作为其描绘的任务,而不求详尽周到。
以描写背部动态的速写,分别出于中、外两位作者之手。他们以敏锐而洗练的线条,精确而生动地描绘了对象一瞬间的主要特征,虽然两者在运用线条的技法上各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同样达到了形神兼备、生气盎然的艺术效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怎么才能画好素描和速写
素描-开始系统学习构图,各个角度的几何形体,石膏像,人体解剖(重要),头像,半身像(带手)在学习每一个的时候穿插大量临摹(这是让你学会使用绘画工具和画面闪亮点)和速写(素描和速写十分不开的)素描主要是提高你对形的理解和黑白关系(毛焰素描可以多看看)色彩-色彩构成,先学会用颜色造型,水粉-单色写生(几何形体石膏像静物人物),两三种颜色写生,全颜色写生,尽量少加白色(刘晓东,佛罗伊德的可以多看)学会画小搞,其中大量临摹,不要沉迷于水粉,水粉是中国特有的廉价产物如果是油画最好找个老师指点,条件是水粉素描功底扎实!
速写-准备小本一天50张随时画,对象不限,临摹,默画,记住画速写一定要放松考试的之前背几个场景(如果每天50张速写不用)(孙建平,陈丹青速写多看)---总之高考专业进步最快也是最害人最折磨人,做到意在笔先方是高手
如果你是高一的学生,你更要多注意意识上的培养,从一开始就灌输正确的方法方式,避免以后学生走弯路.首先要眼高手低,要提升自己的眼光,要多看好画,技法不是问题,要用眼光观察,就是说用心观察,而不单纯的用眼睛来看!
要细心体味物体的结构转折,不要只是拘于表面,勤画速写,画画时不要上来就画,做到胸有成竹在动手,不要怕画坏,画的时候要专注,这方面想的多,那方面就想的少,找到自己的目标,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今天学这个人,明天学那个人,画画一定要画完整,不要半途而费,每次自己画完都要贴在墙上和上一张进行对比,不能让上一张的问题还出现在这张上,不要仍自己的作品,记得保留,每天对比,多和其他同学交流,吸取别人的经验,更
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的问题也出现在自己身上!
一定要坚持速写!当然画几何形体是为了锻炼学习基本形体的造型能力,开始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交学生打型,对比联系着画,不要让学生急着上调子.要多加鼓励,培养学生的兴趣,接触的画种要多,多拿好画给学生,选择书籍要谨慎,市面上美术方面的书好多,不要乱买!你和学生一起努力吧,就像我说的,要用心用眼光,而不只是用眼睛!
第五篇: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概率统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段滋明 陈美蓉
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课程,应用极其广泛。分析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形式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应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概率统计是高校理工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主要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其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许多科学领域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它在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中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概率统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本的研究随机现象的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科学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与实践概率统计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1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相对滞后
作为全校工科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概率统计的教学基本上采取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辅导答疑、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过于统一的要求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教学的目的往往只针对最后的统一考试,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强调对解题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应用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中,经常先复习已学过的内容,再讲授新的内容,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调度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使得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另外,在概率统计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一直采取板书的教学形式,没有及时的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使已经使用多媒体等工具的教师,也往往只是把教学内容简单地组织在幻灯片上面,解放了课堂的板书而已,没有体现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越性。
2)教学效果逐渐下降
随着数十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以及地区教育的差异,使得学生整体质量普遍下降,个人素质层次不齐,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比以前的同学有所下降,这就给大学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作为基础课的概率统计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数学课程本有畏惧心理,又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对所学概率统计知识不能深入的理解,只是掌握一些固定的解题套路,甚至有些同学平时根本不听课,快到考试了才找寻一些模拟题进行考前冲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也导致了师资的匮乏,教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在应对扩招而进行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的质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对于概率统计这样的全校性基础课程来讲,所需要的教师也是很多的,一些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被迫直接走上了讲台,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活动,教学质量也就得不到充分的保证。2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改革教学理念,强调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许多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需要做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大众化的教育变化。之前的以培养社会精英、研究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以及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层层理论分析的教育指导思想应转变为以普及高等教育、提高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教育目标,教学上应以知识的普及,兼顾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精神为指导思想,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
2)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
概率统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已在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随着近代数学的极大发展,使数学深入到科学、技术、经济等各个领域,对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对概率统计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数学观点、思想方法在现代科技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也必须有一个较大的更新。
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要对教学大纲作必要的调整。大纲的修订要有针对性,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相关学科发展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其次,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材。应选择那些既有基本知识点,又有实际应用介绍,既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技能训练的教材。要打破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的限制,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选用不同的教材,从而在教学上既能突出基础,又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3)改革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过于统一的要求限制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摸索及尝试,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所以,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采用启发式的的教学模式,由实际案例的引入到概率统计概念、模型、方法的陈述,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掌握概率统计知识。同时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应注意启发学生知识的外延性,努力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中还要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将数学建模融于概率统计的教学当中,多介绍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重大社会或经济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在数学建模中切实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益处,体会到概率统计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外,针对学生数学基础不
一、个人素质层次不齐的状况,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将学生依据个人基础及专业要求划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将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等通过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4)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课程教学思路的体现,是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风向标,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探讨一种适合层次教学、能全面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非常重要。实践中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将传统的单一闭卷考试方式改为闭卷与开卷相补充、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开卷考试则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应用性的综合型案例,采用数学建模的形式,让学生完全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平时考核的方式也有多种形式,包括基本内容的作业训练、学习小结及撰写课题小论文等。课题小论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小课题,通过学生对这些课题的分析、讨论、总结及撰写论文的过程,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多样的考核形式,既增强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又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学锋,孙幸荣,浅谈师范院校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国成人教育,2008(3):169-170.2.周圣武,李金玉,周长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资 助: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改革资助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体现矿业特色,培养创新精神——运筹学系列课程创新教学研究,2010-2012)
作者简介:段滋明,中国矿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运筹学、概率统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地 址: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理学院 221116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zmduan@cum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