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统计职能作用 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大全
发挥统计职能作用
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县统计局
统计是政府的重要经济管理部门,担负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的职能。
搞好人口数据统计,掌握人口变动信息,揭示人口发展规律,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在加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县统计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把“两实”工作与即将开始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支持,积极参与,抽调专人脱产到县“两实”办工作,为指导全县“两实”工作贡献力量。
一、遵循方案,审核、规范信息采集表格
真实、客观、详细、全面的采集辖区范围内的人口、房屋信息,准确掌握人口分布状况,摸排重点人口、重点部位、重点场所,是“两实全覆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确保这项工作圆满完成的关键所在。因此,按照省、州公安部门及“两实”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们会同县公安局等单位先将省里制发的调查表格予以下载,在严格遵循调查方案和制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地处三峡库区、移民任务重、建设项目多、人口流动量大,社区民意复杂等特殊县情,从“创新管理,服务现实,着眼长远”目的和需要,参考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调查表格,对“两实全覆盖”入户信息采集表格的总体设计、指标解释、逻辑关系等方面,作出了准确、详实的规定,规范了房屋信息采集表、常住人口信息采集表、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等,编制了入户调查指标解释及填写说明,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增加了固定电话、房屋出租信息等指标。通过试点工作的实际运用,检验了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对全面推开“两实”调查工作将起到指导作用。
二、竭尽全力,培训信息采集人员。
再严谨的调查方案,再科学的调查表格,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调查人员,没有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那也终究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对服务现实、服务长远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目前,正在大规模推进的“两实全覆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社会系统工程,信息采集及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入户调查难度大,时间要求紧,对信息采集及录入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局县社会经济调查队长期从事社会经济调查工作,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调查经验,在培训全县“两实全覆盖”新招聘的流动人口协管员、各乡镇抽调的派出所民警、政府及社区干部时,我们选派专业人员将工作经验、调查方法等毫无保留的全部传授给他们,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事例讲述了“两实全覆盖”入户调查的调查技巧、调查方法、注意事项,使他们从感性上对入户调查方法有了初步知晓。通过近一个月的实践,现在参加“两实”试点工作的业务人员全部掌握了入户信息采集方法和录入方法,为全县铺开“两实全覆盖”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优势,指导信息采集工作
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的信息采集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职能优势,配合县公安局、县“两实”办采取得力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全力指导入户调查信息采集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晓面。在全县“两实”全覆盖工作动员大会召开之后,我们配合县“两实”办采取多种措施,全方位、广渠道、宽领域的宣传“两实”工作,让人民群众、社会公众加强对“两实”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度。
二是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入户采集人口及房屋信息。在实际入户调查时,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工作、生活规律,指导信息采集人员综合运用直接调查、预约登记、错时上门等调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工作专班灵活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创新工作思路,总结、提炼、归纳了一些好的调查方法,如单位(小区)集中调查法、先住宅后门面分类调查法等,为大规模的开展入户信息采集工作积累了经验。
总之,在“两实全覆盖”工作中,我局强化部门优势,认真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全面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第二篇:发挥统计职能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统计职能作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丹凤县统计局
(2012年7月13日)
统计是政府的重要经济管理部门,担负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的职能。“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粮食产量数据和农村居民收入数据,是各级统计机构的神圣职责。”对于地处贫困山区的丹凤县,如何改变各镇统计现状,提高农村统计数据质量,是我们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当前现状:人员变动频繁,统计工作量大
农业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农业统计的不断改革,各镇也适应改革需要,按照“八化、八有”建设要求逐步完善镇统计信息工作站,整体效果良好,表现出不同特点。
(一)镇农业统计人员状况。目前,丹凤县16个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其中女性7名,占总人数的43.8%,2012年新换人员1名,占到总人数的6%;专职统计人员仅有3人,占18.8%,兼职统计人员不同程度的兼职社保、安全生产和包村工作等事务。从文化程度看,大专10人,本科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62.5%、37.5%。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9名,占总人数的56.3%。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7人,30-40岁6人,40岁以上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3.8%、37.4%、18.8%。
(二)镇统计工作内容:一是定期报表,农业主要指标季节报、畜牧生产季节报、农林牧渔产值计算季节报、农作-1-
物春播、秋冬播、全年播、夏粮预产(实际)产量、秋粮预产(实际)产量、夏粮秋粮测产、农产品价格调查、农村经济抽样调查等各项全面调查表。二是年报表:中药材生产、茶桑果生产、乡镇网站建设、乡镇基本情况、基层组织及从业人员、人口变动、生产资料、耕地面积、林业生产、畜牧生产、农业机械化、乡村水电、基本农田及渔业生产,农业总产值、消耗及增加值的核算,劳动工资,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镇卡)、村级基本情况、乡镇企业、乡镇机构、财政与金融、社区环境、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生活等等大范围多指标的统计报表。三是抽样调查: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调查,蔬菜、果业监测调查,妇幼监测调查,贫困监测调查。四是普查: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与农业普查,5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与经济普查;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等。五是部门调查:扶贫、计生、民政、卫生等临时调查,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及执行情况。六是县委中心工作: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记账工作。
(三)统计资料上报方式。农业统计主要是全面报表,由组起报,村、镇、县逐级汇总。村级主要以纸质报表上报镇统计,镇统计审核无误后以纸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双轨并行上报。目前,全县16个镇全部配置专用电脑,打印机及统一的操作程序。
(四)统计运行中出现的新变化。一是电子信息化报送加速了各类涉农报表数据衔接、逻辑审核、统计分析难度;二是统计人员不再是单一数据收集者,而是向学经济、懂电脑、会英语、能分析、精农业的复合人才靠拢;三是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加强科学评估审核;四是镇数据的可信度、公信力越来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存在问题:机制不健全,抗干扰能力差
目前,部分镇统计干部有厌战情绪,怨言、迟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镇基础数据缺乏评估,报表数据逻辑、衔接差,虚报、漏报现象也时有露头。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统计“八有、八化”建设进展不平衡。2011年撤并乡镇前,21个乡镇统计站均已达标。但撤并后,各镇统计工作站虽有机构有编制但没有人员,加之乡镇统计设置的是公务员岗位,统计任务繁重,乡镇机构改革后,21个乡镇统计干部中有18人因退休或转行离开,流失率达85.7%,严重影响统计工作水平。统计岗位工作人员兼职多,专职少,令人担忧;办公室被挤占挪用,图表、制度无人完善,人员频繁变动、档案资料丢失、台账不规范,统计电子化操作水平跟不上办公需要。村级统计小组人员换届变更,更使统计工作难上加难。
(二)部分镇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部分镇主要领导缺乏对统计工作的全面认识,统计人员不但要承担包村工作,还要兼管其他事项。造成镇统计人员工作量大,负担重,上报统计资料敷衍了事,镇领导签字时也是对统计数据不研究、不看、不问、不了解。
(三)统计人员缺乏应有的统计工作素质和技能。统计人员的频繁更换,造成统计人才的大量流失,新统计人员短时间内很难适应统计工作,仅勉强于数据的加减,对统计指标的含义、范围、调查方法、现代化计算操作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谈不上统计优质服务的分析和建议。
(四)统计干扰因素增多。地方利益和个人利益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干扰了数据的真实性,统计部门无力进行数据衔接,造成数出多门。为了迎合国家项目申报,加大
规模数据,寻求经济收益、社会效益最佳程度评估结果,求得项目审批成功,短期功利意识突出。
三、建议措施:创新管理模式,稳定服务基层
(一)创新和完善镇统计管理模式。模式一:实施镇统计人、财、物垂直管理,排除地方干扰。模式二:建立连片综合统计服务大厅。按照辖区预算经费,全面开展统计业务。模式三:按照人口、区域面积和工作量进行核编、增编,设立专职、独立统计岗位,给予绩效岗位津贴,充分调动统计工作积极性。模式四:设立镇统计综合服务站。将社保、民政、计生、涉农部门统计纳入统计站集体办公,增强统计衔接能力和凝聚力。
(二)稳定镇统计人员,强化服务质量。对镇统计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撤换。强化培训,突出统计数据分析能力建设,为镇域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三)建立统计培训制度。实施统计培训常态化制度,采用举办培训班、继续教育、职称考试,远程教育和函授等形式,努力提高镇、村两级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素质,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
(四)完善报表制度。加强农村工作调研,为省市对农村统计报表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科学依据,使统计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实用、方便、简化,统计指标设置科学、简捷,进一步为镇村基层统计工作者减轻负担。
(五)加大统计法制宣传,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继续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依法从严查处统计违法行为,进一步净化统计环境,理顺报表渠道。采取多样的宣传形式,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工作。特别是加强镇村两级干部和统计调查对像的统计法制宣传,提高统计工作认知,使
群众更深入了解统计。狠刹统计工作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为依法治统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篇: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并大有可为的工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注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瞄准社会管理难点,行使好重大事项决定权。人大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通过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依法规范本行政区域的重大事项,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决策基础。地方各级人大应抓住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立、改、废并重,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任务,不断积累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社会管理行为。一是要打破传统思维,以积极的态度,以改革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理直气壮地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二是要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调查研究制度,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形成决定之前重调查、决定过程讲民主、决定内容求实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作出的决议决定符合客观实际,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是要突出决策重点,对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等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大事、要事,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依法讨论决定,要突出。
2.抓住社会管理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加大监督工作力度,着力促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监督支持政府、“两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一是督促政府加大对社会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服务观念,促进公民了解社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社会管理的各种制度,从而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执行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和依法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形成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二是把社会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作为地方人大开展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在监督政府的执法检查工作中,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特别是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注意收集有关意见和建议,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监督政府部门认真改进。三是不断改进监督方法。开展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监督,要讲究方法和效果。要抓好每个工作环节,切实抓出成效来。为此,一要把好议题选择关。要广泛征求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抓住、抓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精心研究,选好议题。二要把好调研关。在常委会听取和审议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前,可由相关工作机构对社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广泛的前期调研,包括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力求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还可组织代表视察,视察要突出重点,围绕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视察形式可以多样,要把明察与暗访结合起来,把视察过程变成体察民情、反映民意的过程。三要把好执法检查关。把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等方面所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作为对政府执法检查的重点,进一步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促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四要把好审议关。对社会管理有关议题要认真审议。在审议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发扬民主。要突出问题,有理有据,讲深讲透,切中要害。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提出的各种意见,应归纳综合,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审议意见。五要把好督办关。要认真抓好督办工作,开展跟踪督查,采取各种形式,督促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把审议意见落到实处,抓好整改和反馈,避免为审议而审议,流于形式。
3.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地方人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扎实做好代表工作,努力为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做好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好几方面作用:一是发挥代表在监督工作中的作用。要引导代表加强对法律法规和人大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坚持和完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邀请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查、执法检查和工作评议等活动,支持代表采取约见“一府两院”工作部门负责人和询问等形式,了解、督促“一府两院”不断改进工作。通过在代表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提升代表履职水平,发挥代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坚持和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走访代表和选民,有效发挥代表活动室议政督政、了解社情民意的阵地作用,不断密切常委会组成人员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感情上真正贴近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群众增强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发挥好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管理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三是发挥代表在议案建议督办中的作用。代表提出议案及建议是代表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形式。要健全并落实代表建议办理制度,规范政府及其承办部门办理代表建议的程序和标准;充分发挥代表在议案和建议督办工作中的作用,及时组织代表对议案和建议办理工作进行视察调查;加大对代表议案和建议的督办力度,在提高落实率、问题解决率上下功夫,努力提高代表议案和建议办理质量。
4.做实人大信访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大信访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联系人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依法履行好职权的重要渠道。新的形势下,要努力使人大信访工作成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成为社会矛盾的“调节器”,更好地服务社会管理,就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人大信访工作上有新作为。要带着深厚的感情认真对待每一件群众来访,坚持把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作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维护民权,促进稳定的大事来抓。要从源头抓起,有效化解矛盾和问题,及时疏导稳控,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初始状态。要树立大信访理念,明确人大与“一府两院”受理信访事项的范围职责,着力构建信访网络体系,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强化督办,增强办理实效。把为信访群众实实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做到依法受理信访,依法监督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工作实效。要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学习培训,落实信访责任,畅通信访渠道,为群众搭建一个可以充分倾诉的平台。
第四篇: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发挥政法职能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政法机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特殊功能、担负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机关应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增强自觉性、主动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级党政部门、社会组织。政法机关必须把握好职能定位,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增强参与社会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政法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担当者。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这些任务无一不与政法工作密切相连,无一不与政法职能息息相关。政法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作为执法司法机关,直接承担着最基本、最大量、最经常的社会管理任务,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长效性作用。必须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政法机关肩负的职责任务,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切实担负起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历史重任。
政法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政法机关的执法司法工作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加强政法工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政法机关通过充分履行职能,惩治违法、打击犯罪,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持社会良好秩序;通过公正处理各种案件,协调社会关系、平复社会矛盾;通过对典型案件、类型案件的处理,规范社会行为,树立道德标杆,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引领社会风尚;等等。因此,政法机关应正确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能,有效发挥执法司法活动对社会的引导、示范、评价等功能。
政法机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力保障者。政法机关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有重要的建设作用,又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社会管理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又是开展社会管理的前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靠强有力的司法作保障。政法机关通过司法裁判、司法建议等形式,及时纠正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偏差,消除管理中的盲点,弥补管理上的漏洞;通过强化司法职能,依法支持行政机关和各类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管理;通过执法司法的具体行动和广泛的法制宣传,增强公民法律素养,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政法机关要全面履行职能作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政法机关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始终。社会管理最终目的是服务人、发展人,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造福广大人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须把尊重群众意愿放在首位,以满足群众切身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深化“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的认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水平。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政法机关的一切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努力实现服务到位、管理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让人民群众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只有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社会管理创新才有坚实基础。比如,北京市在奥运会、国庆60周年安保工作中,构建了群防群治新模式,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共保首都安全的铜墙铁壁。实践证明,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应不断适应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需求,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机制,发挥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管理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管理的成效最终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追求和根本标准就是群众满意。须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社会管理政策的依据,做到查找管理问题听群众呼声、谋划管理思路向群众问计、出台管理措施与群众协商、各项管理工作受群众监督。近年来,首都政法机关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社会安全感调查、公正廉洁执法考评等工作,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际行动和执法为民的实际效果,也使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了提升。
把群众工作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须把群众工作作为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深入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实践证明,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用好群众工作这一重要法宝,才能真正赢得支持、有所作为。近年来,首都政法机关深入开展“听呼声、走百家、送服务”、“爱民月”、“开放日”活动,开通“平安北京微博”等,不断拓宽渠道、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深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在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做好群众工作既要继承和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又要深入研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丰富群众工作的内涵形式,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注重实效性。
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推动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的创新,实现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从重在治标向标本兼治、从研究探索向成果转化、从单点突破向整体集成的转变,全面提升政法机关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抓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标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首都的特殊地位和工作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政法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从战略、宏观层面来高位谋划、系统设计,努力在科学、整体、系统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上取得实效。在工作立足点上,把社会管理创新放在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的大局中去统筹推进。近年来北京市制订《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体系框架。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选择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区、城市发展新区中的顺义区作为综合试点区,通过加强工作指导、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为全市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示范。
抓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要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又要抓住关键环节、要害问题,通过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来带动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的提升。政法机关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社会管理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村庄社区化管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信息网络管理等重点工作。对这些重点难点问题,要一项一项地深入调研,找准根源、研究措施,破解难题、完善机制,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把社会管理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抓资源整合,形成创新社会管理的合力。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有效整合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整合基层资源,通过加强基层政法机关建设,把基层各种资源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在基层实现管理力量大整合、社会服务大集约、行政执法大联动。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完善培育扶持政策等措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党委政府主导下实现社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整合信息资源,通过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信息采集、整合各地区各部门信息等手段,推动社会管理各类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有效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抓责任落实,确保社会管理创新落到实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落实责任,通过落实责任来推动各项社会管理任务的落实。针对社会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制约工作推动的症结性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折子工程》。政法机关应按照职能要求,层层分解细化政法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任务、要求和责任,确保各职能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社会管理服务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同时,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及时跟进掌握工作进展,推动各项重点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政法委书记)
第五篇:科技局发挥职能作用服务科技创新工作汇报
近几年来,开远市科学技术局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开拓进取,积极为我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提供服务。[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2004年,我市率先在全州荣获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我局2002年至2005年连续4年荣获“州科技管理先进单位”。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把普及推广科学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是科技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几年来,我们依照《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利用市电视台、市科技网站、《开远市讯》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社会重视科学技术、学习科学技术、应用科学技术、开展创新活动。通过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下乡”、“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以及“科技活动周”,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保护知识产权专辑片、《开远市讯》“科技之窗”栏目刊登科技工作动态,举办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积极开展科普活动。通过多方努力,开远市科技创新进步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5年科技进步对开远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46.2%。
为了创造良好的科普环境,有力地推进全市科普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局将乡(处)“党政一把手抓科技”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新的《开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奖金额度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的奖金分别由2000元、1000元和800元,提高到2万元、1万元和8000元,并增设特等奖奖金10万元,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开远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宏观决策研究,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开展咨询服务。科普经费由每年人均0.2元提高到0.3元,并纳入财政预算。
我们始终把科技项目的申报立项和强化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十五”期间,我市获科技进步奖省级17项、州级37项、市级评审出21项,专利申请21件。仅2004年,我市就获得国家级立项支持科技项目1项、省级2项、州级9项。同时我局组织实施了市级12项,并担负起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云南省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
几年来,我市实施了一批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创新技术多、产品市场好的科技项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4个项目:
一是辛基磺酰氟技术开发项目。
此项目为北京大学与解化集团合作共同开发。此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我国辛基磺酰氟工业化生产的空白,使红河州在工业用表面活性剂研究开发方面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为红河州“化学工业园区”在精细化工领域的自我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特色农产品保鲜增值工程项目。
此项目为天津科技大学与开远三鼎有限责任公司、开远农产品保鲜技术实验示范基地合作共同开发。这一符合云南实际的小型化、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的技术模式,吸引了全省4680多人到基地参观学习。现在农产品微型节能保鲜冷库及配套技术已经在省内2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经专家测算,推广使用这一技术后,每年可为农民增收400多万元。该项目是开远民营企业首次获得省院省校合作支持的项目,为本市企业与院校合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三是薯蓣试验示范项目。
这是专项试点工作重点项目。薯蓣种植面积达到1363.7亩,建成了卧龙谷20亩薯蓣母本园,1200平方米大棚,开展了小叶盾叶薯蓣与大叶盾叶薯蓣品种对比试验、薯蓣高产栽培技术、薯蓣有性繁殖技术及良种引进、林下套种薯蓣、薯蓣肥效、不同海拔高度引种、果园树下套种菊叶薯蓣、高产含优质品种菊叶薯蓣引种等试验示范。
四是鲜食枣品种选择与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示范项目。
此项目引进的鲜食枣优良品种市场价格好,丰富了我市的林果品种,试验示范获得了成功。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市积极引进了人才、资金、新品种、新技术。在探索用科技手段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提高了我市自主创新能力。
在抓好科技目标管理体系各项指标的同时,我们积极为市域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农户寻求技术支撑,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局与北大、中国农大、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省林科院、贵金属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效地促进了我市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2004、2005年,帮助解化集团、红磷公司申报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取得证书,提高了我市企业的标准化程度。几年来,我局组织了12个国家的农林官员和专家学者与市林业科技发展公司进行技术交流。主办了开远市三鼎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红河早熟蜜柚推介会及联想集团网络公司、开远侨茂公司承办的开远市网络科技知识普及讲座等技术交流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按照培养、引进、消化、吸收的人才战略,我市聘请了36位省、州、市内具有影响的专家作为我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顾问和委员,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出谋划策。我市还下派了33名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技术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到乡下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我们始终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注重提高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方面的综合能力,努力服务科技创新,保证了科技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