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两区”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关于加快“两区”建设率先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XXXXXX:
XX,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以下简称“两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XXX和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关于“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结合XXX实际,现就加快“两区”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XXX和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建设,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农业增效、保障供给、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特色明显、效益显著、切合XXX实际的现代农业
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全县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市和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总产值达到74亿元。耕地面积保持在84.6万亩左右,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0%,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6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2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5%,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重达70%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6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5%、70%,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
——畜牧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三体系、三基地”基本建成,畜牧科技取得较大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XXX猪产业链条。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50亿元,人均牧业收入万元以上。
— —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超过全市、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坚持确保供给。守住口粮基本自给、耕地面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坚持效益优先。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把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努力培育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畜牧、粮油、蔬菜、渔业、林果、花卉苗木、茶叶等7类产业17个特色农产品(具体见附件2XXX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一览表),促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建成20个以上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6个以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10个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二)稳定发展基础产业。
稳定粮食和蔬菜两大基础产业,确保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以建设3个高产粮油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稻、再生高粱、油菜、菜用马铃薯等优质粮油,保障口粮自给。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为主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粮— — 油生产模式。以现有的11个市级蔬菜专业村为重点,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优势蔬菜产业带。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到2017年,建成县城和集镇蔬菜保供基地15万亩。
(三)突出抓好畜牧产业。
以XXX猪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以种猪、仔猪和高端生态XXX猪为主攻方向,立足畜牧科技、标准化养殖和农牧林循环“三大示范”,全面构建产学研、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
做优XXX猪产业。全力推进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XXX县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建设。重点实施生态XXX猪标准化养殖及产业一体化项目,到2017年,实现年出栏50万头生态XXX猪;探索和完善“公司+农户”绑定发展模式,培育1000户标准化养殖示范大户;实施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坡度+梯度”免冲洗猪舍与干清分离处理集成技术,大力发展“猪—沼—林”、“猪—沼—菜”中小型种养殖循环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互补互动、循环发展、效益双增;采取市场运作联合金融机构参与产业示范园的运营与管理。开展畜牧新品系重大科技攻关,改良提升XXX猪生产性能和肉品品质。发挥好XXX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养殖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认证。加快动物测试、实验、科普教育文化基地建设,增强园区的科技含量及辐射功能。认真办好两年一届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5 —
争取升格为农业部、XXX人民政府主办。加快21个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防疫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RFID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为核心,实现畜牧产品生产到流通的全程溯源、全程监控、全程公开。
做大畜牧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蜜蜂、水禽、草食牲畜等特色效益畜牧业发展。蜜蜂产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开展产品认证,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蜂产品;到2017年,力争养蜂达到11万群以上,蜂产品达到5000吨以上。水禽产业:白鹅突出品系选育与配套利用、禽类营养与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鸭突出孵抱基地建设;到2017年,年出栏商品鹅550万只,年孵抱鸭苗1亿羽以上。草食牲畜:奶牛、肉兔、肉牛突出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到2017年,年存栏奶牛6000头、年产奶量2万吨,年出栏优质肉兔达到200万只,年出栏肉牛达到1.5万头。
做强畜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饲料兽药企业,到2017年,饲料工业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发展兽药企业15家,GMP通过率100%。大力实施兽药饲料安全生产溯源监控系统,发展饲料兽药和养殖技术服务连锁超市,服务全县,辐射周边区县。引导畜禽屠宰企业技改扩能,走畜牧产品精深化、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不断延伸畜牧产品上下游加工,畜牧品牌达60个以上,提高美誉度和附加值。发挥XXX畜产品交易中心等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加快以XXX仔猪、种猪为主的活体电子竞拍交易平— — 台和交割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作好《熊猫猪》动漫片,大力发展畜牧文化创意产业。
(四)培育扶持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茶叶、生姜、花卉苗木、渔业等特色产业。竹产业:串线连片种植,到2017年,以麻竹为主,雷竹、甜农竹为辅的竹笋基地扩大到20万亩。大力发展竹种植标准化和产品深加工,扩大竹笋、竹材、竹叶、竹笋加工剩余物利用、林下种养殖一体化的笋竹资源循环加工利用规模,实现年加工笋制品达10万吨以上,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亿元,竹主产区竹农每户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茶叶产业:重点建好国家级标准茶园,做大茶叶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红碎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建成以XX为中心的万亩特色花卉苗木基地、以XX为中心的万亩黄葛树苗木基地和以XX为中心的万亩银杏苗木基地。
(五)着力壮大龙头企业。
以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大项目、大项目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批农户为目的,强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在生产基地就地建加工厂,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种苗繁育、技改扩能、标准化生产、产品研发和认证、市场开拓,鼓励企业联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总产值150亿元,培育产值1—5亿元的农业企业10家,5—10
亿元的农业企业3家,10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家;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个。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一)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以“两区”与中国农科院、XXX农科院、XXX畜科院对合作为契机,依靠与38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和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顾问的科技力量,扎实推进畜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推广运用。申报建设一批国家和市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使用,实施农技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派一定名额的基层农技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建立专家大院和首席专家制度,成立由8名高级专家、10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进村入户进行科技推广服务,确保每个农业园区有1名首席专家、1个科技服务团队。每个村建立1个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突出良繁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良种繁育体系,把自主繁育种苗作为各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其中,建立XXX猪原种场3个、扩繁场6个、XXX猪资— — 源保护区5个;XXX白鹅、蜜蜂、肉兔、生姜、黑花生等特色种养业,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1个。
(三)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全面加强21个镇街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建立县级主管部门、镇街、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加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镇街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00户。
五、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建立XXX猪、XXX白鹅、富硒黑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和检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力度,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体系,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和名牌产品。到2017年,获得“三品一标”认证6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每个农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都必须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二)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以品质为支撑,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产品流通龙
头企业10个,培育农村经纪人1000名。推行农超、农餐、农企、农校对接等多种营销模式,鼓励大宗直供,减少小贩小卖,减少流通环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县城冷链集中配送站和产业基地小型冷冻库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服务企业,力争全县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到45%,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逐步完成镇街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和县城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建设3—5个产地批发市场。扶持1—2家农资经营服务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镇村农资直营店150个。以专业市场营销为手段,做大做强生态XXX猪品牌,搭建营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抢占国内高端猪肉制品市场,打开港澳台、国外肉制品市场。
(三)完善农村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经济信息网”、“移动农网”、“农信通”、“农网广播”的实际效用,重点推进“金农”工程,建立县、镇街、村三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全县所有农户免费享受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农业信息服务。
六、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探索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民与合作社、企业利益有机联结、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 — 户适度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向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
(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基础上,建立、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明晰完整、管理科学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造。破解“三权”抵押融资瓶颈,建立县初评推荐小组、涉农担保公司、放款银行联席会议机制,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门槛,增加贴息额度,使土地、林地、宅基地能够优化配置。以农村土地交易中心为平台,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地票”交易,让农村居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范办社、农民为主的原则,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领办创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产权明晰、平等民主、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经营模式。采取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视扶持发展农业技术、养殖服务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土地附着物、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入股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社。到2017年,累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30个,培育“三千”型(产值千万、社员千人、土地千亩)专业合作社及国家级、市级
先进示范社30个,确保专业合作社在每个农业园区和17个重点产业上都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农业风险防控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按政府补贴保费70%、农民承担30%的缴费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重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等预测预报预警应急体系和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七、切实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加快发展农村交通。
加快“两环八射三联线”骨架公路网络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质联网工程,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条件,到2017年,实现100%行政村通客运。
(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0.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增有效灌面积15.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8.44平方公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增小水电装机— — 0.23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三)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环节的适用农机具推广普及,重点推广中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蔬菜、茶叶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建设。扶持发展20家农机服务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数字化、精准化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围绕“两片三线多点”,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在人口稠密和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和生态养殖场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努力打造一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示范点。
(五)巩固扶贫攻坚成效。
全面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努力完成整村扶贫任务,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强化集团式扶贫、县级部门对口帮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八、切实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联系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作配合的“两区”建设推进机制。合署设立X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统筹推进“两区”建设。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将“两区”建设工作指标、重点任务等逐项分解细化落实到相关县级部门、镇街和具体责任人,作为县委、县政府对镇街和相关县级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争取项目支持。
以建设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为重点,认真做好选址、可行性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建立“两区建设”项目库,策划包装储备好农业项目。完善激励机制,克服“等、靠、要”思想,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现逐年增加。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打捆、配套跟进、持续打造,确保80%以上的项目资金落实到重点产业和农业园区。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实行竞争性申报和廉政、安全、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确保项目实施和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优先保障畜牧产业发展资金,产油大县、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等— — 上级奖励资金和示范核心区建设等上级涉农资金要按照规定用途,集中打捆投向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知名大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鼓励城镇企业、单位、职工、居民投资经营农业项目。探索“先建后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交通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争取金融支持。鼓励农业园区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探索农业融资抵押的多种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与国开行XXX分行战略性融资合作。
第二篇:加快农机化步伐 实现“两率先”目标[推荐]
加快农机化步伐
实现“两率先”目标
——镇江市农机局先进事迹
“九五”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农机局关心部署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等会议精神和关于农业、农机化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两增”中心任务,积极转换职能,确立农机化发展新思路,抓重点攻难点,创特色争一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进取,扎实工作,都较为圆满地完成省局和市府下达的各项农机化目标管理任务,为我市农机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两率先、两步走”目标做出了显著成绩,近5年来曾被农业部、省政府、省农机局、省农机学会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综合部门评为先进单位而受到了表彰。主要事迹有:
1、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到2002年底,我市农机总值已达5.317亿元,比1997年末增35%;农机总动力120.31万千瓦,增15.4%;大中型拖拉机(不含变型)1492台,配套机具3019部,各增6.3%与25.5%;手扶拖拉机减21%,而变型拖拉机增1420台,配套机具增9.7%;稻麦联合收割机1781台,增42.5%,其中自走式高性能已占48.7%;水稻插秧机43台,水、旱直播机788台,秸秆还田机514台,以及排灌、植保、运输等机械都有增长。全市综 合机械化水平达74.5%,比1997年末上升20.2%;其中:三麦机播和机收92.1%,升38.8%;水稻机种植28.57%,升26.27%;水稻机收60.59%,升44.9%。这表明农业机械化发展,我市农业物质基础和抗灾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2、农机化技术创新有新突破。围绕“九五”期末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十五”目标,从满足农业结构调整需求出发,结合我市实际,我局以水稻机械化为重点,加快了新机具、新技术开发、研制、试验、示范和推广的步伐。一是发展了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等水稻种植机械,这几年加大投入,每年新增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有150多台,水稻机种植水平居全省前列,其中我市完成的《水稻机械化水、旱直播技术》作为“丰收计划”项目于2001年通过省考核验收,今年获得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是全省农机系统唯一的获奖项目。二是加大力度,组织研制、试验油菜收获机、移栽机和直播机,在省农机局召开的现场演示会上受到好评,中央电视台曾作了报道。三是开发、引进、试验、示范了粮食烘干、精米加工、秸秆利用、牧草收割、低温保鲜、打洞植树、河塘清淤、茶叶杀青、设施农业及农业工程等机械,取得新成果,机械作业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拓宽。四是手扶拖拉机和脱粒、排灌、植保、农副加工等旧式机械得到更新改造,农机装备结构优化调整取得较好的进展。
3、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取得成效。一是 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我局坚持把跨区作业作为当前农村劳力输出、农民以机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着力来抓,精心筹划部署,加强宣传发动,加大引导力度,积极开拓服务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推动跨区作业深入、有序地开展,5年来共组织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有4593台次,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多人次,实现经济收入达1.28亿元。今年就有312个服务队、1669台次的联合收割机外出,作业面积82.3万亩,创收4900万元,仅此一项为我市农民人均年赠收达29.8元,规模、水平和效益均好于往年;此外,还积极组织耕作、播种、开沟及河塘清淤、农业工程推土等机械进行跨区作业,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二是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抓好服务组织与机制创新。一方面引导、鼓励、扶持乡镇农机站在稳定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发挥技术、人力、机械及设施等资源优势,组建各类新型的农机服务组织,为广大农户开展耕耙、播种、植保、排灌、田管到收获的机械化“一条龙”服务,走上“公司+合同”的农机服务产业化新路,不断壮大了自身实力,全市已有15个农机站实行了农机服务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各级农机推广站创新思路,组织科技人员结合各自业务成立专业性服务队,逐步走向生产服务领域,与农村的种田大户、承包大户、专业户等签订机械作业合同,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三是坚持开展夏、秋两季大忙的优质服务活动,在全市各级机关、单 位和农机供应点、维修点实施承诺服务制度,全力组识机械投入作业,夺丰收,争农时,充分发挥机械化在抢收抢种和抗灾救灾中的作用,并组成各种小分队积极地为广大农机手和农村“五户”排忧解难,确保了农业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4、农机法治化、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能认真履行行政执法职能,贯彻落实《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一是开展农机市场打假整治活动,切实维护经营秩序。多年来都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出动执法人员,检查农机生产企业和销售、维修场所,对不规范、不达标及出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商)品与粗枝滥修、使用不合格或以旧代新零配件、非法拼装拖拉机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和打击,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农机产(商)品与维修质量,保护了农民利益,为农机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二是开展农机监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责任制,发挥各级农机监理所和安全协会的作用,抓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牌证管理和年检年审,抓宣传教育,抓防范措施,抓安全检查,特别是近两年来按省、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有关部门协同支持下,强化依法管机力度,组织对“黑机非驾”、非法拼装拖拉机和违规变型运输机的专项整治,严厉查处各种违章行为,清除事故隐患,全市农机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有效遏制了重、特大责任性农机事故的发生。三是开展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积 极推行农机人员就业准入制度。到2002年底,我市已对529名联合收割机和变型拖拉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营销员、推广人员、插秧机操作手等组织技能鉴定,颁发了《职业资格证书》,这项工作也走在全省前列。
5、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这是做好我市农机化工作的组织保证,班子成员团结共事,相互支持合作,作风民主正派,行政清正廉洁,能联系群众,关心干部职工利益,全局各项规章制度较为健全、完善,虽然农机工作任务繁重,但能克服人员少、条件差、经费不足等困难,做到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力度,确保运转有效。党组高度重视 “三个文明”建设,能加强全局、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并经常安排干部职工参加省主管部门和市党校、人事、法制、财政、统计等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被市级机关工委评为2002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的先进集体。在党组领导下,机关党支部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员和工作人员都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有集体荣誉感,有服从和服务于省、市中心工作的意识和责任心,在全省农机化工作和全市创卫、帮困扶贫、部门结对、企业扭亏增盈、支茅、安全生产、科技等工作中力争好成绩,为发展农机化事业和实现“两率先、两步走”目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0 0三年十二月
第三篇: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要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出的“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重要指示和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深入贯彻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着力点,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农业提质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如期完成上级设定的工作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地方特色农业发展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稳定粮食综合产能,高标准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全部
建档立卡、上图入库。优化农业结构布局,全县新增特色作物种植面积3.8万亩、特色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1.73万亩,粮经二元种植结构比例达到69.92:30.08。确保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稳定增产。
2.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以非洲猪瘟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稳步发展猪禽产业、重点发展牛羊产业、加快发展鹿蜂等特色产业,深入实施“粮改饲”和“无抗肉试点示范”,创建食源性优质安全畜产品基地。加快大项目建设,提升发展水平。转变养殖业生产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粪污处理,发展绿色养殖。力争畜禽养殖业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
3.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业。重点发展设施园艺和人参、食用菌、经济作物、山珍食品、生态渔业等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种养基地和特产之乡,有序推进人参、蓝莓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湖库增养殖、池塘标准化养殖、冷水鱼流水养殖和休闲渔业等产业。满足菜篮子需求,稳步提升蔬菜产业。扩大设施园艺生产规模,加强棚膜园区标准化建设,增强反季节蔬果供应能力。围绕区域优势,加快振兴人参等中药材产业。围绕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和林特产品,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特优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
4.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领军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利用人参、食用菌、蓝莓、特色杂粮杂豆等资源优势,建设农产品加工专业村镇。围绕粮、畜、特等优势农产品实施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抓好续建和在建10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以上。
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壮大一产、做强二产、活跃三产的原则,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民多渠道致富。利用好冷资源,拓展赏雪景、体验冰雪运动和东北年俗等乡村游憩休闲项目;
拓展和丰富沿江、森林避暑项目,创新推进乡村避暑休闲产业发展,打造长乡村避暑新标杆。建设最美休闲乡村1个、三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1个。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拓展完善乡村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带动能力。
6.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加强种质资源保存、育种创新、品种测试与检测、良种繁育等能力建设。培育和发展好人参优良品种“福星1号”和“福星2号”,健全育种、栽培技术标准。围绕黑猪、黑牛、肉羊、地方优质鸡等遗传资源,开展畜禽新品种培育。
二、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7.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拼生态拼环境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统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毁工程修复和隐患排查,提升防汛抗旱能力,投入200万元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完成“三品一标”认证8个。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态栽培技术,玉米、大豆、人参等主要农作物全部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实施季节性栽培、节水灌溉、以产定量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通防统治等集成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推进秸秆以还田为基础的“五料化”综合利用。推进牧业小区建设,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实施乡村田园绿化美化行动,推进“白色污染”专项治理深入实施,开展示范推广加厚地膜、可降觯农膜及回收机械试点。
8.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以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加快农业新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以加快培育认定科技型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实施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1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在人参种植和主要粮食作物全覆盖。继续建设百亩农田地作物新品种种植试验示范、新型农药肥料和新技术对比试验示范基地,推动农业科技集成技术落地实施,引领农业增产增收。
9.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民职业化步伐,完善职业农民管理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培育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立志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培训60名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招收新生30人以上。
10.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推广适合我县地域特点的机械化综合应用技术,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提升农机化水平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壮大农业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引领周边乡村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增强农机大户自身实力,拓宽服务领域。
11.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以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提升现代农业数字化应用水平,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范围。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标准型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县数字农业管理体系,实现农业产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县特色农产品区块链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采收、加工、销售环节全程信息化管理。完成精气神有机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验收工作。
12.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以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为重点,建立联合会商、联合预报、联合预警和联合发布工作机制,建设现代农业与生态气象保障综合观测体系,建立无缝隙、精细化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与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联系,推广应用智慧农业气象手机客户端。建立现代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玉米、大豆、人参)体系,为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气象保障。
三、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农业高效优质发展
13.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支持种养大户发展为家庭农场,农户联合成立合作社,实现农户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按照“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入股+打工”等发展模式,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育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实现农民多方受益、多渠道增收。
14.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扶持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解决农垦企业及职工医保、社保等历史遗留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房屋所有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
15.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发展。优化农村创新创业就业环境,积极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各乡镇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工作,培育壮大创新创业就业群体。完善就业登记、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信息收集发布等服务标准,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开展设施园艺、畜牧业、种植业节本增效等增收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创业促就业基地,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育返乡下乡创业带头人,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发挥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作用。
1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持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为主要目标,做到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安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收储运环节全链条监管。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17.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遵循市场为主、政府推动、各方参与的原则,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h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成国家级品牌。推进“人参”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争2020年使用率达50%以上。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制度、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参与省级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培育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的宣传。
四、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工作推动
18.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全省规划部署和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设定的考核指标,逐项梳理、找出差距,明确目标、重点突破。对照上级设定的目标值,明确本部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要对本部门涉及到的指标制定出台强有力的政策举措和工作办法,全面抓好项目安排、任务分工、资金使用、监督管理。
19.加强资金投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向“三农”资金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保障制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更好满足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金融多样化需求。
20.严格督查考核。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全县和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篇:市2022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情况报告
市2022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情况报告
2022年,**市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
一、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1、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2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140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其中玉米13789公顷、大豆1852公顷、水稻2425公顷、薯类73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了《**市2022年耕地轮作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协调推进组,完成了大豆与玉米耕地轮作14817亩,涉及4个镇40个村。三是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总投资1572万元的10.5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其中,3.5万亩已全部完成,正进行竣工验收;5万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5%;2万亩正在进行测绘和设计工作。争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160万元,在**镇**村实施农田防护项目,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项目已完成工,正在验收中。
2、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2022年末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9645头、30316万头、760300只,较上同比增长59%、33%、15%;肉类总产量达到15895.27吨,同比增长20%;禽蛋产量达到23599.08吨,同比增长0.003%。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项目,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37家,其中2022年新建、改扩建4家。依托本地大型肉牛养殖基地,开展黄牛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拟建设现代化牛舍及配套肉牛屠宰加工深加工基地,目前正在设计项目建设方案。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突出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布病、结核病、炭疽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全年各病种共计免疫畜禽193.06万头(只、羽)次,使用各类疫苗144.38万毫升、137.68万头(羽)份,应免动物免疫率达到100%。3、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业。2022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64.58公顷、总产量49495吨,其中,烟叶19公顷,产量47吨;中草药材247.5公顷,产量435吨;蔬菜和食用菌1072.58公顷,产量34031.17吨;瓜果类70.5公顷,产量1125吨;其他农作物55公顷,产量340吨。渔业总产量384吨,其中养殖产量340吨、捕捞产量44吨,林蛙产量5吨。一是稳步推进人参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人参全产业链综合体,实现人参产业链升级,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人参产业集群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总投资5亿元的人参实验室项目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棚膜果蔬产业发展。托棚膜果蔬种植、加工、产业旅游3大产业,形成果蔬种植板块、果蔬特色深加工板块、果蔬生产经营服务板块、果蔬仓储物流板块、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推广板块6大功能板块布局,2022年预计实现总产值15326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数量20000户。
4、做强农产品加工业。2022年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总产值750亿元,增速25%,位居全省之首。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转型升级,2022年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4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5家。二是推动项目建设。争取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立“十大产业集群”项目库,开展项目推介活动10次,新启动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
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立足产业和园区融合,以大平台打造产业振兴引领区。创建省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人参种植及深加工产业,2022年园区实现总产值7亿元。二是立足生产和加工融合,以大加工打造“接二连三”先行区。全市建有200公顷的“绿色大米”种植基地、8万亩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5万亩林下野山参种植基地、3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立足农业和文旅融合,以大功能打造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家,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7家,2022年新申报省三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8家,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6、加快建设现代种业。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深入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2022年,新征集农作物60种并完成入库鉴定。同时,严查种子产品,打击违法违规行动,累计动执法车80余台次、执法人员320余人次,对全市60余个零售经营门市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顿和行为规范,累计检查市场80余次、抽检样品150余种。
7、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落实耕地轮作5万亩、保护性耕作10万亩,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5吨,回收率86%、处置率100%。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发放有机生物菌肥4000吨,大力推广无毒害生物防控以及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规范使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建设秸秆收运储及废弃菌袋回收体系,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位居全省第一。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成功认定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8、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惠农、信息便农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全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100%。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科技需求,加强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创新,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9、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等载体,推广现代农业绿色栽培、农机安全驾驶、现代畜牧养殖等技术,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0次,累计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高素质农民91人、农技人员137人次、科技示范主体14人、农机驾驶员370人,印发学习资料2万余份。
10、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关注力度,鼓励种植大户录入农业部家庭农场平台,截至目前,我市共发展家庭农场1500家、农民合作社506家。创建县级示范农场55个、省级示范农场1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5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0个。
11、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制定印发《**市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350万元,收益户数145户,购置农机具160台,预计全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800万元;全市已完成机械耕地***万亩,机械播种***万亩,机械收获**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93%。
12、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延边东北亚客运集团已建立农村物流集散中心,实现农村物流全覆盖;建立益农信息社标准站75个、乡镇中心站5个、示范站8个,覆盖率达到96%,28家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商,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全市农产品线上零售额预计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5%,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
13、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立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展主要农作物和苹果梨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形成了镇镇有工作站、村村有信息员的良好格局。
14、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定下发《**市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完成全市共计79个村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成员,落实成员(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将农民变成集体的股东。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时完成土地确权数据汇交工作,修改率达90%;落实颁证率达到97%。依法进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已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252宗10.016万平方米;多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村借助民族村落及多元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旅游项目,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利用浓郁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现有的良好础建设条件,重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15、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发展。一是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帮扶行动。通过就业创业网、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同时开展政策入户宣传,共走访入户45户,发放宣传单300余份;通过专场招聘会和送岗下乡活动,为10名脱贫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二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训提升行动。依托全市5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700余人;组建了4家“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和6家实训基地,评选出4名选手授予“**市杰出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称号、20名选手授予“**市优秀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称号。三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创新乡村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对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电商营销人员等各类乡村人才开展农经师、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评价,全年评定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5人。
1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农业部、省联合共分4季度对全市农产品、水产品进行抽样监测,共完成了136个蔬菜、水果、水产品样品的农残检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9%。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月检查制度,截至目前,共检查养殖企业130余次,抽尿样390份,监测合格率100%。加强畜产品检疫,全年产地检疫预计猪21251头、牛5449头、羊1627头、鸡1535670只,屠宰检疫预计猪101018头、牛7184头、羊27409只、鸡60990只,储藏后检疫预计达1630吨,开具检疫证明101379张。
17、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重点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市共有绿色产品企业14家,绿色农产品20个。2022年向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心申请并成功认证3家绿色食品。加大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农业种植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责任监督。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工作,完成4家企业的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复查换证。
二、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市“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市在农业农村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虽然逐步优化,但仍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在整个农业中占比较小。二是加工能力仍然较低。产业融合链条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引领,农产品转化能力薄弱。三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现代化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四是抱团闯市场能力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联合谋发展、搞经营的意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农户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力有限;龙头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抱团取暖、联合经营且稳定、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和以延边黄牛为主的畜牧业,构建大板块发展格局。二是建设精深加工园区。围绕**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建设原料基地,发展“企业+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龙头+家庭农场”等订单农业生产,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三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
强化农业与旅游的联姻关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等,打造一批“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二)以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加强农田基础建设。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轮作、保护性耕作、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生产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二是严格产品质量监管。精准掌握种植养殖情况、推行优化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日常巡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的“四方联动”,让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和执法部门有效协同,执法监管工作落在实处。加强对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标识的宣传,加大使用和推广力度,指导生产主体懂标、用标。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乡村人才聚集工程,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乡村人才职称和乡村振兴优秀人才评聘力度,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行动,探索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发展种养一体化功能农业,采取种植、养殖结合的循环模式,打通种养一体化产业链条,培育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三)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折股量化。多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强化品牌宣传推介。
持续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品牌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宣传优质农产品品牌。三是壮大经营主体实力。加大资金、项目、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第五篇:市2022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情况报告
市2022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情况报告
提纲
一、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1.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
3.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业
4.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加快建设现代种业
7.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9.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0.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11.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12.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13.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14.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15.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发展
1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7.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
二、存在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以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三)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正文:
2022年,...市按照“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总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全面夯实现代农业的发展基础。
一、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1.巩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202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140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其中玉米13789公顷、大豆1852公顷、水稻2425公顷、薯类73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制定了《...市2022年耕地轮作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协调推进组,完成了大豆与玉米耕地轮作14817亩,涉及4个镇40个村。三是大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实施总投资1572万元的10.5万亩高标准农田任务,其中,3.5万亩已全部完成,正进行竣工验收;5万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5%;2万亩正在进行测绘和设计工作。争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资金160万元,在...镇...村实施农田防护项目,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项目已完成工,正在验收中。2.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
2022年末全市生猪、肉牛、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9645头、30316万头、760300只,较上同比增长59%、33%、15%;肉类总产量达到15895.27吨,同比增长20%;禽蛋产量达到23599.08吨,同比增长0.003%。一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项目,全市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37家,其中2022年新建、改扩建4家。依托本地大型肉牛养殖基地,开展黄牛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拟建设现代化牛舍及配套肉牛屠宰加工深加工基地,目前正在设计项目建设方案。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开展春秋两季动物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突出抓好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布病、结核病、炭疽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全年各病种共计免疫畜禽193.06万头(只、羽)次,使用各
类疫苗144.38万毫升、137.68万头(羽)份,应免动物免疫率达到100%。
3.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业
2022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64.58公顷、总产量49495吨,其中,烟叶19公顷,产量47吨;中草药材247.5公顷,产量435吨;蔬菜和食用菌1072.58公顷,产量34031.17吨;瓜果类70.5公顷,产量1125吨;其他农作物55公顷,产量340吨。渔业总产量384吨,其中养殖产量340吨、捕捞产量44吨,林蛙产量5吨。一是稳步推进人参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人参全产业链综合体,实现人参产业链升级,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人参产业集群建设补助资金,支持总投资5亿元的人参实验室项目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棚膜果蔬产业发展。托棚膜果蔬种植、加工、产业旅游3大产业,形成果蔬种植板块、果蔬特色深加工板块、果蔬生产经营服务板块、果蔬仓储物流板块、果蔬种植与加工技术研发和技术示范推广板块6大功能板块布局,2022年预计实现总产值15326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数量20000户。
4.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2022年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家,总产值750亿元,增速25%,位居全省之首。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转型升级,2022年新认定省级龙头企业4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年末,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0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15家。二是推动项目建设。争取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建立“十大产业集群”项目库,开展项目推介活动10次,新启动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
5.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立足产业和园区融合,以大平台打造产业振兴引领区。
创建省级人参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人参种植及深加工产业,2022年园区实现总产值7亿元。二是立足生产和加工融合,以大加工打造“接二连三”先行区。全市建有200公顷的“绿色大米”种植基地、8万亩高蛋白大豆种植基地、5万亩林下野山参种植基地、3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立足农业和文旅融合,以大功能打造融合发展先导区。全市共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家,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7家,2022年新申报省三星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8家,获评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6.加快建设现代种业
制定了《...市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开展...市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深入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和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管工作。2022年,新征集农作物60种并完成入库鉴定。同时,严查种子产品,打击违法违规行动,累计动执法车80余台次、执法人员320余人次,对全市60余个零售经营门市进行了“拉网式”清理整顿和行为规范,累计检查市场80余次、抽检样品150余种。
7.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落实耕地轮作5万亩、保护性耕作10万亩,农业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回收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15吨,回收率86%、处置率100%。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宣传,发放有机生物菌肥4000吨,大力推广无毒害生物防控以及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的规范使用。深入实施秸秆禁烧制度,建设秸秆收运储及废弃菌
袋回收体系,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位居全省第一。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成功认定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8.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
深入推进信息惠农、信息便农服务,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合、与农民生产生活相融合,全面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全市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100%。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科技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科技需求,加强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科技创新,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
9.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田间学校等载体,推广现代农业绿色栽培、农机安全驾驶、现代畜牧养殖等技术,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0次,累计培训农民1.2万余人次、高素质农民91人、农技人员137人次、科技示范主体14人、农机驾驶员370人,印发学习资料2万余份。
10.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加大对种植大户的关注力度,鼓励种植大户录入农业部家庭农场平台,截至目前,我市共发展家庭农场1500家、农民合作社506家。创建县级示范农场55个、省级示范农场10个,县级示范合作社15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30个。
11.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制定印发《...市2021-2023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50万元,截至目前,已发放350万元,收益户数145户,购置农机具160台,预计全年发放农机购置补贴800万元;全市已完成机械耕地...万亩,机械播种...万亩,机械收获...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93%。
12.加快发展数字农业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延边东北亚客运集团已建立农村物流集散中心,实现农村物流全覆盖;建立益农信息社标准站75个、乡镇中心站5个、示范站8个,覆盖率达到96%,28家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农产品电商,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全市农产品线上零售额预计达140亿元,同比增长15%,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农产品电商“百强县”。
13.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建立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开展主要农作物和苹果梨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形成了镇镇有工作站、村村有信息员的良好格局。
14.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制定下发《...市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完成全市共计79个村将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给成员,落实成员(农民)对集体资产的财产权利,将农民变成集体的股东。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按时完成土地确权数据汇交工作,修改率达90%;落实颁证率达到97%。依法进行农村宅基地管理,已开展农村宅基地审批252宗10.016万平方米;多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村借助民族村落及多元历史文化优势打造旅游项目,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利用浓郁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现有的良好础建设条件,重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15.促进农村创业就业发展
一是实施乡村就业创业帮扶行动。
通过就业创业网、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和就业创业政策,同时开展政策入户宣传,共走访入户45户,发放宣传单300余份;通过专场招聘会和送岗下乡活动,为10名脱贫劳动力提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二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训提升行动。依托全市5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农业技能培训项目、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700余人;组建了4家“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和6家实训基地,评选出4名选手授予“...市杰出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称号、20名选手授予“...市优秀乡村振兴技术能手”称号。三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行动。创新乡村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对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电商营销人员等各类乡村人才开展农经师、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评价,全年评定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5人。16.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农业部、省联合共分4季度对全市农产品、水产品进行抽样监测,共完成了136个蔬菜、水果、水产品样品的农残检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9%。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
作,对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进行月检查制度,截至目前,共检查养殖企业130余次,抽尿样390份,监测合格率100%。加强畜产品检疫,全年产地检疫预计猪21251头、牛5449头、羊1627头、鸡1535670只,屠宰检疫预计猪101018头、牛7184头、羊27409只、鸡60990只,储藏后检疫预计达1630吨,开具检疫证明101379张。
17.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重点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目前,我市共有绿色产品企业14家,绿色农产品20个。2022年向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心申请并成功认证3家绿色食品。加大对“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农业种植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加强责任监督。认真组织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工作,完成4家企业的无公害畜产品认定复查换证。
二、存在的问题
纵观全市“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市在农业农村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一是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虽然逐步优化,但仍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在整个农业中占比较小。二是加工能力仍然较低。产业融合链条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龙头加工企业引领,农产品转化能力薄弱。三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现代化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四是抱团闯市场能力不足。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联合谋发展、搞经营的意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农户规
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能力有限;龙头企业主体带动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抱团取暖、联合经营且稳定、长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结机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和以延边黄牛为主的畜牧业,构建大板块发展格局。二是建设精深加工园区。围绕...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建设竞争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市建设原料基地,发展“企业+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龙头+家庭农场”等订单农业生产,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三是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强化农业与旅游的联姻关系,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红色教育等,打造一批“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二)以提高综合生产水平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是加强农田基础建设。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粮食生产基地。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开展轮作、保护性耕作、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生产模式,提升耕地质量,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二是严格产品质量监管。精准掌握种植养殖情况、推行优化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工作、全面推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强化日常巡查、例行监测、监督抽查、执法检查的“四方联动”,让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和执法部门有效协同,执法监管工作落在实处。加强对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标识的宣传,加大使用和推广力度,指导生产主体懂标、用标。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乡村人才聚集工程,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乡村人才职称和乡村振兴优秀人才评聘力度,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四是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秸秆综合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行动,探索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发展种养一体化功能农业,采取种植、养殖结合的循环模式,打通种养一体化产业链条,培育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农业。
(三)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折股量化。多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二是强化品牌宣传推介。持续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品牌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宣传优质农产品品牌。三是壮大经营主体实力。加大资金、项目、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扶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县域现代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