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08:2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第一篇: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广陵区委、区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索引号:KB016-C0100-2008-001

信息名称:广陵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文件编号:扬广委发(2006)35号

生成日期:2006-4-7

公开日期:2008-4-25

发布机构:广陵区教育局

详细内容: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区委五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为“两个率先”服务,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外延拓展,深化内涵建设,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区争当“两个率先”先导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教育事业在“两个率先”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建设教育强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广陵人的迫切需要。我们务必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机遇意识、开放创新意识和率先意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和科学发展不动摇,花更多精力,集更大财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继续保持广陵教育在全市的领先地位。

3、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任务紧迫。建设古风今韵交相辉映的现代化新广陵,教育是突出的优势。我区用三年时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时间紧,任务重。当前,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中央和省市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面对扬州城区“西进南下东联”的发展新格局和各地竞相发展的新态势,区域教育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我区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育社会需要人才。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教育多元投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做到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装备先进。实现公办教育均衡优质,保障社会公平,民办教育特色多元,满足不同需求,使人民群众对教育基本满意。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推进生本教育,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通过积极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不断完善政府督导制度,推进学校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使广陵教育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为广陵加速争创“两个率先”先导区进程作出积极贡献。

5、奋斗目标。到2008年,全区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广陵基础教育品牌,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并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办学水平和条件现代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

入学率达100%,巩固率在99.9%以上,中小学生毕业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7.2%以上,全面普及学前幼儿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100%的小学、初中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到2008年,创建10所数字化校园。

——素质教育现代化。要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方针,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三个平台”,抓住“五个关键”,做到“七个学会”。即围绕全力打造最适合学生发展的首善之区这个目标;打造特色教育品种齐全的教育超市平台,打造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实践基地平台,打造实施生本教育的“小班化”平台;抓住教育开放、评价改革、机制创新、督导评估、教师队伍五个关键;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加快推进我区素质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体系现代化。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幼(婴)儿教育、义务教育和高(职)中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协调发展,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一类园”以上等级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从50%提高到80%,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从15%提高到40%,区级婴儿教育示范园达13所以上。再创6所省级实验小学,使省级实验小学的数量占小学总数从30%提高到70%。新创建省示范初中3所,省示范初中的比例达80%,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要创成省四星级以上高中。引进或创办1-2所职业学校,改善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创成国家级特殊教育示范校,扬州市少年宫创成全国“百强宫”。创办1所社区学院和1所网络学院,“阳光学堂”实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全覆盖,建立一支300人左右,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和教师队伍,创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教师和校长队伍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事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实现幼儿园教师大专化,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超过20%。到2008年,全区初中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80%以上;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60%以上;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80%以上;全区特级教师达8人以上,市、区级以上名校长8人以上,市、区级以上名教师300人以上,区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

——教育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强化政府督导职能,形成“政府办、学校管、社会评”的新体制。进一步发展民办教育,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督导评估。进一步提高办学自主权,基本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三、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重视科技教育、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7、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丰富德育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贯彻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做好“3·18”广陵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日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抓好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突出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

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加快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德育体系。

8、深入推进质量兴校。坚持质量立校、质量强校、质量兴校。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现代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当前一阶段,要切实抓好小学“四四二四一”教学流程管理、初中“教学案”一体化工作和高中与国外大学升学直通车建设。坚持以质量监控为手段,建立健全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机制,构建并完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具有广陵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9、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广陵教育网站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快捷、方便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网站、网上同步课堂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更多的家庭辐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全区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力度,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网络管理人员培养,充分发挥广陵教育信息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发远程教育课程、多媒体教育软件。

(二)推进教育均衡,完善教育体系

10、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公办教育均衡优质配置标准化的原则,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结合广陵新城建设,科学规划中小学布点,根据“十一五”规划要求,调整教育布局和教育结构,实现学校空间布局、师资力量配置、学校内部配置和教育质量的均衡,使全区公办教育高质态、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创建特色学校,构建“教育超市”,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每年重点改造2-3所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加优质学校总量。基本实现“小班化”教学,全力打造都市型精致教育。继续给予外来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享受市民的待遇。加大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政策,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11、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强化0-3岁婴儿教育,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家长和看护人的科学育儿水平全面提高。

12、高起点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立足扬州城区和广陵实际情况,支持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高起点办好高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学生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精心培育优质品牌,争取早日通过四星级高中验收。整合资源,引进品牌职业学校。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支持行业、企业、地区通过委托培养、冠名合作、岗位实习等形式,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和“订单式”培养。鼓励企业对学校直接投资或与学校合作办学,并获得相应的人才回报或经济回报。

13、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在办好一批公办名校、示范校、示范园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教育特色多元,满足群众不同需求的原则,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以上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学校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帮助落实优惠政策,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管理。支持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同心学校、向往学校等民办学校的建设。

14、建立并完善社区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要按照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的要求,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加速实现学校社区双向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主阵地功能,全面提升居民综合素质。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纳入全区社会发展规划,健全区社区教育委员会、乡镇(街道)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居(村)委员会社区教育领导小组三级组织网络,并在教育局设立社区教育的专门科室,明确专人负责;通过进一步加强区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建设,成立社区培训学院,办好新市民学校,增设区老年大学办学点,健全社区教育阵地;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实现学校与社区、企业、机关的教育资源共享;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不断充实社区教育队伍;努力构建城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结合职教基金的收取,确保用于社区教育的经费每年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加强校外教育阵地建设,办好“阳光学堂”,扎实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切实推进群众性科普文化、体育工作。从2006年起,以创建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为抓手,创成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

(三)深化教育改革,增强教育发展的机制活力

15、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乡镇、街道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乡镇、街道要负责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的治安、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按有关规定划拨新建、扩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做好社区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筹措教育经费,广泛动员和组织开展社会捐资助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根据省、市要求,开展创建教育现代化乡镇活动。教育行政部门抓好中小学校的规划、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盘活闲置教育资产,推进学校布局调整,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进一步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努力构建“政府办、学校管、社会评”新体制。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增强自主办学意识。

16、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形成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公办学校用非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新校区,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可按民办学校机制管理。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校在不改变公办学校性质、不涉及产权流转的前提下,按民办学校机制运行,或经批准后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积极组建教育集团,探索以骨干学校为依托的组团式发展途径。利用各种社会资金,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完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依法取缔任何形式的非法办园,确保全区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17、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和新教师“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按照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关要求,每年有计划、高标准新进相应数量的教师,确保学科和岗位需要,切实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对新进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并按规定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完善校长选聘任期制,实行校长任期管理目标责任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坚持教师“双聘制”,实行优胜劣汰,建立教师能进能出机制和区域内教师互派交流制度。采取转岗培训、退养等途径,合理分流人员,缓解师资结构性矛盾。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促进分配向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要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广陵教师管理办法。

18、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全面实施《广陵教育开放16条》,通过教育开放不断提升教育运行质态,强化教育的服务意识,兴办人民满意教育。采取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等办法,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交流规模。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鼓励学校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和吸纳国外、境外资本合作办学。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9、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爱生敬业、教书育人,自觉遵守“十要十不准”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师德考核、监督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教师成长的文化环境,实施人本管理,彰显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

20、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坛新秀,不断壮大全区名教师队伍。实施第二轮小学教师研修班计划,开设幼儿园、初中教师研修班。改革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构建区级培训和市级以上培训相结合、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对参加工作十年内的教师进行新一轮轮训,为更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各类培训机会;从2006年开始,启动并实施45周岁以下教师参加“专升本”的学历培训;开展广陵区少先队辅导员专业能手的评聘工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自2006年起大幅度提高班主任津贴;全区建立名师津贴奖励基金,加大对各类名师的奖励力度;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推行“小班化”精致教育,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继续施行并不断完善优秀教师“绿色通道”制度,积极引进区外名教师,符合广陵教育需求的区外市级以上名教师来广陵任教优先安排编制。自2006年始,每年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发放教师的住房货币化分配补贴和补充医疗保险。

21、加强乡镇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并完善《广陵区教师管理办法》。通过采取将乡镇学校任教经历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津贴发放挂钩等手段,鼓励和吸引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进行城乡教师互派交流,鼓励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支教,并给予一定的交通费、生活费补贴;有计划地选派乡镇学校教师到城区示范学校挂职进修,并切实改善乡镇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

(五)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2、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依法保证“三增长一优先”各项投入资金到位。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区财政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中小学校舍基建维护改造经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两免一补”经费和免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安排,确保教师工资和省、市、区出台的地方津贴按时足额发放。财政预算内生均日常公用经费2006年达小学每生60元,初中每生90元;义务教育免费后,财政预算内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240元以上、初中生生均公用经费达450元以上,并在此基础上逐年有所提高,确保学校具备现代化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同时,从2006年起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小学、初中班主任津贴标准。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安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按人均不低于0.5元安排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度重视和优先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财政、教育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共同商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还清教育债务。

23、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在强化区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投入责任的同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调整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进—步开拓教育资产置换、教育服务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国有集体教育资产的处置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确保教育闲置资产置换的资金全部用于教育投入。在政府增加投入的基础上,走吸引民资、利用外资、社会捐资的路子,群策群力共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24、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加大争取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成人教育的人头经费等五项经费的分配比例力度。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

加和地方教育基金必须全部用于教育,而且主要用于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弥补财政赤字或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资金预算管理”、“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健全和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制度。区审计、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确保依法用于教育的投入不挪用,确保依法收取的费用规范使用。

25、建立和完善扶贫助学机制。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三全两宏”和“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学生全员建档、全程跟踪、全面服务,开办宏志班、招收宏志生,免杂费、免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动员全社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深入开展“爱心一日捐”等助学活动;逐步降低低收入家庭教育开支占家庭支出的比重,逐步减轻普通家庭特别是困难家庭的教育负担,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四、加强对建设教育强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26、高度重视建设教育强区工作。全区各级党、政组织要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建设教育强区的任务落到实处。区建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指导全区教育现代化工作的开展。区四套班子负责人每人联系、指导一所学校。乡镇、街道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协调、指导本乡镇、街道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确保2007年全面完成教育现代化乡镇和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创建任务,2008年全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投入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每年由区委组织部、教育局和政府督导室进行一次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凡在规定时间内创成教育现代化乡镇和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的,区政府将予以—定比例的经费补贴。

27、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行为和教育管理行为。抓好教育普法工作,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的自觉性。建立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涉及教育的违法事件。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机构,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深入推进教育政务、校务公开,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努力构建政府依法行政、社会依法参与、学校依法办学、学生依法受教的良好局面。

28、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全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区组织、宣传、发经、财政、人事、物价、公安、民政、审计、工商、文化、规划、国土、建设、税务、劳动保障、卫生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不断提高为建设教育强区服务的水平。有条件的部门要联系一所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帮扶活动。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切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确保校园安全。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的和谐氛围。

29、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党员的素质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重视抓好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探索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党建工作新形式、新路子。深入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抓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以优良的党风带动行风和校风建设。

第二篇:某市关于加快教育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精)

市委 市政府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市委全会提出的“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初中入学率达,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均位于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教育强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 择,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的迫切需要。当前,全市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城,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城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和率先意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教育不动摇,切实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教育开放,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努力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 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4、奋斗目标。到2007年,全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到2010年,建立并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保持在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办学条件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初中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以上的普通高中达省三星以上标准,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重点建设标准。

——教师和校长队伍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事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实现幼儿园、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和市属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硕 3 士以上学位比例分别达到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体系现代化。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的小学生、的初中学生、的高中学生在省一类以上幼儿园、省实验小学和市素质教育先进校、省示范初中、三星级以上普高和省以上重点职校就读。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 要位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丰富德育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抓好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突出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校外德育教育体系。

7、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现代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市属高校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8、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城域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快捷、方便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网站、网上同步课堂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 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网络管理人员培养,大力开发远程教育课程、多媒体教育软件。

(二)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优质教育体系

9、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幼儿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家长和看护人的科学育儿水平全面提高。到2010年,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一类幼儿园标准。

10、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科学规划城乡中小学布点,新建中小学按照省颁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全面完成相对薄弱小学、初中的改造,大力增加优质学校总量。逐步试行“小班化”教学。残疾和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期水平。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外来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到2010年,以上的小学成为省实验小学,以上的初中成为省示范初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省现代化示范学校。

11、突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合理确定普高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精心培育优质品牌,坚持继承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建设一批人民群众满意度高,在国内外、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的名校,努力构建高质量高中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全市高中在省内外的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以上的普通高中达省三星级以上标准,省四星级以上名牌高中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三)大力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2、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是推进示范学校建设。要加快实施中专、职高和技校等各类中职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推进职业学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新建3—5所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特色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科教园建成富有城市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二是推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富有城市特色、叫响城市产业品牌的骨干专业。围绕全市“双创”、“三重”和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纺织服装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围绕全市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推进物流业、做大做响城市旅游业的需求,着力提升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城市师傅”品牌,把城市建成全国服务业、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围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加强生态农业、科 技农业等现代农业专业开发和建设,加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服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平。三是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公共实训中心,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到2010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

13、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一是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宏观管理,确保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稳定在1:1。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加到6万人左右。根据全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培养中级工10万人,高级工3万人,技师6000人,高级技师1000人。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面实施教育富民工程,通过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2010年,建成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10 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三是实施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积极探索和推进社区教育实 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努力构建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城市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城市新市民教育活动。

14、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二是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职业学校建立专业办(系、部)为中层管理的模式,强化专业办(系、部)在专业开发、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职能。三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15、努力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一是校企联合。职业学校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吸引企业参与,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和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到2010年,职业学校60%以上的专业与企业共建。二是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采取2+1等模式与外地联合办学,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新的途径。到2010年,全市要开辟20个左右的外地职业教育生源基地。三是中外联合。着力构建对外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联合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中德、中意、中日、中韩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个,积极吸引接纳海内外人士来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校内涵发展水平

16、提高高等教育贡献水平。积极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地方高等院校的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推进学院合并,并联合升本。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高校加快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高校科技开发、服务、转让、咨询的力度,加快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认真落实与城市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城市大学做大做强,为城市大学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 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创新创业。

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增强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

17、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职工工资统发制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调动乡镇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在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治安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发展学前教育等方面进一步落实乡镇的责任。

18、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分类统一管理,各类型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效益。建立城市市中等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制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全市人才需求,统筹协调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制度,统一协调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教育改革开放,增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9、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 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在办好一批公办名校、示范校、示范园的基础上,按照“存量不减保公平、增量放开扩资源”的原则,多形式发展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支持公办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可以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可以试行国有民办,学校收费和人事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可以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试行学校“托管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学校和教育管理专家代管其它学校。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学校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学校的,原有本校在编教职工的档案关系由聘用学校委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中心代管或代理,在其应聘期间,工资、福利等待遇由聘用学校承担,原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如遇国家正常工资调整,其档案工资由档案代管或代理部门按有关政策办理调资手续。

20、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采取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等办法,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交流规模。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鼓励学校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各地要通 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和吸纳国外、境外资本合作办学。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2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爱生敬业、教书育人,自觉遵守“八不准”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师德考核、监督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师德成长的文化环境,实施人本管理,彰显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

22、加快高素质教师群体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全体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职业教育“双师型工程”和“名校长工程”。到2010年,在职特级教师达到100名左右,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到1500名左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1000名左右,市级以上名校长达到100名左右。加强对各类骨干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对市属高校、中小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事编制上优先安排。职业院校新增教师编制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面向社会招聘优秀 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23、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校长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健全校长及教师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方式,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加强编制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报同级编制部门备案。研究出台教师提前离岗退养政策。

24、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中小学挂钩、城乡中小学教师结对互助和城区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培训、辅导乡村教师。有计划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各类示范学校挂职进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等条件下有乡村中小学任教三年以上经历的教师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四)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5、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06年起,各地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津贴标准。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安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按人均不低于0.5元安排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各地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经费增长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26、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经费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到2007年,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拨款达小学每生每年30元以上、初中每生每年50元以上,力争达到小学每生每年50元以上、初中每生每年80元以上。确保教师工资省出台的地方津贴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27、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的债务负担。各级政府在化解乡村债务时要优先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在认真清理学校债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学校在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工程建设中所发生的债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逐步偿还、核销或核减学校债务,让学校从繁重的债务负担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在每年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量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建设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产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资部门规范处置,其收入全部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还债期间,各地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和预算外资金(不含杂费),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28、加强教育费附加及职工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管理。各级政府在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稳步增长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四项经费的征收工作。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由地税部门负责随税征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予以安排。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使用,由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召集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商定,并提出资金安排具体方案,主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改善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弥补财政赤字或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由地税部门负责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的标准征收,主要用于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骨干示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29、创新教育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进一步开拓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教育经费筹融资渠道。城区学校凡易地建设新校区,其老校区土地依法进入土地市场上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

30、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助学制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市民待遇。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在年初安排教育经费预算时,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免杂费所造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及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的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全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安排经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资助。

31、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配备专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委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并完善“一费制”收费办法。规范教育收费管理,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坚决制止学校巧立名目乱 收费。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审计和监督,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抵顶、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

(五)在城市建设中依法配套教育设施

32、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政策。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规划部门在调整城市规划时要会同教育部门同步调整当地教育布局规划。规划设置中小学,原则上新建小学不低于四轨,初中不低于十轨。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要打入土地拍卖底数,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要做到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33、制定城市建设配套教育设施工作实施细则。配建学校工作实施细则由市、县建设、规划、国土、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制定。凡规划配建学校的地块,其住宅开发面积达到需配建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的,由开发商负责配建学校。落实中小学校舍建设优惠政策,中小学校建设校舍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六)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34、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宣传、发展与改革、财政、人事、公安、科技、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税务、物价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为建设教育强市服务的水平。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安全。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舆论环境。

35、加强监督检查,建立约束机制。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党委、政府贯彻落实本意见的情况特别是各县(市、区)政府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每年组织一次专项督查,市委组织部、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市教育局要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开展综合督查和专项督导考核,并将督查和督导考核的结果予以公布,列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考核、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教育经费公告制度,市统计部门每年发布一次教育经费统计公告,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全市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确保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如期实现。

第三篇: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中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一、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和奋斗目标。为了更好地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部组织专题研究工作组,开展集中研究、协同创新,力图设计一套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相应的推进机制,作为推动今后八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抓手。

建立教育现代化评价机制,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以新的思路、机制和方法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套指标体系的功能初步考虑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监测评价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对今后8年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步程度、目标达成度逐年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价,总结成绩与经验,发现诊断问题,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二是进行国际比较确定我国教育发展国际定位。以定量指标为主将我国教育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进行比较,确定我国教育发展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我国教育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开放和交流合作。

三是监测评价各地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导各地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促进各地明确目标、完善政策、改革创新,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快调整教育结构,推动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研究工作进展

在长期跟踪研究的基础上,从1月20日起,按照教育部党组的要求,专题组集中开展研究,目前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成果。教育现代化一直以来是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专题组对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大学等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整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部分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统计、评价、监测的指标体系和相关研究报告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已经出台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作实践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多个维度对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发展特征、指标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形成了研究工作的基础。

二是明确了制定指标体系的八项原则。即引领发展的导向性原则、指标选择的指向性原则、突出重点的精简性原则、定量为主的客观性原则、国际坐标中的可比性原则、方法标准的科学性原则、关注实践的可行性原则、时间路径的阶段性原则。其中,导向性原则是要立足国家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紧密结合全国及各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科学确定未来不同阶段的教育现代化目标,引领教育工作全局,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改革发展氛围;可行性原则是要使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更好地贴近教育发展实际,关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将指标体系转化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和举措;阶段性原则是根据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科学确定初步、基本和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推进路径,为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勾勒出重点任务、目标达成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是形成了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专题组对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与相关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研讨,形成了指标体系的初步框架。提出的若干核心指标,集中反映了教育普及水平、教育公平与均衡、教育质量与效率、教育结构、教育条件与保障、教育服务与贡献、国际化和信息化等方面内容,努力体现现代化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三、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初步框架,充分听取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意见,并邀请国内外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等,协同攻关,着重解决指标体系设计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完成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

二是开展教育现代化指标试测工作。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组织教育、统计、人口等方面的专家,运用“六普”等方面的数据,对全国及各省人口和学龄人口进行分析预测。并利用现有教育等方面数据对教育现代化指标进行综合试测,确定教育现代化各项指标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

三是发布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研究形成《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建立多家研究机构联合监测、评价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与进展的机制,为政府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全面推进国家和各地教育现代化的工作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篇:关于加快“两区”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关于加快“两区”建设率先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见

XXXXXX:

XX,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以下简称“两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XXX和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关于“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部署,结合XXX实际,现就加快“两区”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XXX和全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建设,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农业增效、保障供给、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特色明显、效益显著、切合XXX实际的现代农业

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

二、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全县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市和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总产值达到74亿元。耕地面积保持在84.6万亩左右,高标准农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60%,有效灌溉面积占常用耕地面积比例达到6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2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5%,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比重达70%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农业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60%以上,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达到75%、70%,农业土地产出率增长40%以上。

——畜牧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三体系、三基地”基本建成,畜牧科技取得较大突破,形成较为完整的XXX猪产业链条。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5万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5%,畜牧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50亿元,人均牧业收入万元以上。

— — ——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万元,超过全市、全国平均水平,年均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农村面貌不断改观,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城乡互动、资源共享、要素对进。

——坚持确保供给。守住口粮基本自给、耕地面积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条底线”。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坚持效益优先。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市场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建设竞争力强、效益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发展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合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把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努力培育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立足现有基础,突出区域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品种和品质结构,重点发展畜牧、粮油、蔬菜、渔业、林果、花卉苗木、茶叶等7类产业17个特色农产品(具体见附件2XXX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一览表),促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按照“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建成20个以上体系完善、效益显著、各具特色的市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6个以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10个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二)稳定发展基础产业。

稳定粮食和蔬菜两大基础产业,确保播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以建设3个高产粮油示范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稻、再生高粱、油菜、菜用马铃薯等优质粮油,保障口粮自给。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为主的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粮— — 油生产模式。以现有的11个市级蔬菜专业村为重点,积极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优势蔬菜产业带。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到2017年,建成县城和集镇蔬菜保供基地15万亩。

(三)突出抓好畜牧产业。

以XXX猪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以种猪、仔猪和高端生态XXX猪为主攻方向,立足畜牧科技、标准化养殖和农牧林循环“三大示范”,全面构建产学研、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畜牧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群化。

做优XXX猪产业。全力推进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XXX县市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建设。重点实施生态XXX猪标准化养殖及产业一体化项目,到2017年,实现年出栏50万头生态XXX猪;探索和完善“公司+农户”绑定发展模式,培育1000户标准化养殖示范大户;实施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工程,推广“坡度+梯度”免冲洗猪舍与干清分离处理集成技术,大力发展“猪—沼—林”、“猪—沼—菜”中小型种养殖循环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互补互动、循环发展、效益双增;采取市场运作联合金融机构参与产业示范园的运营与管理。开展畜牧新品系重大科技攻关,改良提升XXX猪生产性能和肉品品质。发挥好XXX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养殖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认证。加快动物测试、实验、科普教育文化基地建设,增强园区的科技含量及辐射功能。认真办好两年一届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5 —

争取升格为农业部、XXX人民政府主办。加快21个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防疫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RFID生猪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为核心,实现畜牧产品生产到流通的全程溯源、全程监控、全程公开。

做大畜牧特色产业。按照“一镇一品、多镇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加快蜜蜂、水禽、草食牲畜等特色效益畜牧业发展。蜜蜂产业: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开展产品认证,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蜂产品;到2017年,力争养蜂达到11万群以上,蜂产品达到5000吨以上。水禽产业:白鹅突出品系选育与配套利用、禽类营养与健康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鸭突出孵抱基地建设;到2017年,年出栏商品鹅550万只,年孵抱鸭苗1亿羽以上。草食牲畜:奶牛、肉兔、肉牛突出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养殖;到2017年,年存栏奶牛6000头、年产奶量2万吨,年出栏优质肉兔达到200万只,年出栏肉牛达到1.5万头。

做强畜牧产业集群。扶持壮大饲料兽药企业,到2017年,饲料工业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吨,发展兽药企业15家,GMP通过率100%。大力实施兽药饲料安全生产溯源监控系统,发展饲料兽药和养殖技术服务连锁超市,服务全县,辐射周边区县。引导畜禽屠宰企业技改扩能,走畜牧产品精深化、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之路,不断延伸畜牧产品上下游加工,畜牧品牌达60个以上,提高美誉度和附加值。发挥XXX畜产品交易中心等现代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加快以XXX仔猪、种猪为主的活体电子竞拍交易平— — 台和交割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制作好《熊猫猪》动漫片,大力发展畜牧文化创意产业。

(四)培育扶持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竹、茶叶、生姜、花卉苗木、渔业等特色产业。竹产业:串线连片种植,到2017年,以麻竹为主,雷竹、甜农竹为辅的竹笋基地扩大到20万亩。大力发展竹种植标准化和产品深加工,扩大竹笋、竹材、竹叶、竹笋加工剩余物利用、林下种养殖一体化的笋竹资源循环加工利用规模,实现年加工笋制品达10万吨以上,竹产业年总产值达到5亿元,竹主产区竹农每户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茶叶产业:重点建好国家级标准茶园,做大茶叶品牌,打造全国最大的红碎茶生产、加工、出口基地。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建成以XX为中心的万亩特色花卉苗木基地、以XX为中心的万亩黄葛树苗木基地和以XX为中心的万亩银杏苗木基地。

(五)着力壮大龙头企业。

以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大项目、大项目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批农户为目的,强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在生产基地就地建加工厂,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种苗繁育、技改扩能、标准化生产、产品研发和认证、市场开拓,鼓励企业联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总产值150亿元,培育产值1—5亿元的农业企业10家,5—10

亿元的农业企业3家,10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家;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个。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一)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以“两区”与中国农科院、XXX农科院、XXX畜科院对合作为契机,依靠与38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和中国畜牧科技城建设顾问的科技力量,扎实推进畜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成果转化、推广运用。申报建设一批国家和市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使用,实施农技人才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选派一定名额的基层农技人员到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建立专家大院和首席专家制度,成立由8名高级专家、100名技术指导员组成的特色产业科技服务队,进村入户进行科技推广服务,确保每个农业园区有1名首席专家、1个科技服务团队。每个村建立1个农民“田间学校”,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突出良繁体系建设。

建立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良种繁育体系,把自主繁育种苗作为各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努力占领产业制高点。其中,建立XXX猪原种场3个、扩繁场6个、XXX猪资— — 源保护区5个;XXX白鹅、蜜蜂、肉兔、生姜、黑花生等特色种养业,建立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各1个。

(三)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全面加强21个镇街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建立县级主管部门、镇街、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加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镇街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00户。

五、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建立XXX猪、XXX白鹅、富硒黑花生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和检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大“三品一标”认证扶持力度,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体系,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和名牌产品。到2017年,获得“三品一标”认证6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9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5个;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个,每个农业园区的主打产品都必须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二)健全农产品交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以品质为支撑,以市场营销为主要手段,发展农产品流通龙

头企业10个,培育农村经纪人1000名。推行农超、农餐、农企、农校对接等多种营销模式,鼓励大宗直供,减少小贩小卖,减少流通环节。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进县城冷链集中配送站和产业基地小型冷冻库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冷链运输服务企业,力争全县果蔬冷藏运输率提高到45%,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逐步完成镇街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和县城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建设3—5个产地批发市场。扶持1—2家农资经营服务龙头企业,建立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镇村农资直营店150个。以专业市场营销为手段,做大做强生态XXX猪品牌,搭建营销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抢占国内高端猪肉制品市场,打开港澳台、国外肉制品市场。

(三)完善农村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经济信息网”、“移动农网”、“农信通”、“农网广播”的实际效用,重点推进“金农”工程,建立县、镇街、村三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全县所有农户免费享受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农业信息服务。

六、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一)探索农业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法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民与合作社、企业利益有机联结、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 — 户适度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向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

(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清理基础上,建立、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明晰完整、管理科学规范的集体资产管理办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造。破解“三权”抵押融资瓶颈,建立县初评推荐小组、涉农担保公司、放款银行联席会议机制,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门槛,增加贴息额度,使土地、林地、宅基地能够优化配置。以农村土地交易中心为平台,加快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进“地票”交易,让农村居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坚持农民自愿、因地制宜、规范办社、农民为主的原则,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多类主体领办创办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股份合作社,探索建立“产权明晰、平等民主、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合作经营模式。采取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重视扶持发展农业技术、养殖服务类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土地附着物、技术、资金等多种要素入股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社。到2017年,累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30个,培育“三千”型(产值千万、社员千人、土地千亩)专业合作社及国家级、市级

先进示范社30个,确保专业合作社在每个农业园区和17个重点产业上都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农业风险防控体系。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按政府补贴保费70%、农民承担30%的缴费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重点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等预测预报预警应急体系和重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七、切实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一)加快发展农村交通。

加快“两环八射三联线”骨架公路网络建设,围绕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继续实施农村公路提质联网工程,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不断改善农村交通、农业生产和农民出行条件,到2017年,实现100%行政村通客运。

(二)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农田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深入推进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等,完成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0.9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基础,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整治,新增有效灌面积15.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8.44平方公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新增小水电装机— — 0.23万千瓦。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三)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抓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环节的适用农机具推广普及,重点推广中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蔬菜、茶叶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建设。扶持发展20家农机服务合作社,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立足现代农业园区,开展数字化、精准化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

(四)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着力加强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围绕“两片三线多点”,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在人口稠密和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和生态养殖场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努力打造一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示范点。

(五)巩固扶贫攻坚成效。

全面实行相对扶贫标准,努力完成整村扶贫任务,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因地制宜引导农村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创新扶贫机制,进一步强化集团式扶贫、县级部门对口帮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八、切实增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联系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作配合的“两区”建设推进机制。合署设立X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统筹推进“两区”建设。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将“两区”建设工作指标、重点任务等逐项分解细化落实到相关县级部门、镇街和具体责任人,作为县委、县政府对镇街和相关县级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争取项目支持。

以建设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为重点,认真做好选址、可行性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建立“两区建设”项目库,策划包装储备好农业项目。完善激励机制,克服“等、靠、要”思想,全力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现逐年增加。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打捆、配套跟进、持续打造,确保80%以上的项目资金落实到重点产业和农业园区。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实行竞争性申报和廉政、安全、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确保项目实施和效益。

(三)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县级财政投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优先保障畜牧产业发展资金,产油大县、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等— — 上级奖励资金和示范核心区建设等上级涉农资金要按照规定用途,集中打捆投向重点产业、重要园区(基地)。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农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知名大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鼓励城镇企业、单位、职工、居民投资经营农业项目。探索“先建后补”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交通等项目建设。三是积极争取金融支持。鼓励农业园区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融资,探索农业融资抵押的多种实现形式。扎实推进国家现代畜牧科技产业示范园与国开行XXX分行战略性融资合作。

第五篇: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 加快建设西部教育强区

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 加快建设西部教育强区

翠屏区教育局局长 黄耀学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为中小学指明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西部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政府决定,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并以区府办发〔2008〕253号文印发了《关于“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实施方案》,全面部署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是推进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建设西部教育强区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全面研判形势,充分认识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早在2002年,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了建设西部教育强区的奋斗目标,经过近7年的努力,建设西部教育强区的伟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但要发挥好义务教育示范县的区域带头和领引作用,真正实现建设西部教育强区的目标,必须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加快推进全区教育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一)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是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学校教育和未来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前提下,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个人经济独立性的增强,以及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变革,要求人们具备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具备这些素质的公民,必须改革传统教育中统一学制、统一计划、统一课本、统一考试、统一师资调配的“大一统”模式和“千校一面”、“万人一貌”的局面,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素质的多元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多规格的、多标准的要求,重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和不同爱好的人;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些目标的提出,决定了教育发展必须走加强特色教育,创建特色学校之路。

(二)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需要。特色学校建设呈现可以千姿百态,但本质都是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渗透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等素质教育精髓,丰富教育服务选择的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差异发展、多元发展和整体发展。首先,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优质学校持续发展必须走自主化、特色化办学之路,薄弱学校不能照搬优质学校发展模式,必须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发展路径,从而缩短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校级间均衡发展。第二,培育个性化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个性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特色化办学是培养多层次、多类别人才,满足不同教育需求的着力点,个性化教育不是交给学生什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差异资源,而开发差异就是走特色化办学之路。第三,提升学校的核心发展力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能够唤起自我发展,找到适合学校发展独特途径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在教育发展日趋多元化的时代,每所学校都可能从某种特色建设入手,形成一种教育优势,影响、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并最终成为特色学校,这已被无数学校成功的事实所证明。

(三)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是翠屏教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有专家认为,创建特色学校,必须具备“学校管理要规范,教师队伍要优化,学生素质要合格”这三个基础条件。我区从1997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经过10余年的巩固提高,特别是去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示范县,进一步夯实了上述基础,为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提供了条件。一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确立,加速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进程。近年来,按《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我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由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改变为以区为主的管理,加大了区政府的统筹权,使区教育局在学校人事调配、资金统筹、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力度加大,规范了学校管理;二是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1999年被省教厅批准为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启动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创建活动,通过10年的努力,一支德才兼备且符合干部“四化”要求的校长队伍和一支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三是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D级危房的全面排除,中小学“十小工程”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的装备,使更多学校达到了办学条件规范化要求,为创建特色学校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四是学校管理的全面加强,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中,坚持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在全面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科研,使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一大批学校已开始走上了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但在我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同时,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区教育发展的优势尚不明显。特别是所处中心城区的现实,对我区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现实需求,必须加快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准确把握内涵,深刻领会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关于特色学校的概念,在国内尚无统一的理论概括,我们比较赞同这样一种说法:“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顾颉:《试论办学特色与特色学校的关系》,《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5期),按此理解,特色学校一方面应该是具有个性风格的学校,而这种个性风格是整体、综合的,而非个别的,另一方面,特色学校是具有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是育人效果显著的学校。也就是说,特色学校不仅要形成独特的风格,而且要产出成果。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创建特色学校的宗旨是提高育人的数量和质量,如果不能更多更好地培育人才,学校的风格再鲜明,再独特,也是毫无价值的。特色学校之有别于一般学校,不仅表现在办学风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育人成效上。因此:“独特的整体风格”“出众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

根据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涵,我们不难分析,特色学校应该具备以下鲜明的特征。一是人无我有的独特性。特色学校是一种在寻求服从于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竭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特征的办学风格的学校。也就是说,特色学校既具有同类学校的共性,也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学校的独特性,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的独特风格。这种独特性具有整体效应,它不是局限于一点一面,而是要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工作在全方位、多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成为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效应。二是严谨规范的科学性。特色学校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学校管理、改革以及所进行的一切特色创建活动,既符合教育方针,又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不是脱离实际主观臆断,也不是超越现实的标新立异。三是改革创新的先进性。特色学校在办学过程和结果上,始终体现着创新,具有先进性。这种创新首先是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对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教育思想的革命;又表现为教育创新。在学校管理、教学方法、办学模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创造性;还表现为优秀的成果。这是特色学校获得社会认可的基础,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最终目标。四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创建特色学校要经历一个孕育、探索、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学校特色,也能长期保持和发展,并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传统,产生较广泛的社会影响。

正确理解特色学校的内涵,还必须了解学校特色。所谓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办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强项。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基础,围绕个别特色的创建活动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基本轨迹,但并不是说有特色的学校就是特色学校。

根据特色学校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因此,学校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目光放远,要有做艰苦细致工作的耐心和品质,科学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注重校内政策的连续性和工作方式的循序渐进,克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等思想倾向,力戒特标签、搞突击、为特色而特色的形式主义作风,争取用3—9年或更长的时间,通过开展创建工作,最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品质高雅的特色学校。

三、坚持联系实际,努力增强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建特色学校,要着眼学生身心充分、协调,且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均衡和谐且有个性地发展。在特色学校的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特色创建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统一,特色育人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统一,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更加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一)在目标定位上,注意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教育目标是办学的前提和归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目标展开并为目标服务。创建特色学校只有首先明确教育目标,才能在特色建设过程中不出现片面性、简单化和不顾客观实际,单纯追求特色的做法。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合格+特长”的个性化人才需求更加突出,“大一统”的培养模式将被打破,学生的“基础+特长”、“博通+精专”,成为了人才培养方向的必然选择,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统一,必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确定学校发展目标,要注意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求把学校办得规范,又要有鲜明的特色;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二)在发展思路上,注意层次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由于各个学校的基本条件不同,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有差异,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要体现层次性;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创建工作中,要结合各项实际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按选择和孕育、组织和发展、完善和巩固三个阶段,统筹安排,分步推进。选择和孕育阶段,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初始阶段,要筹划、选准特色项目;组织和发展阶段,是特色项目探索、落实的重要过程,要深化认识、完善组织、提供保障、有序地完成好每一项活动;完善和巩固阶段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最高阶段,要作好总结、评估各项工作,并完善强化和发展特色的措施。三个阶段必须相互衔接,循序推进。

(三)在发展策略上,注意单项特色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特色学校创建必须着眼于学校整体发展,在促进师生优化发展上找出路,必须通过培育特色来形成和发展师生的个性。因此,实施特色教育,形成学校特色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将开展单项特色教育活动与实施综合特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单项特色的创建工作,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进步,最终形成特色学校,是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重要策略。我区很多学校,在某些单项工作方面都具有强项,在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抓住这些强项,既可以推动该校特色的形成,又可以促进全区工作,最终实现整体优化。

(四)在工作方法上,注意基础建设与教育科研相结合。创建特色学校,既要有规范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作保证,又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要将基础建设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硬件建设,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前提。要加速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使各类学校尽快达到基本的办学标准,缩短不同区域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加强常规管理,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条件。要切实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教,确保学校工作运行规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要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加速教师专业化进程;加强教学工作,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核心。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要加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力争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成果方面形成特色;加强教育科研,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保证。要加强以课题研究为主体的教育科研工作,通过教育科研,推动特色学校的形成。

(五)在工作着力点上,注意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创建特色学校,不仅要依靠学校内部力量,也要依靠外部力量,要将内力和外力整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参与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的积极性。教师是特色学校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要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自身应该兴趣广泛;要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自身应该拥有特长;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教师自身应该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创建特色学校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和个体优势,把办学理念转化为师生的实际行动,激发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正确处理好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的辨证关系。教育局机关和师培中心,既要有效影响,调控学校特色化办学,又不能困住学校手脚,应当充分还原学校自主性,促进学校自主创建教育特色。再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创建特色学校的目标、意义和作用,增强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感,争取他们在舆论、人力、物质上的配合和支持,最大限度地聚合创建力量。

四、加强领导管理,切实保障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实施特色学校创建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管理,找准行政力量介入的节点,点燃学校的创建激情,正确引导创建方向,有效调控创建过程,强化评价杠杆的调控作用,领引学校创建工作的规范运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创建特色学校工程的策划、指导和管理,成立“翠屏区特色学校工程策划委员会”,为全区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管理、评估验收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为中小学创建特色学校提供策划和咨询;成立“翠屏区创建特色学校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统筹协调,加强过程指导和督导评估,制定激励措施,保障必要的工作和奖励经费。学校也应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创建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二)制定创建规划。结合自身实际,自我反思、研究、寻找、论证特色创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依托本校历史文化资源、当地风土人情习俗、学校办学优势项目、干部教师爱好特长、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等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定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和规划,拟定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高度重视特色学校创建策划工作,根据自身实际,聘请专家或顾问,为特色创建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目标、定内容,确保规划落实到位。

(三)完善创建机制。围绕特色学校创建目标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制定为特色创建服务的规章制度,建立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围绕特色学校建设目标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在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价、资金投入等方面重新调整,优化组合,使其发挥最大的功能。围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强化特色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及其工作方式,积极开展基于“特色项目”的课例研究,基于“特色理念”的活动展示,基于“特色对话”的行为示范,基于“特色问题”的经验反思。要围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以课题研究带动创建工作,促进特色学校的形成和发展。

(四)严格考核评价。改变把教学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各校要制定特色项目建设考评方案,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教师业绩挂钩。成立全区性的特色学校评价专家小组,制定《翠屏区特色学校评估方案》,建立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设立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奖励,使特色学校评价经常化、过程化、规范化。建立特色学校A、AA、AAA、AAAA级评估命名制度,对达到上述级别标准的特色学校,按一定标准分别给予经费支持,鼓励学校探索特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最大程度达到更高级别的特色学校命名。定期举办特色学校创建阶段性总结表彰大会,促进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向纵深发展,并逐步形成区域性教育的主体特色。

(五)加强形象提升。充分利用校内各种阵地和新闻媒体,宣传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动态、成功经验,以及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先进学校,为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依托翠屏区教育学会实施创建特色学校研讨年会制度,定期举行特色学校学术论坛、观摩调研、经验交流、论文评比等活动,及时总结特色学校创建经验,提炼特色学校建设理念。通过推广特色学校创建经验提升学校形象和翠屏教育品位,从而提高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

下载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加快合格学校建设2

    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加快合格学校建设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精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 “教育强区”,对照《......

    新疆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2020年实现教育强区目标

    新疆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2020年实现教育强区目标 5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确定了未来十年新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公平教育更多惠及......

    加快现代化田园新区建设

    “加快现代化田园新区建设”之拙见 咸阳,千年帝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渭城区,则是帝都这顶皇冠上的最为璀璨的明珠。渭城区地处西咸新区核心板块。文化、人才、科技、区域、自然......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是继市委二届十次全会之后,在即将迈进“十一五”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

    学习心得加快创建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现代化,从我做起 ——学习加快教育现代化讲话精神的心得 学习了石奇珠书记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以后,深刻体会到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有着重要的意义,联想......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农村小学如何实现现代化教育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什么是现代化教育?怎样才能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如......

    落实督导评估常规加快教育强区步伐

    落实督导评估常规加快教育强区步伐 ——谈学校教育综合督导评估中的一些体会 区教育督导室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为加快教育强区步伐,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

    深入查摆问题强力提升质量,全面加快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步伐

    深入查摆问题强力提升质量全面加快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杜君河同志在全市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0月13日)一、总结成绩,切实增强大上质量的信心过去一学年,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