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邢台市企业信用风险案例(范文模版)
企业信用风险案例
《11315全国企业征信系统》
11315.com
一、蒙牛乳业信用案例
1999年1月,牛根生等成立了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8月,成立了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增加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为10个自然人。2002年10月蒙牛乳业变更为合资企业。2003年,摩根士丹利等投资机构与蒙牛乳业通过“可换股文据”向蒙牛乳业注资352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9亿元。
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在香港挂牌上市,公开发售3.5亿股,股票发行价格达到了最初设计的询价区间3.125-3.925港元的上限,摊薄市盈率高达19倍,IPO融资近14亿港元。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蒙牛乳业的成功与其重视品牌信用是密不可分的。
蒙牛原始资本的筹集更多的是建立在牛根生个人信用基础之上,企业的信用与其领导者的信用是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在企业初创期,市场尚未给企业建立信用的机会,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多以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信用为参考。
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个人财务信角也会为企业信用的建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蒙牛乳业此后的筹资过程中,牛根生留有进行奖励的股份,并在2005年捐出自己与家人的全部股份创立了、“老牛专项基金”。这些做法在强化牛根生个人信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信用得到了增值。
二、蒙牛乳业信用案例的启示
1、领导者对于企业信用建立意义重大
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注重个人信用的培养,在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交易中,无论执行显性契约还是隐性契约,均应保证实现财务承诺,按时履行契约商定的义务。作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还应及时向外部投资者披露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供应商、承销商以及政府、员工做出的口头承诺,也应尽力实现。
民营企业领导者在建立个人信用的同时,还应从强调个人信用逐渐转化为强调企业信用,将利益相关者对于领导者个人的信任转化为对企业的信任,最终才能形成企业信用。
2、不同利益相关者信用可以相互转化
信用是在长期博弈的过程中建立的,取得信用关系的利益相关者会影响其他利益主体对企业信用的评价。从这一点上来看,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信用最容易建立。由于员工群体相对于企业整体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信用将更容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因此,民营企业应在员工的薪酬、福利以及奖励制度的设计上注重契约的实施,及时兑现各种形式的承诺;制定员工激励计划,严格执行附着于其中的奖励措施;遵循员工进入和退出企业的各种协议约定。另外,企业对员工也应进行信用培训,将企业信用的建立纳入企业文化的培养。
3、信用获取收益需付出信用成本 民营企业信用是在市场博弈的过程中,与其利益相关者资金的投入与支付中建立的,这种信用的建立需要成本,包括管理层努力的成本和企业利用其他资源的成本。蒙牛乳业案例中的对赌协议是极端的,因为在这个信用建立的背后附带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不能兑现承诺失去的不仅仅是信用,更是附着于其后的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民营企业在做出信用承诺前,应衡量其收益和成本,分析基于信用的契约能否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无法保证信用实现时产生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应将信用视为具有成本的无形资产,将其放置于企业的整体经济利益中进行考虑,并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后再做出信用承诺,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分析信用的收益率,而不能盲目利用信用获取资金。
三、信用的内涵
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易一方以将来偿还的方式获得另一方的财物或服务的能力,信用的根据是获得财物或服务的一方所做出的给付承诺。这里所讲的信用着重强调将信用作为企业的一种赊销能力,即一个企业获得它人信贷、赊销或给予它人信贷、赊销的能力。
从广义上讲,信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不用立即付款就可以获取资金、物资或服务的能力。信用管理针对交易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对信用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和事后处理。事前防范是对信用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指在正式交易、签约或发货之前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的审查及对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进行的分析和决策包括选择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以及确定信用政策。事中管理是指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事后处理指发生账款拖欠之后对债务进行分析、确定追讨方式和实施追讨。与此对应,企业信用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客户资信评估、应收账款监控和拖欠账款追收等四个方面。
四、信用管理的意义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差的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它是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根本原因之一,企业必须尽快增加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建立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特点的经营管理机制。
2、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以信用为主的交易方式已逐步取代了以现金交易为主的交易方式。信用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要素,它是企业一个最重要的资源,但同时,它也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信用管理能够防范信用风险,减少三角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赊销成本,保证企业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益,提高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3、企业信用管理有助于逐渐把大部分坑蒙拐骗和不良投机行为的企业清除出市场,提升客户群的质量,从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信用管理规范的企业会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给予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对于资信状况较差的客户,企业不对其进行赊销或给予较小的信用额度和较短的信用期,这类客户本来就存在资金周转问题。在企业不给予融资机会时,一部分企业就会被迫退出,另外一些客户看到资信状况较好的客户能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政策,无形中会受到影响或激励,不断改变自身的资信状况,最终企业会拥有一个稳定守信的高质量客户群体,企业的形象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五、结论
投资家对蒙牛乳业进行风险投资时,想必也是考虑到很多信用因素。蒙牛乳业接受融资的挑战,以股权作为质押物,换取成长资金。结果,蒙牛乳业很好的完成了挑战,履行了合同的承诺,这是对投资者的收益承诺,是企业信用的显著表现。
参考文献
1)谢旭。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
2)李辰,谢瑞峰。乳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基于三家乳企的案例研究 3)石晓军。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特点的实证分析
第二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案例
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案例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成功上市后,不良贷款处置主要通过动用自身拨备核销、批量打包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依法保全、现金清收等途径来实现。
2012年末,某国有银行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了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不良贷款债权。这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首次尝试。
一、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案例
B公司成立于1992年12月,主营房地产开发及商品房销售。注册资金1500万元。截至2004年6月末。B公司在A银行贷款余额1900万元,抵押物为天津市某区80套房产。2004年6月,B公司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同年9月,B公司总经理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强行羁押,公司资产被人民法院查封;2005年6月,停止经营;2008年12月29日,B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6年3月,A银行以B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本息为由,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同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A银行胜诉。在该案执行过程中,由于被执行人曾擅自出售抵押房产,造成多名案外人提出异议,法院拍卖处置抵押物困难重重,致使该案始终未能完成执行程序。截至2012年3月8日,B公司拖欠A银行贷款本金1900万元,利息1172.79万元。鉴于该案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未能完成法律执行程序,A银行尝试通过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方式实现不良贷款的处置。
一是寻求新途径,制定债权转让方案。鉴于该笔不良贷款处置的难度、特点以及抵押物房产的各类瑕疵等情况。A银行开拓思路,探讨运用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债权的新途径。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A总行《做好2012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2012年初,A银行依法拟定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转让某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方案。
二是探索新模式,严格执行总行批复。2012年4月28日,A银行就该笔不良贷款债权转让价格、受让方资格条件、交易保证金、交易价款支付方式、转让交易价款处置等事宜向A总行报送请示。2012年5月11日,A总行批准同意A银行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对外公开转让该房地产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并规定了该笔债权挂牌交易价格及下浮幅度。
三是尝试新方式;公开透明债权转让程序。根据A总行批复要求。2012年6月7日,A银行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处置。在挂牌过程中,A银行按照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规则确定的审批程序和公示时间,对不良贷款债权信息、买受人受让条件以及相关重大事项等情况进行公开披露。按照A总行批复文件要求,以2012年6月8日该笔不良贷款本金、利息及产生的全部费用合计数为依据,第一次挂牌转让价格确定为3200万元,在无人竞买的情况下,先后依次20%、10%两次降价,挂牌价调整为2350万元,最终只有一家意向受让方进行受让登记。并交纳了挂牌价格30%的保证金。2012年7月26日,A银行与受让方签订了《债权转让协议》,债权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2012年10月31日,A银行向受让人交割与该案债权有关的贷款合同、抵押合同、抵押他项权证书及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债权转让事宜通知B公司。至此,A银行完成全部债权转让程序,B公司不良贷款本息合计3200万元,该行垫付的诉讼费、拍卖费、评估费、债权转让交易佣金、交易手续费、交易鉴证手续费共计46.48万元、律师费47万元。本息及可计量费用成本共计3293.48万元,债权最终转让价款为2350万元,在归还全部贷款本金1900万元后,实际应收未收利息损失943.48万元。
四是反映新成果,及时报备债权转让事项。按照《天津银监局转发<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的通知》(津银监办发[2009]38号)的有关要求。A银行向当地银监局报送了《关于转让天津市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不良贷款债权的情况报告》,及时反映不良贷款债权转让情况。
二、A银行不良贷款债权公开转让的优势与不足
A银行此次通过公开市场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是天津市商业银行开拓不良资产处置方式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方面针对涉诉不良贷款“胜诉难、执行难”的现状,通过公开透明的市场,争取多元化主体包括诸多社会投资者的公平参与,有利于不良贷款的价格发现,并及时转化成现实的流动资产,不良贷款变现时间大幅缩短。另一方面,采用市场化方式,拓展了处置渠道。利用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采用市场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拓展了处置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交易行为更加规范、严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操作风险、法律风险、资金风险和道德风险;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发布功能和专业化服务手段。充分形成市场竟价机制,实现了处置效益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维护了银行权益。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流程,该案例的处置过程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未认定不良贷款责任人,处置环节有疏漏。在该案例中,A银行对B公司贷款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在贷款企业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时及时预警、压缩并收回贷款,在贷款企业涉案后也未及时提起诉讼,这些都是信贷资金形成风险的潜在原因。此外,在抵押物管理上也存在瑕疵。未能定期对抵押物进行核查、估值;未能及时掌握贷款企业擅自出售抵押房产的信息,造成案件即使胜诉却仍面临执行难的局面。鉴于上述原因,按照《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对批量处置不良资产及时认定责任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处理情况报同级财政部门和银监会或属地银监局”,A银行应对该笔不良贷款认定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但该行并未执行责任认定程序。
二是未建立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处置流程有待完善。按照《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法律效力有关问题的批复》(银监办发[2009]24号)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应的制度和内部批准程序。”目前,A总行仅对该案例处置过程中提出相关要求。未针对向社会投资者转让贷款债权制定风险管理及内部审批制度,处置程序中仍有需要完善的环节,对卖方的尽职调查、资产估值、买受人的资格认定、部分资产损失等易产生道德风险的环节应进一步规范。
三是应收未收利息损失的帐务处理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案例成功处置后,贷款本金虽得到全额偿还,但应收未收利息损失达943.48万元,也使得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这种损失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帐务处理并责任到人。
三、两点建议
(一)加大处置不良贷款转让的配套政策和法律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商业银行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在法律上没有任何障碍,但是政策层面仍缺乏明确的规定。监管部门应结合市场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对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交易标准。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对这一处置方式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向社会投资者转让不良贷款债权的风险管理制度及审批程序,避免转让行为中的道德风险。
(二)创新处置方式,提升资产价值回报
银行除运用催收、诉讼、核销等传统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外,还要积极探索处置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和效益。其一,加强对押品的管理,认真做到定期核查和市场估值。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注重押品的选择,对于存在法律瑕疵及变现困难的押品应谨慎对待,对银行内部难以管理的抵押品可以外包给中介机构,进行专业维护保养。达到其保值或减缓贬值速度。其二,政府部门牵头或单独组建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汇集各方资源信息,通过挂牌交易、集中竞价、公开买卖等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市场化运作;三是积极探索资产推介、资产置换、转让出售、资产证券化等不良资产处置方法与途径,加快不良资产的变现,使银行资产得以保值增值。
信用卡道德风险案例研究
东胜讯去年6月,东胜区公安分局接到各大银行报来的多起信用卡诈骗案。该案犯罪嫌疑人宋某伙同其弟弟、妻子等人在其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的老家,以办理电话卡等为名向其同村人员借用身份证多达58张,并使用借来的58张身份证及本人的身份证冒名向鄂尔多斯市与呼和浩特市内的11家银行申请办理了242张银行信用卡,并利用这些信用卡在东胜地区、通辽地区以及辽宁等地区的不法商户套取大量现金,将套取的现金用于对外放高利贷、个人投资及消费,后因无力偿还信用卡银行欠款,造成12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014年7月,东胜区公安分局将逃跑一年多的嫌疑人宋某及其结伙犯罪的弟弟、妻子等人抓获,现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至此,东胜区最大的一起信用卡诈骗案宣布告破。(孙丽红)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重视信用卡业务,外资银行也以不同方式介入信用卡业务。各发卡银行发卡量大幅上升,市场竞争逐渐开始激烈,区域性的竞争尤为突出。
同时,国内的信用卡受理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银行卡联网通用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由多元化市场主体构成的信用卡产业链初步形成,银联作为国内民族品牌的信用卡组织和发卡品牌,逐步得到国内客户乃至国外客户的认可。截至2008年第四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为14232.9万张,同比增长57.7%;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9804.57亿元,同比增长75.8%,是2006年同期的3.2倍;期末应偿信贷总额1582.12亿元,同比增长110.9%,是2006年同期的4.8倍;信用卡支付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24.3%。
不过,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发展,发卡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也日益显现,如信用风险、欺诈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尤其是信用卡作为无担保的信用贷款金融产品,虽然贷款基于消费,且基本为小额,但客户群体众多,审核手续简单,在银行对客户信息收集、信息筛选中都面临不对称信息问题,由于客户收入变化,或是恶意拖欠会造成较大的信用风险,即使存在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事后逾期催收手段,但同样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
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时间还不是很长,业务经验相对匾乏,业务开展前期,单纯追求卡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信用卡风险集聚。2008年,我国的信用卡不良率大概在1%左右,并且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中,到2009年年底,信用卡不良率根据预测可能会上升到3%-4%,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正在逐渐扩大。于是,对信用卡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监控和有效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是关系到信用卡业务的成本控制以及业务收入的重要环节。
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和审批流程,并对客户用卡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用卡习惯进行分析,找出能归纳定义持卡人风险的特征,并在审核和授权环节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信用卡风险,减少风险给银行资金带来的损失。在实务操作中,我国银行对于信用卡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有效涵盖宏观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的整体机制,因此研究信用卡风险管理对促进银行业务的创新,推进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保持银行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3 发卡行内部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对发卡银行内部人员而言,信用卡发行、使用规定及内部运作程序等信息是没有秘密可言的,但是内部人员的素质却有较大的隐蔽性。内部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内外勾结作案,损害银行利益以达到个人利益的目的。如记账串户、盗窃他人资金。发卡银行对内部人员信息的不了解则易给银行带来损失。
这些信息不对称给发卡机构的生存和盈利带来巨大威胁,成熟的个人征信系统、严密的风险分析技术、科学的监管措施和及时沟通等等都是今后解决信用卡业务中信息不对称状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3.1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现状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业务采用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和集中运作的模式,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总行信用卡中心为信用卡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行信用卡业务的统一经营和管理。信用卡风险管理根据持卡人潜在还款风险的不同,对信用卡的持卡人欠款质量实行五级分类管理。对业务发展中发生的各种风险损失,按照财政部《银行卡透支呆账准备、坏账准备及透支呆账、坏账和其他损失核销的暂行规定》及建行有关文件的规定进行核销处理。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抓住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以赶超主要竞争对手为目标,不断提升信用卡市场影响力、产品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风险控制力。
3.2 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建设银行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和强化信用卡风险管理,并取得了长足的迸步.但是,与国外先进发卡银行相比,现阶段中国建设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理念、体系、技术和外部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
3.2.1风险管理理念不够完善
[8]风险管理理念是内部体系中的“软因素”,在发卡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金融业
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一些金融机构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其原因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及程序,而是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理念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程序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过分重视营销,缺乏管理;没有正确处理银行发展的近期和长远目标间的关系;管理意识不到位。
案例:长沙市某电影院三十多名员工申请信用卡,经办人员在初审时没有认真审核签名情况。在征信人员复审时发现多份申请表上签名笔迹一致,通过电话核实,发现申请人中多名员工已退休几年,还有的员工根本不知道自己申请了信用卡,后来经过详细调查核实发现原来是该单位流动资金短缺,想通过办理多张信用卡进行透支贷款,并循环使用。
3.2.2 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国际先进发卡银行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银行安全性原则的重要体现。建设银行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风险管理的基础还不够坚实,具体表现在: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建设银行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建设银行专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2.3 信用卡风险管理工具不够先进
建设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技术与国际上其他银行对比相对落后;信用评估手段也不够先进。我国金融体系建立较晚,现行的国内金融市场还不能向金融机构提供足够的风险管理工具。我国发卡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在了西方国家之后。国外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国内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不同,现代风险管理注重定量分析,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近年来,在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化的推动下,[9] 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化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度,如Credit Metrics等模型都代表着最新的技术水平
中国建设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对申请人给出科学的评定结果,所采取的办法基本都是通过征信人员的经验判断,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往往存在以下缺点:缺乏一致性;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人工信用评估方法对今后方法的改进帮助也不大。
4.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其他发卡机构或国家银行大多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的考验,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严密,成熟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制度以及竞争策略,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不仅金融技术手段先进、发达,而且创额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非常强,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非常高。
4.1 美国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美国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合作伙伴,他通过并购全球最大的独立信用卡发行商美信银行(MBNA),成为全球第一大支付业务和银行卡服务商。美国目前有4000家公司发行信用卡。美国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过程中,为防范和控制风险,采取的措施。
4.1.1 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
美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的目标是理解并管理风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回报,风险管理需要在理解其对收益率影响的前提下进行;通过寻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来确定能够承担的风险水平,以此达到增长目标和财务目标。基于这些理念,美国银行信用卡采用承担风险、管理风险并从中获取适当收益的风险管理策略。
4.1.2 理性的考核信贷
美国银行并不是简单依赖评分卡,而是推行理性考核信贷。所谓理性考核信贷,是授信人员根据个人与客户的交流,合理利用数据做出信贷决策,这种决策既要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又要严格控制风险。根
据理性考核信贷的要求,美国银行对信用卡申请都要在申请者经济能力、稳定性及还款意愿的框架内进行审核,并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发展、改变与适应。
4.1.3 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美国银行建立了完善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计划、信用获取、账户管理、收款和冲销等信贷循环的每个环节都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管理信息系统中储存的数据作为决策的基础。
4.2 香港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在香港市场上,目前信用卡的发行总量超过1200万张。其中,VISA卡占70%左右。MasterCard卡为25%左右,运通卡、JCB卡、大莱卡合计约5%。香港信用卡市场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各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策略和多样化的竞争方式。同时,各行针对信用卡风险也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香港银行业在经营信用卡业务的过程中,为防范风险发生。主要采取了如下几项措施:
4.2.1 对整个信贷周期实施全面管理
对整个信贷周期的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产品计划,客户获取、账户管理、催收和核销。从
产品计划开始,经各阶段,最终再回到产品计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发卡开始,各阶段都根据行为评分来进行管理决策,通过了解持卡人的整体信用状况制定客户风险评级标准。根据持卡人的用卡情况及风险度采用不同利率;依据行为评分评估账户风险度,调整持卡人的信用额度。
4.2.2 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信用卡是金融业与高度发达的电脑、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信用卡业务运作需要以信息处理的高度网络化为基础.在香港,无论大小商户都装有POS机,每笔交易均通过授权,大大减少了风险损失。由于已联网,可实时监控持卡人的交易情况,监控系统将金额较大或短时内交易频繁的卡号自动提示给信控人员,信控人员可及时核对交易情况,减少了假卡,寄失卡造成的损失。
4.2.3 良好的催收策略,及时收回欠款
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经信用卡风险管理部门多年时间和有关数字统计研究表明:催收欠款越及时,欠款回收率越商,风险损失越低。采取委外催收的方式收回的欠款按一定比例留给委外催收公司,如:恒生银行在委外催收时,回收金额的25%留在信贷管理公司。在香港,个人财产状况变动较快,所以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时刻注意卡户动态,并结合当地经济情况,制定催收策略并不断调整,使催收风险降到最低。[14]
5.政策建议
5.1制定合理的政策建议
5.1.1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个人信用体系是指在现代经济环境中,个人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以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的一种金融体制,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和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5.1.2 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严格规范的信用法律体系,法律能规范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信用关系,支持并推动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发展。在2000年,台湾信用卡诈骗损失高达30亿新台币,占其信用卡消费额的千分之四,这一比例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立法上对伪造信用卡犯罪的量刑和处罚过轻。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制订相关法律,保护所有银行卡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5.2 风险预警机制
5.2.1 完善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设计科学、高效的业务流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使业务的各个环节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具体而言,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与分析以及事后坏账处理三个环节。
事前风险防御包括:第一,授信策略制定。授信策略是信用卡授信的基础,决定了整体风险的大小,制订人员要及时搜集、整理和分析各项资料,既包括国内外发卡行授信的先进经验,又包括我国的具体政策环境、信用条件等,制订并不断修订科学高效的授信政策,形成一套合理的授信管理则,并确保这一规则的遵循;第二,市场营销。市场是信用卡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规范真实的市场宣传以及对客户进行初步筛选能起到正确引导持卡人消费、降低信用风险的作用。因此,发卡行应加强对市场人员的思想道德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从源头上大大防范信用风险;第三,征信、授信。此环节对信用卡申请者的资信状况进行仔细的分析,按照授信政策制订的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并授予被核准客户相应的信用额度,最终决定申请者能否获得授信,也就直接决定了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
风险监控与分析包括:第一,客户风险分析及管理。发卡行应有专门从事风险分析及管理的部门,负责对客户的交易进行监控,并定期分析持卡人的整体风险状况和风险分布状况,并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及时防范风险;第二,授权。发卡行为持卡人提供24小时的信用卡交易授权服务,这也是风险产生的
一个重要环节。发卡行必须明确专人负责授权业务,并对客户交易进行监控,发现可疑交易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第三,客户服务。处理挂失、冻结等业务,协助客户降低失卡、伪卡风险;第四,催收。负责对短期逾期客户进行还款提醒及协商还款事宜,对于长期或恶意拖欠客户采取法律途径进行催讨,并对逾期状况分布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催收政策。事后坏账处理主要是指对于呆坏账进行资产管理,并通过诉讼、强制执行等法律途径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保证债权的实现。以上这些环节在操作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分工,但发卡行必须建立规范合理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5.2.2 运用高科技发展信用卡业务
与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同,信用卡业务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其发展尤其是风险管理的发展又向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科技是建立高效风险管理系统的基本前提。发卡行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人,建立信用评价机制、信用动态跟踪分析机制等,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控制信用卡业务风险。例如,在对持卡人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时,发卡行要建立强大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运用数学模型和多种技术手段,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动预测客户的风险等级。第二,建立现代化的授权交换网络系统和资金清算系统,缩短清算时间和止付周期,解决透支问题,降低持卡人失卡风险。
5.2.3 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是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的基本途径。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来自发卡行内部,产生于内部员工的工作疏忽或道德风险。发卡行必须通过培训,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增强员工对工作的责任感,并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更准确的判别、预测、分析和控制风险。发卡行可采用银行业界交流、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或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信用卡内部风险。
6.总结
本文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还不够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深化。但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对中国建设银行防范和化解信用卡风险,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参考。同时,对其他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用卡风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三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山东省首批诚信企业培训班
2011年5月4-5日,由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的“山东省首批诚信企业培训班”在青岛体育之家大酒店举行,会议由省经信委企业科主任李永华主持,会议特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调解员,学术委员韩家平,主要就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信用调查与评估、债权保障、应收帐款管理与追收、财务风险预警和社会(区域和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具体体会如下:
一、“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
加入WTO以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大多数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信用方式进行销售,赊销已成为很多行业的惯例,这表明我国正在进入信用经济时代,加强和改善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使用“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的步骤如下:
1.建立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业务部门掌管的信用获取方基础信息、原始文件、法律文件,也包括信用获取方每一次交易的情况、付款情况、坏账情况等等;
2.建立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企业采用的债权保障技术包括:抵押(包括质押和物权抵押)、担保(包括法人担保和自然人担保)、信用保险、出口信贷、信用证、承兑汇票和其他保障手段。
二、信用文化
不论对整个社会也好,对企业和个人也好,实际上信用文化的建立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工作。我们的法律法规,包括行业和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制度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规章制度,还包括法律层面,帮我们构架一个法律的框架,使得我们体系有运转的基础。
光有了信用的文化、意识,有了法律的框架制度,信用体系是不是可以运转了?也不可以的,还需要第三层次的工作,就是信用技术层次的工作。对于信用技术,比如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咨询调查,评估技术,应收帐管理技术,各种风险评估预警等等,所有的这些手段方法和工具的开发应用,才可以保障信用体系可以真正运转起来。要使信用体系建设有成效,这几方面工作应该协调发展,应该全面协调的发展,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现象,供需市场两缺,这一问题都是信用体系建设里面,有地方出现了不协调,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关系
企业要做生意,要防范客户,或者供应商不讲信用,要防范外部的风险,就要调查这个客户的资信情况,就要获取它的信息。可能从客户本身获取一部分,包括以往交往历史记录,同时我还需要通过外部的渠道收集,比如政府部门信息开放,或者社会中介机构把信息收集到,这就需要社会信用体系来提供相关的资源。出现了应收帐款,可以自己追收,如追收不成可以委托律师打官司。如果信用体系健全,有外部的收帐公司提供相应的服务,收取相应的佣金就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相应的问题。或者企业想转移风险,社会信用体系是不是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有机构可以帮你承担风险,比如现在的信用保险,保理服务,担保等等外部的服务机构,这就是所谓的信用服务机构,这里面是非常密切的关系。现在讲外部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多一些,企业内部信用体系提的少一些。
四、个人意见及建议
1、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由财务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2、建立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当货物销售出去后,应该对销售的货物和客户实时监控,保证货物和销售的安全;在账款过期后,要根据程序不断施加压力,争取早日回收账款。
3、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通过良好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企管部李后军二0一一年五月七日
第四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2011-08-24 16:15:03 来源:风控网 浏览:707次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管理的风险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企业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在计划和行政管理基础上,企业间信用关系薄弱,企业内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弊病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贸易融资和结算方式对我国企业的管理规范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课题。
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在商品交换中是指交易的一方能够如约偿还另一方财物或服务而取得的信任。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结算方式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拖欠卖方货款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信用风险而无力解决;另一方面企业也无法或不能正常发挥信用能力,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生信用风险,总体上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信用理念。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我们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帐款回收。还有的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息管理重要性,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到新客户、小企业,但事实上正是那些熟悉的老客户、知名的大企业才容易违约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悔之晚矣。有的企业对新客户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还有的企业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结果货、款两空。
企业内部缺乏信息沟通。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一些具体业务人员手上。如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样便不利于管理者对客户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缺少规范的信用制度建设。一些企业没有或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部门间信用管理职责分工不清,缺少规范、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客户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信用分析,缺乏信用监控,从而使经营中信用管理缺乏主动性,较多盲目性。
社会信用滑坡,客户经营不善。这是目前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最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匮乏,甚至严重亏损,致使信用等级下降,无力偿还货款。特别是社会对失信违法行为惩处不力,造成事实上的“守信吃亏,失信获利”,没代价的用别人的钱挣钱,成了一些企业生财之道。使得一些守信企业也不得不为了保证本企业资金周转,采用同样手段拖欠他人货款,从而使债务关系复杂化,形成困扰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三角债”魔链,至今剪不断,理还乱。
降低信用风险的措施
降低信用风险,一是律己,二是防人。要从确立理念、完善制度、提升能力等方面,扎扎实实抓落实。
树立信用理念,重塑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
诚信是做人之本、富企之策、兴邦之源。社会上诚信滑坡,是导致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狠煞这股歪风,就要重塑良好的诚信理念。诚信理念应包括如下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按规则规范办事的观念、合作双赢的观念、社会责任观念、质量观念、法制观念、义利观念、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观念等。树立信用理念,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做起。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者不仅应是诚信的倡导者,更应是诚信的示范者,是信用理念建设的实践者、推进者和“卫道士”。想重塑良好诚信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用诚信塑造自身新型的文化性格,引领职工、群众走诚信兴企、诚信兴邦之路。
加强诚信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法制主外,道德主内;法制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内外结合,刚柔并济,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人们诚信意识淡薄和信用严重滑坡的严峻形势下,遏制当前失信泛滥的势头,只有法制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在法制的规范下,建设信用体系才是诚信建设治本之策。要大力推行名符其实的信用等级制度,将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等级与为之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联系起来。对花钱买卖“AAA”者绳之以法。彻底改变“守信吃亏,失信获利”和惩罚过轻的现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信用违法惩处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锐利武器。
同时企业要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信用机制,企业领导必须对信用管理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予人财物的支持保证。各级管理人员应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让全体员工的诚信行为有一个规范和标准。既要从制度上体现对诚信行为的鼓励和保障,又要使违反诚信制度者受到严厉惩罚。
一个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包括很多具体内容,其中应包括信用管理政策、客户信用管理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原则及程序、信用风险控制原则及程序、应收帐款监控制度、拖欠帐款处理办法和清欠程序以及建立信用管理部门等。
修炼内功,提升信用能力
为防范信用风险,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强化内部信用管理;二是要建立健全外部信用防范机制,切实做好客户的诚信情况调查,搞好信用风险的评估和论证工作;三是要用我们的诚信行动大力倡导和推动社会信用建设,积极参与国家“创建诚信企业”活动,争创诚信标兵企业。
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信用小气候。要大力宣传诚信的意义,使职工充分认识诚信建设与企业生存攸攸相关,克服“信用建设与己无关”、“诚信吃亏”等错误思想,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信用建设”实践,形成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耻辱氛围。使信用建设成为企业职工人人关心、人人热心、人人参与、人人信守的活动,让诚信在职工心中扎根,尤其是在领导、营销、财务、质量等重点人群中扎根。
规范行为,应用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根据信用管理的特点和内容,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职工行为,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例如客户信用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帐款管理技术等。企业各部门、各业务员收集的信息,要集中统一管理,及时沟通,互相分享,形成对客户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以信用额度为中心的交易审批制度,由信用管理人员调查、制定信用额度,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控制超出客户信用能力的发货。严格欠款追收制度,货款逾期未收回,要发函催讨,催讨未果,要停止再发货,仍不付款者要考虑提请诉讼和仲裁。要强化信用管理考核,对于给企业造成更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
建立队伍,尽快培养信用管理人才。企业要建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应信用管理人员。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业务经理和销售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都应具备足够的信用管理知识和技术,并作为其职能考核的内容。各级领导要把诚信建设纳入议程,作为兴企兴邦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体制,防范信用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篇: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直接影响到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适应新资本协议(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需要。信用风险现状
1.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 年~ 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 ~ 90% 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2 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 年6 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 亿元人民币和0.27 个百分点至5181 亿元人民币和1.77%。2 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 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总之,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2.我国目前运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实施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急需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有鉴于此,在现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尚不成熟,不具有通过企业的股票价格来反映企业市场价值的条件,TNP 模型还不适用我国实际,针对特殊客户群,可以尝试建立小规模模型。但是,风险度量中贷款组合分析、边际分析的思想值得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使得发展中国家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迅速赶上发达国家成为一种可能,也提供了一条捷径。实施内部评级法(简称HIJ)将是一个比较可行的突破口。由于银行需要获得的都是客户方面的基本资料,因此在信息获取方面不存在阻碍。内部评级法鼓励银行自主研究风险的测量和管理方法,既强化了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在KLLL—KLL!年间,已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的ML 家大银行,其综合竞争实力平均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内部评级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开展集约化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一方面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以有助于培育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中国的金融制度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畸形,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是国有独资的一元结构,由于国家是虚拟参与方,必然形成一级法人总行对分行、分行对支行
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不仅是行政式的特殊委托代理,由于委托与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费用高昂和管理的不到位。从委托人的角度看,国家的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与银行单一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使得国有银行具有内在的政企不分的制度特征。从代理人的角度看,银行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依法掌握了控制权,这种控制往往通过经理人员与职工共谋而实现。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制度环境的不成熟,银行内部人控制问题更为突出。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管理问题:
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测定手段等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制
(1)内部体制
1.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性、独立性不够,作为所在行行长领导下的职能部门之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在工作中易受所在行经营情况、领导意图等因素的左右,难以保证审查审批的客观公证。
2.审贷分离的模式无法规避客户经理的道德风险。目前各行普遍实行客户经理调查、评级,“审批人不见客”的审批模式,审批人无法掌握第一手真实材料,客户经理的粉饰有可能对审批造成误导。
3.责、权、利不清,责任人制度不落实。调查、审批、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不明,不良贷款形成后对相关责任人的认定流于形式,处理过轻,难以形成警示作用。
4.以绩效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使风险制度难以落实,风险文化难以建立。各行普遍以利润、资产负债规模等指标作为衡量经办行绩效的依据,缺乏对预期损失的考虑,收益不能与风险挂钩,往往出现忽视风险、片面追求高增长的短期行为,难以形成良好的风险文化,风险制度难以落实。
(2)外部环境
1.目前尚未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渐脱离了国家的庇护,开始独立面对市场风险。但长期以来,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直都是在国家计划调节经济中生存,人们的经济活动更多建立在执行和完成计划上,而不以信用原则为基础,大多数国民对银行风险管理缺乏认识,信用观念淡薄。
2.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当前,国家社会规范尚不成熟,体制安排不合理,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失信的惩罚不严厉;另一方面守信的交易成本高,收益小,失信的成本低,收益大,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二)信用风险度量技术
中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估和度量技术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
(1)内部评级系统科学性差,难以有效区分好企业与坏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主观定性因素过多,定量指标选取缺乏科学性,未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违约影响的重要程度。
(2)对贷款评级多在贷后进行,分类方法主要是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主观判断,分类标准过于模糊,与信用评级完全没有联系,实践中,往往以贷款是否逾期作为借款人偿还能力的标准,成了一逾两呆的变形,无法作为事前贷款决策、贷款定价、预提损失准备的依据。
(3)贷款五级分类级别设臵过少,缺乏对贷款损失率的细化,与新资本协议8-11 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4)从评级结果的应用上看,缺乏对评级结果的检验,未进行信用等级迁移、特定等级的违约率等的统计,无法做到对预期损失的事先量化,使信用评级流于形式。
(5)现有的数据库、银行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风险计量模型效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高效,在新资本协议有关PD、LGD 和EAD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系统的要求。国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且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三)信息沟通方面
各项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并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有效性,进而加大了风险。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逆向选择的结果,给银行带来更高的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借款企业相对于贷款商业银行而言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贷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但他们往往向银行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而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虽然在占有信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企业借款的真实意图和实际经营状况,更不可能了解企业领导人素质等潜在的影响因素。于是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来决定贷款利率。那些低风险项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剩下的都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项目。这样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高,给定相同的预期收益的项目,高的成功收益率意味低的成功概率,必然导致银行的呆、坏账随之增加。
(2)道德风险加大,增加了资金运用的风险。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在达成贷款合同时双方都认为他们自己掌握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但是贷款企业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弊病,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
信息不透明,信誉积累不足,企业间债务复杂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都是贷款后商业银行所无法掌握的私人信息,必然地增加了贷款的事后风险。商业银行一旦将贷款发放出去,若发生企业的经营效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时候,拥有私人信息的借款企业就会在不对称的信息掩盖下出现违背银行的意愿,从事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行为,如为利用银行监管不力改变贷款合同中说明的用途,将资金投向高风险的项目上;人为的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收不回投资;伪装、混淆信息,用破产、合资、国有民营等方式,转移资产逃避银行债务等形式。其最终结果损害了商业银行利益,由此产生了道德风险。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由于信用风险管理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其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做出仔细的考虑和完整的计划。在充分借鉴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1)修正和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商业银行目前贷款风险体系中风险指标、风险系数制定的主观性,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指标,对各项指标的系数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并针对不同贷款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在缺乏专业评级机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自身要发展和完善银行内部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即使在有了专业评级机构以后,对于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也不可能从外部获得,仍需依赖银行内部信用评级。针对国内银行目前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全面的特点,需要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在评估方法上重视对企业现金流量、预期发展情况和行业背景的分析。例如可以仿照美国、日本的模式,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分析机构,跟踪调查和研究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背景、预期发展情况等信息。
(2)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复杂的数量分析都不能代替风险管理中的经验判断,况且目前已有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还不成熟,更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商业银行应与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一起.跟踪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信用风险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即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其中信息的采集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因此,国内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被管理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信用风险评估的顺利开展和信用管理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4)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快与诚信相关的立法,健全信用法规,为实现信用资本的有序运行,积极完善包括金融信贷、中介机构职能规范等方面法律法规;理顺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加快建立信用体系,发展信用评估机构,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检查,规范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增强市场行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推行信用公示制度。
2.银行在改善其风险管理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部分来自于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来自于国内监管机构,还有部分来自市场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竞争者和监管者。仅按贷款量衡量业务部门表现的时代已渐渐结束,趋势将朝着基于风险的业绩措施和基于风险的定价方向发展。这些概念应包括一套内部评级系统、违约概率、特定违约损失率、风险资本等等。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 有效途径应包括
(1)建立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
评级在专家风险判断和基于统计的量化风险评估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它是概括经过评估得出的与特定暴露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浓缩”,评级可以提供以下概括性信息:一是审批流程(判断与分析),二是资产组合报告,三是信用管理(预警N 贷款审查对象选择),四是定价矩阵,五是市场营销(针对特定的质量、风险/收益类别)。拥有一个内部评级系统并不是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灵丹妙药,如要使之切实有效,该系统必须驱动各种风险和非风险流程,并且该系统应深刻地融入银行文化和基础架
构之中。
(2)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仅仅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和相关评估流程还不够,用于衡量这些系统的表现、比较违约概率估算值与实际违约率、监控对违约贷款的清偿经验十分重要。此类信息不仅运用于信用管理,而且应当成为信贷部门业务经理、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董事会等监管机构的重要参考。验证各种流程的有效性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有效信用风险管理至关重要.(3)搜集有效的数据
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以及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遵守完全取决于数据,包括借款人信用风险要素和违约经验的有关数据以及损失经验的有关数据。数据采集的关键在于其准确程度、完整程度与可检验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和操作。目前中国加快了建设征信系统的步伐,特别是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运行良好。此系统能提供有关信贷客户的基本情况、信贷业务内容以及企业负面信息。
(4)注重信用文化建设
银行在控制风险时一般局限于将信用审批权集中于高层或信用委员会。全体成员都应具有风险意识,而且对银行的风险容忍度有共同的认识,这对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