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航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融通策略初探
民航高职院校的校企文化融通策略初探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中报道:该院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18%,就业单位中的80.42%为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民航企业,初次就业平均起薪为3205元,就业单位和薪酬都比较理想,但2014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离职率高达29.59%,且90%以上是主动离职的。在离职原因调查中,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高职毕业生不适应企业文化及其管理制度、压力大,没安全感是学生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促进校企文化对接,教育高职生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培养高职生优秀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民航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对接现状
校企文化共融是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吸纳、融合贯通、协调发展的过程。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发展目标、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有机整体,它注重教育人,?P注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管理风格等的总和,它关注利润,注重产品质量品牌。以航空公司、机场和空管为代表的民航企业文化强调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对接的基本载体。近年来,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民航行业高职院校与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校中企”、“企中校”、产学研一体化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顶岗实习、招生就业、科研培训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但当前的校企合作关注点集中在生产技术层面,校企合作针对校园文化与民航企业文化的融通对接的举措不多,校企文化对接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文化融合层次浅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九元航空有限公司、广州宏城通用飞机维修公司在学校实训基地放置直升机、设立公司文化宣传栏,仅仅是在高职院校建立了民航企业产品、文化展示区,实现了校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融合,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基本上没有渗透进校园。
2.在校学生缺乏感知企业文化的机会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条例等制度文化的建设,都是围绕着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构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中,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很少机会感知民航企业文化,不了解民航企业员工的职业需求。
3.缺乏系统的顶岗实习考评机制
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之一,是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技术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考核,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企业生产技术,没有建立系统的考评机制去约束学生遵守企业管理制度,激励学生去了解民航企业文化,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在校高职学生对民航企业文化的认知现状
为了解民航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对民航企业文化的认知现状,笔者对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工程学院的500名在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大一学生170人、大二学生170人、大三学生160人,主要调查学生对民航企业文化的概念、特色认知现状,了解他们学习企业文化的意识和学习途径。
学生对民航企业文化概念特色是比较了解的。当学生被问到你是否了解民航文化,企业文化是什么时,只有12.58%学生选择不了解,绝大部分学生熟悉民航企业文化的安全、准点和服务特色。但学生主动学习民航企业文化的意识非常薄弱。当学生被问到邀请企业专家入校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讲座,你会怎么做时(A.学校安排了我去听,就去听;B.学校安排了我去听,有其他事就请假不去;C.自己主动申请参加讲座)?大
一、大二和大三学生选择B答案占该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5.38%,36.56%和15.47%,选择C答案占该年级人数比例分别为13.29%,25.35%,68.23%。这表明大部分低年级学生没意识到民航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重视民航企业文化的学习,而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寻求机会学习民航企业文化。
为了解学生学习民航企业文化的途径,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是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民航企业文化的(A.新生入学专业教育;B.任课教师介绍;C.自己上网了解;D.师兄或企业朋友)?学生选择A、B、C、D的比例分别为20.19%,18.63%,32.75%,29.43%。(2)对于南方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飞机维修有限公司、白云国际机场地勤服务公司等这些民航企业之间关系,有多少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课时上给你们介绍过(A.50%以上专业教师;B.10%的专业教师;C.1~2个专业教师;D.专业教师从未提过),学生选择A、B、C、D答案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8.27%,42.35%,19.26%,1.12%。可见,大部分高职教师在课堂上一般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不注重给学生讲解民航企业生产体制,管理理念等企业文化之类的知识,在课堂给学生介绍民航企业文化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
三、民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策略
民航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要实现融通对接,高职院校必须继续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内涵,从校园环境规划、实训室建设、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和顶岗实习等各方面搭建校企文化对接平台,促进企业元素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各个层面的融通渗透。
1.在校园建立企业产品、生产和文化展示区
目前,校企共建集“生产、实训、培训”功能的产业园区,企业在校园内建立企业产品展示区、企业文化展示区是当前校企合作的一种主要模式。在校园放置企业产品、生产设备,设立企业文化展示区,可实现校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融合。如九元航空有限公司、广州宏城通用飞机维修公司已在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维修实训基地放置直升机,设立公司文化宣传栏。同时,学校还可将建立优秀学生宣传栏区,介绍学生从毕业后转变成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的历程,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辐射效应。
2.营造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教学环境
民航企业生产场景是行业文化进驻校园的重要物质载体,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渗透企业文化的重要场所。将校园实训环境企业化,参照飞机维修车间的布置风格悬挂、张贴生产标识、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等,利用图片、警句、标语等努力营造职业氛围,使学生一走进实训基地,就能受到浓郁的职业环境的熏陶,从而缩短高职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标准企业员工转变的过渡期。
3.实施企业化的实训教学流程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提升学生实操技术的关键教学环节。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学习民航维修实操技能,也必须要求学生熟悉民航行业的技术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在飞机维修实训过程中养成严格按工作单操作、工量具正确使用、清点归还、安全维护的习惯。学生进入实训场所要穿工装、实训教学过程模拟企业上班一样。学生实训操作达到一定水平后可生产企业真实的产品,力求学生的职业素养达到企业员工的标准。
4.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定势,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校企文化要实现良好融通对接,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定势,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课教学,理论教师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不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的教育,校企文化要融通对接,理论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文化。同时,高职院校应采纳各种有利于企业元素渗透到校园的教学模式:如学校可定期邀请优秀企业专家入校作培训,给教师和学生介绍企业生产管理、民航文化特色和最新生产技术;在新生专业教育中邀请已在民航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专业介绍;增加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该课程可组织新生参观校中厂和外部相关民航企业,让学生刚入校就对民航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和民航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5.构建基于企业管理理念的学生管理制度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学生日常管理主要由辅导员负责。要将民航企业员工管理理念引入到学生管理中来,民航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走出去,鼓励辅导员进入民航企业实践,学习民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进而在企业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点,构建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
6.建立以企业文化和生产技术为中心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
学生实习内容重点在企业设备操作、生产工艺熟悉上,校企双方未能有意识地教导学生去认知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核心理念。民航高职院校应与民航实习单位联合起来,共同探讨构建以企业文化和生产技术为核心的顶岗实习评价机制,激励指导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熟悉民航企业生产技术、感知体验民航企业文化。
四、结束语
民航行业高职院校与民航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校企文化融通对接提供了重要保障。民航高职院校只要在校园环境建设、实训室布置、实训设备引进上紧跟企业步伐,参考企业员工管理理念进行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全校师生学习民航企业文化的意识,倡导全校师生学习民航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就能促进校企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全面融通渗透,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民航高职生。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品德、社交和技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课题负责人:刘大勇,项目编号:WH125YB09)和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课堂模拟渗透,车间熏陶历练――高职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新实践(课题负责人:刘大勇,项目编号:GDGZ15Y013)的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何丽华
第二篇:技工院校校企文化共建探索实践
技工院校校企文化共建探索实践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而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技工院校发展内涵的核心力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必然存在着碰撞和交融,技工院校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校企合作的通道,一方面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面向企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作好充分的职前文化储备,另一方面也要搭建平台实现校企文化互融共建,以校园文化提挈并丰富、活跃企业文化,互动共促,使企业文化得到优化和完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校企双方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获益、校企共赢。
一、校企实现深层次合作必须以校企文化互渗为支撑
在校企合作的办学大背景下,技工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度越来越高,校企合作不断走向纵深领域,校企文化在多方位、多层面展开融合自然就成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从校企合作的构成主体上看,企业和技工院校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性,两个主体的思想交流和行为选择就必然内含着彼此文化因素的交流和判断,因此,校企合作的递进过程就是企业文化与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推进校企合作,需要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置于校企合作战略的高度加以建设,将具有专业特色的主打专业以系部为单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
个层面,借鉴和吸纳企业优秀的价值观、经营理念,把各行业和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和精髓融合到校园文化之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并通过校企合作的动态平台丰富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校企合作的形成和运行都需要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这些环境条件都渗透和表现为一定的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特性,其有效运作也离不开技工教育校园文化的支撑。
二、技工院校课程教育企业化,开展企业通用职业素质培养 首先,技工院校管理和教师队伍校企文化理念的培养。管理者和教师队伍的观念和具体行为,是最好的和直接的环境,对技能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管理者和整个教师队伍重视校企文化建设,并付诸在具体行动中,才能使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落到实处,并通过适当的多层次的科学评价体系作为保障和促进手段,全方位推进技工院校的企业文化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真正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其次,技工院校的技能、素质培养要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职业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从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理念两部分对学生通用职业素质进行培养,把企业文化贯穿校园文化教育全过程,技能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校企文化建设要注重行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校企行为文化是学校、企业合作过程中为规范学生行为而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校企文化的底蕴;校企精神文化是校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企文化的内
核和灵魂。只有学校和企业共同营造整体和谐发展的校企文化氛围,才能成功建设和谐校企文化。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努力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共同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校企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技工院校要充分分析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把文化基础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结合起来,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把创新意识、诚信观念、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理念以及敬业创业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核心理念中,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沟通与合作、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职业理念等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的人才评定标准,引导学生了解职业角色的内涵,并对比分析在校生预定的职业角色,规划相应的职业发展路径;组织专门教改团队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开展基础课、德育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结合学生一日生活常规和企业员工职业活动,在基础教育、养成教育中体现企业工作生产特点,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通过企业调研、企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转变文化基础课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深入理解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掌握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建立通用职业素质的课题体系,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做好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编写等课程开发工作;改进学生评价模式,建设职业素质评估、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系统,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压力应对和情绪自控能力,维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企业化,构建准员工教育体系
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文化要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满足企业、社会对技能人才要求为根本,通过课堂内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员工角色的转换,实现零距离对接。
在技能教育管理方面,以企业用工需求改革高技能教学、行为规范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建立和完善准员工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技能水平适应企业需求,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约束和激励机制方面,在职业指导课程、校内模拟生产、顶岗实习中大幅加入企业管理文化,在保持班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和模仿企业管理模式,以行为训练为切入点,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动作方式为载体,将班级组织模拟企业化管理,探索推行企业“6S”管理模式,按照企业生产劳动制度制定班级纪律;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活动和系部、班级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阵地,将企业管理制度、生产管理规范、劳动纪律法规引入教室、宿舍,通过板报、网站、校刊、主题班会等形式将企业管理理念渗透至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四、借助校园文化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有效实现校企文化共建 技工院校要借助自身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建设的优势,不断扩展文化发展的基础链条和辐射能力,积极组建艺术团队、体育竞技队、技
能竞赛队,进入企业开展文化演出,企业冠名开展大型的校企联办体育赛事,校企开展技能对抗赛等,与企业联手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和技能交流平台,增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活跃企业文化活动,营造双向和谐的文化氛围;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一些科技文化活动,推动行业、企业的技能学习氛围,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参与高端技能培训热情。同时,与企业联手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参与、承办各级各类文化经济传播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以企业和学校发展成果回馈社会,共同传达对社会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工院校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特功能决定了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趋势和路径。校企文化互融共建是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并走向深度融合的体现,也是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技工院校要充分依靠经济社会中各种优质资源,如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行业政策和行业特色文化等,并把这些优秀文化予以整合和提炼,促进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技工院校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招生就业等良性循环,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严俊杰,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 潘春胜,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24
第三篇:校企文化融合
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探析
潇湘职业学院
肖志亮
摘 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实现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合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才是深层次的合作。高职院校要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两种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对高职学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1.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
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课素质普遍不太高,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有厌学现象。同时,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人才与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可以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淸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2.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髙职学生就业。
不少高职毕业生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遇事易冲动。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跨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
境,在企业的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加上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没有吃苦的精神和体验,缺乏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心理承受力差。高职教育融入了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了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了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了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3.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
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企业文化只有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才是真正能够让企业长盛不衰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就业压力,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并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因此,学校及教师应注重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过程,来培养学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创新意识,使其真正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逐步地学会用自身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创新成为日常的习惯。
二、高职院校要拓展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先进文化,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1.引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重视员工,以人为本,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和个人进步,倡导学校与员工共同发展,实行“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优秀的企业都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优秀的高职院校更应有很浓的创新氛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学校应投入资金鼓励教师钻研科研新课题。
2.深入研究和学习企业文化
走出去。一是把企业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已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文化调研,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岗位群的文化适应能力。二是要求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期间,全程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学习并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要求,校正自身不当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工作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
请进来。成立有优秀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各部门的专家管理人员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提出建设性意见。向企业发放问卷调査,征求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想法。邀请一线能工巧匠工人访谈,进行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每年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会或毕业典礼等的大型场合,组织毕业生回校献身说法,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磨练意志。3.大力开展以专业技能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如组建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是,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开设专业工作室,组建各种社团,开设科技创新活动室,在周末组织学生到街头、社区进行义务技术服护、传授技术和现场咨询活动,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严谨、细致规范、吃苦耐劳”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团结协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
4.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校企结合
要实施真正的校企结合,引进企业文化,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在办学过程中全方位地实施校企融合,各高职院校结合地方和行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办出特色,培养出一线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学校是企业的“人才工厂”,企业是学校的“人才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利益共同点和结合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人
才”,结合点就是“合作办学”。应该说,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蓓,论高校董事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硕士学位论文,湖南; 武汉理工大学,2012 【2】张小村,校企合作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李宁,高职校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高等函授学报,2006,1: 56-58 作者简介:肖志亮(1977—),湖南省涟源市人,高级经济师,潇湘职业学院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经济管理
第四篇: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颜莉芝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文化对接,能够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内涵和氛围,从而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本文从背景、特点、路径、模式四个方面,对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专题探讨。
关 键 词:校企文化 高职思政教育 特点 体系 模式
作者简介:颜莉芝(1962-),女,湖南株洲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CTF060073)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逐步由自发走向自觉,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更是丰富多样并渐成体系。但是,冷静审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的研究现状,真正深入思考、探讨和研究如何立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从人文视野研究高校特别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则不多,而且大多数研究思想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且缺乏一定的人文基础和文化底蕴,不但理论性不强,而且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不大。
实际上,从学理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教化、传承、熏染和调控功能去培养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文化既是大学之基也是大学之魂。而作为专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其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因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从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入手,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文化对接,从而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内涵和氛围,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概念的提出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阶段的一种有益尝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不断冲击的今天,面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出现的众多新变化,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只有自觉地把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强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内涵和氛围,从而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必然性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一步融入世界,当今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一些优秀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扬弃,已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协作精神、倡导服务理念、诚信节约、竞争创新等当今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为公民的道德规范要求,也自然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能人才。这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应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毕业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换句话说,作为“准企业人”,高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在企业的上升空间、幸福指数。因此,在高职生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中就必须渗透一些企业文化的共性,甚至有针对性地施以企业文化的“个性”。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认可企业文化,最终尽快适应岗位、融入企业。
2、和合性
在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特别强调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强调整合性和和谐性。从“天人合一”观演化而来的普遍和谐思想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和谐文化”,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从这个角度看,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正是以教育为“和合”因素,追求大学生思想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校企文化的对接,我们发现可以借鉴企业的一些管理优点。比如说要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由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强调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强调在管理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合作、支持、宽容等和谐气氛,实现创造、奉献的人生价值目标。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先进的制度文化是推动学校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发展性
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8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大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将德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而校企文化的对接正是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前提并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在实施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特别要针对高职学生社会阅历浅,缺乏实践,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有时还比较幼稚,对西方文化中的糟粕缺乏识别和抵抗能力的特点,坚持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时运用企业、学校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丰富新鲜的事实,注视时代迸发的精神火花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学好功课,争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当代新人。
三、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路径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研究的体系改革,把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讨,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就业为导向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毕业去向与本科院校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二者在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应该是有区别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零距离的办学理念。所谓“零距离办学”,其中包括实现学生和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中特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2、以校企文化对接为抓手
有关办学理念的问题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说法,但围绕“为什么办学、办什么学、如何办学”,却都形成了一点共识:即培养高技能、高技术人才,特别是要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的依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导向,科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创业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开展高职思政教育建设中,必须对校企文化对接有所渗透。在渗透中要与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就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致力建设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让校企对接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
3、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实践证明,仅仅在课堂上以授课的形式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空洞的理论总是不受欢迎。应该结合实际,结合企业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育,这是高职学生德育建设得以朝纵向深化的基础。如利用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悟、印证和尝试履行相关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职业实践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认识与分析自己,了解社会需求,培养良好心态;利用举行模拟招聘会、企业老总(校友)现场报告会的形式,以前辈的现身说法激发学生自我感受和感悟的能力,进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等等。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大实践”理念,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俭学等。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高职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四、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模式
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高职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一直是各高校积极思考和探索的主题。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各院校更应该积极推进,规范运作,不断探索和完善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研究模式。
1、体系化推进
要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高职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职院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要建立校企共同教育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研究学生思政情况的发展走向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适合其良性发展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校企密切合作、内外协调推进,不仅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实力,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而且对企业的文化发展,也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主题化教育
理想化的文化氛围,往往使高职学生以纯理想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和人生,也可能出现眼高手低的行为倾向。引导高职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高职生延伸了自己的知识视野,增长了能力才干,在企业文化的氛围中成熟和成长。
所以,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切入点,坚持以“点面结合、资源共享。相互辐射、打造精品”的工作思路,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高职学生校企文化对接主题思政教育活动。如“勤奋学习,全面成才”主题班会、“学风与创业”演讲比赛、“走向岗位,从点滴做起”社会实践活动等,将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联姻”,这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参与经济建设、经受锻炼、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
3、基地化实施
教育基地具有开展实践锻炼的功能, 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建设校企文化对接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丰富的教育素材, 为提供更多了解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
建议学校以思政教育和校企合作部门为重点,依托校内实验室、工作室,校外高新技术企业,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和实践基地,着力搭建教育平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组建校企合作班,增强在校学生对企业文化、工作理念、企业发展历程等的认识和了解;建立理论创新研究平台,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2] 朱发仁,傅新民.“校企结合”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J].《职教论坛》,2006(6)[3] 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9)[4] 熊振倜,李步青.高职校企文化对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J].企业家天地,2007(5)
(本文原载于《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第16期)
第五篇:高职院校也要科研强校
高职院校也要科研强校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水平同样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还是一项新的课题。
1.更新观念。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科研的内涵、作用和意义,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高职院校上上下下都应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
一是学校搞科研,领导的理念和决心是关键中的关键。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反复宣传科研的重要性,才能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从而保障科研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是广大教师应正确对待科研,积极参与科研。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可以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把广大教师发动起来搞科研,一方面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实际,研究对象更具有普遍性、示范性和针对性,研究成果也更具有推广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好参与和推广工作,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此,学校可以给教师定科研任务,压科研担子,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请专家学者到校给教师作理论讲座和科研报告。
2.加大投入。科研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因此在政府相关部门增加对高职院校的拨款的同时,学校也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比重;此外,也可以实行“企校”联合进行科研,由企业确定项目和提供经费,由学校承担科研任务。科研经费有了保证后,不但可以购买科研资料、科研设备,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且还可以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热心科研工作。
3.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度。
(1)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科研处或科研办,专门负责全校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在校领导层,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设立校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项目审定,科研成果评比及确定科研考核结果等事宜。
(2)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科研考核制度。二是建立科研奖惩制度。三是要建立科研档案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可以从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保证,促使全校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地做好科研工作,形成一种人人爱科研,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