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时间:2019-05-14 18: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第一篇: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

课时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能力训练二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会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将每户足够食用以外的粮食归入国库,有婚娶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儿童读圣书、居民听教化等则在礼拜堂进行。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B.追求平等自由的政治生活 C.主张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

D.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4 如图为时政漫画《玩弄于股掌之上》,该漫画应创作于()A.1860年 B.1898年

C.1919年

D.1948年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凡有起义与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与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黔首之苦,预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

——杨秀清《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

探究1:从材料看,杨秀清是如何分析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爆发原因的?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何特点?

材料二 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

探究2:材料二所说的“政治纲领”名称叫什么?从主观方面分析这一纲领没有真正实行的原因。

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探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 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三 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探究2:根据材料二、三,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训练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背景

(1)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部分手工业者破产。②鸦片的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③战费和赔款加重了人民负担。

(2)清政府:各级官吏大肆搜刮人民,吏治腐败。(3)天灾不断,广西各种矛盾尤为突出。2.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3.爆发: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二、天国兴衰

1.建立政权:1853年3月,攻克南京,改称“天京”。2.进入全盛

(1)军事上:为拱卫天京,进行北伐和西征,到1856年,达到全盛。(2)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①按人口平分土地。②男女平等。3.由盛转衰

(1)天京事变:1856年,领导集团发生内讧。(2)重新振作

①军事上: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被起用,士气重新高涨。

②政治上: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4.走向失败

(1)1863年,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曾国藩兵分三路,围困天京。(2)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5.历史意义

(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考点二 辛亥革命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统治危机。

2.兴起: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3.发展

(1)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3)发动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二、武昌首义

1.经过: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2.结果: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3.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成立,定都南京,临时大总统为孙中山。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正式颁布。

(2)内容: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还规定了关于国民的基本权利。(3)意义: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

①袁世凯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②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发展,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③帝国主义物色新的代理人,把目光投向袁世凯。

④同盟会涣散,成分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身上。(2)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 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考点三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背景 1.“二十一条”

(1)背景: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侵华步伐。(2)时间: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政府递交。(3)目的: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巴黎和会

(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2)中国希望改变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3)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经过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

3.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4.结果

(1)北京政府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三、五四精神——影响

1.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2.民主与科学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3.精神财富: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二部分 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一

问题1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据此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对此你如何理解?

问题2 有人认为《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说法合适吗?

问题3 有人认为,假如没有天京变乱的发生,太平天国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农民政权。这种说法对吗?

问题4 从六个角度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色

问题5 中华民国和南京临时政府是一回事吗?

问题6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 000多年的封建制度。这种说法正确吗?

问题7 有人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因为它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问题8 判断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依据。

问题9 如何从不同史观角度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问题10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是什么?

问题11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第二篇: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2.右图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行的改革内政的方案封面,下面对该封面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颁行该方案的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它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尚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束缚 C.该方案从理论上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的构想

D.该方案的颁行表明太平天国的执政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有学者在评论某部著作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朝田亩制度》

D.《新学伪经考》

4.《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人所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

5.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6.1935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7.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8.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发生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建立了类似西方的政治体制

B.强调国家的主权独立 C.详细规定了人民的权利

D.通过立法,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10.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A.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11.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2.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治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吴玉章文集》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这些社会生活的表征,实际反映的是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失去在社会中的正统地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孙中山曾被看作“疯子”的主要原因,这说明什么问题。(6分)

(2)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6分)

(3)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我们可以使用哪则材料来证明,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在当时的主要表现。把材料三引入历史研究应注意什么?(8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请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10分)

(2)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10分)

1.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金田快有新君出”,可以看出是记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关于金田起义的历史事件,材料中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2.答案 B解析 封面信息呈现的是“干王洪制”“旨准颁行”,“旨”反映了传统君主专制的色彩,故选B。3.答案 B 解析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主张是在保护封建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上的有限学习西方,A排除;《天朝田亩制度》与近代化无关,排除C;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大胆地提出了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比洋务派、维新派提出类似主张要早,排除D。4.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经济学的视角”。《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经济主张是建立平均的大同社会,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并不主张学习西方,故C错误;B、D中,D产生的是积极影响。

5.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参加革命不是自身思想的觉悟,而是由于害怕被误当革命党抓去杀头,被迫走上革命道路的,可以反映出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6.答案 C

解析 该评论肯定了辛亥革命在民族、民权方面的贡献,排除A;B、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案选C。

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伏尔泰在政体上主张君主立宪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8日,体现的是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原则。A、B、D不符合史实,故选C。

8.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社会习俗的改造,故选B。

9.答案 D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因而D表述最符合题意。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他仍有他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不能说我们所做的都对”,分析出作者主张在民主法治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11.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和所学史实说明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人民群众开始觉悟,到社会的觉悟正是广大平民思想改造的过程。

12.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时间是20世纪初,对中国国籍的热议,进一步体现了随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推进,民族、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1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第(1)题将孙中山作为破坏封建帝制的人物来看待,说明是维护封建专制的观念;第(2)题从政治、思想等方面概括功绩;第(3)题革命的不彻底性可以从材料三的内容中得出;第(4)题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答案(1)原因:要求推翻帝制。(3分)问题:维护封建帝制的观念很普遍。(3分)(2)推翻了君主专制;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习俗变迁;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3)材料三。(2分)理由:革命不彻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4)砸毁龙牌;官员改变称呼。(2分)注意:材料三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客观现实;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和参照作用。(6分)14.解析 第(1)题考查对孙中山先生近代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解。1894年,创办兴中会——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905年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1912年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第(2)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政治革命意义的理解。革命前认为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第(3)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对于五四运动的推动作用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10分)(2)辛亥革命前认为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6分)(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思想基础。(10分)

第三篇: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复习教案

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复习教案

【本节重点知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洪秀全思想的特点;

3、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讫时间和标志;

4、永安建制和定都天京的意义;

5、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三个标志及其目的、将领;

6、天京变乱的原因和影响;

7、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建立的新的领导核心;

8、三河镇大捷和陈玉成牺牲;

9、《天朝田亩制度》颁布的时间、宗旨、内容及其评价;

10、《资政新篇》作者、目的、内容(特别是外交方面)、评价;

11、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教训、性质、历史意义;

12、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的内容和意义。

【知识结构】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败的 和沉重的,导致

激化;

2、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3、严重;

4、西方

的影响;

5、洪秀全等的准备:

①组织准备:A、年洪秀全创立

,目的是推翻。

B、逐步形成以、、、、、六人领导核心。

②理论准备:A、特点()、儒家

、农民

结合起来。

B、著作:《原道

》、《原道

》和《原道

》等。

:把西方

c、影响:将农民要求

的理想,通过

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号召力。

③建立根据地:

在广西

组织拜上帝会,开展

斗争。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兴起(1851—1853):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颁布纲领

①金田起义:

年,洪秀全在

桂平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义,建号“

”。

②东乡称王:在 东乡洪秀全称“

”。

③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建立政权——冯云山、萧朝贵牺牲。

④定都天京:

年,太平军攻占,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与

对峙的农民政权。

⑤颁布《

2、发展(全盛)(1853—1856):北伐—西征—东征

①北伐:A、时间:

年;

B、目的:推翻

c、将领:

、;

D、失败原因:

,和

供应不足;

E、战略作用:深入到清朝

地区,牵制了敌人兵力,为

和 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A、时间:

年;

B、目的:巩固

c、将领:

、;

D、经过:1853年西征军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在,同汉族地主武装

交战势力;

年,指挥西征军在

大败湘军,然后进入江西。

③东征:A、时间:

年;

B、目的:断绝

,充实自己的 ;

c、将领:

D、结果:秦日纲夺取

,攻破

;同

会师,摧毁

,解除

之围;

E、意义:太平天国在 上达到

时期。

3、转折(1856—1857):天京变乱—建立新的领导核心

①天京变乱:根本原因——

的局限性。

主要原因——

以后,革命

减退,思想滋长,内部矛盾尖锐。

主要事件——韦杨事件,出走。

果——A、使

元气大伤,出现“

”、“

”的危险局面;

B、乘机反扑,重建

、大营

(是太平天国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②重建领导核心:A、军事指挥:英王

、忠王

B、总理朝政:干王

,提出

和 的新方案——《

》。

4、防御战(1858—1862):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陷

①1858年:

、合力再破

大营,解除

北面威胁;在 全歼湘军精锐;

②1860年:A、依

计策,、合力破

大营,迫使

自杀;

B、李秀成东征

,进攻

;美国人

组织

对抗太平军;

侵略军也撕下“

”伪装,配合

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很大,退回苏州。

③安庆失守,退守庐州,由于歹徒出卖,被俘就义

5、失败(1862—1864):①清军分路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

,由

坐镇

统筹策应;

年,洪秀全病逝,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

①颁布时间:

以后(即

年)

②宗

旨:废除

土地所有制;

③内

容:A、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式——以

为单位,不分男女,按

平均分配;

B、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每户留足

,其余归

c、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理想社会。

④评

价:A、性

质:是太平天国的 ;

B、进步性:突出反映了

阶级要求的强烈愿望,是几千来年农民

的思想结晶;

c、未实施的原因:客观上,没有一个

保证实施分田方案;

主观上,分配

与 的规定都是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

①时间:

年;

②作者:

③目的:为了

④内容:政治上——统一

,以

治国;(实质是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经济上——学习

,发展

;兴办

事业等;(实质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教上——提倡兴办

学校,严禁

;(实质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外交上——主张同外国

,交流

,往来;但不准外国

。(实质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⑤评价:进步性——具有鲜明的 色彩,是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

的方案,集中反映了

中国人向

寻找

和 的迫切愿望;

局限性——不是

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

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施。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教训

、失败原因:①主观上:一是 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 ;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 不明确,大多是迫于

;领导者

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

二是

上的失误:偏师

,孤军深入。

②客观上: 的联合绞杀。(新现象)

2、教训:受

的局限,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 的 战争;

4、功绩:①加速了

和整个 的衰落和崩溃。

②在 的同时又担负起

的任务;打破了

把中国迅速

的企图。

③是几千年来中国

战争的。

④太平天国的领袖主张与各国

,后期又提出 的方案。←(新特点)↓

⑤同

、等国人民的

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

【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鸦片战争影响之间的关系:

太平天国运动是多年来阶级矛盾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偿付大量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后开辟通商口岸,便利了西方商品的输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批农民破产,流民增加;战后鸦片贸易猖獗,白银大量外流,加上统治集团生活腐败奢侈,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矛盾。因此,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2.对“拜上帝教”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领袖常常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来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也不例外。鸦片战争后,洪秀全顺应农民革命潮流,创立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把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思想和信条,并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举行反清起义。应当承认,拜上帝教在洪秀全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以后太平天国的斗争实践中,拜上帝教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领袖们维护自己特权地位的一种工具,成了杨秀清牵制天王的工具,逐渐演化变质成为一种邪教。李大钊说过:“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关于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品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宗教理论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包含宗教迷信和农民革命思想两个方面。在洪秀全生活的时代,还不可能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透过浓厚的宗教色彩,我们可以看到: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反映了反清、平等的革命要求;拜上帝教的一神论也便于把分散的农民结成统一的组织;对革命对象“阎罗妖”、对革命理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等的描述,农民容易明白。这些用宗教语言宣传的理论,成了发动太平天国运动的精神武器。然而,这种浓厚的迷信色彩也产生了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反而起了麻醉人民群众的作用。

4.关于天京变乱

①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任何情况下,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理想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缺乏先进的科学革命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农民运动只会使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某种程度的打击,但却绝对不会彻底摧毁它。太平天国的领导人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无法超越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定都天京之后,无力抵挡封建意识的侵蚀,享乐思想发展,个人欲望膨胀,相互争权夺利,最终演变成令人痛心的天京变乱。

②恶果:A、天京变乱不仅使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分裂,而且屠杀了数万名太平天国的骨干,造成“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这是天京变乱的直接恶果。B、清军乘机反扑,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天京又被围困,军事形势急转直下。c、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从胜利发展走向失败灭亡的转折点,是太平军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D、更深层次的影响还有:贪欲和特权从根本上破坏了原来的理想;滥杀和猜忌代替了团结合作;太平天国再也无人能像杨秀清那样驾驭整个政治、军事局面,行使指挥大权。从而使太平天国不仅是在军事上由盛转衰,尤其是军心、人心离散,太平军将士的理想破灭。

③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该诗的字面意义:楚汉战争,垓下之战,项羽四面楚歌,最后乌江自刎;曹丕迫胞弟曹植作七步诗。诗人以此隐喻:太平天国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西征北伐,血染中原大地,但由于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骨肉相残,导致天京事变,从而削弱了力量。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下四面受挫,终被残酷镇压。

5.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①主要内容: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分配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社会关系上主张人人平等;最终目标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②评价(特点):第一,强烈的革命性。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几千年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成为泡影。第三,落后性。此纲领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

6.关于《资政新篇》

①主要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和“开明君主国”,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从根本上瓦解自然经济,否定重农抑商;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因此,它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②社会根源:第一,太平天国政权当时处于全面衰退,急需改革内政,“富国强兵”,扭转形势;第二,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初步形成了世界体系;第三,洪仁玕的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

③评价认识:第一,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探索。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第二,进步性: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第三,空想性:从理论上看,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在当时也缺乏现实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从实践上看,由于当时严峻的军事环境,也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第四,没有认清列强的本质。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

①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国刚定都天京后为巩固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试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完全相反。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响应。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由于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和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因而对太平天国运动未能起到相应的推动作用。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水平达到最高峰,但这一纲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的失败与其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为后来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开了先河,堪称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

8.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点: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时代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

新的时代特点,要从近代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予以理解;①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从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质;②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向西方寻找真理。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③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④作为“亚洲革命风暴”的组成部分,太平天国还同亚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

9.怎样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①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时代。时代必然赋予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内容和意义,从而使它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②其次,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看,它是由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以及原来十分尖锐的内部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所引起的。③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任务和性质来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最终撕下了“中立”的伪装,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公开与清政府勾结起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肩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从而成为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④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水平来看,它有着历代农民运动所无法比拟的拜上帝会这样一个比较健全的反封建斗争的组织形式,有着《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这样明确的指导思想,有着《天朝田亩制度》这样一个以反对封建土地制度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纲领,从而使这场斗争达到历代农民战争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⑤再从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们的创新精神看,由洪仁玕编著的《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先进的施政纲领,具有浓厚的新时代气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总之,由于时代特征所决定,经过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一代先进的中国人的创造,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发展成为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并形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

第四篇: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 1.3.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是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是()A.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上帝是人间的保护神

解析:B是定都天京后提出的革命纲领,不是“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C是洪仁玕提出的;洪秀全是借“上帝”的名义组织革命,而不是单纯宣传上帝,排除D;只有A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同中国民间的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作为“拜上帝会”的指导思想。故选A。

答案:A 2.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中的中国指的是清政府,当时清政府正面临内忧外患,因此“内部事务”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故选A。

答案:A 3.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报告说:“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英法军队与太平军为敌

B.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已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镇压太平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法军队打败太平军后,把宁波港交还清政府,等于帮助清政府“收复失地”,故属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军,故选D。

答案:D 4.19世纪中期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一些地方贴满了一篇名叫《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的布告,其中列举了“胡”的种种罪行,激发了人民的反“胡”精神。其中的“胡”是指()A.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B.外国侵略者 C.清政府 D.日本鬼子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世纪中期,地点“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一带”和“《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就可以判断该布告是太平天国发布的,而“胡人”一般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清政府正是由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故选C。

答案:C 5.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煮豆燃萁”是指()A.北伐失利 B.天京事变 C.安庆失守 D.永安建制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煮豆燃萁”的意思是兄弟间相互残杀,只能削弱自己的力量,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这一性质。故选B。

用心

爱心

专心

A.西方观念的影响 B.政治制度的变革 C.领袖的个人决策 D.底层民众的呼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1912年3月2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此时南京临时政府要求革除“前清官厅恶称”。这种政府行为很明显是因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即民主共和取代了君主专制。A、D两项是间接因素,C项是直接推动因素,都不能成为主要的原因。

答案:B 12.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上以大总统孙文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他指的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

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D.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

解析:本题适用排除法。狭义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它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故排除A,武昌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故排除B;当时的孙中山具有崇高的威望,是公认的革命派领袖,故排除C;只有D符合题意,1911年12月,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正式在南京宣誓就职,所以1911年10月15日孙中山尚不是大总统,故选D。

答案:D 13.革命烈士林觉民在遗书中写到“此举若败,死者必多,定能感动同胞……”这表明林觉民将参加()A.武昌起义 B.黄海战役 C.中国共产党 D.黄花岗起义

解析:要正确理解材料,林觉民烈士决心参加起义以死来唤醒国人,故只能选A或D,而A是突发事件且取得了胜利,所以也要排除A,只能选D。

答案:D 14.中华民国初年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发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这说明辛亥革命()A.使中国迅速崛起,赶上欧美 B.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A叙述与史实不符;B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C说的应是抗日战争;只有D正确。故选D。

答案:D 15.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用心

爱心

专心

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制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用心

爱心 专心-5-

第五篇: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案

件www.xiexiebang.com

第3课时

第二专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

现代文部分

基础知识

【知识梳理】

一、语音吧台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狭隘

沉溺

慰藉

麻痹

符箓

炽热

时髦

真知灼

二、字形超市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辉煌殿塘

书藉

闲遐

出类拔萃

三、词语网络

近义词辨析

【积累/积聚】都有“(事物)逐渐聚集”的意思。前者可用于资金、材料、经验等方面,如: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让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语汇量。

后者多用于钱财。如:本书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财富积聚和过度消费现象。

【教养/修养】前者①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②教育培养。如:每位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先天的发展水平和家庭教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

后者①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②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如:这人有修养,从不和别人争吵。

【灼见/卓见】灼见:透彻的见解。如:真知灼见。卓见:高明的见解。如:您的卓见让我们茅塞顿开。

【精练/精炼】精练(或讲话)扼要,没有多余的词句。如:语言精练。精炼:①提炼精华,除去杂质。②同“精练”。如:原油送到炼油厂去精炼。

(二)熟语积累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前感到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如: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如果没有高科技的帮助,恐怕大多数观众面对足球赛只能“望洋兴叹”。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如:从最新的卡通造型到古典花木造型,从工笔画到夸张写意的山水画,指甲盖这么大的地方也气象万千。

【举一反三】从一类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如:一个人要学得快,就要懂得举一反三。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如:这满园春色,叫人情不自禁地想入非非!

【大彻大悟】彻底明白、领悟。如:每病一次都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可是归结出来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理。

【了无一物】空洞,没有什么内容。如:说什么一辈子都要一起玩耍,如今想起却成了了无一物的瞎话。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如:他的真知灼见,使我们对事情有了一个透彻的了解。

【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之上,也说出类拔群、出群拔萃。如:我认为,一块真正出类拔萃的砖头,宁愿在建筑中销声匿迹,也不肯在大道上绊人一跤。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如: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走马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也说“走马观花”。如:尽管只是走马观花,但澳大利亚的学校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印记。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如:如果你细读他的,就会发现他对世事与人性的了解洞若观火。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如:能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而去支援x藏的人,值得尊敬!

【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如:为人处事要有定见,绝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如:要想给学生一个清新的课堂,就必须推陈出新,不断设计新游戏。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如:经过警方锲而不舍的追查侦辨,一件曲折离奇的凶杀案终于水落石出了。

文言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蛟龙生焉

①非利足也

②金就砺则利

①虽有槁暴

②暴殄天物

③性情暴躁

①驽马十驾

②相如虽驽

①圣心备焉

②有备无患

③关情备至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佛印绝类弥勒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①吾尝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③先达德隆望尊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博闻强志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①用心一也

②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③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④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⑤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①惑而不从师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①术业有专攻

②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①—④读zhōng)

①瓮中之鳖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中道而废

④古之人虚中乐善

(⑤—⑦读zhòng)

⑤木直中绳

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⑦欲中守法

①非利足也,而致干里。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③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妇。

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⑤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孔子师郯子

④吾师道也

⑤巫医乐师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辨析虚词

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吾尝趺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而耻学于师

③青,取之于蓝

④不拘于时

⑤其皆出于此乎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通假总汇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的本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或师焉,或不焉

四.活用串烧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弯曲)

(2)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

(3)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低于)

吾师道也

(师:学习)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圣益圣

(圣:圣明之人)

愚益愚

(愚:愚蠢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圣人)

小学而大遗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使……快,走得快。)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耻学于师(耻:认为……可耻)

其身也,则耻师焉(耻:以……为耻)

耻相师

(耻:以……为耻)

(7)数词用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

(一:专一)

五、判断句式

.判断句

(1)“者……也”,表示判断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轻使之然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表示判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无明显标志词的判断,翻译时直接在主语后面加“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示被动)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确筋骨,“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状语后置句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于水”后置,翻译时提到“寒”的前面)

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于师”后置,翻译时提到“学”的前面)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翻译时提到“贤”的前面)

4.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六.异义细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洪亮;今义:疾病,快。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用心一也

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两个词;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吾从而师之。

从而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跟从”和连词“而且”;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七、集结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达标练习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沉溺

舟楫

契约

六艺经传

B.麻痹

阿谀

跬步

木直中绳

c.戕害

句读

槁暴

跂而望矣

D.符箓

骐骥

炽热(zhì)

真知灼见(zhuó)

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锻炼

斑斓

训诫

锲而舍之

B.驽马

灸热

寂寞

金石可镂

c.慰藉

闲暇

喧响

出类拔萃

D.蓬勃

彷徨

桑梓

蓬荜生辉

3.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于“教养”也即精神与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 和扩展。

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

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③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弱其中的杰作,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与丰盈。

A.逐渐

增强

领略

B.逐步

增强

领悟

c.逐渐

加强

领悟

D.逐步

加强

领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

c.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

D.他看着孩子们锲而不舍地玩着游戏,无可奈何的走出了屋子。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第4课时

阅读与写作

课时目标

1、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掌握高考文言文考点的阅读技巧

3、积累“学习与修养”的写作素材

(一)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尽管那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乏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7.作者倡导怎样一种读书观?试分条概括。

8.作者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作为前提,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9.“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请问,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意义?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0~11题。

问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颖,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果,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致:招致,取得

B.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规劝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

几:接近

1.下列句中“焉”字的用法与基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焉以破其疑

B.舍问,其奚决焉

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D.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一致的一项是()

A.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

B.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D.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3.下列各句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写作允许模仿,但拒绝抄袭。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译文:

(2)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

(3)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译文:

现代文部分

一、精品鉴赏

请对下列两个语段进行鉴赏,写出超过50字的鉴赏性文字

从形式上对语段一进行鉴赏

语段一

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都时刻准备着将它那万千声音和形式掩盖下的同一性体验。

从内容上对语段二进行鉴赏

语段二

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无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谰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十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于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二、素材提纯

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话题有关的内容

话题:学习•修养

第二专题

现代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语音吧台

隘——ài

跋——bá

溺——nì

藉——jiè

痹——bì

戕——qiāng

给——jǐ

箓——lù

钥——yòo

炽热——chì

捏——niē

甄——zhēn

擅——shàn

髦——máo

灼——zhuó

二、字形超市

辉煌殿堂

书籍

闲暇

出类拔萃

文言文部分

【知识梳理】

一.实词一词多义

生:

①“生”通“性”,天赋,资质,名词

②生长,动词

利:

①敏捷,快,形容词

②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暴:

①pù,同“曝”,晒干②(tiǎn)天物(bào,糟蹋

③bào,急躁

驽:

①nú,劣马,常比喻没有能力

②nú,比喻愚劣无能

备:

①具备

②准备

③详备,完全到位

绝:

①停止,消失

②隔绝

③极,尽

③横渡

假:

①借给

②借助

③假装

望:

①远看

②盼望

③名望

④农历每月十五

闻:

①听到 ②见闻

③名声

用:

①因,由

②用途,用处

③物资财用

④采用 ⑤任用

从:①跟随 ②自

攻:

①研究

②攻打

③ 雕琢

:(①—④读zhōng)

① 内、里 ② 中间、当中③ 半、一半④

心中、内心

(⑤—⑦读zhòng)

⑤ 符合、适合⑥ 命中 ⑦ 爱到、遭到。句意为,想要使太守受到法律制裁

致:

① 达到

②招引,招来

③表达,传达

④意志,情趣

⑤尽,极

师:

①名词,老师

②动词,从师学习

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动词,学习⑤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传:①动词,传授 ②名词,解释经义的书

二.辨析虚词

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承 ③表并列

④表递进 ⑤表修饰 ⑥却,表转折

则:

①就,表条件

②就是,表判断

于:

①比 ②向 ③介词,表所从,可译为“从” ④被 ⑤在

乎:①比②呢,反问

三.通假总汇

①“有”通“又”,“暴”通“曝”。

②“知”通“智”,智慧。

③“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受”通“授”,教授。

⑤“不”通“否”

达标练习

.cB跬步(kuǐ)D炽热(chì))

2.B

3.A(增强:增进,加强;加强:使更坚强或更有效。逐渐:渐渐,逐步;逐步:一步一步地。领悟:领会,理解;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4.D(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用于孩子们玩游戏不合适。)

5.D(A为宾语前置句,B为判断句,c为定语后置句,D为被动句)

(一)课内语段阅读

7.①读书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或:要敬重知识,注重爱的阅读);②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③必须花力气、下功夫读杰作。

8.“个性和人格”指爱的阅读(或“对文明的热爱”)、对知识的敬重、心的教养。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很难获得教养。

9.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读书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不能成为生活的目的。但现实是,不是读得太多,而是太少。读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应该倾心于书。

(二)文言文语段阅读

0.c(鄙:庸俗,浅陋)

1.A(A为代词,指“贤于己者”;BcD或为句中语气词或句末语气词)

2.B(“审问”古义是详细地考察、询问,今义是审讯)

3.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4.(1)非常勤勉地只是将进修(学业)作要务,(这)并不多见。(2)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病。(3)(那些)非常难解的问题,(拿来)追问别人来极尽别人的短处。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现代文部分

一、精品鉴赏

【语段一赏析】:“幼儿园”“大公园”“城市和国家”“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作者将书的世界比喻成这些美好的事物,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形象,活泼传神,能唤起读者美好的感受。

【语段二赏析】:“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是每部经典的个性。“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人类对于真、善、美与“崇高”的追求都是一致的,这也是“教养”之所在。这里,作者以自己的阅读体验为例,认为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重复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而这种感悟的过程,正是获得教养的途径。

二、素材提纯

话题:学习•修养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2.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4.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

5.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件www.xiexiebang.com

下载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高三历史总复习 模块七 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