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语文综合练习(二)试题 及答案(定)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
(二)语 文 2018.5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
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
(取材于项颂的文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滥觞:“觞”读作“shāng” 意思是“酒杯” .B.臻于:“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殆尽:“殆”读作“dài” 意思是“危险” .D.应运而生:“应”读作“yìng”
意思是“顺应” .2.下列关于徽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徽墨的发展经历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 B.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 C.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 D.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徽墨坚持创新,不断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3分)...A.新原料的应用 B.新工艺的使用 C.雕刻技术的进步 D.文化人士的呼吁
材料二
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甲】
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
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乙】
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惯等能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丙】
(取材于宛俊勇的文章)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A.儒家伦理观念 B.地域自然山水 C.文人审美趣味 D.创作主体追求
5.请将以下三项分别还原至材料二中的【甲】【乙】【丙】处。(3分)
A.清汪节庵“唤卿呼子谓多事”墨镂雕童叟对话人物风景图,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
B.《耕织图》墨面图案记录了徽民生活中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整个劳动过程,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
C.《程氏墨苑》记录的圆形墨模《百子图》将民间各类儿童嬉戏的画面完整地整合于一幅图像之中,直接表达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儒家“孝为仁本”思想。【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材料三
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非全无“用武之地”。
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国人也在逐渐重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锅炉、电炉的使用都对改善成品墨的品质帮助不小。
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这样说。他认为很多民间技艺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对于很多地方花巨资建博物馆、收藏馆,周美洪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中很可能会“锁死”它的生命力。“不论是不是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而要走进千家万户。” ...很多人看到“老胡开文墨厂只有100多个工人”“当前徽墨的原料采购困难”的报道后就自然而然的认同“百年老字号后继无人”的论断。事实上,老厂并非没有能力扩充人手与规模,只是根据市场研判,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与其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大生产,不如进一步弘扬国粹,有更多的人沉浸在书山墨海的传统文化中,就将给予徽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徽墨自然而然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对于其他非遗传承技艺,也没必要以“悲悯”的视角看待它们的日渐衰微,它们只不过是以最适合当前时代的姿态传承而已。
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新的烙印。它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新的元素,时过境迁,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
(取材于刘超的文章)
6.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末倒置:指有人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忽视其文化价值 B.初心:指制墨者制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者的使用 C.锁死: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博物馆中会脱离现实生活 D.奢侈品:指专属于部分财富拥有者的独特、稀缺、珍奇的物品
7.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是(2分)...A.开设昆曲选修课程,普及昆曲知识 B.参与宣纸文化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宣纸 C.举行节气庆祝活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D.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
8.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一)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今人诗有极工极宜学者,亦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今之莺花,岂古之莺花乎?然而不得谓今无莺花也;今之丝竹,岂古之丝竹乎?然而不得谓今无丝竹也。天籁一日不断,则人籁一.日不绝。孟子曰:“今之乐,犹古之乐。”乐即诗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先生【1】许唐人之变汉、魏,而独不许宋人之变唐,惑也。
【2】且先生亦知唐人之自变其诗,与宋人无与乎?初、盛一变,中、晚再变,至皮、陆..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莫不善于燕哙者莫善于宋、元,莫不善于明七子
【4】
【3】二家已浸淫乎宋氏矣。风会所趋,聪明所极,有不期其然而然者。故枚尝谓变尧、舜者,汤、。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
。何也?当变而变,其相传者心也;当变而不变,其拘守者迹也。鹦鹉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夫非以迹乎哉!
(取材于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二)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馀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
(取材于叶燮《原诗》)
注释:【1】先生:指沈德潜,与袁枚同时的诗人、学者,即题目中的沈大宗伯。【2】皮、陆:指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3】燕哙:战国时燕国国君。他把国家托付给子之,自己为臣,结果国家大乱。【4】明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谓诗有工拙 工:精巧 .B.至于性情遭际 遭际:相逢 ..C.与宋人无与乎 无与:无关 ..D.孰为流弊而衰 流弊:相沿下来的弊端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人籁一日不绝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非有心于变也 青取之于蓝 ..C.其馀诸体 其孰能讥之乎 ..D.互为循环 君为我呼入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格律莫备于古
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 B.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 C.有不期其然而然者
有原本没有想到这样而变成这样的 D.兼综而条贯之 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
12.用斜线(/)给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古 云 天 道 十 年 而 一 变 此 理 也 亦 势 也 无 事 无 物 不 然 宁 独 诗 之 一 道 胶 固 而 不 变 乎 ?
13.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写出一个恰当的属于或成语,用来评价材料
(一)中沈德潜和明七子的诗歌主张。(4分)
① ②
14.叶燮和袁枚分别是清代前、中期杰出的诗论家和诗人,面对当时“尊唐抑宋”“诗必汉唐”的论调,二人提出了相似的主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结合文章内容解说。(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16.“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
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
17.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上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6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一大特色。如《桃花源记》:“土地平旷,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鸡犬相闻。”再如《兰亭集序》:“此地有 ③,茂林修竹,又有 ④,映带左右。”又如《苏幕遮》:“ ⑤,芳草无情,⑥。”这些景物描写都生动地传达出作者的心情。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冬天和春天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儿好朋友。
小孩子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反问老何,先说你是哪村的吧?老何就故意逗他,我问你哩!
你先说,你是大人!好,我是这村的,你哩?
你说这村的,我怎么没见过?小孩子将一根手指抵住嘴唇,目光盯在老何脸上,盯得很深。老何笑着反问小孩子,说你吧,你哪村的?小孩子说,俺也是这村的!老何又故意沉起脸,说,哦,那你放学为嘛不回家呀,跑这么远?
那孩子嘴角绽出一缕浅笑,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老何朝西边眺望。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就吃住在厂里。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来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对了,还有一个小孩子哩,他每天上学都从那儿过,嘿,像咱小孙子。老伴笑话他是想孙子想疯了,见到小孩子就说像你孙子!老何撇撇嘴,想说什么,又把嘴紧紧抿住了。
一个小孩子怎么对他有这么大吸引力呢?老何似明白,又不明白。
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进生的电话。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他和老伴非常高兴,比什么都高兴。没过几天,老何和老伴就从城里回来了。
一进屋门,老何一甩手,就将那只鼓囊囊的大皮包扔到了沙发上。真不该去!他发狠地说着,一歪屁股坐在另一只沙发上。呸,咱贱——
老伴倚住床沿儿,两手按住胸口张大嘴喘粗气。从村北的公路上走回来,她有些累了。你,你值当发那么大火呀?咱就,就当没这个儿子!又说,都是进生做不了大梅的主儿呗!纯粹一个窝囊废!老何狠狠地骂,又深深地吐出一口气,鼻头涨红得像酒糟鼻子。老伴说,也怪你呗。老何问怎么怪我?老伴说,也许人家大梅不是故意的。老何想不到老伴替儿媳开脱,说,怎么不是故意呢?是呀,怎么就不是故意?大梅明知道他每天早晨起来要上厕所,可她偏要抢先儿,而且进去老半天不出来。连着好几天都这样,还不是故意?
看着太阳西沉,老何背着手,又溜溜达达来到村西。那个孩子又朝他走来。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忽然,孩子仰起头,眨眨眼睛,说爷爷,我要去城里上学呀!
老何一怔,随即就点点头,说,哎呀,好,好哇,城里好。然而,他看到孩子眼里的光又马上熄了,低下头喃喃道,我,我妈和我爸离婚了。我妈要去城里做生意,我们就不回来啦。
老何呆在那儿,怎么回事呀,才十来天。他想问孩子,但又止住了。他不想再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再说,还用他问呀?村里哪年没有几个离婚的。原因嘛,都大同小异。就扯起脸肌故意笑笑,说,那爷爷再进城的时候,咱们还能见面,是吧?
小孩子一下高兴起来,拉住老何的手,说,爷爷,那我和妈妈一定去看你。又问老何,爷爷,你什么时候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他的心又被这双眼睛搅乱了。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就像我!老何伸出一根指头,指指自己肥大的鼻头。孩子晃着脑袋笑,这次是咯咯的大笑,早忘记老何其实还没回答他的问题,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乱晃。
没错,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春天就是小孩子!
回到家,老何凑近老伴,眯起一只眼问,老婆子,我来考你,冬天是什么呀? 老伴没好气地翻他一眼说,冬天就是冬天呗。哼,吃饱撑的,问这个!老何哈哈地笑了,用手一指老伴,嘿,错了吧?冬天就是你和我,就是咱俩,老头老太太!
老伴倒觉得有趣了,眨巴眨巴眼睛,问他,春天呢,你说春天是什么? 唔,春天就是春天呗。
老伴嗔道,哼,死老头子!春天到底是个什么?
老何两只大手用力一拍,笑得更响了,但没有回答老伴,故意卖关子,说,冬天就是迎接春天的——
哼,你个死老头子!老伴不明白老何为什么这么开心,和上午哪像一个人?也不再关心春天是什么,认为老何逗她玩呢。然而,脑子里却跳出一双眼睛,那眼睛像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又似从前小河里游动的小蝌蚪。耳边呢,也响起那个稚嫩的声音,奶奶,奶奶——
她的心就颤动了一下。于是打定主意,冬天还要和老何去城里住几天,不光是为了看小孙子,她要让大梅轻松几天。两口子都上班,平时忙得要命,她帮他们收拾收拾家务,做做饭,当然,还要给儿子多带点西瓜酱。
(取材于康志刚同名小说)
19.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老何的询问,小孩儿的反问表明他对陌生人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B.小说倒叙老何在城里“一天也待不下去”的情节,交待了儿媳是故意跟老何作对。C.老何和老伴儿都理解了冬天和春天的含义,就开春进城看望儿子一家达成共识。D.文中两次提及像“小蝌蚪”“星星”的眼睛,表现了两位老人对孙子的思念和疼爱。20.下列对这篇小说语言风格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亲切 B.朴素洗练 C.幽默诙谐 D.丰腴冷峻 21.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4分)
22.作品中小孩提及父母离婚,老何有所触动。这一情节能否删去?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
2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老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2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小说展示了农村留守老人孤独的生存境况;有人认为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生活观念的冲突……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你有其他的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 《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中国社会,塑造了革命者、知识分子、农民、帮闲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请任选一类人物进行评论。要求:结合作品,观点明确。②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向同学介绍阅读这本著作的方法。要求:方法具体,有可行性。
③ 《红楼梦》展现出诗意的青春,《边城》营造出唯美的青春、《红岩》歌颂了壮丽的青春,《平凡的世界》表现了奋斗的青春……请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青春的理解。要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清零”是电子学术语,使用清零指令可以将存储器的状态(数据)变成原始的零状态。假如人生也可以设置清零指令,你是保留过去的成长痕迹?还是有选择地删除记录?或是干脆抛弃过去的自己,从零开始?
请以“清零”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持续发展的科技正在模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广告:欢迎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先别忙着做美梦,如果虚拟的东西那么真实,那么它与真实的世界到底有什么区别?
请以“欢迎进入虚拟的现实世界”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
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
(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8.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2分)C 2.(3分)D 3.(3分)D 4.(3分)B 5.(3分)
【甲】处填C;【乙】处填A;【丙】处填B; 6.(2分)A 7.(2分)D 8.(6分)
答案要点:
(1)徽墨制作工艺水平高;(2)徽墨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3)徽墨具实用价值;
(4)徽墨文化内涵丰富,有欣赏价值;
(5)社会稳定,人们有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品位提升。(一点1分,答出五点得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3分)B 10.(3分)A 11.(3分)C 12.(5分)
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一处1分)13.(4分)
答案示例:
①墨守成规(因循守旧)②鹦鹉学舌(邯郸学步)14.(6分)
答案示例:
二人都反对盲目崇古,主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革新。叶燮提出“源、流、正、变”为核心的发展观,提出“变”即发展,变革、创新,但也要沿袭、继承。袁枚也不完全否定学习古人的格律,但认为“性情遭际,人人有我在焉”,如果袭古人之貌,拘古人之变,就会湮没性灵,扼杀个性,成为“能言,而不能得所以言”的鹦鹉。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5.(3分)C 16.(3分)D 17.(6分)
答案要点:
陶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
王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18.(6分)
①屋舍俨然 ②阡陌交通 ③崇山峻岭 ④清流激湍 ⑤山映斜阳天接水 ⑥更在斜阳外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19.(3分)D 20.(3分)A 21.(4分)
答案要点:
(1)描写了乡村清静的自然环境;(2)暗示了农村社会生活的变化;(3)表现了老何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4)表现老何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为后文埋下伏笔。(一点1分)22.(4分)
答案示例:
不能删。这个情节反映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表现老何对小孩的同情,展现老何的善良;暗示出后文老何的想法会发生转变。(如果答可以删,言之成理即可。)23.(4分)
答案要点:
(1)善良、有同情心;
(2)喜爱乡村生活,对城市生活不适应;(3)急躁、执拗;(4)有较强的传统观念。(一点1分)24.(6分)
结合作品情节、人物等解说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10分)略 26.(50分)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曾说过诗有好坏之分,但没有古今之分。从葛天氏的歌谣到今天,都有好有坏,不见得古人的都好,今人的都坏。即使《诗经》中间,也很有些写得不好而不必学的,不仅是汉代、晋代、唐代、宋代如此。今人的诗也有很好很适宜于学的,同样也不仅是汉、晋、唐、宋才有这种好诗。但是诗歌格律没有比古代更齐备的了,学习的人以古代为师,自有他们的源流。至于个人的性情遭遇,人人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不能描摹古人而照抄,因为敬畏古人而受古人束缚。今天的莺花,难道是古代的莺花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莺花;今天的音乐,难道是古代的音乐吗?但是不能说今天就没有音乐。大自然的声音一天不断,那么人类的声音也就一天不会断绝。孟子说:“今天的音乐,就像古代的音乐。”音乐就是诗歌。唐代人学习汉、魏诗歌就变化汉、魏的诗歌风格,宋代人学唐诗就变化唐诗的风格。这种变化,不是有意要变,而是不得不变。假如不变,那么就不足以成为唐诗,不足以成为宋诗了。子孙的面貌,无不来自于祖父、父亲,但是有变得漂亮的,也有变得丑陋的,如果一定要禁止让他们不变,那么即使是创造万物的上天也没有办法。先生允许唐代人变化汉、魏风格,而独独不允许宋代人变化唐代风格,真令人不解。
而且先生也知道唐代人自己也变化诗的风格,这和宋代人无关吧?初唐、盛唐风格一变,中唐、晚唐风格再一变,到皮日休、陆龟蒙两人,已几乎变得接近宋人风格了。时代风格发展的趋势,诗人聪明才智的发挥,有原本并不希望它这样而自然变成这样的。所以我常说改变唐尧、虞舜的,是成汤、武王,最善于学习尧、舜的也是汤、武,最不善于学习尧、舜的是燕王哙;改变唐诗风格的是宋代、元代,最善于学习唐诗的也是宋代、元代,最不善于学习唐诗的是明代七子。为什么呢?应当变化就变化,其传授是靠心的领会;应当变化却不变化,墨守的只是外部的形式。鹦鹉能说话,却得不到真正会自己讲话的本领,这不是因为光学表面的形式吗?
至于近代论诗的人,则说:三百篇高明;五言诗一定首推建安、黄初体诗歌;其他诗歌,一定首推初唐盛唐的诗体。不是这样,一定排斥。既不能了解诗歌的源与流、本与末、正与变、盛与衰,都是相互循环的;并且也不能分辨古今作者的心思和才力的深浅、高下与长短,谁是沿袭谁是变革,谁是创新谁是继承,谁是沿袭弊端而衰落,谁是挽救衰落而兴盛,一一剖析而条分缕析,概括综合使之条理通达。只知道自夸矜持张扬,作浮浅空洞隔靴搔痒的言论,用来欺骗别人,自己也被欺骗了。
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事的气运命数,顺次变换而相互承续。古人说:天道十年一变。这是万物的道理,也是万物的趋势,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如此。难道只有诗歌一道凝固而不能改变吗?
第二篇:2015—2016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2016东城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1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
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一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的技术,在军事、民用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俄罗斯、欧洲相继建立和发展了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
“GPS”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和应用的新一代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由美国国防部控制,可提供军民两种服务。军码定位精度10米,仅供美军及盟友使用;民码定位精度20米左右,平时向全球开放,战时能实施局部关闭。随着接收机的不断改进,GPS测量已趋于“傻瓜化”。在观测中测量员只需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和记录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如果在一个测站上需作长时间的连续观测,还可以通过数据通讯方式,将所采集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全自动化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另外,接收机体积也越来越小,重量也越来越轻,极大地降低了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目前,该系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卫星导航系统,在实际应用和产业化上处于国际垄断地位。各国可以使用GPS的硬件,成本中都包含GPS专利费用,这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格洛纳斯”是俄罗斯的定位导航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发,由俄罗斯军方控制,可提供军民两种导航定位服务,民码精度50米左右,军码精度与GPS相当。
欧洲“伽利略”系统是为了摆脱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于1999年合作启动的项目,是欧盟15个国家参与建设的民用商业系统。系统可以提供三种类型服务:面向市场的免费服务,定位精度12-15米;商业服务,定位精度5-10米;公众服务,定位精度4-6米。其中后两种服务是受控和收费服务。伽利略系统空间段由30颗卫星组成,卫星上装有导航和搜救载荷,可以满足航空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与人身安全紧密相关的应用要求。
三种导航系统都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但又各有千秋。它们的互补和相互制约有利于用户进行选择,也使导航系统能够快速健康发展。
(取材于《GPS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对“傻瓜化”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安装方法简便
B.自动化程度高
C.数据处理迅速
D.体积小重量轻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伽利略”系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提供民用服务
B.定位精度高
C.有部分收费要求
D.安全性强 材料二
我国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制订了自主研制建设“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三步走”规划:第一步是试验阶段,即用少量卫星利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即“北斗一号”);第二步是到2012年,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二号”);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具有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的特点。尤其是短报文通信服务,完全是中国的原创功能。它能在没有移动、电信服务商的地区,通过卫星传出短消息。许多中国渔船凭借这种服务极大地增强了安全保障。2008年汶川地震中,性能稳定的“北斗一号”一度成为灾区唯一的对外联络手段。
虽然就整体性能来说,“北斗一号”和美国GPS相比,在覆盖范围、定位精度等方面还有明显差距,但是“北斗一号”系统的成功研制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解决了我国没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问题。
以“北斗一号”为基础,我国从2007年开始正式建设“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经过不懈努力,到2015年3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开始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保驾护航,服务全球用户。2015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北斗定位测量技术更是大显身手,在太空帮助阅兵指挥运筹帷幄,确保阅兵仪式顺利进行。到2020年,”北斗”将完成35颗卫星覆盖任务,在全球定位服务领域的优势将充分发挥出来,其服务水平将不低于GPS。
“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说明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有了三十多年的技术储备,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人对在新一轮的科技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引领世界、服务全球充满信心。
(取材于《中国版GPS发展历程揭秘》)
3.根据“材料二”中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介绍,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下列表现不属于“北斗”之功的是(2分)
A.军乐队演奏连贯精准,不错一音
B.各国嘉宾车辆准时抵达指定位置 C.装备方队等速,时间误差极小
D.空中梯队交叉飞行米秒不差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同于其它导航系统的服务功能是(2分)
A.定位
B.导航
C.短报文通信
D.授时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全球四种卫星导航系统的解说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GPS”系统免费向全球提供军民两种服务,技术最先进。B.因民码精度低,“格洛纳斯”系统主要为军方提供服务。C.“伽利略”系统只提供给参与建设的15个国家使用。D.“北斗”系统可以使用户知道并且报告自己的位置。材料三
“北斗+”是北斗应用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增强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智能平台。通俗来说,“北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斗+”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当前大众耳熟能详的智能交通、精准农业、智慧旅游、民生关爱、智能驾考等都是“北斗+”的杰作。
例如,精准农业(即“北斗+农业”)就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理念下的综合系统,由北斗卫星导航、农田信息采集、遥感监测、智能化农机具、网络化管理等系统组成,对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目标起了极大的作用。
又如,现阶段社会老龄化严重,老人的安全位置信息、紧急救护与救援等综合服务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庭的重视,急需得到解决。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但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便出现了监护真空,儿童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校园是突出的人群密集活动区,传统的一对多的学校管理模式,并不能满足满足学生的安全需求。因此,如何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以至社会的高度重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当老人或儿童外出时,携带追踪型的终端,通过位置服务平台的多通信链路(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将自身的位置信息发送至家人的终端设备中,使家人能够实时掌握老人儿童的位置;遇到突发状况,老人儿童可以通过终端上的报警设置发送报警信息,向位置服务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即时通知其亲属,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卫星导航领域的每一个进步过程,都是导航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过程。目前,“北斗”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趋势,这种进步将持续推动社会发展,深刻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
(取材于“百度百科”)6.根据“材料三”,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解释“北斗+”的含义。(4分)7.下列对三则材料中成语加点的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各有千秋千秋:长处
B.大显身手身手:本领 C.运筹帷幄筹:计策
D.耳熟能详详:清楚
8.我国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哪些重大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6分)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1】,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2】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3】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注释:【1】子张、颜涿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2】驵(zǎng),市场经纪人。【3】齿:排列。
9.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一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2分)
A.清心败火
B.身败名裂
C.功败垂成 D.枯枝败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使其耳可以闻
B.学于孔子 其孰能讥之乎而耻学于师
C.说义必称师以论道
D.贤主弗内之于朝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用命令(他)忠诚了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12.请把第二三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①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2分)
②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3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各题。(5分)①用(/)为下列文字断句。(3分)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②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中孔子给你的印象。(2分)
14.本文首段即举出无论地位还是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从师学习的例子,以此说明从师的必要性。韩愈在《师说》中也写了类似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甲】【乙】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四段或韩愈《师说》中的观点(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6分)
【甲】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乙】(孟)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选自《汉书·儒林传》)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虎丘【1】题壁 陈恭尹【2】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3】,乞食吴门秋又深。注释:【1】虎丘,苏州名胜,相传内有春秋时吴王阖闾墓。【2】陈恭尹,清代诗人。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后兵败殉国,陈恭尹只身逃脱。【3】吹篪(chí)客,指伍子胥。春秋时,伍子胥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往吴国,吹篪乞食。篪,古代一种用竹子制成的乐器。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壁诗是诗人在墙壁上题写的诗歌,苏轼《题西林壁》、谭嗣同《狱中题壁》都是题壁诗。
B.起句写吴王霸业成空的史实,“古时山色”四字暗含着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
C.颔联拓展空间,由虎丘而至整个江南,千家笛声与万里砧声相合,虚实相生,意境阔大。
D.颈联以“征士泪”对“美人心”,将士出生入死,闺中美人却不知亡国之恨,犹自做着女红。
17.古诗词中的数字有时并非实指。下列诗句中,与本诗颔联中加点数字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D.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吴伟业《阻雪》)
18.请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战争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曹刿论战》中,曹刿在“齐人败绩”,“公将驰之”时,实地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才下令追逐,最终大克齐师,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战略思想;而屈原在《国殇》中饱含深情地歌咏为国而死的将士们勇猛不可侵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传达出一种凛然阳刚之美。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5题。走宁夏
①一出银川机场,天旷地远,阳光敞亮,刚才还汗津津黏糊糊的胳膊,像用干沙子搓过一样爽净。人粥似的闷燠的北京给甩远了,它追不上我了,眼下的空间突然无比阔大。
②银川的得名,有记载的一则是,前秦符坚的骢马城就在这一带,因符坚是氐族首领,而氐族语呼骢马为“乞银”,故而放牧“乞银”的地方就叫“乞银城”,后来叫顺了嘴就叫成银川了。
③而宁夏的名字的来历追溯起来,可就是一部宏大的传奇了。④宋初,党项羌李元昊确立西夏帝国并称帝,版图之大,气焰之嚣张,立国时间之久,史所罕见。李元昊此人强项而英纵,似乎特别喜欢斗气儿。范仲淹恳求他,只要答应不再使用“帝”字,他要什么给什么,满足一切要求。李元昊并不买账,偏要大用特用这个“帝”字,能把人气晕。形势对他不利时,他也假装顺从,自我蔑称为“兀卒”,其实埋了钉子,后经人破译,乃“吾祖”的谐音,对方回信若依此称呼,即落入“我的爷爷”之陷阱。你说可恼不可恼?但宋朝硬是拿他没办法,因为他有强悍的实力。成吉思汗可能也是被李元昊的后裔们气坏了,发誓非荡平西夏不可,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灭掉。
⑤在宁夏,你还会不时听人提起黑城子,那是西夏的故都,又名哈拉浩特。“哈拉”,黑也,“浩特”,城也。那里的最后一主“黑将军”似应早于李元昊,他勇冠三军视死如归的惊天气概和他在城破前窖藏贵重金银文牍器物的故事,至今流传在民间。
⑥西夏啊西夏,在历史的长夜里,二百年,太匆匆,你来得迅,去得疾,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如一节在激荡回旋中戛然而止的雄浑乐曲,又像一个酷烈而又浪漫的噩梦。元灭西夏后,置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宁夏就是扫平西夏、永保安宁之意。
⑦去看岩画的那天,天气晴好,贺兰山在银川城的西北方向若隐若显,勾勒出雾岚似的一溜长线,其幻影似一队骑手控驭着骏马,与我们的汽车并排比赛速度,车跑多快,它们也跑多快。贺兰岩画便藏在数不清的山谷中。我们入一谷,细看沟谷两崖,果有姿态各异的奇怪图案赫然而现。岩刻五花八门,还杂以天书样的西夏文字,其中似人似怪的头像特别多。
⑧我被岩画之谜吸引着,不由遥想上古游牧人,顶风冒雪,辗转深山荒滩,日夜与牛羊为伴,好不孤单,那种欲与天、地、人、万物生灵对话的强烈冲动难以抑制,却又苦无对象,于是以凿刻为语言,把原始的思维和郁积于胸的怒吼注入了这万古不灭的岩画。
⑨翌日清晨五点多,我们又出现在中卫。中卫在大西北是很有名的,这固然由于它军事地位的险要,但也与风沙大有关系。它过去出名是因饱受风沙之害,现在出名则因为是全国的治沙模范,并获得了国际声誉。这里年均刮风900个小时,平均每10小时出现一次风沙,最大风力11级。历来中卫人不知修了多少庙,祈求神灵保佑,锁住沙龙,然而无效。事情终于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那就是著名的“沙坡头奇迹”。我这次才弄懂是怎么回事。原来,英雄的中卫人民用半隐蔽式麦草方格沙障来固沙,采用1×1米格状草沙障先铺在大片流沙上,遏制风速,而后再在草方障内植草造林。多年来,在包兰铁路两侧连绵不断的沙山上,罩着一张由草方格组成的无边无际的巨网,而在这无数的网眼里又长起了或疏或密的青杨。
⑩中卫又名鸣沙洲,它的沙子原是会“唱歌”的,有“沙坡鸣钟”之称。但中卫的响沙已有十几年不怎么唱了,人们从高坡滑下,难得听到鸣沙擂鼓了。因为绿化造林,使大气变化,影响到沙粒的频率,“共鸣箱”结构给破坏了。这是一种积极的破坏,破坏得好。当自然奇观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人类往往还是选择了文明。
11须弥山石窟是此行的最后一个点,它距固原50公里,位于六盘山北端,始建于北魏中晚期,是西北历史上最悠久的石窟之一。我们抵达时已近后晌,见这一带山大沟深,地貌苍古,其大佛楼释迦牟尼坐像有20多米高,仪态威严,雍然大气,很有震撼力。说实话,比起全国驰名的几大石窟,一点儿也不差。
12但不可思议的是,它直到解放后才被发现,旧的府县志中几乎没有记载。同样令人不解的是,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距银川市仅40多公里,它们也都是20世纪60年代才被发现。我想绝不是没人发现过,只是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发现者少罢了,何况发现了又如何?为生计奔劳的人,顾不上琢磨,又缺乏起码的通信条件。从另一面看,它们的发现之晚正说明西部的文化土层何其厚也,有待发现的东西何其多也。现今西部文化大放异彩的际遇来了。听说,中央已拨巨款发掘西夏陵,世人也期待着东方金字塔之揭秘。
13此时,斜阳把赭色的光影投射到伫立了千年的裸露着的错落有致的佛像上,佛容凝重而肃穆,加浓了沉思的氛围。眼前是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纵横交错的干沟,千山万壑的波涛。我知道,从这里出去不远便是西吉、海原,还有沙沟,再向北,是银川平原、沙坡头、贺兰山,全是些沉积了无数苦难和奋争的地方。历史烟云一一从眼前飘过,我想象着,汉武帝六临朔方驱马击剑出萧关,拓拔魏万马奔腾踏平赫连勃勃,唐太宗大破匈奴勒石灵州府,康熙大帝三次御驾亲征平定噶尔丹,还有回民起义领袖马化龙啸聚金积堡,把反抗满清暴政的斗争推向了高潮„„这片伟大的土地,真个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4此刻周遭静谧极了,一点声音也没有,好像被世界遗忘了;但忽然间,我听见深沟大壑的上空,像盘结着携带豪雨的云团一般,轰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这不是我的幻觉,神秘的、蕴藏着中华民族巨大精神财富的土地,本不该是如此沉默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我深信,不管人类文明发达到了何等程度,我们永远需要不断回归精神的故乡。
(取材于雷达的同名散文)
20.下列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陷阱:“阱”也可以写成“井”。B.后裔:“裔”的读音是“yī”。C.戛然而止:“戛”的读音是“jiá”。D.想象:“象”不可以写成“像”。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与“宁夏”一名的来历相比,始于氐族语音译的“银川”,命名得过于随意。B.贺兰山岩画是原始游牧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似人似怪的头像表现了孤单寂寞之情。C.“沙坡头奇迹”是指中卫人民创造的一种用半隐蔽式麦草方格沙障来固沙的方法。D.西夏王陵等古迹没被及早发现,既说明宁夏交通闭塞,也说明宁夏文化亟待开发。2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一种修辞方法。
B.除了西北的须弥山石窟,我国历史悠久的石窟还有甘肃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等。
C.第13段中“这片伟大的土地,真个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化用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词句。
D.“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由“兮”字可知,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诗句。
23.作者为什么说“而宁夏的名字的来历追溯起来,可就是一部宏大的传奇了”?(5分)
24.文中第⑩段划线句提到“当自然奇观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人类往往还是选择了文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结合文外的例子说明理由。(6分)
25.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神秘的、蕴藏着中华民族巨大精神财富的土地,本不该是如此沉默的”这句话的理解。(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高中三年,同学们参加了不少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辩论赛、演讲等。你最喜欢的活动是哪一种?请简要陈述理由。
②学校消防演习中,有些同学嬉笑打闹,有些同学行动拖沓„„请针对这种现象,拟一则广播稿。要求内容具体,态度友善。
③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是北洋军阀段祺瑞的执政府旧址,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于此。每年三月十八日,总有学生来此献花。请就献花时的场景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①最近微信和Q Q上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孩子正在参加评选活动,请大家帮忙给XX号孩子投上宝贵的一票,麻烦大家了。”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样做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用媒体谋私利„„你对此有何看法?[来源:Zxxk.Com]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②《走宁夏》中,作者深信“不管人类文明发达到了何等程度,我们永远需要不断回归精神的故乡”。请以“精神的故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015—2016学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1.(3分)B
2.(3分)D
3.(2分)A
4.(2分)C
5.(3分)D 6.(4分)利用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大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物联网平台,让北斗数据应用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关键词: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其它技术、传统行业、融合)
7.(2分)D 8.(6分)要点:
(1)保障国家安全。打破欧美垄断,避免受制于人。
(2)增加技术储备。技术研发帮助我国在新一轮科技大潮中抢占制高点。
(3)提高经济效益。省去引进外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资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9.(2分)B 10.(3分)B 11.(3分)C 12.(5分)①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2分)②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3分)13.(5分)
①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3分)
②答案示例:谦谦君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等。(2分)14.(3分)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5.(6分)
有自己的看法,能结合选文第四段或《师说》中的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16.(3分)D 17.(3分)C 18.(4分)要点:
(1)尾联用典,以伍子胥自比,写自己身负国难家仇,含蓄表达了反清复明的大志。(2分)
(2)“秋又深”三字,使人想见瑟瑟秋风、森森寒气,诗人于时局艰难之时,又觉前途迷茫。(2分)
(意思对即可)
19.(4分)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20.(2分)C 21.(3分)D(选C得1分)22.(3分)D 23.(5分)黑城子里“黑将军”的惊天气概和相关故事至今在民间流传。宋初,党项羌李元昊因有强悍实力,建立西夏帝国并称帝,宋朝拿他没办法。成吉思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灭掉西夏。
24.(6分)考生可同意,也可不同意;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25.(5分)要点:
(1)在宁夏的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在此建功立业、书写传奇;(2)无论是贺兰山岩画、中卫沙波头奇迹还是须弥山石窟,都是宁夏人民创造出来的;(3)宁夏文化底蕴之丰富、人民创造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4)宁夏并未被世人关注,很多精神财富还没有开发出来;
(5)作者一方面感到遗憾,另一方面对宁夏的未来际遇充满希望。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6.(10分)(略)27.(50分)(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以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附【15题参考译文】
①很多儒生推荐张禹,皇帝下令让太子太傅萧望之进行考核。张禹(用)《易经》和《论语》中的大义来应答,萧望之认为他答得很好,上奏(说)张禹精通经学,遵守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可以任用。
②孟喜被举荐为孝廉,作郎中,成为丞相的下属。博士(一职)缺人,大家推荐孟喜,皇上听说孟喜改变了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于是就不任用孟喜。
第三篇:北京市东城区2011高三语文期末
北京市东城区2010——2011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 三 语 文
本试卷共6页,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简练
精兵减政
蝉联(chán)
肆无忌惮(dàn)
..B.反复
翻来复去
拯(zhĕnɡ)救
亟(j í)须纠正 ..
C.陵墓
盛气凌人
温馨(xīn)
罄(qìn)竹难书 ..
D.谰言
推波助澜
稗(bài)官
沁人心脾(p 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北京,保留着许多古老的胡同,这些胡同与四合院水乳交融,成为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明清家具,尤其是黄花梨家具,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它与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织绣、金石等比肩而立。....C.在2010年广州第16届亚运会上,由近千名运动员组成的中国军团夺金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其他参赛国家望其项背。....D.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坚决捍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妥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代医学认为,红薯除了含有一定的钙质,还含有大量的钾和镁,这些物质可以维持人体的离子平衡,减缓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骨钙流失。
B.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女士曾经提出“一本书主义”,大意是说一个优秀的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的、传得下去的、并足以支撑自己的书。
C.目前在我国学术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学界应该倡导对学术敬畏,我们虽然无力改变这种大环境,但可以营造一个敬畏学术的小环境。
D.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如同淡雅的抒情散文一样具有某种纯粹的“爱情”感受,这种爱超越了时空,变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庄子》一书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典籍,其文大都由寓言故事组成,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
B.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塑造了一个善良刚强的女性形象,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誉为一首“旧时代的葬歌”。D.俄国契诃夫的长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
6页)第1页(共
5、下列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其最大的妙处在于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① 正相反,中国美学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 ② 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 ③ 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若浓,沁人心脾 ④ 更不因为它处于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韵
A.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阎典史者,名应元,字丽亨,其先浙江绍兴人也。初,薙发令下,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悬明太祖御容于明伦堂,率众拜且哭,士民蛾聚者万人,欲奉新尉陈明遇主城守。明遇曰:“吾.智勇不如阎君。此大事,须阎君来。”乃夜驰骑往迎应元。应元投袂起,率家丁四十人,夜驰入城。.已乃分城而守:武举黄略守东门,把总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列营百数,四面围数十重。会城中矢少,应元乘月黑,束藁为人,人竿.一灯,立陴□间,匝城,兵士伏垣内,击鼓叫噪,若将缒城斫营者。大军惊,矢发如雨。比晓,获矢无算。又遣壮士夜缒城入营,顺风纵火;军乱,自蹂践相杀死者数千。
帅刘良佐拥骑至城下,呼曰:“吾与阎君雅故,为我语阎君,欲相见。”应元立城上与语。遥语应.元:“弘光已走,江南无主,君早降,可保富贵。”应元曰:“某,明朝一典史耳,尚知大义。将军胙土③分茅,为国重镇,不能保障江淮,乃为敌前驱,何面目见邑义士民乎?”良佐惭退。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梯冲死士铠胄皆镔铁,刀斧及之,声铿然,锋口为缺。城俄陷,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灭顶,遂被缚。.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
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顾视其树立,乃卓卓如是!呜呼,可感也哉!..(取材于清代邵长蘅《阎典史传》)
注:①典史:官名。元始置,明清沿置,不入品阶,即“未入流”。
②薙(tì):通“剃”。
③胙(zuò)土分茅:指分封土地和爵位。①
②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闰六月朔
朔:农历每月十五 .
B.应元投袂起
袂:衣袖 .
C.会城中矢少
会:适逢 .
D.顾视其树立
顾:但是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为我语阎君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B. ①乃为敌前驱
②乃设九宾礼于廷
..
C. ①所当杀伤以千数
②皆以美于徐公 ..
D. ①呜呼,可感也哉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6页)第2页(共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时大军薄城下者已十万
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经十万
B.若将缒城斫营者
好像将要有人由城上缘绳而下偷袭敌营的样子
C.锋口为缺
锋口成为了缺口
D.微夫应元,固明朝一典史也
地位低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秀才许用德和新任县尉陈明遇的言行衬托出阎应元的举足轻重。
B.阎应元设计用草人骗得了敌人的箭矢,和“草船借箭”有异曲同工之妙。
C.明朝的降将刘良佐听了阎应元的指责顿有悔悟,面带羞愧地告辞而去。
D.阎应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英勇抗敌忠烈殉国的事迹实在可歌可泣。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飞至孝: 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 卒 水 浆 不 入 口 者 三 日 家 无 姬 侍 吴 玠 素 服 飞 愿 与 交 欢 饰 名 姝 遗 之 飞 曰 主 上 宵 晘 岂 大 将 安 乐 时 却 不 受 玠 益 敬 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取材于《宋史•岳飞传》)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8分)
①总角之宴。,不思其反。(《诗经·氓》)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④潦水尽而寒潭清。俨骖騑于上路。(王勃《滕王阁序》)⑤戍卒叫,,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⑥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苏轼《前赤壁赋》)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禾 熟
孔平仲
②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③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①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6页)第3页(共
注:①孔平仲:宋代地方官吏,多次遭到贬谪。
②窦:指水沟。
③耕耘债:指耕田犁地的农活。
① 下列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禾熟》首句大笔勾勒出农村金秋季节的画面:百里农田,波翻浪涌,香气袭人。B.《禾熟》后两句含蓄表达了希望尽快了却官场“役债”,像老牛那样卸去重负的心愿。
C.《村居》首句如同电影镜头转换,由近景到远景,描绘出宁和淡雅的田园风光。D.《村居》后两句用“夕阳”“寒鸦”渲染气氛,静谧之外又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
② 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13.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村居》一诗。(不少于150字)(10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戏曲表演艺术的三个来源分别是滑稽戏、说唱演员的表演和舞蹈。滑稽戏的表演是一种散文式的表演,它在中国戏里是资格最老的表演。它的特点之一,就是自己讽刺自己。这种滑稽幽默的“自讽”,被成功地运用到戏曲净角、丑角的表演中,使观众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获得审美享受。中国戏曲中的演唱艺术,是从说唱中间来的。戏曲形成之后,演员以唱为主,但在唱的同时又有动作。舞蹈是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三个来源。民间传统舞蹈表演具有鲜明的节奏性、音乐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中国戏曲汲取舞蹈艺术的优长及诸多的表演技术,与其他艺术因素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即程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积累,戏曲中的程式越来越多,于是便形成了鲜明的程式性。
程式性是中国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中国戏曲表演更是借助“行当”这个中介来创造人物形象的。行当是创造角色的结果,因为创造得成功,才成为一种类型。演员要演人物,不能依样画葫芦地去演行当。当一个好演员,不仅仅在外形上要像,而且一定要体会人物的内心,当他真正深刻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时候,再用高超的、经过严格训练的技术表现出来,才能具有真正的表现力。没有充分的内心情感与体验,外形的表现也是假的、僵化的。
戏曲表演的中心是创造角色,成功地塑造出舞台人物形象。演员在舞台上要创造出有血有肉而又有艺术性的人物形象,重要的是形成对于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如演关羽的演员对他的角色是崇敬的;演李逵是带着亲切偏爱的心情;对于王宝钏是寄予无限的同情和赞美的。其次,还要有对人物感情的体验,捕捉到人物内心各种细微的变化,再用外形动作巧妙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演员徐小香为演好《群英会》里的周瑜,既深入体验周瑜总比不过孔明时又妒又气的内心状态,又着力在周瑜头上的翎子下功夫,让翎子发抖,身子不动,这样他就表现出心里实在气得没法,但又要极力克制住这种复杂的心理。正是这种内心与外形的紧密结合,才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需要先有“功”,然后才能有人物。但运用程式而不让程式拘束的思想,这一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过一个著名的论断:“中国戏剧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行动。”
(取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滑稽戏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三个来源中地位最为重要。B.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就是通过程式手段创造人物形象。C.成功地塑造出舞台人物形象重要的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6页)第4页(共D.《群英会》里周瑜的形象就是演员借助行当这个中介创造的。
1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国戏剧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则的自由行动”论断的理解。(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必也正名乎
①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可是我对于人名实在是非常感兴趣的。
②旧时代的祖父,冬天两脚搁在脚炉上,吸着水烟,为新添的孙儿取名字,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叫他光楣,他就得努力光大门楣;叫他祖荫,叫他承祖,他就得常常记起祖父;叫他荷生,他的命里就多了一点儿六月池塘的颜色。除了小说里的人,很少有人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十有九个叫金贵,阿富,大有的。但是无论如何,名字是与一个人的外貌品性打成一片,造成整个印象的。
③我喜欢替人取名字,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实行过。似乎只有做父母的和乡下的塾师有这权利。除了他们,就数买丫头的老爷太太与舞女大班了。可惜这些人每每敷衍塞责;因为有例可援,小孩该叫毛头,二毛头,三毛头,丫头该叫如意,舞女该叫曼娜。
④适当的名字并不一定是新奇、渊雅、大方,好处全在造成一种恰配身份的明晰的意境。有人说,名字不过符号而已,没有多大意义。在纸面上拥护这一说者颇多,可是他们自己也还是使用着精心结构的笔名。
⑤从前人的乳名颇为考究,并不像现在一般用“囡囡”“宝宝”来搪塞。乳名是大多数女人唯一的名字,因为既不上学,就用不着堂皇的“学名”,而出嫁之后,根本就失去了自我的存在,成为“张门李氏”了。
⑥男孩儿的学名,恭楷写在开蒙的书卷上,以后做了官,就叫“官印”,只有君亲师可以呼唤。他另有一个较洒脱的“字”,供朋友们与平辈的亲族使用。至于别名,那更是漫无限制的了。买到一件得意的古董,就换一个别号,把那古董的名目嵌进去。搬个家,又换个别号。本来,如果名字是代表一种心境,名字为什么不能随时随地跟着变幻的心情而转移?
⑦为什么一个人要有几个名字呢?因为一个人是多方面的。同是一个人,父母心目中的他与办公室西崽所见的他,就截然不同——地位不同,距离不同。有人喜欢在四壁与天花板上镶满了镜子,时时刻刻从不同角度端详他自己,百看不厌。多取名字,也是同样的自我膨胀。像这一类的自我的膨胀,既于他人无碍,何妨用以自娱?虽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浪费,我们中国人素来是倾向于美的糜费的。
⑧可是如果我们希望外界对于我们的名字发生兴趣的话,那又是一回事了。⑨一个人,做他自己分内的事,得到他分内的一点注意。不上十年八年,他做完他所要做的事了,或者做不动了,也就被忘怀了。社会的记忆力不很强,那也是理所当然,谁也没有权利可抱怨。„„大家该记得而不记得的事正多着呢!
⑩现在我开始感到我应当对我的名字发生不满了。为什么不另挑两个美丽而深沉的字眼,即使本身不能借得它的一点美与深沉,至少投起稿来不至于给读者一个恶劣的最初印象?仿佛有谁说过:文坛登龙术的第一步是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果真是“名不正而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么?
11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眼儿的过分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12中国的一切都是太好听,太顺口了。固然,不中听,不中看,不一定就中用;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向我自己作为一种警告,设法除去一般知书识字的人咬文嚼字的积习,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找寻实际的人生。
(取材于张爱玲同名散文)16.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以“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开篇,转入取名的话题。
6页)第5页(共B.本文看似谈论取名问题,实则蕴涵着对姓名文化的思考与认同。C.作者以男女取名不同为例,表达了对中国封建伦理传统的不满。D.作者认为取一个炜丽触目的名字是文坛登龙术中重要的一环。E.《必也正名乎》是一篇充满着文化意蕴与学术理趣的散文小品。
17.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①简要说明第②段作者写旧时的祖父为新添孙儿取名的用意。(4分)②阅读第⑦—⑨段,请你分条概括中国人要有几个名字的原因。(3分)
18.通读全文,试举文中已两句话,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4分)
19.根据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取名”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陆续报道,当年北京外国语学校的红卫兵,今年60多岁的申小珂等人向当年被打的北外党委书记程璧等老教师、老领导致信道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痛心。《雅虎视点》就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如果您或亲朋曾受到折磨、伤害,您会原谅道歉者吗”这一问题,37% 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意义,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在所有的答案中,这样的回答比例是最高的。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页)第6页(共北京市东城区2010——2011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
高
三
语
文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D(A.精兵简政 B.翻来覆去C.罄(qìnɡ)竹难书). 2.C(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3.A(B.“女作家”与“女士”重复;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为“倡导„„的精神”;
D.结构混乱)4.D(短篇小说)
5.B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6.A(朔:农历每月初一)
7.A(介词,替)
B(①副词,竟然
②连词,于是)
C(①介词,用
②动词,认为)
D(语气词①加强语气
②表句中停顿,舒缓语气)
8.C.锋口被砍缺
9.C.“顿有悔悟”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5分)
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晘/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
(每对2处得1分,断错2处扣1分,扣满5分为止,不倒扣分)
译文:
岳飞极孝顺:母亲留在黄河以北,派人去寻找探访,并迎接她回来。母亲患了经久不愈的病,(岳飞)一定亲自煎药熬汤。母亲故去,(岳飞)三天水米不进。(岳飞)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平常就佩服岳飞,希望同他结好,把有名的美女打扮好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吃饭,难道是大将享安乐的时候吗?”推却而不接受。吴玠更加敬重佩服(岳飞)。(岳飞)青年时期酒量大,皇帝告诫他说:“你以后到了黄河以北地区才可以饮酒。”(岳飞)于是戒酒不喝。皇帝当初要为岳飞建造宅第,岳飞推辞说:“敌人还没有消灭,怎么能安家呢?”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贪爱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11.(8分)
①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②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③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 ⑤函谷举 楚人一炬 ⑥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12.(7分)
6页)第7页(共①(3分)C 由远景到近景 ②(4分)
(2分)《禾熟》通过对老牛的赞赏,抒写了长期蕴积胸中的郁闷心情。
(2分)《村居》通过写村居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闲愁的心情。13.(10分)
答案示例:
《村居》一诗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秋日村居图。前两句选择的是绿水、农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静中有动。后两句变换手法,以动写静。老牛自行归来,牛蹄嘚嘚,行步迟迟,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以动写静,更显其静。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4.(3分)D(A.滑稽戏在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三个来源中是资格最老的。B.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还包括通过行当等手段创造人物形象。C.除了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之外,重要的是对人物的态度和评价)15.(5分)
答案示例:
演员运用程式,又不能机械地原封照搬,所有的行当和程式都是表现的手段,不能被其所拘束。演员在表现不同的感情状态时,决不能毫无分别地去使用程式,一定要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将人物“演活”。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16.(4分)
B(作者并不认同)D(与作者观点相反)17.(7分)
参考答案: ①(4分)
用意有三:一是说明人们用取名寄托美好的愿望;二是说明很少有人名副其实;三是自然引出下文。
②(3分)
缘由有三:第一,角色不同;第二,自我膨胀的心理;第三,希望引起外界注意。(意思对即可)18.(4分)
答案示例:
本文语言朴质平易、诙谐生动,似与挚友聊天、说私房话,絮絮叨叨,不温不火。如“可是世上有用的人往往是俗人。我愿意保留我的俗不可耐的名字”,在平和的语气中将自己的想法道出,那种促膝而谈的亲切,那种随意而说的轻松在文中随处可见,充分显示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19.(10分)(略)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0.作文(60 分)(略)
按2010年北京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参考译文】
阎典史,名应元,字丽亨,他的先祖是浙江绍兴人。当初,剃发的命令下来,秀才许用德在闰六
6页)第8页(共月初一,把明太祖像悬挂在明伦堂,率领众人一面拜一面哭,像蚂蚁那样聚集的士民有万人,打算拥戴新任县尉陈明遇主持守城(事宜)。明遇说:“我的智慧勇气不如阎君。这是大事,一定要阎君来(担任)。”于是连夜骑马去迎接应元。应元挥袖而起,率领家丁四十人,乘夜疾驰进城。随后分城防守:武举人黄略守东门,把总某人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守北门。布置才结束,外面的包围就合拢起来了。当时迫近城下的清军已经十万,列营成百,四面围了几十重。正值城中箭支缺少,阎应元趁着月黑(之夜),(让城里的人们)束蒿草成人形,每人用竹竿挑一盏灯,立在城的矮墙中间,环绕整个城墙,兵士伏在城墙内,击鼓叫喊,好像将要有人由城上缘索而下偷袭敌营的样子。清军惊恐,射的箭如雨点一般。到了天明,得到的箭支不计其数。(阎应元)又派壮士夜间缒城进入(清军的)营垒,顺风纵火;清军慌乱,自相践踏而死的(有)几千人。
清军主将刘良佐带领骑兵到城下,喊道:“我和阎先生是老朋友,替我告诉阎先生,(我)想和他见面。”应元站在城上和他说话。(刘良佐)远远地对应元说:“弘光帝已经逃走,江南(再)没有国君,您及早投降,可以保证富贵荣华。”应元回答说:“我是明朝一个小典史,还能懂得大义。将军(您)受土封侯,为国家守卫重镇,不能守住江淮,竟然做了敌人的先锋,有什么脸面来见我们城里深明大义的士民呢?”良佐惭愧地转身退走了。贝勒已经觉察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使用云梯、冲车的敢死队员的盔甲都是用镔铁制作的,刀斧一碰叮当作响,锋口被砍缺。不一会儿城墙倒塌,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员,快跑猛冲,进行了八次巷战,抵挡、被杀伤的清兵有上千人。(应元)再要夺取城门(冲出城),城门紧闭冲不出去。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自杀不成),于是被俘。黄昏时,(阎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栖霞禅院。院里的僧人夜里听到(阎应元)不停高喊“快点杀掉我”。不久,没有了声音,阎应元气绝身亡。
地位低微的阎应元,本来只是明朝的一个典史,但看他建立的功业,竟然这样的卓越!啊,令人感动呀!
6页)第9页(共
第四篇:2017北京市顺义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综合练习(二模) 试题
顺义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8道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答案请务必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文请务必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9题。【材料一】
所谓酒令,按新版《辞海》的说法:‚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以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它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据考证,酒令之始可以上溯到周朝初年,鉴于商朝统治者溺酒亡国的教训,由周公以王命发布《酒诰》禁酒。‚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起初本意是为了禁止酗酒而设酒令官。在《诗·小雅•宾之初筵》第五章中有‚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的句子,这里的‚监‛‚史‛即令官,是为限制宴会上饮酒过度而设的执法官,对饮酒失仪妄言者要予以惩罚。而后世所说的酒令与其本意恰恰相反,是劝人多饮酒的一种行乐手段、游艺活动。从形式上看,酒令有多种多样,诗词曲文类(如作诗令、说诗令、回环令等);游戏类有拇战(或曰猜拳、划拳等)、猜枚、牙牌令、射覆、投壶、击鼓传花、占花名儿、拆字、联句等。从内容上看,酒令有俗令和雅令、通令和筹令之分。
中国的酒令文化是一种特别、独有的酒俗。‚酒令‛二字出现在历史资料文献中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逵作酒令,学者宗之。‛但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行。《梁书·王规传》说:‚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士宴集,属规为酒令。规从容对曰:‘自江左以来,未有此举。’‛可见,南北朝时期,酒令并不风行。它的流行大概始于唐玄宗发明的击鼓催花,从此就自上而下传播于民间。唐代的酒令有许多种类,据唐人皇甫松《醉乡日月》记载,已有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手势令、小酒令、杂法等多种,唐人的诗歌也多有反映,如白居易的‚筹插红螺碗,斛飞白玉卮。碧筹攒彩碗,红袖拂骰盘‛,刘禹锡的‚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等等。同时,一系列的行令、酒约也制定出来。《醉乡日月》的目录里便有‚饮论‛‚为宾‛‚律录事‛‚觥录事‛‚选徒‛‚令误‛‚逃席‛等各项内容。宋代的情况与唐代差不多,只是更加丰富。至于明清两代酒令则发展到了高峰,举凡世间事物,人物、花木、虫禽,曲牌、词牌、诗文、戏曲、小说、中药、丹令、八卦等等,无不入令。(取材于姜南《浅析〈红楼梦〉中的酒令》)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酒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据《酒诰》文字,对酗酒者可以处以极刑。B.最初的“酒令”是劝人多饮酒的行乐手段。C.据文献记载,东汉至南北朝酒令尚未流行。D.明清两代,酒令内容丰富,几乎无不入令。2.下列内容没有在“材料一”中体现的是(3分)..A.酒令的定义
B.酒令的起源
C.酒令的种类
D.酒令的价值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在各种场合显示学问与才能,以示风雅博洽。唐代开始,雅令便在文人学士的酒席间流行开了,当时即有‚闲征雅令穷经史‛说法。雅令的种类很多,如古文贯串令、词牌令、拆字令、四书令、飞花令等。以下略举一二。
‚古文贯串令‛行令的格式大致如下:先说一句古文,接旧诗一句,再以一个骨牌(即‚牙牌‛‚宣和牌‛)名称和一支曲牌名称衔接,末以历书一句殿底。这么一个长句,共同组成‚酒面‛,长句之间要上下照应,彼此关联,最后说出‚酒底‛。‚酒底‛多为酒席间现成的花果名,再续古诗一句,诗句须有花果名相联。《红楼梦》六十二回宝玉做生日,酒席间湘云和宝玉划拳,湘云赢了宝玉,要宝玉行一个‚古文贯串令‛,宝玉一时说不出,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枝折脚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得大家笑了。众人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瓤,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四书令‛是用‚四书‛中的句子组合而成的酒令,这种酒令在明清时期特别流行。行令时具体要求又各有不同。《重论文斋笔录》记载了清朝嘉庆年间一则‚四书令‛,很有特色。这种酒令要求选用‚四书‛中的两个句子,上一句的末字和下一句的首字须合成一个药名,否则便要罚酒。其佳构有:道不远人,参也鲁(人参);诸侯之宝三,七里之郭(三七);臧武仲以防,风乎舞雩(防风);不知为不知,母命之(知母);殷鉴不远,志于道(远志);颜路请子之车,前日于齐(车前);事亲为大,黄衣狐裘(大黄);长一身有半,夏日则饮水(半夏);与其弟辛,夷子思以易天下(辛夷)等等。
可见,不熟悉经书的文人是无法参与这种‚四书令‛的。明清两朝科举制八股取士,当时的文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死背经书,‚四书令‛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流行开来的。除了‚四书令‛,其它雅令也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取材于史双元《说酒令》)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酒令不属于“雅令”的一项是(2分)
...A.骰子令
B.古文贯串令
C.拆字令
D.四书令 4.对材料二“《红楼梦》酒令”一节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黛玉所说的“酒面”,首句出自王勃《滕王阁序》。B.“酒底”为席间干果榛子,“榛”与“砧”谐音。C.贾宝玉因饮酒过量,故无法完成湘云规定的酒令。D.黛玉的酒令不仅包含视觉的景象,还有听觉因素。5.对材料一、二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小雅》是《诗经》中“二雅”之一。“雅”即正,指朝廷正乐。B.白居易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代表作有长诗《长恨歌》。C.刘禹锡《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高尚的追求。D.“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著作。
6.“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6分)①花□□□□□□; ②□花□□□□□; ③□□花□□□□; ④□□□花□□□; ⑤□□□□花□□; 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花;
【材料三】
唐宋时期,最具时代特色的助饮方式是行酒令助饮。行酒令助饮多在巡(行)酒之后进行,它极大地调动了当时人们的饮酒情趣,唐宋酒令艺术的繁荣对唐宋饮酒之风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酒令开始作为一个专有名称,特指酒筵上那些决定饮者胜负的活动方式。酒令在唐代形成后,很快就成为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文人到百姓无不选择适应其活动的酒令来佐饮。唐代的酒令名目繁多,但现在人们能够知道的大约只有20多种。大多数唐代酒令至宋代时就已经失传了。宋人多不解唐代酒令这一现象,说明唐宋两代的酒令有很大的变化。唐宋两代的酒令及人们行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唐代酒令以器具令居多,宋代酒令以文字令居多。唐代的器具令众多,如头盘(亦称投盘、骰盘)令、筹令等,这些酒令需要借助骰盘、筹箸等器具方能行令。与唐代器具令居多不同,留传下来的宋代酒令多是文字令。宋代文字令的盛行与宋代文人群体的迅速壮大密切相关。由于宋代统治者采用重文轻武的政策,加大科举取士的力度,大大刺激了宋代文化的发展,使宋代的文人群体日益扩大,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进行文字游戏的技巧也比较娴熟。酒酣耳热之际,宋人为后世留下了不少高水平的文字令。
其次,唐人行令强调胜负,宋人行令注重参与。唐人尚武任侠,争强好胜,行酒令时也往往强调胜负,负者要罚酒。唐人最喜欢在酒席上罚别人喝酒,有时看着对方醉倒而大乐不已。受此风影响,人们千方百计去寻找罚酒的理由,以致于你惩我罚,毫无休止。为公平处理因酒令而引起的纷争和更好地维持酒场秩序,唐人聚饮时常设酒纠(亦称席纠、觥使)。与唐代相比,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不太计较胜负。由于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所以宋代酒纠的设置也不如唐代那么普遍。
最后,唐人行令比较豪爽,宋人行令比较文雅。唐人行令之所以比较豪爽,除了唐人普遍开放豁达之外,与唐代的酒令形式也不无关系。由于唐代的器具令居多,行令时,人们的注意力随着骰盘、香球等器具的运动而转移,往往面目紧张情绪激动。除器具令之外,唐代酒宴上还流行各种动作令。与此相反,由于宋代的酒令多为文字令,需要的是口齿清晰地吐字讲谈,而不是如狂似颠地大呼小叫,加之宋人行令不太强调胜负,酒席之上的纷争也大为减少,因此宋人行令就显得比较谦和、随意和文雅。(取材于刘朴兵《从酒宴习俗看唐宋社会变迁》)
7.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时期酒令是人们宴饮助兴的主要娱乐形式。B.宋代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酒令的水平。C.宋人行令更注重参与,因此行错酒令不必罚酒。D.唐人行令的豪爽与当时的风气及酒令形式相关。8.下列诗句所描绘的内容,没有表现唐人行令场面的一项是(3分)
..A.叫噪掷投盘,生狞摄觥使。(元稹《元和五年》)B.翻醉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白居易《就花枝》)C.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9.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我国古代酒令的发展情况。(5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7题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今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①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莫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②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此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
③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此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有客难主人曰:‚吾见学备古今,才兼文武,身无禄位,妻子饥寒者,不可胜数,安足贵学乎?‛主人对曰:‚夫命之穷达,犹金玉木石也;修以学艺,犹磨莹雕刻也。金玉之磨莹,自美于矿璞;木石之段块,自丑于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胜金玉之矿璞哉?不得..以有学之贫贱,比于无学之富贵也。且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特立杰出者如芝草,岂得同年而语矣。且又闻之: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所以学者,欲其多.知明达耳。必有天才,拔群出类,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执政则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吾亦谓之学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犹蒙被而卧耳。‛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注释】①札:铠甲上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叶片。②三九:即三公九卿,执掌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③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或因家世余绪
余绪:前代遗留下来的 ..B.则假手赋诗
假:虚假 .C.非复曩者之亲
曩:从前 .D.自美于矿璞
矿璞:未经磨莹的金玉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此销日
B.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
长成以后
为将则与孙武、吴起同术
..C.求诸身而无所得
D.施之世而无所用 ..生而知之者上
不师古之踪迹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笔则才记姓名
B.塞默低头
提笔也就能写写姓名
闭口不语,低着头(以掩饰窘迫)C.特立杰出者如芝草
D.犹蒙被而卧耳
特异、杰出的人像芝草一样(稀少)
犹如蒙着被子睡觉一样(舒服)13.以下各组语句,全都属于不学无术者丑态的一组是(3分)①讲议经书
②射则不能穿札 ③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④傅粉施朱 ⑤望若神仙
⑥触地而安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⑥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强调人要有所专本,以此立足。B.士农工商,没有高低,应平等相待。C.饱食终日,安于享受,必遭人耻笑。D.作者认为孙武、管仲等人属于天才。
15.本文末段作者的学习经历引发了你哪些共鸣和思考?请作简要说明。(5分)
16.文中以金玉、木石为喻,论述后天学习的重要,荀子《劝学》中也有以金、木为喻强调学习重要的句子,请写出该句。(3分)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7.用“/”为下面一段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2分)
陈宗训事母尽孝,每 饮 食 亲 友 家 遇 时 新 品 味母 未 尝 必 托 以 疾 忌 不 下 一 箸。翌旦,必入城市,买以奉母。或远方难得之物,可怀者必怀归,母心乐之,至老不衰。(取材于明陆容《菽园杂记》)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8—20题。
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①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
②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白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③④⑤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瑶草:仙草。②金徽:金饰的琴徽。这里指琴。③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的酒杯。④为(wéi):愿作。⑤长啸:长叹。
18.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感叹句起首,以芳草如碧带出春色,激发读者兴味,引人入胜。B.“溪上”“桃花”等词,与首句中“武陵”应和,也带出了作者的感情。C.“谪仙何处”句,清楚地表明作者渴望使用李白的“白螺杯”来饮酒。D.“我为”句,采用对比,显示出作者的清高和对谄媚者的不屑与轻蔑。
19.下列与“明月逐人归”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并可成为对联的一句是(2分)A.新晴原野旷
B.白云随鹤舞 C.冰壶含雪魄
D.一天秋似水
20.这首词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都间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说明它们是如何表现的。(6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6题。
笔
墨
祭
余秋雨
世上一切精神文化都需要一种物态载体。‚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使用的是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有位朋友对我说,和古代相比,现在的书法越来越差,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需要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由此我想到了古诗的创作。‚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奇。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装点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惟妙惟肖地习摹二王的人,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即在此处。当然,在我看来,谁都很难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汉字实在很不像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簏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职业化的写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文人。
在这么一种整体气氛下,人们也就习惯于从书法来透视各种文化人格。颜真卿书法的厚重庄严,历来让人联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样品格。李后主理所当然地不喜欢颜字,说‚真卿得右军之筋而失之粗鲁‛,‚有指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初次读到这位风.流皇帝对颜真卿的这一评价时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从他那种‚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文化视角.看去,说颜字像‚叉手并脚田舍汉‛是非常贴切的。这是一个人格化的比喻,比喻两端连着两种对峙的人格系统,往返观看煞是有趣。(取材于作者同题散文)..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是以旧的文化载体呼唤一种全新的文化。B.有的人评价当代书法家的书法创作,颇带有点儿“九斤老太”的眼光。C.艺术家的艺术人格受到社会接纳程度的影响,更受到技能技术的制约。D.智永等书家下苦功练习书法,在作者看来,是在磨练自己的生命形象。22.对下列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信手:随手,特别娴熟。与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句中的意思相同。B.惟妙惟肖:字模仿得逼真。肖,读xiào。C.风流:风韵、仪态。与《红楼梦》写林黛玉“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意思相同。D.对峙:成对而立,并不矛盾。“峙”,读chì。
23.联系上下文,解释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的具体含义。(4分)①眼睛一亮 ②并不惊奇
24.某著名科学家写字太差,受到网民非议。请依据本文观点,写出你的见解。(4分)25.文章第⑨段举智永、怀素的事例后,作者说他们不是为职业化的谋生,那么他们苦练书法的目的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5分)
26.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请选择一处,对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5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7.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勤奋”“吃苦”“坚持”“忍耐”“顽强”是走向成功的共同要求。请你选择一点,给下面几部文学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写一段赠言,表达你对该人物的敬佩(鼓励或劝诫)之意。
文学名著:《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 要求:赠言要结合人物的经历或特点,不要泛泛而谈;150字左右。
②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要不要背古诗词?怎样学习古诗词?对这些问题,同学们意见不一,各执己见。请你写一则短文,投稿给校报,报道大家的意见。要求:客观、全面,有概括性。字数150字左右。
③以“雨”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不超过150字。28.作文(50分。任选一题。把题目抄或写在作文纸上)
①《笔墨祭》结尾说:“颜真卿书法的厚重庄严,历来让人联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同样品格。”这是认为“字如其人”;但也有人以秦桧为例,说秦桧的字很好,人却是遗臭万年的奸臣,由此得出“字未必如其人”的结论。对此,你怎么看?请以“字如其人论”或“字未必如其人论”为题(二者选择其一),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可以就书法立论,也可以由书法说开去;观点明确,论证合理,结构清晰。不少于700字。
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多都表现为某种技艺,如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曲)、书法、绘画、剪纸、曲艺及建筑、园林„„假如某天醒来,你居然就成了某一方面的专家高手,你想成为哪一种高人,将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展开想象,以“早晨醒来,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了一名……”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体现出你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感受或认识。要求:发挥想象,有细节,有描写。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第五篇: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二模)语文试题范文
朝阳区2017年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是焚烧的充分条件,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多半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B.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发展重要工作
C.垃圾焚烧发电能实现“变废为宝” D.垃圾焚烧发电成本高且危害健康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垃圾焚烧的必要条件是分类 B.垃圾分类加大垃圾处理难度
C.垃圾分类可以有限回收资源
D.拾荒大军对垃圾分类有贡献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
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垃圾物质
B.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应用越广泛制造的垃圾就会越多
C.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转变为各种垃圾
D.解决了垃圾问题就解决了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4.根据“材料二”,解释“生态文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 B.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形态
C.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应批判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是对各个传统文明的回归
5.根据“材料二”,推断下列商品最符合“零废弃”理念的一项是(2分)
A.纽扣电池B.纯棉衣物C.共享单车D.塑料餐盒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臵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 → 产品 → 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 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别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6.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蒸汽:“汽”不可以写作“气” B.缓慢:“慢”的第二笔是“丶” C.矿藏:“藏”读“cáng”,取“储积”之义
D.毋庸置疑:可以写作“勿庸质疑”,“毋”读“wù”
7.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以禄勉,以忧社稷者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问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有断脰决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有劳其身,愁其志,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
莫敖子华对曰:“昔令尹子文,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谋夕,无一月之积。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子乎,楚国亡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昔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⒈。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棼冒勃苏曰:„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蹠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昼吟宵哭。七日不得告,水浆无入口。秦王曰:„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遂出革车千乘,卒万人,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
“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蒙谷负离次之典⒉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昭王反郢,五官失法,百姓昏乱;蒙谷献典,五官得法,而百姓大治。此蒙谷之功,多与存国相若,封之执纒,田六百畛。蒙谷怒曰:„谷非人臣,社稷之臣。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遂自弃于磨山之中,至今无胄。”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耳?”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食,冯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取材于《战国策》,有删改)
【注释】⒈郢:楚国都城 ⒉离次之典:也叫“鸡次之典”,是楚国统领各个领域的国家法律大典。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恢先君以掩方城之外
恢:发扬
.B.于是赢粮潜行
赢:背负
.C.昼吟宵哭
吟:吟诵
.D.冯而能立
冯:同“凭”,凭借,依靠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以禄勉
蒙谷负离次之典以浮于江 ..B.将何谓也
水何澹澹 ..C.多与存国相若
若君王诚好贤 ..D.焉能有之耳
焉用亡郑以陪邻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缁帛之衣以朝,鹿裘以处
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
B.若扑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
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把敌人)来交给我,那么国家也许就胜利了
C.苟社稷血食,余岂患无君乎 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
D.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就而不避
食物谁都想吃,但人们忍住了不吃;死亡谁都厌恶,但人们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
11.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①(3分)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②(2分)万乘之君,得罪一士,社稷其危,今此之谓也
12.莫敖子华向楚威王讲述了五个“忧社稷”的臣子的故事,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他们的表现。(5分)
13.“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是一个有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这一典故的寓意,并自选一个角度谈谈看法。(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⒈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⒈“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15.“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16.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4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 ⒈,⒉ ‛,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业未成的不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 ⒊,⒋ ‛,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的故事,‚ ⒌,⒍ ‛,写出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⒎,⒏。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主人因为 ‚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
母亲与小鱼
⒈那时这世界上还没有我,但已有那个人。那时十八岁的母亲总是悄悄注视着那个人。那些修长的手指,那个略驼的背,还有目空一切的默想的一双眼。据说那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母亲那时包了歌剧团中所有的主角,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那样,什么佩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却有了一个人。
⒉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⒊一天,她忽然对他说:‚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
⒋他那时是歌剧团的副团长,也在乐队拉几弓小提琴,或画两笔舞台布景。有时来了外国人,他还凑合着做翻译。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写书的小说家。他看着这个挺唐突的女子,脸红了,才想起这个女子是剧团的名角儿。
⒌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张小纸签:‚我要嫁给你!‛她就真嫁给了他。
⒍我还是个小小姑娘时,发现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她把两岁的我抱着,用一个舞台化的姿势,在房里踱步。手势完全是戏剧中的,拍着我,荡气回肠地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唱得我睡意顿时云消雾散。我偷觑她已进入情绪的脸,眼神不在我身上,那时我还不明白她是在唱给父亲听。她无时无刻地不从父亲那里邀来注重、认同。她拿起小提琴开始拉‚哆、咪‛。她将左手拇指扣进调色板,右手拈一枝笔,穿一件斑点了色彩的大褂,在一张空白帆布前走近走远。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
⒎她拿这一笑,去维持后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维持那些没有钱也没有尊严的日子。父亲的薪水没了。妈妈早已不上舞台,身段粗壮得飞快,坐在一张小竹凳上,‚吱呀‛着它,一晚上在桌子上剖小鱼。小鱼在父亲有薪水的时候是我家猫吃的。她警告我们:所有的鱼都没有我和哥哥的份,都要托人送给在乡下劳动改造一年没音信的父亲。
⒏几条小鱼被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最终小鱼干缩成一片枯柳叶。我和哥哥被哄得早早上床,她才来煎这些小鱼。煎鱼的腥气涨在房子里,我和哥哥被折磨得没觉了,起身站在厨房门口。
⒐‚小孩子大起来有得吃呢!‛她发现我们,难为情地红了脸,像个小姑娘偷递信物时被人捉了个准,‚爸爸现在好瘦好瘦。‛好像在征得我们原谅一样,喃喃的说。带信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
⒑她一条小鱼也没请哥哥和我吃。我们明白那种酥、脆,连骨头都可口。然而我们只是嗅嗅、看看,咽下一泡又一泡的口水。
⑾父亲回来后只提过一回那些小鱼,说想不到这种猫食会好吃。后来他没再提过小鱼的事。看得出,妈妈很想再听他讲起它们。她诱导他讲到吃,父亲却没再讲出一个关于小鱼的字。几年中,成百上千条小鱼,使他仍然倜傥地存活下来。妈妈围绕着父亲,以她略带老态的粗壮身段在父亲面前竭尽活泼。这时,已长大的哥哥和我有些为这个还是小姑娘的母亲发窘。她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也没意识到父亲的变化。
⑿又有许多出版社邀他写作了。他又开始穿他的风衣、猎装、皮夹克,在某个大饭店占据一个房间。他也有了个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只是比妈妈当年还美丽。
⒀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信。他对我说:‚是写给咱俩的,他要和妈妈离婚。‛他让我和哥哥说服妈妈放弃他,成全他‚真正的爱情‛。他说,他一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这点我们早就看出来了。他只是在熬到我们大起来,好有写这封信的一天。我们知道再无权请求他熬下去,而这个呕心沥血爱了大半辈子的妈妈呢?
⒁妈妈读完信,一点声音也没有地靠在沙发上。好像她辛辛苦苦爱他这么久,终于能歇口气了。她看看我们兄妹,看出我们决不会帮她死乞白赖地将父亲拖回来,她知道她是彻底孤立了。‚他怎么会吃好饭,住在那种大饭店里。‛几小时内,这是她唯一的话。
⒂这一夜,我们又听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声,听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一早,几串被剖净的小鱼坠在了屋檐下。初阳中,它们是纯银色。
⒃父亲从此没回家。
⒄一天妈妈对我说:‚我的探亲假到了。‛我问她去探谁。我知道父亲尽一切努力在躲她。‚去探你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说:这还用问?!
⒅又是一屋子煎小鱼的气味。我们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这气味一下子变得不那么好闻。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间,说‚叫她别弄了!现在谁还吃那玩意儿?‛我们却都忍不下心对她这么说,我还陪她上了‚探亲‛的路,提着那足有二十斤的小鱼。
⒆朦胧中听说父亲在杭州一个饭店写作。我们在一家廉价旅馆下榻。妈妈说就暂时凑合,等找到父亲……我心里作痛:难道父亲会请你去住他那个大饭店吗?
⒇四月,杭州雨特稠。头两天我们给憋在小旅馆里。等找到父亲住的那个饭店,他已离开了杭州,无处追踪。我对妈妈说:冒雨游一遍西湖,就乘火车回家。妈妈却说她一定要住满七天。看着我困惑并有些气恼的脸,妈妈惧怕似的闪开眼睛,小姑娘认错般地嘟哝:‚邻居、朋友都以为我见到你爸了,和他在一起呆了七天。‛她想造一个幻想,让自己让所有的邻居、朋友都相信:丈夫还是她的,起码眼下是的,她和他度过了这个一年一度仅有的七天探亲假,像所有分居两地的正常夫妻一样。她不愿让自己和别人认识到,她半途折回,或者是被冷遇逐回的。
(21)她如愿地在雨中的小旅馆住满七天。除了到隔壁一家电影院一遍一遍看同一部电影,就是在对门的小饭馆吃一碗又一碗同样的馄饨,坚持过完了她臆想中与父亲相聚的七天。
(22)等上了火车,我发现行李中少了那个装小鱼的竹篓。我没有提醒妈妈,它该是个最痛的提醒。抑或,她有意将它遗失在那个角落。
(23)父亲再婚后很幸福。妈妈见到我就问:‚会做菜吧?‛我当然明白她指谁。我说:‚做得很好。爸爸也戒烟了。‛她赶紧垂下头走开,不敢再听。
(24)临回北京,我见她又把那竹凳搬到厨房。竹凳也上了岁数,透着灵肉般的柔韧光色。还有一堆小鱼。我不阻止她,欣赏着她工匠般的操作。她将一条小鱼铺平在案上,拇指的指甲一推,去了鳞,再以小刀一剜,去掉内脏。她已架起老花眼镜来做这桩事了,竹凳叫疼一样的‚吱呀‛。她说:‚再有场劳改就好了,你爸又被罚到乡下,低人九等,就没有女人要他了,只有我要他。‛她不敢抬头看我,怕我看见她眼里还是那片无救的天真,还是小姑娘那张因非分之想而绯红的脸。
(25)我将一篓子烘熟的小鱼捎到爸爸那里。正是高朋满座的时候,满桌是继母的国宴手艺。我对爸爸使了个眼色,将他熟识的竹篓搁在一边。他瞪了它一会儿,似乎也愁苦了一会儿,又去和一桌朋友嘻天哈地。
(26)这天父亲醉倒,当着七八个客人的面,突然叫了几声母亲的名字。客人都问,叫的是谁啊。我自然吞声,继母善良美丽的眼里,全是理解……全是理解……
(取材于严歌苓同名小说)
18.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突:冒犯,侵犯。
B.云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C.涨在房子里:“涨”读zhàng,充满,弥漫。
D.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⑥段,一个“紧”字表明母亲对爱的拙劣表达不仅让父亲非常恼怒而且厌烦不已。
B.第(21)段,同样的雨天、同一部电影、同样的馄饨,暗示母亲为人循规蹈矩了无趣味。
C.第(24)段,母亲盼望“再有场劳改就好了”,表明她对现在春风得意的父亲无比憎恶。
D.第(26)段,父亲酒醉后叫母亲名字,说明父亲即使不爱母亲也对母亲心怀一丝愧意。
20.文中第⑦⒂(24)三段中,都描写了“竹凳”的“吱呀”声,请联系上下文,分别写出三处“吱呀”声的不同内涵。(6分)
21.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题目“母亲与小鱼”的含意与作用。(5分)
22.“爱情”是文学不变的主题。文中母亲与父亲的爱情,能引发你什么样的思考?请从《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组人物(如贾宝玉和林黛玉、江姐和彭松涛„„),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爱情的理解。(8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3.微写作。(12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成人礼”是高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道风景。某学校为确定一次“成人礼”的主题,在责任、感恩、梦想、拼搏„„等主题词中反复推敲,难以决断。请你帮助选定一个主题词,并阐述选择它的理由。
②提到吃,每一个人可能都会有深刻的记忆。请描写一个“吃”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
③在你读过的作家中,总有一个作家是自己心仪的,请以“致××”为题(如“致鲁迅”),给他(她)写一首小诗,或给他(她)写一段抒情文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母亲与小鱼》一文中写道,“据说那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或事被我们忽略,有些忽略或许应该,有些忽略或许不应该„„请以“忽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眼下在一些学校、公司和公开场所的宣传栏里,常常能见到一个大大的“赢”字,特别醒目。其实如何理解“赢”,如何对待“赢”,如何“赢”,为什么要“赢”„„却令人深思。请以“我说‘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准2017.5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
1.(3分)D
2.(3分)C(选D给1分)
3.(3分)D 4.(3分)D 5.(2分)B 6.(2分)D 7.(6分)
要点: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8.(3分)C(吟:悲叹)
9.(3分)D焉:副词,哪里,怎么(A以: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B何:代词,什么;副词,多么;C若:动词,同,相当;连词,如果)
10.(3分)B(应为: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楚国也许就不会灭亡了吧)
11.(5分)
①(3分)我如果身披铠甲手执武器,与强敌作战而死,其作用也只像一个士卒而已,不如跑到诸侯那里去求援。
②(2分)大国的君王,如果得罪一个志士,国家大概就危险了,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
12.(5分)
令尹子文: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安于清贫
叶公子高:功勋卓著、功不可没、劳苦功高
莫敖大心:舍生忘死、视死如归、奋不顾身、赤胆忠心
棼冒勃苏: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忠肝义胆、赤血丹心
蒙谷:高识远见、远见卓识、淡泊名利
13.(5分)(寓意2分;分析3分)
寓意:处于上层和高位的人重视什么或有什么爱好,下面的人就一定会奉承、会喜欢,或重视得更强烈、更极端。
角度1:对于位高权重的人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谨慎,因为直接关系到下级执行的问题,否则会带来严重后果;
角度2:讨好上级,投其所好,盲目跟风,其下场可悲;
角度3:个人易受权势的影响,故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尤为可贵。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4.(3分)A 15.(3分)A
16.(4分)(白诗和辛词作比较说明,各2分)
答案示例一:
白诗直接抒情,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
答案示例二:
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你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这就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愁苦,愁苦更加隐晦。
17.(8分)
①出师未捷身先死
②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廉颇老矣
④尚能饭否
⑤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镜中衰鬓已先斑
⑦南阳诸葛庐
⑧西蜀子云亭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18.(2分)A(莽撞,冒失)
19.(3分)D(A“非常恼怒而且厌烦不已”理解有误;B“循规蹈矩了无趣味”理解有误;C“无比憎恶”理解有误)
20.(6分)(意思对即可)
第⑦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暗示生活艰辛,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甘心付出的爱;(2分)
第⒂段写竹凳的“吱呀”声,意指父母婚姻的破裂,传达出母亲面对父亲的无情打击,内心无比痛苦,但爱依然没变;(2分)第(24)段中竹凳的“吱呀”声,暗示母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写出了母亲对父亲恒久的爱,矢志不渝,令人心疼。(2分)
21.(5分)
含意:
“小鱼”本是猫食,却被母亲精心制作成酥脆可口的食物,送给父亲;“小鱼”是母亲热爱父亲的全部寄托,象征着母亲的爱的卑微、朴素。(2分)
作用:
(说明标题与小说内容的关系1分,揭示小说的主题1分,说明标题本身的特点1分)
答案示例:
以“母亲与小鱼”为题,贯穿起小说的全部内容;(1分)暗示了小说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爱情的反思;(1分)标题含蓄蕴藉,耐读,令人回味。(1分)
22.名著阅读(8分)
【评分参考】对爱情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2分;能结合原文分析,2分;能结合名著故事情节分析,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3.(12分)
【评分参考】①依据题目要求,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②超过字数不扣分。
24.(50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一类卷
(42—50分)评分要求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二类卷
(33—4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三类卷
(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评分说明
以42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可得46分以上。
以33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可得37分以上。
以25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可得29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分以上。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四类卷
(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楚威王问莫敖子华说:‚从先君文王到我这一辈为止,真有不为爵位而勤勉,不因俸禄而努力,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大臣吗?‛莫敖子华回答说:‚君王您问的是哪一类大臣呢?有为官清廉,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使自己的爵位尊崇,使自己的俸禄丰厚,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断头剖腹,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有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也有不为爵位而勤勉,不因俸禄而努力,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威王说:‚您这些话,说的都是什么人呢?‛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令尹子文,身穿朴素的黑绸衣服上朝,穿着粗朴的鹿皮衣服居家;黎明即起,就去上朝;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吃完早饭就顾不上晚饭,连一月的粮食也没有积存。从前楚国叶公子高,平定了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发扬了先君的遗德,影响到长城之外,四方诸侯都不敢来犯,使楚国的威名在诸侯中未受损伤。在这个时候,诸侯都不敢出兵南侵,叶公子高的封地有六百畛的土地。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双方军队之间,士卒已经交战在一起。莫敖大心拉着驾车战士的手,望着他们叹息说:‘唉!各位啊!楚国亡国的日子就要到了,我要深入吴军,你们如果能打倒一个敌人,助我一臂之力,我们楚国也许就不会灭亡了吧!’ 从前,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军连攻三次,攻入楚都,我们国君逃亡,大夫都跟随着逃跑,百姓流离失所。棼冒勃苏(申包胥)说:‘我如果身披铠甲手执武器,与强敌作战而死,其作用也只像一个士卒而已,不如跑到诸侯那里去求援。’于是,他背负干粮秘密出发,越过高山,渡过深水,鞋子穿烂了,脚掌磨破了,裤子穿破了,露出了膝盖,走了七天,到了秦王的朝廷,日夜悲叹哭泣(希望得到秦王的同情)。经过七天,也未能面告秦王。他就滴水不进。秦王说:‘我听说,大国的君王,如果得罪一个志士,国家大概就危险了,说的就是今天这种情况。’于是,秦王派出战车千辆,兵士万人,与吴军战于浊水之上,大败吴军。吴、楚两国在柏举交战,吴国连攻三关,攻入楚都,楚君逃亡,大夫跟随着逃跑,百姓流离失所。楚臣蒙谷背上楚国法律离次大典,乘船浮于江上,逃到云、梦地区。以后楚昭王返回楚都,百官无法可依,百姓混乱;蒙谷献出了离次大典,百官便有法可依,百姓得以很好地治理。蒙谷立的这个大功,差不多与保全楚国相当。于是,楚王封他为执纒的官位,给他封田六百畛。蒙谷生气地说:‘我并不是某一个国君的大臣,我是国家的臣子;如果国家平安无事,我难道会去忧虑没有国君(而无官可做)吗?’于是他隐居在磨山之中,至今仍无爵禄。‛ 楚王叹息道:‚这些都是古人,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啊?‛ 莫敖子华回答说:‚从前,先君楚灵王喜欢细腰,楚国的士大夫就节食,以致要扶着东西才能起立,坐在马车上的人要站起来,一定要借力于车轼。食物谁都想吃,但人们忍住了不吃;死亡谁都厌恶,但人们即使饿死了也心甘情愿。大王您只是不喜好贤臣而已,如果您真是喜好贤臣,上述这五种贤臣,都是可以被大王招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