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练习太极桩的好处及如何开胯
练习太极桩的原因
人说太极拳练习是用意不用力,这是指太极拳练习中要以意识引导动作,不用拙力。实际上练习太极拳时的力,尤其是下肢腿部的支撑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太极拳练习的同时,进行太极桩功的锻炼,十分有助于腿部的力量和提高太极拳演练的水平。对有基础的太极拳练习者而言,更是如此。
太极桩功是属于静止性的基本功训练,好像木桩打在地面上,所以称为桩功。它的主要作用是端正身体姿势,加强下肢力量,培养聚神人静和用意调息。
一般来讲,太极桩有以下几种:
松静桩: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重心均在两脚,思想集中,两臂于胸前合抱,呼吸与神态保持自然。
调息桩:姿势同松静桩,两手经体侧缓慢上举至肩处,吸气;两手掌翻转内合体前交叉,再徐徐下落于小腹前,呼气。
起落桩:姿势同松静桩,两手徐徐前平举与肩平,掌心向下,吸气;两腿徐徐下蹲至半马步,或高低自我调整,呼气。
虚实桩:姿势同松静桩,两膝微屈,徐徐下蹲。身体重心移于一腿支撑,另一腿逐渐涵虚成左虚步;重心徐徐移至另一腿,并左右交换。
太极桩的练习方法还有一些,要指出的是练习时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老年人或体弱者练习桩功,蹲得不要太 1
低,也可以背靠墙,既安全又方便,待腿部支撑力加强后,再练习其的太极桩功法。
感悟太极拳的“虚实”
作者:陆荣培
笔者从12岁开始在上海跟随太极名家董世柞学习杨式太极拳,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为了使更多的拳友打明白拳,真正感悟太极拳内涵。我把恩师的传授以及自己几十年习练的感悟,在此与同各位老师和拳友做一交流、讨论。
练太极拳,先要明白什么叫“太极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开篇就道出了什么叫太极拳,“阴阳”也,即“分虚实”。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太极拳中的“虚实”变化包括重心的变化、内劲运用的变化等很多方面,在这里先谈重心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行拳走架中,始终要分清虚实,在虚实的转换中完成整套拳的习练。那如何做到虚实分清呢?也就是在行拳走架时,如何转换自己的重心位置,使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做到“全实”、“全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杨澄甫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 2
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我把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之间分成1~5个点,也就是在行拳走架时,重心如何在这5点之间转换,做到“无过不及”。
现以杨澄甫的“左手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为例说明之,一为前弓,定式时重心在2点,一为后坐,定式时重心在4点。
重心转换在行拳走架中基本分2种情况:
(1)其一是二脚着地的时候,二脚是“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二脚的虚实转换,也就是基本在2点与4点之间转换。前弓不能过2点,后坐不能过4点。例:拦雀尾,由掤、捋、挤、按组成。右掤是前弓,重心在2点,捋是后坐,重心转换到4点,挤又前弓到2点,然后按先后坐转换到4点再前弓转换到2点。
(2)其二是要换步,也就是前进、后退,或是变换方向。要使“实中有虚”的一腿转换成全实,而“虚中有实”一腿转换成全虚。这种转换的方法是:先要使重心从2点转换到1点,或从4点转换到5点,使一腿为全实,另一腿为全虚。然后虚腿轻轻提起,向要落地的位置落下,落下后再把重心从5点转换到4点,或从1点转换到2点,使落地的虚腿全脚掌慢慢踏平,此时二腿又转换成“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
董英杰前辈在《太极虚实之解释》中说:“如欲上右脚,则用意将身躯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实,右腿重力既移去后变为虚,即能轻便活动,提起迈步。”;“若左足想上步,右足尖向外转移,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始分虚实,右腿立实,左足轻便。总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后,足不可虚。”。董英杰前辈把虚实讲的很清楚,只有在1点和5点的时候,也就是全身的重量在一条腿上时,才是全实,另一条腿是全虚。二脚落地后就有虚实变化,就变为“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
现在看一下“左手搂膝拗步”接“右手搂膝拗步”的虚实转换:
(1)先腰向左转带左脚尖外撇,左手外旋手心向上,右手屈肘随腰转;
(2)然后把重心从2点平移到1点,注意左膝盖一定要向左脚尖的方向移动,使左脚为“全实”,右脚为“全虚”,同时左手向后移;(重心全部落在左脚,此时左脚变为5点)。
(3)接着腰稍稍左转,带左手由下而上,右手弧形转至左胸前;同时右脚轻轻离地向前方迈步;随腰右转左手转至左耳边,右脚跟在前方轻轻落地,随即重心从5点平移到4点,右脚掌慢慢踏平;同时腰也右转到正前方,随转腰右手搂手过膝,左手转至胸前;
(4)重心从4点平移到2点,成右弓步,同时左手前推,右手向后略略下按至右膝旁。重心在1点和5点之间转换时,身体要保持在同一水平上,不能忽高忽底。正如恩师董世柞要求我的,在行拳走
架时要做到“平进平出”。在换步或变换方向时,当重心转换到1点或5点,虚脚离地时,对地不能有丝毫蹬力,也就是不能借助于对地的蹬力把腿提起来。同样虚腿在落地时,要轻轻的落地,也就是落地的瞬间不能带身体的重量,落地后再转换虚实,要做到“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前弓到2点,后坐到4点,不能过,如过就形成失重,二腿不能产生前撑后蹬的劲,易为对手牵动,使自己失去平衡。(1、2)点;(4、5)点之间的虚实转换是在换步和变换方向时必须做到,这样才能做到“起落犹如猫行”,才能分清虚实。
太极图由阴阳鱼组成。阴阳鱼是对太极图中阴阳各半的形象称谓。太极图中,以一条“S”形曲线分为二部分,其形似鱼,故称为阴阳鱼。其中黑色部分表示阴,称之为阴鱼;白色部分表示阳,称之为阳鱼。阴阳鱼互纠,表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既对立又统一,也反映宇宙世界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规律。太极图中的S曲线,亦称之为“太极曲线”。
太极图中两条鱼形头部的小圆称为鱼眼。白色一边的小圆呈黑色,黑色一边小圆呈白色。白色象征阳,黑色象征阴,以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道理。
太极图中看重心的虚实变化,从这5点的横截面上看,在圆中间的任意部位都包含着阴阳,即虚实,只不过是虚实的比例不同,表现为“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只有重心移到太极图的圆周上才是“全实”和“全虚”。
重心的“虚实转换”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只有在行拳走架中懂得了“阴阳”,也就是掌握重心的“虚实转换”,才能练好太极拳,这是太极拳入门之要点。
太极拳的开胯和松胯练习
作者:佚名
一、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方法:
1、坐
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
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
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静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二、松胯练习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太极拳三练三不练法则
作者:佚名
太极拳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指导整个修炼过程。可以这样说,太极拳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体系,练好太极拳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根据前辈拳论和我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总结了三练三不练的练功法则,即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
一、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 7
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最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太极拳主要是训练自身整体功力,在临敌应用时则根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势。内气充实了,全身尤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何处何处能击。如拳论所说:“到成时,敌人怎来怎应,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太极拳拳理
作者:佚名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
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松胯的标准:
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
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以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第二篇:识字歌(跳与胯的练习)
识字歌(跳与胯的练习)
1、训练目的:训练膝盖和脚踝的力量、弹性及松弛感。同时训练胯与手的协调性。
2、主要动作及要求:
a、小麻雀舞姿:大臂收于肋两侧,小臂向上折回,手腕向下折,五指并拢,手腕放松,自然抖动
b、写大字:模仿“大”字的笔画顺序横,撇,捺
c、摆大字舞姿:身体模仿“大”字,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旁平位
d、指脚丫:左脚向前踵步,左手旁按手位点指,右手前斜下位点指,视前斜下
e、迈大步:左脚起,向1点走3步,配合握拳摆臂,第4步收成正步位,同时收双手叉腰位
f、小跳1:保持“大”字舞姿,蹲,跳起。
g、小跳2:保持正步位,叉腰手,蹲,跳。跳起时,双腿靠拢。h、单摆手顶胯:左手叉腰,右手于头顶,右左交替摆手,同时交替倾头,交替顶胯。
i、双摆手顶胯:双手于头顶,同时交替摆双手,交替倾头,交替顶胯。
j、碎步退:双手、双臂放松,自然垂落于体侧,半脚碎步后退。k、自由造型:任意摆出接近文字或字母的简单造型
3、节奏: 准备位置:学生面向1点成不规则队形或站、或坐、或跪、或趴于舞台上准备,营造课间气氛。准备音乐:
上课铃声响起,老师跑上舞台,体对5点即兴 歌词: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识字歌好不好啊”? 师生互动表演部分 “好„„”学生鼓掌或者拍地,随意表演。老师:哆唻咪发嗦
(1)1—4 老师体对3点方向,向左边小麻雀舞姿,同时大八字步位,向左移动 同学:哆唻咪发嗦
5—8 学生体对3点方向,重复(1)1-4老师的镜面动作,老师保持姿态 老师:我们来唱歌
(2)1—4 老师体对7点方向,重复(1)1-4动作反面动作 同学:我们来唱歌
5—8 学生体对3点方向,重复(2)1-4老师的镜面动作,老师保持姿态
合:我们来唱识字歌,来唱识字歌。我们来唱识字歌,来唱识字歌(3)—(4)老师左起,学生右起,同时模仿小麻雀折腕动作,两拍一次做8次
(5)1—4 自由起身(6)1—7 正步位半脚掌碎步,小麻雀舞姿,飞至自己的位置 8 体对1点,正步位直立,双手垂于体侧 第一段:
(1)1—2 写大字,写一横 3—4 写大字,写一撇,写一捺 5—6 7—8(2)1—6 7—8(3)1—4 5—8(4)1—8 第二段:
(5)1—2 3—4 5—8(6)1—8(7)1—2 3—4 5—8(8)1—8 间奏音乐: 摆大字舞姿 保持姿态,双膝直立 小跳1(两拍一次)×3次 跳回正步位,同时双手叉腰 指脚丫 迈大步
小跳2(两拍一次)×4次 右起,单摆手顶胯
保持脚位,重复(5)1—2反面动作
保持脚位,重复(5)1—4动作(一拍一次)×4重复(5)1—8动作 右起,双摆手顶胯
保持脚位,重复(7)1—2反面动作
保持脚位,重复(7)1—4动作(一拍一次)×4重复(7)1—8动作 次 次 喊口令:1、2、3、4 快速碎步后退
(9)重复第一段(1)—(4)动作 第三段:
(10)1—4 小麻雀舞姿,大八字步位,右脚向三点方向迈出(经过蹲重心移至右),右倾头
5—6 小麻雀舞姿,重心移至左 7—8 重复(10)5-6反面动作(11)1—8 左起重复(10)1-8 动作(12)1—8 小麻雀舞姿,双脚正步位半脚掌碎步前移 5—6 小麻雀舞姿提腕,同时双脚立半脚掌 7—8 重复(12)5-6动作
(13)1—6 保持小麻雀舞姿,脚下小跳2,手腕放松随动(一拍一次)×6
7—8 自由造型
4、提示:
a、通过小跳训练,让孩子练习膝盖和脚踝的力量。
b、以模仿写字的形式,同时配合小跳,连反复练习,达到训练目的。c、迈大步时,要洋洋得意,让孩子有自信。d、摆手配合顶胯动作,提高孩子的协调性。
e、以模仿小麻雀的形象提高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边模仿,边舞蹈。f、前奏部分,听音乐提示做动作,在进入主题动作之前的前奏部分属于给老师们提供的参考模板。可即兴创作。
5、歌词: 铃声
老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唱识字歌,好不好啊? 同学:好!老师:哆唻咪发嗦 同学:哆唻咪发嗦 老师:我们来唱歌 同学:我们来唱歌
合:我们来唱识字歌,来唱识字歌。我们来唱识字歌,来唱识字歌 一横一瞥捺,这字要念大 大字下面加三划,大就变成瓜 瓜字长出小脚丫,大步朝前跨 你要把它念错啦,别人笑掉牙
那是个多音字,念字差差差(chai→、cha →、cha↘)考试要是遇见他,千万别出差 身体坐直别趴下,笔要手中拿 先上后下在左右,横竖再撇捺 喊口令:1、2、3、4 唱起了识字歌,生字不用怕 中国汉字挺复杂,记住有方法 巧学活用学汉字,成绩顶呱呱 胸前戴上大红花,咿呀咿呀呀 哆唻咪发嗦,我们来唱歌 瑞咪发嗦啦,我们来唱歌 咪发嗦啦嘻,我们来唱歌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第三篇:开家长会的好处
开家长会的好处
一般召开这个家长会,其目的有三个:
(1)对孩子所就读的学校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有的放失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3)恳请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让每位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去有效地辅导学生。总之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这也是我校正在进行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
第四篇:太极桩练功一百天心得
太极桩练功一百天心得
四川资阳 李熠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跟刘老师学习太极拳基本功—太极桩有一百多天了。第一次见到刘老师的情景,宛然如昨。
7月27日,是全世界都会记得的日子—伦敦奥运会开幕日。对于我来说,更有非同寻常的纪念意义。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我在网络上搜寻到刘老师的在成都教拳的信息,征询了网友的意见,经过多方打听和电话联系,恰好在这一天的晚上有幸见到了刘老师,开始跟他学习太极拳。当晚,刘老师给我讲解示范了太极桩功。从那日起,我安排好工作、生活与锻炼的时间,尽量坚持每天早晚练习一次。从开始一次5到10分钟,到现在每次30多分钟(有时40多分钟)。从最初一段时间刻意的忍耐和坚持,逐步转变为现在的舒适和享受。
经过3个多月锻炼,自我感觉收获很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健身效果,甚至超出自己的预料。
首先是练功后气息自然变得深长,丹田充实,心绪容易沉静下来,心理自控能力增强,越来越感到沉稳而自信。其次,太极桩要求身形中正,虚领顶劲,以前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造成的哈腰、抗背得到矫正。第三,无意当中肝胆疾患得到治疗。我有肝胆气滞型胆囊炎,往年每到秋季必发作几次,腹胀,胆囊胀痛,严重时既拉不下又吐不出,彻夜难眠,都靠吃中药、针灸才控制下来。今年入秋后虽偶有气滞感,但竟然没有发作,没有专门吃过药,没有针灸,我感到太极桩的调气式和养气式直接起到了保健养生作用。调气式和养气式都要求随身形的上下,要有领劲和沉劲,在领和沉的过程中,自然形成逆腹式呼吸,对内脏的按摩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身形的上下,上肢协调一致的开合或缠丝动作,每每身形一上一下,上肢一开一合,劲一领一沉,腹部一收一鼓,肝区会感到非常舒畅,中医强调肝喜条达,太极桩对调畅全身气机是非常显著的。我想这是胆囊炎未发作的重要机理。第四,太极桩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腰坐跨,只要身形到位,强腰健肾非常明显,使人精力旺盛。
练功一百天,我对太极桩逐步有了一些感悟,兹录于下,不敢说是正确的,但都是亲身体悟,愿与同好们交流: 一、一定要早拜明师,亲近明师。我今年43岁,爱好传统文化。因为体质差,从二十岁开始,经常参加函授或购买书籍、光盘,陆续自学了马礼堂六字诀养气功、少林内劲一指禅、浑圆桩、少林易筋经、洗髓经、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最终觉得还是太极拳动中求静,适合自己,坚持得最好),都取得了一些健身效果。但由于经济条件和工作繁忙等原因,一直无缘亲近明师,得不到言传身教,难以真正掌握功法精髓,无法深入精进,因此也坚持得不好,停留于
肤浅的养生效果。今年,好友同事英年重病(上个月去世),使我幡然醒悟到人生无常,人生苦短,不能再犹豫,必须克服困难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刘老师幼承家传,浸淫20多年,理解深刻,功夫纯正。他性格纯笃,为人谦和朴实,不摆架子,消除了我跟师学习的拘束感。我每周五赶车到成都面授一次。虽然我有一点太极操的基础,但对于真正的太极功夫而言,却完全是门外汉,以前杂七杂八所学的东西其实都是学习正宗太极拳的障碍。但他讲解细致耐心,通俗易懂,反复示范,一次又一次地纠正我的不良习惯。
实践说明,有些东西仅靠自学自悟是不行的。很多关键性细节没有明师言传身教、光看书、看视频是无法掌握的。比如,如何领劲和沉劲,如何松腰坐跨,是否气沉丹田,上肢是否松沉,刘老师都有特殊的方法来验较。同时,练功时身形是否中正,桩架是否到位,都需要老师在旁边指点和及时纠偏。几乎我每上一次成都,刘老师都会给我纠正
一、两个毛病,哈腰、抗背、僵硬、肢体整体协调差等问题逐步得以改进。随着要领一天天逐步做到位,大概一个月以后站桩的效果就感觉日益明显。不夸张地说,这100多天的收获,远远超过我10多年自学的效果。二、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练功时间,坚持不懈。要达到质变,必须有量的足够积累,量变才能发生质变。要出效果至
少每次不得少于20分钟。我的感觉是,5到10分钟只是下肢刚刚过了疲劳关(随着功夫的深入,疲劳期会逐步缩短甚至消失),15分钟左右开始有功感,20分钟后才开始进入佳境。只要要领到位,20分钟后站桩都是宁心静气听呼吸,身形端正如同坐在椅子上,身心都很享受。同时,要天天坚持,不能懈怠。我曾经因为工作忙,有一两天练功时间明显不够,随后几天练功的疲劳感就很明显,说明头天的功夫积累不够。一日不练一日空,两日不练就退功。一天只练一次,肯定不如一天练两次、三次。
三、最基础的其实就是最重要的。太极桩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功法,动作不多,看似简单,实际内涵丰富,要做到家很不容易。就像练习书法,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是练的一笔一划,但是只有下足了的时间和功夫,才能品味出深刻的韵味,特别是那简单的一横,很容易看出练习者的功力。
刘老师教的太极桩主要有预备式、站桩定式、调气式、养气式四个身法及其过渡动作。刘老师反复叮嘱不要急于求成,每一个动作都不能忽视,每一个动作都是以后练习拳架的基本功。比如,预备式暗含了虚领顶劲、沉肩坠肘、气沉丹田这些基本要领,尤其是预备式调气时的领劲和沉劲,实际贯穿了以后所有的太极拳架。不会领劲和沉劲,只能是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调气式实际上就是太极的开合功,丹田 的开合、身形的起落、上肢的开合与领劲、沉劲要协调起来并不容易,一旦协调起来,感觉整个身体就像以丹田为中心的气球,一开一合。我觉得,这一开一合中就暗含了太极拳的化劲。
我认为,太极桩在整个太极拳体系中就像建造大楼打的地基和浇筑的主框架,地基越牢、主框架越中正严实、大楼才可以修得越高。桩功是体,拳架是用。太极桩到底要练到什么程度、要求个什么效果,刘老师目前没有明言。练了三个月,刘老师对我最好的肯定就是“还不错,有进步”。我觉得,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一是标准身架定型、娴熟、练的时候不走形;二是下盘功夫要坚实,半个小时算是基本合格;三是心静、气沉、体松,心境保持比较长时间的宁静,不浮躁;四是要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整劲感,全身有浑然一体感。换句话说,站桩的时候,不仅仅是两条腿在站,站的、练的是整个身架,意、气、力、形的浑然一体。
四、桩功炼到什么程度,才能悟到什么程度;悟到什么程度师父才能讲到什么程度。“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刘老师每周给我面授一次,但已足够我回去慢慢消化,在坚持不懈的锻炼中慢慢体悟。最初两腿较弱,站到10来分钟就全身发抖,无法深入。这时候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浑一体感”,不可能去考虑肩是否松沉,胯是否坐到位,师父自然不会给你作这方面的讲解。腿子的基本功夫都没有,其他
都是枉然。等你下盘牢实了,自然就开始照顾意气、身形的协调,自然就会有这方面的不适感和疑惑,师父的指点自然就来了。站桩站的不只是两条腿,站的是整个身架,这种感悟就是在练功中慢慢体会出来的,当你练到是整个身架在站桩时,疲劳感会大大减轻。由此深入精进,就会有新的不适感和疑惑,师父的指点会越来越细致,就会取得新的进步。
五、要紧紧抓住总纲,纲举目张。心静身正、虚领顶劲、松腰坐胯、气沉丹田是总纲。要贯穿桩功乃至拳架的始终。中正的身形是纲,肢节的开合、缠丝都应当是身体主干带动下的运动。具体的讲,是头颈、肩、脊柱、腰、胯、腿、脚协调一致形成的劲力带动上肢的运动(其中的肩、胯是肢体重要的连接关节,特别要相合。沉肩、坐跨不大容易做到位),这样上肢才不会僵硬(自我体悟),就像拨浪鼓。
六、《太极拳论》、《陈氏太极拳图说》这些经典都是前辈高人刻苦修炼基础上体悟的总结。作为初学者,不宜过早涉猎,否则主观臆断太多,并不利于沉下心来踏踏实实练功。有了足够的功夫和体悟后,再去学习,理论和实践才能很好地结合,方才有所裨益。
总之,太极桩就像一座风光旖旎的宝山,一层有一层风景,一层有一层收获。我认为,急于学拳架并不是明智之举。只要沉下心来,练太极桩不会感到枯燥。刘老师说他从8岁开始练桩功,到16岁才开始学拳架。我真的还远远不够。
第五篇:自动挡桩练习操作程序
自动挡桩练习操作程序
(一)右倒库
挂R档,向右后侧看,到3,4号杆重合时停车;
右打一圈半轮(死轮),起步,向右后看,2号杆与后挡风玻璃成大三角时停车; 回半圈轮,起步,继续向右后看,2号杆与后挡风玻璃成小三角时停车; 打半圈轮(死轮),起步,看左后视镜,左后轮眉压1号线停车;
回半圈轮,起步,看右后视镜,看5号杆,当5号杆与车尾两拳时停车; 回一圈轮(正轮),起步,先观察左右后视镜,调整左右间距合适(左侧稍宽,比右侧宽半拳),向右后侧看,5号杆与后座右枕中间重合时,若右侧宽,停大三角处,若右侧窄,停在左三分之一处。
(二)移库(里面都是打死轮)
1,一进:右打一圈半轮(死轮),挂D档,起步,左边线与左水平线中点对准3号杆(或刚过)停车;左三圈(死轮),起步,车正对准2号杆停车(车头不碰2号杆)
2,一退:右三圈轮(死轮),挂R档,调左右后视镜,左后轮压(或刚要压)2号线停车;
左三圈轮(死轮)起步,车头左前角压2号线(与2号线内缘相切)停车; 3,二进:回一圈半轮(正轮),挂D档,起步,车头盖住2号线(看不到2号杆底部)停车;
4,二退:挂R档,起步,调正左后视镜,观察调正左右间距合适,向后看6号杆与后座右枕中间重合(或大三角)时停车。
(三)斜插出库
挂D档,左一圈,起步,车左前角离1号线黄线一指时停车(参考值)回一圈,起步,车头靠近1号杆根部时停车,(观察左边线正对1号杆); 起步,当左右后视镜越过1,2号杆时,看2号杆过枕头(到枕边)停车; 左打轮一圈半(死轮)起步,感觉车正后,起身看右前门窗沿与大头线形成前宽一拳(或平行)时停车。
(四)左倒库
挂R档,回轮一圈半(死轮),起步,向左后看,1号杆提前6号杆一拳时停车; 左打轮一圈半(死轮),起步,看右后视镜,轮眉越过3号杆一拳时停车,看左后视镜,2号杆与左轮眉间距30公分(方向盘大小)停车。回半圈轮,起步,看6号杆与车尾间距两拳时停车;
回一圈轮,观察调整车尾两侧间距,起步,看车头右前角与3号杆重合时,停车(车头全进去)。
(五)出库
挂D档,起步,向前看,3号杆到右三角窗一半时停车,右打轮一圈半(死轮),起步,看左前门窗沿与大头钱前面刚变宽时停车; 回轮一圈半,前行1米左右,停车。
挂到P档,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