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靖安县山区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
毫不动摇抓发展 千方百计促增收
——我县山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林科技工作组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对我县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县山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产业经济和规模效益的逐步形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纵观全局和发展现状,仍存在着产业规模不大、特色不特、后劲不足、支柱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致使山区经济明显滞后于全县发展速度。如何加快发展山区经济,调优结构,增加山区农民收入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县政协组织农林科技工作组委员对我县山区经济(重点是山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山区乡镇、农户及县直有关部门,结合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了相关数据,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山区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我县山区有中源、罗湾、璪都、三爪仑四个乡镇(惯称山上片)。2009年四个乡镇有人口28243人,有耕地面积34780亩,其中水田面积32867亩,人均水田面积1.16亩;有林地面积675683亩,人均林地面积23.9亩;有毛竹林面
-1- 积295748亩,人均毛竹林10.5亩。近年来,依托山区自然的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毛竹、有机白茶、绿色水稻、农家乐旅游四大产业的发展格局。据2009年农业经济年报反映,四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34万元,仅占全县的15%。其中,农业收入6237万元,林业收入3630万元,外出务工收入1098.7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22.4%、6.7%。2009年四个乡镇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低于全县人均收入水平的6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充分显示出:我县山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经济还是比较薄弱,发展应有一个较大的空间。
2、主要特点
(1)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山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使致以毛竹、有机白茶、绿色水稻、农家乐旅游为主的四大产业初步形成。据调查:四个乡镇有毛竹林面积295748亩,有活立竹1809万株。年产毛竹140万支。竹产品加工也初具规模,已形成了竹地板、竹胶板、竹砧板、竹工艺品为主的有一定规模的竹产品。有机白茶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县政府制定了白茶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鼓励扶助发展的措施,每年用于发展白茶的扶助资金达100万元。山区四个乡镇现有白茶面积8178亩,年产白茶6吨,分别占全县总量的63%和73%。我县有机白茶在外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自2006年以来,获得大奖16个,今
-2- 年10月获得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的“2010年全国特色产茶县”,被推荐为上海世博会参展产品。绿色水稻种植全面推广,山区四个乡镇有绿色水稻面积24946亩,年产量达1995万斤。以中源、三爪仑两乡为主的农家乐旅游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2)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近年来,我县发展了一批与山区农业产业联系紧密的加工企业。全县已有规模以上的木竹加工企业13家,其中:与山区四个乡镇联系紧密的有远南竹业有限公司、友和食品加工厂、安宏竹胶板厂、江达园林实业有限公司、山友实业有限公司,这些企业为山区四个乡镇年加工毛竹达70万支,占总量的50%。友和食品加工厂有机水稻的加工订单,也伸延到了罗湾乡,现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产生了一定的效益。这些企业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支持。
(3)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进。我县先后出台了《绿色水稻生产技术标准》、《有机白茶生产技术标准》等10多个地方标准。截止目前,全县建有12个大小不一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品认证名牌达41个,其中与山区产业有关联的8个、江西省名牌农产品1个。
(4)民间合作经济组织初聚合力。全县共有专业合作社64个,其中与山区产业有关联的有:白茶合作社6个,养殖合作社3个,绿色大米合作社3个,竹业、有机蔬菜、-3- 农家乐各1个。民间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中介机构,在生资服务、市场预测、技术指导、销售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并在逐步向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上积极努力。
二、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府引导力度不够,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山区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是县委、政府探索的问题,但近年来,重视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工业经济发展而言有所减弱。再者,山区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加上外界信息闭塞,大多数人满足于温饱现状,市场意识弱,市场竞争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2、农业基础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标准化程度低。我县山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大多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灌溉渠道、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又由于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利,受地域规模化条件限制,使得很大一部分涉农项目资金倾斜于山下七个乡镇,县、乡两级财政对山区农业基础投入、生产性投入严重不足。另外,山区经济由于资金缺乏和生产保障体系不健全,无法承担农业标准化市场带来的更多风险,难于接受农业标准化实施和推广,导致农业标准化技术滞后的恶性循环。
3、品牌培植意识不强,产业化规模程度低。近年来,山区农民对市场观念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对“品牌”意识
-4- 仍较为模糊,“品牌”效益体会不深,很难营造出打造品牌意识的浓烈氛围。最重要的是,我县除优质稻、毛竹、茶叶等产品在一些企业的支持下,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外,其它的如蔬菜、畜禽等产业均无企业支撑,仍以初级产品外销为主,形不成订单优势,也更形不成产业规模,无法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目前而言,现有龙头企业也因规模小、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地发展。
三、加快我县山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生态环境是我县最大的优势,要使我县山区经济稳步、健康、长效地发展,就必须利用好这一优势,做好生态产业文章,在战略上做到“三个毫不动摇”,在战术上做到“四个千方百计”。
“三个毫不动摇”是:
1、毫不动摇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多年来,我县就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我县的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我们要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的这项重要战略,正确处理好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现有森林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是实行严格的砍伐制度,坚决打击乱砍乱伐的违法行为;二是清理一批违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小水电站;三是严厉禁止矿业肆意开采,责令矿产开发业主和相关建设部门做好生态
-5- 恢复工作;四是大力实行生态移民建镇工程。同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吸引县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使我县不仅成为人居乐园,还将成为财富的汇集地。
2、毫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策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容。要使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山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论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广,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销售,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及经营管理人才,从现状来看,要求山区引进这些人才不太现实,只能就地培养人才,因此,要建立山区经济发展人才战略,制定山区农村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通过科技知识的普及、宣传、推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对生态产业的认识,提高山区农民素质。同时,要积极做好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包括发展各种教育形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服务组织、农业协会、合作社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通过大力的培养,造就一批本乡本土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发展山区经济的“人才”问题,从而确保我县山区经济的长足发展。
3、毫不动摇坚持走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多年来实践证明,我县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和绿色特色。
-6- 这样既符合科学发展,又适合我县的实际。因此,要继续坚持走好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把生态农业、绿色产业经济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主线来抓,继续做好做强以毛竹、有机白茶、绿色水稻、农家乐旅游为主的四大绿色特色产业,把其培育成为我县山区经济的支柱。同时,利用山区的特点,大力发展绿色农作物的种植,特种养殖,尽快让生态绿色产业真正撑起我县山区经济的天地。
“四个千方百计”是:
1、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要使山区经济长足发展,加大投入是关键。其一是要增加对山区农业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县乡财政每年要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山区经济建设预算计划,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向上争取资金的配套资金。其二是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发展山区经济支持力度,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上对山区乡镇倾斜,在报批项目、评估项目时予以优先。其三是要强化金融支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允许以流动资产、山林和水面承包经营权、经济作物和饲养物作为抵押,为山区发展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其四是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为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千方百计做强优势产业,提升综合效益。要壮大山区经济,必须做强优势产业。如何做强优势产业,根据我县山区的特点和自然条件,必须在一业为主、多业发展上有所
-7- 突破,形成以大产业为主导、特色产业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把毛竹产业当作我县一项大产业来抓。毛竹是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也是我县一个传统的优势产业,对我县山区经济起到了一个支撑作用。然而,就我县毛竹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竹林功能下降、粗放式经营、竹材利用率低下、原材料消耗高、竹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等,致使毛竹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与其相似的浙江省安吉县相比相差甚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做好如下几点:(1)要把我县毛竹产业定位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上,成立一个“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有一名县级领导牵头协调,由林业局、经贸局、科技局、技术监督局、外经贸委、工商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解决好决策等深层次的问题。(2)要大力改变目前竹林功能下降,立竹和产竹率低的问题。据调查,浙江省安吉县亩立竹是我县的一倍多,亩产竹是我县的6.5倍。因此,要通过大力开展低产林改造,积极推广竹林清理、竹腔施肥等技术,建立起一批毛竹丰产现代园区等措施,尽快提高我县的立竹数和产竹率。(3)要加强与林业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竹炭、竹饮料等产品现已开发成功。竹纤维已成为继棉、麻、毛、丝后可供利用的第五大天然纤维。因此,要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产
-8- 品,使我县的毛竹由原先只用竹干到全竹的利用,实现初级产品向高科技产品转变。(4)要大力培植毛竹产业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毛竹产业的大发展。一方面要培育现有竹业企业的壮大;另一方面利用优越的毛竹资源优势,引进具有高科技加工竹产品能力的企业进入我县。二是培育壮大有机白茶产业。有机白茶是我县山区的一项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壮大,为此,应重点做好扩大规模,建立高产茶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对现有白茶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大的营销公司,做到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工艺,提升我县白茶的品位和档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三是要继续发展绿色水稻种植。利用我县山区自然条件的优势,继续发展绿色水稻的栽种。在稳定现有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绿色水稻的种植,大力扶持与其联系紧密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地扩大订单规模,县、乡政府更要加大其指导和引导的力度。四是农家乐旅游产业上档次上水平。农家乐旅游是我县山区一项朝阳产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应加大扶持,指导其健康发展。(1)政府要加大对农家乐旅游发展的主导力度。制定我县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大力发展。(2)结合新农村建设,对有条件开办农家乐旅游的农户,在用地等问题上可采取一些宽松的政策。(3)积极开发旅游休闲
-9- 产品,充分利用山区农户特色的加工工艺,实现农副产品与旅游产品对接,不断丰富“农家乐”内容。(4)制定我县农家乐旅游经营标准,规范从业行为,引导其上档次上水平。五是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一方面要引导和指导高山蔬菜的发展,特别是在技术、品种引进上给予支持、扶助。同时可整合一些具有高山特点的土地资源,积极向外招租,引进能人、企业发展高山蔬菜的种植。另一方面,引进一些适宜栽种并可规模发展的品种进行试种。浙江省庆元县大面积成功种植的冷水茭白,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他们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我们相近。茭白是一种生产成本低、易管理、栽种科技含量不高的冷水作物,广大山区农民容易接受。茭白又具有保鲜时间长、便于运输的特点,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我县在中源乡、罗湾乡也可引进试种。六是加快以娃娃鱼养殖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发展步伐。我县有着“中国娃娃鱼之乡”的美誉,有着养殖娃娃鱼的自然气候条件,更有着人工繁殖的经验。广东、浙江、陕西、湖南等地人工养殖的娃娃鱼已经上市,我县应加快发展步伐。鉴于养殖娃娃鱼的成本较高,有一定技术要求和风险较大的特点,建议引进一些企业进行规模养殖,与在山区农户中适度推行小规模养殖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发展,尽快让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千方百计搞活流通,健全流通网络建设。一是建立一个农产品专业市场,实现检测、低温仓储、生鲜农产品配
-10- 送中心等对接。二是建立一个专业农产品展示展览中心。集中展示展销靖安的农产品,包括加工种植、渔业、水产、畜牧业、花卉园艺及其相关产品,既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又丰富了旅游项目。三是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实现“农超对接”。积极与大型商场、食品超市等大型连销协商,支持发展一批农产品直采基地,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
4、千方百计营造“品牌产品”氛围,提高产品公信力。要重视品牌效益,解决好当前我县农产品品牌乱、杂的问题,制定企业创造品牌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自己的名优产品。一要创技术之新。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进先进技术,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文章,提升农产品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要创管理之新。依托龙头企业,鼓励“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使小企业大聚集,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三要创服务之新。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政府部门做好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工作,专业社做好服务于成员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产品的公信力。
-11-
第二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靖安县发展山区农业经济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有序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到2009年,全县人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244元,比上年增加365元,增长9.4%。但是山上片乡镇和山下乡镇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平衡,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看,中源乡、罗湾乡均在4000元以下,比全县平均水平低6%。为有效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山区乡镇的经济结构、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和如何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经济结构
2009年山区乡镇(中源、罗湾、璪都、三爪仑)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6234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237万元、林业收入3630万元、牧业收入842万元、渔业收入96万元、农村工业收入1082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4347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8.4%,22.4%,5.2%,0.6%,6.7%,26.7%。
2008年山区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3972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483万元、林业收入3210万元、牧业收入711万元、渔业收入35万元、农村工业收入869万元、第三产业及其它3664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9.2%,23%,5.1%,0.3%,6.2%,26.2%。
二、资源状况
山区乡镇拥有劳力12786个,耕地面积34780亩,其中水田32867亩、茶园面积8178亩、果园面积2079亩。全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百分之八十以上属山区乡镇。活立木总蓄量是6268000立方米,活立竹总蓄积量3618.9万棵。山区盛产油桐子、油茶子、棕片、棕叶、笋、板栗及药材等十多种特产,这些都是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有利资源。
从经济结构看,农业比重占38.4,林业比重占22.4%,农村工业比重占6.7,第三产业及其它占26.7%。作为山区林业,这样的结构,显然林业和农村工业有着巨大潜力。从结构调整看,农业比重略有下降,但也是下降了0.8%,而林业比重同时下降了0.6%,农村工业比重只上升了0.5%,第三产业及其它比重也只上升了0.5%,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从资源利用看,我县拥有林地面积1756809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617777亩。全县的林业收入只有6787万元,亩平只有41.95元,说明山区的林地经营也是粗放型。
三、影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懒散意识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高劳务收入。通过十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处于一个相对稳定、调整的阶段。懒散意识:满足温饱的小农意识以及劳 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要求较高。我县山区农村现阶段剩余劳力素质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超专业化、技能化的需要。
2、农村土地制度公平有余而效率不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适应,制约了农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据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平均每个农民经营的耕地面积有8.33亩,大致分布在9-20块田地上。而我县农民平均经营的耕地仅3.2亩左右,山区农民经营的耕地大部分20-30块田以上,由于小农意识浓厚,土地流转制度尚不完善,耕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难度较大,很难取得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农业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和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只能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求得温饱。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我县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程度低,尤其是实行土地承包制以后,大多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灌溉渠道、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加上近年来野猪危害庄稼,农民在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影响了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业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产品的储藏、加工及与市场的对接,难以做到增产增收。我县有许多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山区农家小吃,如猕猴桃干、南瓜干、冬瓜干、茄子干等。但因为缺乏龙头企业来组织标准化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以致这些优势的传统项目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使山区农民致富少了一条路。
5、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目前,我县农业科技含量不足,农技推广队伍力量薄弱,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一岗多职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对策
1、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搞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建设,促进劳力转移。确保阳光工程在我县得以顺利实施,完成年培训3000名农民工的培训任务。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出就业,可促进劳务经济,实现农民增收,增强农民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进行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特别是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就能逐步增加劳务输出,从而达到增收、改善农村经济结构的目的。
2、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加速农村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土地、劳力资源优化投资方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基础。要根据我县的实际,制订出一个农村土地流转细则。具体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程序,流转手续及流转管理。确定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流入方能够大胆地规划项目,追加投资;流出方则通过土地经营权获得合理的收益,放心进行劳力转移。以此逐步促进土地向种植能手、种植大户集中,确立产业优势,获取规模效益。
3、深化农村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步消除影响农民转入二、三产业的体制障碍。一是进一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养老保险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二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机制,改善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环境。要放宽城镇户籍准入条件,取消农民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合理政策限制,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
4、加大农业产业发展进程,搞好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将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收益优势。我县拥有丰富的农特产资源,有品种繁多的瓜果蔬菜,面对市场日益提高的要求和反季节消费的趋势,如何解决卖难以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保鲜等标准化生产,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占领市场,实现农产品增值?我们认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标准化生产。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将产业优势、产品 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收益优势的重要措施。从目前情况归纳,我县有以下4种对接形式: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财团来发展山区经济,整合山区特色资源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这样,既可就地安排农村闲散劳动力,又可让山区特产形成名牌,寻到市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着力推进两大主导产业。①白茶产业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群众基础,还是市场前景都看好,还可以尽力争取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②油茶产业,来自市场的确切火爆,一市斤食用油茶油卖到30多元,而且供不应求,见效快,效益高,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也大。这两大产业不失为山区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咬住不放。
三是“市场←合作社→农户”的能力对接模式。以能人为纽带,组成合作社,将农户的生产与市场连接在一起。这里的能力是指农村中有经济头脑、有创业精神、有地缘人缘和一定资本的人。他们对市场非常了解,专门从事农副产品的销售,对广大农户而言,他们是市场的龙头或领头人。我县山区的特色小吃,就需要能人来组织合作社形成优势产业、规模产业,提高山区小吃与市场对接的水平。
四是“市场←公司→农户”的订单对接模式。即专门的农产品销售公司,将我县有机水稻、木竹生产、山区小吃等 通过与邓氏园林集团、宏达公司、远南竹业、意蜂、五芳斋、友和食品责任有限公司等,用订单形式进行对接。按照市场的需要,指导农户有计划地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与农户签订生产购销合同,农户再也无须担心产品卖不出去。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公司要有比较成熟的市场,且覆盖面要大,销售网络比较健全,对市场需求要有准确的预测。这种模式往往能带动规模生产。
五是“市场←加工企业→农户”的加工转化对接模式。将农产品通过精深加工,进入市场。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扩大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门路,从而带动农业的加速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六是“市场←合作组织→农户”的社会服务对接模式。通过各种合作,承担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服务。它不仅只包销农民生产的产品,而且还严格按照市场的需求,指导农民制订种植计划,并在产前、产中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它的存在也必将逐步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组一品”、多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如养猪合作社、高山蔬菜合作社、竹木加工合作社、山区特色食品生产合作社等。
总之,要发展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应该从推进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做好六个优化。即优化村级班子,使村级班子成员成为农村生产、销售的带头人;优化思想意识,激励农民 致富激情;优化农村环境,为招商引资、旅游服务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创业水平和劳务输出收入;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有效实现劳动价值。
第三篇:山区库区经济发展调研
发展林业特色产业
助推林农增收致富
——对加快我区山区库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农民的增收作用
我区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95.8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74.7%,林木总蓄积量273.82万m3,森林覆盖率72.9%,林木绿化率73.3%,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拥有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和9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74.86万亩。
乌溪江库区现有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和黄坛口乡4个乡镇,人口2.9万,区域总面积78.0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68.44万亩,规划生态公益林38.1万亩,毛竹16.5万亩。由于受独特的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虽然近几年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基础设施依然滞后,贫困人口仍相对集中,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
全区现有林产品加工企业310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龙头1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竹产品加工企业155家,竹产品加工专业村53个,加工专业户3876户。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1000万元以上17家,5000万元以上3家。2010年,全区林业生产总值21.1亿元,农村居民林业收入7.62亿元,林业收入占农村居民收入的比重为27%。
竹产业是我区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全区现有竹林总面积46.34万亩,立竹量6796万株,竹林面积万亩以上的竹区乡镇12个,竹区人口6.1万户14.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7%,人均拥有竹林面积3.1亩。区内现有竹加工企业1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产品包括竹炭、竹胶模板、竹日用品、竹工艺品、竹笋五大类300多个品种。2001、2007年两次被命名为“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品牌获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2010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2.2亿元,人均3310元。与其他农业支柱产业相比,竹产业是目前山区群众增收最多、最稳、最快的产业。
二、林业产业发展因素分析
(一)林业产业增效潜力巨大,增收前景广阔
一是高效竹林增产增值潜力巨大。我区是浙江省毛竹主产区之一,全区有竹林46.34万亩,亩均年效益约为500元,而在我省经营管理好的地方已达到700元,每亩收入相差200元,整体水平偏低,增收潜力巨大。
二是传统产业基地改造增效明显。我区有板栗4.66万亩、油茶6.04万亩,产量低效益差,产值仅为1.4亿元。
三是观光林业建设前景看好。积极发展观光林业,既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又可以加快林产品流通,加快三产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花卉种苗等新兴产业也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只要合理调整结构,也有巨大的潜力。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是科技含量不高。当前大部分山区群众信息闭塞、观念保守、市场意识落后,林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大部分还停留在示范基地,能够掌握技术的仍然只有少数有知识、肯接受新事物的示范户,技术推广层面不宽。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林业基地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自然条件差,已经成为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的瓶颈,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部分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经营大户的贷款、融资等渠道还不畅,影响了企业、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产业经营能力不强。我区林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到了一定数量,但是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生产设备简陋,70%以上的企业是为安吉、龙游等地企业生产初级产品,资源消耗量大,企业没有自身品牌,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林业专业经济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组织管理规范,能够带动农民、组织农民和保护农民利益的还不多。
四是品牌宣传不够充分。虽然2001年荣获了“中国竹炭之乡”、2005年衢江竹炭又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但对品牌资源的宣传、开发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竹文化内涵和竹林资源综合效益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以竹林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还没有真正形成。
除此之外,乌溪江库区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高强度农业开发中的松土除草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偏低,道路交通仍处于落后状态,对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较大制约,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难题亟待破解。
三、当前发展林业产业、促进林农增收的途径
目前,山区库区农村发展“短、平、快”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农增收主要有三大途径:
(一)积极发展优势林业,做大做强毛竹产业。毛竹是我区的优势和品牌,也是山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潜力所在。按照“抓二促一推三”的总体思路,以做大做强竹产业为主线,坚持走“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里兴旅游”的发展之路,形成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1、立足竹林资源培育。开展“一竹三笋”、毛竹覆盖、低产林改造等技术培训,建设区、乡、村三级毛竹示范基地和建立林业技术人员联系示范基地、示范户制度,积极推广配方施肥、开沟引鞭、蓄水灌溉三项技术,引导林农开展高效笋竹基地建设和毛竹低产低效改造,建设“千元山、万元山”,不断提升竹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竹林效益。因地制宜开展竹林道路、竹林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竹农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竹林抗旱能力,让竹产业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引导竹加工企业到村、到户、到基地设立初加工基地、加工点、培植加工专业村、专业户,力争万亩以上竹区乡镇原竹不出乡、千亩以上竹区村原竹不出村。通过初级加工,提升附加值。重点扶持帮助竹炭、竹胶板、竹地板、笋制品加工业,加快引进和培育新的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使竹制品生产朝深加工、精加工、大规模、产业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个人组建竹业专业合作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提高竹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3、挖掘竹林特色文化:依托“中国竹炭之乡”、竹炭产品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保护的品牌优势,积极开办“中国竹炭文化节”,建设“竹炭培训中心”,强化品牌宣传和展示,力争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充分挖掘以竹海风光、溪涧瀑布为典型的竹乡自然风光,按照“观赏性、科普性、参与性、趣味性”要求,建设竹林生态休闲示范基地、观光教育园区,积极发展以竹区农民家庭为接待点、以体验农家生活为特色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倾力打造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观光、游览消费为一体的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竹林旅游品牌。
4、开展竹林复合经营:积极鼓励、引导山区库区竹农在竹林环境内通过从事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立体栽培食用菌、观赏花卉苗木、珍贵药材、耐荫绿肥、饲料、茶叶、饲养益鸟珍禽,形成竹、笋、菌、药、饲、花、禽等复合经营技术和生态立体开发模式,并充分利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为竹林寻找更多经济亮点,为山区库区群众寻找更多的致富路子。
(二)加强基地抚育改造,培育壮大油茶产业。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和材用价值,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身。油茶在我区各地均有种植和分布,尤以上方、灰坪、峡川、湖南、岭洋等地最为集中。油茶产业不仅是我区农村的传统产业,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前景产业。目前,我区油茶加工已开始企业化生产,机械化加工,主要以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衢州枝群油脂有限公司和衢州市开源油脂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进行产品深加工。其中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是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发展趋势较好。
我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土地资源条件适宜,应该把油茶产业作为山区库区农村的一个大产业来抓,使油茶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代林业建设的新亮点、山区综合开发的突破口。
1、实施油茶产业提升工程。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垦复抚育、开挖竹节沟、修枝、嫁接换冠、良种补植、土壤覆盖、科学采收等综合措施,改造现有低产低效油茶林,建设丰产栽培基地。推广应用油茶生产专用新肥料和新农药,提高单位面积油茶籽产量和油茶产油率。采用长林3号、4号、21号、23号、40号等优良品种,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新建优良新品种林,增加油茶后备资源。鼓励发展油茶幼林间种套种农林作物复合模式,支持开展林区养蜂、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多种经营,提高油茶授粉率和林地产出,解决油茶投产前期林农收益问题。
2、加快油茶良种推广。引进通过国家和省审定的良种,建立一个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大力推广芽苗砧嫁接等先进育苗技术,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实行定点育苗、定向供应,按照多品系科学搭配栽培的要求,推广良种壮苗栽培,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
3、实施精品战略。扶持重点山茶油深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挖掘油茶副产品的潜力。加强茶壳、茶饼和茶粕的综合利用,进行化妆品油、茶皂素和茶仁酚等新产品的开发,拉长油茶加工产业链。加强品牌建设,打响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油茶的效益。
(三)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传统产业效益。林业生产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库区林农的投资积极性,也是制约林业发展的瓶颈。而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阴空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和深度开发,实行上中下多层复合经营,立体综合利用,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生产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现代林业经营形式。具有周期短、品种多等特点,既适合规模经营,也适合分户经营,能有效地弥补林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是山区库区群众发展林业和促进增收的重要经营形式。发展林下经济,既符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进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我区林下经济目前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应充分依托创建森林城市和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推广高效笋竹栽培、林下养殖、林间套种、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等特色经营模式。
一是高效笋竹模式。在全区12个重点竹区乡镇开展毛竹覆盖“百亩百万”示范行动,重点推广毛竹春笋冬出覆盖技术、“一竹三笋”等先进技术,引导林农培育建设高效笋竹基地,通过运用林地覆盖增温措施,调整出笋时间和产量,使竹林效益成倍增长。
二是林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的林牧、林禽等林下养殖模式,建设绿色森林食品饲养基地。充分利用林下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以及阳光、空气等作为畜禽的食物、空气、水份和活动场地,围网放养、圈养或棚养鸡、鸭、鹅等,利用林下活动空间大,草场资源丰富的林地,放养或圈养森林猪、森林牛、森林羊、森林兔等,生产市场畅销的带“土”字的畜禽产品。
三是林间套种模式。充分利用板栗林、山垅田、退耕还林地和其他未成林的林地,因地制宜,推广实施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模式,种植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或野生园艺花卉,大力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森林蔬菜或黑木耳、香菇、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推动板栗林内套种毛竹、香榧、茶叶,并逐步将板栗林改造成为竹林、香榧林。
四是森林(湿地)生态休闲旅游模式。依托区内森林植被丰富、库区水质优良、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观秀丽、生态环境极佳的优势和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这两块国家级公园“金字招牌”,加大对森林(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指导、合理布局和系统开发,充分挖掘地理和民俗资源,结合乡村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加大旅游设施和森林防火、生态保护等各项设施投入,形成以生态景观为主体,以其他景观为辅助,以“林家铺子”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圈,培育农家乐特色旅游村,提升“农家乐”旅游层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衢江区林业局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第四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促进靖安休闲旅游跨越式发展的调研报告)
突出生态优势 挖掘文化内涵 促进靖安休闲旅游跨越式发展
――关于我县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林果富民”是我县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过诸多年发展,旅游产业在“三驾马车”中,明显处于“短腿”的位置。201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为3360万元,只相当于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的1.12%, 仅为全县GDP的1.57%。
如何解决发展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明晰定位,紧紧抓住机遇,实现我县旅游产业跨越性发展,县政协调研组一行,深入我县旅游业相关乡镇、部门和旅游业主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就发展我县休闲旅游开展专题调研。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潜力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得到一定发展,为下一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积累了有利条件。
1、旅游业发展意识提高,产业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县新的经济增 长点和新型支柱产业来培育,社会各界大力发展旅游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旅游增收效益明显。旅游产业的税收以地税为主,地方得益较多,加之当地农民也可从中获益,三爪仑、宝峰、中源等乡镇部分农户体会较深,仅中源乡就有52户农户直接从事“农家乐”旅游项目,户均每年从旅游中获得的纯收入近5万元。
随着旅游业前景看好,投资旅游业的热情上涨。目前,涉足我县旅游业的集团主要有江钨集团有限公司、恒茂集团有限公司、中部梦幻城有限公司等。投资5亿元的恒茂度假村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钻探出优质温泉;投资20亿元的中部梦幻城项目正在建设;宝峰樟树林等其他投资数亿元的休闲旅游项目正在紧张筹备,随着一批大项目的建成运营,我县旅游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2、生态、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休闲旅游基础良好 我县旅游资源保护好,有明显的优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7%,比全国生态县浙江省安吉县高13%,193平方公里的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了95.7%,负氧离子含量高达10万个/厘米以上。加之境内地势落差大,生物多样性明显,全县各地均有开发独具特点的“农家乐”
3和其他高端休闲旅游项目条件。
我县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距南昌80公里,离九江155公里,毗昌北机场55公里。今年九月昌铜高速通车后,我县到南昌仅剩43公里,200公里范围内省会城市有武汉、长沙、南昌,仅这三个城市人口就超过2000万。
3、文化保护开发得到重视,旅游发展奠定文化基础 我县十分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许多文物资源将有力地支撑旅游产业发展。
东周古墓出土的许多文物填补了历史同期诸多领域的考古空白,并成功入选“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史清官况钟故事也搬上银屏, 电视剧《况钟明断十五贯》还荣获电视戏曲“兰花奖”一等奖。创建于1200年前的宝峰寺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完工,重现了马祖道场雄风,为全国禅宗样板寺院,老虎墩遗址、仁首古民居等也显现出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
我县民间文化也较丰富,客家风情、山村古建筑、竹雕工艺等各具特色,尤其是诗词文化有较好的基础,享有“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
二、我县旅游业面临的挑战和自身不足
我县旅游产业初具雏形,发展潜力也较大,但不容忽视的是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困难。
(一)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仅我省就有多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良好,具备一定发展休闲旅游的基础条件。如宜春市委、市政府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举全市之力,打造明月山风景区,成效明显。去年,该景区接待游客已达103.2万人次,是我县13.6万人次的7.6倍。面临激烈竞争,需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高项目开发建设档次和水平。
(二)自身不足
1、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缺乏长远规划,全县旅游开发经营形成合力不够,“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不完整,服务水平有待加强,旅游收入持续下滑。
2、旅游功能定位不明确和旅游主题形象不突出,仅有大的休闲旅游方向,休闲文化挖掘不够,休闲旅游产品没有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旅游特色商品少,游客有钱没处花。
3、旅游产业投入不足,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感的自然景观很少。现有旅游项目大部分是“散、小、弱、差”,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有些旅游产品又没有及时提档升级,“漂流”项目步入困境即是明证;宣传手段传统,景区没有核心吸引物,旅游知名度不高,市场半径不大。
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相关部门协调合作不够,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旅游大门票相对于目前开发景点不多的现实来说不尽合理。
5、城市建筑和乡村民居没有自身风格,文化内涵不够,县城旅游功能不完善,与大旅游发展不相适应。
三、实现我县休闲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思路及举措的建议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服务业,需明晰发展思路、解决一系列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明晰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1、大眼光 大旅游
把旅游业放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逐年提高,以及人们开始普遍关心自己生活质量的背景下去谋划 我县发展休闲旅游的思路,高标准做好规划,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使旅游业成长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2、大保护 大发展
提高森林质量和林相视觉效果,保护好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水资源,让水更清、树更绿、天更蓝作为发展旅游大产业的生命线,增强全民生态保护的信念,全力打造“中国生态明珠”,确保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3、大融合 大产业
把旅游业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有机融合;把相关部门和乡镇的力量有机融全,形成整体,建设“全产业链”、相互协调发展的现代旅游业和支撑当地的绿色大产业。
4、大集团 大提高
把我县旅游资源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县里产业发展总规划,一一对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分块打包给资金雄厚,有专业背景,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大集团开发经营,迅速提高我县旅游产业化、专业化水平。并坚持 “大集团” 运作和“农家乐”旅游 “两条腿走路”,切实保护全县农民利益。
(二)落实旅游产业发展举措
1、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独具特色旅游定位
进一步摸清我县旅游资源家底。通过各种征集活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寻找发现我县生态保护好、特点更突出、适合休闲游的自然人文景点,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建立台帐。
吸取“学院派”规划过分注重理论、可操作性不强的经验教训,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市场派”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规划制定后,要通过人大立法,确保规划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同时,在确立“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和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明确旅游产业定位。
2、整合各方力量,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
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组建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由县级领导任主任,旅游、林业、农业、土管、城建、城管、文化、交通等相关单位和乡镇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和解决休闲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利用各乡镇和部门优势,步调一致,协同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休闲旅游大产业发展,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促旅游产业的良好氛围,加速推进产业融合。
县政府每年安排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支持“大、好、高”项目。各乡镇和部门要主动向上联系,争取项目资金,并根据行业特点,用足用活上级政策。同时,城市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与我县旅游规划相衔接。
全县各地处处造景、步步为“赢”,形成合力,全方位提升旅游发展理念和品质。如农口部门在公路沿线或景区附近,分片栽种能形成三季有果、四季有花、月月彩树的植物,自然形成一景,并提供更多的绿色食品、旅游农产品和农业体验场地;建设部门在城区规划建设上要围绕旅 游总规, 突出建筑风格,表现文化元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做强旅游集散地功能。
3、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以安吉县、婺源县为样板,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更加注重挖掘极富地方个性的文化内涵。
突出文化差异性,增强对游客吸引力。开发民俗风情、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整理民间传说,让各地各处更加凸显富有我县特色的文化元素。对于旅游项目,主动注入文化内涵,如洪屏电站、中部梦幻城和北河生态园,将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和养生文化等融入其中,做大亮点,打造出一批极具市场影响力的核心吸引物和精品工程。
运用适当的平台和手段,放大水口东周古墓文化、宝峰寺禅宗文化和高湖况钟文化。如建文化主题园,运用声音、图像等媒介为游客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让客人沉浸其中,创造一系列游客难忘的经历,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体验模式。
加强与媒体合作,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努力提高我县旅游知名度。宣传过程中,提出个性突出、市场感召力强的主题口号,且持之以恒推 出品牌,叫响品牌。婺源打响“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安吉突出“中国大竹海”主题均是成功案例。
4、吸引大客商投资,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落实休闲旅游发展优惠政策,重点支持旅游“大、好、高”项目,对大集团投资大项目一事一议,优先立项,优先给地,优待扶持。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分片打包,主动走出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招商。积极引进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按规划总体要求,围绕功能定位,投资建设主题公园、体育健身、高星级酒店、高等级景区、主题农庄等休闲项目,发展新型业态的高档旅游。
从游客安全、舒适和养生的角度出发,以温泉、天然浴场、原始森林负氧离子呼吸和丰富的动植物科普等为核心竞争力项目,不断优化游客高端体验享受和生态休闲度假环境。做大做强运动养生(自行车运动、漂流);生态养生(原始森林、温泉);饮食养生(有机菜肴、素菜馆);心灵养生(宝峰寺禅修基地);娱乐养生(农家体验、主题公园)等休闲养生旅游产品,尤其是改造建设成省内自行车健身、私家车自驾游首选地,打造“百里长廊”休闲旅 游精品区,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中国著名的养生休闲乡村。
5、发展“农家乐”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制定和完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是鼓励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优惠政策,并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建立考核评比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借鉴台湾“民宿”(民宿的本意是“入宿随俗”,也就是吃民宿主人家的饭、过民宿主人家的生活)和浙江安吉经验,尽快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各乡镇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发展“农家乐”旅游,并把中源、三爪仑等作为重点,根据环境承载量的评估,控制数量和规模,进行专项规划。县有关部门和乡镇按规划要求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发展建设一批“质量精、档次高、风格特”的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同时,杜绝同质化、低端化经营,各经营主体明确特色定位,完善舒适娱乐养生功能,延伸经营,深度经营。
依据我县实际,“农家乐”的乡村进一步突出白茶、水果等农业品种主题;山居人家、河畔小舍等居住环境主题;养生菜肴、健康食品等饮食主题,丰富“农家乐”体验方式。还可以依托以白茶、果园、花卉苗木基地等现代农业 园区,考虑农业生产、农业观光和产业体验的结合,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农产品延伸开发力度,使游客留得住、肯消费、愿回头。
6、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对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定期对在建的旅游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及时纠正违背规划要求的行为,确保旅游总体规划目标实现。
把旅游行业管理和营销网络分离,切实把营销网络建设交给市场。同时,按照相关制度加强对全县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客运企业的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和整改,正确引导旅行社、旅游饭店等企业依法经营、诚信服务,使旅游接待景区、酒店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鼓励旅游企业积极发展会展和特色餐饮业,开发具有县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不断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建立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创新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游客体验“吃、住、行、游、购、娱”的内容和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 及时对旅游产品和商品提档升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市场的开拓力。
总的来看,我县具有优良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又 有着县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热情决心和成熟思考,在全国旅游业迎来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大背景下,只要放长眼界,突出特色,找准定位,顺应旅游业发展规律,相信我县旅游产业一定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迅速做强做大,成为我县绿色崛起强力“引擎”。
第五篇: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作风教育。对边远山区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边远山区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两个村都是边远山区,均属山地浅丘地貌,无支柱产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属县级贫困村。就拿浩口村来说吧。浩口村位于武隆县西南,西南与贵州省真县接壤,东南与彭水县交界,芙蓉江为武隆、彭水和贵州省真县“两省(市)三县”界河,浩口村地处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乡乡政府所在地 8 公里,南与芙蓉江界河临界,全村幅员面积 1 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001 亩(其中水田 6001 亩,土 19001 亩),该村共有 7 个村民小组,农户 3701 户 13401 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口 8001 余人,建卡贫困户 190 户1525 人。共产党员 1541 人。住房砖混结构的比例为 xx 年修建,属二级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条简易公路。两个村的道路由于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边沟堵塞,沆洼不平,特别是雨雪天气,车辆就难以通行,严重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设施。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无钱维护的情况下,村里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设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领导和村民们曾考虑利用山上溶洞自来水资源优势,统一改造梯田进行种殖,但投资大,资金不足,导致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民利用。
(三)社会服务事业薄弱。一是子女上学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得到乡上去读书,加之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二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村卫生站名存实亡。据了解,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器械少,技术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医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或区、县、镇医院去就珍;村里的赤脚医生外出务工后,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钱坐摩托车到乡上的医院去看病。技术好一点的赤脚医生,在沿海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元钱,所以没人愿意留在村里当医生;就是浩口乡卫生院也仅有 3名在职医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增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编制。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 85%以上;XX 年至今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务工,在村里很难找到一名 xx 年轻人。没有人才,发展更难。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两村虽然家家户户通电话、95%的有电视,但全村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几点思考体会
熙来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谁走得勤、看得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我就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谈点思考体会:
(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体会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要实现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党的惠农政策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达,逐步创造条件进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完善水利资金的投入,争取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在村集体无钱维护、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加强平时的养护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四是加强边远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低保、新农合、法律援助等体系建设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两年的服务期内,真正与村民同吃同住,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二是配强基层主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主官是搞好村居和乡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献计献策。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基层组织必需的务工技能技术培训,让村民从简单的出卖“劳力”变成出卖“技术”。在农村,一个致富能手,也许不是干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市委“三项活动”总体部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通过开展“三项活动”,让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有更多的交流
机会,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反映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一是持久开展“三项活动”。把“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形成制度,长期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干部深入边远山区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二是长期开展“大下访”。市领导、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访解民;难、聚民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化解积案,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要坚持“基层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扎根边远山区,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