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加强粮食安全注意风险防范)
加强粮食安全 注意风险防范
――关于靖安县粮食安全问题调研
靖安县是一个山区县,山多田少,水田使用面积为13.16万亩,粮食生产主要以水稻为主。虽然目前我县年产稻谷1亿5千万斤,其中商品粮6000万斤,粮食自给有余。但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各种原因所至的农田面积的逐步减少,必将影响我县的粮食安全。最近,笔者随就我县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认为应未雨绸缪,注意风险防范,加强粮食安全。
一、当前粮食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1、粮田逐年减少。由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交通道路的发展及退耕还林等因素,农田逐年减少;加上结构调整及农民外出打工、进城务工而土地撂荒,粮食面积锐减,其结果会导致粮食总产逐年下降,威胁粮食安全。
2、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由于种粮效益持续低迷,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又居高不下,农民种粮成本高、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得山下片原本栽种双季稻的农户基本上都改种单季稻。
3、政府对粮食生产扶持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但扶持力度不足。近年来国家对种粮(稻谷)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到农户,多少调动了部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因补贴不多,种粮效益跟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果树等效益无法比拟。因而没有从根本上全面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粮 食政策的放开,政府对粮食的保护形同虚设,而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很有限。
4、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年来,我县农田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农田标准化率低,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粮食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仍很低下。
5、机械化程度低。目前,我县稻田机耕大多数为功率较小的小型手扶拖拉机,耕作效率不高;水稻机械化收割率也很低;机械化插秧仍停留在试验阶段。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影响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和规模化经营。
6、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我县作为优质米生产县,“秀谷大米”、“友和大米”虽名声在外,粮食加工企业也不少,但由于投入粮食加工资金不足、生产分散、规模小、杂牌多,资源难以整合,品牌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严重影响粮食产业化进程。
二、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建议
1、继续落实好“米袋子”粮食安全首长责任制。要确保粮食安全,关键还要在各级政府继续落实好“米袋子”粮食安全措施的政府首长责任制,保证有足够的耕地种植粮食。同时还要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认真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层级责任制,切实保护好国民的命根—基本农田。
2、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粮食生产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的弱质产业,我县目前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仍比较低。为此,政府一定要加 大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尤其是播种、插秧机械及收割机械,提高粮食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以便赢得时间进行播插和抢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气候因素造成的误期和损失。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
3、提高粮食收购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关键是粮价低,农资价高,种粮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因此,政府应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大幅提高粮食的收购价,调控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4、增加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的投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粮食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的投入,提高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加强农技培训与新良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实现科技兴粮。
5、保护粮食生产环境,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由于工业经济和大型畜牧养殖场的发展,粮田污染时有发生,加上目前的粮食生产是依赖农药、化肥等化学产品,且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不强,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现象不断出现,粮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此,政府在加强粮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订立条文并向生产者宣传贯彻执行。通过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禁止过量施用化肥等措施保证粮食产品的安全、合格。尽快建立健全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 网络和粮食生产标准体系。同时加大向农田工业排污的执法力度,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6、加大对粮食加工与流通的扶持力度。我现有“秀谷大米”、“友和大米”、“香甸大米”等优质大米知名品牌,但这些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设备落后、规模偏小等现象。阻碍了粮食加工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进程。因此,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大对我县粮食加工与流通企业的扶持力度,营造优质、畅顺环境,提高靖安品牌大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竟争力,加快我县粮食产业化进程,全面带动提升我县的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
第二篇:建立廉政风险防范长效机制调研文章
建立廉政风险防范长效机制调研文章
建立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就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廉政风险转化为腐败行为而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其实质是将现代管理学的方法特别是量化指标、质量管理、风险控制的方法运用于反腐倡廉工作。近年来,颍东法院结合工作实际和权力运行特点,加强风险分析、监控和管理,通过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强化权力制约、及时提醒教育、完善考核、加强责任追究等一系列措施,实现预防在先,关口前移,初步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廉政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一是找准廉政风险点。廉政风险是指拥有权力的公职人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谋求私利等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从分析近几年法院系统引发的几起案例可以看出,诱发案件的廉政风险可以归纳为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这三类风险都可以从庭室科队和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查找其滋生的源头。风险点的查找越具体,防范措施也就越有针对性。因此,界定“三类风险点”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的基础。对于廉政风险点的查找,首先明确查找重点。以院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审判人员为重点人员,以审判、执行、干部人事和财务管理为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重点围绕决策权、审判权、执行权和人财物管理权,排查廉政 风险点。然后明确查找方法。按照“梳理岗位职权——找准廉政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公示接受监督”的步骤全面查找风险点。采取个人自查、庭室评查、分管领导审查的方式,查找个人廉政风险点,进行归纳梳理,做到不漏一人、不漏一岗。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填写上报《个人廉政风险点查找表》。
二是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排查是前提,防范是目的,落实是责任。风险点查找不出来,或者找不准、找不全,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就没有针对性,既“防不住”也“防不好”。建立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关键在领导,责任在班子,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纪检监察具体抓。针对不同的廉政风险,制定不同的防控措施,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根据风险环节、风险表现、风险等级、发生几率、危害后果,从避免和减少廉政风险的角度,通过个人初定、部门审定、分管领导确定三个步骤,认真研究,就每个风险环节制定相应的内、外防控措施。
三是全程跟进廉政风险教育。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有权力就有风险”的意识,深刻认识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对于避免权力滥用,促进干部廉洁从政的重要意义,逐步养成勇于接受他人和社会监督的主动意识。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保持党的纯洁性、迎接党的十八大”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干警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以及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等活动,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四是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制度。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防控措施,通过制订方案、贯彻执行、检查考核、调整修正等环节,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前期预防措施主要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主动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中期监控机制主要是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和随机抽查等三种方式,对干警行为、制度机制落实、权力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控。后期处置办法则通过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和组织处理等手段,对存在风险表现的个人进行告诫、责任追究。尤其是要建立和完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考核制度,通过信息监测、定期自查、上级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评价体系。通过推行网上立案、网上审批、网上监督,加强对审判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监控,实现了对审期管理、审务预警提示、过程防范和事后考核等审判流程网络化管理。
五是实施廉政风险动态管理。结合社会发展、法律调整、职能变化以及广大群众对人民法院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及时对廉政风险内容、等级和防控措施进行评估和调整,不断增强廉政风险防控的工作实效。制订和完善《执行工作管理流程》、《执行工作任务分解》等,探索建立“分段集约执行”工作新机制,实施工作流程管理,确保执行工作更加公开、透明、高效。刑事审判庭利用公开审理、公开宣判等形式,增强刑事庭审的透明度。开展量刑规范化改革,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诉讼服务中心,配备案件电脑查询系统,张榜公示《诉讼收费标准》,向当事人发放诉讼指南和廉政监督卡,主动接受监督,着力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实践证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应当做到四个结合:一要与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相结合,避免查找风险简单化、廉政教育形式化、制度建设老套化、监督制约表面化;二要与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责任,细化任务,严格考核,重点推进;三要与本单位实际工作特别是重点、难点工作相结合,与履行职责和业务工作相结合,推进和服务于中心工作;四要与解决突出问题相结合,解决本单位勤政廉政、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监督管理,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整合监督资源,实施有效监督管理。
第三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健全城管长效机制)
健全城管长效机制 加快建设美好靖安
——关于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工交、财贸工作组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地方发展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城市品位。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全力把靖安打造成“中国生态明珠”,营造“人居佳地、和谐福地”,这也对县城城市建设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市管理状况,找寻不足和有效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近期,县政协工交和财贸工作组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如何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美好城市建设步伐”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专程赴武宁县、奉新县进行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县城市建设管理的总体状况较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正常运转的城市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不断加大,与2005年
城区集贸市场网点少、专业市场布局不尽合理,难以满足市民的需要,且增加了管理难度。
马路市场沿街叫卖,流动摊、店外摊、占道修车、洗车等现象屡禁难绝。如我县新大桥头、南门口等地方,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人车通行。夜宵餐饮店出户经营,人行道上油污遍地;街区成加工厂,居民区开KTV厅,早晨双溪中学喇叭训话声音太大,噪声扰民,影响民生;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箱等设施与城市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3、城市交通设施不完善、停车比较混乱。交通标识标线不够或不明显,主要交通路口没有交通指示红绿灯,造成交通通行混乱,经常出事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私家车大量涌现,导致城区大街小巷、门面旁、人行道几乎处处都是“停车场”,非机动车的停放更是随心所欲,也给交通安全、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隐患。
4、城市公物管理工作难度大。
城区垃圾箱、东门广场石雕、沿街行道树及绿地等公物人为破坏情况时有发生,如沿街桂花树在金桂飘香的季节常遭人“辣手摧花”,公共绿地也不时被休闲的人们“火烧赤壁”,广场石狮往往惨遭“断头之痛”。
5、市政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补补凑合用。
7、整体联动工作机制缺乏合力。
虽然政府明确城市管理工作由县城管局牵头,但城管局也只是政府职能部门之一,较难协调城市管理中涉及到的卫生、工商、质监、公安、环保、交通等其他政府部门,存在城市管理资源多但缺乏有效合力,运转不够畅通,推诿扯皮的现象,造成谁都能管,但谁都管不好,甚至谁都不管。
三、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必须研究新思路、建立新体制,采取新措施,力争实现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1、理顺城管运行长效体制。
一是县里设立城市管理热线,全天候收集市民意见和建议,作为城管工作决策的参考,并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采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调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是整合资源,拓宽宣传教育网络。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结合部门、社区的宣传教育职能,最大限度调动各部门、社区运用广播电视、墙报传单等手段宣传的积极性,形成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管理网络。县电视台要设专栏,联合城管部门坚持每天播出城管节目。
二是明确目标,针对进城新市民、外地务工者等重点对象, 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如散发“温馨提示卡”、“告新市民书”等,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浓厚氛围,引导市民改变旧有的不良习惯。
三是组织策划形式新颖的群众宣传主题,丰富宣传手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四是在中小学校开展文明意识教育,从小培育良好的习惯。
4、建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一是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乱写乱画、乱贴乱挂、乱摆摊点占道经营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加强集贸市场和停车场建设管理,引导沿街摊点“进厅入市”,严禁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及摆摊设点,恢复城市道路功能。
二是改进城市保洁管理方式,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探索卫生保洁的新模式,综合考虑利责关系,尽快配齐僻街小
人管理,事事有人负责。
二是按照建设部关于执法人员数量占城市人口比例的要求,增加城管大队事业编制,招聘素质较高人员,考取执法资格。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城管人员执勤前每天半小时课训制,采取网格化管理,分区块负责,强化城管队员责任。
三是要实行人性化执法,坚持管理为主,执法为辅,注重罚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执法更加人性化。如新大桥头乱摆摊问题,城管人员可提前到达管理区,在农户放下菜担前进行劝阻疏导。
四是提高执法效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完善群众投诉处理机制。
7、建立县镇社区三级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部门、城镇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承担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其城市管理中的卫生管理、文明单位一票否决等必要的城市管理事权,真正落实沿街门前三包管理措施。
二是增强城镇、社区自身的区域管理、社区服务、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党团员积极性,不断将各社区、村(组)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强化基础管理,这样,有利于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
第四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环境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处于真空状态,是实现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现就本人调研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一是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污染。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农民越来越重化肥的使用,而轻有机肥使用。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破坏,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会使湖泊、池塘、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营养过剩,水体缺氧,水中鱼虾死亡。同时被有毒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净化,直接威胁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二是农膜污染。目前农膜覆盖技术在农村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农膜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薄膜残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气中固体残留物增加,致使农村的白色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一些地方存在着单纯的经济观念,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一味追逐经济指标,造成环保指标在经济指标面前被不屑一顾,环境被置于牺牲品地位。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选择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型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置环保于不顾。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农村环境成为城市化的“嫁妆”,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境监测、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规划制定难以实施。尽管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科学的环保规划,即便制定了规划,由于受资金、人力、物力的限制,导致农村环保力量不够,规划也难以实施。
4、不良习惯难以改善。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很多人养成了许多
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禁止使用高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氮肥的习惯,提倡使用以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有机肥,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平衡施肥、生态农业等农业新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绿色养殖,畜禽养殖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多用天然饲料,养殖污染物治理达标。
3、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健全治理长效机制。我们要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创建力度,健全治理长效机制。目前,靖安县11个乡镇已有60%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一个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创建力度,争取在近年内80%以上的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或国家级的环境优美乡镇。另一方面要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各地要成立相关组织,具体负责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杜绝以罚代法的现象发生。
6、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
第五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科学操作,保障民生)
科学操作,保障民生
——关于城乡低保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低保工作基本情况
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把改善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加大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保障民生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城乡低保工作是保障民生的重要环节,它是“社会稳压器”,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持社会基本公平和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有关部门在确保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2008年底,全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1274.79万元,全县共9700人享受低保,其中农村5058人,占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52%。通过努力,全县大部分城乡困难家庭都得到了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了千家万户,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我县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低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障制度满足不了群众需求。我县的城市低保和农
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最难认定,由于城镇居民以户为单位相对封闭,邻里之间基本不相往来,即使张榜公布了,也因为不认识或不了解而达不到张榜公布应有的效果。而在农村,虽有计算农村家庭收入的办法,但实际计算时也比较困难,划定的贫困线不好掌握,对低保户的收入只能大概估算。生活困难的家庭比较多,部分村干部为避免出现矛盾,需要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评议才能确定。
4、低保对象“有进难出”。从理论上讲,低保工作实行的是动态管理制,应当“有进有出”。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人虽然已经脱贫,按理不应再享受低保。但是他们往往想方设法隐瞒实际家庭收入,一方面相关部门也的确难以核实其实际收入,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难过“人情关”,致使一部分收入高于低保线的家庭不能及时退出。
5、农村离任“两老”生活困难,保障低。上级安排我县农村离任“两老”生活补助转移支付资金是109700元,这笔资金是根据农村税改前行政村数量分配的,各乡镇也是根据这个原则安排的。因此,行政村合并数量越多,该资金就越宽裕,行政村合并得越少,该资金就越少,这样就造成部分乡镇农村离任“两老”生活补助水平偏低。例如仁首镇,农村税费改革前行政数是17个,税改后行政村个数是12
法(贫困线标准应为人均纯收入的1/3)还是依据恩格尔系数法(贫困线标准应为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我县现行的每人每月200元和100元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都显然偏低。结合物价指数变化,并考虑我县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量,适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可行的。
另外,我县各乡镇之间、山上片与山下片之间群众的生活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县应组织相关部门依据调查研究情况和数据重新制定因地制宜的最低保障线。
3、农村低保指标分配方法科学化。一是要尽量做到据实分配。分配低保指标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摸底,在掌握各地实际情况后,再有针对性地分配指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留有余地。无论是农村低保还是城市低保,在分配指标时,均要留有余地,避免将所有的指标全额分配下去,应当预留5%以内的指标备用,让那些突然因病因灾致贫的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发挥低保工作雪中送炭的作用。
4、调查家庭收入要有创造性。核实家庭收入是低保工作最艰难的环节,其计算方法也纷繁复杂。但是其实操作可以简单化,应本着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制定一个科学的量化
窘迫,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也理所当然。
(2)借鉴其他县市的做法,凡有在校大学生的农村家庭,一律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因为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至少在一万元,一个农村家庭不算其它的正常开销,仅供子女上大学的开支每年都要万元以上,如果不及时提供帮助,势必使这个家庭陷入困境。
(3)因病返贫的家庭,一律纳入低保范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部分困难家庭的医疗支出,但毕竟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也并非全额报销,差额部分还得自掏腰包。特别是有些慢性病,犹如一把双刃剑伤害着这些困难家庭,一方面他们因病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长期服药,高昂的药费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4)因灾致贫的家庭,一律纳入低保范围。天有不测风云,对那些突然遭受自然灾害的造成当年减产、绝收或遭受水灾、火灾的家庭,应该及时提供帮助,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
(5)对那些因突遭意外事故导致贫困的家庭,要及时将他们纳入低保范围。人有旦夕祸福,凡突然遭遇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工伤事故等意外事故导致贫困的家庭,应当
是允许的”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排除一些障碍,让阳光照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每一位困难群众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