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坚持依法合约集约用地)
坚持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依法、科学、合理的管理好、用好土地资源,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日,笔者对靖安县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迫切性
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资源的非均衡分布和刚性供给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使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供给需求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保护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另一方面是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如何破解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用地瓶颈,积极探索和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挖掘土地资源潜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已成为靖安发展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近几年,靖安县国土资源局在县委、县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一方面,在创新管理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挖潜资源存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实现由资源供给服从需求向资源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该局在“坚持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二、我县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主要做法
1、实行“重点工程保障用地,优质项目优先供地,所有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提前介入,主动协调,全程服务,做好用地报批工作。2009年,上报省政府7个批次项目用地,面积2006.895亩,比市政府下达我县新增建设用地 年度计划57亩多1949.895亩,列全市第三位。今年县国土局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不断加大部、省、市争跑力度,确保江西洪屏抽水蓄能电站、高速公路连接线、中部梦幻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截止目前,全县已上报 9个批次用地,面积8912.145亩。
2、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认真落实从严从紧的用地政策,合理限制城乡用地规模。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和报批管理,对不符合集约用地标准、违反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建设项目,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坚决不予供地。积极引导和鼓励项目建设使用存量土地和未利用土地,能用存量建设用地的不用耕地,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特别是耕地。严格落实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探索扩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范围,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水平。
3、大力推进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及城乡增挂钩工程。在去年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立项652.65亩的基础上,今年已申报项目2812.8亩,并于5月份通过了省厅组织的专家技术评审。县国土局从服务县域经济全局出发,超前谋划,主动服务,不等不靠,为全县经济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努力,从去年底开始,积极筹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成为宜春市第一个申报该项目的县。该项目稳步推进,共申报拆旧区面积1036.46亩,建新区面积989.84亩,现省厅已下达立项批复。该项目可以减少报批经费2000万元,增加政府收益1个亿,同时可以增加三个指标,即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990亩,节省耕地占补平衡指标923亩,节省年度用地计划指标990亩。
4、认真实施好“空心村”的治理。县国土局紧紧围绕节约集约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力求创新,大力实施“空心村”整治工作。全县各乡镇在“空心村”整治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水口乡周家村周陈联组拆除旧房69间,建新房38户;香田乡吉洛村九房组拆除旧房57间计2155平方米,新建及整修房屋34间计7000多平方米;高湖镇高湖村亘田组拆除旧房24间,计3360(包括3间旧厂房)平方米,建新房8间等等。通过“空心村”整治,大大节约集约了土地,保护了耕地,改善了人居环境,群众赞不绝口。
5、鼓励各乡镇实施农民公寓建设。靖安是山区小县,县国土局于今年6月份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排查。经排查,全县地质灾害点有316个(原来是493个),其中罗湾乡有地质灾害点103个(原来是121个)。县国土资源局针对山上片乡镇地质灾害点多,汛期容易诱发地质灾害险情,严重危害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特点。近年来,县国土局经常由领导带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加强宣传,因势利导,鼓励乡镇实施农民生态小区建设工程,维护群众利益。对于实施该工程的乡镇,县国土资源局实行规划、报批、办证等“一条龙”服务,由一名分管领导跟踪负责,业务股室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罗湾乡在县国土部门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下,积极主动,科学谋划,率先在全县实施建设生态小区。该乡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依法合理用地、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自2009年7月底至2011年8月,分四期建设生态小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一是节约集约了土地,保护了耕地。以已完工的一期工程石 境生态小区计算,新的公寓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按现行的农民建房一户一宅标准,每户农户建房面积大约在300平方米(包括通道、禾场、附属设施等),24户农户建房需占地7200平方米,仅此一项就可节约用地5700平方米,折8.55亩。加上24户农户中有20户可整户拆平复耕,可新增耕地19.5亩。目前已复垦的耕地农民种上了玉米、红薯、大豆等农作物。今年8月份开工建设的二期工程及即将开工的三、四期工程共463户建房,按照新的设计图纸,户平均占地在50平方米,需占地34.7亩。按以上农民建房标准占地300平方米计算,原来建房需占地208.3亩,可节约土地173.6亩,加上搬迁后绝大多数是整户拆平复耕,可新增耕地200多亩;二是消除了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上这487户搬迁户中有很多是住在偏远山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上。每逢雨季,防汛防灾的压力很大,县乡村组干部要24小时进行监测,甚至驻守;工作上增加了很大难度,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现在通过搬迁,在防汛季节不仅农民可以安居乐业,干部的工作压力也减少了;三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民住小洋楼的梦想;四是农民生活质量将大大得到提高,社会更加和谐。农民搬迁到生态小区后,群众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学生上学更加方便,农民就医更加方便,邻里相处更加和睦,家庭争吵更加少了。
三、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农民违法建房。我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建房违法现象比较突出,以中源乡为例,县国土局对该乡2008-2010年的农民违法建房进行了统计。中源乡从2008年 以来出现了大量的违法建房,三年共建房212户,其中未经批准违法进行建设的142户,占66%。
今年以来,虽然县国土局与中源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制止力度,但收效甚微,农民违法建房的情况依然严峻。据调查,今年中源乡有29户违法建房,其中有7户现仍在进行违法建设。对于违法建房户,县国土局和中源乡政府工作人员均多次到现场进行制止,并下达责令停工通知书,但是农户并不予理会,继续违法建设。
2、造成农民违法建房的原因。一是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矛盾。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房需求增大,再加上公路改造拆迁、“农家乐”旅游开发、地质灾害威胁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其它原因,形成了建房潮。一些急需建房但未找到合适的宅基地的农户,就采取极端形式,违法建房,这种行为又造成一定的跟风学样现象,使违法用地数量急剧上升;二是基层监管弱化,形成违法建房风潮。以前由于乡镇、村能获得部分有偿使用土地的收益,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高,农民建房管理也比较规范。随着“农民依法建房只需缴纳5元钱工本费”和“违法建房只拆不罚”等减负政策的实行,使农民违法建房的违法成本基本上为零,许多农户竞相违法占地建房。而现在乡镇、村在农民建房管理上没有了经济效益,无利可图,放松了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此消彼长,失去约束的农户大批的进行违法占地建房。面对日益严重的违法建房,乡政府也曾极力进行制止,但此时风潮已经形成,局面变得无法控制;三是法律规定与管理现实出现脱节。国土执法没有强制执行权。《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土执法只能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和自行拆除在违法占用的土地上的 建筑物,如当事人不自行拆除的,则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不像林业部门,有林业公安,对林业违法者可以实施抓捕和拘留等强制措施。而由于法院基本上不接收或不执行此类依法强制执行拆除的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成为一句空话。无法形成有效制止和进行强制拆除,使土地管理法律基本没有威慑力。
从2008年底开始,县国土局执法监察大队和该局罗湾中心所加大对中源乡的巡查次数和力度,对于每宗违法建房,国土工作人员均到现场三、四次,进行制止和劝阻。对于不顾劝阻的农户,还采取了没收其建房工具的方法,制止其继续建房。中源乡政府也积极按照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进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清理,今年还调整班子分工,由责任心强、敢于碰硬的领导分管土地。今年7月下旬,该乡组织工作人员将在耕地中“开天窗”建房的三户农户建好的地基,进行了拆除。虽然县国土局与中源乡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仍无法制止中源乡违法建房的歪风。
四、解决农民违法建房的建议
目前,中源乡违法建房的形式仍较为严峻,其它乡镇也有跟风蔓延的情况,建议:
1、及时组织拆违,起到震慑和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于不听劝阻,顶风违法建房典型案件,严厉进行打击。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公安、法院、中源乡政府、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依法拆除1-2幢违法建设的房屋。同时,对拆违行动通过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对其他土地违法者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使其停止违法建房。
2、建立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变“一家管”为“大家管”。由县政府牵头,建立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机制,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一是建立土地违法案件查处部门协作配合机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对违法建房的查处要积极支持配合,确保案件查处到位。建议建立土地违法行为证据保全制度,在查处违法建房的违法案件过程中,在国土资源部门调查取证、下发《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的同时,由县法院工作人员提前介入,拍摄违法状态,实施保全措施,中止违法行为。待处罚决定、行政复议等法律程序到位后,再执行强行拆除。这样,既有效地阻止了建房农户在案件查处期间继续违法建设行为,大大降低了执法难度和执法成本,又减轻了违法建房户经济损失;二是建立土地违法行为部门联动遏制机制。建议由县政府组织成立遏制土地违法行为领导小组,由规划、建设、房管、电力等部门组成,建立相关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执法合力,共同遏制违法占地建设行为。县国土局建立农民建房公示牌制度,对于未经审批,无公示牌的违法建房,电力部门必须坚决不予通电,使其无法开工建设。对于违法强行建设好的房屋,电力部门和供水部门也必须坚决不予供电、供水。同时,建议相关乡镇成立专门的联合执法队伍,严格执行《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对于违法建房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对不听劝阻的依法进行拆除。
3、节约集约用地,发展多层住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规划的建设用地实行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和节约每一寸土地。建议由乡政府牵头,村级组织大力协助,在本村范围内选择适宜开发的地块(尽量避开耕地),由多户农户联合起 来建成像城市小区一样的房子。像罗湾乡实施的建设生态小区一样,向空中要地,统一安排生产资料、工具堆放场地,可以节约大量土地,群众的参与热情也非常高。
4、加大宣传,加强巡查。国土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忧患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对违法建房特别是破坏耕地的行为,做到在第一时间制止,在第一时间立案,在第一时间调查,在第一时间移送。对于不听劝阻,抢建、偷建的,联合乡镇执法队伍,进行拆除。
第二篇: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依法节约集约用地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 依法节约集约用地
今天是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局,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现实所需、群众所盼,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要提高认识,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郑州现有耕地489.1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13.1万亩,人均耕地0.57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和1.21亩的全省平均水平。随着郑州都市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强劲,用地保障压力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随意性用地、盲目粗放用地、违法用地现象十分严重,土地利用和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潜在的矛盾开始集中暴露,传统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实需要。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市将面临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的局面。这种土地稀缺和需求旺盛、土地利用粗放叠加的基本市情,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破解用地难题,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
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是破解用地难题、拓展发展空间的根本途径。一要健全和落实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加大新增建设用地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用地倒逼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地技术,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鼓励开发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充分利用现成的项目、现成的厂房和经过审批的土地招商引资。加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弥补用地指标不足。二要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奖惩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健全节约土地标准、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把资源节约、综合开发利用等指标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调整工业用地标准,大幅度提高单位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努力实现土地综合利用和收益的最大化。三要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深入挖潜、盘活存量,转化低效益土地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之路。实行建设项目批后公示、批后监管警示、竣工用地验收等制度,确保建设用地全程监管。建立闲置土地定期清理和查处制度,加大城中村改造和合村并城、空心村整治力度,加快盘活存量土地,达到地尽其用。
要创新机制,推进土地管理方式转变。创新土地管理方式是适应当前形势、解决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一要实行差别化的土地供应政策。改进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办法,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优先保障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二要深化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对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采取“竞标”、“一次竞价”、“限房价、竞地价”、“限地价、竞房价”等出让形式,实现土地供应由“价高者得”的单一目标向完善市场、保障民生等多目标管理转变。三要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实行补充耕地指标统一管理;拓宽补充耕地的思路,实行“深度挖潜”与“易地补耕”并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加大补充耕地储备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四要健全完善执法监察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执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联管机制,严格落实《郑州市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警示约谈办法》,加大土地违法查处和问责力度,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建立违法违规用地单位名录,适时公开通报、挂牌督办违法违规案件,对违法违规出让、出租土地使用权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土地是全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土地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当前土地管理形势的严峻性,严格履行土地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切实做好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全市各级各部门、每位市民要强化节约优先意识,以实际行动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郑州都市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2006
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
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6] 52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各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职责,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农村用地规划和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是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各业用地的重要依据,是调控用地总量、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要切实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合理安排城乡各项用地。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地方国土资源部门要先期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争取主动,加强协调,确保村庄和集镇等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各地要优先安排、保持同步。已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要完善规划内容,抓好总结推广。要依据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整理等专项规划。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
尊重农民意愿,增强规划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土地利用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安排的重点生产、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要及时予以保障,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总量大,节约集约用地大有潜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基础设施改造,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等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四荒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集中促进节约集约,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率。
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经部批准,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及时加以规范完善。坚持建新拆旧,积极推进废弃地和宅基地复垦整理。村庄复垦整理节省出来的土地,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宜耕则耕、宜建则建,优先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是对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按照《省级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地方各级政府对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负责制。
坚决防止以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盲目圈占、违法批占土地特别是农用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和计划,必须依法报批,必须搞好补偿安置工作。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或农用地转用审批时,凡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项目性质必须符合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要进行充分论证,在预审时应说明不能避让的理由;在农用地转用报批时,应提交补划到位质
量数量的有关情况。
切实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坚决制止用“以租代征”等形式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全面实行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按等级折算增加补充耕地面积。鼓励被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利用。新开垦的耕地要充分利用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所需费用可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
“十一五”期间,在各省(区、市)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县(市、区)为单位,部将重点抓好一百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全面加强。
三、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切实征收和用好土地收益
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保证及时、足额征收和上缴。对各类土地收益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项目工程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地区给予重点安排。
部将在系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依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部署土地整理工作,推进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努力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增强耕地排灌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切实加强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和完善管理制度,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成。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
四、严格征地管理,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规定的关于征地改革和管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的审查报批中,要严格控制征地数量和范围,加强
对征地补偿标准、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审核。对补偿标准不合法、安置措施不落实,不能有效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不得报批用地。
各省(区、市)年内要抓紧制定各市、县征地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地价,经批准后公布实施,实现同地同价。要注意总结推广一些地方开展的征地补偿费预存制度等有效办法,确保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全面推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
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认真执行征地告知、确认、听证、公告、登记等规定程序。征地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程序等,要向村民公开。涉及到农村集体土地使用管理的有关问题,应当充分听取农村村民的意见,发挥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接受群众监督。加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土地产权。进一步探索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具体实现方式。
要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稳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不断深化试点内容,探索完善征地制度。
五、加强农村地质灾害的预防,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地质服务和安全的地质条件。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山区、丘陵区县(市)的地质灾害普查,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农村,在科学调查、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地质灾害防灾避让的意见和建议。为村镇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技术服务。
尽快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投入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依法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加强农村地区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小矿的整顿和整合,引导依法办矿、科学采矿、保护环境、文明生产。继续加强西部缺水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大力开展岩溶石山地区、红层地区等地下水勘查,加大农村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和污染情况调查监测力度,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和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提供科技服务。
六、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既要立足本职,积极主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在支持过程中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善于总结经验,勇于探索创新,及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是进一步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按照乡(镇)国土资源所为县(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派出机构的规定,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机构、编制、经费,减轻乡(镇)的负担。要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和服务,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在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中,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
二○○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健全城管长效机制)
健全城管长效机制 加快建设美好靖安
——关于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调查报告
工交、财贸工作组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管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地方发展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城市品位。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全力把靖安打造成“中国生态明珠”,营造“人居佳地、和谐福地”,这也对县城城市建设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为全面了解我县城市管理状况,找寻不足和有效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我县城市管理水平,近期,县政协工交和财贸工作组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如何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美好城市建设步伐”为主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专程赴武宁县、奉新县进行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县城市建设管理的总体状况较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总体水平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正常运转的城市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不断加大,与2005年
城区集贸市场网点少、专业市场布局不尽合理,难以满足市民的需要,且增加了管理难度。
马路市场沿街叫卖,流动摊、店外摊、占道修车、洗车等现象屡禁难绝。如我县新大桥头、南门口等地方,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人车通行。夜宵餐饮店出户经营,人行道上油污遍地;街区成加工厂,居民区开KTV厅,早晨双溪中学喇叭训话声音太大,噪声扰民,影响民生;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箱等设施与城市发展规模不相适应。
3、城市交通设施不完善、停车比较混乱。交通标识标线不够或不明显,主要交通路口没有交通指示红绿灯,造成交通通行混乱,经常出事故。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县私家车大量涌现,导致城区大街小巷、门面旁、人行道几乎处处都是“停车场”,非机动车的停放更是随心所欲,也给交通安全、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隐患。
4、城市公物管理工作难度大。
城区垃圾箱、东门广场石雕、沿街行道树及绿地等公物人为破坏情况时有发生,如沿街桂花树在金桂飘香的季节常遭人“辣手摧花”,公共绿地也不时被休闲的人们“火烧赤壁”,广场石狮往往惨遭“断头之痛”。
5、市政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补补凑合用。
7、整体联动工作机制缺乏合力。
虽然政府明确城市管理工作由县城管局牵头,但城管局也只是政府职能部门之一,较难协调城市管理中涉及到的卫生、工商、质监、公安、环保、交通等其他政府部门,存在城市管理资源多但缺乏有效合力,运转不够畅通,推诿扯皮的现象,造成谁都能管,但谁都管不好,甚至谁都不管。
三、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必须研究新思路、建立新体制,采取新措施,力争实现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1、理顺城管运行长效体制。
一是县里设立城市管理热线,全天候收集市民意见和建议,作为城管工作决策的参考,并成立县城市管理委员会,采取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调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是整合资源,拓宽宣传教育网络。要充分发挥领导的协调作用,结合部门、社区的宣传教育职能,最大限度调动各部门、社区运用广播电视、墙报传单等手段宣传的积极性,形成部门参与、上下联动的宣传教育管理网络。县电视台要设专栏,联合城管部门坚持每天播出城管节目。
二是明确目标,针对进城新市民、外地务工者等重点对象, 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如散发“温馨提示卡”、“告新市民书”等,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浓厚氛围,引导市民改变旧有的不良习惯。
三是组织策划形式新颖的群众宣传主题,丰富宣传手段,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公益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同度和参与度。
四是在中小学校开展文明意识教育,从小培育良好的习惯。
4、建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一是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乱写乱画、乱贴乱挂、乱摆摊点占道经营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加强集贸市场和停车场建设管理,引导沿街摊点“进厅入市”,严禁占用城市道路作为集贸市场及摆摊设点,恢复城市道路功能。
二是改进城市保洁管理方式,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探索卫生保洁的新模式,综合考虑利责关系,尽快配齐僻街小
人管理,事事有人负责。
二是按照建设部关于执法人员数量占城市人口比例的要求,增加城管大队事业编制,招聘素质较高人员,考取执法资格。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城管人员执勤前每天半小时课训制,采取网格化管理,分区块负责,强化城管队员责任。
三是要实行人性化执法,坚持管理为主,执法为辅,注重罚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执法更加人性化。如新大桥头乱摆摊问题,城管人员可提前到达管理区,在农户放下菜担前进行劝阻疏导。
四是提高执法效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完善群众投诉处理机制。
7、建立县镇社区三级管理长效机制。
一是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部门、城镇和社区在城市管理中承担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其城市管理中的卫生管理、文明单位一票否决等必要的城市管理事权,真正落实沿街门前三包管理措施。
二是增强城镇、社区自身的区域管理、社区服务、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党团员积极性,不断将各社区、村(组)的责权利统一起来,强化基础管理,这样,有利于条块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
第五篇: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调研文章(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环境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处于真空状态,是实现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现就本人调研情况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一是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污染。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农民越来越重化肥的使用,而轻有机肥使用。农药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破坏,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会使湖泊、池塘、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营养过剩,水体缺氧,水中鱼虾死亡。同时被有毒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净化,直接威胁人类饮用水的安全;二是农膜污染。目前农膜覆盖技术在农村得到了广泛应用,农膜覆盖栽培已成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农膜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薄膜残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气中固体残留物增加,致使农村的白色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1、发展观念和策略层面上的原因。一些地方存在着单纯的经济观念,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而一味追逐经济指标,造成环保指标在经济指标面前被不屑一顾,环境被置于牺牲品地位。一些地方秉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沾沾自喜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选择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掠夺型开发的经济发展模式,置环保于不顾。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城市化速度,农村环境成为城市化的“嫁妆”,这样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对立起来,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环保资金投入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境监测、环保执法手段和装备落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规划制定难以实施。尽管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但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科学的环保规划,即便制定了规划,由于受资金、人力、物力的限制,导致农村环保力量不够,规划也难以实施。
4、不良习惯难以改善。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很多人养成了许多
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物质的污染。禁止使用高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氮肥的习惯,提倡使用以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有机肥,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平衡施肥、生态农业等农业新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绿色养殖,畜禽养殖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多用天然饲料,养殖污染物治理达标。
3、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健全治理长效机制。我们要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为契机,加大创建力度,健全治理长效机制。目前,靖安县11个乡镇已有60%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一个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创建力度,争取在近年内80%以上的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或国家级的环境优美乡镇。另一方面要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各地要成立相关组织,具体负责村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
法从严,处罚从重”的原则,严惩环境违法行为,杜绝以罚代法的现象发生。
6、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倾斜。另外,还需根据“工业反哺农业”有关精神研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