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19:2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 ——以医疗保险为例

张再生、马蔚姝 中国天津大学

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1998年以前,社保信息处于―分散建设、各自为政‖的状态。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劳动保障系统网络已覆盖到全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近70%的地级以上城市,部—省—市三级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统一软件得到开发和应用;各项信息化建设任务稳步推进;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得到较大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起了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在社会保险几大险种中,医疗保险数据增长量最快,计算最为复杂,联网环节也最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医疗保险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也最为显着。

一、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现状

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此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开始兴起;2003年,国家启动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将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纳入整体的建设内容;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医疗保险管理平台在异地就医结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城乡医疗保障覆盖人群的不断扩大,经办服务向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机构的不断延伸,医院药店等定点服务机构的不断增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也不多扩展,绝大多数地区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全过程管理,不少地区也推进了信息系统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使用;同时,利用互联网、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短信等手段不断向基层延伸;部分地区已实现持卡就医,以及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联网实时结算;用医疗保险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工作正逐步开展;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试点已开始启动。

二、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解决的难点

(一)统筹层次低导致信息系统标准不统一、异地就医结算困难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医疗保险只统筹到县(市)级,医疗保险政策差异较大,业务操作及流程也不统一。各地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均为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自的医疗保险政策、业务需求,独立联系的开发商,自行开发,自定标准,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155 彼此隔离,地区之间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程度差异很大,给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政策的不稳定性与系统需求确定性相矛盾

近几年,医疗保险按政策出台比较频繁。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也随之进行了调整,经常导致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结算涉及的参数、数据库结构及应用程序的修改,政策作大幅度的调整时整个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甚至需要推倒重来,从而造成整个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增加了系统规划、开发和应用的困难以及维护的成本。

(三)建设和运行资金的不足与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并存 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较高。由于受经费制约,医保系统软硬件投入多数偏重眼前实用,缺乏前瞻发展,对功能累加拓展,软件升级完善形成限制,安全问题突出。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反复投入,建设和运行资金的不足与重复建设、资金浪费并存。

(四)医疗保险基层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 医疗保险数据信息庞大、复杂,加之对数据质量重视不够及某些数据输入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等原因,数据库中数据不准、项目不全、数据不真实、逻辑关系错误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统计分析和预测工作的质量,医疗保险业务的经办服务水平以及参保人员的利益。

(五)信息管理平台涉及主体多,与其它系统衔接难度大

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联网网点种类多、情况复杂,协调难度大。其它相关主体信息化水平对医疗保险系统建设影响较大,特别是定点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的衔接。

三、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基础工作

1.制定统一的医疗保险指标体系标准、系统技术标准

信息标准是不同系统间对话的基础,必须加强医疗保险指标体系标准、系统技术标准建设,才能实现不同医院间双向转诊的信息流动,才能真正实现不同地区间异地就医的联网结算。2.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

统一业务流程,需要对医疗保险各业务环节进行合理划分,制定科学的权限管理机制,并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保障职工的权益和基金的安全。

(二)推进策略

1.加强总体规划,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同步进行

156 在抓紧制定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长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同步进行。可以使政策设计人员参与到信息技术设计当中,把政策设计的理念融入到信息化建设的细节,减少政策执行成本。

2.建设市级集中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在全市范围内的有效流动和共享

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市(地)级统筹的建设任务。应当借此机会,建立全市集中的信息系统,将数据集中在市(地)级,实现信息在全市范围内的有效流动和共享。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制度衔接问题。

3.建设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技术平台,发挥对医疗保险管理决策的支撑作用 可以针对医疗保险政策、运行和管理的主要环节,针对基金风险的主要因素,建立起医疗保险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基础技术平台。整合来自医保不同业务分析决策的需求,归纳出常规分析指标,对医疗保险业务的各项数据进行测试和分析,发挥对医疗保险政策制定、运行监管、风险控制的支撑作用。4.完善系统安全体系,建立容灾备份系统

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出现故障将直接导致医疗保险各项业务的中断,甚至数据混乱和销毁。应当选择成熟的医疗保险管理软件,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访问,并根据其医疗保险系统的特点合理制定备份方案,建立医疗保险容灾备份系统。

此外,医疗保险信息平台的建设还需要人才队伍建设、组织结构整合、多渠道筹集资金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通过加强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尽快实现医疗保险体

目前医保信息化监管还存在一些值得完善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尚未真正实现网上实时预警监控

一是当前医保支付结算信息系统仍采用两套技术渠道实施数据采集的方式,即费用支付结算采用实时交易账务处理方式,收费明细项目采用事后打包定时提交的方式,上述技术方式必然导致明细项目上传滞后于实时交易数据,直接影响监控人员及时准确作出判断。

二是尽管费用支付结算采用实时交易,但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监控系统仅能使用一天前的实时交易数据进行预警筛查,监控人员也只能根据滞后的预警信息进行网上跟踪,之后再对被锁定的嫌疑目标实施实时监控,预警筛查滞后不利于及时发现线索。

三是管理上只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在费用实时交易一天后、月底前上传结算项目明细,定点医疗机构在对及时上传缺乏刚性规定的情况下,往往在最后截止日前才上传,造成网上监控明细数据不完整。

(二)信息缺损使网上审核难以作出准确判断

由于医保监控信息中缺少参保人健康档案和诊疗记录资料,监控人员仅根据参保人就诊次数、就诊费用、涉及医院数、药品种类、交易时间等进行网上监控审核,难以依据参保人的健康状况和服务内容及时作出判断。少数欺诈者可能采取规避指标限度等手段,如果辅以健康档案和诊疗记录等信息,网上监控和审核工作会再上一个台阶。

(三)医保系统与医生工作站未连接,影响事前监管的开展

鉴于医保系统与医生工作站未连接等因素,目前医保信息化监管侧重于异常行为的事中监控和事后审核,事前监管工作推进缓慢。医保系统与医生工作站连接后,在医生工作站设置预警指标和重点监控人群标识,不仅有利于系统自动提醒医生慎重用药、检查和治疗,还有利于医保监管人员及时提醒医生注意,将违规行为控制在费用交易之前。

(四)多库分离,尚未整合

为医保信息化监管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常见违规药品用法用量库和药品价格库,初步实现了使用计算机对参保人员、医院和医生超量用药,超标准收费的数据筛查,极大地提高了医保监督审核效率。但目前这两个库与市医保事务中心动态维护的药品库相分离,不利于及时更新,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重复劳动。

(五)监控工作人力不足

随着网上监控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天发现的违规嫌疑目标日益增多,后续跟踪和查处更需人手,市医保监督所监控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区县的人手更是捉襟见肘。目前,考虑到区县医保经办机构的人员力量薄弱,监控工作仍由监督所单独承担,但在网上监控工作全面铺开后,对违规嫌疑人的跟踪、查处势必受到影响。

鉴于上述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医保信息采集,提高及时性,扩充内容

一是升级实时交易接口,在硬件上实现医疗费用明细项目实时上传。同时,在保证医疗费用交易数据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实现当天数据当天即时提供,真正做到实时预警、实时监控。

二是扩充信息采集内容。为更有效地判别医疗服务行为的合理性,以及多维度筛选违法违规信息,建议从医院直接采集或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从全市健康网项目间接采集参保人健康特征信息以及诊疗档案资料(包括门诊诊断、检查检验报告、手术报告、病案首页等),为医保监督审核提供有效依据。

三是实时上传医疗费用结算明细。针对定点医疗机构结算明细项目上传滞后的问题,建议制定约束力更强的管理规范,确保定点医疗机构及时上传。

(二)建立统一的医生工作站嵌入式提醒功能

作为事前监管的一个有效手段,需相应地在医生工作站建立统一的医保违规预警提醒功能,提示的内容包括医保规则、就诊参保人的健康特征、近期重复配药、重复检查化验以及医保重点监控对象等情况。同时,医生工作站与医保预警监控系统相连接,参保人员的违规就诊行为和医生的违规诊疗行为全部纳入医保网上监控。

(三)完善医保药品使用管理及价格信息

为方便筛查定点医疗机构、医生以及参保人超量配药情况,建议以药品库为唯一平台,统一设置各种药品的用法用量;建立健全药品、一次性材料价格动态维护机制,及时更新价格,满足监管筛查需要。

(四)建立定点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参保人员信用档案

借助网上监控平台,综合定点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参保人员的监管信息,建立信用档案,根据其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分类管理,使之成为规范就医和诊疗行为的一种动力。

(五)加强市、区两级网上监控力量

根据网上监控工作设想,建立市、区两级监控机制,市医保监督所主要负责网上筛查、锁定嫌疑目标,查处重大欺诈骗保案件以及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各区县医保经办机构负责对被锁定嫌疑对象进行日常查处。为此,建议在增强市医保监督所网上监控人员力量的同时,增加各区县的监控查处人员编制,组建专门的网上监控队伍。

聊城市医疗保险处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围绕医疗保险中心业务,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医疗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覆盖了全市所有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为开展参保人跨县医疗费联网即时结算、定岗医师管理、门诊慢性病管理和业务网上办理等难点、重点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技术支撑,显著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广大参保人员就医购药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实现市内异地就医的全面联网与即时结算。去年以来,聊城市各级医保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高度重视异地就医医疗费联网结算工作,从首先解决市内异地就医的联网结算入手,配合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的实施,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市直、八县(市、区)医保经办机构与全市80余家定点医院的联网。参保职工和参保居民在市辖区范围内所有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住院,可凭职工医疗保险证或居民医疗保险卡办理医保联网住院手续,医疗费在出院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结算,个人不需再全额垫付医疗费,只需拿自负部分的医疗费,其余部分由所住定点医院垫付。这项举措既简化了医疗费报销手续,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又减轻参保人垫付资金压力,同时提升了医保经办服务效率。

实现定岗医师的计算机量化管理与考核。为进一步完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将对定点机构的监管转向对执业医师的监控,聊城市充分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在全市定点医疗机构中大力推行医疗保险定岗医师制度。首先对医保定岗医师实行登记准入制度,对经审核合格的定点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确定为医疗保险定岗医师,逐一编号,建立定岗医师数据库;其次制定定岗医师考核标准与量化指标,利用管理软件进行自动识别、汇总和扣分处理,实现定岗医师的动态管理。

实现诊疗项目的精确化管理。针对诊疗项目与服务设施目录比较粗放、笼统的问题,聊城市借鉴外地的经验做法,耗时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整理细化了近3万条诊疗项目及服务设施。并组织专家逐条确定首先自付比例,转入计算机网络系统,下发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与其对应时,无论统筹内项目还是自费项目,都进行项对项、条对条、号对号对应。这样既做到对诊疗项目的精细化、精确化管理,又避免了人为作弊因素,加大了监控力度。

实现对门诊慢性病人的“四定”管理。一是定药,慢性病治疗只能在指定专科药品范围内用药,一种病三种药、两种病四种药、三种病以上不超过五种药;二是定量,其治疗用药不得超过规定的用药量,一般在15天左右;三是定时,根据慢性病的特点和轻重,确定治疗时间和疗程。四是定额,根据门诊慢性病年人均医疗费用,实行“按病种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对每个门诊慢性病人所用药品名称、药品限价、年度医疗费限额等都在计算机系统中予以维护;凡是未在计算机系统中核定范围的用药,或者价格超过限额的,自动按自费处理或不允许结算,极大减少了人为监督检查的工作量,避免了基金的不合理支出。

实现对部分医疗保险业务的网上审批。为方便参保人就医购药,把六项须经审核的医疗保险业务实行网上办理。六项审核业务包括:家庭病床、患病种目录外疾病住院、意外伤害住院、两次住院不超过15天、住院信息上传超过3天、异地安置人员回本地住院等。参保患者的相关资料从各定点医院通过医保网络传输到医保处,工作人员审核后,只需在计算机上通过鼠标进行相关操作,即可完成业务办理。不仅省去了参保人来回往返的奔波之苦,同时也减轻了经办人员工作压力,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于进一步完善昆明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管的建议

2013-08-30 01:56:58 来源: 昆明日报(昆明)有0人参与

分享到

提案者:农工党昆明市委 承办部门:市人社局 案 由:

自昆明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以来,十分重视对基本医疗保险的监管,成立专门的基本医疗保险监管机构,成立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基本医疗保险监管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医疗保险有奖举报实施办法,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昆明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本医疗保险监管相关职责部门没有形成合力

(二)监管机构的监管制度没有落实到位

(三)医保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四)社会监督机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

(五)医保监管人员不足和监管技术手段落后

(六)医保定点医院的信誉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亟待完善

二、进一步完善昆明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昆明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管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二)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动机制,推进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应提高执法层级,必要时由主管副市长任昆明市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主任,联合医保监管职能部门、公安、卫生、药监等行政部门,通过采取联合执法等形式,通过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联合执法形式,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对医保违规违法行为的有力震慑。

(三)加强基本医保监管队伍和作风建设,全面提高监管技能

强化市医保监督检查的执法力量。按照医保覆盖人群、医保监管对象范围,合理确定市医保监督检查队人员编制配置,充实人员队伍,必要时按区域设置相应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区县医保监管部门设置,加强区县医保监管部门管理体制,保证必需的医保监管专职人员数量。健全定点医药机构内部医保管理部门及人员配置,要求具有较大规模的定点医疗机构必须设置医保管理部门,其他定点医药机构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医保管理人员。

健全和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对医保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绩、效、能全方位考察、评估和激励。

(四)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实施《昆明市基本医疗保险监督管理办法》,通过立法加强对各类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制定医保监督检查操作规范,对医保监管的有关内容作进一步细化规定,重点在医保监督检查程序、医保违规行为的界定、监管处罚的裁量等方面作具体规定。完善关于医疗服务行为的规范性文件,针对医保监管中发现的超限量配药、分解住院、自费医疗费用过高等损害参保人利益的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

(五)完善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化体系建设,提高医保监督效能

建立三网合一的参保信息化平台。结合新政策出台和城乡医疗保险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业务系统软件,推进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网合并,组织开展参合人员基础信息的采集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登记、保费核定、费用征缴、医疗费用审核结算等业务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城乡医保参保人权益记录,探索利用短信平台寄送个人权益记录单。

建设全市统一的医保网络监管平台。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执业医师信息库。建立诊疗项目库。完善药品代码库建设。

(六)加大对“两定”机构和医保服务医师(药师)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的信誉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确立“两定”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名录管理。建立医保服务医师(药师)动态管理数据库和监控指标,实施网络监控。探索引入“医疗第三方”对定点医院的医疗行为进行事前监督。

(七)加强对参保人员的监管和教育

在医保结算系统中,加大对参保人群身份的识别(职工医保还是居民医保),完善系统对居民医保人群个人承担部分比例的动态信息,在年底进行跨年结算再次开通系统时,对这部分人群的医保卡实行锁定制,避免在医院无法对这部分患者实行动态监管的情况下,导致来年再度参保、再度享受参保待遇,以防止增加医院负担及医保基金的流失。并对在职公务员实行限额刷卡办法。

在慢特病管理系统中,完善慢特病的管理功能。在保证慢特病患者正常医疗需求的基础上,实行门诊特殊病就医限额刷卡结算管理。建立慢特病病人的电子病历档案,与慢特病病历本同步,及时反馈病人用药情况,药物、剂量、价格等信息,以之减少医患纠纷和资金流失。实行慢特病医疗费用网上审核。对严重违规使用“慢特病卡”的参保人,暂停其门诊“慢特病”医疗保险待遇。

(八)进一步加强对医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运行安全

加强基金收支运行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处理好提高支付待遇与基金收支平衡的关系,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加强对基金预决算制度、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及时汇缴工作的监管,积极推进医疗费用报销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基金财务计算机管理,加强各项基金收、管、支各个环节的监管,使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篇:全省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2018

市场监管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8年8月3日

按照省局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部署和鞠波局长关于认真深入调研我省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示,应急管理处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走出去”、“下深水”、“沉下去”,赴江苏、广东等先进单位实地学习调研,深入基层走访多个地市州,分别与总局信息中心、中电科、航信集团、浪潮集团等具体负责同志开展深度交流,拜访省内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根据**省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省市场系统在用信息系统有90多个,原市场总局及直属单位部署系统30个,省局建设部署系统11个,省局直属单位自建系统13个,市州局自建系统40余个。

省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于2013年启动,总投资仅1100万元左右,其中省局综合平台建设约900万元。省局综合信息平台一期于2016年底验收交付使用,二期目前在建,建成后共有10个业务系统可用。

准规范编制,项目建设见子打子,标准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是造成“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省局从201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投入经费与发达省份和省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厅局的投入存在数量级差距,广东省局近5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达到1.92亿,江苏、山东等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省份,近五年的资金投入都是上亿元的规模,重庆、海南、甘肃、内蒙等省市投入也是几千万或上亿元。

(四)信息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弱。受体机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我局信息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擅管理、既熟悉电子政务又了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体制机制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建设队伍难以支撑庞大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五)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欠缺,对项目承建商的约束和惩戒制度不完善,对项目建设单位、需求单位缺乏考核;系统集成项目与网络运营服务捆绑采购、项目转包分包等极大的影响项目建设效率,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捆绑采购导致“巨婴系统”,加重了后期系统扩展成本;如何盘活整合原有系统资源和新建项目调研不够,既损失了数据资源又提升了后期建设成本。

三、外省经验

(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成熟

对内整合国家、省、市、区系统业务数据,向外与部分政府部门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实现“一企一档”、“一品一档”、“一人一档”目标。

(四)存量和新增资源有机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中利旧融新。江苏、广东两省都注重盘活原有老系统,与新建数据中心和业务系统实现合理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纵向一致,横向互通的瓶颈问题,有效避免了系统建设构架上下不

一、互不兼容的问题。广东省目前最老的业务系统是2002年药监局成立后组织开发的,完整保留了历年的信息数据,为监管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数据。

(五)省市共建,试点带动,分步推进。江苏省局以常州市局作为江苏省局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2015年以来,常州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到信息化大数据阶段,历经了四个阶梯式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江苏省以常州经验为范本,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省在2013年出台信息化重点项目规划时,也是把信息化重点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设。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政府治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项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是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强

建设目标。首先建设数据中心,解决系统内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归集和交互共享,消灭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同时,从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出发,建急用系统,在行政审批(备案)方面查漏补缺,补齐日常监管、稽查执法、监管资源方面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实现跨部门数据交互共享,并试点接入企业数据;最后,在获得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风险分析、监测预警等决策功能。

(四)加大保障力度。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重点项目投入力度。要多方筹措资金,坚持省、市、县配套联动,统一规划、分级投入;可考虑通过政策引导、合作共建等方式,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众服务类信息化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监管业务,愿干事能干事的复合型人才。

五、建设步骤

信息化项目建设步骤可在新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按照五年时间规划为四步走,第一步实施顶层设计;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工程;第三步实施业务系统工程;第四步大数据运用。四个步骤可以前后交错推进。

第一步:顶层设计(2019-2021)。

顶层设计工作量巨大,尤其是标准规范需要分类分批分期完

和总局标准制订一套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

管理体系(2019)。也叫管理架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

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2019)。通常在上一年完成项目编制,获得发改委批准立项后才能实施工程建设。

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2019-2022)

数据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工程,按照数据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要求,将数据中心逻辑划分为4个分中心,分别为: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产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应用中心。

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模块,主要涵盖各类基础数据库,包括产经营主体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等;按照数据所有权划分,分为内部数据区和外部数据区;按照数据类型划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

数据资产中心是对数据资源中心的源数据进行“提纯”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加工等操作后形成可以使用的数据资产,此过程称之为数据资产化过程;该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分类、主体数据、行业数据等模块。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跨部门、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核心,在该区域内涵盖数据交换系统、数据共享系统、数据调度服务等模块,通过各系统和数据调度服务的支撑形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

统建设可以通过购买已经运用成熟的系统来快速建成,优点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金,但是往往会带来系统版本升级所带来人工维护成本、跨业务系统数据接口调用、业务系统并发访问性能瓶颈、机构改革业务融合等诸多问题。利用新一代微服务架构可将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元服务化拆分,通过拆分形成业务系统的各个微模块,跨业务系统通过微模块的API调用方式实现,系统自动完成数据调用,避免传统数据接口调用耗费大量人工维护成本的问题;同时,我省具备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的业务创新微模块(容器)可申报国家局进行全国推广、复制,无形中带动行业发展与业务的创新。

第四步:大数据运用(2021-2023)

大数据技术较为复杂,工程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还缺乏成功案例或成熟模型,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局已经在先行先试,到2021年启动大数据工程,时机较为合适。

大数据运用主要是建设风险分析、应急管理方面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监管工作提供预警研判和决策参考,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

提升监管的预见性,就是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汇集、自动清洗、自动计算,从而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提升监管靶向性,就是要建立“一品一档”“一企一档”“一人一档”,开展数据画像,实现靶向抽检、靶向检查、精准打击,把有

第三篇: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文法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2011

沈媛媛

1110130120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1982年我国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诸如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重要项目也被包括进来。90年代后期建立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障等制度的完善,逐渐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1999年2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推广,“四老一小”家庭逐渐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更为严重。

(二)农民工保障难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虽然在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注入城镇,这一方向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农民工群体,但还有占总人口的2/3的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问题随着农民收入逐年下降也变的日益突出。

(三)多元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

我国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凸现,失业问题已称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从而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四)社会保障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很多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时的应急产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国企改革,面临破产、职工安置等现实问题使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破产兼并举步艰难时,才开始考虑到是失业保险立法的时机;抗洪救灾时遇到救灾无秩序问题时,才感到缺少救灾立法等等,立法行动总是落后在经济发展的后面,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仪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各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县级统筹的现实,要逐步从这种低层次统筹迈向更高目标,要依法建立健全省级调济基金、完善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部分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本制度要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二)建立适应新的就业格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适应就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障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缴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障水平要做出适度合理的调整,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定多层次的缴费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者能切实可行地得到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机构应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跟人参保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障关系更加省时快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最后,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保障需求,完善保障体系,使各类保障能最大限度低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层次。以医疗保险为例,有些地区对收入水平低、退休人员比例高的企业参加医疗保险有顾虑,怕基金承受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均衡企业负担,化解职工疾病风险,不应当嫌贫爱富,企业凡是有参保意愿、有缴费能力的都应允许立即参保,而对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各级政府也应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保障的核心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尽快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同时,由国务院尽快制定和颁布与该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四)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要尽快实现国有职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是基于下岗职工现象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这一政策的终结而逐步消失而提出的,它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也是近年内必须完成好的保障改革任务。

四、实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的几项相关工作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相关工作:

1、多渠道壮大社会保障基金。

一是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继续推行划拨部分国有资产、减持国有股收入等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险基金;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扩大

彩票发行规模,使彩票收入成为社会保障资金的一项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捐赠的积极性,促进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是建立经常性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建设力度,继续完善现有的财政投入制度,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特别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必须保持必要的投入力度。

三是健全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制度。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管理是保证资金专款专用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强化预算约束,要在社会保障预算没有建立之前,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在具体预算编制上,单独编制预算;在公共预算发生赤字时,不能动用社会保障基金弥补;在社会保障基金出现收不抵支时,通过调整基金收缴比率和支出水平来解决。

2、建立集中协调与分工管理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一是成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规划、制度和标准,协调与社会保障有关的部门的工作,对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进行决策,按政策规定审核确认社会保障对象的资格及其待遇标准,并承担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机构:一是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生育保险四者统一的社保局;二是设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两者统一的劳动局;三是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者统一的民政局;四是设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局。四个机构都对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领导

二是依法设立具有法律人格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中心要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性与事业性分开的原则,负责基金的收缴、管理、支付、保值与增值。所有的社保资金由统一的资金机构负责收缴;统一收缴后的社保资金,再按各保险项目分别设置账户,实行分别管理;社保资金的具体支付可委托银行操作,而支付标准、对象则由社保操作机构确定;社会保障管理中心还要负责研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营运的方法和渠道,研究投资风险、收益和回报率,以实现基金的保值与增值。

三是建立确保基金安全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主要有行政监管体系、法律监管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三种形式。行政监管体系不仅有主管部门的业务监管,还有横向相关部门如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对基金运行过程的监管;法律监管体系对社会保障各项目资金收支管理做出统一的规定,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投资运营机构、受益对象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同时,在预算、税收、审计、会计等相关法律中对社保基金的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定;社会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和全体公民的民主监督。

3、积极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一,在中国宪法里明确写入“国家建立健全同社会保障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世界上大约有70%的国家宪法中包含了社会保障。中国能够把这点写到宪法中去,既能表明国家建立这个制度的目标、方向和决心,也能很好地推进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第二,加快制定《社会保障法》和其他相关法规。《社会保障法》是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其重要性勿庸置疑,应加快立法步伐;同时,要抓紧制订《社会保险法》、《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立法,全面促进社会保障制度法制化,为完善制度和依法管理社会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

第三,加强有关社会保障的各种法律的宣传,严格监察、执法,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

4.发挥商业保险在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有异曲同工之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都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商业保险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补充作用。它通过保险制度的安排,应用大数法则和概率原理,集合多数经济单位,建立雄厚的保险基金,对约定的灾害事故或意外损失给予经济补偿,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经济生活的积极作用;它通过资金融通、资金运用等手段,达到资金升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强化保险社会保障功能;它通过社会管理功能,参与到社会安全管理、社会救助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各个环节,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因此,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总之,如何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将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再一次腾飞等诸多方面。

第四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最终将走向信息技术化之路。但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标准不统一、缺乏协作意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高效信息化,就必须更新理念,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建立相对稳定的投入机制、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并加强与相关方面的合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63-01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高等职业院校实现信息化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

一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信息化意识两极分化

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进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主导作用,导致了许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偏差和工作的盲目性,影响了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有些学校由于学校领导信息意识薄弱,校园信息化工作受到长期忽视,校园网建设和应用严重滞后。有些学校校园网络建立只是为了应付所谓的学校教学设施建设,并不进行开发利用和定期维护。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快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教师和学生所需求信息大于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可用水平,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学习,也更喜欢直观、包含大量信息的多媒体课程。

2.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

实现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持续的系统工程;且与学校的全面工作及总体方向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组织对这项工作实现有效的执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许多学校对信息网络管理机制认识不到位,通常将其挂靠在学校中的一个部门,而主管领导并不了解业务,从而导致信息化管理机构不能直接参与重大工作规划;有些学校在早期建校时没有安排合理的弱电系统和布线管道,致使校园网推行困难;一些学校无视或轻视网络信息安全的方案和配置,导致网络使用中出现一定的安全的问题和故障;有的学校为节约经费,网络设备的选型缺乏扩展性考虑,网络性能满足不了工作发展的需求而需要重新投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利用网络来进行应用的信心。其次,信息技术化建设既要做技术方案的长远规划,还要做有相应运转方案的长远规划,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化可持续发展。

二 加快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管理,完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校园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具体来说,应根据高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并规范操作技术,维护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信息维护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设定信息技术化建设的目标,落实措施,运行机制,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和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2.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力量,学校应建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中心,定期举办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让教师真正建立现代教育思想的观念,切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将其真正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业务水平。

3.统一认识、更新观念,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领导要重视信息技术应用,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信息技术建设与学校各方面工作紧密相连,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信息应用和信息能力建设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是推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力量。只有增强信息技术化意识,建立紧迫感,才会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的建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质量。

三 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完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信息科学与技术,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专长和管理水平,从而成功地实现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文革、希建华.本土化: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2(3)

〔责任编辑:李锦雯〕

第五篇: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模版)

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运丰 刘明杞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是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就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在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却令人担忧,与大型企业乃至世界先进工业国家中小企业相比,其业务流程大多处于混乱状态。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1.泉州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与特点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枢纽,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主籍地,也是乡镇企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泉州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泉州市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多家,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中,中小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2%以上。

1999年初开始,泉州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成立了泉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了《泉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在各县(市、区)、各传统产业选择100家试点企业,深化CAD、CAM、ERP等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并采取“从企业上网人手、政府上网带动、以电子商务推动、以营造氛围强化、以突出应用深化”的做法,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1999年3月泉州企业信息网正式开通,2000年7月泉州市政府启动了“万家企业上网工程”,目前全市已有20000多家企业上网发布产品和营销信息,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25%,并且每天都有新的企业在线提交资料申请加入。

目前,虽然泉州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运用得到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大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被调查企业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2家,有76.9%的企业建立站,55.8% 的企业实现局域网,42.3%的企业不同程度导入ERP信息管理系统,32.7% 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分别高出中小企业平均水平30、11.8、42.3、9个百分点。与经济实力较雄厚的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设施上相形见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受到资金、技术方案、人才等方面的问题的制约。有数据表明:真正实现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中小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而且,还有近一半的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

2.泉州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泉州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2.1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够。泉州中小企业主要是以家族式的管理为主,企业员工的亲属裙带关系非常复杂,企业在运作机制中还带有较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特征,在管理方式上还没能摆脱家长式的经验管理,企业领导没有建立起信息管理的观念。多数中小企业仍愿意停留在原来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并不感到信息技术会带来什么样的成效。有一些企业认为,只要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者一个企业网站就算实现企业信息化了,这种认识显然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技术外,还要充分考虑到信息

源的组织与开发,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以及信息化对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的深刻影响。其次,还存在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这样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许多企业一提信息化就是计算机、网络,这些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主要的,要把数据形成有用的信息才是目的。

2.2存在投入不足、投入不平衡、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现阶段,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有的中小企业想走信息化的道路,但是他们没有大型国有企业那样的雄厚实力,资金投入捉襟见肘,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太昂贵,中小企业承担不起。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方面,中小企业尚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企业在前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时资金可以及时到位,但随着对信息化程度要求的提高,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就出现了短缺。

下面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劲霸时装是泉州服装业的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在10亿元左右,且成长迅速。目前,劲霸只上了信息财务系统,它的很多业务还在依靠手工或半手工方式进行,这并不表示劲霸对信息化不重视。实际上,2001 年,劲霸公司的老总洪忠信主动跑到用友公司购买了一套财务软件。此后,每次他们都是在业务需求非常迫切时,才会为信息化买单。在泉州,企业很少像其他地区的企业那样一次性投入巨资进行信息化建设。由此可见,即使是像劲霸这种不存在资金短缺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上也只是在业务需求非常迫切时才会买单;对于泉州的其他中小企业来说,像企业信息化这种短期内不能产生直接利润,企业家往往会把他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考虑,因此,对信息化的投入肯定不会大方,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就不足为怪了。

2.3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人是企业最核心的资源,没有相应的人才,任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只能是流于形式,企业信息化也只能是空谈。由于泉州的中小企业相当一部分是以做出口加工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很多是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往往不是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首要原则,带有很强的裙带关系。就全国范围来说,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以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很难与大型企业争夺此类人才。从信息化建设配置的专业技术人才来看,泉州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两个不合理,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率低;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就业人员的素质总体属低下层次,所以企业信息化很难得到各层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支持。

2.4缺乏可操作性的信息方案。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方面的规划。由政府相关部门构建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公用信息资源共享;并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泉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在构建信息化社会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上还存在不足。比如,开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网上支付、安全认证和物流配送等外部环境不配套。二是企业根据整个泉州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结合自己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整体规划。由于泉州许多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缺乏考虑,因此,很难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总体规划。

3.加强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企业方面要不断加强内修。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还在于企业本身。首先,企业要认识到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要在观念上、思想上转变过来,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这种转变需要企业“一把手”的坚决支持;然后,企业就要针对自身的情况和特点来进行信息化建设,这还需要涉及到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和社会所能提供的技术。

3.1.1更新管理理念,增强企业的信息化意识。由于泉州中小企业在开创之初大多是以家族式或以小团体朋友互助式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管理上很不规范,带有很强的个人决策倾向,基础管理工作混乱,缺乏科学的管理观念、方法和制度。而信息化必须以规范化的管理为基础,如果管理活动、管理过程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那么企业实施信息化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为了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之前,首先必须要规范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其次,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开展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软硬件,更强调人、管理、技术之间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对信息化有正确和足够的重视。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由于企业家是企业的领导,企业“一把手”的支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条件,企业的领导应该站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训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3.1.2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造就。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人。推进企业信息化,人才是根本,企业有没有以及能不能培养造就一支胜任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人才队伍,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使用的效果和维护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抓紧培养一批热心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不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要尽快建立与企业信息化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当前很多企业中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

3.1.3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可采用外包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要先做好整体规划,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对于条件具备的企业可以一步到位,但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人员素质及工作的需要的限制,往往没办法一步到位,因此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分阶段,分层次的实施信息化。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业务流程的重大调整而产生动荡,又可以逐步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使下一次的信息系统的投入可以高效利用。泉州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依靠IT厂商所提供的社会化与专业化IT外包服务。由于外包企业有通畅的软硬件渠道,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低价格的硬软件,这比企业自己设立IT部门成本低,而且企业可以专注自身业务。由于外包企业有专职的咨询和方案论证,可以保证信息化投资能够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外包企业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3.2政府建立企业信息支持系统。政府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法规等,一方面起到了宣传作用,另一方面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源。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努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比如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并留住信息化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化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信息化方案的适配问题等,这些是中小企业无法独自承受的难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积极建立企业信息支持系统是加强并逐步完善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3.2.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公共媒体、图书馆建设等。泉州市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是可观的:1999年开通泉州市首家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7月泉州市

政府启动了“万家企业上网工程”、“数字泉州”的启动、网上投资恰谈会的开展等等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立,这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使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能够平等地获取信息,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2.2向中小企业提供特殊的服务。据调查,近年来泉州市政府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力度还较大,比如2004年,泉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构筑全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泉州市中小企业ASP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泉州市纺织服装企业ASP服务平台就是基于纺织服装企业电子商务管理流程,充分利用J2EE框架、Oracle 9i数据库、Struts等先进的前后端开发技术,使泉州市中小纺织服装行业对货品款式、颜色、尺码管理要求,与板单、计划、订货、销售、库存、财务无缝衔接,实现动态的一体化管理,以强大的数据中心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实现总部和分支机构跨地区经营、管理。

3.3走校企联合之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促进信息化建设。高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高校的优势体现在:人才优势(科技人员众多,各种专业人才聚集);知识与科技优势;创新优势。高校的技术和人才可以较好地弥补中小企业技术人才不足的劣势。实践中,一方面,高校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及创新需求信息的捕捉,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及高校研究方向与内容,主动为企业创新活动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基金或订单培养等方式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应于本企业自身需求特征的人才,同时开展创新合作。

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互利的:一是企业可以为高校的生产劳动、毕业实习提供理想的实践条件和场地,高校则优先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尤其是短缺专业人才;二是高校可以为企业培养各类定向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在职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企业可以为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三是企业可以为高校的学生预分配提供工作岗位,并负责指导预分配学生的生产劳动实践,提高预分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素质,高校则可以利用人才技术优势,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科技咨询和成果转让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方便。

4.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

泉州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进行,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完成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体化;通过建立企业的内联网和系统平台,实现办公管理自动化;通过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来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要由浅及里、由局部到整体逐渐推进。因此,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整体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原则,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泉州中小企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永秀.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05(11)

[2]汪浩.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合肥学院学报,2005(8)[3]倪天林.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河南科技,2005(9)

[4]吴新业.泉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9)[5]钟碧忠.泉州企业信息化初探[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5)

[6]谭观音、许丽忆.侨乡泉州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04(11)[7]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出版社,1999.01转

下载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评估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曹玉明 2013-2-20 15:18:43来源:《中国新通信》2012年第20期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

    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西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胡京波 阿华 ( 2009-05-07) 来源: 中国藏学 [关闭窗口] [摘要]本文详细叙述了西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全面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信息化建设......

    中国环境税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环境税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上) 李慧凤(北京联合大学) 摘 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实施环境税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中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主持人:感谢袁老热情洋溢的讲话,下面有请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局长邓寿鹏先生做主题报告,他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邓......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来源:《农村经济》作者:王友华 摘 要: 本文利用 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分析了......

    宜宾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宜宾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市档案局局长 魏红英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国家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论文(五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优势已经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

    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助力相城二院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我院信息化建设于2012年起全面展开,作为相城区试点信息化建设单位,得到了区卫生局和黄埭镇镇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两年的建设,我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