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瓦窑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做法
浅谈瓦窑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做法
电大学生:赵斌昌
09级一村一大
瓦窑镇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东北部,道人山麓,地处保山、大理、怒江三州市结合部,东临澜沧江与永平县隔江相望,南与板桥镇接壤,西与瓦房乡及云龙县漕涧县毗邻,北至道人山与云龙县旧州镇相交,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及金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瓦窑镇国土面积487平方公里,辖25个村委会,133个自然村,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677人,其中少数民族12513人,约占总人口的35%,少数民族中以白族、彝族居多,瓦窑镇共有耕地30383亩,森林覆盖率达52%,地势以山区、半山区、河谷地区分布,立体气候明显。
瓦窑镇政府工作机构
1971年1月,河湾瓦窑两个公社并为瓦窑公社,下设22个大队。1984年5月全市进行设区建乡工作,设瓦窑区,下设15个乡(镇)人民政府,辖78个村民委员会。1988年1月撤区建乡,设瓦窑乡,辖15个行政村,143个农业社。1990年9月6日,省政府批准设立瓦窑白族彝族乡。2005年11月28日,根据省政府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瓦窑白族彝族乡,撤销老营乡,建立瓦窑镇。瓦窑镇政府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瓦窑镇政府镇党政机关编制为35名,其中,党政、人大领导职数11名,内设机构正副职领导职数12名。机构设置为: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社会稳定办公室(挂信访办公室、司法所牌子)、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并按有关规定设置镇党的纪检(监察)、人大、人民武装等机构及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
以下是我对瓦窑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做法观点
1、政府机构改革不应一刀切,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2、政府应当对各地方的政府机构改革规定最后完成时限,否则,地方等待观望,久拖不决,闹得人心惶惶,各思己事,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3、在裁减人员上必须有所成果,否则又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在合并乡镇上,应当灵活和慎重一些,因为合并乡镇将涉及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人员裁减、服务范围等等太多方面。
一、实行对百姓全面公开化
对于乡镇机构改革,如何改?自己会不会下岗?有没有适合于自己的岗位?这是干部包括部分领导同志最为关注的问题。改革启动初,个别同志则认为,谁下岗、谁干什么,实质上是主要领导说了算,改革只是做过场,自己一无钱、二无关系,肯定没戏,从而忧心忡忡,对机构改革缺少信心核热情,打起退堂鼓,如此以来,改革工作陷入了僵局。因此,解决干部思想顾虑的矛盾及焦点问题,转变干部的意识,实行改革全面公开,让人人都参与到改革中来,这个第一步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改革操作的透明度,镇委强化宣传,把说明书、各种方案办法及文件全部张贴在公示栏上,包括干部的比试成绩、答辩演讲、民主测评成绩等,也都一一现场予以公示,本人有疑惑和意见的,可以找领导反映也可以写纸条投进意见箱求得处理。不仅如此,从宏观调控到大的决策,甚至是一个细微问题的处理,镇委总是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精神,集体讨论,共同商议,统一意见后再交由全体机关干部讨论通过,结果张榜公布。如此以来,干部们的心明了,思想轻了,胸开阔了,顾虑没了,完全放心了,同时也逐渐都形成了一种共识,乡镇机构改革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锻炼、完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良好机遇。干部的思想意识转变后,改革路上的其它一些障碍难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工作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人人积极参与,人人踊跃竞岗的良好态势。
二、改革后乡镇政府人员的职能转变
一是创新镇村领导体制。按照“主官合一、减少副职,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原则,配备镇领导班子成员。改革后,实行镇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党政正职一人兼,2名副书记分别兼任人大主席和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兼副镇长。
二是整合内设机构和人员。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三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配备5-7人,各设办公室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均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办法产生,对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定编定岗,改变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
三、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乡镇党、政、群各种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目前乡镇党政关系的现状,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党政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职责明确,关系比较协调。第二种情况是党政机构虽已分设,职能划分也比较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仍存在着这样的和那样的矛盾冲突。第三种情况是乡镇党委包揽一切事务,事无巨细都由党委书记一揽子安排布置,而乡镇政府不能独立履行其职能。第四种情况是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问题较多的乡镇还很普遍。因此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着手解决乡镇各职能部门党组织逐渐脱离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的问题。
四、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
(1)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全国各乡镇机构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不高,素质低下,能力差,且乱作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阳光的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流下岗,精简机构,才是当下之举。同时,不断吸纳高素质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乡镇队伍中,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新鲜活力,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2)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实行乡镇“七所八站”由当地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具体管理的新体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而不直接管理下属单位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等。
(3)让从事经营性的乡镇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和财政供养方式,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地运行。
(4)按照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因岗定员、精简高效的原则,彻底改革乡镇“七所八站”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不能再留下尾巴。(5)积极地培育农村社区性市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目前,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发展协会,才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五、大力调整合并乡镇,科学规划中心建制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1)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较弱。这种状况还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连在一起,难以划清边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省市已经开始了乡镇合并工作。因此,我老营集镇就属于乡镇合并村,而且一分为二,一半合并瓦窑镇、一半合并板桥镇。
(2)打破原有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合理布局、资源集中配置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目前,我国乡镇有党、政、人大组织、群团组织、司法组织、市场监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扩张性组织网络。这既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又造成农村社区管理秩序极度的混乱。必须打破原有的乡镇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布局合理、资源集中配置的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坚决撤消掉不合理的乡镇设置。
(3)改变行政管理制度,取消村民小组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合理处理好乡镇与村级机构的关系。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后,原来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虽然改变了名称,但其行政辖区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维持原状。多数的乡镇政府机关仍习惯于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组发号施令,硬性分配指标,并责令村、组干部限按期完成任务,因此应当尽快取消村、组两级“准行政”的建制。今后村民组一级不再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原有的债权、债务由现有人口占有、使用、继承、处置。
总之,我们要改乡镇改革为县(市)乡同步改革,要减负放活乡镇,要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
对于机构改革,应该适当加快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力做好县(市)乡改革联动工作。在改革中,根据各级财力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成本上尽量能做到分级负担,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
第二篇:浅谈瓦窑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做法
浅谈瓦窑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做法电大学生:赵斌昌09级一村一大 瓦窑镇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东北部,道人山麓,地处保山、大理、怒江三州市结合部,东临澜沧江与永平县隔江相望,南与板桥镇接壤,西与瓦房乡及云龙县漕涧县毗邻,北至道人山与云龙县旧州镇相交,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及金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瓦窑镇国土面积487平方公里,辖25个村委会,133个自然村,2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677人,其中少数民族12513人,约占总人口的35%,少数民族中以白族、彝族居多,瓦窑镇共有耕地30383亩,森林覆盖率达52%,地势以山区、半山区、河谷地区分布,立体气候明显。
瓦窑镇政府工作机构
1971年1月,河湾瓦窑两个公社并为瓦窑公社,下设22个大队。1984年5月全市进行设区建乡工作,设瓦窑区,下设15个乡(镇)人民政府,辖78个村民委员会。1988年1月撤区建乡,设瓦窑乡,辖15个行政村,143个农业社。1990年9月6日,省政府批准设立瓦窑白族彝族乡。2005年11月28日,根据省政府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瓦窑白族彝族乡,撤销老营乡,建立瓦窑镇。瓦窑镇政府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瓦窑镇政府镇党政机关编制为35名,其中,党政、人大领导职数11名,内设机构正副职领导职数12名。机构设置为:办公室、党群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
理办公室(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社会稳定办公室(挂信访办公室、司法所牌子)、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办公室,并按有关规定设置镇党的纪检(监察)、人大、人民武装等机构及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
以下是我对瓦窑镇行政机构改革的几点做法观点
1、政府机构改革不应一刀切,应当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
2、政府应当对各地方的政府机构改革规定最后完成时限,否则,地方等待观望,久拖不决,闹得人心惶惶,各思己事,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3、在裁减人员上必须有所成果,否则又是雷声大、雨点小。但在合并乡镇上,应当灵活和慎重一些,因为合并乡镇将涉及固定资产、债权债务、人员裁减、服务范围等等太多方面。
一、实行对百姓全面公开化
对于乡镇机构改革,如何改?自己会不会下岗?有没有适合于自己的岗位?这是干部包括部分领导同志最为关注的问题。改革启动初,个别同志则认为,谁下岗、谁干什么,实质上是主要领导说了算,改革只是做过场,自己一无钱、二无关系,肯定没戏,从而忧心忡忡,对机构改革缺少信心核热情,打起退堂鼓,如此以来,改革工作陷入了僵局。因此,解决干部思想顾虑的矛盾及焦点问题,转变干部的意识,实行改革全面公开,让人人都参与到改革中来,这个第一步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增强改革操作的透明度,镇委强化宣传,把说明书、各种方案办法及文件全部张贴在公示栏上,包括干部的比试成绩、答辩演讲、民主测评成绩等,也都一一现场予以公示,本人有疑惑和意见的,可以找领导反映也可以写纸条投进意见箱求得处理。不仅如此,从宏观调控到大的决策,甚至是一个细微问题的处理,镇委总是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精神,集体讨论,共同商议,统一意见后再交由全体机关干部讨论通过,结果张榜公布。如此以来,干部们的心明了,思想轻了,胸开阔了,顾虑没了,完全放心了,同时也逐渐都形成了一种共识,乡镇机构改革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锻炼、完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良好机遇。干部的思想意识转变后,改革路上的其它一些障碍难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工作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人人积极参与,人人踊跃竞岗的良好态势。
二、改革后乡镇政府人员的职能转变
一是创新镇村领导体制。按照“主官合一、减少副职,明确职责、提高效率”的原则,配备镇领导班子成员。改革后,实行镇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党政正职一人兼,2名副书记分别兼任人大主席和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兼副镇长。
二是整合内设机构和人员。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三个办公室,每个办公室配备5-7人,各设办公室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均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办法产生,对一般干部实行双向选择,定编定岗,改变干部“能上不能下”的现象。
三、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乡镇党、政、群各种组织之间的工作关系。目前乡镇党政关系的现状,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情况是党政机构分设,人员分离,职责明确,关系比较协调。第二种情况是党政机构虽已分设,职能划分也比较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仍存在着这样的和那样的矛盾冲突。第三种情况是乡镇党委包揽一切事务,事无巨细都由党委书记一揽子安排布置,而乡镇政府不能独立履行其职能。第四种情况是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之间工作关系不协调,存在问题较多的乡镇还很普遍。因此要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精简机构,裁减人员,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此外还要着手解决乡镇各职能部门党组织逐渐脱离乡镇党委统一领导的问题。
四、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
(1)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全国各乡镇机构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不高,素质低下,能力差,且乱作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阳光的服务型政府的现状,对其进行分流下岗,精简机构,才是当下之举。同时,不断吸纳高素质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乡镇队伍中,从而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新鲜活力,更好的为农村服务。
(2)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实行乡镇“七所八站”由当地党
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具体管理的新体制。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只负责业务指导和专业培训,而不直接管理下属单位的人权、财权、事权、物权等。
(3)让从事经营性的乡镇站所完全脱离行政管理体系和财政供养方式,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地运行。
(4)按照职能分设、机构独立、因岗定员、精简高效的原则,彻底改革乡镇“七所八站”旧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决不能再留下尾巴。
(5)积极地培育农村社区性市场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目前,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发展协会,才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五、大力调整合并乡镇,科学规划中心建制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1)我国的小城镇普遍偏小,对资源的集聚能力普遍较弱。这种状况还导致在经济发达地区高速发展的小城镇已经连在一起,难以划清边界,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小城镇普遍偏小还是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省市已经开始了乡镇合并工作。因此,我老营集镇就属于乡镇合并村,而且一分为二,一半合并瓦窑镇、一半合并板桥镇。
(2)打破原有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合理布局、资源集中配置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目前,我国乡镇有党、政、人大组织、群团组织、司法组织、市场监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组织机构和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扩张性组织网络。
这既增加地方的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又造成农村社区管理秩序极度的混乱。必须打破原有的乡镇行政建制辖区,按照经济节约、布局合理、资源集中配置的原则,科学规划中心小城镇,坚决撤消掉不合理的乡镇设置。
(3)改变行政管理制度,取消村民小组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合理处理好乡镇与村级机构的关系。农村人民公社解体后,原来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虽然改变了名称,但其行政辖区的管理制度基本上仍维持原状。多数的乡镇政府机关仍习惯于向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组发号施令,硬性分配指标,并责令村、组干部限按期完成任务,因此应当尽快取消村、组两级“准行政”的建制。今后村民组一级不再单独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原有的债权、债务由现有人口占有、使用、继承、处置。
总之,我们要改乡镇改革为县(市)乡同步改革,要减负放活乡镇,要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做到事权与财权相一致。
对于机构改革,应该适当加快步伐,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大力做好县(市)乡改革联动工作。在改革中,根据各级财力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成本上尽量能做到分级负担,减轻基层的财政压力。
第三篇:县乡镇机构改革主要做法
xx县地处黔中偏西,区域面积1090.49平方公里,辖5镇6乡,31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年年末户籍总人口45.47万人,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之一。机构改革县编委办独立办公以来,按照机构编制政策法规,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对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机构改革前乡镇有行政编制520名,实有489人,改革后行政编制精简为429名(后增加周转编制2名),实有421人,农村税费改革后,为了确保“十一五”期间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5年间除了补充选调生38名外,县委、政府严格空编补员,行政在编人员逐年减少,为388人,为341人。达到了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保证工作运转的目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逐步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
乡镇党委、政府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必须完善乡镇党委、政府功能,确保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转。
首先,我们从明确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责入手,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乡镇机构改革时,县委、政府要求乡镇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依照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地方组织法等政策法规全面履行职能,同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为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上来,更好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使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
其次,适当下放权限,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和服务职能,努力做到责权一致。的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将原来垂直管理的农业、畜牧、林业等涉农机构下划乡镇直接管理,设立农业服务中心,并加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扶贫工作站三块牌子;将安全生产、村镇建设委托乡镇行使部分执法监察权,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村镇建设管理站,构建了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综合执法大队(内设乡镇执法中队)、县安全生产监察大队相互依托的体制框架等。通过适当放权,在责权下移中加强政权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其三,进一步理顺县乡责权关系。此次乡镇机构改革,县委、政府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设置了中小学、卫生院、国土资源管理所等县级部门派驻机构,同时,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按照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的要求,县委、政府明文规定对县级部门派驻机构的人事任免、干部职工调动和借用必须征得乡镇党委同意。
二、合理设置机构和人员编制,着力解决有人办事问题
以前,由于基层干部紧缺,为了保证工作不断,乡镇通过招工、招干、顶替、转干、退伍军人安置、毕业生分配等补充了大量人员,干部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推进,一些干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影响基层工作。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关键要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首先,坚持政事分开的原则。的乡镇机构改革,我们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职责和各乡镇的具体情况,人口在5万人以内的乡镇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5个党政办事机构,5万人以上的设立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6个党政办事机构。同时,为了确保乡镇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县委、政府还设置了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为党政办事机构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部分事业单位,并明确党政办事机构与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
其次,大胆创新管理方式,确保乡镇工作开展。一是适当扩大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将乡镇人民武装部部长同时兼任副乡镇长;二是采取综合设置办事机构和综合性工作岗位相结合,在党政办事机构内设置组织干事、教育干事等少数综合性工作岗位,确保工作职责落实到人。
其三,县委为了加强乡镇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明确乡镇党委委员可享受副科级待遇,以最大限度激发乡镇干部的工作热情。
三、建立协调机制,为乡镇运转提供人员编制和财力支撑
乡镇要运转好,人力、财力保障是关键。我们主要从建立协调机制入手抓好相关工作。一是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将编制核定到人,确保乡镇管理不混乱。,县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联合开展身份清理,将干部职工的工作隶属关系全部理顺。,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定编定员”公告,将编制核定到每个乡镇干部,并建立了机构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每年将“实名制”管理、人员变化等情况在乡镇进行公告。二是开展“吃空饷”清理,使有限的财政用在刀刃上。,县纪委、组织部、编委办、人事劳动局、财政局联合开展清理“吃空饷”,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责令回到岗位,对逾期不回的23人作出除名、解除工作关系、停发工资等处理;对顶岗在册人员进行了清退。通过清理,确保体制高效运转。三是推行按编进人、按编预算、按编取酬,进一步完善乡镇在编人员数据库、机构编制管理台帐,做到编制数、实有人数、财政供养数一一对应,实现规范化管理,消除乡镇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四是建立人员正常的流动机制。我们在严格控制编制和人员增长的同时,按照机构编制先行的原则,会同组织部门建立了“使用领导职数实行组织、编制部门对接制,使用编制实行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制”的管理制度,在乡镇干部职工中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良好氛围。五是建立工资会审制度。起,各乡镇必须在每月15日前进行工资审核,由县编委办先审核编制和实有人数,再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工资标准及工资总额,县财政局最后核拨工资,保证乡镇的工资能及时到位。
第四篇: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经验做法
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经验做法
**年,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以服务发展为己任,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监管机构的要求,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在全省率先履行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取得初步
成效。
一、按时按要求完成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
(一)调查摸底,掌握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基本情况
2013年全国“两会”后,新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精神,昭通市永善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2013年4月29日,永善县第十五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充实食品安全委员会;将办公室从县卫生局调整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县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履行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监管职能。
通过近半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县域内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10月底,县域内有食品生产企业121家,其中,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11家;食品流通企业2717家,其中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1965家;餐饮服务单位1252家(含学校食堂258家、建筑工地食堂97家),其中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932家;药械经营使用单位329家(含医疗机构 247家);保化品经营使用单位3001家,其中实行备案管理299家。履行新职后新增监管对象2838家。通过提前介入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不仅摸清了“家底”,锤炼了队伍,同时也为食药监体制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
当广大民众的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一些在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销售。究其原因,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监管缺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昭通市永善县在本轮体制改革中坚持以乡镇为单元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所。为此,昭通市永善县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提前接手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的县,2013年12月5日,省局食品药品稽查专员高山、方海云、孙自彬一行专门到永善县调研“接手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后发现的困难与问题”,并向省局领导作了汇报。
(二)按时完成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整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从上到下都步入改革进程中。2013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永善县成立了由县长戈昌武任组长,常务副县长李沅勇任常务副主任,组织部长、县政府3名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机构改革领导小组;12月26日,机构改革领导组审议通过《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于2014年1月16日召开2014年全县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会议,就机构改革和2014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1.组建新的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永善县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作为永善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2014年1月26日起,原工商、质监负责的食品生产、流通监管职能交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工商局行政编制人员3人、质监局划转行政编制人员2人划转到县食药监局。
2.成立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隶属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股所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3名。其中,卫生局疾控中心划转人员编制5名,新增编制8名,新增的人员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4年公开招聘到位。
3.成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行政上接受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人员设置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和昭编办〔2013〕54号文件要求,结合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实际,全县15个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人员,按照溪洛渡镇3名、桧溪镇3名、黄华镇3名、莲峰镇3名、大兴镇3名、伍寨乡2名、细沙乡2名、务基镇2名、水竹乡2名、茂林镇2名、墨翰乡2名、青胜乡2名、团结乡2名、马楠乡2名、码口镇2名的标准配备,乡镇工商所划转13名人员和编制分配到新组建的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县内调剂出22名人员编制充实到乡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各乡镇监管所加挂“食品药品快检中心”和“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在县食品药品稽查大队加挂“县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
4.设立村(社区)食品药品协管员。为消除乡村监管盲区,确保不留死角,在2013年4月,县人民政府就下发了《永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食品药品监督协管员信息员聘用工作的通知》(永政办发〔2013〕75号),一个乡镇聘用一名食品药品协管员,一个村聘用一名食品药品信息员,共聘协管员15名,信息员142名。协管员属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员每月每人150元补助纳入财政预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后,乡镇已成立食品药品监管所,乡镇级不再聘用食品药品协管员。2014年,全县142个村(社区)共聘用食品药品协管员145名(有3个社区聘用2名)。所聘人员按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履行接受举报投诉、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
5.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机构正常运转。乡镇人民政府解决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办公场所,县财政解决筹建经费和工作经费。目前,县财政已安排出270万元资金,其中:80万元用于解决乡镇监管所办公条件,190万元用作15个乡镇监管所和县局新增职能工作经费。
目前,永善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已顺利完成,实现了职能顺利移交、划转人员安置到位,县乡村监管队伍思想高度统一,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发展的初级目标。
二、全面履行辖区内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一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落实监管责任。县人民政府与15个乡镇、9个涉及部门签订2014年目标责任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15个乡镇的食品药品监管所签订目标责任书;
二是组织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村级食品药品协管员开展业务培训(村级协管员2013年县局集中培训过一次),提高履职能力;
三是按照“废、改、立”的原则,彻底清理食品药品行业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优化监管体制;
四是按照“零容忍、严执法”和“三个100%”要求,对辖区内所有食品药品生产经营服务单位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进一步摸清家底,建好台账,查找食品药品领域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五是分片区组织开展食品药品行业从业人员(含农村自办宴席厨师)培训,提高行业自我发展能力和诚信意识;
六是继续推行农村自办宴席备案管理制度和农村厨师备案管理;
七是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获取执法资格,提高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三、启动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为确保外来客商和广大民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永善县于2013年11月申报的《永善县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项目》,于2013年12月通过省食安办组织的专家评审,建设资金150万元已到位。但由于永善县原有的检验检测基础薄弱,在硬整合的基础上添置150万元的设施设备还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需要,为此,在上级立项投资永善县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再申报拟建永善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县人民政府将积极组织好发改、财政、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做好该项目的申报和筹建工作。
第五篇: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为做好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根据《***通知》(*办[2011]*号)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农村工作领导,转变乡镇职能,优化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创新工作机制,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促进全镇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要求和统筹城乡试点工作总体部署,根据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确定乡镇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
2、坚持理顺关系、权责一致的原则。理顺县和乡镇权责关系,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和财权,完善乡镇和部门派驻机构的协调配合和考核机制,进一步发挥乡镇功能。
3、坚持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统筹规划县乡机构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各项改革相互衔接,稳步推进。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转变乡镇职能,明确乡镇工作重点。把转变职能作为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强化乡镇政府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社
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改变经济管理方式,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县和乡镇责任。结合县政府机构改革,依法界定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职权范围。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县和乡镇的事权、财权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三)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工作方式。乡镇要适应新形势,改进工作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积极推行乡镇政府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服务中心,将政策咨询、农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低保救助、计划生育、劳动力输出和培训、信访接待等乡镇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服务内容全部进入中心办理,随时随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乡镇机关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
(一)主要职责
我镇设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武装部机构,纪委和群团组织的设立按有关章程执行。
1、**镇党委、人大分别按《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项职责。
2、**镇人民政府主要职责是执行本级人大的决议,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机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发展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公共权力和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镇政协主要职责是组织本乡镇政协委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
4、**镇人民武装部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
管理等职责。
(二)内设机构
**镇机关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4个内设机构。
1、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人武部及上级政协、统战、对台(侨务)等部门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社会管理、工青妇及各部门、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的落实;负责信息调研工作;负责机关建设和工作人员考勤考核以及区域内突发事件处理;负责组织、编制、人事工作;负责统计工作。
2、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产业发展的落实,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负责招商引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负责交通运输安全、监督、执法、管理和交通建设项目管理及村道养护工作;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环境保护管理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条例和规定的宣传贯彻工作;负责科学技术的宣传、推广、普及和防震减灾工作;负责物价监督管理工作。
3、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主要承担民政优抚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报、管理与协调及低保资金的发放,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开展婚姻咨询和服务;承担村(居)委会基层建设工作;承担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人才开发以及文化、教育、卫生行政管理、民族、宗教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他工作。
4、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与行政执法、流动人口管理、数据统计和村级计生督导检查等工作。
(三)人员编制和乡镇领导职数
我镇配备领导职数7名,其中党委书记1民,副书记兼任镇长1民,党委委员3名(人大主席兼纪委书记1名、副镇长1名、人武部长1名),政协联工委主任1名(原则上兼任),副镇长2名。
(四)其他事项
1、我镇财政所核定行政编制3名,其主要职责是承担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部门综合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征管、国有资产管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财政监督和税收协管等工作。
2、规范设置县级延伸派驻机构,县法院、公安、司法、工商、地方税务及国土等部门延伸派驻到乡镇的派出机构,按照乡镇或区域设置,保留原有编制性质和编制数。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以外,派驻乡镇机构人员经费由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党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人事任免等重要事项必须按有关规定征得当地乡镇党委同意。
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及职能
(一)撤并机构
1、撤销农村经济经管理站,将原有职能并入到乡镇财政所和经济发展办公室。
2、撤销企业工作站,其原有职能并入经济发展办公室。
3、撤销农业农机技术推广站、水利工作站、畜牧水产工作站,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
4、撤销文化服务中心,组建文化体育卫生站。
(二)机构设置及职能
1、农业综合服务站(加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及动物防疫防控站牌子):主要承担农技、农机、水
利、畜牧水产等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培训推广和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指导以及农业信息服务等工作;承担乡镇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区域内河道的综合治理、防汛抗旱、堤坝管理、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等工作;指导乡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他工作;负责乡村集体土地流转、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及相关培训、审计工作;负责减轻农民负担监督工作;承担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与扑灭以及动物检疫工作。
2、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合署办公):主要承担落实本乡镇避孕节育措施、育龄妇女孕环情检查、避孕药具管理,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随访和培训,开展生殖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咨询,开展与计划生育相关的临床医疗服务等工作。
3、文化体育卫生站:主要承担乡村文化宣传和文化事业建设及农村广播影视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协助管理农村卫生、乡镇文化市场等工作;负责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的监控和报告等工作;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工作等。
4、村镇建设规划工作站:主要负责村镇建设规划的制定、管理及村镇绿化、环卫、环保、城管、国土等工作的实施;协助有关部门管理村镇建设施工队伍、工程质量和公用设施等。
5、林业工作站:主要承担林业资源的监督管理,指导林业生产、开展林业技术服务、推广林业科学技术、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五、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配置
(一)机关内设机构
1、党政办:设置4个岗位,即组织干事(含宣传、统战、编制、人事)1名,团委书记1名,妇联主席(含工会)1名,文秘(档案、统计)1名。
2、经济发展办公室:设置2个岗位,即1名负责产业指导管理、招商引资、优化经济环境、指导乡镇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工作,1名负责安监、环保、科技科普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设置2个岗位,即民政员1名,社会事务助理员1员。
4、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设置1名办公室主任。以上办公室各设主任1名,实行兼职。
5、财政所:设置3个岗位,即所长1名,会计1名,出纳1名。其它岗位按操作员、税收征管员设置,减负监督岗位实行兼职。
(二)事业单位机构
1、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核定5名编制。
2、农业综合服务站:核定9名编制。
3、文化体育卫生站:文化(含体育、卫生)岗位各核编6名;广电岗位保留原有编制数。
4、村镇建设工作站:核定3名编制。
5、林业工作站:核定2名编制。
六、机构改革的方法步骤 全镇机构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方案
制定全镇深化机构改革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审定后,于9月30日前上报镇党委、政府同意,由镇党委办公室印发实施。
(二)组织实施
根据审批的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具体落实转变职能、机构整
合、职责划分、管理体制调整、岗位设置及人员定岗等各项改革任务,并重点抓好新组建事业机构人员、财产、档案等的移交,事业人员聘用合同签订以及新机构的建章立制、启动运行等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七、组织领导和纪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站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具体安排和实施工作,按时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严肃工作纪律。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严肃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干部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做到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国有资产不流失、人员妥善安排,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三)及时解决问题。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