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共5篇)

时间:2019-05-14 19: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

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

【摘 要】所谓“山西精神”即“信义、坚韧、创新、图强”,是山西人民在几千年来的历史生活和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山西的地域化演绎;作为山西当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引导着山西人民艰苦奋斗、跨越自强。所以,如何将“山西精神”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山西的建设者并使之内化,是我们当前比较迫切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传播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章通过探讨“山西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联系,以期阐述清楚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教育;山西精神;传播

一、“山西精神”概述

“山西精神”即“信义、坚韧、创新、图强”,是山西人民在几千年来的历史生活和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概括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山西的地域化演绎;作为山西当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引导着山西人民艰苦奋斗、跨越自强。如何传承这种精神,促进其转化为山西人民建设家园的力量源泉,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操守来长期践行,是我们创造和宣传“山西精神”的终极意义。因此,准确寻找到“山西精神”赖以存续、传承、发展的动力和载体便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高校是培育和传播山西精神的重要阵地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一论断明确了高等学校在培育和传播传统文化中肩负的重要使命。

截至2014年,在山西境内共有教育厅直属普通高等院82所,其中公办本专科院校74所,承担着山西省高学历、科研人才培养50%以上的任务;除此之外,每年还有数万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子报考山西高校,他们都是“山西精神”对外传播的传承者和践行者。另外,山西省高校汇聚了省内众多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很多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意识领袖”的地位,对“山西精神”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这次“山西精神”的提炼过程,学者们在反复征集论证过程中提出来很多建议,为“山西精神”的最终确定作出了贡献。

因此,高校的社会属性和使命决定了其对“山西精神”培育和传播的重要性。一方面,高校承载了“山西精神”赖以延续的青年骨干群体,“山西精神”在高校当中找到了“必须依靠、值得信赖、可以放心”的对象化的客体;另一方面,“山西精神”的言行践履,也需要山西高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人才培育,同时还发挥其良好的社会表率示范作用。形象地说,作为省内最具全国化甚至国际化的平台中,高校本身就是宣传和实践“山西精神”最好阵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和传播“山西精神”的重要载体

“山西精神”作为引导山西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不仅从山西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得来,更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去指导世界的改造。所以,通过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将“山西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山西精神”依靠高校学生力量进行传播,并深耕在自身实践中,是培育和传播“山西精神”、发挥其价值指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山西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通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的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山西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山西的地域性延伸,其在内容、方向和根本目标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将“山西精神”融入到山西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质上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地方特色精神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思政教育的补充发展,也一定会起到教育、宣传和推广的效果。

从内容上来讲,“山西精神”所包含的“信义、坚韧、创新、图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多方面的一致性:信义是“山西精神”的鲜明特征,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而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坚韧是“山西精神”的重要品格,它内含了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寨精神、右玉精神等在三晋大地上演绎的伟大精神,着力地阐明了其在当代山西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突破口所在,于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山西的发展更是如此,所以创新是“山西精神”的动力。图强是“山西精神”的不懈追求,它既是对山西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山西人励精图治、求富求强的执着追求的总结,又是山西现今作为一个中部落后省份而改革自强,力图跨越的根本目标。所以,在山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增加“山西精神”教育,既符合山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也符合“山西精神”培育和传播的实际目的。

如今,山西省广大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除了五门公共必修课之外,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尤其是跟当地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思政课,况且思政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使得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加入新的元素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对此,我们可做如下调整:

第一,将“山西精神”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将人文素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地域精神文化成果主动融入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思考、甚至实践应用。

第二,设置思政实习课程,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只有转化为行为,才能体现其价值。设置基层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领会创业发展的实际,从而解决自身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过程中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第三,将思政教育与学生自身实际相结合。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将自身世界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择业观和就业观。

总之,将“山西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大学思政课堂,而且有利于“山西精神”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为山西未来的建设者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源泉。

第二篇:论长征精神对现代军人的重要意义

长征精神的现代意义

同志们,大家刚才看到的片段正是电影《长征》中的画面,影片《长征》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红军辗转迁徙时的艰难险阻,再现了我们党在面对危机时的坚韧与不拔。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而今年正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实现“四个犍为”、全面小康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迫切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就由我来和大家一起探讨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所在。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做下这样一首诗: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毛泽东写的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他以其独特的魅力突破了时代和国界,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也为整个世界所称颂。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不屈不挠的求索、是无所惧的前行、是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什么是长征精神?不同的人对长征精神有不同的概括。

(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

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转移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凭着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

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根本不容许红军有立脚之地和喘息之机。部队在敌占区转移,人生地不熟,物资供应毫无保证,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树皮。转战途中,天当房、地作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

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种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使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

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关头,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五)心系群众,依靠群众。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客观上也为就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深刻认识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200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长征精神作了系统的概括,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风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而在这当今纷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长征精神又具有精神导向、凝聚向心、感召励志、教育塑造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的凝聚向心价值是长征精神时代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指长征精神在社会凝聚中作用的意义表现。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无产阶级的理想和信念所激发的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武器低劣,衣食匮乏,但靠的就是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伟大意义的生动概括。几十年来,在中国一提起长征,几乎妇孺皆知。长征精神感召激励价值是红军广大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价值。正是有了这样全面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得长征精神能够把人的活力、人的激情、人的信念、人的力量鼓动起来燃烧起来。

长征精神规范导向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对人的信仰的确立,人格的形成和价值取向的确定等方面发生规范引导作用的意义的表现。长征精神通过规范引导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勇于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真正体现精神价值在人的进步和完善中的实现。

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主要是指长征精神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发生教育塑造作用的意义表现。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教育塑造价值,对于用长征精神教育人培养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前进。

现在,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多少年来,长征精神已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长征精神犹如一颗闪亮的星,射出璀璨的光芒;长征精神又像一杆路标,指示着青年一代的人生航向;长征精神是一本大书,给人以人生的思考,生命的启迪;长征精神更像一粒种子,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新蓝图,一切都是新的。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青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征精神有永恒的价值和永远的魅力,它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

三、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一个可以把全体人民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这个纽带和认同就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中国梦”的实现是中国人凝聚已久的情结,需要不断通过与时俱进的长征精神凝聚形成全国人民的向心力。

(一)长征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军长征,条件极端艰苦,“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可谓步步有艰险,处处是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而,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红军将士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革命事业必然胜利,发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无私奉献精神,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扭转了危难局面,终于实现了党中央确定的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为中国革命打开了胜利局面。长征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克难奋进、一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早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醒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发扬长征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邓小平指出: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新的伟大长征。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一场全新的伟大事业,与红军长征时的任务、环境、条件有了极大不同。我们党已经成为执政党,政治上高度成熟,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我们仍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压力;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任务仍很艰巨。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和挑战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百年梦想任务非常艰巨。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像当年红军那样,实事求是,满怀信心,敢于拼搏,乐于奉献,勇克艰险,夺取胜利。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征途上,我们必须大力倡导与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成为前进的强大动力,化作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和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早日实现。

(二)长征精神是实现中国梦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 24 个字社会主义价值要素,要求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确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为民族独立解放与人民自由幸福而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凝聚,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需要人民统一思想,团结一心,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思潮激荡,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有些人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危机;有的对党的领导缺乏信心,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解决,就会导致社会主义信念发生变化、政治方向迷惑。也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造成极大的阻碍。因此,构建以长征精神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统一各种社会思想,我们才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同心同德,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任务。

(三)长征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不畏艰险,克难致胜的军事大转移,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篇章。我们党在遵义会议后形成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克服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适时调整红军的战略方针并最终确立北上抗日、会师陕北的战略方针,将被动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开辟抗日前进阵地的伟大进军,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确保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就是弘扬长征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的成果。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思想上左的右的干扰仍然会造成很大麻烦,许多以前从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回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的报告指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目标任务既是发扬长征精神,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又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弘扬长征精神的新境界,在新长征征途中继续作出理论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的重要思想基础。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新的长征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第三篇: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试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

【摘要】对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且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特征,作为高校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及不同的阶段来进行辅导和教育。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阶段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要培养出合格出色的大学生,首先必须做到思想政治素质合格。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为全面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利益选择时,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理想目标。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的成长。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征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反映敏锐,富于创造精神,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这些特点对他们看问题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他们看问题比较敏锐,常常能反映时代的潮流,提出切中时弊的看法,但是由于缺乏正反面的经验,对事物往往容易加以绝对的肯定或否定,容易片面化、绝对化,易走极端;由于社会的实践和年龄缘故,他们看待事物的观点还有些不成熟。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往往同时存在着正确的认识与错误的认识、全面的认识与片面的认识,深刻的认识和表面的认识,因而是一个矛盾曲折前进的过程。他们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固定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往往不是以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作基础。在某一时期某些问题上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高的自觉性,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同他们接收的思想观点、科学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的教育相联系的;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在选择和实现行为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表现出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其共性,而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其思想特点又有所不同。这些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每一个学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经历的过程,是由各个不同教学过程组成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矛盾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不一样,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要重视学习全面能力的培养,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以满足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适应差别化竞争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不苛求于考试的分数,要突出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改变以前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建立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指标的新型的评价标准。我们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每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大学一年级属于初级阶段。这段时期,大学生各方面的状态都比较好,他们刚刚步入大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自豪、兴奋。由于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步入大学后有的学生容易产生放松情绪。学习上,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规律;生活上,一时缺乏自理能力;集体观念、劳动习惯和独立办事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都会很大,一旦养成了不良习惯,就不易改变。

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大学新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和熟悉大学校园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特点。通过专任教师介绍专业情况和教学计划,高年级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要着重对他们进行培养目标和专业教育,要求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他们遵守校纪校规的自觉性。大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对基础课学习较为重视,但也有少数学生基础差或学习自觉性不高。针对这个阶段大学生的特点,要帮助他们明确前进方向,树立崇高理想,激发其的进取心,加强学生的责任感。要针对学习上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给予指导,区别对待不同对象进行不同教育。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的进步,指出他们的不足,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戒骄戒躁;对于一些表现一般或相对较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鼓励他们增强信心,防止消极情绪。

经过几年的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在这个时期,要为学生做好走上工作岗位、走向社会的一系列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教育学生对参加工作后的有利情况和困难情况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勇于克服各种困难;要教育学生懂得正确的处理各种人事关系;教育学生正确的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事业;教育学生具有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

三、结束语

除了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重点围绕课堂训练、教育实习、参与辩论、观摩实训等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培养。此外,各个院校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要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设置组织机构,搭建活动平台,创设工作项目,提供物质支持。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和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大学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论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目录

一、大学生荣辱观现状

(一)思想消极,理想淡化

(二)自我膨胀,行为失调

(三)道德主体意识较差

二、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德育的问题是道德认知行为失调的关键原因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三、措施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三)化教师的师德教育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间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论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电商1022 1004202229 2011年6月20日

摘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荣辱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它不仅需要得到大学生个体的自我确认,更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

[关键词] 存在价值 大学生 “八荣八耻” 荣辱观

(一)大学生荣辱观现状

大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能保持与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认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正确评价身边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并能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体现了较强的道德自律性。虽然大学生荣辱观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在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荣辱观淡漠,道德水平低下,价值观模糊等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思想消极,理想淡化

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护士远大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膨胀,行为失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由于他们自控能力较差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三)道德主体意识较差

有些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较多地受一些社会不良倾向和周围同学的影响,对很多问题不能形成自己的正确判断或不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

二、原因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二)家庭德育的问题是道德认知行为失调的关键原因

忽视道德教育、德育过程迷茫。在家庭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少家长自己对道德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具体方法、理论、指导思想与实际措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和迷茫。

(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代大学生被称为泡糖水的一代,缺少磨难的成长是难以培养坚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で能力的。而看重分数、能力而忽略品格的培养都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急功近利,对于长远发展所必需的诚信品质的养成重视不足,这也是造成某些大学生诚信程度低下的原因之一。

三、措施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a)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敬业精神,应自强不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经验,精益求精,为培养和造就跨世纪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b)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代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历史重任,学校教育在传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明荣辨耻的判断标准。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八荣”给大学生在人生的前进道路上提供了政治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八荣”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而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八耻”正是大学生行为的镜子,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全否定。通过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要树立“荣荣,耻耻”的社会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拓展了大学生了解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的空间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发展,是衡量社会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的是在新形势下,要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八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行为表现。面对这些社会现象,大学生群体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将是国家民族的栋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下去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大学生群体要不断学习“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刻认识社会及社会主义道德存在问题,认真修身养性,使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层次。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和保障条件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其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学校的道德教育,有利于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对教育者本身的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更好地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社会风气呈现复杂的状态,其中的不同成分和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尤其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些腐朽没落观念和社会丑陋现象,会不同程度地抵消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第五篇: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

摘 要:时下,社会快速转型,教学体制的局限与不断深化改革,使得一方面在大思政视野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育人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自主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这一点在各个高校教育模式当中普遍存在。接下来,本文就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地阐述,以供给业内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从而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贡献一丝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127-02

现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不断深化的阶段,“大思政”教育观已经越来越普及和受到重视。要知道,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意识的关键时期。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教学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进,依然还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本文着重从教学管理的层面出发,来帮助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以传统应试教育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使国内大多数学生过多地关注考试成绩,而非真正希望从思政教育课程中获得比较深层的东西,这种功利性的教学心态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也随着时代的脚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重新定义了教育发展的主体,实现学校、社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联系,真正符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就教学内容而言,这一课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渐过渡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校内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其充分理解所学基本原理的真正内涵,从而,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巩固了原有的理论知识,还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教学形式来看,大思政背景之下的思政课程启用开放度更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不再一味地因循守旧,而是注重基本研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一)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并以此来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由此可见,在讲授思政知识的过程当中,老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生活实践的范例来讲解有关内容,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增强他们对于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而非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比如,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文化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将所学思政理论知识置于广泛的背景当中,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而言之,思政课程必然离不开生活实践,否则一切便无从谈起。

(二)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

大学阶段对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也在大大增加,并不断向价值理性回归。当下,我国大力倡导和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于求真求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当中的渗透力较好,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略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其他观念。大部分学生缺乏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无法避免种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这时就需要学校充分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了解大学生目前的思想动态,善于利用当前的各项科学技术手段来为学生创立新型的教学范式,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多开展一些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准则,促进其个人可持续发展。

(三)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以课堂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是大思政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要思考的一项内容。例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具有特色的博物馆和规划馆,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我国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就,以此解答学生心中存在的疑惑。当然,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填写心得体会,从而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只有当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并不断根据教学所反馈的各项情况对目前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升级,这样才能够真正适应思想政治实践育人模式的不断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一)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

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存在着形式刻板单

一、内容枯燥陈旧以及操作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被认为是学生学习兴趣最为薄弱的一门课程。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各个高校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以及一体化运用,以此来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一方面,老师利用多媒体来构建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进校做演讲或讲坛,应用这些校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总体而言,大思政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本质要求,必须要全方位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这几方面的联系。众所周知,学校是学生获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社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涉及的范围也极其广泛。家庭因素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家长是最好的老师,也需要其密切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身体力行的为学生传授良好道德经验。

(三)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

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价值的根本保证,要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坚持以此来促进并引领学生的信仰。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给学生强化了某种错误的学习观念,这种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理性认知必须要被剔除,寻求各式各样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楠.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肖婷.“大思政”视野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3]田传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障碍性因素及化解[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

下载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思政教育对“山西精神”传播的重要意义(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2013 04 03 王艳1:何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何为课堂教学? 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体现。 要研究、探索思政......

    论高校思政课德育和美育的契合[5篇范文]

    论高校思政课德育和美育的契合 摘要 现有高校思想政治课坚持单一的道德教育模式,由此衍生出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等诸多弊端,在思政课上引入美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寻找德......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论文发表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途径探析——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改革与开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辽宁......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分析论文(精选五篇)

    现代多元文化视域是一种全新文化领域,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论(思政)张平论文初稿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引言 1、问题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共五篇)

    【导语】:以思想引领为着力点,强化思政教育温度;以特色抓手为切入点,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的思想宣传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屈露 201360130101 外国语学院1301班 追求教学效率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

    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文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摘 要 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反感理论说教教学方式,多渠道的信息获得方式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不屑一顾,复杂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