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9: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

入世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农业的发展,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外资、外贸、外经、外智“四外齐上”,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驱动,外向农业连续5年保持了较快发展,现已成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无一不表明外向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总量和结构充分表明,经济越发展,越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和鼓励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国际上,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巴西、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加拿大这些世界农产品出口排名前列的国家,无一不是发达国家,与江苏省国土面积相近的韩国出口总量是江苏省的2倍多,只有江苏省国土面积2/5的荷兰出口总量是江苏省的5.4倍。在国内,广东、浙江、山东等都是发达省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外向农业发展强省。外向农业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人们认可,它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又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创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带动农产品保险、运输、检验等三产发展,提高农业服务业的水平。江苏外向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利用外资位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3,在出口农产品中植物油居第3、蔬菜第4、畜产品第6。由此可见,外向农业已成为江苏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江苏要实现农业强省,有必要也有条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所以分析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比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对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利用外资,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努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外向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出口连续6年较快增长

200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98×109美元,比2002年的6.56×108美元增长了201.5%,增幅列全国发达省份前列,位次前移至第6位。南京和南通超过3.00×108美元,连云港、苏州两市出口额超过2.00×108美元,徐州、盐城、无锡出口额超过1.00×108美元。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42家。2008年,农产品出口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0.8%,第一次超过全省外贸平均增长速度。从产业上看,园艺、畜禽、特色粮油制品和水产品等4大支柱产业出口同比增幅为22.78%,其中,畜禽产品出口增幅36.21%,园艺产品出口增幅7.79%,特色粮油制品出口增幅22.63%,水产品出口增长17.01%;从市场看,对美国、欧盟、东盟和澳大利亚的出口稳步增长,已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53%、17.13%、11.00%、2.50%,而出口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则下降10.6%,占出口总值的18.85%;从出口企业规模看,江苏海企长城、益海粮油、江苏省粮油及鑫缘茧丝绸等企业出口5.00×107美元,全省现有农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l 141家。

1.2农业利用外资规模连续扩大

至2008年底,全省农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O×109美元,近5年年均规模约10亿美元,其中2008年13.32亿美元,与2002年的5.47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长19%。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含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90个,增资项目89个。从投资区域看,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42.8%、31.2%和26.0%。从投资来源看,2008年有4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江苏省农业,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其中港台地区投资占全部到帐外资的45%。从投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高效园艺种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领域,并逐步向农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延伸,2008年新批观光农业、农技服务与推广、农业商务咨询、农业科研、农业流通、农业物流数量增加。

1.3农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江苏省农业系统积极总结人世前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经验,发挥人才、技术、经验和资金优势,在美国、加拿大、巴西、赞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开展农业开发和技术合作。先后对外投资农业项目22个,总投资9.2×107美元,涉及农业、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输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畜产品加工以及农场经营与管理等。每年派出的劳务中80%来自于农村,一部分在国外从事农业研修,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4农业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

江苏与世界近百个国家有过农业技术交流。与法国、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专家有往来,在农业品种、技术、智力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交流,特别是与有关农业机构、组织、协会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了相当的合作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江苏省派出的赴国外学习、考察、培训、进修等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人,接待境外来江苏考察、研讨农业或农产品的官方、半官方人员超过2000人,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开拓了合作途径。

2江苏外向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江苏外向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重视、系统努力、社会关心的过程,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多方高度关注,保障了江苏外向农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是外向农业发展的关键。为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江苏外向农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要把高效外向农业作为江苏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了《江苏省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实施意见》;2004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省政府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意见》;2005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近5年的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外向农业是江苏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全省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导,为全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健全的工作体系成为发展外向农业的组织保障

早在2001年底,江苏省农林厅率先把外向农业发展工程作为江苏农业应对人世的三项基础性工程之一予以全力推进,成立外向型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农林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厅内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服务于全省外向型农业。各地明确外向型农业牵头单位,专人负责。目前全省绝大多数省辖市农业部门均已成立了外向型农业工作机构,为农产品出口、农业招商引资、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苏州市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市长任组长、包括15个有关成员单位的苏州市外向型农业管理与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主要负责协调重大问题,制订计划和政策,营造投资环境,落实工作措施。采用外向型农业目标管理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外向农业。

2.3一批高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出口企业提供质量可靠的原料来源

为确保江苏出口农产品质量,江苏专门引导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自建出口生产基地,推进基地检验检疫备案,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业、产品发展。“十五”以来,已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4.0×105hm2,从源头上保障了出口农产品质量。

2.4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成为发展外向农业的示范载体

积极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2006年扬州、昆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正式成立。2008年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获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准设立并投入运行,为苏台农业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为推进苏台农业合作的有效发展,省农林厅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税收、土地、通关、金融等相关政策。2007年新批台资农业项目89个,增资项目22个,协议注册台资5.06×108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65×10。美元,同比增长47.4%。2008年新增台资90个,实际利用台资2.11×108美元,增长27.7%,远高于全省农业利用外资增速。2个试验区中,昆山新批台湾投资项目11个,增资项目6个;扬州新批台湾投资项目5个,增资项目1个。近5年,省外经贸厅、省农林厅联合批准设立了宿迁骆马湖、无锡太湖、南京白马、沛县、灌南5家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高地。

2.5一批农业招商引资平台成为壮大外向农业发展的主体

举办一年一度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各地多种形式的招商、经贸洽谈以及节庆活动吸引了一批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江苏。13个省辖市政府及21个省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着眼农业投资和贸易,通力协作,全力以赴,打造和培育农洽会品牌。近几届农洽会分别在扬州、连云港、徐州举行,平均每届农洽会吸引了500多位境外来宾及2 000多位省外客商参会,签约项目在100个以上,协议外资约10亿美元,履约率在40%芹右。各地利用节庆等形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壮大了一批外向农业发展的主体。同时,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做好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并按国际惯例进行包装,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积极调整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现代化手段,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招商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2.6强力推进农产品境外促销,稳定和开拓了一批农产品国际市场

为引导、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加快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自2004年来,江苏省共投入l 000多万元,组织了300多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分别赴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市场。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推介江苏名特优新农产品,共签署贸易合作合同及意向400多项。通过境外促销活动,巩固和扩大了江苏省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市场上的农产品出口份额,开拓了波兰等新兴海外市场,提高了江苏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7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推进相关国际认证

为江苏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取通行证,实施农产品出口品牌战略,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通过出口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的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及相关国际认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出口品牌。2005年以来共投入700多万元,扶持125家企业的239个出口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HACCP等相关国际认证项目。其中2008年安排品牌培育项目80个,受益企业35家,包括出口产品境外注册商标项目17个,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18个,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5个,HACCP和GM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28个,其他行业国际认证如JAC、OCIA等12个。

2.8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为农业成功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江苏省认真贯彻“农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组织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组织赴境外考察学习、交流与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外宣传。邀请日本、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来江苏省考察访问、举办讲座以及技术培训班。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江苏省与菲律宾等国家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家对外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非洲开展技术服务。江苏外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外向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不高,与江苏开放型经济大省不相称,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适应,同时当前还面临资源要素短缺、国际竞争激烈、贸易保护加剧等严峻的挑战。

3·1 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但质量和结构问题明显

一方面,现有的外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与制造、休闲观光农业及价值较高的花卉、果菜生产加工等方面,而农业资源开发、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少;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农业并没有集聚优势要素,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实施连片、链式开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群,区域内企业问联系不紧密,部分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或农户长期形成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对相关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在推动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农业利用外资区域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强。

3·2农产品出口增速较快,但总量偏小、位置偏后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5%,占全省出口总量的0.8%,仅为山东省的1/5,广东省的1/3,浙江省的1/2。从出口产品比较来看,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7.22%,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3.0和1.5倍;水产品占全国的1.8%,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20倍和8倍;蔬菜产品占全国的5.4%;山东是江苏省的7倍;水果制品占全国的1.77%,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20倍和3倍;江苏有出口经营业绩的企业数量是山东的1/3,广东的1/5;出口企业的平均出口规模仅1.734×106美兀,是山东的74.2%,出口额在1.00×106美元以上的企业是山东的1/4;出口5.00×106美元以上的企业是广东的1/3;出口超1.00×107美元的企业是山东的1/5。

3.3领导高度重视,但政策措施难落实到位

入世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农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加快发展外向农业的若干政策文件,强力推进全省外向型农业发展。但外向型政策向农业倾斜不够,但对农业领域中大量基础性、微盈利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对土地、环保、信贷、产业结构等实施宏观调控。虽然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诸如优先安排土地、信贷资金等方面政策,但地方落实不够。

江苏省外向型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如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利用外资竞争加剧、人民币升值及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等,已成为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保持江苏外向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在充分认识江苏外向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同时,江苏外向农业应该定位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利用科学发展观原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加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外向型农业载体培育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镇、出口重点企业、出口重点品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实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议在3个方面下功夫。

4.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外向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发展外向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江苏省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要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外向农业的发展,把外向农业发展的有关指标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经济考核的内容,加以推进。

4.2加大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外向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

4.2.1 加快构建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做大做精江苏农产品出口 一是要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或示范区,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围绕园艺、特粮制品、畜禽、水产品等四大出口支柱产业,以出口目标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为要求,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引导企业建设高标准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突出基地检验检疫备案注册,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水平,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先进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认定一批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上新台阶。二是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国际贸易已步人品牌竞争时代,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利用江苏强有力的科研开发力量,研究、开发、培育江苏特色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包装等产后处理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具有江苏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出口品牌。同时,积极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品牌培育数据库和监管体系,抓好品牌营销推介,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三是多元化、多形式开展境外促销,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充分利用wT0“绿箱政策”,加强不同类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研究,实施以市场促进、境外市场开发和新兴市场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境外促销,借助国内外成熟的展会平台,重点展出四大支柱产业的重点产品和品牌,拓展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总结经验,制定江苏省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中长期规划,以境外促销、产品推介、市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南美、东欧、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市场风险。引导有实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规避贸易技术壁垒。发挥江苏省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协会作用,加强信息和营销服务,逐步建立贸易促进的长效机制。

4.2.2加强引资载体建设,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结构 突出招商引资与贸易合作,全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做强品牌,放大效应。加大农业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力度,组织专业性境外招商活动,举办农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引导和鼓励外国资本投向江苏省出口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培育台资、韩资及其他外资加工企业群,打造农业招商引资强势载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通过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国际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

4.2.3 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增强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江苏省农业的优势,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2种资源,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培育跨国企业经营主体,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建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基地。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实施农业走出去积累人才智力资源,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带动农业良种、技术、设备输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江苏省农业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组织农技人员赴国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4.3加大综合协调力度,营造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由省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省外向农业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作,省外经贸、省财政、省出入境、海关及省有关农口部门全力配合,省市县共同努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营造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姜雪忠1,张玉兰2

(1.江苏省农林厅,江苏南京210036;

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江苏农业学报2009.3

第二篇:街道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街道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

【论文摘要】总结了南京市江宁区淳化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以期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淳化街道

江宁区淳化街道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南京郊区,全街道有9个行政村和9个社区。区域面积121.80km2,4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49333人,其中劳动力26687个;耕地面积6239.07hm2;水田面积4169.4hm2,其中水面养殖面积848.6hm2;林、茶、果面积1710.51hm2,其中茶叶面积529.2hm2。淳化街道现有南京金陵优质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有“土桥牌”珍珠米、“城雾牌”茶叶和2个绿色食品及青虾、优质稻米、茶叶3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淳化街道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方针,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实施品牌农业、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街道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1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

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种植业内部到种养产业间调整再到农业功能性调整,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种养结构,优势特色产业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五城、西城、大埝3个666.67hm2大圩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和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西城、淳化茶厂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索墅、双岗社区为主的奶牛养殖区,青龙、吴墅社区蔬菜生产基地正在规划实施建设(编辑整理)中。

1.2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农业建设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至2006年底,全街道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有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尤其是3666.67hm2优质稻米生产,实现了100%的绿色和无公害。二是旅游休闲农业崭露头角。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农业现代化、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集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如在山田蒙古草原风情园,可领略草原风光,尽享特色的蒙族美食风味;凯进、景业、毛虎山庄、青龙村分别被南京市林业局评为生态农庄和生态农业示范村;银莱的休闲与餐饮、九竹文化园等农业观赏景点正在建设之中。

1.3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土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是南京市农林产业基地之一,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土桥大米、五城青虾、城雾和淳茗茶叶都通过了国家、省级绿色、无公害认定、认证,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基地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上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展示该街道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

1.4形成了独特的品牌优势

淳化街道在实施“五大农业”的基础上,形成“六大板块”产业(优质稻米、特种水产、茶叶、花卉苗木、蔬菜、奶业)。蔬菜生产刚刚起步,花卉苗木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土桥牌”珍珠米和“五城牌”青虾连续获得南京市名牌产品,“城雾牌”系列茶叶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尤其是土桥大米在市场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具有一定品牌优势,2007年荣获江苏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2存在的问题

淳化街道的农业有良好的基础,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新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农民人均收入不高,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缺乏,龙头企业和农(编辑整理)业基地、科技园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民增收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等。

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3.1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政府要从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其带动功能[1]。如优质稻米公司、山田和卫岗奶业等龙头企业,为农民增收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设备改造、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基地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二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其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加强培育农民的科技化、市场化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产销协会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合体,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模式,从而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的步伐[2]。三是发展订单生产与超市化销售。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在订单生产中的纽带作用,推进各种有效订单模式(如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平等互利的原则,提高订单履行率,化解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使农民获得稳定收益[3]。同时,把发展超市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作为提高农产品档次及综合效益的主渠道,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鼓励更多农产品进入超市,通过超市销售来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和综合效益。四是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做大做强该街道“土桥牌”珍珠米、“五城牌”青虾、“城雾派”和“淳茗牌”茶叶、山田及卫岗奶业等,打造省市名牌,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大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2加强区域化特色规模基地建设

围绕产业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区域特色,提高规模效益,加强绿色食品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优质油菜、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地区,建设规模基地。

重点围绕产业开发,形成有产业特色的布局。以五城圩、西城圩、大埝圩为主,发展优质粳稻生产;以圩区低洼田和现有水面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以西城、淳化等丘陵地区为主,发展茶叶生产;以索墅、双岗社区为主,扩大奶牛养殖规模,提高奶量和质量;以青龙、青山、周郎等社区为主,发展西瓜、蔬菜生产和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从而营造成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品牌的基地建设格局。

3.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深入实施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工程,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档次。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一是加大名、特、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达国标3级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和高产高效抗性强的双低油菜品种以及优质蔬菜、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等优良品种(种苗),抓住品种规范优质化、技术应用轻型标准化、投入品应用达标管理3个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改善品质(编辑整理)、提高效益。围绕旅游休闲农业的开发,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食用、观赏兼备的特色种苗、保健产品和观光产品。二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抓好优质标准化栽培,推广高效及节本增效技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高效栽培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栽培技术、生物工程和信息化技术以及畜牧、水产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等,从品种、技术上全面提高该地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基地和产品认证、认定,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农业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已制定的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化实施,推广应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毒肥料,降低农业投入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和对环境的危害。四是进一步强化农技推广,充分发挥科技主力军作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水平。通过典型示范,从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入手,建立农业科技先导性产业,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强农资及种子市场的管理,对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药和新肥料,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程序的原则,对未经试验示范的新品种、新农药一律不予推广。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科技优势。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3.4开发旅游农业

随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拥有较好生态环境的农村和特色农业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各种生态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将农业和农村融入了现代旅游大潮中,人们渴求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回归自然。因此,要顺应发展变化,尽早做好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带动高效特色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4]。淳化街道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捷,积极打造农家乐旅游线、点,建设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

3.5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目前,农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格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下,农民要致富,就必须树立新的农民致富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从农村、土地、农作物本身跳出来,依托城市中的市场、资本、技术等资源,发展高效农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高效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业领域的就业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通过产业分工,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即劳务输出,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帮助和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动经济。

3.6落实各项财政政策

继续落实粮食直补、种禽补贴、征地拆迁等政策,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4参考文献

[1]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2]赵艳春.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J].农民致富之友,2010(2):47.(编辑整理)[3]张百忍.农民增收面临的问题及增收途径[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0):13-14.[4]黄建彬.原州区农业经济工作中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4):4-5.

第三篇: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传统商务模式由于存在诸多局限性,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交易环境,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化将是未来贸易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电子商务是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由于中国农村市场的突出特点, 决定了在我国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必须走多层次、多形式的路子。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开展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关键。文章通过分析现阶段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进一步改善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电子商务模式、冷链运输

一、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远远低于税务、海关、邮电、交通、化工等行业,加上一家一户的农业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的初期阶段。

有数据显示,通过电子商务流通的农产品只有1%左右。1%是什么概念?服装电子商务目前占整个服装零售业的17%;而3C产品电商占总零售约为15%;相比较而言,农产品是电商行业几乎最后一个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农业和其他工业产品不同,产业周期漫长,标准化很低,信任度不够,流通和保质不易;电子商务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造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步履蹒跚。

二、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目前,生鲜电商的平台有顺丰优选、易果。但有意思的是,所有这些平台,进口食品的品类都超过了40%。这和中国农产品的非标准化是息息相关的。很显然,既然物流成本高昂,当然高客单价才能获利,而高客单价意味着高端人群,而打动高端人群的最直接的就是进口食品。

2、物流配送成本高昂,供应链不完善

关于农业电子商务电商的物流提货成本,能够发现,假设客单价是100元,25%到40%的成本是物流成本,相比较服装电商5元左右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高昂让农产品电商相比较传统的超市分销模式变得缺少竞争力。农产品物流成本的高昂和中国冷链的不完善也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看以下的数据,日本有冷藏车32万台,约400人/辆;美国有冷藏车60万台,约500人/辆;中国有冷藏车约4万台,按照美日标准,中国至少应300万辆;由于冷链的不完善,造成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出去,即使流通出去,也卖不出好价钱。据统计,中国果蔬损耗率25%~30%/年,年损失800亿,可解决2亿人的温饱问题。

3、农业电商平台不完善,缺乏信任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目标客户,并实现销售、获得收入,除了目前主流的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平台,目前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移动

互联网等各类进行电子商务的渠道和方式;但电子商务无法解决线下的各种问题。消费者如何对广告宣传产生信任感?是否真的有机?是否真的没用化学物质保鲜储存?如淘宝网给其他的电商产品有相对比较强的控制力来解决信任度的问题;包括如果买到假货可以由淘宝先赔钱等。但农产品淘宝很难解决信任问题。目前淘宝做的“特色中国”频道,实际上是按照地域特色把销售食品的店铺重新做了一次排列组合,即导购。但任何一个地标特产,都有无数店在卖,消费者很难鉴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高品质的。淘宝的评价体系在农产品的信任体系的建立完全不够。

4、涉农网站内容与农民信息需求脱节

我国涉农网站呈现以下特点:第一,网站集中度不均衡。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基层农业第一线。在我国目前1500多家农业网站中,各级政府主办的网站占有很大比例,约为40%左右,但农业基层站点数量不多,尤其是乡一级网站,还不到4%;第二,网上信息重复现象严重,实用性差。特别是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网站过分强调信息服务功能,而相对忽视网站的商务功能的拓展,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很不完善;第三,信息发布、传输滞后。涉农网站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多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资兴建并进行更新维护,更新周期长;第四,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和服务性不足,而且利用程度低。缺乏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特征,不解决本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信息的价值和传输效率与农民需求和实际运用脱节;第五,涉农网站建设水平低,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用户定位不够明确,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网上信息不够开放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虚假交易、网络诈骗、黑客侵袭等现象时常发生,这就急需政府部门加强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针对电子商务交易、信用、物流、供应链协同、融资服务等环节,制订一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开放性、兼容性的法规、规范、标准,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秩序,防范交易风险。

2、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标准化进程

地域的限制决定了依靠传统市场模式无法实现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对此,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用电子信息聚集贸易主体和交易信息,提高空间集聚效率,在统一的交易规则下实现农产品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实现农产品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并建立科学的农产品定价体系。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

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扶持、规范和引导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加强财政支持。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商务体系,鼓励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应该大力吸纳通信运营商以及科技企业的资金支持合作,帮助企业开发农村

市场。其次提供技术保障。鼓励科研院所、技术服务机构和农业电子商业协会开展针对电子商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咨询培训等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发展。再次,正确引导舆论。

4、完善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运输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体系,就是要改变传统物流分散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农产品物流实行系统的组织和管理。首先建立跨地区物流配送组织和载体,即配送中心,连接生产和销售。其次建立地区内、城区内配送网络。地区内、城市内的配送网络是单层次的平面网络,在城区内,由配送中心完成采购订货、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分拣、加工、补货、配货、配装等一系列的配送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支持。再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在连接城乡市场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冷链运输,使一些易腐烂的农产品得到保鲜。

5、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完善C2B、O2O电商模式。

6、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 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新一代“电农”。农民的素质,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出发,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踏踏实实地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

7、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信息分类标准体系。今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 加快实施农产品包装化、商标化销售策略。另一方面, 政府或行业协调机构应该尽快制定并出台我国农产品标准体系。

四、总结

电子商务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助力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务模式,能很好的解决农产品贸易中因信息不对成、交易成本高而效率低、受地理限制等引起的种种问题。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沈阳理工大学,王敏、金敏力, 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2006(7)

2、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巩敏焕,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

3、青海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马小军,业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第四篇: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学生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质量与安全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陈安顺(20104111)

指导教师:王勇

完成时间:2010年5月25日

2012年5月25日

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内容摘要:自184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郡附近一个名叫罗虚代尔的小镇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社以来,世界各地掀起了创办合作社代高潮。与此同时我国在1953年完成土地改革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然而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政府;运行机制 ;应对措施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农业合作社的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在合作经济组织盈余返还上,容易产生矛盾,引发不稳定因素。这几年也出现了个别农业合作社因利益分配问题产生了纠纷,导致难以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去思考。在财务管理上,农业合作社没有专门的财务制度和规范,只能参照有关企业财务制糜运行,加上有关人员缺乏系统的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问题迫在眉睫。农业合作社大都过多地强调对社员的收益分配,而未留足公积金、公益金及风险基金,影响了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在分配方式上,一些合作社过多地强调按股分红,而不是以利润返还为主,甚至一些地方的合作社根本无利润返还这一环节,使得合作社“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的基本原则未得到很好地贯彻,而难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交易的联合”的本质特征。

(二)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合作社支持不力

由于理论宣传不够,目前的合作社,协会型的多,经济合作型的少。随着农民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合作认识的提高,要求演进为合作社的迫切性已经很强,而政府相关部门却缺乏好的引导。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合作社是农民个人的事,政府不应该管,所以就采取“无为”的态度。因此,新一代农业合作社虽已产生多年,却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和创新。农业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发展也很不平衡。政府对合作社扶持漏洞很多。因为政府资金有限,只能集中扶持几个点,因此,有的农户办合作社只是为了套取政府部门的补贴,这既使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又容易引发腐败。这就严重影响了合作社的广泛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三)资金短缺

合作社和其他盈利性企业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对自有资金的需求。合作社筹集资金往往受到自身的限制,这是因为:

1.股金集资受到限制。合作组织是个体劳动的联合组织,实行资本报酬有限原则,社员的权利是与个人劳动相关而不是与资本相关,表决权和按交易量参与盈余分配的权利与股金额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最低限度的股金已经确保了完全的社员权力,由此导致了一个趋势: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每个社员把他的那份股金看作是为了获得服务而进行的一种集资,而不是看作一种有利可图的投资。

2.依靠社员投资的制约,合作组织还鼓励其成员投入资本股金,合作组织对这种股金支付红利。在合作组织发展初期,其成员投资完全能满足经营需要,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合作组织仪仅依靠社员提供的资金从事生产经营很难把合作组织办好,更难以同以他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竞争。因此,局限于向本社社员范围集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社员退社的影响。合作组织实行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而当社员退社时,可以要求合作组织退回其股金。合作组织的股金与波动的社员人数相结合使合作社的股金成为处于变动之中。

4.发展模式的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本土化的过程巾,很多省市地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相当一部分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是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起来的,对龙头企业有很强的依附关系,甚至出现“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中央政府对合作组织的税收、财政专项资金等优惠政策被企业截留,而无法落实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来。

二.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农业合作社要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内部责任制度并严格执行,以实现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1)强化农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

(2)改进“一人一票”的决策方式。在完善“一人一票”民主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股一票”的管理方式,这既可以提高社员多人股的积极性,又可以给能人以发挥经营管理才能的机会。民主管理和能人管理相结合,不但能充分调动社员的自我管理、为合作社发展献计献策的积极性,而且又能有效避免社员“用脚投票”的倾向。为

防止个人持大股而操纵合作社,“一股一票”也应有所限制,其所占比例不得高于“一人一票”。(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合作社的行为。为此,要完善合作社章程,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劳动、人事、营销等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

(二)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要落实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新型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关键环节,要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出来。对合作社兴办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优先纳人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年从各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合作社企业的贷款贴息。国家应从支持农业、扶持农民出发,制定农业合作社减免税办法。对合作社的农副产品,有关部门要优先制定质量标准,对合作社的专项贷款,金融部门优先安排。同时各级特别是县级要组建由计划、财政、技术监督、工商、税务、金融及农口各部门参加的发展指导机构,协调各方政策,努力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要加强业务指导

要积极扶持合作社联合组织的建立和业务开展,近期重点是县域合作联的组建和业务开展。这一层次合作联是直接为农业合作社服务的,为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联要认真贯彻合作社的价值和办社原则,尤其是自愿自助自立的原则,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强化宣传,推动发展。由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合作化运动的影响,人们对合作制心存疑虑或者不甚了解,那些所谓合作社容易导致“归大堆”,“合作制的非营利原则违背市场规律”等思想,严重制约着人们对合作经济的积极追求。

第一,要通过宣传合作制的办社原则、基本制度、运作方式和利益机制,要让农民了解合作制的内容和参加组建合作社的诸多益处,改变对合作社不正确的看法。

第二,组织培训,促进发展。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涌现了一批自发组建的不够规范但已具有合作社某些特征的经济联合体,也还有一些农民想组建合作社,但不知如何组建,县级政府是联系农村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县财政要增加对合作联培训经费预算,通过培训引导,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第三,搞好示范,引导发展。县合作联要加强对现有成员社的业务指导,不断完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机制,使之成为引导合作社发展的样板。第四,加强扶持,推动发展。要通过制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导向政策,完善合作社组织内部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和用好合作社发展基金等措施,推动合作社的快步发展。

(四)股份合作社是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成员的不断增加,由于专业合作社缺乏经济实力,服务内容单一,有限的能力都运用于解决农产品卖难和生产资料买难以及技术服务难的问题,无力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专业合作社有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比如筹资手段不足难以满足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忽视股金利益不利于调动合作社员的积极性等问题。这样专业合作社就面临着变异,即吸收外来的资金建立股份合作社,其组织机制便从过去的以信息服务和劳动互助为特征演化为追求资金增殖为特征。专业合作社通过向社员、社会筹集发展需要的长期资金,在合作社内部引人股份制成分,专业合作社发展成为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的最大特点是在分配上实行按交易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对外来资本和社会资本实行股份分红,股份合作社内部则按实际交易额返还利润。专业合作社的股份化趋势,有力的支持合作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将来中国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探讨》[J];黄祖辉,徐旭初,冯冠胜;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3期

2《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障碍研究》[J];冯道杰;农业经济;2006年01期

3.《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成因及对策》[J];刘凤姣;商业研究;2007年06期

4.《对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冷思考》[J];赵翠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发展研究》[J];王厚俊;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6.《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研究》[D];杨雄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研究》[D];熊志云;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8.《潍县青萝卜发展现状与方向研究初探》[D];郝宝文;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第五篇:我国农业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对策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农业旅游等。

发展农业旅游有以下作用:(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而转向追求精神享受,观光,旅游、度假活动增加,外出旅游者和出行次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在旅游旺季,往往人满为患,人声噪杂。旅游农业的出现,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等目标。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扩大农业经营范围,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农业旅游为龙头,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除了在景点范围内营造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景观场所外,必须绿化、美化周围地区的田园和道路,维护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农业旅游的特点

开发农业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兴办休闲旅游事业,然后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从而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地域上寻找并创造出城市旅游点无法与之媲美的农业旅游景观特色。根据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在农业旅游系统中建立不同门类的子系统,从而建设各具特色、内容多样、轻松愉快的不同农业旅游模式,我们就要研究农业旅游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农业旅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农业特性 旅游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的,旅游农业的引人入胜主要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在开发旅游功能的过程中,可能局部地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仍是旅游农业的主要方面,所以要防止旅游农业的过度开发,避免破坏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2)生态特性。

旅游农业的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调整人和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农业的兴旺也要得益于宁静优美的生态环境、天然的自然景观以及纯朴的乡村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因此,在开发建设旅游农业过程中,尽可能不破坏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人工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娱乐特性。

旅游农业除了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外,还应具有一定程度的娱乐性,否则也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娱乐性主要体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综观目前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情况,根据农业旅游的性质、定位、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

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而日本兴起了务农旅游,东京一家旅行社,每年以春天的插秧、秋天的收割为契机,组织都市人去农村体验农民的生活,在沿海地区还组织游客参加捕捞虹鳟鱼和海带的采集及加工等活动,使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养鱼池由纵横交错的水道组成,并配有循环处理系统。菜园由新颖别致的栽培池组成,由计算机控制养分,游人漫步其中不仅可以心旷神怡,还可以大饱口福,真是如同生活在仙境之中。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澳大利亚人则常于周末或假日,自己驾车,带上小孩,选一个离家不远的牧场小住几天,大人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而孩子们则可了解都市里无法见识的牧场生活。而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揽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水果随便吃,累了可以在树下草地休息,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儿的歌唱,直到太阳西斜,人们还可以在农舍小住一夜,品尝农庄主人准备的别有格调的晚餐,享受到一个别致的假期。

农业旅游开发分析、现状

我国各地的农业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农业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农业旅游开发类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农业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Agrotourism(农业旅游)、Farm Tourism(农庄旅游)、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Village Tourism(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Peripheral Area Tourism(外围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农业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农业旅游。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农业旅游。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农业旅游。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

目前部分学者将农业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agrotourism)注,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农业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农业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农业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农业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农业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农业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各自为政

在农业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农业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农业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缺乏规划和策划

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农业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农业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农业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特色。

(4)人才匮乏

由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针对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农业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农业旅游操作中,许多农业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和由当地农民担任。农业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农业旅游处于粗放经营,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旅游业的发展。

(5)开发产品特色少、雷同多

目前国内农业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农业旅游的开发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此外,我国还存在农业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

(6)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 由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原因,致使我国农业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区域多在近大、中城市的外围,甚至就在城市中开辟农业旅游项目,农业旅游在振兴偏远地区农村经济的作用非常有限。

此外目前我国的农业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农业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农业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农业旅游开发是运用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对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公共投资、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要素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使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者可以利用的旅游吸引物,并因此产生经济价值及其它多种价值,或对已被部分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加强,从而提高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过程。农业旅游开发是在特定的农村环境中进行的,开发过程及开发后的经营都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因而农业旅

游的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

旅游开发项目构思拙劣或项目匆匆上马,都可能导致开发失败(McKercher,2001)。缺少专门机构指导旅游开发会带来滥用建设资金的问题(Prideaux,2002)。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为生产经营主体,农村的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组织和社会管理组织在不断地弱化,如果不进行广泛的动员则无法自行组织起来。因此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旅游开发需要建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对整个开发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沟通。这一组织一般由村里有号召力并热心旅游事业的干部组成,并能获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认可,是广大村民利益的代表者。结合国内外农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开发农业旅游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农业旅游的开发程序

社区利益→第一步:拟议旅游开发项目

第二步:项目影响因子的识别←-

↓ 开发指导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

第三步: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

第四步:项目可行性研究 ←专家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第五步:项目修订 ←评估专家报告

第六步:筹集开发资金 ←投资机构项目权衡

第七步:项目实施

建立以上农业旅游开发程序是因为:

首先,农业旅游开发要充分考虑社区利益,并在“资源+市场”开发导向下拟议旅游项目,既立足于资源优势,同时又考虑到旅游市场的需求。对现有的农业旅游资源的赋存情况、文化内涵以及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在资源优化配置基础上,拟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

开发农业旅游项目通常能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受益,但同时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开发农业旅游会直接和间接引起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开发项目的影响因子进行识别,为定性定量地预测和解释影响的程度提供基础数据,目的是提出增进有益影响的建议,制定消除与缓解有害或负面影响的对策。这些影响因子包括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经济条件变化因子等。各种因子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内容,要根据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农业旅游项目和乡村所处的区位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整。农业旅游开发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的因子

人口影响因子 人口自然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入流出;季节性旅游者变化;农村家庭的迁入迁出;年龄、性别、民族组成的变化

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 形成对拟议开发的态度;村民受益差异;行政联系的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面的不公平;改变就业机会;社会治安状况个人和家庭层次上的影响因子 扰乱日常生产生活的方式;邻里联系的变化;造成民族习俗、观念、宗教活动的差异;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 引起社区基础设施变化;土地的获取和支配条件变化;社区公共服务条件的变化;对已有资源的影响;休闲和文体活动变化

经济条件变化因子 就业人数、类型、收入的季节性变化;部分地块价值变化;个人和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所占比例;地方财政收支;拟议开发旅游项目的投入和产出;新增基础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其二,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双向信息反馈的过程,主要通过农业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将旅游的影响告知社区居民,并作出解释,将其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尽量扩大有益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负面影响。人口影响因子、社区内和机构内的各种关系因子、社区基础设施需求因子的变化影响地方农村财政收支和经济发展,最终结果是导致当地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因此应把各因子变化对社区居民的的综合影响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以获得公众对项目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其三,基本保证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满足社区公众的需求和符合社区居民的利益,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专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拟议旅游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建设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比较论证,从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这一步中对旅游市场和对经济的分析非常重要,以保证待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经济上可行,在市场上有需求,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其四,结合专家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修订。通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参加评审对象扩大到旅游开发指导委员会成员,以及与旅游项目实施相关的社区代表。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又能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以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最后,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村民可采用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也可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对于所在村的上级行政部门,则可采用旅游扶贫,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为旅游业初期发展注入资金,以奠定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都可以作为筹资方式。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条件下,优化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一定优惠政策以调动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顺利筹集到资金后,即可以实施旅游项目开发。

总的来讲,本开发模式能比较充分地体现“社区事务,社区参与”的思想,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保证项目的科学性。从项目的筹划到实施的各阶段社区居民均有参与的机会,这有利于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开发工作中的阻力。农业旅游的开发措施

(一)增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农业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农业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农业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农业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农业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农业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农业旅游的魅力。

(三)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

目前全国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气发展农业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农业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旅游的开发要做好几个结合1.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农业旅游不能理解为是一种纯粹的农业资源开发,而要与区域内其它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起来,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与农村扶贫相结合据估算我国农村目前大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到2010年还将至少新增劳动力6350万人左右。从中短期看,我国的就业压力有增无减,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开发农业旅游可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压力。

3.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2001年我国的小城镇已突破2万个,城镇化率达37.66%,最近10年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镇约800个,10年中有1亿农村人口落户小城镇。农业旅游开发可能牵涉到移民问题,小城镇是比较理想的接纳场所。农业旅游开发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小城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也可以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等。

4.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在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的问题,防止旅游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加强与生态资源的有机结合,坚持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给予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

国家要对农业旅游业长期的政策、经济和技术支持是非常必要的。许多研究表明一般农业旅游很难带来高收益,因此国家除给农业旅游开发长期的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外,还要制定对农业旅游开发倾向性的政策,并将农业旅游的开发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规划中。

(六)加强社区参与和对农民的培训引导

农业旅游开发要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社区重要的产业。在农业旅游开发中农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把农业旅游做活、做大、做好,就得加大社区参与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引导工作,激发农民办旅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努力开拓农业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总之发展农业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农业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农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下载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旅游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08 级资环1班 冯佳珺学好:20087381[摘要]早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广大农村就依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活动。进......

    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熊建国 摘要:文章分析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阐述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

    滨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滨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东省滨州市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山西省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山西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自然条件恶劣,这些外部条件给农业经营者们带来大量经济损失,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亟需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

    浅谈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晓春 唐敏 论文关键词:休闲农业 现状 对策 :南省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为主的服务经济型......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有效实现了农户和市场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引导、组织农民有序的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经......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吴斌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 摘要:有机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发展方向。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有机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意......

    象山县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针对象山县农业“三品一标”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当前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农业“三品一标”发展对策,以期对象山县农业“三品一标”的健康快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