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制度
学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制度
为规范课程考核与学生成绩的管理,依据《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暂行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课程考核管理
第一条学生应当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以下统称课程)的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学籍档案。考核成绩在及格以上者,即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学分。
第二条学生参加考试应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凡无故不参加考试或参加考试不交卷者,以旷考论处,课程成绩以零分记载,并备注“旷考”字样。凡考试有违纪、作弊行为者,立即取消考试资格,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载,并备注“作弊”字样。
第三条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一般应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对某些课程,经各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后,也可采用开卷、口试(包括答辩)或者笔试、口试相兼、大型作业(设计)、上机考试等方式。考试课程的总成绩,以期终考试成绩为主(约占70%),并参考平时成绩(约占30%)。
第四条个别课程不适宜按考试进行的可采用考查方式。考查可采用笔试或口试形式,随堂进行考核,一般不要求统一印制考卷。考查课的成绩,可由任课教师根据期终考核成绩与学生完成课内作业情况、平时测验、课堂讨论、实习报告等情况评定。也可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阶段测验、试验、实习、习题课、课堂讨论以及平时的小测验情况等)评定。
第五条学生修习一门课程,原则上必须参加听课,完成作业,参加考核并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缺课累计达到或超过一门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者;缺交作业次数达三分之一及以上者,该门课程都以零分记,该门课程的平均学分按零分点计算。
课程成绩的评定与记载
第六条考试课程成绩的评定一律采用百分制。学生成绩总表以百分制记载。实习、社会考察、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按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相关文件执行。百分制与五级制之间的换算关系
优秀
95良好
85分 中等
75分及格
65分 不及格
45分
第七条各门课程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时数后即可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各科老师按评分标准认真进行评分,考核成绩经教务处审核后,由任课教师于该课程考试结束五天内提交给教务处,签名后交本学院(部、中心)教学管理办公室,管理人员收齐后,按课程类别及课程号建立目录、立档保存。
第八条因老师出国、调出等原因,有些课程无法登录成绩的,由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登录。
第九条公共体育课为必修课,成绩要以考勤与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活动进行综合评定。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参加一次补考,若补考仍不及格,在毕业前安排一次补考。
第十条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活动者,不能免修体育课,但可以经校医院证明,体育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申请上保健体育课。
免修、缓考、补考、重修的管理
第十一条学生因休学、转学等学籍异动原因编入下一年级学习者,曾经修习过的课程,成绩合格的,可以申请免修,办理有关免修手续。经批准免修的课程,其学分不列入该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第十二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是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一般不允许申请免修。特殊情况者确需免修某门课程,应由学生本人申请,主管院长签署意见,报教务处批准。
第十三条学生因特殊原因(病重、至亲病故、考研等)不能参加考试的,必须于考试前向本学院申请,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核同意,经教务处批准后可以缓考。除急病外,不得临考前或进入考场后申请缓考。未经教务处批准而未参加考试的学生一律按旷考处理。缓考的学生必须于下学期第一周到本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办理有关手续。凭“缓考准考证”和考试证(或学生证)随补考学生一同参加考试,若缓考课程考核不合格,该门课程只能重修。缓考课程的学分只在参加考试的学期列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
第十四条课程考核不及格的学生,可于下学期初补考,补考不及格只能重修该门课程。补考课程的成绩考核合格后按60分记载,记录至开课学期“二考成绩”项下。重修课程的成绩按重修得分记载。实践、实验及实习的课程考核不及格,不安排补考,只能重修。
第十五条补考、缓考在每学期开学后的前五周内进行,第一周统计补考、缓考名单;第二至五周安排考试。
第十六条参加重修的学生到所在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报名交费,学院根据交费情况,审核整理后确定重修学生名单,并负责给重修学生选课。课程考核完毕,成绩由任课教师登记,提交并打印。
第十七条学生重修某门课程时,因上课时间冲突,允许学生申请免听课只参加考试,要求免听的学生应向任课学院(部、中心)写出书面申请,经主管教学副院长批准后交教学管理办公室保存并通知任课教师。
第十八条因教学计划调整,后续年级教学内容变动较大的课程,不安排重修,只安排补考。,其获得的学分仍按原学分计。
第二十条课程考核成绩提交后不可随意变动,确有差错必须更改的,须由评分教师在开学一周内填报《教师更改成绩审批表》,附带学院存档的更改成绩的试卷和原始成绩单交系或教研室及学院主管领导审核,报教务处核准后方可更改。获准更改成绩后,教师应同时更改所涉各项原始成绩(包括试卷)和成绩单上的成绩,并在更改处签名,然后由教务处成绩管理人员负责更正。
第二十一条毕业学生成绩,由学院在学生毕业时统一打印学生总成绩单两份,学院审核盖章后到教务处统一审核盖章。一份装入学生档案,一份存学校档案馆。
第二十二条在校学生需要出具学习成绩证明的,由所在学院统一打印、审核并加盖成绩专用章后到教务处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已毕业学生需要出具在校学习成绩证明的,到学校档案馆查询,证明材料由教务处审核后加盖教务处公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篇:学生成绩管理制度
一、各科任课教师、基础部、各系、教务处、学生处均须对学生成绩认真管理,各负其责。
二、基础部的责任
1、无论考试与考查,学生的各科文化课成绩评定后,由任课教师填写成绩单。成绩单填毕,分别由任课(评卷)教师及基础部主任签字作为对成绩的确认与负责。
2、学生的各科文化课成绩一经评定后,基础部有责任通知各系,并按规定日期报送教务处存档备案。
三、各系的责任
1、无论考试与考查,学生的各科专业课成绩评定后,由任课教师填写成绩单。成绩单填毕,分别由任课(评卷)教师及系主任签字作为对成绩的确认与负责。
2、学生的各科专业课成绩一经评定后,各系有责任通知各学生,并按规定日期报送教务处存档备案。
3、各系作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基层单位,有义务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管理好学生成绩(包括文化课成绩),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评优、评奖的依据,同时处理好相关问题。最好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学生成绩档案。
四、教务处的责任
1、要求、督促基础部及各系管理好文化课、专业课成绩,并按规定报送。
2、依据基础部及各系报送的成绩,按学年、学期、课程、学时及考试或考查的内容另行制表加以记载。在进行成绩记载时,要认真核对,做到准确无误。基础部及各系报送的成绩存档备查。
3、学生毕业前,依据平时对每个学生成绩的记载,填写《毕业生验印审批表》,并为学生处建毕业生档案提供学生成绩单。
五、学生处的责任
1、学生处作为全校学生管理的部门,有义务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管理好学生成绩,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学业考核、评优、评奖的依据。
2、对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成绩,要与教务处认真核对,装入毕业生档案。
六、要求与说明
1、需基础部、各系填报的成绩单由教务处提供。
2、成绩单的填写必须清晰、准确、真实。
3、学生对成绩如有异议,由任课教师、基础部、所在系负责按学校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如确认成绩有误,需及时报教务处加以更正。
4、学生补考成绩的管理与正常考试(考查)相同,需在补考后按规定时间报送。
5、教务处作为全校教学的管理部门,不接待学生个人有关成绩的查询。
第三篇: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关于成绩考核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学生成绩考核与管理工作,根据我校的实际状况和工作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成绩考核与管理的目的,在于全面、正确地检查和评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品德的状况与程度,以此总结教学经验,评估与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条 成绩考核的范围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凡属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军训等实践性环节)都要进行成绩考核。
第四条 成绩考核的课程门数,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每学期考试、考查的课程门数执行。
第二章
学生成绩考核工作的基本职责分工
第五条 国家教育考试和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考试课程的考核工作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其他课程的考核由开课各教学学院(含教学部等院级教学单位,下同)自行组织进行。
教务处有安排和协调全校各类考试进程,监督、检查师生考试纪律情况,按工作程序认定监考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和学生违纪、作弊的权力,并对这些环节的工作质量负责;各学院有命题、评卷及保密、组织本学院所开课程的考试与选派监考教师的责任,学院教学副院长(含教学副主任,下同)、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课程主考教师对这些环节的工作质量负责。
第六条 教务处有权对全校的各类考试进行监督、检查,根据学校和各学院考试纪律检查结果发布教学工作通报。负责对考试违规的学生进行违纪、作弊认定。
第七条 学生成绩考核的直接工作责任者是主考教师。主考教师具有确定考核方法、组织命题、评卷的权力,并要对这些环节的工作质量负责。主考教师由开课教研室指定,也可以是经学院批准、由教研室在校内、外聘请。主考教师一般应具有主讲教师资格。
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和考前的辅导答疑工作。指导学生整理学习笔记,查阅参考资料;提倡开展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讨论,解决平时学习过程中积压下来的疑难问题,以便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第八条 对于按本条例规定正常报送的学生成绩,学院教学院长有批准并宣布生效的权力和责任;对于非正常报送、修改的学生成绩,要经学院教学院长签署意见,由教务处审核原始材料后批准并宣布生效。
第九条 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成绩评定要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形式,并注意听取任课教师和有关管理部门的意见,写出有关实际表现的评语。经教学院长签字批准后载入学生档案。第三章
考核方式的确定与考核资格的审查
第十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考查等两类。以考试方式进行考核的课程,其总评成绩由期末及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并以百分制记载。成绩评定时,原则上本科学生的课程以期末为80%、平时占20%,高职学生的课程以期末为70%、平时占3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实验、提问、作业、平时测验等。对于本科学生的测量学、画法几何等课内实践环节占较大比例的课程,可按期末占70%、平时占30%;计算机语言基础理论课部分占60%,上机占30%,平时占10%;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课部分占30%,上机占60%,平时占10%进行核定。对于其他有特殊要求的课程,教研室可在开课前提出各部分所占比例,经教学院长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后执行。
以考查方式考核的课程,其成绩须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和作业、课堂讨论等情况以及期中、期末考核的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成绩的方式采取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百分制与五级分制对应,不及格——60分以下。其中,任选课的成绩评定可采取二级分制(合格、不合格)。
第十一条 考试可以采取笔试(闭卷或开卷)、口试或其他方式等多种形式进行,考试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考核。考试的方式由教研室决定,教学院长批准,报教务处备案;考查的方式由教研室提出,经教学院长批准后,由学院教学秘书在课程结束前在课时内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学生考试资格的认定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学生取消考试资格:
1.累计缺课学时超过该门课程总学时数的1/3者; 2.缺交作业(报告)超过应交数量的1/3者;
3.必修课随机考勤旷课3次者,选修课随机考勤旷课2次者; 4.非独立设置的实验考核不及格者; 5.未经注册、选课,擅自修读该课程者; 6.抄袭作业情节严重,经批评教育不改者;
7.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学生情况,提出其他取消考试资格学生原因及名单,报教研室及学院批准后,取消学生考试资格。
任课教师有权依据上述情况确定学生是否具备参加所修课程考核资格,并将取消考核资格学生名单于课程考试前在录入平时成绩时对学生进行考试资格审查,录入取消考试资格学生名单。
第四章
课程考核工作细则
第十三条 考试工作(包括命题、制卷、保密、监考、评卷、上报成绩、补考等)要按分工有组织地进行。
1.教务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授课计划,会同相关开课院部,于开学后第4周确定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考试课各科考试时间,下发“监考工作任务书”,各学院教学秘书根据任务书要求选派监考教师,填报“监考工作任务书”。教务处于第5周下发“考试日程表”,公布考试时间、地点、科目、班级、课程主考教师、试卷印刷时间、监考教师试卷交接地点、监考教师等信息。
2.各学院教学秘书根据教务处下发的全校公共基础考试课“考试日程表”及期末考试安排任务书,组织、安排本学院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地点、科目、班级、课程主考教师、试卷印刷时间、监考教师试卷交接地点、监考教师等信息。为外学院所开课程的考试安排,可由开课学院与学生所在学院教学秘书协商组织。考试安排报教务处统一审查后,于第7周公布给学生“全校期末考试安排”。
3.教务处、学院要对考试的组织工作负责,及时召集教学秘书会议,布置有关考试工作,监督检查考试过程中的问题,在考试过程中,教务处要及时发布教学工作通报,表扬先进,批评工作失职和处理学生违纪、作弊现象,各学院要认真贯彻考试规章制度。
4.考试期间,成立学校总监考组,由教务处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组成员组成,设总监考和巡视员若干人。总监考和巡视员的任务是检查和考核监考人员的工作情况,对全校各学院组织的考核有监督权力,并裁定学生违纪、作弊,处理考试过程中的有关事宜。
5.凡多班统一试题考试的,要有一名命题教师、课程主考教师、教研室主任兼任巡视员,其任务是对本门课程的试题进行确认,巡回解决考试中发现的试题问题。
6.命题教师由教研室确定,试题要经教研室主任把关,学院院长批准后生效,试题质量由命题教师负责。教研室主任、学院教学副院长有负责审核试题的责任,必要时可责成专人审核试题。
第十四条 课程考试命题原则
l.难易适当原则
既有检查掌握基本内容的题,又有检查能力培养的题,同时兼有一定难度的试题。2.统一试题原则
考试前由教研室组织命题。命题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采用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学进度的课程,应当统一试题,统一考试,有条件的课程应实行教考分离。考试课试卷应不少于2套,且命题标准相同。试题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交课程主考教师处保存。
审批试题的领导、命题教师、课程主考教师、试题印刷人员皆要对试题保密负责。如有失密现象,要追查责任,严肃处理。
考试与补考用的两套试题要统一命题、统一要求,并要制定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考试前由课程主考教师随机抽取一套试卷,根据全校考试安排的试卷印刷时间准时到教务处复印室统一印刷,并由课程主考进行分卷、装订、密封、保管,需要在教务处保存的试卷,可于密封后与教务处考务工作人员进行交接,将试卷保存于教务处保密室,课程主考于考前到保密室领取试卷。3.考教分离原则
已有试题库的课程,用题库命题;无题库的课程,提倡由非任课教师命题,并实行保密。4.题量适当原则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口试答题时间为15—20分钟。按上述时间要求题量适中。
第十五条 考试制卷工作
1.命题教师要在考试前一周将两套试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经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签字后送交本课程主考教师处,命题教师要使用统一印刷的试题纸制作试题,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试题稿,课程主考教师及教务处试卷印刷人员有权拒收。
2.教务处负责印刷试卷并对印刷质量负责,要求试卷干净清楚。制卷工作必须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第十六条 试题的保密制度
1.任课教师在考试复习期间不得为学生押题、划定缩小的考试范围或向学生透露试题内容;出题教师与任何接触试题的教师,在考前不得以任何方式暗示或透露试题内容;其他教师不得以任何借口阅看试题或询问试题内容。违者视为教学事故,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2.学生在复习期间不准向教师询问试题内容,更不准以各种形式向教师“套题”、“摸底”,违犯者给予批评教育,严重者给予纪律处分。
3.审批试题的领导、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皆要对试题保密负责。若有失密现象,要追查责任,严肃处理。
第十七条 公共基础课的监考教师由各学院教学秘书协助教务处统一安排,在课程所在学院及学生所在学院中安排监考教师;其他课程由课程所在学院安排。监考教师要按“监考工作任务书”及“考试日程表”规定的时间,在总监考组的指导下,履行“监考教师守则”。
在考试过程中由于监考教师未能认真履行职责,由学院或教务处发现学生违纪作弊的,视情节给予监考教师相应通报或教学事故处理。
第十八条 考试组织工作
1.课程主考于考试开始前30分钟在指定的交接试卷地点进行分发试卷,并于考试结束后20分钟内在交接试卷地点回收试卷。
2.课程开考前由2位考试学生确认密封完好签字后开始考试。
3.考试结束后,监考教师要在考场内将试卷密号随机填写完毕(不可由学生代写),试卷密号未随机编排的考场对监考教师作教学事故处理。试卷密号不填写考场名称,只填写2位流水号,例如在1308左考场共有45名学生考试,试卷密号为01至45;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填写密封条专用袋相关信息,并将学生所答试卷首页右半边密封条撕下放入试卷密封条专用袋中,考试结束后20分钟内到教务处交接。
4.教务科负责将试卷密号对应学生、课程信息于考试结束1-3天内登陆到“网上成绩登报系统”,考试信息的试卷密号信息要严格保密制度,在工作中发现失泄密事件严格处理。
第五章 评卷与成绩登报工作
第十九条 评卷工作
1.考试结束后应立即组织评卷,评卷工作由教研室组织进行。凡是两个班级以上采取同一套试题的试卷,均要进行集体流水评卷。单班考试的试卷,由学院、教研室指定教师评卷。
2.评卷教师要严格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评卷。评分标准不允许随意改动,如需要改动必须经学院院长批准。不准提分、打人情分。评完试卷要认真复查,保证评分的准确性。试卷评定完毕并已登报期末成绩后,由课程主考教师到教务处领取试卷密封条专用袋,并逐一核对学生答题册、试卷密封条、学生成绩报告单,发现问题及时与院部或教务处解决。3.在任何情况下,教师不得透露评卷情况,更不能向学生展示试卷。评卷教师有权拒绝他人看卷,查分。任何人不得干扰评卷工作。学生不得向教师询问评卷情况,违者给予纪律处分。
4.评完试卷后,教研室要组织任课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并按学校有关要求完成成绩分析报告,上报教务处。
5.试卷评定后,由院(部)教学秘书负责,将试卷、试题、试题答案、密封条专用袋、学生成绩单以及试卷分析等一并装袋封存,未经院(部)主管领导与教务处领导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查询试卷,至学生毕业三年后清除。
第二十条 单设实验课的考核分为实验理论、操作技能两部分,操作技能部分的成绩要占70—80%的比重.实验理论考核可采取笔试或口试方式,考核前试题要保密。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平时实验考核与期末考核两部分,以平时实验考核为主。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均需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以便校、学院、教研室检查考核工作质量。
各教研室(实验室)可根据各门实验课的特点起草实施考核细则,经学院院长批准,教务处备案后执行。
第二十一条 课程设计、制图测绘的考核分为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三部分,各部分的成绩比例由教研室确定,报学院院长批准。
第二十二条 义务工作成绩考核由各院部学工办负责并于第四学期末统一上报教务处。对于无故不参加义务工作者该成绩以零分计,并计入补考门数。
第二十三条 集中军训课的考核由军事教官担任主考教师。考核办法由学工部制定,报教务处备案。
第二十四条 体育课考核办法、实习考核办法另定。
第二十五条 单独考核的实验课不及格,如果是由于缺少实验或实验报告,则必须补齐后,再进行补考;课程设计、制图测绘不及格的要由教研室安排重新做,再进行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时须重修。劳动课不及格的要由学院重新安排劳动进行考核。
第二十六条 成绩上报与记载办法
1.实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的课程,任课教师于课程开考36小时前将平时成绩登陆“网上成绩登报系统”进行平时成绩登报,逾期未提交平时成绩的视情节给予任课教师相应教学事故处理。
2、成绩评定后根据考试、考查课类别对成绩进行计算,将结果在考核后5个工作日内登录“网上成绩登报系统”进行成绩登报,考试课程登陆成绩时根据试卷密号对应录入期末成绩,提交后打印“学生成绩报告单”一式三份,经任课教师签字后与教研室进行成绩交接,教研室成绩全部交接后与教学秘书交接,教务处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全校成绩交接。
任何人不得无故拖报成绩。对漏报、错报或未按规定时间登报的成绩,任课教师必须说明原因并提供书面材料,到教务处更改,其说明材料由教务处留存备查。3.成绩登报后,学生可通过登录校园网直接查询个人成绩。并由各学院对不及格学生的补考作出安排,学生如对成绩有异议,可在下学期开学后三周内提交书面申请(逾期不予受理),如经学院及教务处审查确有错误,给予学生成绩更正,同时对相应的教师给予教学事故处理。
4.教学秘书要对“学生成绩报告单”进行审核,不合格者立即退回。
5.上报成绩期限为考试后5个工作日,对于不能按时登报成绩的,视情节给予任课教师相应通报或教学事故处理,其中逾期5个工作日以内提交成绩的校内通报,逾期6到10个工作日提交成绩的认定为三级教学事故,逾期超过10个工作日的,认定为二级教学事故。
第二十七条 查询与复查试卷 1.学生不得随意查询试卷。如学生确有正当理由要求对试卷进行复查时,由本人向所在学院申请,学院教学副院长有权决定对本学院所属教研室开设课程试卷进行复查;若非本学院课程时,可由学院院长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会同开课学院共同复查。2.学院院长有权复查本学院试卷,教务处有权组织对各科试卷进行复查。通报复查结果,更改错评成绩须经教务处同意。
3.成绩一经上报不得随意改动。确有原因应予改动者,除按本条例履行手续外,教研室应查清事故原因,并由学院院长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教务处做出错误性质的鉴定,并给予相关责任人教学事故处理。第六章 补考、缓考和重新学习
第二十八条 补考
1.学校对课程考核不及格学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并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进行补考资格审查,提出补考学生名单。
2.补考的考务工作由课程所在学院(部)自行组织,公共基础课考试课由教务处统一组织。
3.补考时间除特殊情况由教务处发出通知外,规定在下一学期开学前2周内进行(包括期末缓考的学生)。
4.凡因总评成绩不及格而补考的课程,补考后的成绩不再进行总评,直接记为该课程的补考成绩。
5.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允许参加补考:
⑴ 在正常课程考核中有违纪、作弊行为、或无故旷考者。⑵ 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低于30分者。⑶ 取消考试资格者;
⑷ 实践环节的课程不及格者。
6.凡属因在校期间个别课程(不超过5学分)至毕业前仍不及格而做结业处理的学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均可在结业一年内申请回校进行不及格课程的补考。
⑴ 确因本人患病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影响复习,不能参加毕业前补考或补考不及格,并且结业后努力工作表现较好者。
⑵ 结业后在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在实践中证明实际工作能力达到同期毕业生水平者。7.学生结业后,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对不及格课程给予2次补考机会。补考课程取得合格成绩,符合毕业条件者可换发毕业证;经2次补考后仍不及格或未取得成绩者做终身结业处理。
8.具备补考条件的结业生可于每年的四月份向教务处提交书面申请、县团级工作单位或主管单位的工作表现鉴定及有关证明。由教务处审查补考资格,确定补考日期后统一组织。
9.结业后的补考工作由教务处按学校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要严密组织程序,采用题库试题或秘密出题。考题水平与范围要与当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相当,不得降低水平。考试纪律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并从严掌握。
第二十九条 缓考 1.学生因疾病、特殊事故而不能参加考试时,必须事先向开课所在学院申请,并持证明,经开课所在学院教学副院长同意,教务处审批办理缓考手续。
2.按第二十七条补考者,原则上不予缓考。遇极特殊情况须经教务处长批准,按本条第l款办理并于两周内补考。
3.缓考成绩评定后,仍按期末考试对待,与平时成绩相加,合计为学期课程考试成绩。第三十条 重新学习
实行学分制的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参加课程的重新学习。1.期末考试的总评成绩低于30分者;
2.期末考试不及格,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
3.集中进行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期末考核不及格者; 4.参加重新学习的课程考核不及格者; 5.取消课程期末考试资格者。
课程重新学习须到教务处办理相关手续,并由教务科根据重新学习人数、课程性质等对重新学习学生进行编班,同时,重新学习学生必须根据课程学分交纳相应费用。重新学习课程无补考。经考核后成绩仍不及格者,须继续参加该课程的重新学习。
第七章 其他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的解释权在教务处。
第四篇:学生成绩考核方法
学生成绩考核方法
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是考察和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依据,是促进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力求上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考察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状况的必要途径。
一、考核形式
1、统一考核
(1)、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课,应由教务处统一考试。
(2)、每学期相关科目结业或在期末结业时,教务处组织结业考试一次,见(学生在校考试的规定)均计为毕业成绩。不及格者,原则上只组织一次补考。若学生离校实习前仍有不及格科目,教务处酌情考虑可否给予补考。毕业前所学课程累计3门以上不及格者,缓发毕业证。要求教师对上述考试情况作认真的集体阅卷和质量分析,并上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登分,并作为学生的本科目毕业成绩。
2、平时考核
(1)、阶段考查制度
各学科要把阶段考查制度纳入学科计划、进度中,并按期执行。考查课和非必修课采取平时考核办法。由教研组自行命题(写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向学生公布成绩并作讲评和分析。每次考后,都要作成绩统计和质量分析。并上报教务处统一登分。
(2)、课堂提问及课堂小测验
课堂提问及课堂小测验是促进学生及时复习、回顾功课的手段,也是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途径。此环节也要制度化,一般可占课堂5—10分钟左右,每次提问,测验要记分,并当众公布。每学期的提问、测验次数可累积。做好成绩记录。本专业课程结业时,由代课教师汇总报教务处统一登分。补考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3)、实验操作
护理课和相关实验课要注意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应保证考核次数,并记录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一起作为实践技能成绩占40%。
二、效果处理
在学期成绩评定中,平时学期成绩占20%,学科结业考试成绩占80%。有实验操作考核的科目,平时学期成绩占20%,结业考试占40%,实践技能占40%。
三、科学分析
每次考核后都要做客观的分析,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对待,恰当处理,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务处
二00七年九月
第五篇:成绩退步学生管理制度
成绩退步学生管理制度
为全面贯彻XX教育的教学管理理念,进一步加强教学服务质量,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结合XX教育教学特色,针对成绩退步的学生特制定以下管理办法:
(一)、课堂教学
1、认真分析学生成绩退步的原因,重新审查师生匹配的合理性,详细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情况,明确学生成绩退步的真正原因。
2、任课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计划要分解到月);定期审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最迟一月一审查);学管、教师、家长三方定期沟通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一月至少召开一次学情会)。
3、任课教师严明上课纪律,调整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练习,重点抓课堂2个小时的教学效果,并将上课情况及时向学管师反馈。
(二)、课后辅导
1、加强学生的课后辅导,学管主动要求学生根据计划来上自习,任课教师在没有课的时间给学生辅导,指导学生学习。
2、加强陪读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力度,指定专人负责成绩退步学生的学习。
(三)、成绩测试
对学生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月考成绩的跟踪和分析,以确认退步学生分析会的调整方案是否有效,并做好成绩统计和分析工作,把每一次测试成绩和分析结果及时告知家长。
(四)、加大作业监管力度
1、学管师制定出学生的自习计划后,陪读老师重点辅导学生薄弱学科的作业。
2、任课老师要重点布置有关点拨提高知识方面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充分巩固在XX所学知识。
3、进一步发挥家校联系本的功能,对学生作业情况充分和家长进行沟通。
(五)、与家长配合
1、学管师要经常和家长对接学生的学习情况,至少每周给家长打一次电话,沟通学生本周情况。
2、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本的作用,让家长积极的参与到学生学习管理当中。
3、应当与家长经常探讨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4、争取通过家长和学生所在学校老师尤其是学生的班主任建立一种长效的联系。
(六)、日常管理
1、给成绩退步的学生制定更加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自习、活动、上课等方面。
2、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平时表现,发现孩子在学习以外的不良习惯或者嗜好,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