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条码技术在POS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
条码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
姓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了我国商业领域,例如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等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开设了连锁店。随着我国商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中国,我国商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商业企业的商场自动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是我国与外资商业企业之间最大的差距。为了不被无情的市场淘汰,我国商业企业应尽快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通过商场自动化来提高竞争力。而商场自动化的第一步就是信息采集的自动化,这就必须利用商品条码技术。在各种条码自动识别系统中,销售点信息管理系统POS中商品条码自动识别的应用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条码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了我国商业领域,例如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等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开设了连锁店。随着我国商业开放步伐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外资商业企业进入中国,我国商业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条码技术与POS系统
(一)POS系统系统介绍
POS(PointofSale)系统是指由电子收款机和计算机联机构成的网络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商场可以对整个商业活动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和反馈,使商场的营销管理现代化。POS机是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POS机从系统应用的角度分为三类:(1)一类机,即ECR。只能用于输入现金金额、轧平实收现金,而不具备联网功能,不能及时将商品信息提供给信息中心,并且管理商品的数量非常有限;(2)二类机,包括ECR、PROPOS两种。它通过输入商品码PLU实现计价,并可汇总大类金额,还具备联网功能。但内存容量有限,处理速度很慢;(3)三类机,即PROPOS、PCBASE。此机可应用条码技术,具备联网功能,功能齐备,性能优良,是最新一代的POS机。随着商场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采用第二类,特别是第三类机已经是一个趋势。而这两类机都必须以商品条码为基础才能实现。
(二)条码技术在POS中的应用
条码技术是指应用条码系统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一般包括研究如何用条码标识信息,如何将条码所标识的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以实现自动识别,自动输入。20世纪60年代,条码技术一出现,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经发育成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不仅可应用于贸易过程,又可以用于生产过程。根据国外发展的过程和国内的应用现状,条码最成功的应用是在商业领域。例如,早在1977年,欧洲十二国就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1981年成为了国际性组织。美国、日本都较早地将条码运用到POS中。据统计,早在1995年,日本百货店和日用品店的条码普及率分别达到了81%和95%。条码技术贯穿在商业的进、销、存各个环节中,成为销售点信息管理POS系统的基础。条码技术在POS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条码可以方便快捷地为POS提供准确的数据源,从而加快了POS的前台处理,并加强了微机的后台管理。条码阅读器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输入手段,较好地解决了微机输入的瓶颈问题。同时,作为商品的一种标准编码,为商场的单品管理提供了可能。可以说,没有条码技术的出现,就没有POS的今天。
(三)物流条码的特点
1、储运单元的唯一标识
商品条码是最终消费品,通常是单个商品的唯一标识,用于零售业现代化的管理;物流条码是储运单元的唯一标识,通常标识多个或多种类商品的集合,用于物流的现代化管理。
2、服务于供应链全过程
商品条码服务于消费环节:商品一经出售到最终用户手里,商品条码就完成了其存在的价值,商品条码在零售业的POS系统中起到了单个商品的自动识别、自动寻址、自动结帐等作用,是零售业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物流条码服务于供应链全过程:生产厂家生产出产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分拣、配送,直到零售商店,中间经过若干环节,物流条码是这些环节中的唯一标识,因此它涉及更广,是多种行业共享的通用数据。
3、信息多
通常,商品条码是一个无含义的13位数字条码;物流条码则是一个可变的,可表示多种含义、多种信息的条码,是无含义的货运包装的唯一标识,可表示货物的体积、重量、生产日期、批号等信息,是贸易伙伴根据在贸易过程中共同的需求,经过协商统一制定的。
4、可变性
商品条码是一个国际化、通用化、标准化的商品的唯一标识,是零售业的国际化语言;物流条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贸易伙伴对各种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应运而生的,其应用在不断扩大,内容也在不断丰富。
5、维护性
物流条码的相关标准是一个需要经常维护的标准。及时沟通用户需求,传达标准化机构有关条码应用的变更内容,是确保国际贸易中物流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条码技术在POS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条码技术在POS系统中的应用在我国才起步不久,尤其是第三类POS机的应用更是刚刚开始,因此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码混乱
从原印码的角度来说,有很多商品虽然有条码,但是有不少都是乱码、错码,或者是一物多码,或者是一码多物。有的企业甚至不理解商品条码的意义,随意将别人的商品条码复制后用于自己的商品,甚至还有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都印上同一个商品条码。而商品条码的编码应遵循一物一码一价的原则,如果编码不惟一,就失去了商品标识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网上实时传递信息的POS系统,当自相矛盾的信息传给后台上位机时,无疑会出现错误,甚至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商品条码普及率低
目前大城市的扫描商店中商品条码的普及率在60%~80%。也就是说,有20%~40%的商品还没有条码,这给商品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妨碍了商品条码在POS中的应用。不少生产企业只知道商品进入商场的通行证,但对他们自身的好处却不清楚。因此,生产企业片面地认为:申请商品条码很麻烦,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印制条码更会增加成本,不愿意进行商品条码的申请工作。所以,有些企业只给某些商品申请了条码,而其它商品都套用这个条码。
(三)商品条码印刷质量差
由于对商品条码的作用认识不清,即使是申请商品条码的企 业,在印刷条码时会尽量降低成本。而印刷企业数目众多,竞争激烈。为了承揽业务,也在不断地降低成本,甚至有些印刷水平很差的企业也在承揽这项业务。因此,商品条码的印刷质量较差。例如,条码的颜色选择、空白区尺寸、尺寸精度、放大系数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以致于一个条码经过扫描后的首读率不高。上海市的质量检查发现,20%左右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颜色搭配错误造成的。
(四)商品条码识读率低
与外资商业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商品条码的识读率偏低。
除了编码错误、编码印刷质量差这些原因外,商品条码识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选用了不合适的识读设备。商品条码信息的录入最终是通过扫描完成的,如果选用的设备不适当,会导致被拒识。例如,有的商家的扫描器选择不当,分辨率和所扫描的条码不适合;有的商家使用的扫描器的码制不全面,不能对所有条码进行识别;有的商家对扫描器接口能力的兼容性考虑不周,妨碍了系统日后的延拓。
三、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严格按照编码规则进行编码
为了避免编码混乱,企业不能盗用他人的条码,应自己申请厂商识别代码,成为中国商品条码系统的成员,然后严格按照EAN系统规则编制好自己的产品项目代码。通用商品条码的编码格式对消费单元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标准型EAN代码和缩短型EAN代码。企业对商品进行编码时,应做到一种商品一个编码,以避免造成混乱。同时,为了与国际的管理模式接轨,即使在编制店内码时也应采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推出的EAN码,且按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制定的标准编制店内码。
(二)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宣传商品条码的重要作用,使企业认识到商品条码除了起着自动销售的作用,还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架起了信息的桥梁。商品条码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适宜的输入方式,直接将市场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以迅速形成新的商品和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最终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广泛的宣传,一方面引起生产企业的重视,生产企业才会自觉地进行商品条码的申请工作,从而才能使商品条码的普及率提高;另一方面引起商业企业的重视,商业企业才会加大商场自动化管理的投入,不断降低综合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缩小与外资商业企业之间的差距。
(三)加强印刷质量监管
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要对条码印刷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符合规定的企业才有资质承揽条码印刷业务。同时,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应由专门的机构定期对条码承印企业进行质量监督检验,加大对质量不合格印刷企业的惩罚力度。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商家,可以配备专门的条码检测设备,在进货时对条码的质量进行检测,使条码不合格的商品不能进店。而小型的商店可以用扫描器进行抽检,当识别率合格后才允许商品进入。
(四)选择适当的条码识读设备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条码识读设备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条码识读设备。这要求商家要有专门的人才,他们对条码扫描设备属于POS的前台设备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要考虑的是识读设备被用在哪里。例如,企业可以选择在线式、便携式、无线式扫描器。在线式扫描器只有仓库内部、人员操作方便时才适合;而在盘点等情况下,比较理想的是便携式和无线式的扫描器;其次,要考虑接口能力。一般识读设备都提供两种联接方式,即串行通信和键盘仿真。多台识读设备与计算机连接时一般采用多点电路探询选择法,在多台扫描设备与计算机之间增加一个探询控制器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最后,还要考虑设备的译码能力。也就是说,设备的兼容性要高,既可以读EAN码,又可以读UPC码。只有从识读设备的工作场合、接口能力、译码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才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商场管理的自动化是提高商业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条码技术在POS系统中的成功应用,是实现商场自动化管理的先决条件。我国商业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尽快缩小与外资商业企业之间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与狼共舞”。
参考资料:
1、马世华,《条码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2、刘蕾,《二维条码技术与应用》,中国计量出版社,2007年1月。
3、董千里,《条码技术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第二篇:ERP在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议ERP在中小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ERP应用的现状
我国对ERP的应用已走过了二三十年的艰难历程,自引进第一套ERP软件以来,投入了百亿元的资金,经历了启动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时至今日,无论从企业发展对ERP的迫切需求,还是人们对ERP认识的逐步深入,都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虽然许多大中型企业的ERP都已进入深度应用阶段,但从应用水平提升和效果看,仍存在诸多难题和障碍。据有关ERP的调查资料显示,ERP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普及率约为70%以上,而中小企业型仅达4.8%。由此,ERP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率很低,市场发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中小型企业应用ERP存在的问题
1、对ERP的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
很多中小型企业信息意识淡薄,对ERP没有明确的认识,仅认为ERP是一套万能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只需软件供应商提供安装后便可使用,这种错误的认识将直接导致企业高层领导不能认真地分析企业的现状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不能设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不能准确估计ERP项目的预期效果。另外,由于ERP应用的短期效应不明显,加上中小型企业对ERP的认识和经验都不足,在短期内很难看到ERP的作用和效果,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应用ERP的进程。
2、缺乏一定的资金和人才
ERP项目的实施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运作资金相对缺乏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企业对信息化缺乏经验,很难确定需要多少资金来投资企业信息化是合理的,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进行ERP投资,出现了小马拉大车及头痛医头等不愿合理投资的现象;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所在,ERP的应用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然而在中小型企业中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太少,这是制约ERP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3、中小型企业的软件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我国企业数目众多,量大面广。迄今为止,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1000万家,信息化需求千差万别,掌握其全面资料难度相当之大,大多数IT企业不愿意投
入太多的精力去准确获取中小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出现了中小型企业ERP软件产品过于单一的现象,在市场上较难找到适合中小型企业的ERP软件产品和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4、对ERP的教育培训力度、方法不够健全
ERP软件系统的使用者涉及企业各部门,这些人员知识层次不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原先对ERP系统知识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企业通常会交由ERP软件商或专业的公司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ERP系统的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计划性差、时间短,并且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导致ERP项目操作人员的变动频繁,对ERP系统的实施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发展中小型企业ERP的对策
1、全面、正确认识企业的ERP
企业实施ERP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人员、金钱、时间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它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一场变革。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ERP系统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复杂问题,企业高层领导必须正确认识ERP的本质并妥当处理这些问题,否则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2、重视人力资源素质,加强培训企业决策者和执行者应具备的ERP知识的掌握力度
企业决策者要全面认识和掌握ERP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传统和现代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时就需要决策者通过改革使企业适应ERP系统,寻求企业健康发展之路。企业基层员工的素质也不可忽视,他们是ERP系统的执行者,直接关系到ERP系统的成功运行。因此,企业在应用ERP之前和过程中应不断地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项目风险知识以及对ERP作用的全面认识。
3、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实施ERP的政策支持力度,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促进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ERP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中小型企业主管部门的组织
协调优势和大型IT企业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中小型企业应用ERP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加快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
4、完善制度建设,保障ERP系统高效应用
企业应针对ERP系统的业务流程、应用模块和部门,制定具体化、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制定适应ERP系统的岗位职责、业务操作规范和考核制度。同时,严格考核和奖惩兑现,对企业的人、财、物及产、供、销等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力,通过制度化建设来保证系统的成功应用。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笔者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发现,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偏离正确的方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忽略其它教学技术手段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有另一些人对技术持—种依赖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人面对面实现的交流和讨论,非要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子或视频系统来实砚,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还有一些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有更多的依赖,认为信息技术老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切工作,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几个信息技术老师陪同,机器出了故障由信息技术老师解决,有的甚至完全有信息技术老师操作这节课电脑设备。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是不理想和不现实的。学科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2.在教学中过度追求精品课件,忽略简单实用型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教师都很热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课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剑客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教学课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精品课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课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在参选课件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课件参评,评选结束这些课件几乎就完成丁它的使命。我们认为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实用性强的课件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课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的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还有一些教师制作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针对性,造成哗众取宠的负面效果。在一些公开课中,常会发现一些课件,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得好像一些娱乐课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成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笑,反而扰乱丁课堂秩序。强调艺术性,忽略学科科学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课件,这样使用起来就会比较方便。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的所需部分,重新进行组织、整理、加工。在设计和选择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一定要给课件“减肥”。
3.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课件,忽视整体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并且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救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因而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蹬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老师。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势必让教师和学生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这种思路,从关注课件设计到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技术只是工具,归根结底技术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
4.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多媒体展示,教学中心发生偏移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在在新课改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教学中万能的技术,在课上从头至尾都使用多媒体,而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代替黑板与挂图和实验,其追现代化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对教师讲授重点和难点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实验课中以多媒体课件实验为主,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像力和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情能力;数理教学过分形象化,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以多媒体为中心,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者,无法发挥主导作用,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都被禁锢于课件、多媒体、设备操作中,这种做法未免本末倒置。
5.在教学过程中技术的使用与课程教学容量的处理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无原则地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及时地转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一味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的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发现。
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忽视实质。例如40—45分钟一堂课,学生既要上网查资料,又要小组讨论,还要自己作报告。有的教师规定三分钟上网查资料.三分钟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做一些拷贝、粘贴。根本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单元为主进行活动安排,必要时可以将两到三节课合在一起上,这样才有可能将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也有时间从容地思考,把收集外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6.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技术组合应用中使用不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多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等,再算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多媒体电脑教室几乎被多种技术进行全副武装。但当实际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设备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设备媒体或技术很好的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多种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最大效用。
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其中某一方面,否则将会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只有从思想观念上产生根本的改变,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使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四篇: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管理会计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前言:管理会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些地方仍是难以实现在我国的应用和使用,我国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虽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某些地方仍是存在着不足,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研究和发展。
1.我国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的实践不乏取得成功的案例,但是失败的例子也不少,分析原因不难看出,主要是企业内部原因以及企业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1.1 外部客观因素
1.1.1 理论研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但是应用到企业中却总是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可见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管理会计的研究却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进步,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会计的基础教育缺乏统一、规范性
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相当高的重视,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开展了这一课程,还有社会上众多的培训机构,但是从发展过程中看到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却不统一,各执一词,甚至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分歧,其中的内容在缺乏实践性的同时和缺乏针对性,很难找到适合不同企业文化的管理会计的实用性教材,着阻碍了人们的掌握和管理会计的发展,也阻碍了管理会计的普及。
其次,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
我国现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仍仅限于吸取国外已经研究过的理论,缺乏创新性和发展性,而且没有结合我国的会计管理环境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自然不适应我国的企业发展,从现在应有的教材中不难发现大部门内容都是采取直译的方式,操作方法也是适应国外发展状况的,这严重阻碍了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甚至部分理论研究根本没有出现在我国的部分企业中。我国的教育总是将简单的复杂化,喜欢追求高难度的理论,忽略实际的应用,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具有操作性。
再次,缺乏对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和推广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从管理会计传入我国就开始的,回顾几十年的使用过程,却发现没有任何资料去整理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经验,包括部分企业成功应用管理会计的经验也被丢弃,并未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推广,致使管理会计的发展在今天仍是这种状况,可以推广的技术几乎等于零。
1.1.2 我国没有提供管理会计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国至今仍旧没有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的相关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在人才的培养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管理会计的无法实施,如果我国能为企提供足够的客观条件,包括知识理论以及实践的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一定可以带动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发展。
1.2 企业内部的原因
任何一项管理都是人的管理,我国会计管理的内部原因主要就是企业的领导和财会队伍的素质问题,从我国企业人员构成中不难看出,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很多都没有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的管理知识,部分领导者甚至对会计是一窍不通,这直接导致管理的困难,同样,我国的财会人员的素质不够,大多数人知识经过了会计的培训,没有进行系统的会计知识学习和教育,据调查显示,大学教育的人员不足会计人员组成的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18.2%,调查显示,在我国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中,年龄都趋向于偏大,知识结构相对来说较为陈旧,部分人员很难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运用到会计工作的实际中。
2.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对策
2.1 抓好管理会计基础教育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必须有一套成熟和完整的系统性、规范性教材,这也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前提条件,针对我国管理会计的教育问题,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有针对性,经过详细调查,根据实际编写一套权威、符合不同文化层次需求的规范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材,并以此为该学科的指导,并根据该教材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广泛研究和探讨。
2.2 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
针对我国目前的理论研究不足的情况,我们必须联系实际,进行
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发展体系,在组织方面,也要根据实际建立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专门研究管理会计的的权威性机构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服务,并且创办专业性的管理会计刊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各项研究活动,并根据发展需要调整研究方向,发挥管理会计应有的指导作用。
2.3 对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
管理会计能否在我国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发展,能否真正的促进我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功经验的研究和推广,和科学系统的归纳、总结、整理、提炼,对过去案例的研究将直接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以及企业自身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快速的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建立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为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照国际上的先进制度以及我国的会计职称考试制度,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师考评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选拔出一些符合条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这种方式促进了有实力的人员进入到社会中,进入到企业,进行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管理,参与企业的发展,在人才的充分利用下也为企业的人才短缺提供了解决的方向,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机。
2.5 迅速提高企业领导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
一个企业经营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一个企业发展的高度,他对管理会计的重视也将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因此,提高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且在选拔企业中高层领导人的时候将对管理会计知识的了解最为一个考核的标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单单依靠领导层,还要依靠员工能力的提升,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自身的职业素质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整个企业人员的素质都得到提升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迅速的推广和使用。
2.6 致力开发管理会计的软件,促使管理会计逐步向电算化方向发展
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会计本来很复杂的计算工作,在提高速率的同时也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会计人员的浪费以及繁重的工作量,这将促使管理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及时地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第五篇:我国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前言
我国电力行业环境保护问题较为突出,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状况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和生态的影响已经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约有50%用于电力生产,电力80%是由煤炭燃烧生产的。这种以煤电为主的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继续保持下去。为了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电力行业管理部门也制定了多项有关电力环保的管理规定。这些要求,形成了对火电厂脱硫强大的法规上的压力。然而,在我国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应用和脱硫设备的运行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技术和设施的脱硫效果,本文将介绍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我国已经安装或进行了脱硫改造的燃煤电厂有相当部分的脱硫设施难以高效稳定运行。据业内人士反映,目前已建成投产的烟气脱硫设施实际投运率不足60%,减排二氧化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脱硫公司对国外技术和设备依赖度较高,没有完全掌握工艺技术,系统设计先天不足,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后难以及时修复;
(2)由于脱硫设备的运行费用很高,将使发电成本大幅上升,部分电厂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常常停运脱硫设施。在部分老电厂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
(3)近几年,由于脱硫市场急剧扩大,一批从事脱硫的环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但行业准入缺乏监管,对脱硫公司资质、人才、业绩、融资能力等方面无明确规定,脱硫公司良莠不齐,一些脱硫公司承建的烟气脱硫工程质量不过关。另外,对烟气脱硫工程招投标的监管不到位或监管不力,部分工程招投标存在走过场现象。
(4)安装脱硫设施后,对发电设备的运行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影响到发电设备的高效运行。这主要是由于在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安装脱硫设备所带来的各种设备负荷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致使设备不能达到设计的运行指标。
(5)国家对电厂脱硫的电价政策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电厂脱硫的积极性。虽然现在有一定的电价政策,但对于脱硫费用高的电厂来说,仍很难弥补脱硫设备投入和运行的高额费用。对策
(1)加大脱硫技术自主创新力度。国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烟气脱硫的自主创新。对于引进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降低工程造价和降低系统能源消耗。对于原始创新的,特别是已完成5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试验工程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适用于更大装机容量的脱硫技术。对于已有工程业绩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副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完全处置。对于关键设备,创新的重点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脱硫设备国产化。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建成的工业脱硫装置和大型工业示范性工程,其技术和设备绝大多数是引进的。今后我国环保企业的主要任务应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这样才能显著降低脱硫成本。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征收排污费标准逐年大比例提高,这样可督促企业加快s0 治理的步伐。
(3)加强脱硫产业化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实行脱硫公司资质管理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细化相关规定,加强对招投标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加强脱硫工程后评估,并将后评估结果作为脱硫公司资质审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烟气脱硫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烟气脱硫整体技术水平。
(4)电厂脱硫技术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仅是建立在对现有发电设备的改造上,而应该从电厂的建设和发电设备的设计开始,到发电设备和脱硫设备等各种环保设施的运行,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系统。从我国燃煤电厂在今后很长时间内占有主要地位的情况来说,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
(5)脱硫资金。脱硫设备的建设和运行均需要较大投资,这笔费用仅靠企业自身是难以解决的。从我国国情考虑,国家在短期内也不可能为此拿出巨额资金。而环境保护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和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所以,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提高电费筹措资金。无论采用哪种烟气脱硫方法,每度电的脱硫运行费用大约为2分钱左右,加上设备折旧、还银行贷款等因素大致费用是4分钱左右。按此标准调整电价,相当于提高电价10%左右,这对于我国居民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6)充分发挥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在二氧化硫控制中的作用。火电厂二氧化硫控制涉及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各个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同时确保引导性政策如电价政策到位。加强对烟气连续监测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对烟气脱硫设施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加大对二氧化硫超标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企业是实施烟气脱硫工程的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确保二氧化硫稳定达标排放。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燃煤电厂脱硫技术进行了综述,对我国燃煤电厂脱硫技术和脱硫设施的应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提高脱硫技术的应用,规范脱硫产业的发展,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及电厂采用脱硫技术和设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