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定稿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目 录
综述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政府方面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结束语
正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摘要:“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信贷服务功能低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金融支农问题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首当其冲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发展共成长。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何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的优势,协调多方力量,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亦是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新农村建设 金融服务
综 述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负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产物,一直以服务“三农”、支持“三农”为宗旨,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日益突出,成绩有目共睹。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要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却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建设和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有的方面甚至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
松柏农村信用社现状:截至2015年3月底,存款方面,松柏支行存款总额30188万元,较考核基数增长2859万元,完成”春天行动”存款任务的84%,离任务还差545万元。其中活期存款4300万元,较年初下降122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5万元。而2014年3月,活期存款较同期增长1075万元。贷款方面,松柏支行贷款余额为1789万元,较年初下降300万元。至三月末贷款利息收入63.09万元,较去年同期多收入10万元,主要是清收往年表外不良贷款利息所增加。不良贷款,松柏支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13.66万元,较年初增加12.31万元,其中非应计贷款余额100.38万元,较年初增加9.03万元。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资金投入主要是三个渠道:一是农民自己对生产活动本身的投资;二是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其他有关补贴;三是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在这三个方面,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地方甚至在60%以上,而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中,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占到8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已达到90%。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如何看待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首要的衡量指标应当是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客观地讲,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并不少,而且在逐年加大,但是距离农村的实际需要却又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首先从数量上看,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投入增长速度低于农村信用社整个信贷增长幅度;其次从投向上看,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中表现出三多三少,与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方向不匹配。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改进了支农贷款方式,实行多方并举。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首先,全面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信贷原则。其次,实行农户联保方式,解决了农民担保难问题,方便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生活资金的需要。第三,积极开展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不但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而且简化了贷款手续,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农村信用社目前没有全国性资金清算中心,汇划资金只能通过人民银行办理,不能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不够。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农村信用社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服务为主,缺少服务上的创新,特别是在投资理财、咨询、代理等类服务上基本还是空白。三是近年来财政部门通过减免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等手段不断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农信部门虽也时有支农招数,但是能够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利于农的政策措施不多,“三农”贷款利率长期居高不下而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就是一个实例。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缘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的关系应该说是日趋融洽,但是相互之间的一些隔阂并未彻底消除:一是农村的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守信履约意识薄弱,拖欠信用社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农户认为,对信用社贷款只要按期付息就行了,本金则能拖就拖。这在削弱农村信用社放贷能力的同时也打击了其放贷积极性。二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的主动性有待增强。专门针对农村的推动社农交流的载体很少,农村“贷款难”问题相对其他区域更为严重,加之涉农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从而拉大了社农双方的心理距离,削弱了农户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三是农村担保能力不足难以解决。一方面受农村发展水平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经济组织实力仍然偏弱,难以提供更多的有效抵押担保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严重事后于实际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我国国情证明,办好农村信用社,是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全面推开,这无疑对完善农村信用社机制是一种推动。因为农村金融问题,核心就是农村信用社问题。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追在眉睫。尽管一直以来,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方面问题
1.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弱小群体的自我保护组织,政府若不采取扶持政策难以生存和发展。尽管政府也介入了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但是介入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忽视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使社员、股东对其民主管理的权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合作金融的间接支持不够。中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业信贷方面也没有像国外那样给予足够利息补贴和信贷免除等优惠政策。
2.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看,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立法分散,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在法律框架中找不到明确的定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第二,立法层次低且滞后。法律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没有进行规定,即使是行政法规层次也只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泛泛的规定。第三,立法理念不明晰、制度不完备,存在立法空白。
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资金的趋利性与农业投入期限长、回报低的现实矛盾,决定了在没有足够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是不会背离市场规律、轻易投放到“三农”经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农的扶持政策也不过就是“50%的贷款利率上浮权(改革试点地区可上浮70%)”和支农再贷款支持,使信用社支农积极性不高,支农动力不足。
4.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政策引导,使得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在对规模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在地方未全部落到实处,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缺乏完善的保险与担保机制的前提下,新农村建设农业贷款的风险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进一步打击了农村信用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要搞什么?资金缺口有多大?如何才能保证信用社资金安全,并实现社农“双赢”?有什么特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回答。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1.信贷支农资金不足。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其信誉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补偿风险损失、维护存款者利益的最后保障。资产安全性差,资产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流动性弱。农村信用社资产经营中蕴藏的巨大风险,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影响信用社的支付,甚至危及生存。
2.贷款门槛仍较高。由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低效益产业特点,造成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风险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贷款门槛,不仅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到手时间漫长,还多是五户联保贷款,担保户一时难以凑齐,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3.信贷资金季节性不平衡特点突出。涉农贷款大都用于农业生产,贷款期限一般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且多为“年初发放、到期回收”。由于农作物收种季节各异、生长期有长有短,种植食用菌需要跨年度,栽树架果要等几年,畜禽养殖出栏出圈周期也不相同。如此安排贷款期限,往往造成农户还没能取得收益,就要四处筹借来归还贷款本息,负面影响极大。因此,一些农户对农村信用社送上门的财政贴息贷款也不敢接受。
4.存、贷款成本高。由于受一些地方“土政策”限制,一些部门、行业的存款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必须存入四大商业银行,使得农村信用社成本低廉的对公结算类存款很少。加上受农业产业生产特点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大多小额、资金分散且运转速度慢,人工比较成本和管理费用必然增加,致使农村信用社融资成本较高。5.涉农贷款担保难。由于农户质押贷款有价证券少,抵押、留置贷款合规物不多,加上农村人均纯收入低,农户的耕地、林地、房屋粮食、在田作物、畜禽、农机具等,受限不能成为有效担保品或抵押物,信用贷款担保人难找加上涉农担保公司又缺乏,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6.历史包袱沉重。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履行服务“三农”发展的政治任务中,积累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多为行政干预下的呆账、死账,造成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的恶果,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对于自身创收能力低、盈利水平不高的农村信用社,仅靠自身消化这些债务困难很大。
7.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主要依托信贷手段,而由于风险、信用环境、投入不够等诸多因素,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效益差的特点,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存在惧贷、恐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工作的进—步开展。“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办社宗旨,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及时改变经营思想,更新服务观念,努力为“三农”服务。
8.农村信用社改革还没有到位,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合作制”的经营方向定位也不明确,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形成明确而成熟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营思想和机制。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1.传统农业风险较大。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规模种养殖以及休闲农业,但是在基本面上占比还较低。即使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和养殖,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2.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宣传上的不到位,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农业贷款看成扶贫救济款,盲目申贷、张冠李“贷”,直接影响到农业贷款的发放、使用与回收。甚至,有的农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3.农业投入后劲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不够稳定并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加之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随着改革的深入,贷款权限上收,存款缴存上级行,使大部分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变成了“储蓄银行”,分流了一部分支农资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及不相称,而农村信用社经营策略调整滞后,大额贷款难以满足。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用于春耕生产、种植业等小额贷款需求已基本饱和,农户真正需要的购买大型农用机具、养殖、创业、经商等大额贷款却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农村信用社成立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在广大农村网点众多,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辐射面最广,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一是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农村,深入农村,对于农村和农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农村各种信息看得更准确,反应也更快,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做决策时有可靠的依据作为支撑。二是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的体制改革,因地制宜,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还有一支比较成熟的员工队伍,这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三是“三农”产品丰富。农村信用社针对“三农”办有小额农贷、安居乐、小康通、致富通、农贷快车等近10余种农贷产品,方便广大农户金融需求。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农村由于受到地域、交通、信息等等影响,目前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这就避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可以更加专注发展自己。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导致了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需求将更为迫切。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加强管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自我积累、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农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金融的引导。政府应当制定扶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减免税收或降低利率等方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有利的支持。推动立法建设、完善相关服务和业务指导,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一是资金倾斜,增强信用社支农实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信用社,千方百计扩大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二是财政扶持,提高信用社支农效益。针对信用社经营风险较大的实际,对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地方财政可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税务部门要减免其营业税。三是减负让利,为信用社提供休养生息的环境。
2.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金融法》。对于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区别规定不明确,缺乏政府指导和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方面的规定。因此,应当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及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用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金融相关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性质、职能和业务范围、社员的权利义务、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经营目标。
3.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能够吸引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宽松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二是要制定必要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各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信用咨询系统。
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必须尽快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补充。国家要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1.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历史债务化解等问题,依靠党委、政府动员引导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沟通联系制度,征询意见及时反馈,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对农户信用实行等级分类,建立信用档案,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推进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系,强内控防风险,由社员进行民主管理,加快农村社区银行化进程;定期培训现有职工,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切实改善员工文化素质结构,努力建成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勤政廉政、农民喜爱的农村信用社队伍。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一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和内部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性的运作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管,强化股东和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监管部门交流和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监管网络。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
3.创新农贷品牌。在确保小额农贷投放每年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拓展到与其他种养、加工、商运和从事各类产业经营的农户;根据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期限,提高授信额度,允许跨年度使用;推出大额农业信贷,开展农户大额信用贷款试点,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竞争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创新服务手段,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优质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承兑+贴现”的综合金融服务;对投资兴办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担保抵押贷款条件的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期限延长、额度放宽等政策。
4.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头挑两肩”的格局,即一肩挑着农户,一肩挑着市场,使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真正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力度,形成颇具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培育和涵养,发挥“造血”功能,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保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四是通过对弱势群体政策支持和保护,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领域,支持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移。
5.强化宣传、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大力宣传金融知识,引导广大农户形成信用意识。二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和信贷程序。通过现场宣讲、发放传单等形式,普及信贷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储蓄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贷的重要性。三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
6.努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加快业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农和其他方面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放开经营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对接,紧紧围绕农田水利、水电开发,以及农村公路、桥梁、电网、沼气、通信、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基础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金融供给。
7.推进乡风文明。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乡风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和尽可能地满足农民资金需求,还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带动了村风民俗明显转变。农村信用社应不断扩大信用工程建设成果,推进乡风文明,有责任、有义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这既是信用社的性质和办社宗旨决定的,也是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融资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应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为契机,“深改革,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2】陆舟:《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2013年12 期
【3】金轶:《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中国农村金融网》 【4】齐秀娟:《浅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9期 【5】朱光成:《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达州百合网》
【6】孙立平,景效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中国经济时报》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应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为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一系统工程作了具体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主动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三农”、各级党委政府和信用社“三赢”。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全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都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支持新农建设的效果。
1、“三农”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薄弱的矛盾。“三农”资金需求的扩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单个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的外流,使目前的单户农业生产无论是从单位面积投入还是从扩大生产面积投入上都有大幅度的增加,使单户农户的贷款需求额度不断扩大。二是涉农领域不断扩大涉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三农”领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不断开阔,农村信用社也在不断扩大“三农”金融服务领域。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金融和“三农”赋予了更广阔的内涵。同时,农村信用社尽管在进行着深化改革,但是,由于其历史包袱沉重、自身条件较弱以及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其资金实力难以得到大幅度提高,与“三农”资金需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形成了供需矛盾。
2、“三农”的资金需求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矛盾。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有着“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宗旨,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但是,农村信用社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企业,必须以追求利润、防范风险为自身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农村信用社既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支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又要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实现经营效益的大提高,业务的大发展。
二、应对的办法及措施一是亮小额农贷品牌,满足农村多层面的需求。农村信用社应按照“扩面、增量、延伸”的应求,进一步延伸贷款对象、额度和期限,使传统种养大户、订单农业户、进城务工经商户等城乡个体经营户的资金需求都能得到较好满足,实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因需发放、动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其他授信和贷款保险保证等新型信贷产品,把小额农贷授信模式延伸到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群体,推行评级授信机制,全面满足农村其它方面的信贷需求。通过科学设计信用指标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级评定机制,建立健全农户信用档案,取消农户贷款证和凭证发放的机制,建立农户小额贷款信用等级发放。对新投放的小额贷款要达到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要求,使小额农贷真正做到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能创效。二是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订单农业,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积极积极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支持农户联合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区域特色农业经营项目。要通过自主创新的手段,不断探索成立由政府或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成立农户大额贷款联担保组织,为大额农户贷款需求提供担保,发展区域规模农业经济。建立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库,重点支持发展一批从事国家、省、市、区级确定的农业产业化开发经营项目的企业和利用当地资源、经营规模大、带动较强的大型涉农加工企业,培植大龙头,创造大品牌,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三是支持农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农村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以城带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农村信用社将大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介入城市和重点镇、中心村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迅、住房、广播电视、普及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建美好家园。大力支持集体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身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缩减都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四是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促进打工经济发展。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村重要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渐向城镇转移。为增强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农村信用社应大力拓展创业类贷款。对进成务工发放“打工路费贷款”,为打工农民提高文化技能发放“打工助学贷款”,为打工农民回乡兴业发放“打工创业贷款”,为农民打工提供信贷、结算、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打工收入,促进农村打工经济发展。五是深入创建“信用工程”,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农村信用计应科学设计信用指标评价体系,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大力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民工。同时,农村信用社应加强信贷投放的管理,加快征信系统建设。要牢固树立
诚信可贷、失信制裁的信贷投放准则,信用户予以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对失信户予以惩戒,分类制裁。一是停止放贷。对现有的逾期贷款户,不再注入新的信贷资金;二是加强监督。对于在金融行业有贷款逾期行为的对象申请贷款,均应特别加强监督;三是信贷制裁,对于不讲信用的贷款户,取消其贷款资格画皮是经济制裁。对失信到逾期贷款户坚决按合同规定予以加罚息;五法律制裁。对恶意逃废债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切实维护诚信环境。六是积极创新农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应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信贷服务,有条件的信用社应成立支农服务中心,坚持从细处入手,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机制,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强农户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三赢”局面。
第三篇: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支持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和诸多环节的建设,它包涵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次,财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调节部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部门在新形势下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 财政 政策 支持
中图分类号:F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10-0060-01
一、政府积极为农村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范围极其广泛的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保护、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从财政支持的角度讲,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不发达地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投入保证社会成员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体现社会公平原则。中央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地区财政收入水平等有关数据,制定地区财政收支平衡指标,确定地区财政应承担的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然后,中央财政根据全国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确定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同样一省区域内,由于同样存在经济基础、地理条件、资源情况的差异,因而也存在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的不同,存在着本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需要省市级财政通过本省市范围内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以及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入的不足,使本地区农村人口获得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善本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落后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渠道共同投资,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和服务范围,促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速度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四、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农业重大工程的建设,搞好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一些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制,逐步扩大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规模,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山区综合开发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解决贫困地区人畜吃水困难,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速度。
五、加大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证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国债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投入,用于农业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三是要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环节的桥梁作用,调动社会资源用于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搞科研,培养“公司+农户”、“科研+基地+农户”等多种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卫生投入比重,保证各级政府卫生预算支出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保证各级政府卫生投入向农村公共卫生倾斜。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山西省已经制定了实施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规划,中央和省财政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资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三是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步伐,加大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等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四是严格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建立稳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机制。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以来一些有效的做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简便有效、农民认可的筹资办法。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将提高补助标准所增加的资金最大程度地用到农民身上,以要避免出现基金透支,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七、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一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强化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支出责任,改变长期以来重视大专院校,轻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式,改变基层财政负担本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方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问题,使贫困地区的农民子女享有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二是政策上对农村居民给予支持,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子女在城市上学,给予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禁止向农民子女收取各种名目的入校费用,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三是大专院校招生时,应适当降低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分数线,增加农村地区招生数量,为农村地区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
第四篇:农发行如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近公布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2005年中央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在完善运行机制基础上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为农发行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
给农发行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无论机制体制,还是功能和业务范围,都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对农业的支持不够直接、有力,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支农的广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的粮棉流通领域,支持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支农的深度不够,主要支持传统粮棉产业化和加工企业,仅限于农业的产后服务,产前、产中尚未涉及;支农的力度不够,主要支持企业流动资金,技改和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因此,改革发展是农发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农发行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功能,拓宽业务范围,完善经营机制,尽快打造成“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要调整农发行职能定位,把农发行定位于“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由于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政策导向、政府调控、示范引导、信用保障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迫切需要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明确其功能定位。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虑到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需求状况,应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为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实行所有农村和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归口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要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重点围绕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与集约型农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等领域,增加中长期开发性贷款投入,支持农村的综合性开发。
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农发行应在逐步调整定位的基础上,扩大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担当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在目前继续巩固现有的粮棉油购销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粮棉油加工企业贷款,以及畜牧、水产养殖和农业种籽贷款等业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批准,拓宽业务范围,重点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应主要增加开办以下贷款业务:国家确定的中小型农、林、牧、水利、水电基建和技改项目贷款;乡村道路、通信、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贷款;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贷款,重点包括国家确定的林业、治沙项目贷款,山区综合开发项目贷款,牧区草原建设和改造项目贷款等。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中有偿还能力的重点项目贷款。
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结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总体构想为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按照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要求借鉴国外农政策性金融管理经验,拓宽业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整合组织机构,调整业务流程,完善营运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构建现代银行的基本框架,逐步把农业发展银行办成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使农发行真正成为引导资金回流农村的重要载体、政府支农不可或缺的农村开发性、农业服务型金融机构,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第五篇:2010年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2010年科技局支持新农村建设总结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布署,我局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现将我局一年来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认真履行职责
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局与有关部门合作通过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等形式推广普及农村科技知识,并参与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组织、指导全县农民科技知识培训。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为主要目的,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活动,全年共培训学员2000人次,发放各种科技资料3000余份,科技书籍500余本,种养光盘500余片,受益群众达1万余人;每个月不少于二次到挂点村开展工作,了解民情,帮助村班子支部建设,指导村级抓好以油茶、毛竹为特色的创业项目,带动村民致富。
二、积极开展帮扶,做好挂点村工作
为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为组长,两位副局长为副组长,其他人员为组员的驻村工作组,并多次下到我单位帮扶的新农村建设点指导工作,同时我局还在有限的资金上拿出了***元帮扶资金帮助挂点村***村和灾后重建村**村。今年我局帮扶点在我们的帮助下,该村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勤劳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气氛。村级财务管理严格,所有账目有票有据,定期公开;村党建工
作有声有色,“创建和谐社区”成为该村的一品;社会治安稳定有序、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十分出色;林业、林政管理到位;班子团结为民办实事,今年该村 “五新一好”目标按二类村完成良好。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建设发展目标和计划,搞好村庄建设规划。重点要做好科学规划、施工管理、资金统筹等工作,把实事办实、办好。
2、采取有效形式推进各项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搞好调查研究,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多研究些点子,多出些思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3、加大培训力度,对想要培训的农民进行培训,满足农民发展生产的知识需求。
二O一O年十二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