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时间:2019-05-14 19: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第一篇: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众所周知,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门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因为调解在解决纠纷时依据的规则不仅有法律与政策,更重要的则是大量依据公共道德、习俗、情理等社会规范,对这些规则的适用和依赖,实际上体现着“和为贵”及礼义伦常等传统价值观、维护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培养社会凝聚力及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力量,具有传承与维系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功能。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现结合我镇实际,谈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一、当前我镇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夫妻关系稳定性降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外,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在解决**复线建设工程遗留问题时,一些群众视为“机会”,想分杯羹,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对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个人目的,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如跪访人大代表事件。二是按照**“三镇一体化”的大布局,镇域内大量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企业建设的区域内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一线、二线工程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社区三组、八组拆迁户安置工作;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村、十**村至**村等道路硬化遗留问题;三是区域内在建企业因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群体事件不断,如**县实验学校主体工程、**移民小区工程、**建材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等等。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今年以来,**镇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20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村的**某某、**村的**某某、**社区的**某某、**社区的**某某等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威协政府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镇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镇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大多由村(社区)、单位指派设立,随意性较强。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单位职工兼任,由于身兼多职,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三是调解员、调解信息员公众认知度差,自身角色感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企事业单位、行业性区域性组织民调组织的设立还不能达到要求,有的有其名无其实。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村级组织对司法所安排的工作反应不够积极主动,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奖惩制约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又没有形成较为普遍的、完善的奖惩制约监督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人民调解业务建设有发展,但创新不够。纠纷发生后,能积极劝说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人民调解工作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调解文书规范,内务档案管理规范,形成自己的特色等方面,往往行动与实践滞后,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同时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互动对接,形成“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方面,认识上不深,措施上不力,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当前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认清形势,提高对做好农村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村级调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调解员生活在群众中能了解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能利用人熟、地熟,就近便利等优势,及时调解疏导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是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在保一方平安维护广大农村和基层稳定中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三)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在新形势下,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学习、例会、排查、重大纠纷讨论、回访、信息报告、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标准化调委会评定、复核和“四无”村评定活动,促使调委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村(居)调委会主任一般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调解员、调解信息员要配齐配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选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士成为专职调解员。要全面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使调解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三是加强业务建设。要建立健全辖区基本情况和调解业务的各种统计台帐和工作记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四)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长效运转。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调解组织的设立单位必须将调解人员的误工报酬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开支计划,按时拨付。二是乡镇财政可以按调委会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难易程度据实给予办案补贴,作为调委会工作经费的有效补充。通过形成保障体系,满足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经费需要,有效地激励和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运转。

(五)强化责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方式较为灵活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因此,广大调解员必须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一方面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考核范围,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量化分解到村组和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治理的“一票否决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体建立专门的人民调解考核奖惩机制,实行年度量化考核,把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坏与调解人员的报酬补贴直接挂钩。

(六)整合人民调解资源。由于新时期的矛盾纠纷牵涉面广、复杂性强,单靠镇、村调委会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需要。建议成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协调指挥中心,由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社事办、经济办、社保站、规划所等单位组成。整合调解资源,形成高效、联动、便捷的综合调处机制,真正地实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

总之,新时期下,加快发展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我相信,在县司法局、镇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调解员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下,人民调解工作将在新时期逐步完善和发展,为及时消除和化解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

众所周知,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门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因为调解在解决纠纷时依据的规则不仅有法律与政策,更重要的则是大量依据公共道德、习俗、情理等社会规范,对这些规则的适用和依赖,实际上体现着“和为贵”及礼义伦常等传统价值观、维护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培养社会凝聚力及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力量,具有传承与维系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功能。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现结合我镇实际,谈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一、当前我镇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夫妻关系稳定性降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外,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

一是在解决**复线建设工程遗留问题时,一些群众视为“机会”,想分杯羹,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对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个人目的,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如跪访人大代表事件。二是按照**“三镇一体化”的大布局,镇域内大量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企业建设的区域内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

一是**一线、二线工程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社区三组、八组拆迁户安置工作;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村、十**村至**村等道路硬化遗留问题;三是区域内在建企业因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群体事件不断,如**县实验学校主体工程、**移民小区工程、**建材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等等。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

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今年以来,**镇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20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村的**某某、**村的**某某、**社区的**某某、**社区的**某某等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威协政府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镇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镇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

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大多由村(社区)、单位指派设立,随意性较强。

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单位职工兼任,由于身兼多职,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三是调解员、调解信息员公众认知度差,自身角色感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企事业单位、行业性区域性组织民调组织的设立还不能达到要求,有的有其名无其实。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

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村级组织对司法所安排的工作反应不够积极主动,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奖惩制约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又没有形成较为普遍的、完善的奖惩制约监督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人民调解业务建设有发展,但创新不够。

纠纷发生后,能积极劝说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人民调解工作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调解文书规范,内务档案管理规范,形成自己的特色等方面,往往行动与实践滞后,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开拓创新。同时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互动对接,形成“大调解”格局,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方面,认识上不深,措施上不力,没有能够形成有效的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三、当前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认清形势,提高对做好农村纠纷调解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要认识到村级调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调解员生活在群众中能了解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能利用人熟、地熟,就近便利等优势,及时调解疏导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是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在保一方平安维护广大农村和基层稳定中具有不能替代的作用。

(二)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三)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

在新形势下,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学习、例会、排查、重大纠纷讨论、回访、信息报告、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要定期开展标准化调委会评定、复核和“四无”村评定活动,促使调委会建设上台阶上水平。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村(居)调委会主任一般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兼任,调解员、调解信息员要配齐配强,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选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士成为专职调解员。要全面推行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和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使调解队伍素质普遍提高。三是加强业务建设。要建立健全辖区基本情况和调解业务的各种统计台帐和工作记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四)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长效运转。

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调解组织的设立单位必须将调解人员的误工报酬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开支计划,按时拨付。二是乡镇财政可以按调委会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难易程度据实给予办案补贴,作为调委会工作经费的有效补充。通过形成保障体系,满足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经费需要,有效地激励和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运转。

(五)强化责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

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工作方式较为灵活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因此,广大调解员必须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一方面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考核范围,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量化分解到村组和单位,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治理的“一票否决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体建立专门的人民调解考核奖惩机制,实行量化考核,把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好坏与调解人员的报酬补贴直接挂钩。

(六)整合人民调解资源。

由于新时期的矛盾纠纷牵涉面广、复杂性强,单靠镇、村调委会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需要。建议成立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协调指挥中心,由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社事办、经济办、社保站、规划所等单位组成。整合调解资源,形成高效、联动、便捷的综合调处机制,真正地实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

总之,新时期下,加快发展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我相信,在县司法局、镇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下,在人民调解员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下,人民调解工作将在新时期逐步完善和发展,为及时消除和化解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和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2009-07-16 10:00:55【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司法部《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摸清南江县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江县司法局组织专人,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居)、企事业单位,对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南江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按照四川省委“两个加快”、“四个特别”和巴中市委“两个强力推进”、“八个更加注意”的要求,南江县委、县府以保障民生为重点,以服务大局为主线,加快构建“美好新南江”,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按照巴中市构建大交通格局要求,涉及“六路建设”工程的矛盾纠纷突出。在新建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南桃高速建设及省道S101线,县、乡、村道路的灾后恢复整治和县内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国家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涉及“六路建设”和重点工矿企业建设的沿线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导致工程进度延缓。二是将灾后重建资金视为“唐僧肉”,人人都想分杯羹。一些群众要求将灾后重建补助款平均分配到户,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上访或信访,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三是部分建材产品质量低劣,引发灾后重建农户上访。今年是灾后重建关键年,任务重责任大,农民倒房重建、维修加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剧增,一些中小企业为赢取私利,盲目扩大生产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大量不合格材料流入市场,致使受灾户再次受到损失而出现新型矛盾纠纷。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焦家河社区灾后重建农民用陕西省生产的劣质砖建房,南江县东榆镇、下两镇农户购买的“三无”劣质水泥建房,在灾后重建中又造成新的财产损失。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南江县食品公司改制、南江县水泥集团改制等,下岗职工动辄就是群聚群访;二是集约化经营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如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模式引发的客运个体经营户集体群访,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三是农村个别人非法集资又无力偿还引发受害人集体上访。如南江县沙河镇张某某非法集资引发的群访事件;四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南江县南江镇上下河街改造遗留问题。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涉法涉诉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3月份以来,南江县进京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六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南江县凤仪乡的赵某某、赤溪乡的熊某某、红光乡的钟某某、南江镇文星村的杜某某等老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一些进京上访人员回来后还要政府报销进京上访的车旅费等,形成一种“向政府要价”的新趋势,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县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南江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工作,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县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少数基层领导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有的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二是有的领导思维僵化,解决矛盾纠纷领导缺乏手段和信心。往往认为调解工作起不了大作用,而且费时间费精力,不如拿钱买平安更实效;三是认为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取决于基层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基层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四是人民调解的宣传力度不足,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一些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导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去诉讼而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

(二)调解组织机构建立但不健全。在调查中发现调解组织普遍存在无牌无章、无相对固定办公室、文书案卷未归档、无调解委员会成员花名册等现象。调解组织网络存在“断层”与“空档”。国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但在执行中走样,将调委会选举混同于村委会、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设立,甚至有些调委会未进行选举,直接由村委会、村党支部指定人员担任。

(三)调解队伍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群体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调解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与调解工作业务技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低,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欠缺,调解工作方法、技巧掌握不多。有些调解员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公正调解,影响了人民调解的成功率。加之受经费因素制约,县司

法局、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社区(街道)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乡镇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县人民调解队伍人员普遍素质不高,阻碍了全县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四)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财政保障县司法局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二)健全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强化指导,加快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必然结果,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加强指导,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司法行政机关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有利契机与人民调解改革的机遇,科学制定人民调解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指导与管理。二是加强培训,为适应人民调解改革做好素质上的储备。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第四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浅谈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众所周知,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门兼容情、理、法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因为调解在解决纠纷时依据的规则不仅有法律与政策,更重要的则是大量依据公共道德、习俗、情理等社会规范,对这些规则的适用和依赖,实际上体现着“和为贵”及礼义伦常等传统价值观、维护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培

养社会凝聚力及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力量,具有传承与维系传统文化、社会公共道德和社会联系的功能。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现结合我镇实际,谈谈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一、当前我镇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夫妻关系稳定性降低,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外,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工资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在解决西康复线建设工程遗留问题时,一些群众视为“机会”,想分杯羹,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对政府施加压力,以达到个人目的,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如跪访人大代表事件。二是按照旬阳“三镇一体化”的大布局,镇域内大量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企业建设的区域内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西康一线、二线工程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白柳社区三组、八组拆迁户安置工作;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西沟河村、十里洼村至前坪村等道路硬化遗留问题;三是区域内在建企业因民工工资问题引发群体事件不断,如旬阳县实验学校主体工程、张湾移民小区工程、鼎盛建材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等等。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今年以来,白柳镇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20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双庙垭村的刘某某、白岩村的鲁某某、白柳社区的王某某、柳村社区的王某某等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威协政府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镇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镇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大多由村(社区)、单位指派设立,随意性较强。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单位职工兼任,由于身兼多职,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三是调解员、调解信息员公众认知度差,自身角色感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四是企事业单位、行业性区域性组织民调组织的设立还不能达到要求,有的有其名无其实。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村级组织对司法所安排的工作反应不够积极主动,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奖惩制约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又没有形成较为普遍的、完善的奖惩制约监督机制,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人民调解业务建设有发展,但创新不够。纠纷发生后,能积极劝说当事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和为贵,折中处理。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针对人民调解工作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的人民调解制度,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调解文书规范,内务档案管理规范,形成自己的特色等方面,往往行动与实践滞后,没有与时俱

第五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调研报告

对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些思考

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具有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生活、便民、利民的优势,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

群众的关注与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种调解制度在性质、职能、原则、程序、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人民调解体系存在不足日趋显露。就此,笔者谨结合基层工作实际提出一些粗识拙见。

一、人民调解与其它几类调解的主要区别

我国的调解制度主要有诉讼内调解和诉讼外调解两大类。虽然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调解,其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事人的纠纷,采用的方式方法都是通过说服教育、宣传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达成和解协议,适用的原则基本都包括“自愿原则”、“合法原则”、“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但是,作为一种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为依据,以自愿为原则,以说服教育的方法促使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其它各类调解活动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区别,这主要表现在:

(一)范围有所不同。人民调解仅限于调处民间纠纷;行政调解也限定在各行政机关职能管辖范围的纠纷,如治安调解的范围就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情节轻微的行为;仲裁调解主要是商务活动中发生的合同纠纷以及劳动争议纠纷;法院调解则囊括了所有纠纷,包括自诉刑事案件。

(二)程序有所差别。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均属诉讼外调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调解未能达成协议的,除仲裁机关可以作出仲裁裁决外,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行政机关是无权对纠纷作出处理决定,也不能依职权移送人民法院审理。而法院调解则属诉讼内调解,其中离婚诉讼的调解是法定必经程序,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作出裁判。

(三)强制效力各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所达成的协议除当事人自觉履行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当事人不能凭此调解协议为依据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只能另行提起诉讼;仲裁调解所达成的协议也不尽有完全法律效力,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仍然要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确认无误,否则,人民法院不予执行,当事人只能另行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法院调解则具有完全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需要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撤销改判,否则原调解仍需执行。

二、人民调解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一种由宪法、法律规定的注重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人民调解具有公益性、民间性、自律性、自愿性的特点,他简便、及时、经济、亲和,在正确处理各种纠纷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面比较广。顺应昭通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类调解组织1520个,其中乡镇(街道办事处)调解组织143个,村(居)级调委会1269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74个,区域、行业性调委会16个,其他调委会18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组织网络的基本形成,对及时有效地调处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类纠纷创造了条件。

(二)人民调解的受案范围比较宽泛。由于人民调解是民间群众自治性活动,其受案范围除重特大刑事案件外,一般都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各级调解组织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职级和秉属关系,只要双方当事人同意参与调解,人民调解组织认为可以受理,调解活动就可以开始。因此,大量的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纠纷都可以在人民调解组织的主持下进行。

(三)人民调解的依据形式多样。法律只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纠纷如果光靠政策、靠依法办事不一定能得到妥善处理。人民调解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对双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它不像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非常严格的调解依据,只要不与大政方针相冲突,不违反法律硬性规定,感情因素、公序良俗、调处者的个人威望等都可以影响是否达成调解协议。

(四)人民调解有利于定纷止讼。人民调解有专门的组织形式和程序规定,而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调解形式和运用手段上更为灵活多样,这可以大大降低诉讼成本,方便群众参与。同时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信访相比,人民调解方法灵活,程序简便,没有时效限制,特别对一些陈年旧事的处理有明显优势。同时人

民调解员与当事人大多是邻里乡亲,情况比较了解,对双方当事人比较熟悉,调解也主要运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涉案人物及事件的背景知识、“地方性知识”来解决纠纷,调查取证、调处都更加方便,对妥善处理纠纷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以人民调解方式结案有利于增进社会和谐。民间有这样一种认识:如果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一方被告上法庭,最后无

论法庭如何公正判决,都将伤害彼此的“面子”,甚至形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更有结为世代冤家者。而人民调解双方当事人并未对簿公堂,面对的不是铁面无私的法官,而是本村组、本乡镇的可以信赖的“熟人”,调解人员在以实事为依据,依法律为准绳的前提下,在合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合情合理“和为贵’,调处的结果,并不是一纸判决,而是双方都同意的调解协议,调解以后,双方当事人往往会化干戈为玉帛,成为友好的、不计前嫌的邻里乡亲。这对全面推进集体制度改革,不断增进农村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看到人民调解对增进人民团结,防止矛盾激化,预防、减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人民调解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概括起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随意性大。人民调解由于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可能被人操纵利用,调解员可能利用事实上的力量左右调解方案使调解的自愿难以保障,最终演成弱肉强食的格局。

(二)队伍素质不高。调解员的法律政策水平低,适用程序法能力弱,文化素质低,难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和难以充分体现公正公平的目的。

(三)缺乏强制效力。调解的结果在效力上缺少权威性、确定性和强制性等。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及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出台,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地位有所提升。但是总的说来仍然缺乏足够的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一旦反悔,都需要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三、对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特别随着昭通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种矛盾纠纷也在日渐增多。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确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也还的确存在很大差距。就下步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笔者谨提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提高对人民调解的认识。人民调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人民调解维护公平、主持正义的宗旨,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通过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不断建立健全调解工作网络。按照“哪里有人群,调解委员会就建在哪里;哪里需要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就在哪里发挥作用”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巩固和完善村、居、企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同时,不断延伸工作领域,努力使人民调解全面覆盖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努力构建各种工作长效机制。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以防为主,调防结合,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工作改革,增强内部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坚持人民调解“六统一”要求,努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工作运行和责任追究、奖惩激励等机制,特别要加强与人民法院的联系,充分发挥镇、街道调解中心作用,重点加强对村一级调解员的配备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和处置涉法信访的能力和水平,以努力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四)争取设置司法机关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机制。目前,调解作为一种诉讼程序之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方法,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人民调解毕竟只是一种民间组织,其主持达成的协议没有强制执行力。所以有必要这样操作: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符合某些条件的人民调解协议,建议创设专门的、合理简便的司法机关确认程序,以便更合理地运用社会调解资源和司法资源。这不仅能有效减少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和当事人诉讼成本的额外支出,也能维护人民调解的权威性。

(五)全力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如调查取证、制作材料、召开例会、组织培训、宣传教育、调解员补贴、总结表彰等。因此,各级政府应把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按时划拨,实行专款专用。同时,健全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调解组织、调解员,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进行宣传和表彰奖励,以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尽心尽责地做好人民调解工作。

(六)稳步推进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是人民调解工作质量、效果以及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在当前处于矛盾凸现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有一批具有较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年富力强的人员加入到人民调解队伍中。但是,目前已建立的村级人民调解队伍素质状况不尽人意,有相当一部分调解员素质较差,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改革和发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务必要在提高人才素质上下大力气,积极推广“首席调解员制”、“调解人员等级制”、“调解员聘任制”和“持证上岗制”等好的做法和经验,把好调解人员选配关口,并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交流、经验演讲、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和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

下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调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精选合集)

    当前基层供电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供电所作为供电企业在最基层的班组,承担着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任务,也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满足广大用电客户需求,打造供电服务......

    关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充分做好人民调解文章 积极构建稳定和谐社会 ----关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研报告 莘县司法局妹冢司法所 (2011年11月20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调研(合集)

    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情况调研人民调解属于民间调解。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

    当前基层审计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面对新形势,审计在实际工作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三个“不相适应”上:一......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基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监督工作 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广德县县纪委信访室 基层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整个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重中之重的环节,基层信访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

    对基层环保工作面临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1997年开始,中央每年都要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环境保护工作。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加强法制、增加......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_调研报告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问题,二是农村市场消费问题,三是农村劳......

    人民调解工作及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工作及安置帮教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通过说服教育方式,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