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

时间:2019-05-14 02:5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

第一篇:”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

课题:“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

小课题计划

大有山学校殷全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在通常习惯下,课前预习几乎被大多数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开发出这部分学习时间和效益,那么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岂不是就可以大大的“拓宽”?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岂不又有了新的突破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弱科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果放任这部分学生自由发展,只能制造更多的社会麻烦,我们该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目前的现状

“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预期效果:

因为我带的是三年级学生,年纪较小,自觉性也很差,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首先梳理出学生应该预习的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教给预习的方法让学生依据这些要求,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这样做,既是为了节省课堂上用来读课文、有些简单问题思考等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可以让学生改掉长期在老师“填鸭式”的教学中造成的被动学习的习惯, 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能力。

四、研究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策略

1、观念先行,课题带动

观念决定行动,首先我们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

2、创立具有学科特色的预习模式,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以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又分析学生现状,提出不同课型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这些要求,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我的语文我制定了“‘基石’铺路,问题引领,体会感悟”预习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预习方法。

预习要求出台,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

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了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当成预习作业,有布置,有检查,课上讲课有衔接)。

(2)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老师力争坚持做到将每部分要学习的新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

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我们要求老师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认读,或默写,或练习检测,使“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

4、及时和同组同事交流,并在点滴的反思和交流中不断提升。

及时查找不足,和同课题组成员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吸收同事适合我班学生的好的经验。

五、研究将取得的成效

1、课前预习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极大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由于地区差异,我班学生的现状是不进行课前预习,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连课文都读不通、读不顺。因此,就得利用大量的时间甚至整堂课用来读熟课文,这样就大大占用新知识学习的时间,一个完不成学习目标,而且教师也总不能跟着这些跑得慢的学生一起如同“蜗牛爬行”这样极大挫伤了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跟上优等生和中等生,又会使学困生跟不上,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预习中优等生还可以有与新知识相关的拓展或有先前的理解,而学困生也在预习中可以做到最起码的了解课文,即使读的不太熟练,也能有初步的读文和感受。极大的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充分的预习使“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出发点初见成效。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使学生逐步具备这种预习能力,当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已不需要老师天天详细的指导,对于同类课文,他可以运用所学会的方法去独立学习。

3、充分的预***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查阅资料的途径更广阔。大大拓宽了学

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充分的预习使教师的三讲三不讲成为可能。

因为有了充足的预习基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直接的检测,有了检测的结果作为参考,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也可以比较准确的找到讲点,同时课堂对于规律的寻找,对于知识的提升甚至于对于达标检测的进行就会有更充分的时间,三讲三不讲可以得到落实,为高效的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5、充分的预习使优生更优,弱科生也得到有效的发展。

预习后的优秀学生,听课时可以对老师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出自课本,哪些是补充内容。这样就可以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课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学习能力会迅速提升。而有了充分预习作为基础的学困生,通过预习也能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避免了听“天书”现象的发生,所以也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果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能在他们身上多一点检查,多一些鼓励,或许学困生会越来越少,优秀生会越来越多。

也许在我的教学中面对学生预习,也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疑虑,但我会本着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断向同事及网络中的同行学习,梳理总结自己的模式,也会虚心吸收他们的好方法。

第二篇:“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反思1

课题:“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

小课题反思

大有山学校殷全平

通过一段时间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发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我概括了几种预习方法。

记叙文:列出记叙的六要素,理清记叙的顺序,找出记叙的线索,概括出事件的内容,品味记叙中对景和对人物的描写语言,把握明显关键词的含义,初步感悟写作手法,领会作品主旨。

说明文: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初步弄清说明的顺序;找出明显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作用;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

议论文:弄清议论文的三要素,找出文章的论点,看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能说出论证的方法及作用等。(此类预习方法在三年级阶段很少,以上三种方法都要在解决生字词,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实现。)

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我主要采用阅读法预习形式,不仅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新词,熟读课文,更重要的是完成一些预习作业。在预习前,教师布置预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可以是练习的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直至读通读熟,边读边思考,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用记号在书上中标记出来。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搜集与新课相关的图文资料,为课堂有效教学的展开作好铺垫。

2014、5

第三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课题计划

“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课题计划

我校的“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很荣幸被审批为县级课题。这一学期是这一县级课题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将积极参加并组织课题研究,现将本学期我所要做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了解课题内涵。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学习《语文课题“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策略探究”开题报告》、《小学新课程标准》、《福建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书刊,并借助网络资源,学习了解本课题的相关知识和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入了解这一课题的内涵。认真完成本学期的学习笔记。

二、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达到以下目标:

⑴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地进行小练笔训练。

⑵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提高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使之适应终身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⑶能为一线教师课堂小练笔的设计提供策略和方法。⑷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⑸课题研究案例集 ⑹个人读书随笔集 ⑺学生作品集

2.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并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品味语言魅力、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发展语文能力。

三、深入了解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具体内容有:

1.尝试运用——仿写。(1)典型句式的迁移练笔。(2)典型构段方式的迁移练笔。(3)典型写作方法的迁移练笔。2.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1)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3.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4.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5.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

四、认真准备开题汇报研讨课。

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集体备课、听课以及评课研讨,在研讨中发现问题,教学中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12月份组织准备一节课题汇报课,与大家共同研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五、认真做好课题期末工作。

学期末,我将认真做好课题的小结、心得体会和案例反思工作。

盖洋中心小学:晏德旺

2012年9月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时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教育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教育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独立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资源整合;互动性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不断研究和更新,信息技术课堂在进行着一场新的革命。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过去学生是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则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是表演者、知识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现在的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表演者、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老师则变成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呢?如何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获取知识?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呢?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势在必行。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教学普及起点晚,各地实际教学情况的千差万别,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教无定法,我就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六年以来的尝试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给我们教学的一点启示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从而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不断的更新变化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更要求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跟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

(二)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

它要求我们要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在一起,并时刻随着时间的变化更新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单凭我们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就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难点,才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让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生活服务,所以应用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是我们学习的手段。明确目标就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积极学习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二、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独立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模式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整个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信息的获取加工者。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方针,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教师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学生是学校课堂的主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教师的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习的过程。

在学校要实现几个转变:教学主体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即老师由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学习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培养他们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二)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学媒体充当演示的工具,创设问题情境,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探索学习。

合理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课题的是否成功引入,能够决定一节课的效果成败。教材内容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网络也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便捷的方式之一,开发校本课程,即电脑兴趣活动,增加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培养老师的小助手——小老师,增加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三)转变传统分析教授问题的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给予学生一些帮助,比如提示问题的解决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注意事项,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互动。

三、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具有更新和发展快、综合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注定他的教学与以往的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互动式教学模式。

现将我工作以来教学中常采用的好的模式取得教学好成绩的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目标任务,进而掌握基本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解决问题能力。

(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每一节课都充满好奇心,主动探究学习知识。

(三)整合学科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实现知识的获取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四)尝试分层次教学。

计算机在我国现阶段处于普及阶段,对于城乡边缘的农村学习来说,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碰到过计算机,而有一部分对计算机早有所认识,这样就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这样就能让优等生吃的饱而对学习不失去兴趣,让学困生吃的了而对学习不失去信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允许他们之间存在差异,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有差异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开发校本资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利用学习刚开通的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网上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等等,创造条件的让学生参加全国电脑制作比赛活动。利用学校社团活动电脑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业余学习提供条件和进行指导。个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没有时间和场合的限制,让学生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人立足社会必须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探究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一件事产生兴趣,才会主动探究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到相关的知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才会有一大进步。一个人有了目标,有了探索知识的兴趣,带着目的去主动探索,才会有更高的收获。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问题情境的创设、课程的引导和课堂活动过程中入手,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会让课堂充满活力,也会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下苦功夫,使得每节课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我认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在于能否在本节课开始之前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对解决问题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网络资源下载时,教材只安排了怎样下载的方法和步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他们学生电脑上没有电影和播放器,怎么办?我就巧妙的设计一个悬念,这样网络下载资源课题就进入了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网上寻找资源并尝试下载。这样一节课就进入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中了。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利用。

学生对网络的喜爱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能够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能够即学即用,比如学会发送邮件可以跟远在他乡的朋友亲人联系;学会发帖可以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畅所欲言。学生通过学习应用,能够立即见到自己的学习效果,比如word文字版面的排版、Flash动画的制作等等都能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就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学以致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计算机由于可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即学即用方面独具优势.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他有自己独特的相对独立的应用模块,能够即学即用。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有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综合实践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独立自主学习课堂学习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信息技术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教学是一门艺术,信息技术教学刚刚起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讨,共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勇.教学技能[M].成都:天地出版社,1999年12月:73-75.

[2]汤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分析》

《电化教育研究》

2006—10

第五篇:初中班主任小课题思路与计划

初中班主任小课题思路与计划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骨干教师的代表性群体,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最主要应是班主任的专业化。“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形式。班主任是学生的主要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学校管理的有力助手,班主任的工作更能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负有特殊职责的教师,不仅其工作的复杂程度高于普通教师,工作的重要性也高于普通教师。因此,我们提出了“区属学校中学班主任工作研究与实践”重要课题,将其单列为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核心领域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思考:(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式,班级则是我国中小学现行教育管理中最基本的单位,任何教育方针都必须通过班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获得其现实性,班主任则是班级这个单位的“首席执行官”,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者、实施者。学生、老师以及班级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运转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班主任。因此,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背后一定会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着班级的发展与进步。从更高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更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上人员大范围流动越来越快,这种政治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教育的新变化,使得班主任工作呈现出不同的新特点: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不可否认地存在着贫富差距,而且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因贫困而“学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因家长外出打工而子女寄宿、因家长外出打工而隔代教养,因缺乏亲情而学生出现心理异常等问题;对学生是溺爱有加。他们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以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就万事大吉。在他们的眼中,孩子的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班主任工作具有时代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有不同的需要,这就根本上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目标也必须不断地调整和丰富。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甚 至要能够超越历史发展的步伐,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注重创新意识、诚信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教育,民主法制社会下要注重法制意识、权利意识与公民意识的教育等等。(3)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中学班主任不仅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难度高,而且财政实力薄弱,使教师的补贴政策很多难以落实,大部分老师更是只能拿财政工资。种种因素让很多教师选择“大逃亡”。绝大多数的中学班主任整天被繁重的工作及家庭琐事所限制,没有时间与条件来实现专业水平的完善与提高。经验和感觉仍然主导着班主任的工作,高压政策和行政命令等成为最常见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工作水平多数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班主任承载着太多中国家庭——家庭——想要让孩子摆脱贫困、挺进高校和名校的心愿,于是一味抓优秀率、及格率,从而忽略了学生心灵的滋养与思想的矫正,然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最需要的。学校生源逐渐减少的同时,独生子女入学率不断上升,作为中学,既有一部分城镇学生,也有许多在校住宿的学生,这样一批“小皇帝”住进学校,独立生活的能力极差,学生间相互隔阂甚深,矛盾重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也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口生存的压力迫使绝大多数青壮年男女离乡背井,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由于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对子女或者疏于管教,或者是把教育管理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或者管理起来简单粗暴,或者要的。

就我校及周边学校情况看,中学班主任工作现状堪忧:很敬业,但是生活的担子和工作的担子很重,收入低,因而部分班主任不安心现状,想跳槽进大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社会及家长对升学的期望值很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导致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就是抓升学率,至于其他的问题几乎能够不管的就尽量不管;由于升学的压力,做学生的工作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或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要求高(既要教书,懂本专业;又要育人,懂教育学、心理学),而中学的班主任限于经费和信息原因,能够外出交流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提高的机会很有限,对于渴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班主任而言,几乎就是一种奢望。部分班主任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学生也倍加关注,认真执行学校要求的各项班务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对自己的 2 付出问心无愧,所以当班级或学生出现问题时,绝大多数班主任把影响班主任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推给了家庭和学生,却没思考自身工作水平问题。(4)初中中学生的特点

尽管中国的经济跟几十年前比有了飞跃,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比例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使得学生具有以下普遍特征:热情、坦白、直率、忠厚、朴实、有恒、责任感强等良好的个性特点;同时存在抽象思考能力差,富于幻想等不良个性,家庭出身不同,各人情况不同,其个性特点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勤奋、刻苦、求知欲旺强,又会因家境的贫寒使其自尊心格外强烈,对于现代教育传媒的认识很不足,社会意识淡薄,卫生习惯普遍不好,健康隐患多;应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感情细腻,缺乏交流技巧,与城镇学生的沟通存在困难。

我们开展中学班主任工作与实践的研究,试图通过对班主任的工作的研究,探索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的建设途径,为中学班主任的工作献计献策。我们课题组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用最原始的数据、最基层的实践、最真实的个案,总结出最好的经验,提炼出最新的理论,为广大班主任轻松自如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提供指南。

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人民教育》推出了“班主任工作策略”专辑,分“理念篇”“班级篇”“艺术篇”“师爱篇”介绍了安徽省安庆市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其中也阐述到班主任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这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前沿理论和实践,不断呈现于各种教育报刊、网络,无论是理论上重构,还是实践上探索,包括对学生思想特点、心理特点的研究,尤其是心理的关注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成果或是过于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很大程度上缺少对班主任工作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体现更少。在理论研究层面和实践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就理论研究而言离现实较远,就实践而言离经验总结较近而复制性不强。因此,我们希望借鉴于报刊、网络的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和经验总结之间,重点突破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与实践的研究,从而建设一支具有专业化的班主任工作队伍,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课题核心概念与界定

我校是一所初中。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其生源覆盖整个县城和,具有典型的初中特征:以学生为多数,兼有部分城镇的学生;在校住宿的学生数和走读的学生数几乎相当。这些年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中学班主任工作与实践的研究”,主要是指在我国市场经济大潮下,以学生为主,兼有部分小城镇的学生的中学学校的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学生工作、与家长沟通以及协调科任老师的有效的工作策略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总结、提炼出班主任的工作途径、方式、方法并形成体系,为中学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探索,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必然要求的研究。是坚持以人为本,学校、学生、家长、教师及环境等各方面沟通、协调、配合,使课堂内外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内、外部环境,并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学校健康发展的班主任工作过程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城郊一中部分班主任。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经验反思法和观察法。通过调查了解班主任工作与实践的现状,建立班主任队伍的成长机制,总结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探索其成长轨迹,扩大其效应,实现整体提升全校班主任队伍的工作水平。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一、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参与南阳市市级课题《数学创新题型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并分别于2008年6月、2010年12月顺利结题,已有课题研究的经验,为本课题的实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1年2月—2011年6月为准备阶段; 2011年7月—2012年10月为实施阶段;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为总结阶段。

每学期的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究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会,及时做好研究总结。

二、研究成果及应用前景

我们所做的课题遵循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让成果回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将研究的阶段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让研究的成果接受实践检验,进而修正并完善研究成果。研究的直接效果是班主任的工作得到了更多学生和家长的肯定。本课题自准备、实施研究以来,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升,班级日常管理大见成效。

三、成果应用前景

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方面注重课题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突出其成果的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并将其阶段成果在我校及时推广应用,我校班主任工作水平显著提高,班级管理、学生素质、考试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为把城郊一中建设成“教育强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课题成果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预计未来推广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四、参考文献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当代发展》、《当代教育科学》、《中小学生常见精神疾患案例》、《班主任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班主任班级常规管理艺术》。

下载”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前预习的布置与课堂检测反馈方法的探究“小课题计划(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