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县牵住项目“牛鼻子”助推和谐发展(本站推荐)
环县牵住项目“牛鼻子”助推和谐发展
时间:2009-3-6 16:27:21来源:陇东报社作者:文璟 陈海龙编辑:左万民 浏览次数:8
5今年,环县以项目建设为总纲,以“保增长、扩内需、改善民生”为主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计划全年完成50万元以上项目220个,总投资达到23亿元以上。在项目工作中,环县围绕农业、工业、交通、水利、电力、生态、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8个重点领域,采取“走出去、引进来,跑上去、争回来,沉下去、干起来”的工作措施,以突出抓好沙井子煤矿、火电厂、长青铁路、扬黄二期、农村低压线路改造等5个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为主,争取实施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大项目和改善民生的好项目。围绕产业富民,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年内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60万亩、草畜产业达到 “双二百万”目标、实施83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新农村示范村2个、小康达标村5个;围绕工业强县,开工建设马坊川、毛家川两大煤矿和2×100万千瓦燃煤电厂和总投资4亿元的沙井子煤田生活基地项目,新上3万头育肥猪生产线、实现绿鑫公司草产品加工生产线招商引资项目;围绕城乡拉动,在完善西山公路、环江西岸公路及桥西小广场、小康农宅建设等项目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2亿元的110指挥中心、汽车南站等6个重点工程;围绕基础攻坚,以抓好投资4.6亿元的扬黄人饮续建工程为主,完成杨三等3条通乡油路和10条通村油路、18条通村沙砾路和清水河流域治理等生态工程;围绕解决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年内建办寄宿制学校17所,全面完成二中教学楼、一中餐饮楼、职教大楼、教育大厦、明德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九大工程,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0个,完成县卫生监督所业务楼和县中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争取实施2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为保证项目落实,县上实行重点项目县级领导联系责任制和项目工作汇报制、限时制、督查制、评议制、奖罚制等机制,对重大项目排出进度表,明确联系领导和责任单位,确保实施。
第二篇:牵住重点建设项目“牛鼻子” 助推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
牵住重点建设项目“牛鼻子”
助推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
招式一:深入实施“项目建设年”,谋划布局“1+233”工作体系,以强党建为统领,探索“一线党建”做法,在重点项目建立临时党组织,着力把项目党支部打造成攻坚克难的坚强战斗堡垒,引导党员在项目建设一线当先锋、作表率,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1.突出全面覆盖,健全组织体系。推行“一线工作法”,对重点项目重点事项实施挂图作战,成立挂图作战总指挥部,下设17个市级作战指挥部,抽调人员500名,其中党员465名。2.推进规范建设,强化教育管理。指挥部各临时党支部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计划,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各项工作按照任务目标和时间节点,实行严格管理,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部署、同调度、同考核,将党员学习教育与提升业务能力、推动工作落实相结合。3.丰富活动载体,激励干事创业。动员党员干部大抓执行力、大抓工作落实。各支部坚持组织共建、活动联搞,开展了“到企业去、到现场去”“汇聚金融力量、服务项目建设”等活动,深入一线破解项目建设难题。招式二: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后劲,抓大项目好项目就是抓高质量发展。“悠悠万事,项目为大”,全镇上下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资源,集中一切力量,迅速掀起项目建设热潮,确保深云投资与产业建设在全省走前头、当先锋。1.保持清醒头脑,把情况辨得更明。说来势很好,主要体现在:一是项目建设氛围浓、开局好。二 是产业项目占比高、进度快。三是短板工作有提升、有 亮 点。说问题不少,主要体现在:一是整体进度较为滞后。二是项目履约不太理想。三是服务保障有待加强。四是工作发展不平衡。2.坚持精准施策,把工作抓得更细。一 是 力促项目瓶颈大破解。二是力促营商环境大改善。三是力促项目“四率”大提升。切实提高在谈项目签约率、签约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巩固招商成果。3.主动担当作为,把责任扛得更牢。一要沉到一线抓落实。二要主动担当抓落实。三要强化协作抓落实。
第三篇: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尊敬的党组织:
抓住突出问题,克难攻坚就有了主攻方向;找准战略重点,改革红利自然充分释放。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论断,为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决定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理顺,政府替代市场运作存在很多“越位点”,在监管等方面又存在很多“缺位点”。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35年中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切实做到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支撑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在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是我省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思路、发展举措,推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有效地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突出核心 抓住关键 牵住牛鼻子
突出核心 抓住关键 牵住“牛鼻子”
——对推进全省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执法活动是公安机关永恒的主题,也是公安工作最基本的内容。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核心,是一项长期任务。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全省公安民警执法思想 明显端正,执法能力明显增强,执法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执法质量 明显提高,执法公信力明显提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 认识到,我省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不可掉以轻心。
思考一: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核心,是关键,是“牛鼻子”。
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 安部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三基”工程建设、推动 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核心,也是关键,是公安工作的“牛鼻子”。
从总体上看,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教育、“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三考”活动和“ 三基”工程建设,执法为民思想得到强化,执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但从信访投诉、个案监督、执法质量考评、媒体报道等情况看,群众 不满意的执法问题还很多,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制度不落实、执法素质不高等问题还在部分地区、个别警种中表 现较为突出。执法水平的高低,事关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从另一个层面看,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公正和效率的要 求越来越紧迫、越来越强烈,公安工作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 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已处于日益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党和国家 对公安执法活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监督越来越严,公安执法工作 中处理的每一起案件,发生的每一个错案,执法活动中的每一个瑕疵,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媒体炒作的对象,很容易被境内外敌 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攻击,直接影响甚至危 及到社会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公安机关进一步 规范执法行为,力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思考之二: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要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
随着我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步,全省公安专网普遍覆盖,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和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等普遍建立,广大民警的信 息化应用技能与以前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些都为执法规范化与信 息化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真正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尽快赶上。
一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主体建设。要搭建好网上学法平台,开辟 网上法律课堂,依托网上考试系统,全面实施网上集中教育训练和岗 位自练相结合的长效练兵机制,不断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坚持网络互动,设立法律法规、执法通报、法制培训、执法指导等栏 目,提供网上在线服务,实现民警随时可以网上学法,及时全面掌握 最新的法制动态;建立网上法律知识考核和奖励制度,组织全体民警 开展网上自考和抽考活动。
二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建设。要普及信息化证据采集设 备,为民警配齐录音笔、数码相机等信息化装备,对接处警活动做到 全程录音,对重大案件的审讯,一律制作全景式视听资料,还原审讯 现场,保证证据效力,避免无理投诉,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办案中 形成的笔录材料、法律文书要全部采用标准执法软件制作,并形成电 子案卷归档备查。
三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质量建设。首先要以信息化规范办案流程。办理所有的刑事、行政案件从受立案、处理到执行的各个执法环节,都必须在网上流转,要求办案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录入警务综合 信息平台,录入信息不能缺项、漏项和错项;其次要建立网上三级研 判体系,法制部门对网上执法要进行专业研判,发现苗头性、倾向性 问题上网发布预警信息。
四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要发挥视频监控系统作用,在基层所队的值班室、办公区域等处安装监控探头,视频信号接入各 级监控中心,由专人对值班人员、窗口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完善内部执法办案监控网络,规范民警的办案行为;要在公众互联网 上建立网上举报箱,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发现有执法过错的 民警和案件,要坚决纠正,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检举人,以赢得 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思考之三: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切实推动执法质量体系的建 立。
目前,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对已有制度不执行、不按规范操作等问题。如何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 水平?如何才能保证法律法规和执法规范得到严格执行?这就需要积 极借鉴现代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并使之与公安工作和公 安队伍管理实际紧密结合,尽可能把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概念转变为 公安民警易懂的语言,创造出有公安特色的执法管理经验。
一是建立一套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科学、系统、有效的执法管 理体系。
要在充分运用案件审核、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评、责任追究等 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变事后考评为全过程管理,变单一方式、间接性 监督为全方位、逐一执法环节的监督,像企业管理生产和产品质量那 样,对执法办案实行全流程、全过程管理,以保证每一起案件都合法、公正。
二是建立完整的执法单位和执法民警相结合的执法档案管理体系。积极总结执法档案管理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各类基础档 案、执法台账,规范各类行政、刑事案件簿册以及单位、个人的执法 档案,统一所有档案内容、格式和填写要求,实现登记及时、准确、规范、完整,保管科学,查找便捷。如同企业质检部门,及时准确掌 握各部门各个民警的执法办案质量。
三是充分运用执法监督和执法考评的结果管理队伍。实现有关警 种和法制、纪检监察、政工等部门对执法工作的共同管理。要通过加 大执法质量考评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建立健全民警执法档案和执法 责任制,把执法业绩与民警的职务晋升、奖惩等紧密挂钩,实现执法 管理与队伍管理的有效衔接。
思考之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持久战,强大支撑是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公安机关尤其是主要领导务必把执法规范化建 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定期听取汇报,掌握执法现状,研究解 决重大执法问题,提供人财物保障。法制部门作为公安法制建设的管 理、指导、监督、协调部门,在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担负着非常重 要的职责,建议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全省公安法制部门统一实行 队建制,注意抓好法制人员配备,防止监督缺乏权威、人才骨干流失 等问题,为执法监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近几年来,中央和省上高度重视公安机关经 费保障问题,下大力气逐年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逐步落实了基层公安 经费最低保障标准。但是,有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还有个别地方政府“上增下减”、“收支挂钩”,保障不到位,影响 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工作,引发了不少执法问题。加强执法规范化 建设,要进一步在落实经费保障上下功夫。
三是充实警力保障。要通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推力”、加强部门协作的“合力”、强化群防群治的“群力”、推进信息化建 设的“潜力”等办法,缓解“警力不足”。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坚 定信心,锐意进取,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我省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 一定会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实现公安事业的可 持续发展。
第五篇: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要不要发展乡镇企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省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在最近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上,关心乡镇企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及乡镇企业家代表认真学习了这个调查,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乡镇企业的优势,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近年来,我省乡镇企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十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668.75亿元,比“九五”期间提高65.5%;2005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18.2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为农民支付工资总额210.12亿元;全省有51个县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县域经济GDP的30%以上。
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一个根本途径。抓住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农民增收的平台
我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稳步上升。近几年,我省涌现出200多个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3亿元的乡镇和110个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村,其中有57个乡镇和59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
在兴平市、武功县、岐山县、汉台区等7个县区,当地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最少在38%以上,最多的达80%。其中,岐山县2004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乡镇企业发放职工工资6.77亿元,人均年工资52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乡镇企业。南郑县大河坎镇2004年乡镇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占当年人均纯收入近80%。
农民收入结构决定农民收入水平。从1990年开始,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增大。2001年-2004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均仅增加42.8元,增长4.5%,而工资性收入已占纯收入的52.7%,年均增长24.6%,其中省外打工仅占29%,来自乡镇企业的达71%。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75个,它们大多是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与农户,较好地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眉县采取“一个产业一龙头”的办法,先后兴办了恒兴果汁厂、老牛面粉厂、秦宝肉
牛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苹果、辣椒、奶畜、猕猴桃等生产实现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对接,农民再不会为农产品卖难犯愁了。
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我省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正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模式演进。2004年扶风县36户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企业实现产值3亿多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全县主要农产品粮食、乳品的加工转化率分别达70%和96%,三分之二的果品和辣椒都由县里的龙头企业购销。
据统计,2004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86亿元,利润16.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7%和23.89%;累计支付农产品收购价格60多亿元,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现金收入216元。
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
小城镇建设的动力
目前我省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并逐渐向小城镇靠拢。
资料显示,全省初具产业集群特点的乡镇、村300多个,建成县以上工业园区121个,聚集各类中小企业10.18万个,从业人员61.16万人,在关中地区的乡镇企业聚集度已达30%以上。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南郑县大河坎镇、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等经济强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依托,加快人口聚集度,成为当地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省已有51个县区的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0%以上;有46个县区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超过了县级财政的30%,其中19个县区超过51%。同时,全省乡镇企业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资金。2004年,乡镇企业用于支持全省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资金1.28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福利368万元,农村教育3838万元,农村小城镇建设1886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005万元。
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小城镇建设的“牛鼻子”。
(省委政研室、省乡镇企业局联合调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