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助推罗陂和谐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助推罗陂和谐发展
罗陂乡位于乐安西南,是乐安县的西大门,东与湖坪乡、万崇镇接壤,西南与永丰县毗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8公里,距吉安市永丰县42公里。全乡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余人,下辖8个村委会、3个直属村小组。
近年来,我乡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特别是在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平安罗陂等方面,我乡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如农村“三留”人员(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和社会治安管理问题、农村扶贫开发以及医疗、教育问题等等。如何有效解决这些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成为基层党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其职能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在农村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 应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依托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手段,切实加强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为民服务,把功夫下在百姓身上。
一、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手,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乡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乡镇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乡镇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乡镇基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发展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出一条服务型管理、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是要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固基层政权,提高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以及“鼓士气、顺民心、树新风”主题教育的开展,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作用。二是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只有改革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创新管理,提高效能,我乡 进行了职能部门综合改革,整合资源成立了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和社会事务综合服务站两个站所,将农业、水利、国土、森林防火等办公室纳入农业综合服务站,将计生、民政、劳动保障等办公室纳入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建设了罗陂乡文化综合大楼,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将两个站所的所有服务窗口进行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了便民服务,创新了管理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我乡近来年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配套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三是要切实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必须坚持以民为本,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为民意识,服务意识。全面推行“民情下访”经常化、制度化,畅通民意渠道,收集基层问题,解决群众诉求,确保社会稳定。推行干部职工星级考核量化制度,加强对干部职工的相互监督,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通过不断加强对各项制度的调整和创新,我乡机关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整个机关运行非常顺畅,工作效果也非常明显。
二、以信息化为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当前,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
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乡镇,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 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契入点和突破口,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依托信息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乡政府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规划布局上尽量做到全乡一盘棋。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
我乡历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目前,全乡各单位均已完成光纤接入,实现了网络办公,逐步推行电子政务。在软件设施方面,正逐步推行党务管理平台、流动人口管理平台、社会保障管理平台、农业统计平台等现代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水平。在队伍建设方面,每年都组织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专门设有网络宣传员和技术维护员等。
三、用心用情为民服务,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均GDP达3000美元这个关健转型期,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这个时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群众的诉求不断增加,社会利益急需再调整再分配。为此,切实加强和保障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是基层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就是要围绕民生问题做文章,切实关注民生,加强和保障民生。要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市、县的各项惠民政策,重点抓好群众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突出民生问题。要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村民生产生活。要结合实际,深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关爱活动,要在全乡积极开展诚信文明户、五好家庭户等文明道德模范,树立典型,鼓励先进。要积极围绕构建平安和谐乡镇,严格打击种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罗陂。
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就是要狠抓落实。要重落实、敢落实、善落实。发展是工作落实的结果,只有落实才能发展、才是尽职、才算本领。只有各级干部攻难克艰、狠抓落实,才有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局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发挥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重落实就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落实上,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敢落实就是要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不怕触及矛盾和问题,不怕费力气、惹麻烦;善落实就是要提高抓落实的本领,形成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每项工作的推进都有目标、有办法、有政策、有资金、有队伍、有检查、有监督。要把心思都放在百姓身上,把政绩体现在百姓身上。作决策、定政策、办实事的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要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原则。只有心里装着百姓,心里想着百姓,把精力用在落实上,把心思放在百姓身上,把功夫下到百姓身上,解决好百姓的实际困难,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保证社会人心安定。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和谐发展
天下事“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发展之基,是利事之本,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和”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人们对成功最好的注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如今高山镇就打造出了“以和谐推动发展,以发展促进和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境界。
高山镇位于荥阳市西部,地处豫西山区和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境内多是丘陵山地、沟壑纵横,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矿产资源优势,天气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在发展上可以说是既不占天时,也不占地利。但是提起高山镇,尤其是高山阀门,那却是远近闻名。
2005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综合实力排名在第33位; 2007年在郑州市综合实力已前进到第12位;2009年,高山镇继续名列前茅,居第18位。单从数据分析,高山镇的五年来的发展有进步也有倒退,但是要知道2003年高山镇在郑州市的综合实力排名却是第76位。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高山镇可以说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阀门之乡”、“河南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河南省阀门重点产业集群区”、“河南省先进文化乡镇”、“河南省文明镇”、“河南省环境优美小城镇”、“河南省最佳宜居乡镇”、“中州名镇”、“郑州市生 态镇”和“国家卫生镇”等。2010年,全镇共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财政收入4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70元。与五年前相比,生产总值增长了107.8%,财政收入增长了10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54.9%。
但是,老百姓关心的不只是GDP和财政收入等这些数据,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改善了没有、保障到位了没有。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意。五年来,高山镇就是顺应民心、立足民意,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抓经济上,为企业和客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抓发展上,始终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稳定是基,平安是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保障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这就要求在社会管理上必须要有所作为。在这方面,高山镇把加强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好民计民生等问题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计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
(一)化解社会矛盾,完善信访稳控协调机制,把矛盾解决 在萌芽状态。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在社会矛盾凸显期,要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贯穿于社会管理之中,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愿,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目前,高山镇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建立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群众信访接待站、社情民意互动平台、走访慰问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以及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起来,建成了集综治、信访、司法、社会法庭为一体的综治服务楼,组建了社会法庭,构建起“大信访、大调处、大综治、大稳定”的良好格局,实现了“小事不出村,一般问题不出镇,疑难问题不上交”的目标。高山镇从2004年至今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连续7年没有发生过集体上访事件,连年被郑州市评为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深入实施“平安高山”建设。
民安是民生的基础,没有民安就没有民生。高山镇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着眼点,着力完善警民结合、打防控一体化、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机制,一旦发现警情,做到发现得早、防范得住、控制得好、处臵得快。同时,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出问题,对涉及危害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扰乱治安、干扰民生等行为,努力构建打防管控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做到管理无盲区,防控无死角,治安无乱点。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作用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以登记、审批、监督、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实施,至关重要。高山镇从2007年开始,成立了高山镇村级财务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规范了村级的收支审批程序。并且每月按照规定,把需要公示的账目拿到各村进行张贴公示,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在村级重大事项处理中,高山镇每个村都建立起了“家庭代表—联户代表—组委会—联户代表大会—监委会”的组织架构,在处理村重大事项中均能够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做到了干群之间“有争议、大家议,力争把事情解决好”,这样干群之间关系融洽,氛围和谐,维护了一方稳定。
(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改善民生,把基层基础工作打牢做实。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根本的在于抓好基层、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工作必须以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办实事上。高山镇近年来围绕民生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镇区“五纵四横”街道总体框架建设和道路的绿化、亮化建设,全镇实现了村村通和村组通;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国家卫生镇,实施“合村并城”工程,对到镇区购房的群众给予每平方米40元到100元的购房补贴;三是保障群众生活,制定了老龄津贴制度,为全镇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20元到100元的老龄津贴,对全镇所有公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参合费补助50%;四是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新建镇中心幼儿园,率先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公办教育范畴;五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站式”的服务平台,集中办理老百姓的合理诉求,困难群体的帮扶和人民群众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急事、难事。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弘扬传统的美德,不断提升群众“知美、爱美、求美”的良好夙愿。同时,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组建群众文艺表演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经济是轴,发展是力,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创建和谐社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根本动力。没有雄厚的财力,谈什么发展都是空话,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民生投入需要资金,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资金,如果说平安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经济发展则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高山镇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倡导群众艰苦创业,投资兴办起一批阀门产业,成为我市乡镇企业起步最早的乡镇之一。30多年来,该镇的阀门产业迅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阀门之乡。但是,没有任何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企业改制后,有很多阀门企业纷纷倒闭,而高山镇却顶住压力,没有让集体企业全部改制,很多村的集体企业在精细管理下红火发展,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此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原有的传统产业市场逐渐缩小,经济增长也步履维艰,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加使经济雪上加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如何转变,如何调整,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泥淖。高山镇选择了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该镇提出了建设“三园三区”的规划,即“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集中居住区”,“三个园区”指高山阀门工业园区、庙沟碳素工业园区和竹川综合工业园区。“三个居住区”指“一个镇区和竹川、穆沟两个中心社区”,为发展经济找到了突破口。一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修路、引水、架电,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入驻园区企业提供政策上支持,税收上优惠,服务上方便,使他们在发展上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园区填充能力,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本土成熟企业内外部联合扩大生产,引进资金做大做强,同时充分利用停产企业的场地、执照、环保手续引进外地资金进行规模建设启动生产。三是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与园区产业相近或相关的配套产业,抱团发展。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高山镇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加,为发展民生事业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作风为实,干事为先,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跨越发展,打造幸福高山
高山镇过去的发展有过成功,有过曲折,也有过教训,但是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有一群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领导班子,有一张思路明晰、目标明确的宏伟蓝图。正是这样的前提,高山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从幕后走到前排,从落后走到先进,从贫穷走到富裕,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郑州市委常委、荥阳市委书记舒庆同志到高山镇进行调研,最后说了一句话就是“为什么高山镇不是荥阳市乡镇中最富裕的乡镇,但是对民生的投入确是最多的”。这体现了什么,体现了高山镇党委政府以民 为本的和谐执政理念,为民方能安民、安民方能发展、发展方能为民。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新一届党委班子换届的一年。郑州市提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概念,荥阳市也提出了“打造郑州新组团,建设省会西花园”的战略目标,机遇摆在面前,抓住机遇就能乘势而上,把握方向就能顺势而为。
未来的发展,高山镇的蓝图已经绘就,按照“统筹镇村、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化;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富民工程、合村并城安居工程、靓丽文化名片工程、社会保障慈善爱心工程”,坚持科学发展与创新转型相互促动,坚持协调发展与统筹兼顾互为依存,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动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着力推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努力打造幸福高山。这就要求全镇干群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务实作风,踏实肯干,一步步按照蓝图绘就的目标逐步实现。
(一)作风为实,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 和谐稳定上,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实,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利益第一,多想一想自己的职责和人民的期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立足本职岗位,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就能够以扎实的作风履行好自身职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干事为先,口号喊的再高,不干什么都没有。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要充满激情,增强责任意识,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凝心聚力干事业,尽心尽责谋发展。二要提高能力,主要是提高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三要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干部要带头干事。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身为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一方面要率先垂范,以实事做出示范,为群众做出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亲历亲为,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业绩立言立行立功。
高山镇上下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风清气正劲足的浓厚氛围。我们相信,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高山镇的发展必将在宏伟的蓝图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上虞市总工会主席任一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劳动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已经成为观测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企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成为空中楼阁。近年来,上虞市总工会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作为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既是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同时又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代表者,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入点和着力点,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一是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工会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社会支柱,在职工群众心中具有高度的信誉度和公信力,是在社会上有凝聚力、号召力的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二是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工会是我国最大的、最有影响的群众团体,工会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三是有独特的体制优势。我国的工会担负着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社会职能,一方面要组织引导广大职工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代表、反映和维护职工的利益,推动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促进劳资共赢。
二、我市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我市各级工会以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园区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已创成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6家,省级和谐园区1家,绍兴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96家,上虞市级172 家,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级122家,全市778家企业参与了创建活动,参与率达到单建工会企业的81%,在稳定职工队伍、融洽
劳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建设和谐上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市主要通过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提升工作理念。近年来,我市劳动关系总体上和谐稳定,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利益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日益突出。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有利于把劳动关系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企业和基层,促进和谐上虞建设。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的通知》,对我市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市总工会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动员鼓励更多企业重视并积极参加,提高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同度、参与度和支持度。同时,分别在百官街道、崧厦镇和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进行了试点,探索富有乡镇、园区特色的创建规划、创建内容、考核验收标准等一系列操作程序,通过培育先进典型,建立示范点,发挥好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召开现场推进会在全市推开这项工作,确保了创建活动在我市全面开展。
2.完善机制体制。为进一步激发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的积极性,我市多次召开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会议,就创建活动激励机制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明确将创建活动列入市委、市政府对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把企业有否开展创建活动列入综合性先进评比的前置条件。从2009年开始,我市又实施创建达标奖励制度,由市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对创成国家级和谐企业的奖励1.6万元、省级0.8万元、绍兴市级0.4万元、上虞市级0.3万元;此外,我市还对2009、2010中创建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市级部门和创建企业授予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再进行表彰奖励,两年中对5个乡镇(街道)、3个市级部门以及40家创建企业授予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分别给予1万元和0.5万元的奖励,仅去年市政府就拨出专款奖励资金80余万元。一些乡镇(街道)也设立了相应的奖励资金,较好地调动了创建主体参与热情和内在动力。
3.加强督查指导。我市在实践中将创建活动的主要工作标准归纳为“六查六看”,即:一查依法规范劳动合同,看劳动合同内容是否全面合法、履约执行情况;二查劳动保障情况,看职工工资是否按时发放,“五险”是否到位;三查职工素质和生活后勤保障水平情况,看各项后勤保障措施是否落实;四查安全、环保、计生等情况,看有否存在上述“一票否决”事项;五查工会自身建设情况,看工会作用是否发挥;六查各类资料存档情况,看职代会等有关资料是否齐全完整。为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增强创建活动实效,全市各级工会每年五月份开展职工维权服务宣传月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整治非法用工、规范劳动力市场、签订劳动合同等专项检查,仅去年开展日常巡查企业672家,为2610名劳动者追回被拖欠的工资695.8万元,补发超时加班工资392万元,为劳动者发放经济补偿金1200多万元;查处12家企业补缴社保费28万元,立案调处劳资双方的纠纷1208起,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628.1万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409.4万元,有效保护了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4.夯实基层基础。把改善职工民生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实施筹措资金暖职工、提供岗位促就业、互助互济缓压力、后勤保障优环境、服务劳模崇敬业、技能培训提素质、活跃文化聚合力、法律援助保权益等改善职工民生“八件实事”,努力使广大职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高标准建设市总职工维权帮扶中心临街窗口,为职工提供法律救助、就业介绍、信访接待等一站式服务,2010年调处职工来信来访158件,参加工亡事故调处25件次,提出了工会组织的主张,维护了职工权益。加强基层工会组建,六月份开展“工会组建宣传月”,发动全市工会干部走访企业、商户,宣传《工会法》、《工会章程》;整合社会资源,与新居民事务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务工流动人员加入工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务工流动人员办理《居住证》的同时源头加入工会组织,与工商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商贸服务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工会组建力度,进一步夯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组织基础。
全市各级工会把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作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深化了职工维权体系。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职工劳
动保障、企业民主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规范与落实。全市建会企业全部签订了集体合同和工资协议,530家企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厂务公开制度,523家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962家企业建立了职工维权服务点、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员和外来员工联络员,及时处理和解决职工提出的问题。二是实现了劳资双方共赢。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一方面,企业善待员工、依靠员工的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与职工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市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率先开展了“职工企业同呼吸,攻坚越坎谋发展”为主题的“共同约定行动”,全市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2173条,被采纳848条,小革新76件,小改造138件,小设计97件,小发明24件;检查安全生产558次,摸排出事故隐患1149起,整改975起,尽力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三是促进了平安上虞建设。通过创建,职工最关心的“工资、工时、工伤”和“休息、休假、休养”,职工最需要的“吃、住、行”和“安全、安心、放心”等问题得了有效的解决或改善,从而减少了劳资双方的矛盾,近年年我市未发生过因劳资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和重特大伤亡事故,为平安上虞建设作出了贡献,市总工会被市委评为维稳工作先进集体。四是提高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由工会牵头主抓,既是工会组织履行职责、展现作为的本质要求,也是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有效载体和方式,通过创建过程,工会组织的工作得到党委政府的肯定,在企业、职工中的号召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社会中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建议和思考
工会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必须依据自身的性质及职责,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服务职工与服务企业相结合,畅通向党委政府反社情民意的渠道,搭建政府向企业和职工供社会服务的平台。
1.要突出“民生”这一中心。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始终坚持以职工为本,把保障和改善职工民生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在企业加快经济发
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职工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职工。工会要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和诉求,切实解决好涉及职工民生的实际问题。
2.要抓住“机制”这一重点。当前劳资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往往是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利益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在创建活动中,必须着眼于职工权益维护机制、企业创建动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广大职工切实感受到权益受到保护,使企业从“要我创”转变为“我要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工会牵头、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
3.要加强“基础”这一关键。基层工会组织处于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是工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要以“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为目标,加大工会组建力度,把广大职工加入到工会中来。同时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工作活力,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四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发言稿
今年以来,我局结合省委、省政府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对永佳河镇栗林店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大走访、大调查,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的工作目标,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村集体情况:栗林店村位于永佳河镇西南部,距乡镇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15公里,下设村民小组15个,户籍人口1922人,其中常住人口1120人,外出人口802人,特困人群132人。该村耕地面积1458亩,山林面积400余亩,交通便利,村委会临桃李公路100米,通村公路90%硬化,剩下2个村民小组3公里未硬化,电话、有线电视、网络整村全覆盖。
2、村经济发展情况
该村属农业大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为主,水稻、棉花、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左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左右,低于全县水平。农民纯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占72.5%,农业收入占21%,其它收入6.5%。村集村2010年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房屋出租9000元,投资收益2000元,其它收入9000元,多年来村集体不负债,但2010年新建村级办公
楼三层21间,完善办公设备和附属工程,累计投资24万多元,目前缺口资金9万元。
3、两委班子情况
该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女性1名,全部是中共党员。村支部书记樊银祥1950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87年担任书记职务,目前兼任村委会主任,其他成员50岁以上3人。全村党员45人,设置党小组5处;定期召开了党务工作会,做到党务每月公开,村务进公开栏,党员有活动室,群众有谈心说事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资超市、卫生室、档案室等设施齐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高,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潜力没有挖掘,好田好地好山林投入不足、收益不高,特别是缺乏种养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2、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为农田排灌水设施老化,两处机房泵站不具备抗洪抗旱能力。小田小地整理没有启动,加大了劳动力度影响利用率。
3、村民住房条件不佳,全村常住448户,住房砖木结构占到80%以上,而且公共设施很少,没有统一的规划,脏乱差问题严重。
4、村集经济发展不活。主要表现为村办企业少,效益不明显,原来村办“小三场”全部解散。2010年引进的永佳河
镇栗林店村鑫源建材场,经营产品单一,年产值不是很高,村级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很少,严重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
根据栗林店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创新农村社会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增收缓慢有关。尽管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总的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农民收入主要还是以打工经济为主,农业自身收入微乎其微。因城乡交流的加快,城乡生产、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农民对农村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农村公共事业薄弱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反映在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城市居民免费享受便捷的交通,优越的教育资源,而农村上学难、出行难、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农村低保标准比城镇低,覆盖面比城镇小,新农合报销比率也相对较低,更谈不上就业权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这些差距也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3、农村社会治安差的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壳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
农村成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地。这些都给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提供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农村版土面积大,区域分散,相对来说警力配备不足,农村社会治安投入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较城镇少,更不说天眼工程建设。村级组织分设的治调机构因经费紧张,出现错位、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也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4、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有的地方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发挥组织带头作用。一部分村干部干事谋事的能力有,但是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差,不愿意扎扎实实地搞工作,把村的事当副业做,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只要开展工作,动手动脚都要花钱,集体经济基础又差,导致工作得过且过,没有一点主动性,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三、解决的途径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加大农村投入要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支付力度,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充分挖掘农业本身的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让城乡均衡享受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探索农村集体组织收入股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和经营,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
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增加农村社会和谐因素。
2、深入基层,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法宝。创新农村管理,要求机关干部扎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走访、大调查不仅提升了干部自身素质,还加深了干群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建立长效机制。今年全省开展的“三万”活动就是农民朋友很受欢迎的活动,对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很有帮助。
3、加强管理,强化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要在选好和建好村级班子的基础上,要重视干部定期培训,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不断提高政治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服务群众的意识,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班子和班子成员实行目标项目化管理,明确职责、细化内容,以实绩考核、公众测评为依据评比日常工作,并公开、公正、公平运用评比结果,要落实基层干部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在保证落实工资的基础上,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拥服的干部要提供进步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基础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历次会议都将其列为重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创新社会管理之所以如此重要和紧迫,其主要原因于,一方面我国社会已经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巨大变革,对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已经引入了社区等现代管理模式,但随着人民群众从被动接受管理,接受单一式服务转向就业、就学、就医等全方位的需求,旧有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小康生活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因应时势,切合民意,推陈出新,创新管理模式,势必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轻则引起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重则引发社会动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有鉴于此,我们应当从服务好,维护好,管理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提升基层服务意识。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各层次的关系,调动各层次结构中各要素的积极能动作用,而其中党员干部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干部一台戏”,我们应当着力于提升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着力于维护好,服务好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的民情联络优势,切实做好就业、医疗、就学等民生服务工作,打好服务人民这场长期的攻坚战。
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于强化体制机制改革。从政府机构、社区到社会团体,普通民众,都应该融入到创新社会管理这一机制中,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要发扬纽带联系,建立起涉及民生保障,社会调解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管理体系,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服务。例如完善大调解机制,实行社警民联防机制,既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能动作用,又能更好的切合民意需求,化解基层矛盾,防控结合,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在于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居民个人、各企事业单位有序参与管理。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一些土办法、土点子,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应当大胆采用;对于民众的正当要求,要认真加以对待,并经过民主程序分析研判,让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牢牢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在平安建设、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就业就学等领域加强协作,夯实管理基础。
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应当积极参与并切实行动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