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时间:2019-05-15 11:2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第一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

——蔡甸区司法局深入推进人民调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以来,蔡甸区司法局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这一主线,以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能作用为重点,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制度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努力拓宽调解覆盖面,提高调解水平。1至7月份,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各类民间纠纷 1760件,调处成功1755件,调解成功率 99.7%,重大复杂矛盾纠纷6件,防止矛盾纠纷激化1件,防激化率100%,未发生因调处不及时引起的矛盾激化和民转刑案件,有力地维护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人民调解员战斗力。

一是紧抓调解员的思想政治建设。通过扎实开展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全区调解队伍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筑牢为民的宗旨理念、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使广大调解员的思想政治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二是加强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区局领导高度重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建设摆在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职能作用的突出位置,通过岗位练兵、以会代训、庭审观摩、聘请专家对调解员进行调解基本知识讲授以及组织调解员参加市局培训等多种途径培训,使调解员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满足了群众对于人民调解的新期盼新需求。

三是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专职调解员。我们根据区局实际情况,从原蔡甸区法学培训中心管理人员中择优选聘了18民专职调解员充实到调解一线,同时积极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协调成立了医学专家库和法学专家库,成员分别达到30人和16人,使蔡甸区调解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支持。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构筑防范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网络。一是加强调解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行业性专业调委会。伴随蔡甸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患、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征

地拆迁等具有行业性、专业性特点的矛盾纠纷凸显,因其专业性背景,现有的大调解工作机制难以很好地承担调解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区司法局通过积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商,在全区分别建立了医疗纠纷、劳动争议、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争议、食品安全纠纷、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房屋征收补偿纠纷等6个调委会,为全区的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6个调委会从成立到投入运作的近7个月时间里,共受理矛盾纠纷164件,调处成功164件,调解成功率 100%,其中劳动争议纠纷2件,医疗纠纷2件,食品安全纠纷9件,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纠纷151件。

二是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法务前沿工程”。通过充分挖掘民间资源,建立以村(居)、社区为依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人和当地精英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务前沿工程室,进而建立村(居)党支部书记负总责、村(居)委会主任负主责、法务室主动受理、小组长(楼门院负责人)积极参与的村(居)级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三是拓宽调解覆盖面,设立园区司法工作站。由于体制的原因,蔡甸区司法行政工作没能在姚家山、常福、沌口3个园区全覆盖,随着3个园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托管村及入驻企业增多,人财物流动量增大,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为有效改善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软硬环境,助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司法局向区委、区政府请示申请在3个园区设立了司法工作站,自司法工作站成立以来,园区的矛盾纠纷得到了有效调解,园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丰富调解服务供给,设立司法所和社区律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活动,引入律师这一中立的第三方力量参与基层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了矛盾调处机制、规范了调解程序、提高了调解能力和调解质量,有效提升了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自蔡甸区“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工作启动近1个月来,律师参与司法所重大矛盾纠纷调解3件,代理民事纠纷案件2件,解答社区居民群众法律咨询97人次。

三、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调解工作效率。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涉及基层调解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区局强化了街乡镇司法所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了《矛盾纠纷台帐登记月报制度》、《矛盾纠纷调解程序》、《司法所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职责》、《矛盾纠纷转办制度》、《矛盾纠纷调解回访制度》以及《矛盾纠纷调处通报制度》等七项制度。为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提升工作的执行力,区局进一步完善了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蔡甸区人民调解和大调解工作机制检查考评细则》,更加细化了工作要求,如细则要求人民调解工作要坚持对辖区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一调处一上报制度,调解成功率达99%以上等。通过制定这些硬指标,激励鞭策调解员化被动等待调解为积极主动排查化解矛盾,调解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

四、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有效运行。

一是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在专业调委会建设过程中,区局向区委区政府争取将设立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所需的各项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使我区行业性专业调解工作经费得到了坚实保障,有力促进了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设向前推进。

二是区局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从法务工作室、司法工作站的建设,到社区律师工作室的配置以及各种公示牌的制定,区局都拿出专项资金加强了保障,保证了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是律师事务所等外力给予了支持。在“所所对接”暨律师进社区活动中,各律师事务所在积极履行社区法律服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向司法所伸出援助之手,如:与桐湖所对接的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向桐湖所提供了2万元的保障经费;与索河所对接的威德律师事务所为索河所先期提供了5000元的经费支持;与永安所对接的德恒分所表示要将永安作为律师事务所公益活动、公益事业的基地来办,在物力上将给予大力支持。律师事务所等外部经费支持使我区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重要支撑。

第二篇:来安县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力促社会和谐稳定

来安县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力促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来安县妇联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县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设在县妇联的组织协调优势,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夯实社会管理组织网络、推进“两个规划”实施和实事话维权,力促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夯实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妇联组织换届,村妇代会主任100%进村“两委”。在县经济开发区、汊河经济开发区首次成立妇工委组织,推动妇女集中的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妇委会试点,创新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管理模式。全县建立女职工委员会72个,县直部门妇委会25个,建立138个“妇女之家”,健全妇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网络。

二是推进“两个规划”实施。组织全县37个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对《来安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2010)》、《来安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2010)》的终期评估,推动各成员单位完成《来安县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来安县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的编制,并以县政府名义颁布实施。以“两个规划”评估、颁布和实施建立政府主导、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大格局,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医疗卫生、教育、经济、决策管理、社会保障、环境、法律等领域同步协调发展。

三是开展实事化维权。开展“十佳优秀女性”、“十佳女性”、“城乡巾帼模范”、“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爱心人士”、“平安家庭”、“好军嫂”、“双学双比”女能手、“优秀爱心妈妈”、“妇女之家”示范点等评选表彰活动,表彰各行各业涌现的先进典型近200名,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方式;利用网站等各类媒体宣传全县妇女儿童发展新成果,在滁州日报、滁州先锋网、中国滁州新闻网、皖东晨刊、来安先锋网、市县妇女网网络、报刊等媒体发表宣传信息100多篇;开展扶贫培训,培训妇女2000多人次,发放妇女小额贴息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协调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扶贫助困,捐资助学;耐心接待来信来访,调处婚姻家庭纠纷;组织对爱心妈妈、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来安县妇联陆传梅)

第三篇: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 提升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稳定 提升社会和谐

刘小毛 2011-12-15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我省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苏荣书记的报告中指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让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社会和谐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而作为党的执政基层——社区,如何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改进社区管理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全新课题。自2011年6月12日起,街道全面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以来,街道成立了5个网格工作站,32个网格工作室。经过半年多的运行,网格化管理成果卓有成效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万安县芙蓉镇和奉新县政法委先后慕名来街道和东湖社区参观学习。

一、要提高认识,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随着共青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自然增长,国企改革使大量企业“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周边县区人口的大量涌入,使社区各项社会事务越来越繁杂;街道社区传统的工作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现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实行一种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即“社区网格化管理”。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把现有社会再细分,设立网格点,把服务触延伸到小区、到居民门前。通过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到每一个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综合管理,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消除在萌芽,实现“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创新社区管理机制。

2、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提高意识认知的需要 思想决定行动,要做好一件事,思想必须先行。而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则必须要充分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

⑴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街道、社区服务意识的需要 街道、社区的根本宗旨就是“营造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支持,服务社区居民”,归根结底就是服务,而网格化管理则是把一个个“大社区”被细分成了“小网格”,每位街道和社区干部都有一份“责任田”,促使他们经常深入群众,了解和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使社区工作重心下移,居务信息的来源更多,情况掌握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消除了机关化工作现象,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网格,及时了解居民的需求,及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管理服务的“盲区”和“真空”。

⑵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网格管理人责任意识的需要 现有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在“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 上不够,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管理不及时和服务不到位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就是要从根本——思想上进行转变,而网格化管理这一全新管理模式正是突破原有工作瓶颈,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的最有效途径,让社区工作人员切实体会居民的所思、所需、所想。

⑶开展网格化管理是提高居民参与意识的需要 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开创,打破了单一的社区工作人员“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而是将辖区内所有可动员、可运用的力量全部集中,发挥直管党员的模范带头、在职党员的“身先士卒”、老年党员的“奉献余热”及居民骨干的“饮水思源”作用,使他们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提升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感召的力量是无穷的,网格中热心的居民积极参与服务,推进了居民自治,厚实了党执政为民的群众基础。

二、要落实行动,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按需构筑网格工作网

根据街道工作实际,科学设置“中心+站+室”的网格责任区,建立网格管理服务双机制,构建起有序工作网。①建立三级网格化图谱。茶山街道办事处为一级网格,社区为二级网格,居民小区为三级网格,把社区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居民小区,每栋楼房,在第一时间了解居民的所需、所想,在第一时间解决居民的所烦、所恼,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②建立网格管理服务机制。设立由联系社区的街道领导任社区网格工作责任领导、社区一把手为网格工作站的责任人、社区干部是网格工作室的责任人、2-3名居民为网格室信息管理员,建立街道、社区、居民三级联动的网格管理服务机制。③建立“民情热线”工作制度。对居民群众提出的诉求实行民情记录、民情受理、民情畅通三项“一条龙式”的工作制度,实行“一卡”(联系服务卡)通道、“一会”(每星期工作例会)通报和“一栏”(社区网格化管理公示栏)通告的“三通”制度,畅通居民群众了解网格化工作、知晓服务办事流程以及情况解决反馈的渠道,使网格化工作更透明。

2、注重创设先锋引领平台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推进中,注重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党员先锋作用的发挥,使更多的居民群众参与到网格化工作中,使服务更贴近居民、更有深度。①在网格中建党小组。在网格中建立网格党小组,吸收在职党员为小组成员,重点联系网格内重要群体和部分居民,形成网格服务团队联系网格内的党员和群众,党小组联系网格内群众的双层交叉联系方式。②推行楼道“党员示范岗”。将党员身份、住址、联系方式等在楼道公开,要求每个党员在楼道承担“一岗四员”的职责,明确责任岗,当好宣传员、护楼员、联络员、调解员,以党员楼道速递为线,在网格内楼道党建公开栏的留言板为终端,收集社情民意,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为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③成立“支部互助帮困基金”。由社区党员自愿捐款设立基金,委托社区管理,用于资助解决社区贫困家庭上学、看病、就业等难题。

3、整合壮大网格服务力量

着眼于网格居民的显性需要,整合人力资源,让全体居民都参与到网格工作中来。①成立特色网格小组。充分发挥辖区内在职党员的力量,组建特色网格小组,将社区工作职能延伸到专业服务队中来(如义务维修;文艺表演;关爱女童;校外辅导;医疗保健等)。②成立民情协调队。在社区网格管理服务站设立一个由一批关心社区建设、在居民中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参与的民情协调队,记录和递交居民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并协助调解各类矛盾和纠纷,对社区各种“杂症”、“难症”、“顽症”把诊开“处方”。③建立和谐促进小队。在网格中组建和谐促进小队,充分发挥小区长、楼栋长群众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巡逻员、协管员这“五大角色”作用,组织动员这些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宣传、信访维稳、司法调解、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社会监督等工作,使网格成为平安社区建设的维稳器。搭起居民和社区沟通的桥梁,使社区、街道能及时把握居民动向,将各项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善于总结,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

1、总结经验,提炼形成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在近1年的工作实践中,社区网格化工作体现出了民意表达有渠道、民生项目有落实、特殊群体有侧重、综治维稳有保障等优点,各项工作机制、工作平台及服务力量已初具规模,并初具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街道、社区将结合现有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深入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条块结合,提炼形成具有街道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工作模式。

2、查找不足,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在取得了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充分地发现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如街道、社区与网格捆绑联动执行不到位、网格内管理人员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网格化管理发展不平衡、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善于解决问题等,这都将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及难点,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针对显现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摸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第四篇:创新审判工作 力促社会和谐

创新审判工作 力促社会和谐

——宝丰法院荣记省高院集体二等功纪实

日前宝丰县人民法院院长井慧宝,从全市法院党风廉政建设暨表彰大会上,捧回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集体二等功”的奖牌。这沉甸甸的奖牌,凝结着该院干警的辛勤汗水和不懈追求;见证着干警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争创一流的艰辛历程;彰显着干警超人的才智和不凡的业绩。

历史的车轮转动到21世纪的今天,法院的审判工作怎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才能为人民群众营造出平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推动经济建设、民生工作、和谐社会发展?这是近年来宝丰县人民法院着力探讨、积极实践的重大课题。为此,该院围绕能动司法、创新管理、提升质效、改进作风四条主线,努力建设“服务型、公信型、廉洁型、和谐型”一流法院,在审判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先后荣获“省文明单位”、“省花园式单位”、“全省清理执行积案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涉诉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案例指导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在全市法院系统绩效考核中,2008年名列第二,被市中级人民法院通令嘉奖;2009年该院28个单项工作有17项获得第一,总评荣获第一名。日前又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有8人次受到省级表彰,11人次受到市级表彰。该院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法院系统的一面旗帜。

能动司法保稳定 强化调解促和谐

在宝丰法院法官的心目中,公正司法、依法调解已成为对人民群众的一种无言承诺的社会责任。他们把通过一件件案件的审理和公正地依法调解,化解矛盾、实现和解、消除仇恨、促进和谐,践行于审判过程的始终。

2007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的理念,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境。围绕这一目标,宝丰法院党组大胆改革,勇于创新。2007年7月,他们经过充分调研,进行机构改革,将原来三个民事审判庭改为民事审判庭,民事调解庭和涉诉信访局。民事调解庭专职从事民事案件调解工作,规定除人民法庭辖区内的案件外,其他民事案件均先由民事调解庭进行调解,期限为一个月,在不能调解时再将案件转入民事审判庭审理,以最大的限度将可调、能调的案件全部及时予以调解解决,使诉讼双方及早从诉累中解脱出来,达到节省诉讼资源,和谐解决纠纷的目的。俗话说:“一年官司十年仇”。在对薄公堂,对与错的判决执行后,可能纠纷本身的争执已画上了句号,但纠纷双方当事人却往往留下长久的仇恨,这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司法的权威和形象。为此该院积极探索和谐审判的新方法、新思路。狠抓源头治理,努力在案结事了上下功夫,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不断加强调解工

作,先后制定了《民商事案件诉讼调解工作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调解工作的意见》等内部工作制度,要求只要案件存在和解、协调的可能性,都要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坚持把调解贯穿于案件审判、执行的全过程。同时在保证正常办案经费的基础上,规定每调解、和解或协调一起案件,补助120元,以此来激发法官调解工作热情。2009年,结合全省法院系统开展的“调解年”活动,该院召开了“调解工作专题研讨暨经验交流会”,组织法官对工作中积累的调解经验进行交流,总结出了“六必须”和“九心”调解法并在全院推广;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了41名品行良好、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社会人士,担任法院特邀调解员,参与诉讼调解工作。在开展的调解百日竞赛活动中,鼓励和倡导“零判决”,积级引导法官最大限度地通过和谐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目的。从而开创了具有宝丰特色的调解新途径。

天平闪耀促和谐,能动司法结硕果。宝丰法院诉讼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自民事调解庭成立以来,共审结民商事案件993起,其中以调撤方式结案905起,调撤率达到91.1%;涉诉信访局成立以来,共接待来访群众1182人(次),通过调解,使初访信访的接待成功率达98%,信访案件的消化处理率达到90%。其中2009年以来刑事附带案件的调解率达到96.9%,民商事案件的调撤率达到80.6%,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对应的是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数量明显下降,2008、2009两年受理894起执行案件,与2006、2007两年的1302件相比,下降了31.3%,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创新特困救助办法 创立廉政保证机制

改革创新是法院工作的动力之源。创新是发展的关键,这其中管理创新尤为重要。然而,如何才能创新管理方式?宝丰法院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创新特困救助办法。2006年,宝丰法院在对涉执信访工作进行调研时发现,刑事附带民事、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执行案件中,由于被执行人正在服刑或已死亡或无能力给付,且无财产可供执行,而申请人又属于特困户,不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极容易导致双方矛盾激化。针对此种情况,该院积极探索解决途径,利用多种渠道筹措专项资金,于同年4月在全省乃至全国法院系统内率先创设并实施了特困申请人救助金制度,专门救助那些因被执行人无力赔偿而导致生活困难的申请执行人。

该院自救助金制度运行以来,共向符合条件的特困申请人及部分生活陷入极度困难的信访人发放救助金160余人(次),累计金额1712270元,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特困当事人的生活困难,化解了一批涉执信访案件,维护了社会稳定。《人民法院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报道后,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了很大反响。在2006年全省执行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市中院将此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得到了省委政法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法院系统予以推广。

创立廉政保证机制。党风廉政建设是司法事业成败的关键,是人

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警示教育、廉政承诺、五条禁令等常规措施无疑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如何才能进一步增加违法违纪行为的经济成本,建立和完善违法违纪行为的“不愿为”机制?该院结合自身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4月创造性地实行了《无违法违纪保证金制度》。制度规定,由干警每月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院内再匹配同额款项注入干警个人账户。如干警出现违法违纪问题,则视不同情况扣除相应数额的保证金,保证金账户余额在干警退休时一次性支付干警。与其他类似保证金制度不同的是,该制度不但在干警违法违纪或出现审判瑕疵时具有惩罚性质,而且在干警遵纪守法时还体现出了奖励的特征,从而在制度和经济上建立了一道拒腐抗变的防线。该制度实施后的第一年中,先后有四名干警被扣除了保证金,对其他干警起到了威慑、警示作用,之后的三年中,未再出现干警因违法违纪被扣罚保证金的现象。目前,该院干警的个人账号中保证金数额累计人均已达1万余元,大大遏制了干警违法违纪行为,有效预防了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不断提升法官素质 确保办案质量效率

公正司法是法院工作的生命线,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才能确保司法公正,而这一切都需要法官素质的提升和法官品格的铸造。

近年来,宝丰法院制定了人才兴院战略,提出了“打造学习型法院,争当学习型法官”的号召。该院成立了学习小组,挤出资金购置

了电脑、镭射机等学习工具,每周二、周四下午利用2个小时的时间,组织干警通过观看法律培训光盘讲座、法官培训法官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积极引导干警开展疑难案件评析、专题业务培训、法律业务考试等活动。对学习中成绩突出的干警,除在经济上予以奖励外,还组织他们分批到山东、延安等地先进法院参观学习。为方便干警查阅学习资料,该院筹资5万余元,购置专业书籍6000余册,订阅报刊杂志30余种,建立了图书室,并逐年对图书室书籍进行更新。同时通过读书演讲会、理论研讨会、审判业务知识竞赛、庭审观摩、速记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岗位大练兵。对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干警每人批假三个月复习,给予经过考试取得资格的干警每人3000元的奖励,从而在全院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型法院的创建,干警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文化层次得到提升,已有11位干警顺利通过了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目前,40岁以下的法官全部达到法律本科以上学历,全院有150项(次)工作分别被省、市、县评为先进或优秀,10个集体先后荣立三等功,干警累计受到省、市、县表彰182人(次)。

执法办案是法院工作的第一要务。人民群众在诉讼中最烦的就是办案不公,拖拖拉拉。面对案多人少的严峻形势和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新要求,宝丰法院提出了判决案件一律要办成“铁案”,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要办成“精品案”,一般案件要办成“和谐案”的目标。为此,该院积极进行民事审判制度改革,将提高案件质量作为评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继成立了审判质量评查领导小组、案件质量责任认定委员会,由院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将案件评查结果纳入审判质量考评体系和法官绩效考核体系,与干警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年终岗位目标奖惩等三者挂其钩来。特别是2009年,该院进一步加大了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力度,出台了《关于提高法律文书质量的奖惩规定》等制度,在审监庭常规评查案件的基础上,每月再由院领导随机对当月审结的各类案件进行抽查、点评,根据案件质量的高低,对办案法官及其所在庭室给予相应的奖惩。对于评查中发现的问题除实行每月点评通报外,还利用学习时间定期组织审判人员进行讨论,引导干警从自身出发,在庭审质证、证据运用、法律适用上动脑筋、找原因,紧紧围绕提高案件质量进行学习和交流。

为提升审判效率,该院对法官个人审判情况实施月通报制度,在对案件实行审限预警和催办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对于超审限案件,承办法官除向党组写出书面情况说明外,案件每超期一天对其所在庭室罚款100元。2009年在全市法院案件质量评查工作考核中,该院名列第一。

正是由于该院多年来重视法官培养,狠抓司法管理,案件质量和效率有了质的飞跃。近五年以来,该院审、执结的13000余起案件中,二审改判率和发回率分别为6.3%和7.1%,与前五年相比分别下降了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呈现出收案率上升、信访率下降;结案率上升、发回改判率下降;执结率上升、中止率下降;改判息诉率上升,上诉率下降的良好态势。

严管重教树形象 厚爱法官强队伍

在宝丰法院所有工作人员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形象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在他们看来,司法形象是公正形象、高效形象、廉洁形象、文明形象、权威形象的集合。为了把这5个形象树得更牢,该院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为统领,先后开展了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整顿、以“零违纪”为目标的法院领导干部廉政建设集中教育活动、法官廉政建设工程等多项活动。形象意识已深深扎根在全体法官的心中,服务大局和司法为民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大增强。

“重教、严管、厚爱”是宝丰法院干部管理的秘诀。为树立法院公正形象,该院在加强对案件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队伍建设。2009年,该院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五个严禁”为主线,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力度。制作“五个严禁”台式提示牌,分别摆放在院领导和每位干警办公桌上,全体干警人人随身携带小卡片,将廉政格言警示牌镶嵌在办公楼过道、电梯口等显著位置,使“五个严禁”入脑入心。成立巡回督查小组,通过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和纠正干警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执行考核机制,把“五个严禁”执行情况与法官的考核评价、晋级评优密切挂钩,实行“一票否决”。浓厚的廉政氛围,使法官们行有所思、思有所感,时时绷紧廉政司法、秉公执法之弦。

在从严治警的同时,该院坚持以人为本,从优待警,把科学发展和人性化管理贯穿于队伍建设始终。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解决干警

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每年组织干警体检,使他们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建立职工食堂,解决干警就餐难,使干警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为全院干警每人配备了一部手机,每月定期发放通讯补助;每人配置了一台电脑,极大改善了办公办案条件。为解决干警的职级待遇,该院积极与县委组织部门协调,一次性为8名干警解决了正科级职级待遇,7名干警解决了副科级职级待遇。为丰富干警业余生活,该院腾出六间办公室设置了干警娱乐室,崭新的乒乓球案、台球案,让每位干警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喜好进行锻炼,使干警们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饱满地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润物细无声,风顺帆正扬。一系列从优侍警措施的落实,干警们切身感受到了集体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精神风貌明显改观,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为法院谋发展,全院呈现出了比学习、比公正、比廉洁、比奉献、比争先的良好氛围。

百舸争流千帆竟,乘风破浪正远航。风清气正的宝丰县人民法院正象一艘开足马力的舰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全院干警正以金色的国徽铸就着明天的辉煌。(本报记者王长河)

第五篇:XX派出所创新精神病人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XX派出所创新精神病人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近年来,随着竞争压力、工作生活节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精神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的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精神病人在马路中间乱跑、阻碍交通,有的骂人打人,甚至发生残害邻里和亲人的事情。为实现病人得到治疗,家属感到满意,群众感到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XX派出所建立了精神病人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把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内容之一进行有益探索,对XX镇辖区内精神病人(不含流入病人)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发现该区精神病人管理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急需加强。

一、XX镇精神病人基本情况

据调查,XX镇现有精神病人42名,其中:男30名,女12名;平均年龄岁;持续性病人名,间歇性病人名;发生过伤人损物事件的名(其中伤人致死的2名);曾经在正规精神病院就医的名,从未在正规医院就医的名(从未就过医服过药的名);现长期就医的名;治疗费已上万元的名,5000—10000元的 名,5000元以下的名,主要由监护人支付治疗费的名,主要由政府支付治疗费的名;有监护人的名,无监护人的名。

可增加点XX精神病人肇事的具体案件。

二、XX镇精神病人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精神病人接受治疗情况差

镇域范围内无监护人的精神病人费用如果由乡镇政府和区民政局解决,对于乡镇财政来说,这笔资金比较大,负担困难。对于有监护人的精神病人,由于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难以保证病人能得到长期正规的治疗,难以保证治疗效果,多数只能找点土方来用,或断断续续在医院买些药;民政部门也没有单独的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政策,贫困精神病人是和一般贫困病人一样享受同样的救助政策,救济金额十分有限。

(二)监护人监护责任落实差

虽然法律在精神病人的监护上对家庭成员、村(居)委会、地方政府都做了一些规定,但因精神病人发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难以控制其行为等原因,加上多数家庭早已因此陷入贫困,无力监管,大多数监护人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基本上没有进行有效监护。村(居)委会的收入来源少,没有必要的设施和资金,也难以落实对无监护人精神病人的监护,地方政府没有专项资金,也难以落实监护责任。

(三)齐抓共管机制不完善

精神病人的管理涉及综治、公安、卫生、民政、城管、财政、残联、劳动保障等部门。目前,涉及精神病人管理的牵头协调、经费渠道、救助机制、治疗和管控、医疗保险、随访管理、应急处臵等问题,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一些规定,但是操作性不强,落实得不好。如定点医疗、强制收治、监

护责任等没有有力措施来保证落实,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和人员,没有保障经费,没有纳入医疗保险病种。

(四)流浪精神病人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人难以控制自身行为,容易脱离掌控,经常有精神病人到处流浪。流浪精神病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安全。但是,鉴于以上各种原因,流浪精神病人管理难度相当大,基本处于无人管的状况。

三、建立精神病人管理服务工作新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派出所所长肖学平为组长,所教导员刘志刚为副组长,派出所全体民警为成员的管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户籍室,切实把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落实到位。层层落实管控,监护双项责任制。村委会、管委会,责任区民警是主要的责任人,病人近亲属是其主要监护人,因此在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中责任区民警要与监护人签订担保书,责令其亲属严加看管。层层落实管控,确保万无一失。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重点管控。

(二)建立健全预案机制。建立完善应急防控预案,做好肇事肇祸应急处臵工作。明确落实对精神病人的应急管控措施,做好人员、车辆、药物等处臵准备工作。重点加强对学校、集贸市场、公共场所的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了确保精神病人不漏管不脱管,XX派出所集中开展精神病人的调查摸底工作,由户籍民警逐一登记造册,输入信息管

理系统,同时强化监控小组对精神病人的监管工作,及时掌握动态上报信息。

(三)严格执行定期排查。合同有关部门,以村、社区为单位逐一排查,做到逐人见面,填写好《病人信息采集表》、《全省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排查情况统计表》,结合民警日常工作情报积累,以人口整顿为契机,深入辖区对精神病人等治安重点人员的基本情况逐人逐户全力摸排,全面调查患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的人员以及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精神疾患人员。重点排查曾经肇事肇祸和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疾患人员,细致核查,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治安重点人员,做到逐人见面,逐人排查,逐人评估,逐人登记造册,实现分级动态管控。

(四)积极提高协作效率。派出所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切实加大对精神病人的管理控制力度,确保不发生影响辖区治安的事件和案件。派出所建立了与民政、综治、社区、村(社)等部门协调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管控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通报情况。在此基础上,派出所民警逐一与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签定“责任担保书”,要求其监护人保证做到:严防病人肇事肇祸;不得使其流浪社会;不发生进省进京;不发生到公共场所闹事等内容。

(五)大力推进宣传动员。XX派出所积极采取接受群众问询、制定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帮扶对象及其家属现身

说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深入分析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致病原因及现实危害,促使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逐步接受这一弱势群体,努力营造关注、关心、关爱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组织民警走访慰问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家属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信任和理解,建立和巩固以患者家属为主体的监管机制。

(六)着力强化帮扶力量。搞好救助救治是减少和消除精神病人危害社会的关键,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生活无着的精神病人,及时协助民政部门妥善处臵,给予救助,保障病情稳定,减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对贫困家庭的精神病人,及时与卫生、民政、残联、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下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力促和谐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篇模版)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流体传动101班级201100529学号 机械系流体专业2010级孙坚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摘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分析我国社......

    推进管理创新 维护和谐稳定

    推进管理创新 维护和谐稳定 梅山镇综治委 2012年3月25日 2012年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总的工作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近年来,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历次会议都将其列为重要任务,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可见一斑。 创新社会管理之......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白彦花镇和谐稳定

    白彦花镇“开局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七 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白彦花镇和谐稳定 (通讯员 康文飞/文 徐爱兰/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

    强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筑牢和谐稳定根基

    强化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构建和谐稳定根基 永吉街道党委、办事处牢牢把握“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 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

    大力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 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李宏伟(2011年5月)社区管理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破产大型国有企业社区管理更是维护区域稳定、促进基层和谐的根基。作为全国最早三大磷矿......

    心系信访群众 力促社会和谐

    心系信访群众 力促社会和谐 ——记浏阳市信访局周瑞明局长 有人说:信访部门是“清水衙门”,信访工作是“机关第一难”的工作,信访干部是“最不像官”、“最受气”的“官”。 20......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准备发表(共5篇)

    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市在7月8日召开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动员大会中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社会管理领导体系、工作网络和体制机制,完善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