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寄生)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doc

时间:2019-05-14 02:0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寄生)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寄生)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doc》。

第一篇:(刘寄生)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doc

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

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刘寄生

[摘要]: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曾在本校做过些许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鹤山一中作为一所以农村生源为主的中学,80%左右的学生在小学及初中都接受过大众音乐教育,20%左右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使初中的音乐课名存实亡。90%以上的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原因是课堂上播放的大多是古典、高雅的音乐,不好听。95%以上学生喜欢通俗音乐,认为音乐课的目的在于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而只有5%左右学生喜欢古典音乐,认为上音乐课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修养。例如贝多芬,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过这个名字,具体就不知道了。肖邦只有50℅的同学听过,还有的学生闹出笑话“肖邦他姓肖名邦自然是中国人啊!”,而对通俗歌手及其作品如数家珍。一节音乐课,一边是老师要根据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一边是学生想上音乐课但不想听老师放的音乐。据此情况,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关系究竟如何?能否在音乐课堂上有机共存?

关键词:高雅音乐通俗音乐雅俗共赏有机共存

一、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概念梳理与形态认识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于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字面上。认为“高雅音乐”就是雅致、雅观的音乐,能登大雅之堂的音乐,;通俗音乐就是土俗、俗套、随便哼唱的音乐,即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音乐。而对两者的认识,我们更应该从形态和审美价值的深层次上来认识。

1、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经典音乐”来称呼它。但是“高雅”、“严肃”、“经典”这三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凶险、刺激、滑稽,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明快、温柔、甜蜜、清新,还包括“严肃”、“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间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不能让它“高”到可望而不可及的阳春白雪的位置。音乐作品艺术质量的好、坏不是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的本质差异。两类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大小及其恒久性不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失败的,并且是很快即被遗忘的。用伟大的经典音乐作品与随时涌现的通俗音乐新作品进行审美价值的比较,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

2、通俗音乐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域不宽,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辨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往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太复杂的作品——“高雅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如刘欢演唱的《好汉歌》则是采用山东民歌《王大娘顶缸》的音乐元素创作而成,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很好的诠释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故事,也给观众以听觉上的较大冲击,久听不厌。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人教版)也应该与时俱进,作一些适当的修改,增加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通俗音乐作品,把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有机的连接起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视线只局限在片面的“高雅”上,课堂上课适当的导入“高雅”的流行音乐。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使两者成为师生之间雅俗共赏的艺术品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接受通俗音乐并进课堂并不难,相信很多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也是很喜欢通俗音乐的。即使还有不喜欢的,只要我们老师曲品味经典流行音乐中的“经典”之处,慢慢就会接受。关键的是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接受,这就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

首先,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的前提。作为中学音乐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行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与之相反,主观上就会觉得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就显得枯燥、乏味,缺乏情趣。

其次,青少年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对流行歌曲的偏爱。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挖掘现有教材的内涵,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象,努力寻找一些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相关联的因素和桥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如我在上课时就碰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一次期末考试,其中一环要求每人唱一首歌曲以展示自己,有一女学生唱起了:“我不想不想长大,„„”当时我也才听过这首由流行组合S·H·E演唱的一首《不想长大》,其旋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主题旋律引用了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的主题音3ⅰ我当时就问他学生,知不知道“我不想不想长大,„„”这一句旋律的原创是谁?她毫不犹豫的答出:S·H·E,我问班上没有一个同学知道,正确答案,都说是S·H·E的。开始有些学生还说我老套:这么流行的音乐都没听过。第二天我就把那个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的碟放给他们听以纠正他们的观点。这样学生才信服。所以,寻找高雅与通俗的交汇点作为导入,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一种方法。

类似这种有相同音乐元素的有很多很多,如曾经广为流传的姚明、阎肃创作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就是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的基本音调为基础谱写的歌曲,在介绍我国国粹京剧时就可以以《唱脸谱》导入;“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则把京剧中的韵白融入摇滚乐之中;《中国功夫》、《男儿党自强》选择了京剧曲拍《将军令》的旋律,田震演唱的《未了情》也有京剧的韵味。台湾流行歌曲《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音乐主体吸取了我国著名琵琶曲《彝族舞曲》中的音调;《大中国》A段时间东北秧歌调写成,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则是将东北二人转和评剧的曲调相融渗。冯晓泉创作的《中华民谣》是将说唱音乐融入歌曲中等

三、引导学生如何去筛选积极向上、有审美价值的流行音乐欣赏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也是师生增进互信、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内心的感情世界是很丰富的。你在教他们如何去聆听流行音乐的同时,无形的也拉近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就会觉得,你至少不排斥他们的一些兴趣和爱好,甚至还喜欢他们的喜好,他们也就会对你的课堂产生一种好奇心,进而专心听你的课到喜欢你的课。很多通俗音乐有它积极向上的一面,如李宗盛作曲、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旋律充满着朝气,歌词催人奋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就告诉同学们,任何成功的背后都是要用汗水作为代价的,你播种多少种子就收获多少希望,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激励他们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类似的还有江涛的《愚公移山》、北大老校长许智宏带着学生演唱《隐形的翅膀》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另外,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是流行音乐中少有的佳作,它虽然是一首爱情歌曲,但是,它不像有些歌曲一样哭着、喊着“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死了也要爱”、“爱你一万年”等等,喊的最凶,也也最肤浅,苍白无力。而《青花瓷》它把中国古典艺术的含蓄美描绘得淋漓尽致,“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表面看他是以古代陶瓷青花瓷作为描写对象,其实是借青花瓷描写了一幅烟雨朦胧、若隐若现的美好画面。给人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冲击都是非常大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类似这种意境的如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描写了古典、淡雅的画面、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借助著名的唐诗《枫桥夜泊》而又把这首诗向前延伸等等这些,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

我们同学,在平时欣赏流行音乐时,更应该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切优秀,有价值的作品自己有选择的欣赏,不应该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而应该要有自己的思想。

欣赏高雅音乐与欣赏流行音乐就好比喝白酒与喝可乐一样,白酒就相当于高雅音乐,可乐就相当于流行音乐,成年人都喜欢喝白酒而不大喝可乐,未成年人则喜欢喝可乐而不大喜欢喝白酒。从喝可乐到喝白酒他都得有一个过程要走,没有哪个人一生下来就要求他喝白酒,等他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的会放下手中的可乐瓶,也不会有哪个成年人整天拿着可乐当白酒喝。所以我们音乐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让学生感受“可乐”带来的清凉,又要让学生感受“白酒”带来的醇香。更应以专业的眼光,对流行音乐进行有选择地合理利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递音乐知识。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音乐艺术产生兴趣,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真正享受音乐的无限乐趣和美感。让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音乐课堂上有机共存,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第二篇:浅谈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实践,对音乐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在给传统音乐课堂教学带来冲击与变化的同时,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启示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各教学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多媒体课件以其画面丰富、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等特点,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音乐课堂里,其优越性更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运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的存在在客观上已经开始影响它正确运用的方向,制约其进一步、深层次的发展。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活动中工具和手段,教师必须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出发,不能“画蛇添足”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我们对待音乐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就像一首歌里唱得那样“想说爱你不容易”。要认真研究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让它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在解决重点问题和对待难点问题的突破中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如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关系简单化,难以想象的问题直观化。

在一次专题活动中,我听到了关于对多媒体教学的另一种评价:这是一次优质课评比。几乎每一堂比赛课都用上了多媒体电教手段,这无疑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丰富和深化的作用。但在这些课上,我看到不少老师忙于操作电脑而缺乏了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前设置好的一幅幅画上、一个个程序之中,教学的灵活性显得不够。这是否走进了误区?这是否有滥用多媒体的倾向?多媒体虽然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可以用具象来表示抽象,但是多媒体也可能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从而造成学生更大的依赖。透过这些现像,我就如何发挥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的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

根据音乐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从音乐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是音乐教师所必需的素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广泛地使用,多媒体运用能力必将与学科运用能力相整合,将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有利于音乐审美情境的创设,为师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提供了条件和环境,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因此有利于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音乐学习目标提供了便利工具,为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打开了大门,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完成多项音乐学习任务,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其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向多方式、多途径发展,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获取音乐知识,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或信息,网络在计算机室或家中等场所朝进行个别化学习。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是它的机械性。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讲究以情动人,因而它需要音乐教师的情绪投入,并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活动中表露的情感进行具体的分析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胜任的。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必然在教学领域里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教师必须保持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重塑自我,努力学习现代教学理论,超越技术因素,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进入教学艺术境界。这样,我们才能跟得上形势的发展,在教学领域里继续发挥能工巧匠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种过分夸大多媒体的作用的倾向,甚至认为教学机器可以替代教师的工作。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论调。现代化教学媒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只要积极主动去学习,人是能够掌握任何工具的。而教学机器是不可能替代教师的工作的,这是因为:

(一)、现代教学媒体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才能发挥它的效能。例如:一年级的欣赏曲目《玩具兵进行曲》。全曲分为了三个片段,分别描述玩具兵在“游行”、“玩耍”、“回家”。虽然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奏感的表达还是音乐形象的描绘都很形象、生动。可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让他们光听是不可能听懂的。于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在听片段音乐的过程中,我分别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内容的vcd画面,使他们对曲子内容的认识就在听与看中完成。就这样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的内涵。在理解了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进一步表现音乐的内容,就会轻而易举了。

(二)、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人格影响,情感的教育是任何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德昌老师强调:“要适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师不要忘记自身教学能力的体现,不要完全借助音响;教师教学语言在逐步散色,脱离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一个公式: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师生对话很有必要,人—机对话代替不了人—人对话。作为情感教育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比如:在教授五年级第九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学生对歌曲旋律也许略知一二,但对于歌中唱到的人和景就不太了解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于是我将台湾的地理﹑风土人情及澎湖湾的美丽风光等录象资料做进了课件,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画面了解宝岛台湾的人与景,并且结合教师精心组织的语言导入本课课题。在让学生欣赏澎湖湾风光的时候,我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现场范唱,而不是让他们听磁带里的范唱。当时,我发现同学们似乎被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感染,也都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基于这是一首来自台湾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了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热爱祖国,为祖国大一统事业祝福!我让学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从现在就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统一事业作出贡献。”„„看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豪情壮语,我也被感动了。最后全体师生共同唱响《我的中国心》结束课堂,课堂顿时被浓浓的爱国情包围着,每个人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

三.分辨主体与辅助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只能起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著名教育家刘德昌老师也曾告之我们:“教师应当把握住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只作为音乐课堂的辅助工具,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象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便能提高教学效益,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边放边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

1、教学中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为教学媒体而教学媒体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突出音乐性,不搞“花架子”,更不可喧宾夺主。使用多媒体要服从教学实际需要,这样才有利于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学生学习音乐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课前,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探究热情,逐渐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让学生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语言文学来叙述。它的形象述离模糊,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运用计算机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创造性地把一些音乐形象制成多媒体课件,多项结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具体形象的情境。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欲望。在欣赏《国歌》时,我配以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和运动健儿夺金牌时的精彩片断,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同身受。不仅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音乐形象,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诱发了他们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在讲一年级《音的强弱》时运用课件展示各种不同的声响,有小动物的叫声、有自然界的声音、还有小朋友唱歌的声音,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且使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这一难点。

(2)、节时省力,化解难点。心里学研究表明: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是音乐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往往教授一个简单的读谱知识,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容易出现理解偏差,不到位,甚至思维阻滞的现象。此时,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在音符的认识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游戏。把五线谱设计成一个大楼房。小音符变成一个个可受的小卡通,让学生利用鼠标的点击和拖动来为小音符找家。如果拖放正确小音符便会对学生说谢谢。如果不对,小音符就会滑落原处。学生们被这个游戏深深吸引了。在游戏中,孩子们很快掌握了每个音符的位置、音名和唱名。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五一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开头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开头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欣赏审美、怡情悦心。“美感仿佛可以摸得着”是艺术鉴赏的佳境,音乐欣赏是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限于儿童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学生的经验有限,无法独立地去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须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引导。然而,有的教师千篇一律空口说教,挫折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把美妙的音乐与动的图像联系在一起,辅以儿童化语言的讲解,以直观的视听效果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地引发心灵的古籍和情感的菜鸣,从而达到对音乐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我录制了CD片《中外舞蹈》中的四小天鹅舞蹈和《世界风光》中的天鹅的片断。让学生结合舞蹈和画面欣赏该曲。孩子们直观地理解到乐曲美,在音乐欣赏中视听结合也要因时制宜,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位老师给学生欣赏了乐曲组合《可爱的动物》。在欣赏时,每段音乐这个老师都配上了一种动物的动画。我觉得这种设计限制了孩子的思维。音乐是一种模糊的艺术,同样的一部作品,每个人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乐曲组合中有一段的音乐活泼、有跳跃感,同学们就有可能理解成不同的小动物,比如:小松鼠、梅花鹿、兔子„„,可老师一开始就用小白兔的动画来固定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没有了想象的余地。

(4)、开阔视野,激发创造。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被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他们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音乐以他独特魅力,成了最好的桥梁,在音乐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形式,营造信息场。多渠道地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不仅能丰富学习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孩子 们在音乐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材第一册歌曲《火车开了》这一课里,我设计的课件,课件中有好几个火车开动的动画,有火车从远到近的,火车从启动到飞奔的,火车钻山洞的„„,当用鼠标点击后,动画的播放是无声的。我启发学生:“这个动画缺少什么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声音“。我便说:”那有哪位小朋友能为它配上声音呢?“同学们特别兴奋,开始互相讲座积极地开始脑筋,不一会儿,学生们就利用节奏速度与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火车开支时不同情景。这样孩子们不仅很快的掌握了速度与力度的变化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而且还让他们有了一种成就感。

这就需要教师预先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方法,来达到辅助教学,获得实效的最终目的。

2、精心准备,做好课前的检查工作。这无疑也是保障课堂实效的有效举措之一。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就应该把怎样运用教学媒体列入必要的内容,精心计划,精心准备。在我们的教案中应体现出多媒体使用的程序与方式。在课前应检查设备有无障碍。所用教学媒体软件,必须事先看一遍听一遍,以免临时出问题,分散学生注意力,浪费宝贵的时间。

3、在上课时,做好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工作,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必须研究的对象上去。哪些时候应提出问题,哪些问题应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环节应提醒学生注意,都要井然有序。使用多媒体,一定要选择最佳时机,以保证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作品、创作时间,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两种乐器的特点,听单簧管和大管吹奏的小兔和乌龟的音乐主题。在分别介绍单簧管和大管时只出现的单一的画面,在要求学生进行比较时再同时出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常常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所以,我在讲解的时候都把动画设置在停止状态,以便于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四、认清优势与局限的关系

选择制作多媒体时要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那些符合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等要求的多媒体,以实现整体优化的目标。

比如,第三册“音的高低”一课,学生最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音的高低混淆起来。在教学中,我就把“音的高低”概念讲解交给了《音乐殿堂》来完成。软件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卡通小精灵,就是他带领孩子们畅游音乐的宫殿。打开“知识的宫殿”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间布置得较为凌乱的卡通房间,小精灵告诉我们:这间屋子里放的都是与音乐有关的物品。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点击了放在暖炉上的一个娃娃,这是娃娃一边向上跳,一边讲解什么样的音是高音,并用女声尖叫声为例子,既生动又形象:点击了放在暖炉下的一个娃娃,他一边向下跳,一边讲解,并以大提琴浑厚的低音效果来示范。学生在学习时有如看动画片,兴致十分高。演示结束后,学生能很快并且准确回答“高音”与“低音”的概念。优秀的媒体教学作品不仅需要优秀的教学设计,更需要优秀的二维动画片、三维形象美工制作人员,需要高配置的电脑与大型制作软件。可以这样说:需要各种非常专业的人士共同参与。由于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基层学校无法实现大家理想中课件的各种表达形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考察市场上已有的教育软件着手,认清优势和局限的关系,将其对学习活动极具价值的部分引入教学活动,各取所长,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⑴《音乐课程标准》

⑵《中小学音乐教育》

⑶《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⑷《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何工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

转贴自:作者:张国静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魅力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中的魅力

昌吉州木垒县东城镇中心小学 刘伟丽

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使人们在“音”的行进中得到情绪的抒发和心灵的感受。从而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营造轻松的氛围,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

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兴趣对音乐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过去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还是听不进去。往往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而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给音乐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因为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容易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渐渐会感到音乐课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复杂的音乐知识情境化,从而让生硬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弥补过去音乐教学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富于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才能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小龙人》时,由于学生无法想象到小龙人的模样,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龙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着进课堂。活灵活现的小龙人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歌唱后,我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二、发挥直观形象优势,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历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教师都十分注重对这两点的综合处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不仅可以模拟和演示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过程,使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可以调整画面的大小和演示速度,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帮助学生解决和突破重难点。例如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占有很大的比例,也一直是音乐教学的难点,欣赏中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不能有效传递,这时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取得不可言喻的效果,在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时,若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听音乐理解音乐形象,必然显得呆板枯燥,然而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时可以一边听故事,一边听着音乐,在电脑上欣赏到龟兔比赛的热闹场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美的享受。这样能使音乐变得通俗易懂,也更能激起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教材中的重难点目标都是要求学生掌握或理解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就是具有直观形象性,它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将教师平时说不清、道不明,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重、难点之处应用了形象直观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动、静结合,无疑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在六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欣赏《爱尔兰风笛》、《水上音乐》、《戏虐曲》等欧洲风情的歌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西洋管弦乐中木管乐和铜管乐、打击乐等主要乐器的音色特点,我首先介绍了以上乐器的音色特点,同时放映相关器乐的图片动画。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可通过声像使孩子们对以上乐器的音色及形状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同学们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情境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合作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例如教学《快乐的节目》,在上这堂课时,我将夏天的录像设制成信息技术课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被野蜂飞舞、鸟儿歌唱、太阳温暖、山谷葱茏、紫罗兰开放的大自然景色所吸引,把他们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审美意境之中。通过这堂课不仅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情况下,教师整节课就是播放乐曲,偶尔简单讲解。这就使得每到上音乐课,学生的头脑中自然而然就想到音乐课就是听听乐曲而已,简直就是催眠曲。对于乐曲表达的情感、乐器种类与配合等等,学生不甚了了。而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效果则不一样,不仅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能很快就调动起来,而且教师的劳动量减轻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通过多媒体辅助,再现乐队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

音色特点以及服装道具、演员的动作表情等,有了音乐再现,视听俱佳,一切都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自然能够静下心来,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此时此刻,学生会对乐曲每一乐段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内容有较深的理解,真正实现“心赏”,用心来体会。

在平常音乐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结合电脑信息技术学科中所学的知识技能,上网查找、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知识;在平时课前或课后,以及期末考查、自测中,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技能,综合归纳、积累课内外音乐知识,建立个人音乐知识库,制作文字、图片、音响融为一体的音乐软件,使各科知识触类旁通,相互促进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给课堂注入了充分的趣味性和活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它的前景非常乐观,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但是我们仍然要合理利用多媒体,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时髦,而是使它作为辅助,为教学目标而服务。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研究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我们也必将开创音乐教学崭新的局面。

第四篇:“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性学习启示

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一中

许晖

摘要:研究性的音乐学习是当前探究音乐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怎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了解相关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并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对增加学生的音乐意识、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起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通俗音乐

语言艺术

上学期,笔者和高一178班的同学们共同开展了为期五个月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探讨的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的,题目是‚通俗音乐中的语言艺术‛。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本次学习获得圆满成功,师生双方受益非浅。下面就此次研究性学习谈几点心得体会。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中学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形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能力,启迪、爱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到发展,完成素质教育赋予音乐教学的任务,这是摆在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面前急需探讨和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音乐课中的研究性学习便是当今音乐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最新学习方法。音乐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所要研究的音乐素材(可以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为研究专题,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体验成功、拓展知识、激发思维、增长才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当我在高一178班提出进行音乐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想时,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热情和好奇。

一、兴趣是课题产生的源泉

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有高雅的古典音乐,有深沉的严肃音乐,还有富于现代气息的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使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作为年轻人特权的艺术形式。这不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富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如何生活。‛(注①)。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花季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正是因为通俗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使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产生共鸣,无比美妙让人心旷神怡的音乐,那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由一个适宜的经验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而我们在研究学习之前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对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从而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地感受美,为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创设和谐的气氛。我根据学生偏爱通俗音乐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优秀健康的通俗音乐渗透在教学中,如在学习中国民歌一课,除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民歌外,我还结合腾格尔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天堂》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给学生讲解了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以及通俗音乐中大量渗透了民族歌曲特色。在课堂上我有意识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内容健康的曲目进行教唱,如《红旗飘飘》、《中国人》、《中华民谣》等。通过欣赏一些VCD、观看表演和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班级小型音乐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之声,播放和教唱一些好的通俗作品,如《东方之珠》英文歌曲《昨日重现》等有意识有目的激发学生研究音乐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达到去体验和感受的目的。在一次小型的班级卡拉ok演唱会中,一首由一个叫高晓松的清华大学学生创作的《同桌的你》中的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在同学们反复演唱后,那校园生活的写实和那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们的强烈共鸣,同时,我及时抓住时期要求学生对歌词的写作进行讨论,并且对歌词再度创作。课堂上顿时气氛热烈,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学生还写出更生动更富有情趣的歌词,充分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文学水平。在同学们创作歌词的过程中,提出‚通俗歌曲中的语言艺术‛的课题研究,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给他们担任指导老师的邀请。音乐体验是通过人的实践性的音乐活动,使人和音乐产生生理、心理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内在的音乐感受。就这群学生而言,当他们对某事物有了兴趣,并且决定对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和研究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尽可能鼓励他大胆去做,去想,去探索,老师应该放下架子做他们的支持者和合作伙伴,激活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在学习前期,我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接触了大量好的通俗作品,尤其象《同桌的你》《弯弯的月亮》中一些充满质朴、生动语言的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从而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

1、群体学习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确定课题后,我首先鼓励所有学生踊跃参与,然后分组活动,分工到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系列的途径查找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书店等获取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同时经常进行群体学习,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增强合作意识。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允许同学们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获得不同答案,如在为了了解通俗音乐的起源,有的同学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得出:‚通俗音乐是由美国新奥尔良黑人的爵士音乐发展而来的,通俗音乐的大部分历史就是爵士音乐的历史。‛而另一组的同学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跟我学唱歌——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一书中查到‚早期通俗音乐的创作和演出多是商业性的,在城镇中进行,如在公元前的古罗马、古埃及一带,以音乐为生的行吟歌手们就在兴起的城市集镇间流动,遍及剧场和街市的击歌现象便是早期的通俗音乐。‛我没有肯定或者否定哪一组同学得出的结论,而是让大家坐下来集体讨论,共同学习,我告诉他们许多音乐范畴的内容是在人们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补充、整和才得以完善的。而研究不同问题,鼓励学生综合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大胆提出不同看法与观点,只要是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在研究的学习中经验积累、知识获取、技能形成、人格养成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2、体验与创作

研究学习的过程不是单线条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学生开始研究课题时,首先提出的是最基础的问题,如‚何谓通俗音乐?‛,紧接着一个一个小问题开始吸引同学不断去探究,在放手发动同学们去查找资料的同时,教师应给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料,并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光盘以及词典等寻找答案。这样,通过努力,学生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感悟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我给学生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后,一个学生在笔记中写到:‚当那些我原以为只属于下里巴人的通俗音乐,其实还包含那么丰富的内涵。它综合了多种音乐门类,使人们能够轻松地‘各取所需’。通俗音乐往往体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体验和感情波动,而且这种体现往往又能轻易地被人理解,这就使得多数人都能通过通俗音乐找到自己真实生活的影子,这也许才是通俗音乐中‘通俗’二字的真正内涵‛。还有一个学生交来的调查结果对通俗音乐中语言特征是这样叙述的:‚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学生得出研究结果后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而是意味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研究又已经开始,从而始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学习中体验音乐艺术内涵。在同学们了解到通俗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后,同学们又提出对通俗语言特征的研究,尤其对于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的歌词颇感兴趣,如《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旁边有一条弯弯小船,弯弯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以及《涛声依旧》中‚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和前段时间流行的《东北人活雷锋》中唱到的‚老张开车去东北,撞了。肇事司机耍流氓,跑了。遇见一个东北人,送到医院缝五针,好了……‛。对于三首风格完全不同的歌曲,通过反复赏析体验后,学生得出的结论:前两首歌曲的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意蕴较深,而后一首歌词基本属于大白话,大实话。但三首歌词的写作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且易学易记。前两首歌词虽有诗化的意境,但仍然十分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而《东北人活雷锋》如没有音乐的帮衬,简直就是在说话了,但语言朴实无华。这也许是通俗歌曲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我继而启发学生:‚那么你们对这些通俗歌曲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在演唱风格上有那些不同的类型。‛这样,又引导学生不断去思索、分析,查找收集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进行听赏比较,得出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分为通常型风格,如《好大一棵树》;有摇滚型风格的,如《回到拉萨》;还有民歌型风格的,如《我热恋的故乡》;现代民谣型,如《同桌的你》;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的通俗歌曲,如《门前情思大碗茶》……从歌词的内容上还可分为:歌颂型,抒情型,生活写真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了解那些作品有价值,值得学唱,那些作品格调庸俗,且毫无价值可言。在了解了一些通俗歌曲歌词的语言特点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试着创作歌词,一个新学期下来,同学们还真的创作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有写实的,抒情的等等。这里摘抄两位同学们创作的歌词,如一个同学写的《小雨加雪》:‚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赶路的人一定要穿暖一些/异乡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时常会带给你冷漠的感觉。广播里说明天有小雨加雪/……伤心的泪水全部省略‛还有个学生的《校园男孩》也写得很有趣味:‚热烘烘的文科教室吵吵又闹闹/大家都嫌书包太小装不下太多烦恼/总以为自己站得比谁都要高/仿佛所有的真理只有自己最知道。……‛看到同学们的研究成果以及歌词新作,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欣喜之余想起如果按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但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去感受,去挖掘了,而当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学生对事物对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升。

3、教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一言堂‛注入式的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且千方百计寻找教师心目中的正确答案,以求得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其教学结果往往是在求‚大统一‛的活动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本得不到实现。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在研究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于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一个学生的鼓励,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的美感。例如在欣赏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时,学生欣赏歌曲之前,我把曲谱歌词发到学生手上,让学生也跟着哼唱一下,学生不但能感受到那荡气回肠的旋律,还能体味歌词中描绘的幽幽情境后面隐藏的悲伤的故事。对于学生的研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见成效,不可能象其它学科课程那样通过考试进行检验。尤其在一个问题没得到验证之前,应多关心和启发帮助他们去获得结果,即使有些问题真的难以找到确定的答案,也要允许多种答案的存在,如对作品《涛声依旧》的分析,有的同学说这一首对友人的感伤的怀旧曲,有的同学则认为它是一首对恋人的一种思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学习的基本方向,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开拓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决定着学生研究的方向和价值,是研究的‚结果‛。因而如何评价意义重大。评价的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首先,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视形式上的评价,轻总结性的评价,重视对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学习行为的积极性的评价,轻视在研究结束后进行过多的说教和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研究活动。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合作性要进行积极评价,重视评价的多面性,否定评价的单一性。在开放式讨论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审美情操得到升华。其次,还应重视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轻视解决问题的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的行为出现偏差,老师应当有正确的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许是最直接的,所以不要随意否定,应指导学生如何去做才对。如在我们对比研究通俗歌曲与艺术歌曲中语言艺术时,我让学生找来一首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和一首《何日君再来》欣赏,同是三十年代的歌曲,听赏完学生普遍不喜欢听《铁》而多数学生却喜欢听《何》,我没有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当今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在三十年代旧中国在日寇践踏下舞女的悲惨命运,相反因为《何》的旋律充满浪漫抒情色调,一些学生还比较熟悉,这样学生反而容易接受,我让同学们对两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再欣赏。通过分析歌词,他们了解到旧中国的歌女是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弱者‛,她们终日过着‚到处哀歌‛、‚永远漂流‛的悲惨生活,聂耳的这首作品是对当时的歌女们生活的最好的写照。这样再让学生去感受作品,学生听出铁蹄下歌女的辛酸和无奈,有个感情丰富的女孩竟听得落泪了。同时学生讨论了三十年代的战乱期间的旧上海流行的《何日君再来》,为何在当时会叫做靡靡之音。国难当头,这些歌厅中的歌女们每天却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歌声削弱当时一些国人的意志,她们的个性和聂耳笔下的歌女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给我们的启示

1、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音乐的相关文化

《课标》中阐述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她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觉。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蕴藏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在学生共同研究课题的过程中,不仅在欣赏音乐的态度、习惯、审美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高,还能不自觉的获取许多音乐知识。如学生在了解到通俗音乐起源,学生也了解到了爵士乐,同时联系到在文学中提到的我国最早的通俗音乐是否就是宋朝词人柳永的一些诗词歌赋—‚凡有井水处,皆有柳郎词‛的说法。在赏析通俗作品《阿姐鼓》时,学生不但了解了歌曲具有藏族传统民歌粗犷苍凉的音调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还了解到西藏宗教音乐的肃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残酷的风俗。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本国和世界各国一些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了一些了解,对各类艺术形式的特点也有所认识和区别。

2、研究性学习体现师生互动和创新意识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感受颇深的不仅体现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体现师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的互动的民主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音乐学习中,教师总是作为讲授、演示的一方,而学生则成为被动接受、模仿的一方,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双方始终是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双方的活动都统一在共同体验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科学知识的唯一的传授者,学生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研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使学生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爱音乐。

3、注重学习过程,培养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及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过去,学生学习除了课本还是课本,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但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学会了多种学习方法,开发了一系列的社会资源,社区资源,这里涉及到了人文科学,民族传统文化等等。我们只有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运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努力体现基础音乐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调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愉快活泼地学习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钱建良编

3、《跟我学—通俗唱法卷》(徐竞存编)湖南文艺出版社。注①:选自《剑桥音乐指南》

《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版权所有,不经授权,不许转载

第五篇: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评价

2014延边州音乐年会论文征集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评价

朴春玉 第二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与教学融为一体,是教学的补充,是教师成长、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建立完善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学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学生,音乐教学评价不是为选择适合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而是为帮助教师创造出适合学生的音乐教育,使音乐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理念 音乐课堂 评价

《走进新课堂》中提出: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音乐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指标单一,过于重视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而学生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在最终的评价结果里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很少能提出能够真正帮助老师提高的发展性建议,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指导,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里往往会出现“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广泛而空洞的赞美词等等。音乐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过程多方面、多方式、多层次的进行评价,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才能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抓好评价时机,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体,怎样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呢?还应归结在教师的引导上,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是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的评价。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当我第一次走进音乐课堂时,学生对老师的来去毫不在意,都在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生哪有上音乐课的意识呢?面对这一情况,我几乎想转身就走,但 2014延边州音乐年会论文征集

我冷静1分钟后想,不能让第一堂课就这样失败,我一定要让他们喜欢我,喜欢音乐课。于是我用快速的节奏从10倒计时,这时全班孩子都莫名的望着我,我便坚定地说:“今天我要在我们班级里的评价栏中,增加音乐课的评价,有小红花、小红旗、小五角星等,每一种图案代表一种特色,老师会在课堂中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点哦”,这时教室里每个小组都端坐着,一双双欣喜的眼睛都注视着我,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神情、举动,始终都在为争得个人荣誉而努力着。课后,我真诚的对全班孩子说:“今天我太高兴了,我为全班孩子有这样的表现而高兴,你们都是音乐学习的优秀学生,都是我心中最棒的孩子!孩子们,老师送你们每人一朵小红花!可别忘了贵在坚持哦!”顿时教室里那孩子们的欢呼劲儿让我感到了评价的魅力所在,以后的课堂再没有“自由工作”的一幕了,孩子们都在关心着“老师,哪天又有音乐课呢?”

二、注重多元评价,把握评价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1、过程性评价。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多元化,整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想象思维和审美的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智力和品质,教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的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优化的一个保证。

(1)激励性评价

人们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由衷的赞美,成人是,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孩子们通过聆听,选出了符合歌曲的词语,有的选择亲切、慢;有的选择温柔、深情;有的选择稍慢等,他们都能体会歌曲的速度与情绪。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还选了有力。”同学们都“啊?”惊奇的望着他,但我始终做他忠实的听众,尊重他、鼓励他,并对他说:“你能大胆表述自己观点是老师最欣赏的,那让我们带着你的答案再听听怎样?”当他再次回答时便省去了“有力”这词,并说明了他先选择的原因„„我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并把支持与信任的目光投向他,孩子们也为他的表现送上掌声。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值得表扬的,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感受,来体会哪一种情绪比较适合。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种评价只会带领学生用优秀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激励性的评价还表现为抓住了学生的自身细微的变化与成长,如:“你的声音比以前更明亮了许多!”“你的动作比以前更加舒展了!”“你对音乐的节奏感有了很大进步”等等,这些评价语言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式评价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水平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求课堂评价面向全体、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工作评价学生,就可以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因此,我在音乐室的墙上设计了一些栏目,有“明星榜”、“小百灵”、“我是最佳小乐手”、“表演小能手”等。让学生各尽所能,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唱歌较好的同学争上“百灵榜”,而那些“五 2014延边州音乐年会论文征集

音不全”、节奏感差些的同学也能在“表演榜”上找到位置。再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由此,新课程中音乐课评价的功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评价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最后评定学生学习情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但我们以前的终结性评价十分单一,期末时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或演奏一首乐曲,而且总是以师评为主。所以,很多孩子都对最后的所谓“考试”惧怕三分,特别是一些不擅长唱、跳的同学更是觉得压力很大。而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要改变这个现象,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方法。

学期末的评价我一改以往惯用的必唱歌曲、视唱、听音模唱等繁琐的考试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会。从编导、前台、后台到演员等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有的班级还列出了节目表。老师要做的就是协助和辅导学生组织演出。这种音乐评价方式的推出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孩子们兴奋地进行自评、组评,产生各组工作人员和演员,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次期末评价成了一项社会活动,同学们自己组织排练,邀请嘉宾,甚至设计了请柬等等。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学到了书本上和音乐课上所没有的很多东西。这种音乐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真正做到了以音乐学科的审美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班级音乐会是一种最有效的多元组合评价,它以公开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成果得以肯定,能给学生极大的精神满足和自信心。用这种方式作为评价,我们发现,不但让孩子们去找音乐、听音乐、赏音乐,而且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了音乐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其中。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注重个体差异,鼓励自主发展

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力和判断力都会增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这时,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即可以多多聆听学生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学生唱完一首歌曲之后,教师可以先请他自己说说优缺点,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看看有哪些地方唱的很好,那些地方唱的不够好,应该怎样进行改正„„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样,即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评价更有说服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比如我在执教《粉刷匠》一课,学生个人表演唱结束之后,我请他们对自己或是别人进行评价。有的说:“刚才XX的声音太小了,而且唱慢了,我没有感受到劳动时开心快乐的心情!”有的说:“刚才朱卉唱得真好听啊,我要向她学习!”还有的说:“我今天第一次鼓起勇气在大家面前唱歌,虽然没有别人唱的好,但我觉得自己已经进步很多了!”说到这里,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给她以掌声 2014延边州音乐年会论文征集

鼓励。我觉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来自外部的评价只有在学生身上激起共鸣,才真正能使语言评价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

在音乐课堂里,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或许你的一句话就发现了一个“音乐天才”,或许一个动作将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的方法,或许„„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作为音乐教师,决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动作、眼神、语言等等。音乐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差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采用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投入的学习,才能激发创新的思维,培养能力,才能充分享受音乐。

下载(刘寄生)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寄生)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在中学课堂中的共存.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5篇模版)

    浅谈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湖南省明德中学 秦秋玲 提问法,也称问答法或谈话法,是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于音......

    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活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游戏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

    浅谈流行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

    【标题】浅谈流行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祝艳红 【关键词】流行音乐课堂运用【指导老师】寇承兰 【专业】音乐学 【正文】 一、引言 古有《乐记》“凡音之......

    谈谈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德育

    谈谈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德育 摘要:德育有效渗透于音乐中,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高文明修养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渗透德育欣赏美鉴赏美感悟美体验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曾看见......

    浅析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质量与效率5篇范文

    浅析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质量与效率 黑龙江省密山市 作者:李勇诺 浅析如何提高中学音乐课堂质量与效率 黑龙江省密山市 李勇诺 摘要:音乐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媒......

    中学音乐课堂情境导入法

    中学音乐课堂情境导入法 王小超 摘要:好的开端也就成功了一半,好的音乐导入方法是音乐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好的教学导入方法也是上好一堂音乐课的重要环节。掌握好音乐课的导入方......

    中学音乐课堂导入法探析

    中学音乐课堂导入法探析 摘 要: 课堂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设计中学音乐课堂导入时,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使整堂课有个好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