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语培训应当重视打基础
韩语培训应当重视打基础
韩语流行,让许多“哈韩族”开始尝试自学韩语。自学族们凭借着满腔热情通过各种方法学习韩语,却长进不大。在韩佳岚接受韩语培训的不少学生反映,自学韩语难度大,效果差,不得要领等于浪费时间。大家都知道建高楼的基础在于地基稳固,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韩语培训的基础由以下几点组成。兴趣为王
这个浅显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强迫学习不会有好结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来到韩语培训班的学员一般都对韩语有着浓厚的兴趣。语言的学习的枯燥可以预见,如何“苦中作乐”是学员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韩佳岚韩语培训学校为了避免韩语学习过程中的乏味,对某些课程进行动画结合的方式教学,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好像在看动画片,而自己则化身为了片中的主角。开口多说
语言是为了方便交流而产生的,开口多说比什么都重要。哑巴韩语是学生中的普遍现象,语言学习切不可“纸上谈兵”,许多学生怕说错难堪不愿意开口讲。作为学生说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有同学会抱怨没有语言环境,无人可说。同学与老师都是操练的对象,大家能在交流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词汇积累
提笔忘词,张口就哑是学生的普遍问题。原因是词汇量积累不足。许多学生急于求成,在简单单词的积累量掌握不扎实的情况下,急于向难度更大的词汇发起挑战。导致什么都一知半解,相互混淆。其实韩语学习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长时间不间断的学习会让学员掌握其中的窍门,让学习更高效。勤学苦练
半途而废也是学生们的通病。韩语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学科,光凭兴趣没有攻坚克难打持久战的准备是不行的。韩语学习要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攻克。韩语电影、韩语电视剧、韩语杂志、韩语QQ群、韩语网站、韩语论坛、韩语书籍,学生们可以通过任何与韩语有关的一切方式学习韩语。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数学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重视“数学阅读”
东川区第四小学
施祖清
【摘要】 阅读不是语文学习的专利,学习数学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重视 数学阅读
【正文】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是数学阅读的由来。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都认为阅读只是语文、英语教学的事,语文“读书节”活动更是进行得热火朝天。“阅读”似乎与数学绝缘,即使有也只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出现过这个字眼,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算式题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学生往往还没理解题目,教师就带领着寻找数量关系,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教材、搜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更能体会,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其终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德国教育家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国数学教育家张广厚在给母校同学做报告是特别指出:“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
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8年以来,深切的感受到数学阅读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差,思维慢,审题能力差,理解问题时常发生困难和错误,找不到解题思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事倍功半。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不同于一般阅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浏览、快速阅读等阅读方式不适合数学阅读学习,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勤思多想。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 “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要养成“读+思考”的读书方式。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顾此失彼,因此,适当勾划,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不动笔墨不看书”,尤其读数学书,该画的画,该打重点号的,打重点,该写的写,这才叫读数学书,引导学生“看书不看表面的东西,注意 看重点”。
再者,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哪些文本阅读?
第一是概念教学中的文本阅读。数学上的很多定义、定理在小学阶段常笼统地称之为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不能单纯地强调学生去读、去背,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而理解。例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一概念中要抓住“互为”一词,这就强调了“倒数”不是一种数,而是两个数的一种关系,不能独立存在,不能说像“5是倒数”这样的话。
第二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文本阅读。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更需要进行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一段话中捕捉数学信息,找出解答问题需要的条件,抓住关键词分清要解答的问题。例如在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有些同学由于没有很好地阅读题目、找准单位“1”的量、分清单位“1”的量已知还是未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常出现将该用乘法解答的题目用除法解答,而该用除法解答的题目却用乘法解答的错误(这里所说的解题方法指的是算术法,不含列方程解答的方法)。再如,昆明市东川区2015年春季学期小学五年级数学期末检测题中有这样一题“一间长9米,宽6米,高3.5米的教室需要粉刷四周的墙壁,除去门窗面积12.5平方米不刷,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费用8元,粉刷这间教室需要多少钱?”很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审题,忽略“四周”一词,都按平时习惯计算了5个面。
第三是判断题中的文本阅读。判断题是小学数学常用的一种题型,通过这样的练习,旨在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这样的练习,时常以似是而非的题目呈现,因此,“数学阅读”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适时引导学生逐字逐字的阅读,找出其中的“破绽”是关键。
第四是定律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这些运算定律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在计算过程中常常可以化繁为简,大大提高计算速度。然而,对于这些定律尤其对分配律的学习,学生往往不能灵活掌握分配律的变式,常常导致应用出错。
总之,面向未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新的生长点,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发展,知识在阅读中建构,学生思维在阅读中被点化、被激活、被升华。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数学通报》,1999年; 2.蒋世信:《重视阅读数学课本培养提高读书能力》,《数学通报》1994年第9期; 3.厉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第13卷第2期; 4.辛自强:《数学中的阅读理解》,《德育与心理》2004年9月3期。
【作者简介】
施祖清,男,汉族,1978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第九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现工作于昆明市东川区第四小学,电话:***
***。
第三篇:大学生应当重视自己的档案
致长江大学毕业生——大学生应当重视自己的档案与户口(长大跑腿者的心声)
我也是一名长江大学毕业生(08年化工学院研究生),我接触毕业生档案户口事宜已有四年多了。我觉得应该写点东西来提醒一下我们的毕业生朋友,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当前的时代背景是,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私企和自谋职业的现象越来越多,进入国企和公务员的寥寥无几。进入私企和自谋职业的,一时间还用不上档案户口,所以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一走了之,“弃档”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很多毕业生自己在外闯荡几年后要结婚、要出国、要办身份、要计生证明、要户籍证明后才回头去找自己的档案和户口,实话说吧这时候已经很麻烦了。
那么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是双轨制。一种是公有制企业的人事处管理职工档案;一种是县级以上的人才市场代理人事档案。这两种是平行运行、且能对接的制度。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暂时还没有单位接收档案和户口,那么就把档案和户口到县级以上人才中心托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你的档案和户口有了一个挂靠的地方,需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提供户籍证明、未婚证明、初婚未育证明、办身份证、出国政审等。二是你的工龄会连续计算,举例说吧,假如你毕业后进入私营企业工作了两年,再考上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你的工龄是从你的档案进入人才市场的时间开始算起(当然啦,这是要交人事代理费才可以的)。明白地说,档案放在学校只是学籍档案,转到人才市场才成为人事档案,才能证明你进入了社会参加了工作。
毕业生关心更多的是,档案户口放在人才中心每年要交多少钱?毕业后把档案和户口放在人才中心一般称为托管。托管交的费不多只要几十块钱的工本
费。托管简单说就是,把档案放人才中心让别人帮着看管,不算工龄不转正定级,正像你去超市把自行车放超市门前让别人看管一般。如果要工龄的话,必须办人事代理,要交人事代理费。人事代理费一般每年300元左右,各地有所不同。我们长大一般放在荆州人才中心托管,前2年免费,超过2年也可以继续留在人才中心,不需要专门来缴费,可以欠费若干年,到你转出去或者你回来办事的时候再把欠费交清就可以了。
无可避免,有的毕业生会把档案和户口(户口迁移证)自己保管。这叫做“不作为”带来的麻烦。档案自己保管麻烦有二:一是超过一定时间就作废了,二是档案遗失。档案要是遗失真是要人命。我常常开玩笑,一本证书(毕业生、学位证、过级证)都可以很容易做个仿真品,能蒙混过关。但是档案永远不能造假(高考成绩单、鉴定材料等都有时间的烙印,你怎么造假法)。一句话,档案不用分文不值,用起来价值连城。户口从学校迁移出来就变成了户口迁移证,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去落户,有些毕业生就是不管,自己放兜里,没多久就不知去向了。这就是所谓的“口袋户口”。你在百度贴吧里看看,你会知道很多人为了解决“口袋户口”花近万块钱都没解决好,麻烦吧。
如果毕业时,我们稍微冷静点,花点时间把档案户口该办的手续办了,让自己的档案户口有个明确的地方“安家”。放在人才中心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放在工作单位也不是什么荣耀的事。告诉你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校友们有什么要办理或者咨询的加入我们长大跑腿服务 QQ 51956315,欢迎咨询,欢迎选择我们的跑腿服务!
第四篇:当前选拔任用干部应当重视几个问题
当前选拔任用干部应当重视几个问题
董励华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时代的课题,也是历史的课题,选人用人是古今中外执政者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又是必须应对的问题。笔者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也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全过程,当前应当重视选拔任用干部中的几个问题。
组织部门和组织部长定位问题
从组织部门的职能定位看:组织部门是党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教育管理方面负主要职责。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组织部门和组织部长在干部选拔中的定位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处于尴尬的境地。组织部长究竟是以常委的身份负责组织部的工作,还是以部长的身份享受常委的待遇很难分清楚。组织部是如何把对上级组织部门、对党委的主要领导、对晋升干部、对自己的进退去留有机地统一起来十分困难。组织部究竟是上级组织部门的派出机构,还是同级党委的工作部门也较难把握。在开展工作实践中,组织部门集体研究提方案有时成为了搞形式、走过场,有的时候甚至先上常委会研究,再补组织部门的会议记录。组织部长作为班子成员之一,既要对主
和主官意志八九不离十了。这些问题单纯靠组织部门是难以解决的。
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
当前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越来越细化,程序越来越精细,但一些选拔出来的领导干部能力越来越差,越来越得不到群众的信任。究其原因,这些制度和程序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繁琐细化,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没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更开阔的视野,人事制度改革走不到一个新的境界。同时,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已成为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重视。一是各级领导干部个人插手干部任用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逼得干部要提拔必须找人,最好是通过关系找到党委一把手,而党委一把手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部分地区和部分部门干部使用率过高的问题,与我党干部任用要搞“五湖四海”存在较大的差距。三是高层机关和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使用引起了广大干部强烈不满,基层干部感到成长希望比较渺茫。四是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公务员职位和领导干部资源的垄断和世袭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指出,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正在死灰复燃。从大学确定选调生,到公务员考录,领导干部子女优先获得机会是事实上存在的潜规则。如本溪市公开选拔团市委领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还可具体调查厅级干部
第五篇:《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成果名称: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背影》教学反思
成果类别:语文教学论文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lgx7691@163.com
发表或获奖情况:无
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背影》教学反思
韶关市曲江初级中学林贵秀
[内容提要] 笔者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展示了一节研讨课《背影》。觉得留下太多遗憾。笔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一方面过分强调教师的“讲”,强调教师的情感投入,忽略了学生生活积累少,情感世界单一的实际;另一方面是因教师重知识、轻体验的功利思想,忽略了将学生的情感唤醒、激发、深化并升华。所以笔者从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对教材情感的体验方面进行反思:首先,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其次,情感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唤醒、激发。第三,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言语、文字等手段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和迁移。
[关键词] 背影
反思
阅读教学
情感体验
唤醒
迁移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活动。①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执教者从各个方面进行精心准备,如解读教材、内容把握、情感定位、选择切入点等等。我们在上研讨课的时候往往注重教材内容的把握,教学设计的新颖。一堂课就在互动、合作、讨论、质疑、体验中结束,而较少考虑教师、学生对教材体现出来的情感如何把握。
前段时间,笔者在广东省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展示了一节研讨课《背影》。评课互动时有位老师说:“今天上《背影》的一位老师情感处理太重,有太多表演的成分,给人感觉有点假。”其实,当我从讲台上走下来的一刹那,我就发觉自己在教学时过分强调“讲”的艺术,强调教师的感情投入,而忽略了将学生的情感唤醒、激发、深化并升华。
朱自清的《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每位学生的家长都做过或能做的微小事件,即父亲送儿子去坐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样极其普通的事,用的是极其普通的字眼。但是,读起它,你不能不被它所表现的那种父亲对儿子的至亲至爱的诚挚感情所深深地打动。它为什么这样感人?它那催人泪下的力量从何而来?我们不难看出,这来源于感情的诚挚真切。因为父亲当时正处在赋闲、典卖、借钱、丧母这种祸不单行的境遇,但父亲并不怨天尤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护自己的儿子。送别时,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 2
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费神费劲,父亲在这种环境下给儿子留下特定的形象烙印——“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爱,正因为如此,作者感动得淆然泪下。
与其说朱自清是用笔在写《背影》,倒不如说他是用灵魂,用眼泪凝就《背影》。作为一名执教者,如果对这些用心血凝成的滚烫文字无动于衷,那么就无法引导学生神游于文章的意境中,无法体味文章的命题立意。为上好这次研讨课,我试教了6次,采用了3个方案,每一次试教都觉得自己走进了教材,也被文章深深感动了,所以教学时就以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自己体验的情感塞给学生,所以难以达到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的情感共鸣。因此显得上课时老师像是在表演,学生在观看演出,而不是积极地参与、互动。
为了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我设计了第一个教学方案: 直接导入新课以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
1、课题是《背影》,课文共几次写到“背影”?
2、哪一次写到的“背影”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作者写自己见到父亲去给自己买橘子的背影时流泪了,这可信吗?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采用的是“中间开花”②的思路,重点欣赏描写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重点学生都能找出来,但为什么感人?学生就认识不到位。一般情况下,父亲给孩子买东西,孩子会觉得很正常,不会感动得流泪。为什么朱自清就流泪了呢?这第三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感情。这就把学生引向对前三段文字的学习。当时朱自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失业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时候,作者回家奔丧,看到满院狼藉,已经情不自禁簌簌流泪了。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送自己上火车,还拖着肥胖的身体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作者能不感动吗?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设计方案很能吸引学生,能够理解文中表现的浓烈、深沉、厚重的父爱。但是,我用这个设计方案试教了两次,都出现了相同的现象:在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老师过分强调强了讲课时的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学生的思维“走”进了老师语言艺术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几乎成了老师语言艺术感染的“俘虏”,而削弱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③结果就是课堂上学生勇跃发言,可是难以见到他们凝重的表情。对父亲受到失业、贫困、丧母的几重生活压力学生视而不见,见而不解,他们的目光只投向文中那些最显眼的细节,他们能看到的只是看似正确的表面,难以深度思考,难以把握那特定情境中父亲的背 3
影留给作者的深切感动。毕竟他们只有十几年的人生阅历呀!
基于以上考虑,我想让学生关注他们容易忽略的细节,看能否更深一层地体验这父亲的背影所凝聚的父爱,于是我换用“突破一点,带动全篇”的思路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方案:
1、引用了评价朱自清散文成就的一段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整体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3、用“课文描写了一个 的背影”这个句式概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要求用文中的词语填空,并说明你用这个词的理由。这个方案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对学生的引导更不利,尤其是用一句话概括这个环节,学生用的词更是五花八门。毕竟学生对课文的初始理解是狭隘的、片面的,他们更容易看到表面的东西,如父亲的背影、肥胖的背影。如果从情感方面引导的话,学生又会找到很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如感人的背影、难忘的背影。因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所以他们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衣着,走路姿态,爬月台的动作等视而不见,他们对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动、感伤无从体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呢?
我和几个老师反复商讨,共同研究。因为这是赛课,还因为这是一篇传诵不衰,常读常新的佳作,所以我们商定:这一节课首先要亮出老师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讲读写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是要精心选择角度,敢于取舍,毕竟只有45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必须一开始就抓住父亲的背影,抓住背影的艰难,去体会父亲备受丧母、失业、贫困几重重压的生活艰辛进而理解那份深沉、厚重的爱子之情。
但是怎么一下子巧妙地进入第六段这个全文的中心呢,显得很艰难。我们设计过好几种方案,反复斟酌,反复研究,最后我们决定从学生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另一名篇《春》入手,设计了我赛课时的方案:
1、学生背诵《春》引入朱自清的另一名篇《背影》
2、听录音读前三段,把《春》的语言轻快、活泼,《背影》的语言深沉、伤感进行对比,理解特定的家庭背景:祸不单行,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还要变卖典质。
3、带着特定的情感默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动的段落,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4、研读第六段,采用换词法品读这一段对父亲背影的描绘,体会父子情深。
5、仿照第六段,找一个感情聚焦点,把你记忆中感人的一幕写下来。上完这节课以后,觉得还是留下太多遗憾。当时的感觉就是我在台上“秀”了一节激情课,学生对文中所表现的父子深情还是体会不深,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作者看着父亲艰难地爬月台的背影就会激动得流泪。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生活积累少,情感世界单一,以及教师重知识、轻体验的功利思想。
所以我想从阅读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对教材情感的体验方面进行反思。首先,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④基于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入到文本世界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而我在阅读教学中仅仅是自己“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对当时惨淡家境的描写便想将自己的体验硬塞给学生,希望用相对夸张的语气语调强迫学生理解“我”的悲伤,父亲的痛苦。对背影描写的段落还停留在通过对词句段的剖析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上。结果表明,这种通过分析获得的情感是理性的,学生只是对这种情感的类型、性质等方面的认知,而并非情感过程本身。即学生只知道这是一种深厚的父子感情,而不知道这种父子深情体现在特定的家庭背景下,父亲含悲忍痛地细心筹划20岁儿子的旅途,他们也不知道正是父亲的这种拳拳爱子之心深深地感动了“我”。因此,让学生参与其中的体验,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朗读。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质量、效果及产生的感染力来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如语调、语速、节奏、重音等。
其次,情感可以借助一定的情境来唤醒、激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选择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情境方式,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学生就会被文中的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课文的感情。那些情感饱满而投入的教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喜形于色,说到激动时,总是情动于衷,更易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上这节课时就忽略了选择适合于学生接受的情境方式,如可通过媒体再现情景,配乐朗诵的音乐选择、音量大小等处理也不当。由此看来,教师作为勾通学生与教材的桥梁,作为将学生体验的教材情感内化为个人生活情感的催化剂,在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他们现有的生活阅历和能接受的方式。
第三,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言语、文字等手段使学生内在 5 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和迁移。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能止于阅读过程中情感的由外而内的吸收,还必须有情感由内而外的抒发。《背影》这篇散文从头到尾就是在写父爱,如果说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是一幅让人难忘的画,那么文中表现的父爱就是一首诗。我可以在“聚焦背影”以后,顺势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父爱的典型语句,如父亲的语言行动等,并且用“父爱”开头说一句话。如:父爱,是簌簌落泪时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父爱,是再三嘱咐后最终不放心的送行。父爱,是怕我夜间着凉时一件紫毛大衣。父爱,是蹒跚地行走,努力地攀爬月台的背影。父爱,是抱回的一个个朱红的橘子。父爱是一封让人泪光晶莹的书信。父爱,是那终生难忘的背影。引领学生在说话当中感受这强烈、深沉、厚重的父爱,这样便可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移情与共鸣。学生与作品有了共鸣也会“情动而辞发”,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加以抒发。那么学生写起记忆中感人的一幕时就不会显得空洞,不会只唱高调了。反而更有真情实感,语言更富有个性。
有一位教育名家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能成为教学行家。”⑤是的,课后的反思,可以让我更客观地审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也可以让我不断地追求一种更贴切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语出程翔著《课堂阅读教学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5页。
②意思是抓住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赏析。
③语出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43页。
④语出钱威主编《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第65页。
⑤转摘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年第2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