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最终5篇)

时间:2019-05-14 02:5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预习导学”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作为上课前的事先准备,会直接影响听课效果,进而影响到其它学习环节的顺利进行。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减轻教师负担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教师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很多教师都重视语文课前的预习,很少关注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甚至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该不该预习?怎样预习?这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指出了预习的重要性,但对于小学数学这一门学科,不少教师有些担心:学生课前预习了,会不会对新知识失去新鲜感,影响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会不会只看一眼最终结论,导致生搬硬套的运用结论;会不会在预习中有错误的想法先入为主,产生负面影响„„其实负面影响的存在不在于是否预习,而在于如何预习。

很多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往往只是顺便说一句:明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了,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一下。预习什么?怎样预习?预习到什么程度?学生一概不知。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讲根本还没有科学合理预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及习惯,一般来讲,学生回家都只会翻翻书,看看书中结论。因此科学的预习显得尤其重要。

二、研究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广东省深圳市教学研究室陈永林教授倡导的“引探教学法”,其基本结构能有效地设置思考题以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进行补讲,包括补讲学生的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以及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后进学生学习。“引”与“探”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但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

进,知识不断增长、陈旧率不断提高,贮存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主动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义。因此,在落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中,提出“预习导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预习概念的理解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数学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集体学习完全掌握新知。

四、研究目标

1、通过预习使学生能自觉而不是被迫地、长期地而不是短暂地坚持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具有良好的预习能力。

2、通过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加快、善于进行比较、判断、概括等思维。让预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转而成为学生“致富”门路和“追求”对象。

3、学生课堂学习参与意识强,精力集中,思维积极,主动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能梳理知识内容,理清重点难点。自我探求意识强,主动发问,超前预习下阶段学习内容。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五、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而课前预习是40分钟有效课堂的前提。它有利于学生课堂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获得有效的、适宜的预习指导策略,让数学课堂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发挥高效课堂的有效性内涵。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不同的课型下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预习案的内容设计。

2、探究培养预习方法和预习习惯的策略。

预设策略:(1)加强指导,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掌握方法;(2)及时检查,重视反馈,及时表扬,体验成功;(3)持之以恒,组织交流,展示成绩,激发兴趣。

3、探究不同的课型下,利用预习案的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措施

1、教师指引

(1)时间指引。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课前5分钟预习,或者教师提前一天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

(2)方法指引。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看。

要认真地看完全课的内容,包括概念、定律、公式、例题、插图等,从而理解主要数学知识。同时对概念、定律、公式要进行背诵。

第二步:画。

就是画出需要弄懂的地方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画,画出概念、定律、公式、例题;划出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可用横线、波浪线、圈划等方式用双色笔画出。

第三步:想。

要进行独立思考。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预习定律,公式时,要注意它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可先自己推导一遍,再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本上的相对照,看看自己推导过程的否正确;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分析第一步的依据及格式,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对照;要结合实际生活或自己的生活体验。

第四步:做。

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都是为巩固学的知识而出的,试做基础训练,用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把自己不会做的题画出来。

第五步:记。

就是用笔记一记。要求每个学生做好预习笔记,要求用双色笔记录,把疑难问题用红色笔记录,其他问题用蓝色或黑色笔记录。

第六步:提。

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学习效果。

2、家校合作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教养。”所以,应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和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在家帮助学生进行预习,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3、树立典型

从同伴中得到的指导与激励总是有别于或更胜于师长,因为她们是同龄人啊因此,应该特别留心挖掘学生中的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经过加工整理,树立为榜样,在同学中推广,供同学们学习、模仿和追赶。

4、合作互助

设立预习小组,引导小组长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并做好交流,使组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同时,有必要安排同学跨组请教:用派一人出去,或请一人进来的办法解决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达到组内、组外的互助指导、合作提高。

5、分层要求

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等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学生预习后的收效不甚相同。所以,应十分注意因人而异——在实施帮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根据难易分层指导预习、制定预习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同学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功与发展。

6、提升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努力会作出达到惊人的程度。”所以,要学生养成预习习惯,重要的是激发并保护好学生预习的兴趣和热情。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情绪也会随之高涨,对于预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让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这样,同学们才有继续预习的勇气和动力。

再者,可以尝试为每一个同学准备一张“预习情况反馈卡”,以小组为单位,登记每次预习的得失,指明下次预习的方向。相信有了指航灯的船儿会驶得更快更久。

最后,定时评选“预习小能手”和“预习前进生”,依据同学们课堂上的表现及“预习情况反馈卡”的登记情况对预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和进步的同学进行奖励,颁发奖状,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

七、研究对象

四年级全体学生

八、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①制定研究方案。

②查阅相关资料,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2年4月

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课堂实践

①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行动研究。

②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方法指导,审视目前的数学课堂,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 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进一步修整和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①反思、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整理各个阶段的材料。

②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论文。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同时辅之以理论研究法、实践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九、课题成员分工

十、研究的预期成果

1、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能力,能掌握比较好的预习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能明确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课堂教学节约许多宝贵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对于预习的研究获得一定经验,撰写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成果报告,能在校内有一定的推广。开设一节相关教学研究课例。

十一、研究经费

2000元

第二篇: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就好象文盲一样,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再加上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增长,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变成了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预习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等上了初中再去预习也不晚。其实不然,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当前,也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还有些教师却是顾虑重重,认为预习了,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失去新奇感;预习了,学生了解了有关内容,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预习了,学生知道了知识的有关结论,接下来上课老 师讲什么?„„需要不需要预习,教师争议颇多。

其实在素质教育下的今天,老师十分重视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表现十分活跃,但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他们的预习习惯也很差,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老师布置下,才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而且老师所谓布置预习,也就是那么一说,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通过这一个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洋思中学创设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

得很好。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认知”就应该从学会预习入手。当前的教育界,对预习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预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于课本,而没有经过预习的课堂,更能闪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不赞成预习;有的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倡学生预习;也有的教师持中立态度。一些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写出了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如黄爱华的《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高洪亮,李秀华的《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张晓华的《重视课前预习搞好数学教学》等等,还有少数数学教师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预习的经验。总之,现在已经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到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却没有系统的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学生预习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习到底处于何种状态?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最真实的感受者,因此,必须调查学生的预习现状,了解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从中发现存在问题。从学生着手以此反映对预习的看法。以便制定出可行的培养预案。

(二)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所以,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课题计划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

1.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因为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

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了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2.笔记预习法

开始,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眉批笔记,在阅读课本后,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其次,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就是预习后,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也可以记录自己在预习中的收获。开始时教师都要抽出一定的课内时间带着学生进行,在要求、步骤、方法、格式上均要给以细致的指导,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做笔记。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科学预习方法。

(三)指导学生根据课型选择预习的方法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概念不清,一切无从谈起。然而,这个重点又恰恰是一个难点,因为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非常抽象,而不少孩子抽象思维差,要掌握干巴巴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所以,加强课前预习很有必要。

(1)读一读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时要逐字逐词逐句地,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要注重理解,可边读边划,划出重点,划出不懂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使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读一度要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字起的作用,若把它去掉有什么后果,力争对概念进行完整的理解。

(2)举一举

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3)比一比

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

体的特点进行对比。如“自然数都是整数”与“整数就是自然数”的比较判断。诸如此类的概念正、反说法比较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虽说计算课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像概念课那样抽象,但要想知其所以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计算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其所以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练习。

(1)自学例题

学生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的,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2)尝试练习

新教材往往会在计算课中创设一个情境,以其中的一种情况作为例题,而剩余的几种情况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计算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这就使得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中多了动手操作这个内容。那么,对于这样的数学知识,我们在课前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呢?布置任务时应首先让学生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弄清操作步骤。第二要准备好做实验的材料,先与父母合作试着做一做,完成一个表格。第三可以把你在做实验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才能不断的生成新知。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汇报在家里做实验的情况,遇到的困难。我帮他们分析在操作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改变实验中材料,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组织交流,定期展示预习成果

对预习的成果要及时反馈交流,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在预习时,常常

会有所获,对有收获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展示自己“战利品”的欲望。老师就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显洋”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教师也要经常进行小组、全班的预习比赛,对于优秀者或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在评比台上贴红花。通过奖励,特别是鼓励,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做,不但是对学生这次预习的肯定,也是学生下次更积极预习的动力。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

第三篇:预习能力培养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四步并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乳山城关中学

宋修虹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不会读的方法。学得被动,教得无味。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尝试着探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任务,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语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对教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的阅读,初步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发现自我意义上的重难点,集中关键性问题并思考,形成一定的课堂学习期待,为进一步发幽探微做好准备。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所期待。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 一、二、三;自然段前标 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研究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 执笔人:张月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实施中产生的迷惘及思考

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本人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第九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会上郑敏信教授指出,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9年,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误区:一是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课堂变得“太活”,二是只强调教师主导作用,课堂变得“太死”。真正理想的课堂应该“以问题为中心”,实现“双主体互动”。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在课堂上怎样做到以问题为中心?如果课前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做任何准备,仅凭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时间,能否体现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一些问题使我感觉到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预习能力。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预习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尤其是小学数学这门功课上面。会上,黄爱华老师的一个观点也印证了预习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对于数学课提出了六段式教学方法,其中第一段就是课前先学,指导自学。

2.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自主预习的观点及现状

在构想申报这个课题的同时,我就这个研究课题采访了一些小学数学老师。从采访中我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中主要存在着这样两种观点:一是怕,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自己看书看不懂。因此,数学课堂有时呈现出“满堂灌”,总认为教得越多越好,常常忽略预习,其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仔细想一想,学生没有时间预习,他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就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自然就会跟不上。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但是却苦于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反馈。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本人申报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这一课题,旨在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从而产生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二、研究的意义

1.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促使教师更加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使教师主动的意识到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去应对同学们在预习中产生的各种情况,并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反思,从而也就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教师根据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也能把被动的教改成主动的教,这样真正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的课堂就形成了。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主体性理论。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教师也是主体,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但是都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很好的体现。

3.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以独立学习为主获取知识的活动。要实施这一活动并高效率、高质量地达到活动的目的,必须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各种智力的综合体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小学生预习的能力,对他们的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是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研究的目标和方法

1.研究目标

①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②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③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④真正实现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

2.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当前数学教师与学生对于自主预习的看法及做法。

②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力求以清楚的数据、科学的论证,提供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③文献资料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指导学生自主预习的教学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

④经验总结法:进行收集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及心得体会,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的总结归纳。

五、研究内容和措施

1.研究内容

①当前本校小学数学教师和中年级学生对于数学预习的看法和做法。

②如何分层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即分为几层,每一层学生预习时该完成的任务有哪些,可以对每一位同学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③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学生的预习,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学生预习,设计预习提纲。

④学生进行预习后教师如何组织交流、反馈才能取得预设的效果。

2.研究措施

①进行本校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一方面深入了解教师对于预习数学的看法及做法,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数学的现状及方法。

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共同进行理论学习。教师通过学习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对于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且学会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过学习也要意识到预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怎样进行预习,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

③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首先要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并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其次仔细研读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确定适合学生去预习的内容进行指导。指导时可以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预习提纲,并对预习效果跟踪了解,随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④教师和学生针对自己撰写的教学随笔和学习体会开展心得交流活动,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内容。

六、研究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

2009年10月~2009年12月为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收集材料,调查研究,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②开题论证,商讨具体实施计划。

2010年1月~2010年7月为组织实施阶段。该阶段的具体任务是:①进行部分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②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师生共同进行理论学习。③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指导的方法。针对班级中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制定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并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另外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选出适合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④教师和学生关于预习开展心得交流活动,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教学随笔、学习体会等。撰写中期报告,进行中期汇报活动。

2010年8月~2010年10月为总结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课题研究教师争取多写相关论文,获奖或发表。上好展示课,并把教师和学生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在全校推广,接受全体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题内容。

七、研究成果和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中年级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为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三、四年级各一个班共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①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预习数学,也在预习数学,但是预习的次数还不多;②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预习后容易掌握新知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③同学们预习数学的方法看似都选择了比较有效的,但从日常的各种反馈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完全起效。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近乎一年,课题研究已初露成效。

(一)课题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

1.改变了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关于预习心得体会中写到:“ 以前我觉得数学预习写什么呀,书上的题目还没教怎么会做,做了也怕做错,还不如等老师讲了再做。预习语文倒可以查查生字、生词,我知道该做些什么。但是现在我觉得原来数学也是可以预习的,可以把书上的例题先自己看看,等老师教的时候看看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当发现自己的想法正确的时候,心里真开心。而且现在我觉得听课越来越轻松了,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也许这来自学生的心声更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小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等等,但是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不能忽视,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教材的预习、理解、掌握能力,影响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都要去深入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再因人而异的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其次,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所以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经常会凑在一起,对三、四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研读、分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头脑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有所侧重的进行预习。所以我们在期初就初步地对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如四数下的《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我们就没要求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习,以保持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是要求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找规律》时的过程,感悟出要准确找到规律,仔细观察、比较很重要。

第三,我们都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是丰富多彩的。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预习,既可以是学生个人的行为,又可以是学生集体的行为。对于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候需要预习,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有时候则不需要预习,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具体到教材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布置预习任务。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是不想预习,只是预习数学并不像预习语文、英语那么简单,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当老师们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是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课起来轻松多了,知识也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逐渐的预习数学也变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2.改变了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

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避免预习的盲目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因此,在平常的上课过程和预习提纲中,我们都会时不时的渗透一些预习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符号标注法:读教材时,用一套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阅读,并把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

习题试解法: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试一试”或“想想做做”)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

探索尝试法:对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接看书中的解答,而是自己尝试着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能解决的,就跟课文中的比较,从中获得补益;不能解决的,就看课文中是怎样解决的,这样可以开阔思路。

具体来看,根据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教材说明,把教科书分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根据不同领域所学知识的不同特征,我们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预习方法。如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数学知识,采用尝试解题预习法;空间与图形数学知识,采用动手操作预习法;实践类数学知识,采用调查预习法,等等。

以上这些方法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较有帮助的,不过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正是因为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和观念和态度有了重大的转变,才使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有了实现的可能,再加上给予了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了,开小差的学生少了;主动提问的学生多了,光听不动的学生少了;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需要订正的作业少了。

(二)课题研究改变了老师的“教”

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改变学生预习态度

首先我们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预习。因为有些内容不预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如探究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结论便能轻而易举获得,等新授时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就会显得枯燥无趣。但是同样这个单元,探究乘法的运算律就不同了。大部分同学有了探究加法运算律的经验后,完全可以通过课前预习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从而达到了通过自学自己构建知识的目的,也减轻了上课时的负担。

针对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设计预习提纲。预习提纲的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例题,尝试完成“试一试”;

2、略看“想想做做”的题目,记下不懂的地方,准备好提问;

3、概括自学到的知识。同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要求学生围绕自学提纲灵活展开预习。如自学有困难的就多准备一些问题,有能力的可以尝试考虑完成部分“想想做做”的题目。

2.课堂注重收集反馈,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我们在课堂上会多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如出示例题情境图之后,会提这样的问题: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通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来检查学生们预习时有没抓住本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范围。

多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预习其实并不是完全得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主动意识到需要与他人一起合作探究,也是预习能力提高的表现。在课堂上,我们会启发同学们: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打算怎样解决?你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吗?逐步培养起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出现问题后,我们并不急于马上让同学起来回答,而会静静的等待同学们思考片刻。有时也会说: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了一点什么,试着自己说给自己听听看。在自己说的过程中不断组织语言,理清思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不能一出现问题就依赖其它同学或老师。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些学习内容并不能完全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应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合适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如教学画平行线的方法时,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尝试画一画,然后展示,通过找出不足,再让同学们寻求弥补不足的方法,进而一步步归纳总结出画平行线的四字方法。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引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同学们体会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课后加强巩固指导,树立学生预习信心

课后我们主要以增强学生订正作业的意识为主,来帮助同学查漏补缺,不断巩固所学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巩固旧知也为学习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经常和同学们强调订正作业的重要性,需要订正的地方也就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如果能及时订正好,也就相当于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就会有进步。同学们及时、自觉订正作业的习惯养成比较慢,经常是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来适时引导,加以强化。作业的质量提高了,学生预习的信心也就随之增强了。

除了采取的这些具体做法外,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当然也和老师们平时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记录研究的点滴心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的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珍贵的资料。其中有1篇论文《指导学生预习数学之我见》发表于《科技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4月刊,1篇论文《老话题·新视野——谈谈对于小学生预习数学的看法》在苏州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多份预习资料和预习提纲在学生中广为流传,多份预习计划和预习心得上传至网络,供大家浏览阅读,批评指正。实验课《用字母表示数》也倾注了课题组成员大量的心血。

在课题提出的背景中我们提到,当今课堂出现的两种极端现象,太“活”和太“死”,基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改变,整个课堂氛围也正在逐步发生改变,正在朝着“双主体互动”的良好方向迈进。以前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一个问题提出来,引导来引导去,绕了很长的时间才回答准确,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的效率也随之大打折扣。或者老师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们却保持沉默,无话可说。随着学生预习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多了,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准确的回答。

八、存在问题和分析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预习数学的能力较以前已经有所提高,但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且这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一个能力,需要持之以恒。由于时间所限,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预习能力其实是一个比较艰辛的过程,虽然我们提倡分层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比如学生比较多变,有些方法只能适应一个阶段,需要不断观察学生,随时改变适合他们的预习方法,因此要把工作做的更细,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2.老师有时候也不能持之以恒,偶尔会出现要求多,落实少,唠叨多,指导少的状况。毕竟三、四年级的小学生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差的,需要老师一如既往的指导、督促,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努力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做到有耐心、不携带,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另外,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是关于中年级的学生,因此课题研究的成果虽然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可能存在片面性。争取能够运用花费更多的时间,扩大范围进行细致研究,使得研究结果更具全面性。

以下六篇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过的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

《小学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浅谈数学预习的几点体会》、《预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数学“自主预习卡”的设计与使用》、《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从课前预习到自主学习》。

第五篇:农村小学三年级语文有效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农村小学三年级语文有效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组长:杨彩云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语文学科是学生掌握必要知识和进行有效实践的工具性学科,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以改变,然而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更不可以忽视。但是我们班的很多学生在课堂表现十分活跃,可他们只是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其自主学习性很差。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是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是各种自学习惯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二)现状分析

我们教师在这方每次新课之前也都会布置学生预习。但是很多预习都是流于形式,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在农村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这方面的现状是: 缺少预习的指导,缺少预习的方法。

二、概念界定

语文有效预习: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还没有讲授的新课程之前去自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自学课文,避免了学生自学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因为有循序渐进的程序,使学生在自学中能积极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2.使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学会自我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是针对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大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效预习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

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因此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

1.方法的研究

对于不同文体的课文,预习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类,研究不同课文的预习方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难点。

2.作业的研究

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需要教师设计一定的预习作业,使预习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内容。

3.检测的研究

教师应如何检测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学生有效的预习习惯

四、课题研究阶段步骤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3月—6月。

认真学习和领会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对课题的论证与构建;撰写论证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确定研究策略。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反馈表格,建立其它研究档案并正式开题研究实验。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目标,进一步细化研究内容。本阶段的重点是深入研究,解决问题,针对三年级的课文分文体建立预习指导的模式。同行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积累过程性研究材料。

3.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年4月。

整理研究过程中所搜集与积累的原始资料,侧重是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与实证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报告、教学叙事、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进一步论证创立的模式,对课题研究与实验进行全面的总结,撰写研究与实验总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1.理论学习

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问卷调查

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调查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预习方法、预习状况,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等信息,以便获得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3.观察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和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多种情况反应,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4.案例分析

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观察优秀生成功的经验做法,论证后加以推广;观察后进生在实验中的转变。教师要积累相关的课例材料,并要对所观察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撰写教育随笔,积累相关资料。

6.经验总结

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逐步完善所创建的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教师指导预习方面的成功课例及经验随笔、论文,《农村小学三年级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报告。

七、课题组成员

张荣利杨彩云张春花马迎霞光梁学明谭明敏

下载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射洪中学:廖志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曾霞 [摘要]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培......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

    《小学数学能力培养》读后感龙港一小 谢树样作者简介:张春莉,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核心成员。曾参与研制......

    如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五篇模版)

    如何培养学生结构化预习能力 ——科左中旗课改培训汇报材料 宝龙山中学王怀权 2014年7月12至14日我参加了科左中旗课改培训。三天的培训忙碌而又充实,韩立福博士以大同学的身......

    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能力的培养与网络条件的结合 三河市第三中学 丁国生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数......

    小学数学预习故事

    小学中高年段数学预习故事二三事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在数学教学方面颇下苦功。然而处于目前电子化的年代,城内的学生基本都是放学后圈在屋里玩电脑、看电视,其他没有能让学......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新《课标》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的分类。二年级是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