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谢氏书法看书法家的积淀
从谢氏书法看书法家的积淀
谢金龙
广东人,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著名书法艺术家,建筑工程师。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理事等职,易经风水专家。曾于同济大学、台湾丛林佛学院、北京大学进修。其广结善缘、笃信好学,长时间专研国学,取精用弘,对儒、释、道、易经五行、中医等文化领域皆有研修。在其专业领域曾荣获『首届中华国学建筑环境高级策划师』。
谢金龙少年时期开始痴迷书法,多年来笔耕不辍、潜心修炼,将书法与易学、音律及宗教文化等融合一起,勇于创新,取得卓著成绩,业界认为其书法『下笔如有神,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界奇才,自成一体,乃『谢氏书法』。其多幅书法作品于《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北京文学》《中国文学》《中国铁路文艺》《文学月刊》《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宝安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荣登《文化月刊》数期封面人物。其书法作品被众多机构、商会、协会、企业单位采纳用于渲染文化氛围,被诸多海内外书画收藏家珍藏。
西汉著名的语言学家、哲学家扬雄在其 《法言?问神》中断言 “书,心画也”。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书法这种艺术实践其实就是内心外泄的表征。从另一方面推理,我们即可以认为:心是书法的根基、是书法的源泉,只有这个内在的心滋养丰沛起来、强大起来,方可能有好的作品自然而然的迸发而出。无“心”的书法必然成不了大气,既便是上了厅堂,不是跌跌撞撞站立不稳,更可能是面目可憎得让人蹙眉。因而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需要固本清源,不断地丰富和沉淀自己。这沉淀包括文化素养、书法理论、审美、功力及社会人生阅历等方方面面。
一代书法大师启功自幼学习颜欧体及赵孟?,后临习各种碑帖,他向贾尔鲁、吴熙曾请教丹青水墨,随戴姜福学习古典文学,跟陈垣钻研史学,后来又致力研究揣摩前人董其昌、米襄阳的精髓。启功先生一生笃学不倦,在古典文献、古书画、古文字、佛学、碑帖、文物等方面有非常深的造诣。正是基于如此深厚的积蓄,才焕发出了他书法特有的修长隽秀,清癯劲道,饱含淡泊悠远的文人情趣,有着特殊超凡脱俗的美感,自成“启体”一家,成为书法界的一代巨擘,多少书法名流也只能望其项背而自愧不如。
谢氏书法家谢金龙先生钦佩启功先生书法,一直视他为毕生楷模。谢先生夙兴夜寐,时时不敢懈怠,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多年前,谢先生毅然决然地选择研习许多人望而却步的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的《易经》。他深入探讨,参悟易学中的阴阳转化合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相生、六十四卦象的吉凶含义,汲取“易经”中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谢先生研究命理学、风水学,他剔除糟粕,学以致用,提出风水学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四大原则。谢先生研习中医学中的阴阳气血、五行制化的理论。除了对这些别人看起来有些“旁门左道”理论研究外,谢先生专程赴丛林学院禅修佛法。珍惜佛缘,对于佛法长时间的知行合一、潜心探讨,让他获益良多。
通过不断的学习,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谢金龙先生对儒、释、道、建筑、医学、算理、天文等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易经》及国学到了一定深度,他的学识可以说是集大成者。
谢先生把多年的积累、多年的文化精粹咬碎了、嚼烂了、反反复复消化了,才创作出了一幅幅让人啧啧称叹、回味无穷的字。谢先生的书法可谓是厚积而薄发,作品不是很多,件件都是精品。谢先生写“学无止境”写出了治学者那种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写“融通四海”写出了那种和为贵、仁为怀的中庸思想和态度;他写“道法自然”写出了顺应自然,天下大同的那种高远境界;他写“上善若水”写出了一种宽容、舍而后得的利他人生哲学;他写“精气神”以厚重的笔触写出了蓄势待发充盈的元精,写出了那种奋发向上,威威生风的神气。
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学习和积淀只是创作书法的思想源泉,如何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法,有一定的理论支持:包括书法理论、美学理论等。很难以想象,一堆杂乱无章的墨迹堆砌在宣纸上,瞪大眼看不出字的形状,散乱的像刚出世婴儿爬过的痕迹,这样的书法有何欣赏价值。谢先生曾慨叹,现在有些人习惯特立独行,或者说更善于出风头吧,结字似乎有意向握不稳笔的孩童靠拢,写出来的作品东倒西歪站不住,行书不是行书模样、草书没有草书的影子,这是对大众审美的一种挑战,是以丑为美,是书法界一种畸形、一种变态,是需要坚决抵制和杜绝的。
在书法理论、书法美学方面的学习因人而异。有人刻意地去学一些理论,喜欢摹写前人的作品,每个初学书法的人大都有这种经历。随着时间的积累,功力的提升,只是教条的模仿别人而没有创新就陷入一种媚的状态,就丧失了自身的主心骨。因而还需要在临摹中升华自己,有创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最初学习“初唐四大家”的褚遂良及“草圣”张旭,在年过五
十、历经多次战乱而被贬黜之后,他慢慢形成了颜体自身笔力雄健,沉稳厚重,刚直气正的风格。
谢先生从孩童起始,虽然不知历史上和当代的书法名流,但是他喜欢观察学习和分析。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一幅好字,他都会分析,都会在心里反复思索别人是如何用笔的,如何结字的,如何布局谋篇的;为何别人写出来的东西“有型”,有深的韵味和情趣。每每自己书写、创作的时候,他都会将对方的优点融合了,创作出更加出色的,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来。比如 “融通四海”这四个字写的人太多了,谢先生却能把它写得妙趣横生,意味深长。他的字笔画朴实浑厚,“融”字笔锋上下翻飞、左右开合有度,气韵流畅有千军万马之势,充分展示了儒家文化兼爱通达、和谐的气度和深邃的内涵; “通”如一叶扁舟,舟中稳坐一束发高髻的雍容女子,这舟江河行进,畅通无阻; “四”字如炯炯神目,探视古今,纵览四面八方;“海”中波澜起伏。细细思量开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非男男女女组成,倘若将视野放开,将心的窗打开,让心舟顺流而下,四海遨游,便能贯穿世界,即是“融通四海”。谢先生的四字传神,就其辽远的哲理意义、人生感悟和它带给赏读者的志趣远远超出其形了。
对于一幅作品是不是符合美学原理,谢先生的理论很简单:只要大多数人真心的认可就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一幅书法作品让人看不懂、或者让人看得很揪心、很煞风景就不是一篇好的作品。书法作为一门高尚的艺术门类,书法创作作为一项高雅的艺术活动,它最终的结果是要带给欣赏者以愉悦、回味,积极向上的情操,而不是精神摧残。书法理论的践行,书法审美的提高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在书法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积累是人生阅历和思想的积淀。这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历经越多,越发成熟。一个书法家刚刚习字时候的作品和青年时期的作品,再到晚年的作品往往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一岁、两岁之间的差别很小,十年二十年之间的作品对比,也许会有天壤之别。有时候,50岁时候你看到20岁的作品时候,会感觉到幼稚,实在是面目可憎!这说明你的人生积累、人生阅历提高了,书法功力提升了。黄公望73岁创作的《天池石壁图》已经形成了自身独到的风格,和他29岁时的《秋山雨霁》画作比起来用墨和技法明显不同。
同样的“融通四海”2007年刊登在《宝安日报》上的,和2014年新近创作有很大的区别。将四字铺开来对比,无论是从字体的结字结构上,笔势上及用笔的力度上还是整体呈现给人的意趣等几个方面,经过7年世事变迁,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无论是知识理论、情趣修为、人生等沉积,看似平常,却是无形中打造了一把得心应手的强弓,也唯有这弓强势了,才能射出利箭,才能在湛蓝的天际上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第二篇:谢氏人物、故事
谢氏人物、故事
震惊和困惑之余,提起手中相机,次日便只身前往法源寺后街。
说起北京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几乎无人不晓,1400余年的历史,佛门圣地,名人足迹,丁香牡丹,无不成为其名片。一墙之隔的法源寺后街却鲜为人知,甚至少有外人经过。而这里,在700年前,曾发生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往事,把谢叠山的名字永远和法源寺连在了一起。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其与文天祥在南宋宝佑四年是同科进士,两人同样率兵抗元,同样义胆忠肝,以身殉国。他的散文格调高奇,气势磅礴,诗文朴素端正,沉痛苍凉。为人刚直不阿,出任考官时,曾出题以奸臣贾似道政事为问,得罪了权臣,诬以居行不法,谪居兴国。南宋咸淳中赦归,德佑初以江东提刑,知信州。此时元兵侵犯中原,谢枋得奋起率兵抗元,无奈兵败信州失守,流亡福建山区,卖卜为生。谢枋得算命与众不同,他不取钱财,只收大米和草鞋。收取大米是为筹一日三餐。取草鞋是因其兵败后曾经发誓说:“不见南朝不着鞋!”因此,谢枋得一直是身着麻衣,足蹬草鞋。
南宋灭亡后,元世祖忽必烈求贤若渴,元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其举荐宋朝遗民22人,以谢枋得居首。但是谢枋得坚辞不受,并写下了着名的《却聘书》,其中引用太史公司马迁的名句“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以此明志。但是福建参政魏天佑急于求功,强行将谢枋得送入大都,迫其出仕。于四月一日到京,绝食数日而亡,以死表示了对宋室的忠诚。值得一提的是,谢枋得的妻子、弟弟、儿女等也多因忠烈或自尽、或被杀、或被捕入狱,可谓满门英杰,谢妻李氏被专门收录于《宋史·烈女传》中。
谢枋得在京的居住生活实际上只有短短几天,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谢枋得到达京师,到京后他寻问了死在这里的南宋谢太后的葬身之处和瀛国公所在,禁不住痛哭一场。不久悲愤交加的谢枋得就病倒了,迁往悯忠寺居住。在这里他见到居室壁间有孝女曹娥寻父投江的碑刻,不禁想起自己国仇家恨,无力回天的痛楚,悲从心生,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于是他决定以身殉国。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谢枋得绝食而死。
这段历史据《叠山先生行实》记载:“四月初一日至燕京,初五日死于悯忠寺(今法源寺)。子定之护骸骨归,葬于信州”。《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四》载:“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执药杂米饮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吾生耶!’掷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明景泰七年九月,巡抚江西右佥都御史韩雍请求为谢枋得建祠,景泰皇帝令原籍官员每岁为其举行祭祀事宜,并与文天祥同赐谥号,“诏谥天祥忠烈、枋得文节”(《明史·列传六十六·韩雍》)、并“建祠于尽节之所”(《日下回眸》),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的塑像每岁致祭。
1988年《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也有对谢叠山祠的记录:„„明代在法源寺后街,江西会馆谢枋得殉难处建祠,现院内还有二层小楼一座,原供谢叠山和文天祥像,该处以被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
宣武区有着大片的胡同四合院老街区老建筑,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加快了脚步,拆迁的力度越来越大,全然看不出微循环所在。
法源寺后街终于也贴出了长长的拆迁公告,从西砖胡同左转,心就凉了半截,后街东口的左右的老房子已经被挑了顶子,院内一片狼藉,看来拆迁的动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迅速,我心中惦记着谢公祠的小楼,从报纸上看不出拆的状况,于是直奔法源寺后街5号,从街面上看到谢公祠二层小楼的左半安在,往前三步,才看到小楼的右半已然被挑了顶,靠东的一侧二层只剩山墙和栏板,不过雕花护檐板尚在。穿过小楼,扶着古老的木制楼梯登至二层,虽然房顶不存,脚下一片破砖碎瓦,垃圾狼藉,但仍然感到小楼结实如故,人在二层走动时,这座明代的小楼纹丝不动。凭栏南望,正是法源寺的大殿后墙,后人拜谒祭祀谢公时,怎能不睹景生情。
据周围居民介绍,谢公祠故址也是江西会馆,当年楼前曾有大片的竹林水榭,一派江南风格,40年前,小楼后尚有假山,后来房子紧张加上破四旧,大家就把假山砸了盖了小平房。现在要拆迁了,街坊邻居抬头看着谢公祠小楼二层山墙上贴的大红双喜字,叹着气说,别看破,这么多年这小楼不知迎送了多少小两口„„
谢公祠是宣武拆迁区中的上百处文物古迹之一,宣武要发展,要腾飞,要给老百姓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请不要闭着眼睛拆丢了北京的风骨。
谢枋得祠、法源寺、江西会馆,与宣武,与会馆,与科举,与旧京文化,与历史,是共生的,700年后,我们又有谁会成为千古佳话,或背上千古骂名?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请留住谢公祠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
一、着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着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
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谢家麟简历
加速器物理学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
英烈相女谢二妹考略
谢燕颉
(一)谢二妹,广东长乐(今五华)双头(今双华)大陂人。明朝末年,天下大乱,风起云涌,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广东也不例外。为了抗击张、毛、李三都司的残酷压迫、剥削和奴役,长乐百姓也投入到了战斗行列。时势造英雄,年方十八岁的谢二妹,因为人才出众,被推举为当地农民义军的女首领,她率领起义军直指当地封建都司,威震朝廷。后来起义军被官兵击败,谢二妹不幸被俘,后英勇就义。
民众感其英勇烈节,被起义军王朝(大顺或大西)敕封为“英烈相女”,而当地民众称她为“谢圣仙娘”,为祭祀这位巾帼英雄,人们在五华县双华镇大陂高山寨顶修建了“英烈庙”。
该庙宇形制和用材均别具一格,也具有五华石乡特色。其建筑全部采用青色花岗岩石砌筑而成,前亭后殿皆用石槽构件石榫卯接而成,建筑饰有石狮、花鸟等动物图案,且工艺精巧。庙宇呈长方形,长5。5米、宽2。82米、高3。15米。
前亭为抬梁式石梁框架结构,四角攒出尖顶。平面呈四方形,前后石柱均为八角梅花柱。前为方形柱础,后为鼓形柱础。亭顶用预制石板拼成,翘角亭檐,顶尖置有石葫芦。
后殿为石砖墙壁,盖石板瓦。内设一座石神坛,亦刻有浮雕图案。神坛上加置一小石宫,宫内供谢圣仙娘神像。
庙宇内刻有三幅楷书楹联。神台楹联云:
莫道生为女子;
依然没则明神。
后柱楹联云:
能敷人世康宁福;
常作天边欢喜迁。
前柱楹联云:
祷心殷殷在我尽一心诚敬;
情难已已惟神锡二字平安。
此庙宇附近尚留有不少有关谢圣仙娘的遗迹,如仙娘梳妆的“丝线缠石”、急报军情的“铜锣石”,以及三都司下棋的“棋盘石”等。
1989年6月,省人民政府公布“英烈庙”为广东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据史籍记载,西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筑崇台于五华山下,称“长乐台”,因而得名,县治名长乐镇(今华城镇),属循州。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曾迁至七都九龙岗,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县治于长乐镇。
明洪武二年(1369),改元广东道为明广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7月,广东行省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通称广东省,撤循州,并入惠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始筑城墙。
清雍正十一年(1733),长乐改属嘉应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因与福建省和湖北省的长乐县同名,遂改称五华县。以境内五华山取名,属潮循道,道治在潮安县。
五华山沿着两支山脉走向,山峦重叠,河流纵横,从而构成了全境地形复杂多样的格局。沿琴江﹑五华河沿岸狭长的河谷地带,南起默林北部,北至水寨河口,西起蓝关,东止大坝,因大自然变迁,侵蚀冲积,而形成一个个河谷平原。
在这些平原中,以水寨平原为大,东起白凤岭,西至乌石浦龟形岭,南达旱塘凹石子蒗,北止楼子角﹑高车洞,最宽处达七公里,海拔均在50—100米之间。
西部山地上有九座千米以上的山峰,而形成了华城盆地﹑歧岭盆地﹑双头盆地﹑潭下盆地﹑长布盆地﹑大田盆地和华城盆地。谢二妹就诞生在其中的双头盆地。
此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山地丘陵区,海拔一般在400—800米之间。北部形成平原丘陵区,地势和缓,山丘零星破碎,海拔一般为200—400米。谢二妹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浴血奋战在这山山水水之间。
(三)关于“张、毛、李三都司”,或为广东都指挥使张某、布政使毛某、按察使李某的简称,或为张、毛、李个三都司家族。
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
明洪武主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帝的统治权力,一改以前的做法,不仅取消宰相制,而且还在各地分别设立掌管军政的都指挥使司、掌管民政的布政使司和掌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让其各自独立,不相统属,便于皇上一手掌控。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是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掌一方军政。包括其所统率其所辖卫所,均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
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同为封疆大吏,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那么,广东的都指挥使张某到底是谁呢?很有可能是着名的“燕王靖难”的第一功臣张玉世家。
张玉(1343—1401),字世美,祥符(今河南省开封)人,为元枢密院知院事,元亡后出走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降明,后从大军出塞,至捕鱼儿海,以功授济南卫副千户。后为燕王朱棣手下第一员大将,累官至燕王府左护卫指挥。
他勇冠三军,且身先士卒。“靖难之役”兵起,他任都指挥佥事,攻克蓟州、遵化。同年八月,建文帝派老将耿炳文至真定会战朱棣。朱棣即遣张玉侦察敌情后,言敌军纪律涣散,打败其易如反掌,朱棣许之。在战役中,朱棣领数千人从城西南侧击,张玉、朱能、潭渊从正面猛攻。在两面夹击之下,大败耿炳文。史称“真定之战”。
建文二年(1400)腊月廿五,燕师遭盛庸军截击,大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死伤数万人,燕王亦被盛庸军围困于东昌。张玉冒死入围救援,被斩杀,燕师则被迫还师北平,史称“东昌之役”。
朱棣闻知张玉战死,恸哭道:“胜负常事,不足虑。艰难之际,失此良辅,殊可悲恨!”亲自为张玉撰写悼文。日后朱棣入主南京称帝,以张玉为靖难第一功臣,追封荣国公、河间王,谥为“忠武”,位在诸人之上,与东平王朱能、金乡侯王真、荣国公姚广孝共侑,享成祖庙廷。
长子张辅(1375-1449),字文弼,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址,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宣德年间,率军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袭封为英国公,世袭罔替。正统年间,随明英宗北征,在“土木堡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谥“忠烈”。
次子张輗(1390-1462),因功定神策卫指挥使。之后连升三级至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泰德三年,加升太子太保。英宗复辟后,因张輗迎立有功,封文安伯,食禄千二百石。天顺六年,去世。赠侯爵,谥“忠僖”。张輗之女嫁明仁宗。
其三子张軏(1393-1458),永乐年间,为锦衣卫指挥佥事。跟从明宣宗征讨朱高煦,又跟从成国公朱勇出塞至毡帽山。正统十三年,以副总兵身份出征麓川。后讨伐贵州苗族叛乱。积功为前军都督府,总管京营兵。后参与夺门之变,与石亨、曹吉祥迎明英宗。封太平侯,食禄二千石。天顺二年,张軏去世,赠裕国公,谥“勇襄”。当时于谦、王文、范广之死,都有张軏在背后出力,其纳贿乱政,仅次于石亨。
然而张玉世家,世代兴旺。英国公张玉为明朝最高世袭公爵,即使如刘瑾,魏忠贤当政,这一家也是稳稳当当,无人敢妄动:
第一代:张辅,永乐六年(1408)晋封英国公;
第二代:张懋,景泰元年(1450)袭封;
第三代:张仑,正德十年(1515)袭封(张懋之孙,张锐之子);
第四代:张溶,嘉靖十四年(1535)袭封;
第五代:张元功,万历十年(1582)袭封;
第六代:张元德,万历二十四年(1596)袭封(张溶子,元功弟);
第七代: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1598)袭封;
第八代:张之极,崇祯三年(1630)至崇祯十年(1637)间袭封;
第九代:张世泽,崇祯十六年(1643)袭封,末代英国公,被李自成军所杀。
谢二妹所反抗的广东都指挥使应是第九代张世泽,至于广东布政使毛某,广东按察使李某,待考。那么敕封谢二妹为“英烈相女”的绝对不是明王朝或南明王朝,而应是李自成大顺王朝或张献忠大西王朝。
(四)有史料可稽,清朝初年有广东长乐有客家人,慕西蜀之沃野千里,谋生迁徒而至,同时还从广东搬过来“三都司”神祗,令人费解。
今成都市新都区三河镇,有一个名叫“三都村”的村落,此地居民至今还说着一口流利的客家话,村民分属杨、李、张、赵等姓氏,且其祖先大多数来自于广东长乐县。追寻其村得名的缘由,大家众口一词。
说与祖先迁川时,是背负“三都司神明”而来,因为长乐某地的客家人,历来崇拜明朝在当地掌管地方军政、民政、刑狱的张姓、毛姓、李姓三位都司,奉若神明,供奉拜祭。
因相沿成习,今要离开故园,远去他乡,舍不得就此与祖辈几代人崇信的三都司神明诀别,于是便敬请神明一齐上路,大家一齐商量了护送神明入川的动议。
于是决定由当地杨韶叔一家,将三都司神牌背负随行。他们踏上迁川之途。一路千辛万苦,数月艰难历程,均赖都司神明庇佑,又有地方公差护送,杨氏一行乡人才终于平安到达西蜀地面,立脚于成都府北新都三星店、螺丝坝一带。
今已繁衍十几代,杨韶叔后裔在四川艰苦创业,新建家园,还为三位都司神明营建了新的府邸,即一座三开间通体石结构的庙宇,于乾隆六年(1741)建成,同时还为三位都司錾石成像。石刻像高约四尺左右,皆穿戴明朝礼服官帽,并列供奉于庙堂之中。
这座供奉着“张都司、毛都司、李都司神位”的“三都司庙”,被当地移民后裔继续奉为保护神后,一直享受着顶礼祭拜,且香火一直旺盛。
延至民国初年,三都司庙由一座小庙,扩建为有十多开间的建筑。庙内还增设了钟、鼓等祭祀设施,最盛时有七八个看司照管庙务。
因为扩大了规模的三都司庙,故在周围百里内名气大增,当地的基层行政区划曾一度将此地命名为“三都保”。
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以及春节迎春活动,均在这里进行。每年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十五,三都司庙前彩龙翻滚,大戏连台,热闹非常,成为客家民间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
1949年以后,曾有一所小学就办在三都司庙内。“文革”期间,三都司庙遭到拆毁,神像不复存在。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当地的客家人在距原庙50—60米处的一片竹林里,重建一座仅有八九平方米的简陋的三都司庙,庙内供奉着观音瓷器坐像和佛祖画像,同时还有一幅写着“张、毛、李三位都司老爷”神位的神榜。
庙里还留下的遗物,有一块残缺的石刻屋脊,经辨认大概是乾隆年间始建的那座三都司小庙的屋脊的一角,作为当年移民迁移文物的遗迹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谢二妹与三都司是冤家对头,逝后仍在地隔千里的两地继续受到人民的祭祀,令人深思。
张玉有文才,当年曾携琴载酒漫游长乐东山岭,并留下着名诗《为爱东山》:
为爱东山景致幽,携琴载酒任遨游。云迷路径人烟少,翠拥峰峦树木稠。
丹灶无存仙已往,华封有迹字空留。管它世上尘凡事,春自春来秋自秋。
恒安二中初一:谢云鹏
第三篇:谢氏家族团拜会致词
2011年谢氏家族团拜会致词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
首先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春暖花开,春意嫣然。今天,我们谢氏家族在这里隆重举行新年团拜会,这是我们合族欢庆的一大喜事,预示着宗族的兴旺发达,我们身为谢氏后人,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在这里我受长辈的委托,向前来参加团拜会的各房亲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
此时此刻,我们自然要缅怀列祖列宗,追根溯源。我谢氏家族发迹于湖广宝庆府武岗州麻城县孝感乡飞山庙田坎头。民末清初来川居安县金子堰,入川始祖谢延瑚,谢腾道,谢有琏。我族系谢有琏之根。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秦汉以来,先祖忠孝、节义、及文学、绘画、医学等方面的名人不可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十四位文学家。如谢尚、谢安、等。女诗人谢希孟,民族英雄谢枋得、民医谢淮、清代民画家谢彬、谢惠、唐代著名舞蹈家谢阿蛮、清代京剧清衣谢双寿、昆曲谢添庆等。开基创业,生息繁衍,我氏的子孙后代,弘扬祖宗之德,继承祖宗之业,文昌武炽,方兴未艾。
看如今我谢氏家族人丁兴旺、从事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和司法工作金融业和商业、工业、房地产业等工作的人才辈出。年青人努力学习上高级学府和海外留学。家庭和睦孝顺父母敬老爱幼的事迹也层出不穷…。
我们谢氏的后代,要以效法先贤,崇尚礼仪,遵纪守法,承先启后,牢记谢氏家训族规:孝顺父母、敬奉尊长、友爱兄弟、和蔼夫妇、亲厚宗族、敦睦同里、遵守礼法、维护传统、矜孤恤寡、济困扶危、勤俭持家、忍让处事。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子孙后代、各位朋友!今天看我谢氏家族瓜瓞绵延,英才辈出,前人为国家作出过杰出贡献,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人文财富。惟愿我谢氏族支发旺,英才辈出,与时代同步,与国运共昌隆。本族宗亲要:念宗念祖念先贤,同脉同心同发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上以告慰我族先祖,下以垂范我族子孙!
最后,再次祝大家新年吉祥,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四川省绵阳市高新区永兴谢氏宗族委员会
二0一一年二月四日
第四篇:清明节谢氏家族祭祖发言稿
清明节响水谢氏家族祭祖活动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宗长、各位宗亲、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响水谢氏家族始祖光怀公后裔堂字辈, 向各地在百忙中前来参加清明祭祖大会的宗亲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在这个花黄柳绿、风清雨润的清明时节, 我们响水谢氏家族相聚在这里, 怀着一颗虔诚和感恩之心, 隆重祭奠我们响水谢氏家族始祖光怀公, 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响水谢氏后人向逝去的历代先人表示最虔诚的敬意,同时,感谢谢应华四爹带领响水谢氏族人在族谱的修缮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也要向在本次祭祖活动和家谱修缮中踊跃捐赠,无私奉献的谢氏乡亲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感谢你们对家族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清明节是炎黄子孙寻根求源,祭奠先祖的节日,今天我们谢氏后人齐聚在这里,共同祭奠先人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追思先祖的丰功伟业,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就是要报答先辈养育庇佑之恩。同时更教育我们每个人要及时行孝,首先要孝敬双亲,从而推广为孝敬普天下之老人。我想,这是我们今天举办祭祖活动的重要意义。
斯人已乘黄鹤去,辉煌前程待后人。不忘先人,追念先人,是为了后人更加腾达,是为了宗族更加辉煌。我们谢氏的清明祭祖活动既弘扬了家族的美德,又传承了家族的优良传统;既凝聚了谢家人的力量,又构建了家族的和谐;既营造了谢家人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又激发了我们谢家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光宗耀祖,振兴家族,奋发图强,永不言败已成为我们谢氏家族的真实写照,正因为这样,我们谢家人才受到别人的羡慕与尊重,谢氏家族才在本地享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聚会与相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血脉相连,手足同心,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们应当做到族内团结,乡邻和睦。
尊敬的宗亲们,谢氏宗族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谢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不懈努力!今天,我在这里向广大老年宗亲发出倡议,请将你们的子女、孙子孙女带来参加清明祭祖活动。让我们祭祖活动的参加人员逐步走向年轻化,传承交接好这一祭祖大事的接力棒。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弘扬、传承家族文化!让我们携手起来,为谢氏族人活得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而努力奋斗吧!最后,愿祖上英灵永远保佑我们谢氏家族兴旺发达,蓬勃发展,再创辉煌,保佑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响水谢氏家族始祖光怀公后裔 谢国利
公元二〇一八年四月五日
第五篇:南张氏开展书法总结
南张氏开展“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活动总结
为配合寒亭区教育局“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活动的开展,展示学生硬笔书法风采,增强学生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的意识,传承传统文化,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南张氏小学于10月27日下午隆重举行了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活动,各年级优秀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活动。赛前,把学生分为两个比赛等级:一、二、三年级学生赛铅笔字,四、五、六年级赛钢笔字。并对各年级提出了比赛规格和要求。
本次活动是在各班选拔赛的基础上,再由各班派出五名优胜选手参加现场比赛。比赛按同年级进行评比,1——3年级写铅笔字,4——6年级写钢笔字,学生现场书写,然后评委组再现场打分,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比赛时学生们都满怀激情,用心书写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汉字。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现场完成。
通过这次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审美意识。对于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并指导其更好地发挥特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