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鉴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行为标准
借鉴《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完善我国公职
人员行为标准
赵建文
2013-01-11 15:52:29
来源:《国际法研究》第六卷(2012年第1、2期)
摘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制定和实施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并要求“酌情考虑”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中国应当通过借鉴《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来完善公职人员行为标准,促进公职人员树立应有的最高忠诚、工作标准及其相应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可能与公职发生的利益冲突。
关键词: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 利益冲突
根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8条,为了预防腐败的需要,缔约国应当制定和实施公职人员“履行公务的行为守则或者标准”,并要求缔约国制定此类守则时“酌情考虑”“联合国大会1996年12月12日第51/59号决议附件所载《公职人员国际行为守则》”(以下简称“《守则》”)。联合国大会在通过该守则的决议的序言中 “建议会员国将守则用作指导反腐败工作的工具”。本文认为,《守则》对完善我国反腐败相关制度是有明显的借鉴价值的。
一、公职的性质和公职人员应有的最高忠诚问题
《守则》第1条规定:“根据国内法的定义,公职为信托的职位(a public office is a position of trust),意味着从公共利益出发行事的责任(duty)。因此,公职人员的最高忠诚(the ultimate loyalty))应当是忠诚于本国的从政府的民主制度体现出的公共利益。”
(一)公职是信托的职位
“公职为信托的职位”。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无论何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程度和历史文化类型的国家,普遍认同的政治常识。无论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还是通过选拔或任命而任职的公职人员,都是受人民之托担任公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27条第2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第12条第3项关于公务员应当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的义务的规定,蕴含着公职是人民所托付的职位的意思。《公务员法》通过先规定公务员的义务、后规定公务员的权利的安排,体现了控制权力的理念,间接地体现出了人民主权、公民权利理念。外国公务员法,如德国,对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安排也是如此。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有“以民为本”或“民为邦本”的开明政治主张和相关的实践,但从总体上讲,封建官僚没有“公职是信托的职位”的意识。许多封建官僚“做官当老爷”,以“牧民”者自居,把手中权力作为榨取民脂民膏的工具。有些朝代甚至推行“愚民”政策。即使是“清官”,也是“为民做主”意识所主导。
在当代中国,公职人员都应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然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腐败分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受人民之托”的意识,骨子里还是旧时代的“官本位”意识,手中的权力成为升官发财的腐败的工具。他们也许高喊“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利用手中权力把自己变成主人,让人民为他们服务。这些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与上级领导的关系被严重扭曲。他们将自己看成高于普通公民的权贵,履行职责不是向人民负责,而是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甚至对上级领导者表现出“依附”关系。要使公职人员普遍树立“公职是信托的职位”的观念,还需要较长的过程,需要人事任免制度的相应改革。
(二)公职人员应忠诚于公共利益
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吏都必须忠于皇帝。这与封建王朝是皇帝的家天下分不开。在当今,公职人员应忠于公共利益。这是民主的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从公职的信托职位性质引申出来的。公共利益是超越利益集团利益、私人利益的国家或社会的整体利益。公职不是利益集团的职位,也不是私人职位。公职人员为公共利益服务才是公职的应有含义。
中国宪法和法律有关公共利益的规定,表明了公共利益的神圣地位。根据《宪法》第10条第3款和第13条第2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中国很多法律都有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例如,《行政许可法》第1条、《政府采购法》第1条、《证券法》第1条都把保护“公共利益”作为立法目的对待;《外资企业法》第5条、《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6条、《专利法》第49条、《法官法》第7条第3款和《检察官法》第8条第4款都表明,公共利益是公共权力行使的正当依据;《信托法》第60条将公共利益目的规定为公益信托的成立要件,表明公共利益是公益活动的依据;《著作权法》第4条第2款、《合同法》第7条、《物权法》第7条将公共利益规定为私人权利的界限。
公职人员忠于公共利益,就应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为了公共利益行使权力,运用权力促进和维护公共利益。《公务员法》中没有直接提及“公共利益”,但该法第12条第4款有关于公务员应当履行 “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的规定。国家的安全、国家的荣誉和国家的利益属于《守则》第1条中所指的“公共利益”的主要部分。
中国宪法和法律关于公共利益的规定和《守则》的一致性,说明中国宪法和法律对公务员的个人品质和价值观的要求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党派政治倾向的先进或落后的问题,而是“国际”的或各国的共同要求。
(三)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实质上是法律化的道德标准
公职是信托职位,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收入来自纳税人。他们应当是道德的楷模。他们的行为符合全体国民都应当遵守的法律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应当有不同于或高于非公职人员的行为标准。对于非公职人员属于道德规范的标准可以作为公职人员的法律上的行为标准。公职人员行为准则不要求非公职人员遵守,例如非公职人员不需要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这是许多国家的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常常冠以“道德准则”的名称的重要缘由。
例如,美国的公职人员行为守则的名称大都有“道德”字样。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政府工作人员道德准则》,为立法和行政部门的公职人员制定了道德标准。1972年“水门事件”后,美国加强了公职人员道德准则的制定和实施。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政府道德法》,规定在联邦政府各系统内建立个人财产状况申报制度,并对政府官员离职后的从业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并且根据该法,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道德署。198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政府道德改革法》,将官员离职后从业行为受限的范围扩大到国会议员和国会高级官员,对行政部门官员离职后行为规定了更多限制,还规定中下级官员也要申报个人及亲属的财产状况。1992年,联邦政府道德署修改、颁布《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该准则细化了前两部法律的有关规定,对礼品、利益冲突、滥用职权、兼职、职务外活动等事项作出了详细规定。此外,美国还有各类公职人员群体的行为准则也冠以“道德准则”的名称,如《众议院议员和雇员道德准则》等。
二、公职人员应有的工作标准及其相应的价值观问题
公职人员的本职工作是履行公职。工作标准是核心问题。《守则》将工作标准放在总则的位置加以规定,凸显其重要性。公职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外的行为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工作标准的实现而确立的。工作标准达不到,其他再好也不是合格公职人员。
(一)追求效率、实效和廉正,实现最佳业绩
《守则》第2条规定:“公职人员应保证根据法律或管理政策有效率地、有实效地和廉洁正直地履行其责任和职能。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应努力保证其所负责的公共资源以最有实效和效率的方式得到管理。”
《宪法》第27条第1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根据《公务员法》第33条,对公务员要进行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核,重点是工作实绩。在正常情况下,公职人员履行职责应当是有效率和有成效的。消极怠工,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碌碌无为是消极腐败现象或者是腐败的结果。
廉洁正直是正常履行职责的必要条件,是取信于民的保证。但不幸的是,我们国家的有些公职人员,有贪腐受贿、买官卖官以及化公为私的“三公”消费等腐败行为,不断地透支着人民对公权力的信任。这是当前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务求专心、公正和无偏倚,避免渎职行为
《守则》第3条规定:“公职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尤其是在与公众的关系方面,应当是专心的、公正的和无偏倚的。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应给予任何集团或个人任何不应有的优惠待遇或任何集团或个人不适当的差别对待,或以其他方式滥用赋予他们的权力和权威。”
公职人员应当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兢兢业业、专心致志地工作;应当公正和无偏私的工作。三心二意、办事不公、立场偏袒是腐败渎职行为,是权力滥用行为。公职人员利用其掌握的公共资源给任何群体或个人不应有的优惠或利用手中的权力给任何群体或个人不应有的差别对待,都有失公职的公正性,都可能是以权谋私。
《公务员法》第12条第1、2、5、7、8款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这与《守则》第2和第3条的要求是一致的。
以上工作标准或守则,都是公职人员的应有价值观的体现。正如《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序言第1段所指出的,腐败行为破坏“价值观、道德观和正义”。坚持上述守则或行为标准和坚持相应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三、正确处理可能与公职发生的利益冲突和回避问题
利益冲突是一个特定的反腐败或廉政用语,是指“公职人员的公共职务与其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其中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影响了他们的公共职务和责任的履行。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本身并不是腐败。如果公职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利益冲突,利益冲突就会导致腐败。例如,湖南郴州公职人员入股投资经营其职权下的煤矿的窝案,铁道部长刘志军在其管辖的范围内直接提拔任用其亲属的腐败现象。为了防止利益冲突导致腐败,《守则》要求:
(一)不得利用职权谋取不当利益
《守则》第4条规定:“公职人员不得利用职务权限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谋取不当的私人利益或经济利益。若与其公务、职能和职责及其履行不相符合,公职人员不得从事任何交易、取得任何职位或职能或拥有任何经济、商业或其他类似的利益。”例如,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到有关单位演讲,收取演讲费,给有关单位谋取一定利益,就属于不得从事的“交易”。
《公务员法》第42条规定:“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在机关外兼职,应当经有关机关批准,并不得领取兼职报酬。”仅仅规定公务员不得领取兼职报酬是不够的。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与职责的利益冲突是多方面的,应当参照《守则》作出更加全面和详尽的规定。
(二)公布可能的利益冲突活动并采取减少或消除的措施
《守则》第5条规定:“公职人员,视本人职务的要求,应根据法律和管理政策,公布可能会引起利益冲突的业务、商业和经济利益或为经济盈利而从事的活动,在可能产生或已觉察到公职人员的职责与个人利益间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应遵守为减少或消除这类利益冲突而确定的措施。”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位高级税务官在处理与其妻所办的公司相关一个税收案件的过程中,没有申报存在这种利益冲突情况,没有采取回避措施或其他措施。虽然后经审计认定他在办案中并没有偏袒其妻利益,最后香港政府还是终止了他的人事合同。
根据《公务员法》第70条,公务员执行公务时,如有涉及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的,以及有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情况的,应当回避。《守则》第5条所规定的“为减少或消除这类利益冲突而确定的措施”比公职人员个人的回避要广泛得多。
(三)不得利用公共资源从事与公职无关的活动
《守则》第6条规定:“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得不正当地利用在履行公职责任过程中取得的或由于其公职责任而得到的公款、公共财产、服务或信息来从事与其公职工作无关的活动。”人民群众对公车的使用、公费出国和公款招待有意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将公共资源用到与公职无关的活动的现象。
(四)不得卸职后不正当地利用原先的职位
《守则》第7条规定:“公职人员应遵守根据法律或管理政策所制定的措施,以免卸下公职后不正当地利用其原先的职位。”
公职人员有可能以离职后得到有关单位的回报为条件,在职期间为有关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公务员法》第102条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对违反该规定而又不接受改正责令者,可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该人员从业期间的违法所得并对接受单位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这里仅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公职人员本人的任职和盈利性活动,是不全面的。在外国,有卸职公职人员安排其子女任职或从事盈利性活动的腐败现象。
经验表明,腐败的滋生是私欲与权力、机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利益冲突相当于一种触发机制。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腐败现象的背后都有利益冲突。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反腐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利益冲突问题建立起来的。反腐败不仅要依靠事后惩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预防。申报利益冲突事项,采取防止措施就是预防腐败的有效方法之一。加拿大制定了专门用于防止利益冲突的法规,即《公务员利益冲突与离职后行为法》。作为一种预防腐败的制度,规制利益冲突事项有助于铲除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土壤,使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相分离,形成不想、不敢和不能腐败的有效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四、财产状况的申报和公开问题
《守则》第8条规定:“公职人员应视其职务并根据法律和管理政策的许可或要求,按要求公布或披露其本人的,并且,如果可能,其配偶和/或其他受扶养者的私人资产和负债。”
到底哪些公职人员应当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像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这样的牵一发动全身的廉政建设举措,需要有可操作的法律,需要进行严格的制度设计。这方面零打碎敲是难以奏效的,应当全面推开,不能仅仅是基层公职人员申报和公开财产状况。仅仅申报公职人员个人的财产状况也是不够的,还应申报其近亲属的财产状况。美国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申报要求申报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财产状况。美国的父母子女等家庭关系与中国有所不同,在中国限于未成年子女是不行的。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申报“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的财产状况。“共同生活”标准是否妥当?这不会没有争议。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程维高纵容其儿子非法经商、江西省检察院原检察长丁鑫发利用职权为其儿子开办公司牟利、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利用其主管城建的便利条件为其儿子经商提供方便。这几个腐败分子和其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共同生活关系。“共同生活”标准很可能为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公职人员应当申报和公开的财产范围如何掌握?从理论上讲,他们及其近亲属的财产及负债都应当申报和公开。1995年《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第3条规定:“申报人必须申报下列各项收入:1.工资;2.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3.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4.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第4条规定:“领导干部应当报告下列收入、房产、投资等事项:
(一)本人的工资及各类奖金、津贴、补贴等;
(二)本人从事讲学、写作、咨询、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
(三)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产情况;
(四)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持有有价证券、股票(包括股权激励)、期货、基金、投资型保险以及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情况;
(五)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投资非上市公司、企业的情况;
(六)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注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或者合伙企业的情况。”
这些规定如能得到切实执行,一定能取得反腐败的成效。但是这些规定是否科学严密,是否满足反腐败的需要,还有待实践的检验,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来逐步完善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申报和公开制度。
在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申报和公开过程中应防止公职人员隐私事项的泄露。
五、正确处理礼品、机密和职务外活动问题
(一)约束接受礼物和其他受馈赠的行为,防止影响履行公职
《守则》第9条规定:“公职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地索取或接受任何可能影响其行使职能、履行其职责或其裁判的礼品或其他馈赠。”
当代各国都约束公职人员的受礼行为。在德国,根据《联邦政府官员法》,政府官员收礼是违法行为,价值超过15欧元的礼品或酬劳必须上交。2002年元旦,德国央行行长韦尔特克接受德累斯顿银行邀请,到柏林出席 “欧元货币面世”庆祝活动时,带家属住豪华酒店花去了主办方德累斯顿银行7000多欧元,等于间接或变相收礼或受贿。在被曝光后韦尔特克迅速偿还了家属所用的3000多欧元,但老百姓对此并不满意。最后他不得不宣布辞职。
我国许多省市出台了禁止公职人员接受礼品礼金的规定。例如,根据江苏省关于严禁公职人员收受礼金礼品的若干规定,礼金或礼品不论数额或价值大小一律登记上交。但是对《守则》所规定的“间接”地接受礼品或其他馈赠的情况缺乏规定。
(二)保守机密,不利用所知机密谋取私利
《守则》第10条规定:“公职人员对于拥有的带有机密性质的材料应保守机密,但因国家立法,履行职责或司法需要而严格限定的不予保密的情况除外。这些限制也应适用于已离职的公职人员。”
1.《公务员法》与《守则》关于保守机密的规定基本一致
《公务员法》第12条第6款规定:公务员有“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义务。《守则》要求保守的秘密是公职人员“拥有的带有机密性质的材料”,没有区分“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例如,尚未公布的或不准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事项。根据《公务员法》,公职人员除应保守国家秘密以外,还应当保守工作秘密。公职人员的工作秘密和国家秘密是有一定联系的。有的国家秘密是由一系列工作秘密组成的,泄露了工作秘密,就间接地泄露了国家秘密。
2.《守则》关于保守秘密的例外的规定
之所以允许保守秘密的例外,是为了保护国家的更重要的利益。根据《守则》,这种例外因“国家立法,履行职责或司法需要”而产生,并有严格限定。中国法律中没有“例外”的规定。当现实需要这种例外时,将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3.《守则》关于已离职人员仍有保守秘密义务的规定
《保守国家秘密法》第38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这里关于“脱密期”的规定,不如“已离职的公职人员”也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的规定严密。实际上,有些国家秘密事项如果达不到解密条件,有可能需要公职人员长期甚至终生保密。
(三)约束职务以外活动,防止影响公信力
在今天各国的政治体制下,如果任由公职人员从事职务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就可能影响其公务的履行。《守则》第11条规定:“公职人员职务范围之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应根据法律和管理政策,不在任何方面影响到公众对其不偏倚的履行职能和职责的信任。”公职人员参与职务范围以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的条件是依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进行,不得影响公职人员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8条明确地要求各缔约国履行在本国公共部门提倡廉正的义务,为此要求各缔约国努力在本国的体制和法律制度范围内适用正确、诚实和妥善履行公务的行为守则或标准。许多国家的反腐败的成功经验表明,让公职人员了解并接受各项行为标准或守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协商程序而非自上而下的办法制定公职人员行为标准或守则并把它附在聘用合同之后对达到这一目是很有帮助的。这类行为标准或守则有助于提高行为的可预测性,有助于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公约》建议各国酌情考虑的《守则》,是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被冠以“国际”行为守则的名称,表明了它的普遍意义。参照《守则》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行为守则或标准,对于更好地预防和打击腐败是十分必要的。
To Improve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Officials of China in the Light of the Standards Propo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Zhao Jiamwen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requires states parties to enact and implement 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officials, and “take note of”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officials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China should improve its 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officials in the Light of the Standards Propos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public officials establish the necessary ultimate loyalty, working standards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and properly deal with conflict of interests.Key Worde: United State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International Code of Conduct for public officials;conflict of interests
第二篇: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国家公职人员行为守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各类公职人员的行为,提升公职人员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国家制订《公职人员行为守则》。公职人员指国家财政全供或半供单位工作人员。
第二条
公职人员应当时刻铭记其一切权力都来自国民的授予,其一切收入都来自国民的供给。公职为信托的职位,意味着有责任承诺其一切公务行为从公共利益出发行事。因此,公职人员的最高忠诚应当是对通过政府的民主体制所体现的本国公共利益的忠诚。
第三条
公职人员应保证根据法律或行政政策切实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和职能,做到秉公办事。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应努力保证由其所负责的公共资源得到最切实有效的管理。
第四条 公职人员应全心全意、公正而无私地履行其职责,尤其是在处理与公众的关系方面。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应对任何集团或个人给予任何不应有的优先照顾,或对任何集团或个人加以不当歧视,或以其他方式滥用赋予他们的权力和威信。
第五条
公职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不正当地为本人或其家庭成员谋取利益。公职人员不得进行与其公务、职能和职责或履行这些职责不相符合的任何交易、取得任何职位或职能或在其中拥有任何经济、商业或其他类似的利益。
第六条
公职人员应根据法律和行政政策,视本人职务的要求,公布可能会构成利益冲突的业务、商业和经济利益或为经济盈利而从事的活动,在可能产生或已觉察到公职人员的职责与个人利益间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公职人员应遵守为减少或消除这类利益冲突而制定的措施。
第七条 无论何时,公职人员都不得不正当地利用在履行公务过程中取得的或由于其公职而得到的公款、公共财产、服务或信息来从事与其公务无关的活动。
第八条 公职人员应遵守法律或行政政策所制定的措施,以免卸职后不正当地利用其原先的公职。
第九条
公职人员应视本人的职务并根据法律和行政政策的许可或要求公布或披露个人财产信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公布或披露其配偶和/或其他受赡养者的私人资产和债务信息。
第十条 公职人员不得直接或间接地索取或接受任何可能影响其行使职责、履行职务或作出判断的礼品或其他馈赠。
第十一条 公职人员对于拥有的带有机密性质的资料应保守机密,但因国家立法,履行职责或司法需要而严格规定不予保密者除外。这些限制也应适用于已卸职的公职人员。
第十二条 公职人员公务范围之外的政治活动或其他活动应根据法律和行政政策,不在任何方面影响到公众对其公正履行职能和职责的信任。
第二章 公职人员的职务收入
第十三条 为了规范公职人员的职务收入,立法机关应当通过立法规范公职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职务收入的支付和分配。
第十四条 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同一级别公职人员工资、福利水平应当完全等同;公职人员的奖金视其工作业绩和公众的认可程度确定。
第十五条 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在内一切公职人员的执行相同的工资和奖金分配制度;
第十六条 公职人员的平均职务收入不得超过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期非公职人员职工平均收入的1.5倍。
第十七条 公职人员的工资级别按工作的重要、难易程度决定。
第十八条 公职人员的工资级别、级差以及各级别的工资数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立法的形式确定。
第十九条 公职人员的奖金占全部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
第二十条 各单位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发放工资奖金的按贪污罪和(或)私分公共资产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公职人员认为其收入不能满足其需要的,可以提出辞职,主管机关除国家安全因素外,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批准。
第二十二条 公职人员退出岗位的参照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的方式和标准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同类人员完全同一,各种福利折价不得超过人民币6000元。各单位以住房公积金等名义增加福利待遇的按共同贪污罪和(或)私分公共资产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一切公职人员的工资、奖金和福利等一切通过职务取得的收入应当公开透明,任何国民均有权通过自由查阅的方式知晓。
第二十五条 《公职人员职务收入法》由全国人大负责制订,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根据《公职人员职务收入法》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制定本地区的实施办法,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执行。
第三章 公职人员财产的申报
第二十六条 为了确保公职人员的财产信息公开透明,为了公众有效监督公职人员的廉正状况,国家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
第二十七条 为了确保公职人员廉正清明的为政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根据法律规定申报财产状况;
第二十八条
应当申报财产状况的人员包括本法所指的公职人员和公职候选人、公职人员因退休等原因离开岗位五年以内的以及上述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十九条 接受申报的机构:接受财产申报的机构为国家监察机关和国家各级检察机关。公职人员中的党员还应向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申报。
第三十条 应当申报财产类型:
1、房地产;
2、生产、生活用的交通工具;
3、单件价值在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各类物品;
4、人民币和外汇存款;
5、投资入股(包括各种投资及股票)、债券、债权、债务;
6、知识产权;
7、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其它财产。
第三十一条 廉政机关制作专门的《公职人员财产申报表》,便于公职人员填写。
第三十二条 申报财产的时间和期限:申报财产的时间为每年的1月1日至1月15日,申报基准日为上最后一日。
第三十三条
财产状况的公布和信息披露:普通公职人员的财产信息仅在接受申报机构范围内公开,非经书面请求不向普通国民披露。乡镇副乡镇长、乡党委副书记(包括享受同等级别待遇)以上级别的公职人员本人和家庭财产信息,中国公民可以凭本人身份证明在各廉政机关设在举报接待场所的电脑上自由查阅。
第三十四条
申报真实性的核实:接受申报的机关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核实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发现申报不实时应当责令申报者在10日作出说明,经审查认为说明不能令人信服的,按虚假申报论处。
第三十五条 拒绝申报的责任:公职人员拒绝申报财产的,应当开除公职。
第三十六条
虚假申报的责任和查处:国家监察机关负责对公职人员申报财产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纪律检查机关负责对党员中的公职人员申报财产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国家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附带对公职人员的财产合法性和申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谎报、漏报、迟报财产,但涉及的财产性质合法的,处3000元以上本人上总收入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虚报部分的财产为不合法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其他事项:担任公职以来以赠与等形式无偿转让给他人的财产也应当如实申报;担任公职以来接受的一切价值在500元以上的赠与均应当申报。
第四章 公职人员收入的申报
第三十八条 为了便于国民对公职人员收入合法性的监督,确保公职人员的收入状况公开透明,国家实行公职人员全部收入的申报制度。
第三十九条 为了确保公职人员廉正清明的为政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向国家廉政机关申报收入状况;
第四十条 应当申报收入的人员包括本法所指的公职人员和公职候选人、公职人员因退休等原因离开岗位五年以内的以及上述人员的配偶、子女、父母。
第四十一条 接受申报的机构:接受收入申报的机构为国家监察机关和各级检察机关。公务员中的党员还应向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申报。
第四十二条
申报范围(即需要申报的收入的范围):本法规定应当申报收入的人员应当向廉政机关申报的收入包括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及其他一切可以以金钱估价的财产性收入、人民币300元以上的金钱和单件价值在人民币300元以上的物品的馈赠。
第四十三条 廉政机关制作专门的《公职人员收入申报表》,便于公职人员填写。
第四十四条 收入申报的时间:每月1-10日申报上月份的收入。
第四十五条
收入信息的公布和信息披露:普通公职人员的收入信息仅在接受申报机构范围内公开,非经书面请求不向普通国民披露。乡镇副乡镇长、乡党委副书记以上(含同等待遇)公职人员的收入信息,中国公民可以在各廉正机关设在举报接待场所的电脑上自由查阅。
第四十六条 申报真实性的核实:接受申报的机关可以随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核实申报的真实性,发现申报不实时应当责令申报者在10日作出说明,经审查认为说明不能令人信服的,按虚假申报论处。
第四十七条 拒绝申报的责任:公职人员拒绝申报收入的,应当开除公职。
第四十八条
虚假申报的责任和查处:国家监察机关负责对公职人员申报收入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核;纪律检查机关负责对党员中的公职人员申报收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国家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过程附带对公职人员的收入合法性和申报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谎报、漏报、迟报,但涉及的财产性质合法的,处3000元以上本人上总收入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开除公职。虚报部分的财产为非法收入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其他事项:收入申报时应当附带填报申报时段接受礼品、接受馈赠、接受宴请、接受娱乐安排、接受其他各类免费服务和其他利益或好处的信息。
第三篇: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职人员“慵懒散软”行为问责暂行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职人员“庸懒散软”行为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改进公职人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职人员,包括各级党委机关、人大机关、政府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经授权、委托具有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第三条 对公职人员“庸懒散软”行为的问责适用本办法。第四条 对公职人员“庸懒散软”行为实行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公平公正、惩处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行为
第五条 公职人员工作平庸,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一)工作思路不清,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不能胜任本职,影响工作进展的;(二)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导致决策或者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三)对职责范围内出现的重大事故、事件、案件,应对失误、处臵失当,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四)大局意识不强,对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不力,贻误工作,造成损失的;(五)思想保守僵化,创新能力低,贻误发展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的;(六)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人员失察失管,或者包庇护短、有责不究、执纪不严,出现严重问题或者产生不良影响的;(七)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违规承诺,不讲诚信,虚报、谎报签约资金额度,或者跟踪落实不够,致使资金到位率低,造成恶劣影响的;(八)责任意识不强,对领导交办的工作落实不力,贻误工作,造成损失的;(九)对公开承诺的事项,无合理理由,不能按时完成的。第六条 公职人员工作琦极、懒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一)对上级单位或者领导交办的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按时限办理,造成不良影响的;(二)对下级请示事项不及时办理,久拖不决或者不予答复,造成后果的;(三)对分管和负责的工作敷衍了事,缺乏权极性、主动性,无故拖延,不按规定时限或者承诺时限办理时;(四)不按规定履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一次性告知和首问责任制的;(五)对单位网络信息系统不及时维护和更新,或者对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的;
(六)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对符合招商引资政策的承诺事项不兑现、不落实,服务不到位,或者对投资者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在职责范围内不及时解决,影响投资项目进展,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七)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的有关申请、投诉和举报应当受理而不依法受理或者故意刁难当事人的;(八)对应当履行管理监督职责而不及时履行或者无故拖延,造成危害后果的;(九)不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或者在处理信访事项过程中推诿扯皮,方法简单粗暴,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十)有其他消极怠工行为的。
第七条 公职人员纪律涣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一)上班迟到、早退,不按规定请销假,擅自脱岗的;(二)在工作时间玩牌、玩游戏、网络购物、网上聊天、炒股票等从事与工作无关活动的;(三)工作中不讲团结、拨弄是非,闹无原则纠纷,造成不良影响的;(四)故意散布、传播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信息的;(五)态度生硬,服务质量差,群众反映强烈的;(六)违反公务回避、信息去开、宣传、保密等规定的;(七)在服务窗口或者公众场所随意发表不利于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言论或者举止不雅的;(八)有其他自由散漫行为的。
第八条 公职人员工作软弱无力,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问责:(一)工作中不敢坚持原则,患得患失、畏首畏尾,造成不良影响的;(二)在应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疑难复杂事件中,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不敢担当,不敢处理,造成局面失控或者严重后果的;(三)对管理对象的违纪违法行为,不敢抓、不敢管,怕得罪人,放任自流,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四)有其他软弱无力表现的。
第三章 问责方式
第九条 对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庸懒散软”行为的,经查证属实,视其行为性质、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按下列方式问 责:(一)责令公开道歉;(二)停职检查;(三)引咎辞职;(四)责令辞职;(五)免职;(六)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七)通报批评;(八)诫勉谈话;(九)行政告诫;(十)调离岗位或者停职离岗培训;(十一)解聘;(十二)其他方式。
前款规定问贵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第十条 问责对象有本办法第五条至第八条所列行为,情节轻微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责令公开道歉、诫勉谈话、行政告诫、通报批评处理;情节较重的,给予停职检查、调离岗位或者停职离岗培训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解聘处理。对部门或者单位之间在履行职责工作中相互敷衍塞责、推诿扯皮,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对各方主要领导一并进行问责。
第十一条 问责对象具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行为,并且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处理的;(二)干扰、阻碍调查处理的;
(三)打击、报复、威胁办案人、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相关人员的;
(四)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五)有其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严重后果情形的; 第十二条 问责对象具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行为,但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问责:
(一)主动采取措施挽回损失或者消除影响的;(二)积极配合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三)有其他从轻或者减轻问责情节的;
第十三条 问责工作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机构)、组织人事部门协助同级党委(党组)进行调查,提出问责建议。
问责实施机关(部门)主要履行下列职责:(一)受理对“慵懒散软”行为的举报投诉;(二)开展对“慵懒散软”行为的调查核实;(三)作出对“庸懒散软”行为的处理决定。第十四条 问责对象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五条 对“庸懒散软”行为的问责,按照下列权限进行:(一)对党委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以及法定授权单位和受委托组织负责人给予问责的,由其上级党委或者本级党委决定;
(二)对工作人员给予问责的,由本机关或者本单位决定;(三)引咎辞职或者给予责令辞职、免职处理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问责实施机关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受理: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报投诉的;(二)上级领导批示或者上级机关督办的;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或者其他形式提出问责建议的;
(四)司法机关、组织人事、信访、法制、审计等部门或者仲裁机构提出问责建议的;
(五)新闻媒体曝光,经查证属实的;(六)在监督检查或者明察暗访中发现的;(七)检查考核和民主评测结果显示的。第十七条 问责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一)问责实施机关对受理的问责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进行调查核实。
(二)经核实,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行为事实依据的,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启动问责;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以启动问责,并告知有关当事人不启动问责的理由。
(三)对决定启动问责的,问责实施机关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形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慵懒散软”行为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处理的具体建议。情况复杂的,经问责实施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调查时限可以延长5个工作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干扰或者阻挠问责实施机关进行的调查取证工作。
(四)调查结束后,问责实施机关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问责决定。作出问责决定前,应当听取问责对象的陈述和申辩,并且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当予以采纳。
(五)对问责对象问责,应当制作《问责决定书》,并送达问责对象本人及其所在单位。《问责决定书》应当写明问责事实、问责依据、问责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当事人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等。(六)问责决定应当归入被问责人档案。
第十八条 被问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应当自收到《问贵决定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作出问贵决定的机关申请复核或者向作出问责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
第十九条 受理机关在接到被问责人申请、申诉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一)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二)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三)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撤销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被问责人的名誉。
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第二十条 受到问责处理的公职人员根据其问责行为的情节、问责方式,应当停发其百分之三十以上百分之六十以下的奖励性报酬;情节特别严重的,停发其全部奖励性报酬
第二十一条 受到责令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问责处理的公职人员,一年内不得提拔,并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各类评先的资格。
停职检查的期限一般为三至六个月。期满后,是否恢复履行职务,应当根据个人表现、群众意见和组织考核的情况,由问责决定机关决定。限期调离工作岗位的公职人员,两年内不得重新调入本单位。
免职或者责令辞职的公职人员,一年内不得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职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以及本人特长等情况,酌情安排适当岗位或者相应工作任务。
免职或者责令辞退的公职人员,一年后如果重新担任与其原职务相当的职务,应当依法履行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调查人员办理的问责事项与本人或者其近亲属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调查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作出错误问责决定的,有纪检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员工行为守
唐山美方家具有限公司
员工行为守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使员工对本公司的简况、工作要求、奖惩办法等规定的了解,在工作中能认真执行,维护生产经营、工作生活的正常秩序,制定本守则。
第二条
制定本守则的目的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
第三条
本守则适用本公司员工。
第二章 员工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条
员工必须具备爱公司如家的意识,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企业文化理念。关心和维护企业的公共利益,忠于职守,快节奏、高质量地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
第五条
员工必须积极、努力地学习政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水平。
第六条
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本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规章制度有不同的意见和建议,须在执行制度指令的前提下向上一级直至公司总经理提出。
第七条
员工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有进行批评和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管理人员的违法违章和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
第八条
员工可按本公司制度享受工资福利等多项权利的待遇。
第三章 工作纪律
第九条
员工应自觉遵守劳动纪律,按时上下班,不准旷工、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不准擅离工作岗位和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第十条
员工应无条件服从公司和车间领导的工作安排。
第十一条
员工必须高度集中精力,认真负责的进行工作,把好工总质量关,节约原材料,爱护设备工具等一切公共财物(对设备工具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会排除故障)。
第十二条
员工应自觉遵守文明生产、文明办公的制度规定,经常保持生产工作环
时整改。
第二十五条
加强生产过程,包括作业过程、辅助生产过程、交付服务过程的产品质量管理。严格按工艺要求施工,发生产品质量事故,要坚持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不追究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制定不放过)进行严肃处理。
第二十六条
认真做好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工作,建立货主调查访问制度,对客户提出的意见做到条条有着落,有答复,有整改,有记录。
第七章 卫生守则
第二十七条
办公室、生产车间应做到布局合理,物品摆放有序,地面清洁无杂物,通道畅通无阻。
第二十八条
禁止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烟蒂;禁止在墙上和所有设备上乱写乱画、乱涂乱挂;禁止穿拖鞋、赤膊上班。
第二十九条
公司各工作生产场所要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实行职业卫生责任制。每天下午下班后除把个人所涉及的地方清理干净,公共地方由部门和车间领导安排员工轮流值日清扫干净。
第八章 外出施工人员应遵守的制度
第三十条 外出施工人员必须认真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三十一条 外出施工人员当天下班前原则上要做好明天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免影响施工进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尽量缩短准备工时,尽快进入生产施工。出满勤干满点,争创一流业绩。
第三十二条 外出施工人员必须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做好施工中的每个环节,确保施工质量,让用户满意。
第三十三条 勤俭办公司,在家装施工中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条件下,要精确下料,物尽其用,应用尽用,不浪费一块材料。
第三十四条 外出施工人员从库房领取的施工材料及施工工具要办理出库手续,经手人要签字。工程施工结束后,该退回库房的要退回库房,经手人也要签字。之所以要坚持出入库手续,目的就是便于公司成本核算。
第九章 出入库制度
第三十五条 坚持出入库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必不可少。
第三十六条 库房要建立台账。一本是入库台账,公司生产中用的各种材料都必须
第四十一条
对犯有过失的员工,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经济处罚分为罚款、赔偿经济损失。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撤职、辞退、开除、直至送交公安司法部门。
第四十二条
对犯有以下过失的员工,分别给予如下罚款和赔偿经济损失的处罚。1.犯有以下过失行为的员工,每发现一次罚款50元:
⑴ 上班迟到、早退、中途溜号一小时以内的(超过1小时作旷工半天论处,超过四小时作旷工一天论处);
⑵ 穿拖鞋或赤膊上班的;
⑶ 工作时有非工作串岗、脱岗或嬉闹、闲谈、看无关书报行为的; ⑷ 在要求禁烟地区随便吸烟的;
⑸ 乱丢烟蒂、果壳纸屑、乱倒饭菜、随地吐痰影响环境卫生的; ⑹ 未经批准留宿外来人员的; ⑺ 在员工宿舍乱接乱拉电线、电器的; ⑻ 在营销和对外交往中,工作态度粗暴的;
⑼ 违反工艺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行为,未造成不良后果的; ⑽ 在员工宿舍使用大功率电炉或其它电器的; 2.对犯有以下过失的员工,每发现一次罚款100-200元
⑴ 当月上班迟到、早退累计达到三次及以上或旷工半天以上的; ⑵ 工作器具、材料不按规定存放的; ⑶ 非电工人员乱拉乱接乱开启电动设备的; ⑷ 在本公司范围内干私活的;
⑸ 上班时喝酒、睡觉的(业务接待例外); ⑹ 多次违反工艺操作规程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 ⑺ 谎报虚报考勤的; ⑻ 有赌博或打架斗殴行为的;
⑼ 占用挪用本公司原材料设备工具上班干私活的; ⑽ 非紧急情况动用消防器材的;
⑾ 不服从工作分配而影响生产、工作、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3.对以下严重违规违纪的员工,交送公安、司法部门处理。⑴ 行凶斗殴,盗窃及其它违法行为的;
⑵ 损害企业形象,给本公司、或其它人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害的;
第五篇: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律制度
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律制度
【提要】实行国家公职人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被公认为是防止利益冲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做法。在我国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探讨得越深入,社会的共识越趋于一致,财产早一日公开,对于公职人员的腐败便可以早一日进入有效治理的状态。本文拟从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及其他国家现有的财产申报制度,提出现阶段我国该项规定存在了缺陷,并针对缺陷进行一步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财产申报 腐败 监督
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阶层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资源,不公开他们财产的变化,便不能证明他们是否廉洁自律或监守自盗。在这个意义上,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的程度和水平,便与整体的官德水平和政治文明的水准直接产生了联系。而且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财产公开执行较好的国家,官员的清廉程度也高,反之,公职人员财产越是不够透明,腐败现象也就越严重。
一、构建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财产申报制度对腐败人员具有强大的警示作用,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财产申报制度对于腐败人员可以起到早期警报的作用,根据申报情况可以看出一个公务员的持续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是否与其之前或现有的收入水平相符合,从而便于及早发现潜在的腐败行为。这样,既给欲腐败公务人员心理上造成无形的压力,增大腐败行为的风险和成本,使他们心存忌惮,不敢轻易尝试腐败,又能使有关单位尽早发现公务员的腐败行为,尽早解决,减少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对国家和人民公共利益的侵害。
第二,构建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有效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需要。让公务员定期申报个人及家庭财产,使腐败分子的赃款无所遁形,可以为更好地惩处腐败分子提供制度支持。使公务员个人及其家庭的财产状况能够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那么一旦有公务员出现与其正当收入水平严重不符的财产变动情况,相关部门就可以立即要求申报人作出解释,如果作不出合理的解释就可以以此为由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三,构建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因此,政府一切活动的目的,只能是为全体人民的福利而做,而决不是为某些团体、组织或某些个人牟取私利。
第四,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法治经济。而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却会严重地破坏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阻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造成社会不公平,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实行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从法律上增加欲腐败者腐败行为的风险和成本,就可以减少甚至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稳定市场秩序,优化经济环境,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五,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可以有利补充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权力天生具有被滥用的潜在可能性,因此对权力及拥有权力的人进行监督是必要的。建立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以财产及其变动状况作为切入点,对公务员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将是对行政监督体制的一个必要且有力的补充。
最后,构建和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可以维护国家公务员形象,保护其合法财产权益。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公务员任职期间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其任职以来的财产增加情况。通过财产申报,可以保护公务员的合法财产,维护某些在任职前就拥有大量财产的公务员的声誉和利益。
二、国外公职人员财产公开立法
1、美国:官员财产状况供大众查阅。美国官员财产申报有法可依。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这一法律是美国财产申报制度的蓝本。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同时,财产申报不只限于申报者本人,还必须包括其配偶或受抚养子女的有关情况。除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或其他不宜暴露身份的官员外,各受理申报的机关均须将财产申报资料公开,供大众查阅复印,以便接受社会监督。
2、韩国:4级以上公务员都要进行财产登记。1981年,韩国制定了《公务员伦理法》,规定了公务员财产登记与公开制度。经多次修改后,现在,韩国4级以上公务员都要进行财产登记。而在一些特殊部门,诸如税务、会计等,范围扩大到了7级以上。按照该法,公务员须从财产登记义务发生日起1个月内,通过公职伦理综合情报系统,向所属部门登记财产,并每年定期申报变动情况。
3、英国:财产申报立法最早。作为对财产申报立法最早的国家,英国的相关法规更人性化,鼓励官员诚实申报而非动用惩罚手段。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首部关于财产申报的法律《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法律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
4、日本:资产公布存漏洞。日本在1992年通过了《为确立政治伦理的国会议员资产公开法》。该法规定“新当选议员有义务公布所持有的资产,具体包括建筑、土地、高尔夫俱乐部会员权、定期存款和证券等”,申报内容包括工资、存款利息、稿费和演讲报酬以及房地产所得等,由国会向国民进行公开。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申报制度并不严格,存在着许多漏洞。
三、我国现阶段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目前,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申报制度主要有:1995年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XX年的《关于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报告家庭财产的规定(试行)》。从实践来看,这些申报制度都存在缺陷,造成财产申报流于形式:一是财产申报范围不全,一般只包括常规可见收入,申报数据根本不能准确反映官员财产状况;二是财产申报的时限和种类不全,没有形成包括初任申报、日常申报、离职申报的完整体系,腾挪空间太过宽泛;三是受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由申报人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接受申报,难以真正承担起财产申报登记的稽核职能;四是申报结果缺乏法制监督保障,现有相关文件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对违规行为的处置也有很大随意性。
笔者认为,从上述缺陷可以看出,我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之所以发展缓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财产报告规定仍然没有成为一项规范的国家法律制度,约束乏力;二是对财产报告规定的规范不全面、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财产报告对象范围过窄,只限于在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中试行,由于直接涉及高级领导干部的利益问题,易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有效贯彻执行;四是对报告的情况没有严格的核实,没有在条款中严格规定必须对报告情况进行核实,只是提到“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对领导干部的家庭财产报告,可以核查”,这就显得弹性有余而刚性不足;五是只有报告规定,而没有公布报告情况的规定,社会公众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四、完善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
1、对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进行立法。进行立法不仅是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发展完善的需要,也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立法,才能赋予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法律的权威性、规范性和强制性,使之有法可依,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各不同地区在施行过程中的随意性,确保全国自上而下统一实行这一制度,也使得人民群众能有效依法监督这一制度的实行。一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程序,在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律条文,使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在民主的基础上更具权威性;二是对相关法律条文从内涵到文字表述都要科学论证,仔细推敲,使之更加严密,更具规范性;三是全面规定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立法的内容,除了财产申报和公开的范围、形式和法律责任等核心内容外,还包括目的、指导原则以及具体的程序等,并使它们相互衔接,构成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同时还要使之与其它相关法律相协调,使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立法在内容上更加全面,更具系统性。
2、扩大申报对象的范围。根据国家的公务员管理体制的特点,从领导职和非领导职这两大类公务员完全不同的地位出发,抓住领导职岗位在各单位政风建设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另外,我们还应该考虑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官员,虽然行政级别很低;但是在所管辖的领域内仍然享有不容置疑的权威,能够直接主宰基层民众的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利益分配出现不公正问题,基层民众往往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所以,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以往只关注县处级以上官员的做法,尽量扩大申报的范围,要求所有领导职岗位都必须申报家庭财产,而不论其处在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至于非领导职岗位,则主要考虑具体负责事项的重要性。
3、健全监督机制。公务员财产申报的有关资料应当向社会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的监督。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有效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一定的监督机制。因此,在《公务员财产申报法》中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行政监督为主,司法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为辅的多层次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并使监督的作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4、增强惩处力度。对拒不申报或者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公务员,采用党纪、政纪等处分;对于多次谎报者,应免去去领导职务。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可以考虑条件成熟时在我国刑法中增设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拒不申报或不如实申报财产罪等项,可以强化行为人依法申报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