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20:4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

第一篇: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

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

名 学

号 学

院 指导老师

刘金典 20094120310 经济学院 宋彬彬

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

方向

摘要: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民生以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09年中国财政政策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今后财政政策的改革重点和方向。

关键字:财政政策 改革 宏观经济 正文:

一、20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9年,为了应对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央已决定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

(一)扩大政府赤字和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我国的外部需求增长前景黯淡,居民消费趋于谨慎,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减弱,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财政减收因素较多,财政收入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政府将适当增加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的投资,使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比2008年有较大增加。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公共交通、技术改造等方面,以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薄弱环节,同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财政增收能力。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

一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二是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三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支持做好农民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清理房地产各个环节的税费,支持和鼓励居民购买首套普通商品房。五是扩大家电下乡补贴的品种和地域范围,促进农村消费。六是推进电力、成品油等基础产品价格改革是长期趋势,财政政策将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和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和补贴,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减少管制价格逐步放开的冲击。

(三)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一是确保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比2008年有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是农村水利、道路、安全饮水、电力、沼气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设施。二是进一步加大支农补贴力度,并改进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三是支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出台振兴奶业、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五是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六是继续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范围。

(四)加大财政政策结构调节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实施资源税改革,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三是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同时,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实行优惠税率,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四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五是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五)深化财税改革,推进税制结构性调整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和资源税制度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二是统一内外资企业房产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等税收制度。三是在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基础上,研究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加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性转移支付。

二、中国09年之后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

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行,但力度上还有相机抉择的问题。2000年经济形势的好转,既有近三年反周期调节中经济内生方面的积累因素,也有国内国际某些外生方面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好转的基础尚不牢固。有几个突出的方面值得特别关注和作进一步的观察:

第一,民间投资的跟进状态如何。积极财政政策的代表性事项是扩大国家举债规模,运用筹得的资金安排政府投资,从而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改变市场预期,拉动民间的投资和消费趋于活跃,使整个国民经济回暖转旺。民间投资是否真的跟进了,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效应是否发挥到位的一个重要判断。2000年上半年,国有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接近12%,民间投资的增幅则在6%左右,后者虽然比前两年的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明显低于国有部门投资增幅。全年的情况如何,统计数据要待2001年一季度得出。只要不能认定民间的投资充分跟进了,积极财政政策就不宜改变,以防止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第二,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如何。2000年世界经济运行情况较好,大部分时间中,最具影响力的头号强国美国的状态尤佳,欧洲、亚洲和周边国家的情况总体也不错,因而我国的外贸增长相当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增幅甚高(达30%以上)。但接近四季度时,美国经济已露疲态,人们甚至开始议论其如何避免“硬着陆”的问题,而2001年,另一关联密切国家--日本的经济恐难见大的起色,某些亚洲国家的状态甚至可能恶化,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提醒“防止又一次的金融危机”。总体而言,我国2001年外贸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很可能明显劣于2000年,这样,外需减弱,扩大内需的任务便相应加重,从这个角度看,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必要继续实行。

第三,深层结构调整、体制与机制转换的进展如何。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直接表现为在经济运行状态层次上的政府支出扩张,而要解决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问题,仅靠这种扩张是不行的,必须利用这种扩张所带来的一定时间内的“喘息之机”(操作余地),努力化解深层的结构制约和体制制约,推进结构调整、制度创新、机制转变,深化政府、企业、市场诸方面的改革,从而为经济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支撑。1998年以来,在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工作有所进展,但客观地说,还有不少方面不能令人满意,结构、体制问题常常十分明显地表现为增长的障碍(试观粮食结构、钢材结构等的现状和“建个商品交易市场要盖112个行政图章”的事例)。因此,从操作层面看,在经济形势好转、但基础并不稳固的情况下,继续实行一段积极财政政策,同时充分利用操作空间大力推进结构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是一种追求长期发展的较合理的配套。

(二)税费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方兴未艾

1998年以来,在施行反周期经济调节的同时,决策层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如下一点也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即要把运行层次调节与深层的、中长期的制度创新、机制转换结合起来。几年间,在财税制度创新方面的努力,突出地表现在经过酝酿、筹划、试点而渐具轮廓、方兴未艾的税费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方面。

1994年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使各级地方政府消除了对中央“平调”本地财力的担心,改变了以往“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的行为模式,开始关心弄清本地财力的全貌和对本地预算内、外政府资金实行统筹协调管理运用。各地纷纷成立收费局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性收费,实行预算外资金专户存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此形势下,1996年国务院29号文件进一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并加强管理的指导规范;1998年之后,国务院更明确提出了“费改税”和税费改革配套的思路。税费改革的基本目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促进政府行为的法治化、规范化,减轻企业、农民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建立有利于廉政的理财制度。近两年在清理中取消了近千项不合法、不合理的基金、收费,并加紧研究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原准备以道路、车辆的收费改收税为突破口,逐步推开,后因多方面原因,燃油税、车辆购置税的出台还需等待时机,但于2000年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安徽全省和其他省选择部分县)。可以预期,2001年以后税费改革将出现新的重大进展,总体的走向将是形成政府税收、规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使用者付费、经过规范的公共选择程序的集资、以及企业化单位经营性收费的各行其道、分流归位,从而大大提高政府税费征收和政府行为的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参考文献

[1]宋凯,刘国旺.财政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9-03-07.[2]解保华,李彬联.积极财政政策的冷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9.[3]苏明,陈少强.中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及趋势[J].上海经济研究,2005.

第二篇:2013年财政政策改革“加减法”

2013年财政政策改革“加减法”

记者了解到,2013年的财政预算编制工作已从10月开始在各级财政部门启动。“稳增长的话题虽然一直没有退去热度,但以前谈这个话题和现在谈这个话题已经不一样了。”东部某省地方财政厅负责人亦对记者表示,现在地方已经基本不谈投资拉动了,并建议市场人士今后最好也降低对投资的关注。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为2013年财政政策定调,积极财政政策仍将贯穿明年的宏观调控。其中,除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措施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城镇化发展将是明年积极财政的一大亮点。

对此,地方财政部门对记者表示,明年的财政工作基本思路已经确定,肯定要加大城镇化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并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划,多管齐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投资拉动出现降温

从此前公布的前10月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来看,各项投资中基建投资增长加速较为明显,平均累计增速14%,较前9月12.5%的水平继续上升,其中中央投资项目增速提高近3个百分点,令市场一度把关注视角转向政府支出,认为财政政策正在体现明显的扩张效应。

但从财政支出的走势来看,上述期待未必切合实际。根据财政数据,10月财政支出增速较9月回落10个百分点。此外,从最新财政支出构成来看,各主要投资领域的相关投入增速也在进一步回落,如住房保障支出前10月增速仅为23.1%,较前9月下降3.7个百分点,而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支出增长回落幅度也都大于同期各项支出平均水平。

对于未来财政支出走势,国海证券认为,按照全年12.43 万亿元预算支出来计算,由于今年前9 月的财政支出投放节奏比以往加快,因此10 月财政支出增速有所控制,预计11月-12 月财政投放量或将有明显放大,不过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下,财政支出增速仍将继续回落。

事实上,四季度财政支出状况已被认为是影响2013年年初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广发证券分析师即表示,四季度财政支出激进或将是幻觉,最近五年来,四季度财政支出占全年比重一直在下降。而从结构性角度来看,市场此前关注的如铁路投资等方面财政投入最终可能也不及预期。“四季度财政支出力度或将对明年一季度GDP增速带来明显影响。”

“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目前确实还有很多困难,其中最大困难就是宏观调控政策相对于前两年而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对于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就像长期服用抗生素一样,中国在实施了长达4年的扩张型经济政策后再次推出扩张型操作的“药效”不可避免会下降,还会带来更进一步的副作用。

其中,财政政策也正面临强有力的约束。“过去近一年来,也并非没有设想过扩大政府投资,即便达不到4万亿元,也试想过筹备1万亿或2万亿元等规模的扩大投资以应对经济下行。”高培勇表示,但是一旦如此操作的话,便会面对以牺牲调结构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目标这样的质疑。

记者了解到,2013年的财政预算编制工作已从10月开始在各级财政部门启动。“稳增长的话题虽然一直没有退去热度,但以前谈这个话题和现在谈这个话题已经不一样了。”东部某省地方财政厅负责人亦对记者表示,现在地方已经基本不谈投资拉动了,并建议市场人士今后最好也降低对投资的关注。

财政部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合理的中央基建投资规模,其中主要在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住房保障和水利建设或仍是明年基建投资的投入重点。

城镇化将成财政投入重点

对于2013年的财政政策,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微博)和社科院财经院院长高培勇均表示,当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仍有必要。而在具体重点方面,据接近财政部门的人士对记者表示,除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外,支持城镇化发展也将是明年积极财政的一大主题。

“虽然一系列工作会议还未正式召开,但基本的思路其实已经确定了。”上述人士表示,高层近来多次强调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此背景下,明年的财政投入也将围绕推进城镇化方面进行重点布局。

“接下来肯定要加大城镇化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河南省财政厅相关人士表示。据了解,河南已出台一系列措施争取相关资金,包括要求建设用地富余指标调剂尽量满足城镇化需要,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扣除上缴部分外都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拆旧复垦。此外,城市新区规划范围内的收入除按规定上缴部分外,其余也要全部留存于新城区。

河南还在财政体制上下足了功夫,包括完善财政分配体制以鼓励地方加大城镇化建设投入积极性,除中央和省级规定的收入外,县级财政收入基本实行属地管理,市级不集中;县市招商引资项目的税收收入也全部留给县级,市级不参与分成。此外,在县乡财政收入划分中取消了乡镇基数上解,把乡镇组织的各项收入全部留归乡镇所有。

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接下来,全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更是加大地方城镇化投入的重大机会。“未来扩大直管县范围可以大力增加地方财政的调控、辐射和带动能力。”上述人士表示。

据透露,未来河南将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划,除拟作为中心城市组团的县不纳入直管,其他县区将在留足城市发展空间的前提下适度扩大直管县范围。

在具体投入领域方面,社科院财经院财政室主任杨志勇(微博)对记者表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将是城镇化投入的两个重点。”上述地方财政部门人士亦指出,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是新型城镇化的硬件要素,特别是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目前仍不完善,未来对相关领域投入力度仍需加大。

据介绍,未来河南计划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统筹,并坚持分类指导,统筹相应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建设,其中前者将明确较大比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后者

也要求主要用于城镇基建、维护和保障性住房。

“未来或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局部地区进行统筹试点,在此基础上再出台省级管理办法逐步推广。”上述人士表示。此外,相关措施还包括强化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激励,通过财政奖补促进乡镇对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鼓励农民把土地租出去,以及要求土地出让金扣除政策规定必须安排的支出后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

财政发力产业集聚化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此前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改变。对此,记者从地方财政部门了解到,产业集聚化也将是明年财政发力的重点之一。

广东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明年地方财政工作的三大战略主要是运用杠杆化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加快企业创新步伐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际上三者都和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

据介绍,2012年以来中央财政已安排多项资金支持产业升级,如安排7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和40亿元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等。此外,地方也追加了不少配套,广东省财政厅即表示,今年已安排1600亿元,通过集中投入及差别化的扶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此外还安排了220亿元和300亿元,分别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相关政府采购。据了解,上述投入力度明年还会进一步加大,其中各类产业转移园区将是投入重点。

河南省财政厅亦表示,目前正在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投入力度,将其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据介绍,目前河南省财政厅正对产业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政策,扶持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也优先安排用于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期望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

记者了解到,未来当地财政厅还计划建立异地投资项目利益分享机制,通过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对经济资源合理流动的制约,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对产业集聚区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也将进一步返还产业集聚区,并对投资商在集聚区内建设标准化厂房给予一定补助,对进入集聚区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相应奖励等。

在财政支持企业发展方面,记者从财政部企业司获悉,明年还有推进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厂办大集体改革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几个重点。据悉,未来将适当增加现有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规模,并调整前者的支持重点和方向。而对于厂办大集体改革,企业司目前正研究拟订相关配套政策,未来将采取奖补结合等方式支持改革推进。

来源:上海证券报

第三篇: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研究

课题组组长:吴天宏

课题组成员:朱艾勇 徐玉明 汪小俊 陈中楼

[内容提要]当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给经费保障政策带来很大变人,完善的保障制度有待探索完善。本文回顾了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近年来各地开展公立医院改革的供给政策特点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公立医院财政政策的建议。

一、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的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时期(1979年以前)。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收支实行“两条线”,公立医院的人员工资由政府承担,添置设备、开展业务需经费由财政拨款。这一时期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5年),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统收统支”预算管理,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支出全部由财政拨款。第二阶段(1955-1960年),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医院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按收支差额拨款补助。第三阶段(1960-1979年),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即政府对医院的收支实行全面管理,医院人员工资由政府承担。

2、市场经济时期(1979年-2008年)。这一时期财政政 1 策的特点是: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定额包干,按国家规定核定其收支,除大修理、大型设备购置和离退休人员经费外,公立医院的大部分支出从业务收入中解决,包干结余按规定提取相关基金后由单位自主使用。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9年),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将原包工资的办法改为按床位定额补助;第二阶段(1999-2008年),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收费补偿。

3、改革探索时期(2009年--)。这一时期财政政策的特点是:公立医院发展建设支出主要由政府承担,医疗服务收入主要来自医保基金和患者个人付费,不足部分由财政予以补助。具体做法是,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对于原来由药品加成收入弥补的医疗亏损,通过建立完善补偿机制予以保证。

二、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改革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改革

近年来,各地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过程中探索出许多改革模式,主要包括管办分离、医药分开、委托经营等等,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财政政策。

1、管办分离模式的财政政策。就是按照医疗服务监管职能与医疗机构举办职能分开的原则,推进政府卫生及其他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院的属地化管理,逐步实现公 2 立医院统一管理。目前,无锡、马鞍山等地已开展管办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卫生主管部门不再直接拥有和控制医院,回归其全行业监督管理者的职能定位。在管办分离改革模式下,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一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更加明确,财政投入成为公立医院的两个补助渠道之一;二是政府补助内容更加明晰,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三是公立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通过建立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断降低医疗费用和管理成本,逐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医药分开模式的财政政策。推行“医药分开”,就是从体制机制上切断医院与药品销售之间的利益联系,促进药品合理使用,切实减轻患者负担。南京市对公立医院全部按照新的药品目录实行药品集中托管,芜湖市成立药品管理和调配中心直接对公立医院配送药品,都是“医药分开”的积极探索。此项改革将公立医院原药品加成收入剥离出去,引发了医院收支结构变化,由此导致的收支差额通过财政政策统筹解决。医药分开模式下,财政政策变化主要体现在:(1)公立医院的药品收入由财政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发展;(2)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统筹解决公立医院资金周转和拖欠药款问题;(3)改革医保基金付费方式,帮助公立医院缓解资金周转压力;(4)加大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公立医院发展后劲。

3、委托经营模式的财政政策。就是公立医院职业化管 3 理,政府通过合同方式将公立医院委托给专业管理队伍经营管理,或直接吸引职业管理者加入医院管理队伍,提高医院的整体营运效率。目前,上海市、南京市、深圳市等在已开展了积极探索。委托经营模式下,财政政策主要内容是:(1)财政继续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业务培训、新建或改扩建公立医院经费和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补助;安排政策性亏损、非医方责任的医疗欠费补助等;支持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科研教学和发展特色专科专病。(2)实行有偿经营,经营方向政府支付托管费用,按合同要求保证医院财产保值增值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政策效应不明显

(1)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国家政策规定,政府卫生机构由中央、地方和部门共同举办,但没有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各自的投入责任,特别是80年代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后,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实际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受保障能力制约,保障政策难以最终落实到位。同时,政府采取定额(定项)补助方式核定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实质上是以“打捆”方式安排财政补助资金。由于列入政府补助范畴的项目局限且大多为“公共项目”,可应用于多种目的,公立医院发展建设、重点学科、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支出,是由政府负责还是由公立医院自行承担缺少明确界定,影响相关各方落实投入责任。

4(2)财政投入政策不稳定。建国以来,由于各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及财力状况不同,财政政策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政府对公立医院先后实行“统收统支”,“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全额管理、定项补助”,“全额管理、定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等预算管理办法。频繁变动的财政政策,使得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

(3)财政投入政策缺合力。目前,我国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主要有:一是财政直接投入,包括经常性拨款和专项补助;二是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付费;三是除个人所得税外,国家免除公立医院所有税收;四是政府对公立医院业务实行收入留用政策,其业务收入继续用于公立医院的发展。上述政策共同支持公立医院的运行与发展,但各种补偿政策各自“孤立”,没有形成政策合力。主要表现:一是安排政府投入时,以计算财政直接投入为主,没有考虑医保基金付费、税收减免等其他形式的投入;二是医保基金实行后付制,没有发挥医保基金的购买和政策导向作用;三是政策优惠与投入缺位并存,一方面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税收减免、收入留用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补偿得不到相应保障,影响医院及医生“救死扶伤”的积极性。

2、财政投入需求难满足

(1)趋利倾向,诱发扩张。在“吃饭靠自己,发展靠 5 国家”的补偿机制下,公立医院需自己创收弥补职工工资、医疗欠费、政府没有补助或补助不足的各项社会服务支出的费用。在生存压力及社会意识功利化的双重影响下,公立医院通过借贷等融资手段,非理性扩大建设规模。

(2)制度脱节,加剧扩张。现行公立医院基建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区域卫生规划滞后,缺少规划约束;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基建立项随意性大,对建设项目的投资金额和筹资渠道等审核把关不严,加剧了公立医院盲目扩张。

(3)机制缺失,便于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医院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医疗市场需求稳定而旺盛,公立医院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充足的现金流为公立医院筹集建设资金提供了方便;二是公立医院业务收入基本留用并且采取“坐支”方式,为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资金无偿使用、责权利相分离的财政补偿政策,造成公立医院盲目争项目、争投资。

3、财政监管软约束

(1)财政资金量比小,约束力不强。我国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在很长时期内都相当有限。以安徽省公立医院为例,2008年全省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为12.6亿元,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7.38%,总支出的7.39%。2009年全省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为13.1亿元,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6.34%,总支出的6.76%。由于财政拨补资金量比小,即使财政补助资金监管到位,对公立医院的约束力也很有限。

(2)财务制度不完善,预算约束欠缺。一是预算制度 6 欠缺,财政对公立医院预算只反映其按医院基本项目列支的预算,未全面反映其收支综合预算,预算约束乏力。二是公立医院业务收入主要由公立医院留用,使公立医院80%以上的经费支出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成为财政监管的盲区。

(3)医保支付没有发挥导向作用。在医保基金实行定点医院后付制的情况下,主要是依据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获取财政补助,对医疗服务方案的科学性,单病种人均治疗费用的合理性等,没有通过谈判的方式进行约定。在遏制公立医院“大处方”、“高收费”和重复检查、检验方面,没有发挥导向作用。

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各地公立医院改革实践,现就即将实施的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

1、重新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政府应明确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主要功能包括:一是医疗服务功能,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二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及慢性病管理等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四是承担支边、支农、对口支持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培训医务人员等政府相关指令任务。三级公立医院在承担上述职能的同时,担负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引领医疗技术发展的职能。

2、优化公立医院区域布局。一是从满足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要出发,构建公益目标明确、规模适当、功能 7 完善、结构优化、层次清楚、布局合理的公立医院体系,实现公立医院在规划控制下的有序发展。二是深入分析供需双方需求变化情况,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布局变化、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等对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充分考虑社区卫生、私立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着力提高公立医院区域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三是根据现状与规划的差距,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转型、改制等多种方式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

3、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财政投入。一是根据公立医院的服务给予以补助,即根据服务人口、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按照分类补偿政策保障其正常运转;二是改革补助对象,财政按公立医院承担任务多少给予补助;三是细化补助项目,从综合项目补助转变到单个项目补助,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合理确定补助基数。

4、探索分类管理改革,实行差别补助政策。一是根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区域布局和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等因素,将公立医院划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种类型。二是分类确定补助政策,公益性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公共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公众免费提供,政府对其全额供给;准公益性公立医院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特需服务,所需费用由个人承担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政府对其实行差额补助;经营性公立医院实行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再投入。

(三)明确投入重点

1、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根据政府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考虑公立医院的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重新核定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标准,通过增加投入、整合资源等途径支持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公立医院优化资源配置,对大型医疗设备实行设备共建、资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通过减少新增同类设备数量、提高设备科技含量等措施加快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升级换代。

2、支持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公立医院承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同时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和疑难病症诊治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是重要的软实力,政府要支持公立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支持公立医院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医务人员进修交流,参与医学教学活动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机制。一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鼓励公立医院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发展,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对公立医院承担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农村适龄妇女“两癌”检查等效果明确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按实际承担的任务量和补助定额核拨经费。二是公立医院承担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按服务成本保障其经费。通过医保预付等制度设计,调动医院临床诊疗与预防活动有效整合。

(三)创新投入方式

1、鼓励多方筹资,拓宽投资渠道。目前,政府投入和医保基金付费是公立医院收入主要来源。参照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政府支出应该占卫生总费用的40%,而我国政府卫生支出不到20%,拓宽投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做法:一是要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非营利性医院。二是拓宽筹资渠道,将慈善捐赠、银行贷款、项目融资等作为政府投资的有益补充,资助重大疾病研究项目和药物开发项目等;三是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提供平台,如公立医院改扩建可采用债权融资,购买大型设备可探索融资租赁,后勤服务可推行社会化改革等等。

2、统筹使用财政政策,发挥相关政策组合效益。科学运用预算收支政策,明确财政支持的重点,引导公立医院优化支出结构;运用税收政策引导公立医院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服务结构;通过财政补贴政策,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确保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运用财政监督政策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3、建立与服务数量和质量挂钩的投入机制。为保证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稳定性和公平性,减少财政投入的随意性,必须改变现行补偿方式。一是改革补助对象、细化补助项目。财政补助从目前以机构为对象转变为以任务为对象,按医疗服务数量和质量给予补助;同时,财政补助从综 10 合项目补助转变为单个项目补助,实现项目补助资金的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起科学化、标准化、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核定财政补助金额的重要依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四)强化监督管理

1、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医院与医生的积极性。公立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和直接提供者,都是推动改革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一是要建立“以奖代补”的补偿机制,实行预算绩效评估制度,对公立医院的服务行为、医疗费用负担和经济效益作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核定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引导公立医院提供成本效果较好的医疗服务。二是要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将医院职工的工资收入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2、引入“总额预付制”,发挥医保基金的倒逼作用。以为单位,按照一定标准核定公立医院医保付费总额,公立医院在此额度内提供应有服务,提供服务后产生的费用风险由公立医院承担。引导公立医院主动参与费用管理和成本控制,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和成本较低的医疗方案,从而促进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3、实行会计信息标准化管理,改善财务监督效能。采取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实现公立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程序化、标准化、完整化。通过实行会计信息标准化,建立服务成本和患者医药费用控制指标体系,推行 11 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公示制和住院费用清单制度,提高公立医院财务收支透明度,改善公立医院财务监管效能。同时,可采取向公立医院派驻会计师等办法,提升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管水平。

4、建立患者与社会监督机制,提升医疗服务的反应性。一是建立公立医院公益性考核指标体系,重点体现费用控制、服务质量控制等公益性指标;二是完善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布对公立医院的考核和评级结果,发挥患者和社会的监督作用;三是强化医保经办机构对公立医院的监督制约作用,依照协议对医疗机构的服务及收费行为进行监督;四是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通过建立患者与社会监督机制,促进公立医院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五)鼓励社会力量办医

1、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公立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设置相同的门槛,为社会资本办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的相互合作和有序竞争,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2、明确社会资本办医的相关政策。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明确规定社会资本办医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执行相同标准,保证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

3、出台支持社会资本办医政策。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12 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办医的发展;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会资本办医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偿;制定社会资本办医的优惠政策,如对社会资本办医免征营业税,允许自主选择诊疗科目,放宽设备采购的管制,探索以相关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贷款等等。

4、正确引导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出台社会资本办医指导意见,依法加强对社会资本办医的监督管理,规范其执业行为,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支持事业单位改革的财政政策

支持事业单位改革的财政政策

贾康

2012-8-10 10:46:5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8月10日

对所有的公益资金投入、运行,都必须实施严格的全流程资金监管,并发展、健全相应的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公益事业资产监管制度,这样来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障我国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公信力、效益水平和可持续性。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已徐徐拉开,将以五年左右的时间分类推进,基本实现相关的公益事业发展和机制创新目标。以财政政策支持事业单位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配套改革的需要。如何优化财政政策、发挥好财政分配应有的支持作用?在此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初步的分析探讨。

一、以必要的财力投入支持事业单位分类转型归位

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合计职工规模约4000万人,机构有种类繁多的具体形态,但可大致归为承担行政职能、公益服务职能和经营职能的三大类。按照分类改革思路,其中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的,需回归于公务序列;具有经营职能的,应转型为企业;为数众多的承担公益服务职能的机构,应进一步整合、提效,从保基本公共服务入手,改变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现象,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因此,运用财政资金支持现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首先有必要分析认识、正确把握以财力投入支持改革的不同要领:

1、对于应归位于行政公务序列的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具体改革方案,清理整合现行职能,在财政预算中规范地列入其行政经费,合理衔接机构人员前后的工薪与福利待遇,尽快以公权单位 “收支两条线”原则和管理机制对其单

位收支实行全覆盖,即规费、罚没等收入一律不许与本单位职工待遇作任何形式的挂钩,而应有的人员薪酬、福利必须全部经过预算作规范的足额安排,保持必要透明度和投入力度。

2、对于应转型为企业的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其转型安排,分步减少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最终使之进入市场公平竞争、财务自负盈亏状态。但由于存在着一些相关的复杂情况和政策性支持的必要,财政在转型中与转型后,需积极研讨以某些合理的税收优惠或专项补贴政策手段,支持此类单位的顺利转型,乃至转型后一个时期内“扶上马”后再“送一程”的特定扶助。

3、对于大量需继续承担公益职能、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之内的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还需细分两类情况:第一,对于承担基础科研、义务教育、大众防疫等较纯粹公益功能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应以全额拨款方式支持其运行,按照业务特点、岗位编制等规范化、标准化安排预算资金予以投入支持。第二,对于承担开发型科研、高等教育与社会培训、部分竞争型公立医疗等非纯粹公益功能、具有一定“创收”能力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应主要以差额补助方式支持其运行,并针对不同特点形成透明规范、相对合理的差额补助资金估算方式与计算公式。为处理好这两类公益事业单位改革中的人员过渡和政策衔接,财政都可以视具体情况运用一定财力来支持必要的过渡安排。

二、以财政政策支持事业单位创新机制,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

事业单位履行公共服务功能的状态好坏和水平高低,不仅与财力投入相关,也与其运行机制关系密切。要针对以往运行机制层面的弊病与不足,按照高效率、可持续的要求,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事业单位改革中的机制创新,并力

求“花钱买机制”,即在投入的同时附带和捆绑创新实践、机制试验。

比如,在公共服务的“政府采购”方式上,既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又有国内前些年已开展的某些探索值得重视:同样是新农村建设大概念,同样要花钱,比之以往的“设机构养人”方式,基层“村医服务”的政府采购和“文化(电影、戏剧等)下乡”的政府采购,就已被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是“少花钱多办事”和“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新机制新方式。我国公益服务领域人、财、物、事的管理方面,类似的机制创新空间,所在多有,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在支持事业单位改革中,应抓住这种潜力空间不放,以机制创新贯彻绩效导向、打造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长效、高效机制。

三、以财政政策动员、吸引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多元发展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资金、民间资本不断壮大,在公益慈善、公共服务领域这些非政府主体的介入和参与,既有国际经验、历史经验可循,也有近些年国内现实生活中的活跃表现和一些先进案例。事业单位改革中,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需高度重视、大力动员和吸引社会力量来合力支持公益事业发展,在整体的社会现代化管理方面,这是一项重要内容。

动员、吸收社会资金民间资本、自愿者组织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等兴办社会公益,至少可考虑如下一些政策方式:

1、以财政资金和政策在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内,提供一些以准公共产品为特征的公益服务,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放大效应带动民用资金与资源共同参与,并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2、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民间办学、培训、办医等准公益或半公益事业发展。

3、以税收优惠、定向支持等方式支持民间机构、志愿者组织开展救灾、慈善等公益活动。

总之,多渠道筹措公益资金可以和探索、发展多种新型业态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相互推进、多轮驱动、多元发展,开创我国公益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当然,在论及以上三大方面之后,还应提到:对所有的公益资金投入、运行,都必须实施严格的全流程资金监管,并发展、健全相应的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和公益事业资产监管制度,这样来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保障我国公益事业的公正性、公信力、效益水平和可持续性。

第五篇:重庆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关财政政策(最终版)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有关财政政策的通知

渝办发„2012‟57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关财政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重庆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关财政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2‟6号)精神,按照建立和完善我市事业单位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要求,特制定以下财政政策:

一、完善财政政策,改进保障方式

(一)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行政职能依法收取的费用以及通过向社会提供其他服务取得的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收支彻底脱钩,各项经费由同级财政纳入部门预算予以安

—1—

排。其中:基本支出按行政单位经费定额标准核定,项目支出根据履行职能的实际需要确定。

(二)已认定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以事定费的原则,结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可能,科学合理制定经费标准并予以动态调整。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根据单位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相应经费保障;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调整过渡期间,对于其中经费来源部分由财政支持和经费自理的单位,根据其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适当经费补助。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单位业务特点和提供公益服务需要,财政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其中:学校和医院继续按现行经费渠道予以保障,其他公益二类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助。对公益三类事业单位,财政不负担事业经费,按其提供的公益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支持。对事业单位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对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经营服务取得的收入,全额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发展。

(三)已认定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财政部门不供给经费,其取得的收入依法纳税,自主安排使用。为了支持这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转制过渡期内,财政部门可对这类单位保留原有正常事业费,以财政部门核定的前三年财政补助经费平均数为基数(不包括项目支出经费),除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外,财政给予的其他补助逐年递减,第一年补助100%,第二年补助80%,第三年补助60%,第四年补助40%,第五年补助20%。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

(四)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1.在转为行政机构过程中,对新设行政机构接收原事业单位的土地、房屋,免征契税。转为行政机构后,涉及的土地、房屋权属变动,依照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

—2—

2.在转为行政机构后,其自用的房产、土地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事业单位因转为行政机构而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五)对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税收优惠政策:

1.改革后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取得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的事业单位,对其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改革后不符合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条件的,按照规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2.改革后仍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其自用的房产、土地继续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3.符合有关规定的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占用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

4.因改革重新办理法人登记的,其新启用的资金账簿记载的资金,凡原已贴花的部分不再贴花;对改革前签订但尚未履行完的各类应税合同,如仅改变执行主体、其余条款未作变动且改革前已贴花的,不再贴花;因实施改革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免予贴花。

5.因改革重新办理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接收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此后,涉及的土地、房屋权属变动,按照税法的规定依法纳税。

(六)对生产经营类单位转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1.转制前事业单位债权债务和欠税,应由转制单位履行其责任和义务。

2.转制中,转制单位可享受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3.在转制过渡期内,转制单位在转制前被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可继续享受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4.转制单位转制前享受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可继续享受此项政策;对转制单位在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七)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机构,在现行税收制度框架内,—3—

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八)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的,企业在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个人在其申报应纳税所得额30%以内的部分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

上述政策,如国家税制因改革发生调整变化的,按税制改革后的统一政策执行。

三、推进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九)转制单位自工商注册登记的次月起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转制时在职人员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但应为个人补建个人账户,所需费用由转制单位按原经费渠道解决。

(十)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有正常事业费的单位,其离退休待遇调整纳入事业单位调整范围,由同级财政部门按统一的补助标准和现有经费渠道安排所需资金。没有正常事业费的单位,基本养老金调整按企业的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按企业办法调整与按事业单位办法调整的离退休费的差额部分,由原单位自筹资金解决。

(十一)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在5年转制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按照原事业单位退休办法计发的退休金,其差额部分(以下称待遇差)采用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具体办法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经贸管理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后有关养老保险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2号)的相关政策执行:转制过渡期内第一年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90%;第二年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70%;第三年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50%;第四年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30%;第五年退休的,发给待遇差的10%;转制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在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核定补贴标准时,企业平均养老金按本市2011年12月的标准计

—4—

算;事业单位退休金按2011年12月本人的事业单位工资为基数计算,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

(十二)离休人员的医疗保障继续执行现行办法,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转制前已退休人员随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退休人员超过在职人员一定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所需资金由转制单位承担。

(十三)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的企业缴费,按照国家有关财务规定列支。

(十四)转制单位应按照国家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十五)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成建制转为行政机构序列的,无偿划转其全部资产;部分转为行政机构的,根据其相关职能、机构进行剥离、整合后,无偿划转部分或全部资产。涉及资产划转的,由相关单位按程序报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十六)已认定为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按照现行规定进行实物、债权债务的资产清查工作,逐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同时,加强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自用资产的管理,规范资产处置行为。

(十七)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

1.按照规定进行资产清查,其中: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重庆市财政局关于转发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等全国资产清查有关文件的通知‣(渝财资产„2007‟1号)中资产清查相关管理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资产清查

—5—

结果要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2.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核批复,其中: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重庆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渝财资产„2007‟72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对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其中涉及资产损失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确认。

3.资产清查完成后,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

4.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等手续。转制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的,由同级财政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

(十八)转为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其所办企业要通过划转、合并、注销等方式,逐步与原单位脱钩,改革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脱钩后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实施监管。

(十九)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其所办企业也要进行清理及资源整合。所办企业涉及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实施;未涉及重大事项的,报财政部门备案。

(二十)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原则上要与其所办企业或与主管部门所属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涉及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由履行出资人管理职责的机构批准后实施。

(二十一)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过程中应进行资产清查。资产清查一般应以改革方案获得批准的前一个会计月末作为清查工作的基准日。资产清查范围应以经批准的改革方案确定的范围为准。

—6—

(二十二)事业单位资产清查采取先由单位自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按相关规定进行批复认定的方式。财政部门根据需要,可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资产核实和评估。

(二十三)事业单位应及时完善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对事业单位未进行权属登记的资产,应及时到有关产权管理部门进行权属登记;对事业单位已进行产权登记、需进行产权变更或过户的,由有关部门办理,并给予相关税费支持。

(二十四)改革过程中对数量较多或价值较高的资产进行有偿转让的,按照现行规定,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后,采取公开拍卖等规范的市场竞价方式进行处置,资产处置收入上缴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

(二十五)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后成建制转为行政机构的,在财务清算结束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相应划转财务经费指标,无偿划转资产及未竣工基本建设项目,并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单位财务、资产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二十六)对改革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政管理职能,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各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单位内部管理,降低事业运行成本。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强化负债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二十七)逐步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职能、责任目标相适应的经费使用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政安排经费的依据,也作为确定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依据之一。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

(二十八)对改革后转为企业的单位,涉及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

—7—

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同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并按照企业财务会计、资产管理等有关制度和规定进行管理。

六、其他

(二十九)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等转制为企业的,继续执行相应的现行转制政策。

(三十)本规定中的转制过渡期一般为5年,自转制单位依法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公司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计算。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8—

下载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9年中国财政政策改革和财政政策的改革方向(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政策

    市财政局利用财政政策促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承德政府网 2008年12月29日 09时33分本网讯 (栾志宏、曹怀东)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财政职能,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加快......

    2011财政政策(大全)

    2011年积极财政政策十大关键词 2010年12月28日 09:21 来源:人民日报明年将继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降低中低收入者相对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继续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增加......

    浅谈我国财政政策

    浅谈我国财政政策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保障的政策,并由宽松到现在的稳健量化,比如在交通,水利,医改等方面。这些政策不仅使我......

    塔城财政政策

    10月24日,在地区财政年底决算等各项工作即将开展之际,地区财政局局长陈长青同志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了胡锦涛主席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副主席习近平......

    财政政策研究报告

    财政政策 企业减税居民增收 本报记者 李丽辉“对我们个体户来说,今年真可以称得上是„减税年‟,好多减税政策都有我们的份!”浙江宁波做丝绸生意的个体户小黄告诉记者。 小黄一......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

    中小企业财政政策 据统计,占全国企业总数 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 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创造了 75%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贡献了 60%以上的 GDP 和 50%以上的税收。 “针对小微企......

    积极财政政策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增加中央基建投资,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 (二)促进扩大消费需......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财政政策特征的是 A.法制性B. 稳定性C.概括性D.系统性 2.下列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是 A.双紧政策B.双......